一、Nd:YAG 激光加敷中药治疗鼻出血45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门诊收集的汪受传教授诊治小儿乳蛾的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手段,了解真实世界中小儿乳蛾的发病特点,探究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处方用药规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进一步总结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同时为小儿乳蛾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方法:收集汪受传教授2018年8月-2021年2月专家门诊诊治小儿乳蛾的病例信息,制定并填写“小儿乳蛾病例调查表”和“小儿乳蛾证候评分量表”,对相关资料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运用Excel表格建立医案数据库,借助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及疗效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课题共纳入161例乳蛾患儿,466诊次。男女性别比例1.88:1,男女诊次比例3.20:1,平均年龄6.6±3.0岁,好发年龄1-9岁。诱发因素主要是寒温失调和饮食不节,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规律。常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合并症中以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最为多见,过敏性疾病亦较为常见,过敏性鼻炎在过敏性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预后相对较好,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位主要在肺胃。13种病机证素可以归纳为5大类,即热、风、虚、痰、瘀,其中以肺热和气虚占比最高。证型统计显示风热外袭、肺咽结热证53例,肺胃积热、咽喉不利证12例,热毒结咽、腐化成脓证32例,痰热内蕴、肺咽不利证35例,余热未清、结于咽喉证128例,肺卫不固、热结咽喉证157例,卫阳不足、热结咽喉证6例,肺脾气虚、热结咽喉证16例,气阴不足、热结咽喉证19例,痰瘀阻滞、肺咽不利证8例。461张处方中共包含有153味中药,计6090频次,平均每张处方13.21味中药。中药分类共19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清热药,清热药以清热解毒药和清热泻火药为主,常配伍清热凉血药;补虚药以补气药为主,补阴药次之。前30种高频使用的中药是:蒲公英(87.85%)、芦根(62.04%)、桔梗(59.87%)、虎杖(56.40%)、桑白皮(56.18%)、金银花(53.36%)、黄芪(51.63%)、紫花地丁(49.24%)、牡蛎(45.99%)、败酱草(45.55%)、龙骨(41.43%)、皂角刺(38.61%)、辛夷(38.39%)、防风(37.09%)、白术(36.88%)、薄荷(36.23%)、浙贝母(31.24%)、连翘(30.37%)、白芷(23.64%)、神曲(19.31%)、山楂(19.09%)、牡丹皮(17.57%)、牛蒡子(17.14%)、玄参(15.40%)、甘草(14.97%)、胖大海(14.32%)、蝉蜕(13.67%)、瓜蒌皮(13.02%)、地骨皮(12.15%)、丹参(11.50%)。聚类分析结果得出3个类别,分别为C1:金银花,连翘,薄荷,白芷,牛蒡子,桔梗,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皂角刺,牡丹皮,芦根;C2:黄芪,白术,防风,龙骨,牡蛎,辛夷;C3: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皮,浙贝母,蝉蜕,胖大海,玄参,丹参,虎杖,山楂,神曲。从两味药关联度来看,金银花与连翘、桑白皮与地骨皮、黄芪与黄精、龙骨与牡蛎、山楂与神曲等的关联度较高;从三味药关联度来看,补肺固表类代表药物为黄芪、白术、防风等,疏风清热类代表药物为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解毒消痈类代表药物为蒲公英、紫花地丁、皂角刺等,体现了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以补肺固表和清利咽喉为主要方法。疾病疗效分析显示治愈98例、好转90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显示急乳蛾治疗第1周、第2周,慢乳蛾治疗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急乳蛾治疗第2周与第1周,慢乳蛾治疗第12月与第9月、第9月与第6月、第6月与第3月的证候积分相比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小儿乳蛾反复发作者有必要接受长时间的中药调理。结论:本课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小儿乳蛾病例进行研究,丰富了该病的临床资料,实现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客观化和标准化,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小儿乳蛾疗效确切。导师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从“热、风、虚、痰、瘀”认识小儿乳蛾,分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迁延期三期论治,重点把握“肺热”和“气虚”的关系,而以清利咽喉法贯穿治疗始终,并且常常配伍使用凉血散瘀和化痰散结之品,用之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韦国庆[2](2018)在《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医和中医对变异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为变异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做出总结,临床治疗手段的差异,也为临床治疗变异性鼻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文献支持。通过按照相应的标准选择一定数量的变异性鼻炎患者,分别采用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进行干预治疗,并采用变异性鼻炎疗效的评定量表和指标来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由于普通针刺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变异性鼻炎的有效手段,通过与其对比分析,明确两种疗法在缓解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为临床诊治变异性鼻炎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根据样本含量计算公式计算得本研究共需纳入病例120例,分为2组,每组各60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董氏奇穴组和普通针刺组。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脱落及剔除标准选择一定数量的变异性鼻炎患者进行研究。对于脱落或剔除后的病例进行如下处理:填写病例报告表中的“临床试验完成情况总结表”;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应填写病例报告表中“不良事件/反应记录表”;当参与者被归为脱落病例或或剔除病例,但患者坚持完成相关的治疗时,应按照临床常规处理,但他们不再被纳入研究,不对其做相关的观察和记录。董氏奇穴组采用董氏奇穴温阳针法进行治疗,取董氏奇穴中大叉、火主、火连和火串(均双侧取穴)。按照董氏奇穴穴位定位原则进行取穴。0.5%安尔碘消毒相应腧穴后,常规快速针刺进针,用较轻的手法进行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根据《针灸治疗学》中变异性鼻炎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选用穴位为印堂、迎香、鼻通、百会、合谷、风池。0.5%安尔碘消毒相应腧穴后,常规针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基础治疗,不允许受试者在治疗期间采用针对变异性鼻炎的非药物疗法,但出于伦理学考虑,以及考虑到来中医院就诊患者的心理倾向,研究者将为患者提供统一的药物,以供患者在症状发作时服用。常规用药为开瑞坦,每次口服10 mg,每天服用2次,无效时选择仙特敏,每次口服10 mg,每天服用1次。评估治疗效果的量表和指标为:鼻部主要症状评估(TNSS),总体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变异性鼻炎症状严重程度。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测,结束10次治疗后,对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按照标准分别评定为治愈、显着有效、有效和无效,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和血肿等不良反应,完成所有治疗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对最终纳入研究且未剔除和脱落的病例中的治愈和好转者进行随访,记录复发率。治疗前统计的患者基本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值得变化,均据实详细记录,将数据整理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本课题的所有数据均为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独立样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的一般基线情况分析,采用组间两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后的相关指标的值,采用组内和组间两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当所有的频数不小于5时,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当有频数小于5且不小于1时,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及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设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课题按照相应的标准共选择了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组和普通针刺疗法组每组各60例。本研究中,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组和普通针刺疗法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的鼻部主要症状总积分,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四大主要症状和体征,总体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以及变异性鼻炎症状严重程度等一般基线情况,经过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的董氏奇穴组和普通针刺组在上述指标中具有可比性。经过10次针灸治疗后,再次对两组患者的鼻部主要症状总积分,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四大主要症状和体征,总体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以及变异性鼻炎症状严重程度等指标和量表进行评分,并记录相应的值,分别与治疗前的值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董氏奇穴组与普通针刺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和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均能有效地缓解变异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对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均有缓解作用,能减轻患者的病情和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疾病的严重程度大大降低,但是相比于普通针刺疗法,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的治疗效果更佳。董氏奇穴组治愈25例,显着有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例数为57,有效率为95%;普通针刺组治愈13例,显着有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例数为42,有效率为70%。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的差异经检验分析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时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的疗效较普通针刺疗法好。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或治疗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时有1人出现无法忍受针感而不适等不良反应,普通针刺时有2人出现了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所有的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且不良反应迅速得到了明显好转,董氏奇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普通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二者经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时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均较少出现副反应。对最终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组在上述57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3人出现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的复发甚至加重,并再次来寻求治疗,总复发率为5.26%;而普通针刺疗法组在上述4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11人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总复发率为26.19%,两组患者疾病的复发率比较,经检验分析得,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后,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的情况明显要少于普通针刺疗法治疗。结论:文献整理系统归纳了西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对变异性鼻炎的认识,西医认为变异性鼻炎的致病因素主要与过敏原、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反应,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激光和微波等物理疗法。中医是从“鼻鼽”诊治变异性鼻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可为肺气虚弱又复感风邪、脾气亏虚致水湿泛鼻和肾阳气弱使肺失温煦这三类,与肺脾肾三脏的亏虚有关,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所以其治疗原则是温经通窍、益气散寒,标本兼治,在本温补肺脾肾三脏的阳气,在标通畅鼻局部的经气。中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中药、针灸和推拿等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其中针灸是临床治疗变异性鼻炎的重要方法,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选择毫针针刺、艾灸、穴位埋线和蜂针等方法。临床研究表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时,均可减轻患者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主要症状,减轻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困扰和痛苦,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反应较少,临床综合疗效较满意,远期复发率低,但是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的治疗效果略高一筹,由此可知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是治疗变异性鼻炎的有效安全方法。
王炳霖[3](2015)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各项标准的6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鼻三针治疗方案。治疗后通过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疗效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照观察和量化评估,相关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后,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上差异,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比较,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积分、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表明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相比单纯鼻三针更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4、两组都没发生任何副作用,表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过敏性鼻炎都非常安全。结论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2疗程内即快速起效、疗效持久、安全清洁、操作性强、易于标准化并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综合疗法,能为制定过敏性鼻炎规范化外治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龙红兵[4](2011)在《鼻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先治标,后治本",即首先尽快把血止住,然后施以病因治疗。鼻出血与中医的"鼻衄"相似,其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填塞、烧灼、压迫、选择性血管栓塞等。现对鼻出血的治疗现状作简要综述如下。
李欣音[5](1994)在《Nd:YAG 激光加敷中药治疗鼻出血45例》文中研究说明 鼻出血是临床急症,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我科于1992年10月开始采用大功率激光加敷中药糊剂治疗鼻出血4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9~45岁。其中9~15岁7例,16~20岁11例,24~30岁12例,31~45岁15例,平均25.4岁。伴鼻中隔偏曲9例,伴鼻炎、鼻窦炎17例,吸烟饮酒史13例。均为反复鼻出血1年以上的临床缓解期患者。检查:患侧鼻中隔 Litter 氏区粘膜糜烂,血管扩张呈条状或网状。
李秀贵[6](2009)在《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泪道阻塞的疗效,并对不同部位的泪道阻塞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各种原因所致泪道阻塞90例(94眼)。全部在表麻下扩张泪小点。用带针芯的泪道探针探查泪道至泪道阻塞处。拔出针芯,将Nd:YAG激光导光纤维插至阻塞处,发射激光以清除阻塞,疏通泪道。然后将硅胶管泪道引流管的两头探子自上、下泪点插入泪道,探子头端向下插入鼻泪道至下鼻道开口处。在鼻腔内窥镜的直视下,用特制的钩子将探子轻轻拉出鼻腔外,取适当的长度剪断引流管,两端打结置于鼻腔下鼻道内。保留硅胶管3—6个月,拔管后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泪道引流泪液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将各种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泪小管并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4.5%和5.41%、90.00%和10.00%、90.48%和9.52%、81.82%和9.09%、60.00%和20.00%,慢性泪囊炎的疗效低于其它组。结论: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林昌孝[7](2009)在《活血通窍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瘀鼻窍型70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是五官科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拟通过中医活血化瘀法与微波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对比,客观提示中医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案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微波治疗。治疗前后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诊断疗效标准进行鼻腔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和1个月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0例获得随访的患者(随访时间1月)两种方法治疗均有效,中医活血化瘀法组接近于微波治疗组,中医耳鼻喉科病诊断疗效标准评分有显着差异性。(P<0.01)结论:中医活血化瘀法与微波治疗均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办法,中医活血化瘀法接近于微波治疗。
张颖[8](2008)在《温肺止流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肺止流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8月~2007年8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60例PAR患者(符合中医辨证肺气虚寒型)。患者采用统一制定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平行试验,对观察项目进行临床评价。治疗组30例,口服温肺止流丸,对照组30例,口服鼻炎康,30日为一疗程,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及鼻分泌物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X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EOS水平亦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温肺止流丸与鼻炎康治疗PAR肺气虚寒型疗效相当,并都能降低鼻分泌物和血液中EOS水平,且效果相当。结论:温肺止流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疗效较好,且对鼻分泌物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程倩[9](2007)在《穴位贴敷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和抗炎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观察临床疗效,了解治疗时间是否需严格限制在初、中、末伏的头三天。测定鼻腔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目、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含量的变化,探讨穴位贴敷法治疗PAR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设计,将全部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1号药片+贴1号药贴,对照组:口服2号药片+贴2号药贴。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中均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中一半选在A时间治疗,其余选在B时间治疗。A时间:初、中、末伏的头三天;B时间:5月中旬至9月中旬(初、中、末伏的头三天以外的时间)。依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的症状体征积分;计量EOS数目、Elisa法测定IL-12含量变化。结果:1.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积分、EOS数目、IL-1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比较:症状体征积分明显降低、EOS数目明显降低、IL-12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比较:症状体征积分明显降低、EOS数目明显降低、IL-12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以上三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个月):症状体征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OS数目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12含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A时间与B时间比较(治疗后第3个月):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贴敷法治疗PAR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贴敷时间是否限制于初、中、末伏的头三天内,不影响临床疗效;2.穴位贴敷法治疗PAR的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鼻腔灌洗液中EOS数目、增高IL-12含量而发挥作用的。
鞠秀婷[10](2007)在《面中部掀翻术在鼻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面中部掀翻术在鼻良性肿瘤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应用面中部掀翻术对鼻部良性肿瘤进行治疗。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57例1998~2006年间采用面中部掀翻术进行治疗的鼻部良性肿瘤病例。其中男41例,女16例,年龄9-68岁,平均年龄35.4岁。病变主要以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6例和鼻咽血管纤维瘤18例为主,其他还有出血坏死型鼻息肉8例、上颌窦腺瘤2例、上颌骨骨瘤2例、脑膜瘤1例等。预后57例患者刀口均一期愈合,呼吸、吞咽、发声功能均正常。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例术后1年-1年6个月复查,见术腔内有乳头状新生物生长,鼻内镜下用电动切割器彻底切除,以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18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1例术中改变手术方式;1例术后CT发现蝶窦内肿瘤残留,未予特殊处理,1年后复查肿瘤自行消失;1例术后5天发现患者面颊部有一1cm*2cm*1cm隆起,考虑血肿形成,患儿拒绝抽吸,后自行吸收。3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术后10月-5年出现复发,后进一步行手术治疗。结论面中部掀翻手术对于鼻部良性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合理把握其适应证能够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面中部掀翻术在恶性鼻肿瘤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应用面中部掀翻术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进行治疗。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45例1998~2006年间采用面中部掀翻术进行治疗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病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3岁。TNM分期(UICC 1997年):T1N0M06例,T2N0M010例,T3N0M013例,T4N0M011例,T3N1M05例。恶性肿瘤主要针对中晚期鼻腔鼻窦恶性肿瘤39例,采用面中部掀翻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27例,采用面中部掀翻术+上颌骨部分切除+眶内容物剜除13例,采用面中部掀翻进路的颅面联合手术5例,T3N1M05例均行患侧颈淋巴结清扫术。预后45患者术后呼吸、吞咽、发声功能均正常。44例病人刀口一期愈合,1例70岁老年患者唇龈沟切口延期愈合。45例恶性肿瘤的5年总生存率为28.9%(13/45),其中T1/T2期43.7%(7/16),T3/T4期20.7%(6/29)。结论面中部掀翻术对于鼻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面中部掀翻式手术径路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较传统的面部切开术式有以下明显的优势:①术野宽阔、暴露清晰、手术径路缩短;可同时处理双侧病变,对于单侧病变可使用其改良术式;②面部组织血液供应良好,无面部软组织坏死,术后患者恢复较快;面部不留瘢痕,易被患者接受。③可以根据病变情况将面中部掀翻术与上颌骨全切除术、扩大上颌骨切除术、眼球剜除术、鼻内镜手术及颅内手术等术式相结合,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的目的。面中部掀翻术式与其他术式联合应用,进一步扩大其手术适应症,减少并发症,在临床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Nd:YAG 激光加敷中药治疗鼻出血4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d:YAG 激光加敷中药治疗鼻出血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儿乳蛾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小儿乳蛾的认识进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西医学对小儿乳蛾的认识进展 |
2.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解剖特点及免疫功能 |
2.3 发病因素 |
2.4 治疗进展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概况 |
3.1 真实世界研究 |
3.2 数据挖掘 |
第二部分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门诊病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疗效评价标准 |
1.7 安全性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信息采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挖掘 |
3 研究内容 |
3.1 频数分析 |
3.2 聚类分析 |
3.3 关联规则 |
3.4 疗效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入选病例的基本情况 |
4.2 患病情况 |
4.3 证素统计 |
4.4 证型统计 |
4.5 用药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疾病疗效分析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患病情况 |
3 证素统计 |
4 证型统计 |
5 用药分析 |
5.1 用药频数及类别分析 |
5.2 中药聚类分析 |
5.3 常用药对 |
6 疗效分析 |
7 安全性评价 |
8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临证经验总结 |
8.1 从“热、风、虚、痰、瘀”认识小儿乳蛾 |
8.2 分期论治 |
9 典型医案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数据挖掘结论 |
1.1 一般情况 |
1.2 患病情况 |
1.3 病机证素 |
1.4 证型分类 |
1.5 遣方用药 |
1.6 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
1.7 临证经验 |
2 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
2.1 存在问题 |
2.2 解决办法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儿乳蛾病例调查表 |
附录2 小儿乳蛾证候评分量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变异性鼻炎的认识 |
一、病因学研究 |
二、临床症状 |
三、现代医学对变异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四、现代医学对变异性鼻炎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变异性鼻炎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治疗原则 |
五、中医治疗方法 |
第三节 董氏奇穴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案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的基线分析 |
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董氏奇穴 |
第二节 董氏奇穴与传统经穴的相同与差异 |
第三节 选穴依据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 |
1.1 定义和分类 |
1.2 病因病机 |
1.2.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
1.2.2 中医学病因病机 |
1.3 临床表现 |
1.4 实验室检查 |
1.4.1 皮肤点刺试验 |
1.4.2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
1.5 诊断标准 |
1.5.1 诊断 |
1.5.2 鉴别诊断 |
1.6 治疗进展 |
1.6.1 现代医学治疗 |
1.6.2 中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终止和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案 |
2.2.2 一般性观测指标 |
2.2.3 疗效评价指标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基线比较 |
2.3.2.1 性别 |
2.3.2.2 年龄 |
2.3.2.3 病程 |
2.3.2.4 治疗前症状积分 |
2.3.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2.3.3.1 症状积分 |
2.3.3.2 IgE水平 |
2.3.3.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2.4 分析与讨论 |
2.4.1 研究结果分析 |
2.4.2 激光治疗过敏性鼻炎 |
2.4.3 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
2.4.4 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优势和起效机制 |
2.4.5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 |
2.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鼻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前鼻孔鼻腔填塞法 |
2.鼻后孔填塞法 |
3.烧灼法 |
(1) 激光治疗 |
(2) 微波治疗 |
(3) 射频治疗 |
(4) 电灼治疗 |
4.血管栓塞术 |
5.中医治疗及精神疗法 |
(6)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活血通窍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瘀鼻窍型7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试验方法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症状、鼻甲肥大、病情程度分级疗效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提前终止试验标准 |
2.7 脱失病例的处理 |
3 治疗方案 |
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5 数据处理 |
6 病例来源、分组及基本情况比较 |
6.1 一般资料 |
6.2 患者病情比较 |
7 治疗结果 |
7.1 临床疗效分析 |
7.2 安全性比较 |
8 讨论 |
8.1 关于对照组方案微波治疗的选择 |
8.2 关于对照时点的选择 |
8.3 关于中医辨证与西医鼻炎的对照 |
8.4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8.5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肥厚性鼻炎作用机制的探讨 |
8.6 加味通窍活血汤的组成、方解 |
8.7 加味通窍活血汤在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瘀鼻窍型的激励探讨 |
8.8 微波治疗的副作用 |
9 结论 |
10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温肺止流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综述 |
一、祖国医学关于鼻鼽的论述 |
1. 释名 |
2. 沿革 |
3. 病因病机 |
4. 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论述 |
1. 变应性鼻炎的概念及发病概述 |
2. 变应性鼻炎的分类 |
3. 变应性鼻炎的触发因素 |
4.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 |
5.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案 |
6.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3. 诊断标准 |
4.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5. 入组病例标准 |
6.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二、试验方法 |
1. 试验设计 |
2. 药品来源 |
3. 服药方法 |
4. 试验步骤 |
三、观察项目及指标 |
1. 一般情况 |
2. 一般体格检查 |
3. 影响疗效因素 |
4. 疗效性指标 |
四、治疗前两组的一般情况和观察指标比较 |
1. 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
2. 治疗前两组性别比较 |
3. 治疗前两组病程比较 |
4. 治疗前两组病情比较 |
5. 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五、治疗结果与分析 |
1. 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2. 治疗后EOS水平比较 |
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4. 治疗后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与疗效比较 |
讨论与体会 |
一、病因病机分析 |
二、方药论述 |
三、温肺止流丸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四、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意义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穴位贴敷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和抗炎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病例分组 |
1.1.3 病例构成分析 |
1.2 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
1.4.1 临床疗效观察 |
1.4.2 鼻腔灌洗液EOS计数 |
1.4.3 外周血IL-12含量检测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疗效 |
2.1.1 症状体征总分 |
2.1.2 临床观察有效率比较 |
2.2 鼻腔灌洗液EOS计数结果 |
2.3 外周血IL-12含量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机制的认识 |
3.3 中医对穴位贴敷法的认识 |
3.3.1 穴位贴敷法的理论依据 |
3.3.2 穴位贴敷法的选穴与选药 |
3.4 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法的研究现状 |
3.5 穴位贴敷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 |
3.6 穴位贴敷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灌洗液中EOS数目的影响 |
3.7 穴位贴敷法对外周血IL-12数目的影响 |
4 结论 |
附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诊疗记录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
附录三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课题及着作 |
(10)面中部掀翻术在鼻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面中部掀翻术在鼻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一.临床病例 |
二.麻醉及术前准备 |
三.手术方法 |
四.术后护理: |
预后 |
讨论 |
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
二.鼻咽血管纤维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面中部掀翻术在恶性鼻肿瘤中的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一.临床病例 |
二.麻醉及术前准备 |
三.手术方法 |
四.术后护理: |
预后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Nd:YAG 激光加敷中药治疗鼻出血4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D]. 陈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韦国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炳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4]鼻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J]. 龙红兵. 右江医学, 2011(03)
- [5]Nd:YAG 激光加敷中药治疗鼻出血45例[J]. 李欣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S1)
- [6]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D]. 李秀贵. 山东大学, 2009(05)
- [7]活血通窍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血瘀鼻窍型70例临床观察[D]. 林昌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8]温肺止流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张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9]穴位贴敷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和抗炎机制初步研究[D]. 程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面中部掀翻术在鼻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鞠秀婷. 山东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