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自控供水站及其发展

液压自控供水站及其发展

一、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谢听慰[1](1978)在《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文中提出在一般的给水所自动控制中,大都是把水塔的水位变化情况转换成电讯号,再通过电线路传送到给水所,以实现给水所的自动控制。而水力自控给水所则是利用给水所、水塔间扬水管中的压力变化来传送开、停泵的信号。目前利用水管压力变化来实现自控的给水所已经越来越多,有一些给水所已运营了十多年。这是一种构造简单、控制可靠、检修方便、投资少、上马快、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方式,近年来又有不少创造和发展,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王劼[2](2014)在《曝气生物滤池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沈阳仙女河BAF工艺污水厂(400000m3/d)存在工艺参数多年不变、生产过程缺乏智能控制、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正交试验、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等手段对该厂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和修正,对原来的曝气系统实施了改造,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标,可为同类工艺污水厂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在现场调整进水量、控制水力负荷,查明了该厂污染物实际COD和NH4+-N负荷值和每天最大去除量,并根据实际负荷值制定新的运行策略,解决了因设计负荷值选择过大而影响水质问题,使水质COD达标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100%;吨水电耗由0.27kWh降低到0.21kWh。通过对反冲洗过程进行分解,测定各个阶段的SS浓度值,探讨了一级C/N滤池、二级N滤池和滤料板结滤池的反冲洗规律及特点;通过滤料层解剖,分析了反冲洗过程中气洗、气水洗和水洗不同机理,使原有的BAF反冲洗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宽和加深。首次建立了一种采用显著性差异检验和SS浓度值相结合的方法来决定反冲洗气洗、气水洗和水洗的具体时间,根据该方法实现了BAF反冲洗参数的修正和优化。优化后,缩短了单次反冲洗时间,解决了滤料板结难题,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全年节省电耗561500kWh。通过多重比较方法找到了该厂的适宜DO浓度这一关键工艺参数,并对该厂以前的曝气系统进行了重大改造,将原来一台鼓风机对应一个滤池的“一对一”形式,改为一台风机对应二个滤池的“一对二”形式,实现了节能目标,全年节省电耗5702400kWh。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氨氮去除的三个关键因素并对每一因素的NH4+-N去除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运行策略,改善了出水水质。研究结果表明,氨氮去除率由原来的21%提高到70%。研究了BAF同步硝化与反硝化(SND)能力,探讨了不同因素对SND的影响,通过运行策略调整实现了总氮去除能力的提高,开发了工艺潜力,产生了环境效益。研究表明,工艺参数调整可强化BAF工艺SND能力,脱氮效率可由18.8%提高到29.2%。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BAF工艺污泥脱水的最佳参数组合,解决了污泥脱水过程中药耗过大问题,降低了PAM使用量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运行结果表明,药剂成本每月可减少12万元。提出了一种控制BAF电耗分配的新方法。在该方法中,利用数据库建立BP神经网络,采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路模型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网络模型对各处理单元耗电量和出水水质进行预测,根据预测值指导生产运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为0.92 kWh/kgCOD,实际运行值为0.94 kWh/kgCOD,而优化前能耗值为0.99 kWh/kgCOD。该方法具有实际意义,可指导生产运行管理,为污水厂能耗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3](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文中提出一、线路专业铁路线路系机车车辆走行的通路,从广义上讲是由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建筑物所构成。根据铁路标准设计专业归口管理范围的划分,线路专业主要包括勘测和轨道(含道岔)两大类。1950~1993年共编制标准设计2 089项,计20 450张图纸。由于勘测类标准设计可编项目少,40多年来仅编了100项,计530张图纸,且多为图式、图例、符号和表格格式,

古兴磊[4](2018)在《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面临严峻的形势。回注井回注能力快速降低,新增回注井选址困难、建设费用高。采出水量日益增加,无效回注加大环保压力,造成资源浪费。如能将富余采出水处理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标准后作为补充水回用,不仅可实现采出水零排放,而且可减少从后河的取水量,降低水资源使用费,具有节水减排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效益。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技术和工程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分布特点、水质以及回注和回用要求,提出了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并针对具体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实验测试和现场工程实施和测试。本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案,处理工艺,参考装置运行良好的气田采出水工程案例,规划普光气田采出水处理模式,开展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2)针对深度处理工艺中除硬、降有机物、高压反渗透和蒸发浓缩等主要工艺环节进行了实验测试和优化设计,包括芬顿氧化、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树脂过滤、膜浓缩和膜蒸馏,验证了处理工艺的有效性,确定了较优的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为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3)根据普光气田采出水的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了三条深度处理的工艺路线。并通过技术分析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预处理+膜浓缩+压气蒸馏(MVR)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4)开展了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现场中试和工程实践,并进行了现场工艺优化,设备选型,现场实施和现场测试,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水处理结果。(5)通过将80%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仅20%浓水回注,可降低回注成本和水资源使用费用,有效解决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能力不足的困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6)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7)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的回注量,可使回注量从2018~2027年10年的日均注水量1250m3/d,降低到300m3/d。有效保留了普光气田现有回注井的回注能力,保障了普光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董晓磊[5](2006)在《给水管网水质动态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给水管网水质的现状以及对管网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利用余氯衰减模型对给水管网进行水质动态模拟,直观了解不同时段各节点余氯变化状况,为管网运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介绍了余氯衰减数学模型。余氯动态模型考虑了管网中余氯沿管道水流的反应过程,余氯与管壁上微生物的反应过程,余氯在管壁腐蚀过程中的消耗以及余氯在主流和管壁之间的质量传输过程。余氯在主流体和管壁的衰减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 然后论述了管网动态模拟算法的实现。介绍了欧拉有限差分法,欧拉离散体积法,拉格朗日时间驱动法以及拉格朗日事件驱动法。选用拉格朗日时间驱动法,将管道水流分为许多水流片段,每过一个时间步长更新一次管网水质状态,通过跟踪管网中一系列水流片段变化,从而对管网水质变化进行动态模拟。 最后应用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MATLAB与数据库软件ACCESS,在城市给水管网水力动态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水质动态模拟,模拟某市24小时管网内余氯变化,并生成等余氯曲线图,等余氯区域图,为管网正常运行,管网水质监测,辅助寻找提高管网水质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成功[6](2013)在《一种二次加压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二次加压泵站的运行方式主要是将市政管网的来水先泄入水池或者水箱之中,而后再通过水泵的二次加压后供给用户使用。这种传统的供水方式实际上就是将带势能的水转化成为不带能量的水,白白浪费掉了这部分能量。小区给水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系统,在保证二次加压泵站的城市供水干管的压力不低于能使周边直接供水用户正常用水的最小压力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管网余压,也不会影响周围用户供水可靠性,并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且该系统仍保留了水箱,可以调节高低峰用水,保证小区的正常供水,但其容积比传统二次加压系统小,在保证了供水可靠性的同时,更减小了占地面积,节省了基建投资。整个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小区给水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系统试验模型的改造设计与安装,调试与运行;(2)模拟传统变频调速出口恒压供水,以及分别进行用水高峰期,平均时以及低峰时工况的模拟,进行节能效果与经济分析,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模拟与分析;(3)小区给水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系统贮水箱容积算法的研究。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与分析,小区给水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系统与传统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相比。其用水高峰期节能效率为14.1%~23.3%,平均节能效率为18.0%;用水平均时节能效率为31.5%~94.6%,平均节能效率为61.58%;用水低峰时节能效率为16.8%~88.6%,平均节能效率为55.8%。在用水平均时节能效果比较好。二泵站出口压力越小,市政管网周边保护压力越小,节能效果相对较好。同时通过实验模拟提出了小区二次加压供水系统贮水箱容积的计算方法,在保证供水安全性以及不影响市政管网周边用户用水的前提下,本系统贮水箱容积相比传统的贮水池容积可减小约47.4%。

黄良沛[7](2005)在《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供水系统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供水系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复杂性随之提高。城市供水系统是极其重要而复杂的网络系统,确保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和正确有效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提高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控制理论来提高供水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优化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对城市供水系统进行管理、监控、预测和优化调度都是势在必行的。论文对城市供水系统中管网预测、优化调度、智能控制以及大功率电机平稳切换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城市供水管网预测是优化调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BP神经网络作为建模基础,研究探讨城市供水系统神经网络预报的原理和机制,阐述了建立基于BP网络的城市供水时序预测模型方法。分别以管网的节点压力、管道流量和用水负荷的过去某一历史时期数据纪录,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管网预测模型,对未来某一时段的节点压力、管道流量和用水负荷进行预测。运用BP神经网络对城市供水的变化规律进行识别的实质,就是通过选择适当的神经网络模型逼近实际系统的动态过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已有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一旦通过学习识别出城市供水的变化规律,网络模型通过联想,就可以预报下一个时段的城市供水需求。 从供水管网系统整体优化和最小供水费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重点研究在用户节点压力已知条件下,复杂供水系统整体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求解问题。对城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遗传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详细的求解步骤。文中还对某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不同时段的各用户节点压力服务质量要求,采用MATLAB编写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调度程序,对供水系统进行管网整体优化调度。采用优化调度程序进行生产调度可以节省运行费用。 根据供水厂二级泵房的水泵机组生产调度特点,建立了水泵机组组合优化的数学模型,对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遗传算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文中还结合某供水厂二级泵房机组情况,对水泵机组组合优

赵晨红[8](2008)在《UniFed SBR工艺脱氮除磷特性及其自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污水处理技术已逐渐从以单一去除有机物为目的的阶段进入既要去除有机物又要脱氮除磷的深度处理阶段,以控制富营养化为目的的脱氮除磷已成为当今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UniFed SBR工艺是近年来澳大利亚开发出的一种新型脱氮除磷工艺,与复杂的连续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该工艺采用单池运行,不需物理分区和污泥回流,即可达到较高的除磷脱氮效率,还可减少基建投资。UniFed SBR工艺在进水方式和运行方式上不同于传统SBR工艺,一个运行周期包括进水/排水、曝气和沉淀3个阶段。UniFed SBR工艺的进水是从反应池底部污泥层中缓慢、均匀引入,采用进水顶出水的排水方式,在SBR池顶部设置溢流堰或滗水器排水,在底部进水的同时,上层澄清出水被排出系统。UniFed SBR反应池底部进水布水器的设计非常关键,该布水器需实现均匀布水,即当废水通过该布水器进入反应池时,泥和水不产生大的机械混合,保证上层澄清出水不受底部进水的干扰,实现底部进水和上层出水的良好分离,这是实现UniFed SBR工艺成功运行的基础。进水/排水阶段结束后,依次进入曝气、沉淀阶段。在进水/排水阶段,在池底污泥层中先后发生了反硝化作用和厌氧释磷,在后续曝气阶段,发生了硝化作用和好氧吸磷。因此,通过一个UniFed SBR周期的运行,可实现同步脱氮除磷。为促进UniFed SBR新工艺的研究发展和未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课题在国外对UniFed SBR工艺基本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建立了UniFed SBR工艺实验室小试模型,并采用空气堰排水方式,摸索出实现工艺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开发了带空气堰排水的UniFed SBR工艺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工艺运行的自动化。采用有效容积为40L的UniFed SBR反应器,并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UniFed SBR工艺对污水的脱氮和除磷特性,分析了进水C/N比、C/P比和充水比等参数对工艺氮、磷和有机物去除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考察了曝气阶段DO、pH和ORP的变化规律,并对DO、pH和ORP能否作为该阶段的实时控制参数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UniFed SBR工艺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排水方式,即采用空气堰代替滗水器排水,避免了采用普通溢流堰排水曝气时混合液溢流至出水堰而影响出水水质。采用空气堰排水后,使工艺的运行操作变得更为复杂,仅通过手动操作基本无法实现工艺的正常运行,必须设自动控制系统。以Visual 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以计算机、I/O卡(输入/输出接口卡)等作为主要硬件设备,成功地研制开发出一套用于控制小试规模的、带空气堰排水的UniFed SBR工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对该工艺各设备的时序控制。在UniFed SBR工艺中T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即进水/排水阶段和曝气阶段。曝气阶段TN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在反应器内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UniFed SBR工艺的除磷机理为强化生物除磷机理。UniFed 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对有机物和氨氮有非常好的去除,出水中检测不到氨氮,有机物浓度也在30mg/L以下,基本为难生物降解COD,对总氮和磷的去除效果主要取决于进水C/N比。控制充水比为25%,当C/N比低于5.7时,TN去除率随C/N比的升高而快速大幅度提高,从2.75时的43.6%升至5.7时的80.84%,当C/N比达到5.7时,进水/排水阶段的脱氮率已达到最大值,之后继续提高C/N比,只能提高曝气阶段由于同步硝化反硝化产生的脱氮率,所以TN去除率的提高变得缓慢。随着进水C/N比的增加,聚磷菌可从进水中获得更多的有机碳源,进行PHB的合成和PO43-的释放,同时避免了NOx-对释磷产生的抑制作用,因而磷的去除率随C/N比的增加而提高,且C/N比越高,PAOs的释磷量和吸磷量越多,好氧吸磷速率越快,除磷效果越好。进水C/N比的变化对COD的去除没有显著影响,平均去除率为93.15%。当C/N比大于6.97、有机负荷高于0.38 kg/(kg?d)时,污泥容积指数随C/N比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产生由于低溶解氧和高负荷带来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进水C/P比是影响UniFedSBR工艺磷去除的重要因子。控制充水比为33%、进水C/N比为6,当C/P≥33时,可以实现磷的100%去除,当C/P<33时,磷的去除率随C/P比的增加而线性提高。进水C/P比的变化,对总氮和COD的去除没有影响,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和94.5%。UniFed SBR工艺一个周期的TN去除率η为进水/排水阶段在池底部污泥层中发生的反硝化作用产生的脱氮率η1和曝气阶段由于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及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产生的脱氮率η2二者之和。改变充水比会对进水/排水阶段TN的去除率η1和曝气阶段TN的去除率η2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在相同的进水水质条件下,提高充水比,η1降低,而η2升高,由于进水/排水阶段对UniFed SBR工艺TN的去除贡献更大,因此充水比越大,TN去除效果越差。UniFed SBR工艺在相同的进水水质条件下,充水比越大,除磷效果越好。在UniFed SBR工艺的进水/排水阶段,污泥层中的pH、DO和OR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上没有特征点,表明pH、DO和ORP值的变化基本没有规律,无法指示该阶段污泥层中发生的反硝化和释磷等生化反应进程。因此,进水/排水阶段利用pH、DO和ORP作为实时控制参数是不可行的。在UniFed SBR工艺的曝气阶段,混合液的pH、DO和ORP曲线可以反映该阶段的生化反应进程。在硝化过程结束时,在pH、DO和ORP曲线上均出现特征点,pH由下降转为上升,DO和ORP会突然迅速大幅上升,因此,pH、DO和ORP作为曝气阶段的实时控制参数是可行的。通过在线实时监测曝气阶段混合液的pH、DO和ORP值,并结合实际运行经验,在硝化过程结束后再适当地延长一段曝气时间用以吹脱系统中的气体,避免后一周期进水时污泥上浮,才能保证UniFed SBR工艺的正常运行,也是对UniFed SBR工艺曝气阶段采取的最佳实时控制策略。

刘天明[9](2016)在《阜新市某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文中指出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历史上曾经是“煤电之城”。随着阜新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原两大支柱型企业海州露天煤矿和高德矿业相继破产,其上下游企业也纷纷倒闭。2001年12月,国务院将阜新市定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由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向新型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型城市转变。太平新区是阜新市老工矿区,曾经集中了全市80%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城市资源枯竭后,太平新区的经济转型就成为阜新市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而环境治理与保护则是阜新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阜新市2013年总人口63.1万人,2020年规划总人口82.9万人。其中,太平新区2015年规划人口5.32万人,2020年规划人口8.24万人。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5座,而太平新城则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随着太平新区的发展建设,将有大量工业企业入驻太平区。因而,太平新城急需设计建设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以达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针对阜新太平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污水处理厂服务区的规划人口及规划用地预测太平区的综合用水量,确定本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为2.0×104 t/d;通过调查阜新市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综合水质及典型生活污水水质指标,确定了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根据当地环保部门要求确定污水厂设计出水水质达到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根据污水进水中污染物构成、浓度和设计出水标准,选定两套适合于本厂的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改良型A2/O工艺和SBR工艺。从工艺运行的可靠性、工程总投资、运行管理的方便性和经济性、占地面积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确定改良型A2/O工艺为核心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粗格栅→细格栅→旋流沉砂池→改良A2/O生化池→二沉池→深度处理滤池→氯消毒接触池→出水。其中,粗格栅栅条宽度S=10mm,栅条间隙b=20mm,过栅流量Q=0.177 m3/s,过栅流速v=0.6m/s;细格栅栅条宽度S=10mm,栅条间隙b=5mm,过栅流量Q=0.177 m3/s,过栅流速v=0.8m/s;沉砂池停留时间40s、表面负荷198 m3/m2·h、直径D=2.0m、有效水深H=1.0m;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Q=2.0×104 m3/d、BOD5-污泥负荷为0.06 kgBOD5/kgMLSS·d、池内混合液浓度MLSS=3200mg/L、污泥龄10.5d、污泥产率0.6 kgVSS/kgBOD5、需氧量1.6 kgO2/kgBOD5、回流污泥浓度RSS=8000mg/L、内回流比200%、污泥回流比100%、污泥指数为110;二沉池表面水力负荷0.77 m3/m2·h、固体负荷40kgMLSS/m2·d、出水堰负荷为1.7 L/m·s、沉淀时间为4h。污水厂产生的污泥,含水量大、成分复杂,重金属、有害微生物、不可生化有机物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环保行业的一大难题。污泥热水解是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提高污泥可生化性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工程应用,国内也开始重视这项技术,用于解决一直困扰污水厂及环保行业的污泥难题。污泥经过高温高压的热水解,可有效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脱除细胞内水分,从而大幅度降低污泥含水率,实现污泥减量化。同时通过热水解将难以生物降解的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等有机质变成相对简单的有机质,从而提高污泥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有利于后续污泥的消化反应。还可降低污泥中的生物量,从而降低污泥在生物方面的危害程度,一定程度上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因此,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在传统污泥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热水解单元,以便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和生物无害化:剩余污泥→浓缩→热水解→消化→机械脱水。从二沉池出来的污泥含水率为99.2%,经浓缩池处理后进入热水解反应系统,在180℃左右的温度下反应30min,再经过消化及脱水,最终出泥含水率为50%左右。污泥热水解单元包括两个过程:污泥预热和热水解反应,热水解系统由预热→热水解→闪蒸组成。来自二沉池的剩余污泥在预热罐内加热至温度80℃后,进入热水解罐,在高温高压(温度180℃、压力2MPa)下污泥成分发生水解反应,产生的热污泥混合液进入闪蒸罐降温至60℃后,进入后续厌氧消化单元。在闪蒸罐内,热混合液降温产生的热蒸汽送至预热罐和锅炉给水,对泥和水进行预热。工程总投资为4100.65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投资3145.99万元,包括建筑工程费用1819.84万元,设备购置费用992.45万元,安装工程费用333.70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37.14万元;基本预备费251.7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5.82万元。

董晶颢[10](2013)在《破乳—分置式MBR工艺处理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的需求量不断攀升而储量不断下降,使得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已成为未来石油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特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低,注水过程极易发生堵塞,对水质要求较高,而现有的采出水处理工艺难以满足这一回注水水质处理要求。本文针对大庆油田开发生产面临的技术问题,研发了高效稳定的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回注处理工艺,并对其处理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水质特性,研发了“破乳-分置式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对破乳除油处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确定了无机盐对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破乳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制备了新型破乳絮凝剂,并对运行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了分置式MBR工艺的控制参数,并进行了动力学特性研究,考察了采出水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及絮凝剂对系统运行及膜污染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最终对破乳-分置式MBR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具体研究成果如下:无机盐对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乳状液破乳有重要影响。对无机盐破乳过程进行了模拟,确定了无机盐对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乳状液破乳的主要机理为:无机盐电离后与油珠表面电荷以及采出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导致Zeta电位发生变化,当电荷中和起主要作用时,Zeta电位下降,双电层被压缩,乳状液即被破坏。进一步推导出了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乳状液的破乳絮凝动力学方程。制备了以聚硅酸硫酸铝、Ca2+以及微量的聚丙烯酰胺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型破乳絮凝剂HXN。并对其操作条件进行优化:HXN投药量为46mg/L,搅拌强度控制在60100r/min,搅拌时间为1525min,沉淀时间35min。通过对大庆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进行现场试验表明:破乳后出水平均含油量为7.8mg/L,SS平均为51.4mg/L,处理效果良好稳定。通过考察含油量、COD以及悬浮固体含量和粒径中值的变化,对系统运行条件进行优化:水力停留时间为6h,污泥停留时间25d,污泥浓度控制在38004300mg/L,曝气强度(以DO计)为3mg/L;膜组件的进水压力介于0.070.12MPa之间,浓缩液出口压力为0.060.08MPa。通过研究MBR工艺处理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有机物降解和微生物增殖规律,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表面活性剂和絮凝剂对分置式MBR工艺处理采出水的效果以及对膜污染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中表面活性剂含量较低,在MBR工艺中对含油量和COD的去除影响不大,而对于膜污染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在分置式MBR工艺中可不单独对其进行处理。絮凝剂的投加则对于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所提高,其主要贡献是对于一些难生物降解的胶体物质和乳化油的去除,从而大大提高了去除效果的稳定性,降低了膜组件的负荷。投加絮凝剂后,污泥絮体粒径有所增大,同时活性污泥混合液中SMP降低,从而减轻膜孔的堵塞,改善膜污染。向生物反应器中投加絮凝剂PAC对污染物去除的改善效果较佳,投药量以2030mg/L为宜。采用破乳-分置式MBR工艺处理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并进行抗冲击负荷试验,结果表明出水满足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回注指标要求:出水含油量为2.044.11mg/L,SS为0.360.97mg/L,粒径中值平均为0.7μm,且出水中未检测出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和腐生菌均少于30个/mL。对运行成本进行核算,处理每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成本为5.97元/m3。由此可见破乳-分置式MBR工艺对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是高效经济稳定的。从工艺运行、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理维护等方面,对大庆油田常规的物化处理工艺和破乳-分置式MBR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总的来说,破乳-分置式MBR在运行成本、出水水质以及抗冲击负荷能力方面要优于物化处理工艺。

二、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曝气生物滤池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概述
        1.2.1 系统组成
        1.2.2 发展历程
    1.3 世界各国BAF应用情况
    1.4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特点、机理及影响因素
        1.4.1 工艺特点
        1.4.2 BAF工作机理
        1.4.3 影响因素
    1.5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控制原则
        1.5.1 预处理优先控制
        1.5.2 反冲洗重点控制
        1.5.3 生物滤池选择控制
    1.6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一些新理论
    1.7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过程控制的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概况
    2.2 试验水质指标
    2.3 试验装置及设备
        2.3.1 试验装置
        2.3.2 试验设备
    2.4 试验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第3章 BAF污染物负荷研究
    3.1 试验方法与设计
    3.2 一级C/N滤池和二级N滤池每天COD和氨氮的最大去除量
        3.2.1 一级C/N滤池每天COD和氨氮的最大去除量
        3.2.2 二级N滤池COD和氨氮的每天最大去除量
    3.3 相同水力负荷条件下的COD和氨氮负荷
    3.4 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的COD和氨氮的污染物负荷
    3.5 讨论
    3.6 运行策略调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BAF反冲洗研究及优化
    4.1 试验方法与步骤
    4.2 仙女河污水厂反冲洗现状分析
        4.2.1 仙女河污水厂反冲洗概况
        4.2.2 仙女河污水厂反冲洗目前存在的问题
    4.3 反冲洗规律研究
    4.4 反冲洗机理研究
        4.4.1 方法
        4.4.2 机理分析
    4.5 反冲洗时间优化方法研究
        4.5.1 方法
        4.5.2 一级C/N滤池反冲洗时间优化
        4.5.3 二级N滤池反冲洗最优时间确定
        4.5.4 反冲洗优化后的效果评价
    4.6 讨论
        4.6.1 一级C/N滤池和二级N滤池的气洗阶段
        4.6.2 一级C/N滤池和二级N滤池的气水洗阶段
        4.6.3 一级C/N滤池和二级N滤池的水洗阶段
    4.7 优化后反冲洗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BAF曝气系统优化
    5.1 试验方法
    5.2 仙女河污水处理厂曝气系统现状调查
    5.3 二级N滤池的理论需氧量
        5.3.1 计算原理
        5.3.2 计算过程
    5.4 最优溶解氧浓度的确定
    5.5 讨论
    5.6 曝气系统优化措施
    5.7 曝气系统优化后的运行效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BAF去除氨氮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6.1 试验方法
    6.2 主成分分析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6.4.1 温度对BAF工艺去除氨氮的影响
        6.4.2 溶解氧对BAF工艺去除氨氮的影响
        6.4.3 水力负荷对BAF工艺去除氨氮的影响
    6.5 调控措施及效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BAF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研究
    7.1 试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7.2 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现场试验
    7.3 溶解氧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
        7.3.1 方案设计
        7.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7.4 水力负荷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
        7.4.1 方案设计
        7.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7.5 COD负荷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
        7.5.1 方案设计
        7.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7.6 BAF工艺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的控制策略及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BAF污泥处理优化研究
    8.1 试验方法与设计
        8.1.1 试验装置
        8.1.2 试验方法与设计
    8.2. 正交实验法
    8.3 实验结果
    8.4 讨论
        8.4.1 污泥脱水与污泥流量之间的关系
        8.4.2 污泥脱水与絮凝剂用量之间的关系
        8.4.3 污泥脱水与离心机扭矩之间的关系
    8.5 优化后的经济效益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神经网络优化BAF能耗研究
    9.1 试验方案与设计
    9.2 有关能量代谢的几个概念
    9.3 仙女河污水处理厂的内能变化规律研究
    9.4 仙女河污水处理厂电能消耗现状
        9.4.1 耗能设备
        9.4.2 电耗实际情况
    9.5 神经网络对BAF能量控制研究
        9.5.1 神经网络概述
        9.5.2 BP神经网络
        9.5.3 神经网络优化能量模型的构建
    9.6 神经网络优化应用
        9.6.1 神经网络指导各处理单元能耗
        9.6.2 用神经网络预测出水水质
    9.7 讨论
    9.8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结论
    10.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获奖情况
附录A 国内BAF污水处理厂
附录B BAF反冲洗SS浓度曲线matlab编程
附录C 污泥脱水正交试验SPSS操作步骤
附录D %神经网络优化能耗编程
附录E 神经网络传递函数调用格式

(4)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四川盆地气田采出水特点
        1.1.2 普光气田采出水现状与难题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田采出水处理现状
        1.2.2 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1.2.3 气田采出水处理工程案例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试验
    2.1 除硬试验
    2.2 除有机物试验
        2.2.1 芬顿氧化
        2.2.2 臭氧催化氧化
        2.2.3 活性炭吸附
        2.2.4 树脂吸附过滤
    2.3 脱盐试验
        2.3.1 膜浓缩
        2.3.2 膜蒸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方案
    3.1 站址选择及设计规模
        3.1.1 站址选择
        3.1.2 处理规模确定
    3.2 处理工艺设计
        3.2.1 采出水水质情况
        3.2.2 回用水水质要求
        3.2.3 处理工艺路线
    3.3 处理方案设计
        3.3.1 方案一: 预处理+膜浓缩+MVR
        3.3.2 方案二: 预处理+膜浓缩+多效蒸发
        3.3.3 方案三: 预处理+预蒸发+多效蒸发
    3.4 方案比较与评估
        3.4.1 工程投资比较
        3.4.2 运行成本比较
        3.4.3 综合评价
第4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及现场测试
    4.1 工艺流程与实施方案
        4.1.1 预处理段工艺流程
        4.1.2 脱盐浓缩段工艺流程
        4.1.3 辅助工艺流程
    4.2 设备选型
        4.2.1 预处理设备选型
        4.2.2 浓缩脱盐设备选型
    4.3 现场施工
        4.3.1 区域布置
        4.3.2 管网施工
        4.3.3 配套工程
    4.4 现场测试
        4.4.1 预处理现场测试
        4.4.2 浓缩脱盐现场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给水管网水质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1 国内外给水现状
        1.1.2 国内外给水行业自动化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1.1.3 管网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
        1.1.4 管网水质保护措施
        1.1.5 管网水质检测和监测
        1.1.6 城市给水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规划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水质模拟研究状况
        1.2.2 国内外水质模拟软件状况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管网水质变化基本原理
    2.1 余氯衰减基本原理
        2.1.1 余氯衰减影响因素
        2.1.2 余氯消耗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2.1.3 余氯衰减系数的确定
    2.2 浊度变化基本原理
        2.2.1 浊度对水质的影响
        2.2.2 浊度变化计算
    2.3 三卤甲烷变化原理
    2.4 给水管网水流停留时间
        2.4.1 水龄计算
        2.4.2 管网允许停留时间计算
第三章 管网水质模型
    3.1 给水管网水力模型介绍
        3.1.1 给水管网宏观模型
        3.1.2 给水管网微观模型
        3.1.3 给水管网简化模型
    3.2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3.3 给水管网水质模型介绍
        3.3.1 给水管网水质稳态模型
        3.3.2 给水管网水质准动态模型
        3.3.3 给水管网水质动态模型
    3.4 给水管网水质动态模拟方法介绍
        3.4.1 欧拉有限差分法(FDM)
        3.4.2 欧拉离散体积法(DVM)
        3.4.3 拉格朗日时间驱动法(TDM)
        3.4.4 拉格朗日事件驱动法(EDM)
        3.4.5 其他水质模型解法简介
    3.5 给水管网水质动态模型
        3.5.1 水流反应模型
        3.5.2 节点混合模型
        3.5.3 水池完全混合模型
        3.5.4 管壁反应模型
        3.5.5 水池混合模型
        3.5.6 水池简化模型
        3.5.7 水质模型的发展趋势
    3.6 给水管网水质模拟算例
        3.6.1 延时模拟
        3.6.2 等余氯曲线
第四章 程序设计
    4.1 编程软件选择
        4.1.1 计算软件选择
        4.1.2 数据库软件的选择
    4.2 软件系统设计
        4.2.1 软件系统组成
        4.2.2 软件子系统组成
    4.3 数据库开发
第五章 工程实例
    5.1 工程简介
    5.2 管网模型
    5.3 水力工况模拟
    5.4 管网水质模拟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图, 附表

(6)一种二次加压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
        1.1.2 城镇供水能耗概述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区二次加压供水方式简介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实验主要内容
        1.3.2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小区二次加压余压利用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原理
    2.1 实验装置的设计
        2.1.1 实验装置简介
        2.1.2 实验装置图
        2.1.3 实验装置主要设备
        2.1.4 实验装置模拟管路说明
    2.2 实验装置的自控系统
        2.2.1 实验装置自控软件系统
        2.2.2 实验装置自控硬件系统
    2.3 小区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实验模型节能分析
        2.3.1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能耗分析
        2.3.2 叠压供水能耗分析
        2.3.3 小区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系统能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频调速出口恒压二次供水模拟与能耗分析
    3.1 传统变频调速给水方式
        3.1.1 变频给水设备的组成及分类
        3.1.2 变频调速原理
    3.2 传统变频调速恒压二次供水的模拟与分析
        3.2.1 变频调速出口恒压 0.16MPa 状态模拟与能耗分析
        3.2.2 变频调速出口恒压 0.2MPa 状态模拟与能耗分析
        3.2.3 变频调速出口恒压 0.24MPa 状态模拟与能耗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区二次加压系统实验研究与节能分析
    4.1 小区给水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用水高峰期的模拟与分析
        4.1.1 高峰期用水工况模拟
        4.1.2 高峰期二泵站出口压力对余压利用的影响
        4.1.3 高峰期市政管网周边保护压力对余压利用的影响
    4.2 小区给水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用水平均时的模拟与分析
        4.2.1 用水平均时用水工况模拟
        4.2.2 供水平均时二泵站出口压力对余压利用的影响
        4.2.3 供水平均时市政管网周边保护压力对余压利用的影响
    4.3 小区给水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用水低峰期的模拟与分析
        4.3.1 低峰期用水工况模拟
        4.3.2 低峰期二泵站出口压力对余压利用的影响
        4.3.3 低峰期市政管网周边保护压力对余压利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次加压系统水池改造设计算法研究
    5.1 传统二次加压系统水池、水箱容积计算
        5.1.1 水池容积计算
        5.1.2 水箱容积计算
    5.2 叠压稳流补偿罐容积计算
    5.3 小区二次加压余压利用系统水箱容积计算
        5.3.1 小区二次加压系统贮水箱容积计算
        5.3.2 实验模拟数据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城市供水系统智能管理发展水平及概况
        1.2.1 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
        1.2.2 城市供水系统预测
        1.2.3 城市供水系统信息化管理
    1.3 自动化技术在供水行业的应用概述
        1.3.1 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1.3.2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过程控制方法
        1.3.3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
    1.4 遗传算法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1.4.1 遗传算法产生背景
        1.4.2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1.4.3 遗传算法的研究进展
    1.5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概况和研究进展
        1.5.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概况
        1.5.2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1.5.3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1.6 工程背景和研究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供水管网预测
    2.1 概述
    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供水管网预测
        2.2.1 城市供水神经网络预测的基本原理
        2.2.2 管网压力神经网络预测
        2.2.3 管网流量神经网络预测
        2.2.4 管网负荷神经网络预测
        2.2.5 城市供水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遗传算法的研究
    3.1 概述
    3.2 城市给水管网水力计算
        3.2.1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基础
        3.2.2 城市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3.3 复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3.3.1 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3.2 供水系统优化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求解分析
    3.4 复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遗传算法研究
        3.4.1 遗传算法的编码规则
        3.4.2 种群初始化
        3.4.3 约束条件考虑
        3.4.4 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
        3.4.5 遗传算法的遗传算子
        3.4.6 遗传算法的终止条件
        3.4.7 基于遗传算法的管网优化调度的求解步骤
    3.5 管网优化调度遗传算法仿真研究与算例分析
        3.5.1 仿真数据来源与参数设定
        3.5.2 Matlab环境下优化调度遗传算法程序设计
        3.5.3 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泵机组组合优化遗传算法的研究
    4.1 概述
    4.2 水泵机组优化组合的数学模型
    4.3 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遗传算法的研究
        4.3.1 遗传算法的编码规则
        4.3.2 种群规模与均匀化
        4.3.3 约束条件处理策略
        4.3.4 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
        4.3.5 遗传算法的遗传操作
    4.4 基于组合优化遗传算法求解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问题
    4.5 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遗传算法的仿真研究
        4.5.1 仿真数据来源
        4.5.2 Matlab环境下优化调度遗传算法程序设计
        4.5.3 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模糊 PID控制在恒压供水系统中应用
    5.1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特征分析
    5.2 神经网络及模糊控制概述
    5.3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 PID控制器系统组成
    5.4 基于 BP网络的模糊 PID控制器的设计
    5.5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 PID控制器仿真试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 SCADA的城市供水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6.1 城市供水 SCADA系统概况
    6.2 基于 SCADA的城市供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
        6.2.1 城市供水管网的数据采集和监测
        6.2.2 城市供水管网负荷预测
        6.2.3 城市供水管网优化调度
        6.2.4 水厂水泵机组优化组合
        6.2.5 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管理
    6.3 采用现场总线的水厂 SCADA系统
        6.3.1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6.3.2 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
        6.3.3 水厂生产工艺描述
        6.3.4 水厂SCADA系统网络构成
        6.3.5 水厂 SCADA系统软件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厂机电设备运行稳定性研究
    7.1 水厂变频技术应用概述
    7.2 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存在的问题
    7.3 大功率电机平稳切换的理论探讨
        7.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压方程和等效电路
        7.3.2 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的理论分析
    7.4 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策略研究
        7.4.1 鉴频鉴相器在大功率电机平稳切换中应用研究
        7.4.2 利用锁相换技术实现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
    7.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8)UniFed SBR工艺脱氮除磷特性及其自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1.2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工艺概述
        1.2.1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
        1.2.2 传统生物除磷理论
        1.2.3 生物除磷脱氮联合工艺技术现状
    1.3 新型UniFed SBR脱氮除磷工艺
        1.3.1 UniFed SBR工艺介绍
        1.3.2 UniFed SBR工艺的除磷脱氮原理
        1.3.3 UniFed SBR工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3.4 UniFed SBR工艺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4 污水生物处理实时控制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用水的来源与水质
    2.2 试验设备与控制
        2.2.1 UniFed SBR系统
        2.2.2 试验方法
    2.3 主要仪器和分析检测方法
第3章 UniFed SBR工艺自动控制的研发与启动
    3.1 引言
    3.2 UniFed SBR反应器的设计
        3.2.1 进水布水器的设计
        3.2.2 排水装置的设计
    3.3 UniFed SBR工艺自动控制的研发与运行
        3.3.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3.3.2 UniFed SBR工艺的启动
        3.3.3 UniFed SBR工艺自动控制的研发与运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UniFed SBR 工艺生物脱氮除磷基本性能
    4.1 引言
    4.2 最佳充水比及进水流量的确定
    4.3 UniFed SBR工艺对实际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性能
        4.3.1 UniFed SBR工艺对未投加外碳源的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性能
        4.3.2 UniFed SBR工艺对投加外碳源的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性能
    4.4 UniFed SBR工艺除磷脱氮机理分析
        4.4.1 UniFed SBR工艺脱氮机理分析
        4.4.2 UniFed SBR工艺除磷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N比和C/P比对UniFed SBR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案
    5.3 进水C/N比对UniFed SBR工艺性能的影响
        5.3.1 C/N比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5.3.2 C/N比对磷去除的影响
        5.3.3 C/N比对COD去除的影响
        5.3.4 C/N比对污泥容积指数的影响
    5.4 进水C/P比对UniFed SBR工艺性能的影响
        5.4.1 C/P比对磷去除的影响
        5.4.2 C/P比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5.4.3 C/P比对COD去除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充水比对UniFed SBR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案
    6.3 充水比对UniFed SBR工艺脱氮的影响
        6.3.1 充水比对进水/排水阶段脱氮的影响
        6.3.2 充水比对曝气阶段脱氮的影响
    6.4 充水比对 UniFed SBR 工艺除磷的影响
        6.4.1 未投加外碳源时不同充水比条件下磷的去除
        6.4.2 投加外碳源后不同充水比条件下磷的去除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DO、ORP和pH作为UniFed SBR工艺实时控制参数的可行性研究
    7.1 引言
    7.2 曝气阶段pH、 DO 和ORP的变化规律
        7.2.1 pH的变化规律
        7.2.2 DO、ORP的变化规律
        7.2.3 UniFed SBR工艺曝气阶段的实时控制
        7.2.4 过度曝气对UniFed SBR工艺生物除磷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阜新市某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城市污水的特点及危害
        1.2.1 城市污水的特点
        1.2.2 城市污水的危害
    1.3 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技术简介
        1.3.1 国外污水处理的现状
        1.3.2 国外污水处理厂特点及发展趋势
        1.3.3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1.3.4 我国污水处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3.5 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技术
        1.3.6 城市污水生物二级处理技术
        1.3.7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1.3.8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1.4 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5 城市污泥与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设计依据
第二章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设计规模
    2.1 城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自然情况
        2.1.3 经济状况
    2.2 城市总体规划
        2.2.1 城市性质与规模
        2.2.2 阜新市城市水源与给排水工程规划
        2.2.3 太平区给排水现状与规划
        2.2.4 所在流域水环境状况
    2.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4 设计规模
第三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论证
    3.1 污水水质及处理程度
    3.2 厂址的选择
    3.3 污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3.4 污水主要污染物的去除
    3.5 污水处理二级工艺的选择
        3.5.1 A/O工艺
        3.5.2 改良A~2/O工艺
        3.5.3 氧化沟工艺
        3.5.4 SBR工艺
        3.5.5 四种工艺比较
    3.6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3.6.1 混合工艺
        3.6.2 絮凝工艺
        3.6.3 沉淀工艺
        3.6.4 过滤工艺
    3.7 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选择
        3.7.1 城市污泥处理技术
        3.7.2 污泥热水解技术
        3.7.3 城市污泥处置技术
        3.7.4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确定
    3.8 除臭处理工艺论证
    3.9 污水处理工艺推荐方案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4.1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4.1.1 设计原则
        4.1.2 工程规模
        4.1.3 工艺设计及设备选型
        4.1.4 各处理构筑物建筑尺寸表
    4.2 污泥处理工程设计
        4.2.1 设计原则
        4.2.2 工程规模
        4.2.3 工艺设计
    4.3 污水厂总平面布置及工艺流程
第五章 工程投资估算与方案比较
    5.1 工程投资估算
        5.1.1 编制内容
        5.1.2 编制依据
        5.1.3 其它费用
        5.1.4 投资估算
    5.2 方案比较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10)破乳—分置式MBR工艺处理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采出水的来源及其特征
    1.3 采出水的处理方法及工艺
        1.3.1 采出水的处理方法
        1.3.2 采出水回注的处理工艺
    1.4 乳状液稳定性和破乳
        1.4.1 乳状液的稳定性
        1.4.2 乳状液破乳机理
        1.4.3 乳状液破乳方法
    1.5 MBR 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
        1.5.1 MBR 工艺的组成及特点
        1.5.2 MBR 工艺运行条件
        1.5.3 MBR 工艺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水质
        2.1.1 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水质分析
        2.1.2 采出水水质
        2.1.3 模拟采出水水质
        2.1.4 污泥培养配水水质
    2.2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
        2.2.1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流程
        2.2.2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的优点
        2.2.3 分置式 MBR 工艺装置
    2.3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2.3.1 实验仪器
        2.3.2 化学试剂及材料
    2.4 采出水水质分析方法
        2.4.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4.2 含油量的测定
        2.4.3 有机物分析
        2.4.4 含油污水油珠粒径分布测定
        2.4.5 SMP 的提取与测定
        2.4.6 其他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
第3章 采出水破乳除油处理的研究
    3.1 采出水内含物对破乳的影响
        3.1.1 表面活性剂
        3.1.2 固体粒子
        3.1.3 无机盐
    3.2 无机盐对采出水破乳效果的影响
        3.2.1 钠盐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3.2.2 无机氯化盐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3.2.3 无机盐对采出水乳状液破乳作用机理
        3.2.4 采出水乳状液破乳絮凝动力学研究
    3.3 复合型破乳絮凝剂 HXN 破乳效果研究
        3.3.1 HXN 与常用药剂处理采出水对比
        3.3.2 复合型破乳絮凝剂 HXN 破乳条件优化
        3.3.3 复合型破乳絮凝剂 HXN 破乳操作条件正交实验
        3.3.4 HXN 处理大庆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效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置式 MBR 工艺处理模拟采出水的技术研究
    4.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4.2 分置式 MBR 工艺的控制参数及优化
        4.2.1 水力停留时间
        4.2.2 曝气强度
        4.2.3 污泥浓度与污泥停留时间
        4.2.4 进水压力
        4.2.5 浓缩液出口压力
        4.2.6 膜清洗方法
    4.3 分置式 MBR 工艺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4.3.1 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运行状态
        4.3.2 有机物降解动力学分析
        4.3.3 微生物增殖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出水内含化学助剂对 MBR 工艺的影响
    5.1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5.1.1 对含油量的影响
        5.1.2 对 COD 的影响
        5.1.3 对粒径分布的影响
        5.1.4 对膜性能的影响
    5.2 无机絮凝剂的影响
        5.2.1 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5.2.2 对活性污泥絮体的影响
        5.2.3 对膜污染的影响
        5.2.4 无机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处理采出水的效能及技术经济分析
    6.1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优化
        6.1.1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处理站流程
        6.1.2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
    6.2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处理采出水的效果
        6.2.1 对含油量的去除效果
        6.2.2 对 COD 的去除效果
        6.2.3 对悬浮固体的去除效果
        6.2.4 对粒径中值的去除效果
        6.2.5 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6.3 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处理采出水的成本分析
        6.3.1 投资成本分析
        6.3.2 运行成本分析
    6.4 物化工艺与破乳-分置式 MBR 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6.4.1 工艺运行比较
        6.4.2 投资成本比较
        6.4.3 运行成本比较
        6.4.4 管理维护比较
        6.4.5 综合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J]. 谢听慰.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1)
  • [2]曝气生物滤池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王劼. 东北大学, 2014(03)
  • [3]《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J].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4]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D]. 古兴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给水管网水质动态模拟[D]. 董晓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8)
  • [6]一种二次加压系统节能效果试验研究[D]. 王成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7]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研究[D]. 黄良沛. 中南大学, 2005(06)
  • [8]UniFed SBR工艺脱氮除磷特性及其自动控制研究[D]. 赵晨红. 北京工业大学, 2008(08)
  • [9]阜新市某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D]. 刘天明.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10]破乳—分置式MBR工艺处理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效能研究[D]. 董晶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液压自控供水站及其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