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铎强[1](2008)在《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过程中锗的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稀散金属,锗因其独特而优良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高科技领域,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锗资源是作为富锗闪锌矿冶炼的副产品而得到的。但在常规流程中,流程繁杂,锗的回收率(仅为60%左右)等技术指标很不理想。为此,本课题围绕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过程中锗的行为进行了小型实验室试验研究,试图为氧压酸浸工艺处理富锗闪锌矿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试验工作主要在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进行,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工艺研究”,第二部分“富锗闪锌矿浸出的机理研究”,第三部分“锌锗浸出差异性的研究”,第四部分“氧压酸浸中锗的浸出动力学研究”,第五部分“银(铁锰)离子对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催化作用研究”和第六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液的处理工艺研究”。前五部分是本课题的主体,而第六部分是对前五部分研究的补充。分析化验工作主要由云南省有色金属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完成在第一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工艺研究”中。利用2升的高压釜对天然的富锗闪锌矿精矿进行了氧压酸浸的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条件研究,考察了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氧压、精矿粒度、酸锌摩尔比和搅拌速度对锗浸出率的影响。在第二部分“富锗闪锌矿浸出的机理研究中,通过预浸出得到比较纯净的(杂质较少)闪锌矿,之后对该矿进行氧压酸浸,实验分添加可溶铁和不添加可溶铁两部分,试图找出富锗闪锌矿浸出的机理。在第三部分“锌锗浸出差异性的研究”中,针对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过程中锗锌浸出率总是存在差异(即锗的浸出率总比锌的低)这一事实,从锗的水解,和硅共沉淀、和铁共沉淀三方面对锌锗浸出差异性进行了的研究。在第四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液的后处理工艺研究”中,人工合成了含锗硫化锌晶体。从添加和不添加疏硫剂(木质素磺酸钠)两部分对此晶体进行了氧压酸浸动力学的研究,试图找出天然富·锗闪锌矿氧化酸浸的动力学模型。在第五部分“银(铁、锰)离子对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催化作用研究”中,对银铁锰三种离子对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铁是以中浸渣的形式添加的。考察了温度等各种因素对催化作用的影响。在第六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液的处理工艺研究”,研究了氧压酸浸后含锗浸出液的处理工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氢氧化铁沉淀锗的工艺,考察了温度等各种因素对锗共沉淀的影响;另一部分是丹宁沉锗工艺,考察了现存工艺中丹宁锗渣品位低的原因,并研究了如何充分提高丹宁的利用效率在第一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工艺”中,研究了富锗闪锌矿浸出的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6个影响浸出的因素(浸出时间、浸出温度、精矿粒度、酸锌摩尔比、氧压、搅拌速度)对锗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锗浸出的影响顺序为:浸出温度>氧压>精矿粒度>搅拌速度>酸锌摩尔比>浸出时间,其中浸出温度和氧压对锗浸出率的影响较大。根据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结果可知,要使锌和锗达到理想的浸出率,较适合的氧压酸浸条件为:浸出温度150℃,氧压1.2MPa,精矿粒度-320目占98.2%(磨矿时间为9min),搅拌速度700rpm,酸锌摩尔比1.5。在此条件下,锌的浸出率在99%以上,锗的浸出率在90%以上元素硫的转化率将近80%,所获得的浸出液终酸的浓度在20g/L左右,铁离子浓度在5g/L左右。在第二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机理”中使用一种新方法试图找到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浸出机理。在一定条件下的闪锌矿氧压酸浸中,随着可溶铁的加入量增加,闪锌矿浸出速度加快。经研究表明,在中温(120-160℃)下,硫化氢作为中间产物的机理比较恰当。在第三部分“氧压酸浸过程锗锌浸出的差异”中,从锗的水解、与硅共沉淀和与铁共沉淀三方面考察锗锌在氧压酸浸中浸出率差异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和硅的共沉淀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和铁的共沉淀,最后是冷却过程中的锗的水解,分别占9%,5%和2%。相对而言,在三种铁沉淀中,黄钾铁矾形式的铁沉淀会造成最大的锗损失,其次是针铁矿,最后是赤铁矿。在第四部分“氧压酸浸中锗的浸出动力学’中,试图找出氧压酸浸中锗的浸出动力学模型。在不添加木质素磺酸钠的情况下,锗的浸出符合“有多孔固体生成的液固反应模型”,该模型的表达式为:在添加木质素磺酸钠的情况下,化学反应是整个含锗硫化锌晶体氧压酸浸过程的控制步骤,该模型的表达式为从拟合结果来看,含锗硫化锌晶体颗粒主要是近似球型或近似立方形,近似圆柱形次之。在第五部分“变价金属离子对富锗闪锌矿的催化作用研究”中,考虑了银、铁、锰三种催化剂对氧压酸浸的催化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银能促进闪锌矿中锗的浸出。在(闪锌矿+中浸渣)联合氧压酸浸中,它们相互促进浸出。二价锰离子能明显加速闪锌矿的浸出,且催化作用比铁强。在第六部分“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液的处理工艺研究”中,对利用氢氧化铁共沉淀锗、丹宁沉锗工艺做了简单探索。有利于锗铁共沉淀的条件为:高的锗初始浓度高的铁锗摩尔比,高的溶液终点pH,以及低的离子强度,低的中和温度不需要太苛刻的条件便可获取较高的锗沉淀率,这表明利用铁沉淀来达到锌锗分离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具备较好的应用潜力。丹宁几乎和所有的金属具有络合作用。多次使用丹宁能提高丹宁的利用效率,使用过滤的方法能缩短络合时间,提高丹宁的利用效率。本课题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氧压酸浸工艺处理富锗闪锌矿从技术上是可行的。使用该工艺,能获得比常规流程高得多的锗回收率(90%以上),且环境友好,适应性强。为了提高锗的回收率,应加强原料的浸出前处理,严格控制浸出条件和后处理的条件;为了加速浸出过程,可以强化浸出的各种影响因素,使用锰离子作为催化剂加速浸出,必须保证疏硫剂的用量并保护其不被氧化。
刘述梅[2](2003)在《稀土(Ⅲ)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碳糊电极(CPE)在正电位区测定残余电流低,基线平稳的特点,首次用吸附伏安法研究稀土络合物的氧化峰并分别用来测定中、重稀土,铈和钪,为非电活性金属元素如稀土、钍、锆等的电化学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利用中、重稀土(Ⅲ)-茜素氨羧络合剂(ALC)在CPE上产生的与ALC试剂峰很好分开的氧化峰,建立了吸附伏安法测定中、重稀土的新方法。在0.12 mol/L HAc-NaAc-0.03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pH 5.0)中,-0.2 V(vs.SCE)富集60 s,线性扫描至0.8 V,中、重稀土(Ⅲ)-ALC在碳糊电极上产生灵敏的吸附氧化峰,其二次导数峰电流与中、重稀土浓度有线性关系。重稀土Dy、Ho、Er、Tm、Yb、Lu灵敏度高,在1.0×10-9~2.0×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富集120 s检出限达5.0×10-10mol/L(S/N=3)。中稀土Sm、Eu、Gd、Tb与Y灵敏度略低,在3.0×10-9~3.0×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富集120 s检出限为2.0×10-9mol/L(S/N=3)。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该法用于稀土球墨铸铁样品中稀七(除La、Ce、Pr、Nd、Sc)的测定,结果满意。 第二章研究了铈(Ⅲ)-茜素氨羧络合剂在碳糊电极正电位区的吸附伏安行为,探讨了在其它稀土存在下单独测定铈的最佳条件,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测定铈的新方法。在0.08 mol/LHAc-NaAc-0.012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底液(pH 4.7)中,-0.2 V富集60 s,以100 mV/s的扫速阳极化线性扫描至0.8 V,Ce(Ⅲ)-ALC刘述梅:稀上(111)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法研究络合物产生灵敏的吸附氧化峰,该峰与其它斓系元素络合物峰申‘位相差近100 mV,以此可单独测定饰。其二次导数峰电流与饰浓度在6.0火10一,一3.0 K10一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富集1205检出限达3.0火10一,m。l/LC夕解3)。电极的重现性好,在同一支电极同一表面上15次连续测定4.0 xlo一smc)l/LCe(HD,相对标准偏差为3.5%。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该法用于稀土球墨铸铁样品中饰的测定,结果满意。 第三章研究了杭(I11)一茜素氨梭络合剂在碳糊电极正电位区的吸附伏安行为,利用该络合物产生的吸附氧化峰二次导数峰电流与杭浓度成正比测定抗。测定条件为:。.08 mol/L HAc一NaAc一O·02mOI/L邻苯二甲酸氢钾底液,pH 4 .3,一0 .ZV富集455(或90。;),扫速150 mV/S,一0.ZV至0.SV线性扫描。测定线性范围为2.OX1()一,一6.0火10一7 mol/L,富集1205检出限达1.0 x10一,mo口L ‘国/解二3)。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电极的重现性好,在同一支电极同一表面上15次连续测定4.0 x 10一8 mol/L SC(111),相对标准偏差为3.7%。该法用于矿石样品中杭的测定,结果满意。 由上一可‘矢一},各稀土一茜素氨梭络合剂在CPE正电位区的吸附伏安行为有一很大差异,一可以达到分别测定中、重稀土,饰,杭的目的。合理设计CPE(如加修饰剂),进一步提高电极的选择性、灵敏度一和抗于扰能力,将是发展方向。
易芬云,黎拒难,肖思源,费俊杰[3](2001)在《钪-茜素氨羧络合剂络合物极谱吸附波》文中研究指明在邻苯二甲酸氢钾和甲酸的混合缓冲底液(pH4.8)中,钪与茜素氨羧络合剂形成电活性络合物 ,在单扫描极谱上于 -0.54V(vsSCE)产生一灵敏的络合吸附波 ,其二阶导数峰高与钪的浓度在4.0×10-8 ~3.0×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达2.0×10-8 mol/L。测定了络合物的组成 ,探讨了极谱波的性质和电极反应机理。方法用于矿物中微量钪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易芬云[4](2001)在《钪(Ⅲ)、钍(Ⅳ)络合物的吸附伏安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钪-茜素氨羧络合剂、钍-茜素氨羧络合剂等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法研究;并探讨了钍和锌离子与茜素氨羧络合剂形成的异多核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反应机理。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根据钪和茜素氨羧络合剂(ALC)之间所形成的电活性络合物,提出了一种在碳糊电极上快速、灵敏的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钪的新方法。在醋酸(0.04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0.016mol/L)混合缓冲溶液中,钪和茜素氨羧络合剂所形成的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于—0.60V处产生一个还原峰,其二次导数峰高与钪浓度在1.0×10-9~6.0×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0×10-10mol/L。在6.0×10-8mol/L钪溶液中连续测定8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4.34%。研究了钪-茜素氨羧络合剂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的伏安行为,测定了络合物的组成。方法应用于矿物中痕量钪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第二章研究了钍-茜素氨羧络合剂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的伏安行为以及测定钍的最佳实验条件,在含有0.04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的0.1mol/L HAc—NaAc混合缓冲溶液中(pH5.0),钍与茜素氨羧络合剂所形成的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产生一灵敏的阴极溶出峰,其二阶导数峰高与钍的浓度在3.0×10-9~8.0×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下限达1.0×10-9mol/L。用此方法测定了矿石和粘土中微量的钍,结果令人满意;并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得该络合物各组分物质的量之比为:nTh(IV):nALC=1:1。 第三章提出了钍-锌-茜素氨羧络合剂异多核络合物的新体系,采用单扫伏安法测定了痕量钍。在0.2mol/L HAc-NaAc(pH4.5) 缓冲溶液中针与茵素氨骏络合剂、锌离子形成电活性异多核络合 物,吸附富集在悬汞滴电极上,于一队64 VOS.Ag从)处产生 一灵敏的阴极溶出峰,其峰高与针浓度在 3.0X10叫~1.5X10竹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 1.5 X 10叫 mol/L。在 含 6.0 X 10叶 mol儿针离子的溶液中连续测定 10次相对标准偏差 为1.85巩 同时还对该体系的吸附伏安行为和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 初步探讨,测定了该异多核络合物的组成。方法应用于矿石和粘 土中微量针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我们曾试图在碳糊电极上, 用吸附伏安法测定该异多核络合物,经过反复探索,都未能获得 络合物溶出峰,因此,碳糊电极对络合物的富集以及电极反应机理 有待深入研究。
卢巽珍[5](1983)在《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锗是典型的稀散元素,一般伴生于岩石矿物之中,其含量很低,需要有个灵敏的测定方法,目前仍普遍采用苯芴酮萃取比色法。近年来鉴于许多文献的报导锗与含有 或基团的有机试剂能形成络合物的分析特征,我们选择了几种有机试剂(如溴邻苯三酚红、苯芴酮、变色酸、茜素—S)进行条件试验。发现锗与茜素—S络合物在各种支持电解质中PH2.5-2.6左右,均有对称性良好的导数示波极谱波。峰电位约
卢巽珍[6](1983)在《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锗是典型的稀散元素,一般伴生于岩石矿物之中,其含量很低,需要有个灵敏的测定方法,目前仍普遍采用苯芴酮萃取比色法。近
二、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过程中锗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锗在锌冶炼中的行为 |
1.2.2 闪锌矿氧压酸浸工艺的历史和现状 |
1.2.2.1 浸出化学 |
1.2.2.2 工业实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2.1 试验设备 |
2.2.2.2 分析设备 |
2.2.2.3 试剂 |
2.2.3 试验方案设计 |
2.2.4 试验步骤 |
2.2.5 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正交试验 |
2.3.1.1 正交试验设计 |
2.3.1.2 正交试验结果 |
2.3.1.3 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 |
2.3.1.4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
2.3.2 单因素条件试验 |
2.3.2.1 浸出温度对锌和锗浸出率的影响 |
2.3.2.2 氧压对锌和锗浸出率的影响 |
2.3.2.3 精矿粒度对锌和锗浸出率的影响 |
2.3.2.4 搅拌速度对锌和锗浸出率的影响 |
2.3.2.5 酸度对锌和锗浸出率的影响 |
2.3.2.6 浸出时间对锌和锗浸出率的影响 |
2.3.3 优化条件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锗闪锌矿浸出的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1.1 原电池(电化学)机理 |
3.1.2 吸附络合机理 |
3.1.3 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作为中间产物的机理 |
3.1.4 氧化物和元素硫作为中间产物的机理 |
3.1.5 硫化氢作为中间产物的机理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添加可溶铁和添加可溶铁的浸出实验 |
3.3.2 亚铁离子的氧化 |
3.3.3 不同可溶铁添加量下的闪锌矿浸出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锌锗浸出差异性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锗水解 |
4.2.2 与硅胶的共沉淀 |
4.2.3 与铁共沉淀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锗水解 |
4.3.2 与硅共沉淀 |
4.3.3 与铁共沉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氧压酸浸中锗的浸出动力学研究 |
5.1 前言 |
5.1.1 前人对闪锌矿氧压酸浸动力学所做的研究 |
5.1.2 无孔(致密)颗粒的非催化多相流-固反应模型 |
5.1.3 反应速控步骤的测定 |
5.1.3.1 温度 |
5.1.3.2 颗粒粒径 |
5.1.3.3 搅拌 |
5.2 实验部分 |
5.2.1 含锗硫化锌的制备 |
5.2.2 不添加木质素磺酸钠的试验 |
5.2.3 添加木质素磺酸钠的试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的导出 |
5.3.2 实验结果的拟合(不添加木质素磺酸钠) |
5.3.3 实验结果的拟合(添加木质素磺酸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铁、锰)离子对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的催化作用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银的催化试验 |
6.2.2 铁的催化试验 |
6.2.3 锰的催化试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银的催化 |
6.3.1.1 浸出时间对锗浸出的影响 |
6.3.1.2 反应温度对锗浸出的影响 |
6.3.1.3 酸度对锗浸出的影响 |
6.3.1.4 氧压对锗浸出的影响 |
6.3.1.5 搅拌速率对锗浸出的影响 |
6.3.2 铁的催化 |
6.3.2.1 浸出温度对锗浸出率的影响 |
6.3.2.2 时间对锗浸出率的影响 |
6.3.2.3 氧压对锗浸出率的影响 |
6.3.2.4 搅拌速度对锗浸出率的影响 |
6.3.2.5 初始酸度对锗浸出率的影响 |
6.3.3 锰的催化 |
6.3.3.1 锰离子对亚铁离子的氧化 |
6.3.3.2 不同条件下锰离子对闪锌矿浸出的影响 |
6.3.4 三者的产业化比较和对伴生锗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液的处理工艺研究 |
7.1 前言 |
7.1.1 利用氢氧化铁共沉淀锗 |
7.1.2 丹宁沉锗过程中丹宁的行为 |
7.2 实验部分 |
7.2.1 共沉淀锗的试验 |
7.2.2 丹宁沉锗的试验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共沉淀锗试验 |
7.3.1.1 锗初始浓度对锗共沉淀的影响 |
7.3.1.2 铁/锗摩尔比对锗共沉淀的影响 |
7.3.1.3 溶液终点pH对共锗沉淀的影响 |
7.3.1.4 离子强度对锗共沉淀的影响 |
7.3.1.5 中和温度对锗共沉淀的影响 |
7.3.2 丹宁沉锗试验 |
7.3.2.1 不同金属的结合能力 |
7.3.2.2 丹宁和锗的络合能力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附录B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D 查新报告 |
科技查新报告 |
(2)稀土(Ⅲ)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碳糊电极上稀土(Ⅲ)-茜素氨羧络合剂阳极吸附伏安法测定痕量中、重稀土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方法应用 |
第二章 碳糊电极上铈(Ⅲ)-茜素氨羧络合剂阳极吸附伏安法测定痕量铈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方法应用 |
第三章 碳糊电极上钪(Ⅲ)-茜素氨羧络合剂阳极吸附伏安法测定痕量钪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方法应用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3)钪-茜素氨羧络合剂络合物极谱吸附波(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底液的选择 |
2.2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2.3 共存离子对峰高的影响 |
2.4 样品的测定 |
2.5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
2.6 极谱波的性质 |
2.7 电极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
(4)钪(Ⅲ)、钍(Ⅳ)络合物的吸附伏安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碳糊电极上钪-茜素氨羧络合剂络合吸附安法测定痕量钪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机理探讨 |
4 方法应用 |
第二章 碳糊电极上钍-茜素氨羧络合剂络合吸附伏安法测定痕量钍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机理探讨 |
4 方法应用 |
第三章 钍-锌-茜素氨羧络合剂异多核络合物吸附伏安法测定痕量钍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机理探讨 |
4 方法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富锗闪锌矿氧压酸浸过程中锗的行为研究[D]. 梁铎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1)
- [2]稀土(Ⅲ)络合物在碳糊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法研究[D]. 刘述梅. 湘潭大学, 2003(03)
- [3]钪-茜素氨羧络合剂络合物极谱吸附波[J]. 易芬云,黎拒难,肖思源,费俊杰. 分析测试学报, 2001(04)
- [4]钪(Ⅲ)、钍(Ⅳ)络合物的吸附伏安法研究[D]. 易芬云. 湘潭大学, 2001(01)
- [5]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J]. 卢巽珍.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3(04)
- [6]锗与茜素S-络合物吸附波的探讨及其在矿石中的应用[J]. 卢巽珍.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