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威廉·琼斯爵士吗?

你认识威廉·琼斯爵士吗?

一、你知道Sir William Jones吗(论文文献综述)

蔡乾[1](2017)在《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思想史研究的路径、文献学的考证和分析、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对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依靠史料方面的深入发掘,并结合地理、贸易、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同时段欧洲大陆各国汉学成果进行补益和参照,在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中探讨以往被学术界所低估的专业汉学阶段之前的英国汉学所取得的成果。更试图在钱锺书、范存忠、陈受颐等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所补充、修正和推进,来探究英国汉学产生时期的历史语境。在具体人物的思想观念中理解和分析具体的汉学文本或问题,从产生汉学著作的动态社会历史和知识文化背景中把握汉学家思想观念的转折和变化,尽力展示英国汉学学科体系奠基、并协助英国文化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从而把握本时段英国汉学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脉络,并更客观和充分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总结学术成果、理清本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中国”(China)一词的确立过程,即“契丹和中国是否为同一个国家”这一英国汉学研究起点问题形成的历史语境、讨论与验证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为后文的研究勾勒了历史的背景。第二章的视线转向“中国风尚”时期英国人对瓷器、茶叶和园林艺术这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和实体的研究,探索它们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对英国社会习俗进步的促进。第三章对英国汉学中的汉语研究进行梳理,重点探讨“普遍语言”观念影响下的汉语研究与18世纪欧洲语言观转变后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第四章讨论英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并对译介水平与特点、文学评论“以中证西”的论证模式和比较视野的初步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中集中研究英国学者对中国宗教和社会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讨论。本文注重将“中国风尚”、“普遍语言”观念、“中国年代学争论”、“礼仪之争”、“英国自然神论”、“古今之争”、“爱尔兰启蒙运动”等思潮和事件结合进论述之中,以探索同英国汉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和历史动态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本时段的英国汉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走过了一条由名到实,从语言基础到文学、艺术审美批评,再到深涉文明核心的伦理道德、宗教、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讨论的道路。进而可以总结出本时段英国汉学研究的特点:其研究既同欧洲大陆汉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独立的学术思考和立场诉求,并在强烈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促进了英国现代观念的形成。

于俊青[2](2009)在《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被范存忠先生称为"英国第一个研究过汉学的人"。不甚严格地讲,我们也可以直接称他为"英国第一位汉学家"。琼斯学过汉语,钻研过中国典籍,思考过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发表过一两篇研究汉学的论

张万民[3](2015)在《英语国家的诗经学:早期篇》文中认为本文旨在考察《诗经》在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两国)的早期传播史,即理雅各的《诗经》全译出现之前,英语国家阅读、翻译和研究《诗经》的历史。一、16至17世纪欧洲的儒学典籍西译与《诗经》传播16至17世纪的英国,依靠欧洲传教士的译著,来了解中国的

于俊青[4](2009)在《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文中研究指明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被范存忠先生称为"英国第一个研究过汉学的人"。不甚严格地讲,我们也可以直接称他为"英国第一位汉学家"。琼斯学过汉语,钻研过中国典籍,思考过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发表过一两篇研究汉学的论

周思成[5](2014)在《MEGA2尚未发表的恩格斯波斯语语法学习手稿:一个文献学视阈下的初步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中,保存着一份恩格斯学习波斯语时留下的4页语法摘录。这份学习笔记约写于1853年5月到6月间,摘自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爵士的《波斯语语法》。这份手稿不但为考察恩格斯学习外语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新的证据,也是恩格斯"曼切斯特岁月"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真切见证。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随着东方危机和克里木战争,恩格斯和马克思敏感而严肃地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他们既关注欧洲列强的殖民战争在东方社会经济中造成的直接后果,同时也关注东方战争的进程及其结果对欧洲各国外交关系和内政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

张万民[6](2015)在《英语国家的诗经学:早期篇》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考察《诗经》在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两国)的早期传播史,即理雅各的《诗经》全译出现之前,英语国家阅读、翻译和研究《诗经》的历史。一、16至17世纪欧洲的儒学典籍西译与《诗经》传播16至17世纪的英国,依靠欧洲传教士的译著,来了解中国的文化与风俗,可谓是"同欧洲一起认识中国"。①欧洲耶稣会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最早可能是利玛窦(Matteo

于俊青[7](2009)在《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被范存忠先生称为"英国第一个研究过汉学的人"。不甚严格地讲,我们也可以直接称他为"英国第一位汉学家"。琼斯学过汉语,钻研过中国典籍,思考过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发表过一两篇研究汉学的论

張萬民[8](2015)在《《詩經》在17—18世紀英國的流傳》文中提出本文以17—18世紀歐洲人如何開始認識中國儒家典籍爲背景,考察了《詩經》在當時歐洲的傳播,特别是《詩經》在英國的流傳,以此透視出中國典籍在西方文化流傳初期的具體面貌與曲折過程。

曾潇[9](2019)在《《三艘舰艇》汉译中定语的翻译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定语通常用来限定人物所处环境状况或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至关重要,英汉定语的位置关系及语义功能的复杂性,对译者的理解和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定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热点问题。目前有关定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语从句的翻译,对其他类型的定语关注不够,本文以弗雷德里克·马利亚特的小说《三艘舰艇》为翻译蓝本,通过分析定语的语义功能,探讨了各类定语的翻译策略,旨在为定语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报告基于《三艘舰艇》中定语的语义分类,探索了定语翻译策略选取的语义理据。首先,根据定语和中心词不同的位置和语义关系,对小说中的定语进行了分类,按照定语与中心词的位置关系,将其分成“前置”和“后置”两类;然后通过选取实例,进一步探究不同位置上定语的语义功能,为定语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定语的语义功能可分为“前置定语的分类功能”、“前置定语的描述功能”、“后置定语的分类功能”、“后置定语的描述功能”、“后置定语的状语功能”和“后置定语的动态功能”等六类。本报告发现,针对定语不同的语义功能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前置”、“后置”和“转换”等翻译技巧,以期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定语的语义。通过此次翻译,笔者认为“前置”一般用于“分类型”定语,“后置”多用于“描述型”定语,“转换”则用于“状语型”定语和“动态型”定语。

張萬民[10](2015)在《《詩經》在17—18世紀英國的流傳》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17—18世紀歐洲人如何開始認識中國儒家典籍爲背景,考察了《詩經》在當時歐洲的傳播,特别是《詩經》在英國的流傳,以此透視出中國典籍在西方文化流傳初期的具體面貌與曲折過程。

二、你知道Sir William Jones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知道Sir William Jones吗(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题目解析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从契丹到中国——英国汉学的缘起
    第一节 “契丹传说”的产生与发展
        一、“契丹传说”的产生和柏朗嘉宾的证实
        二、鲁布鲁克和罗杰·培根的契丹认识
    第二节 “契丹传说”的兴盛和英国的接受
        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传说”和在英国的接受
        二、《曼德维尔游记》何以比《马可·波罗游记》更为畅销?
        三、《曼德维尔游记》中的“契丹传说”
    第三节 从英国到契丹(中国)的征程
        一、英国人对“东北航道”的探索
        二、英国人对“西北航道”的探索
        三、英国人通过东方航路来到中国
    第四节 英国学者对“契丹/中国”问题的讨论
        一、英国的契丹与中国知识来源
        二、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及其他著作的影响
        三、塞缪尔·帕切斯的“契丹/中国”问题讨论
        四、“契丹/中国”问题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7、18世纪的英国汉学与“中国风尚”
    第一节 瓷器
        一、英国的瓷器消费:从收藏到日用
        二、“ware”、“porcelain”和“china”的词义考察
        三、热潮和反思: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描写
    第二节 茶叶
        一、中茶西传英国小史
        二、英语中的茶:从“chaa”到“tea”的演变研究
        三、从宫廷赞誉到民间争论: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茶叶
    第三节 园林艺术
        一、17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在英国的传播
        二、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形成与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
        三、威廉·钱伯斯与中国园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语言研究
    第一节 17世纪的英国汉语研究
        一、17世纪前欧洲学者对中国语言的初步印象
        二、普遍语言:白来德、培根、威尔金斯、韦伯等英国学者对汉语的研究
        三、托兰德和莱布尼茨关于汉语学习难易问题的通信
    第二节 18世纪语言观念的转变和英国的汉语认知
        一、18世纪欧洲(英国)学者语言起源问题的探讨和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
        二、詹姆斯·伯尼特的汉语研究
        三、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汉语报告:先在观念和实地印象的嬗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影响
        一、初步的接触:转译而来的中国文学
        二、《好逑传》的英译与中国文化认识
        三、威廉·琼斯的中国经典翻译
    第二节 初步的比较视野:中国文学的评论
        一、理查德·赫德《贺拉斯致奥古斯都诗简评注》中的戏剧批评
        二、约翰·布朗对中国诗歌和音乐的讨论
        三、威廉·琼斯《论中国的第二部经典》中的文学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研究
    第一节 “中英初识时期”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一、哈克路特编著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二、帕切斯的中国宗教和社会制度描述
        三、其他英译文献中的相关介绍
    第二节 “礼仪之争”的英国回响
        一、“礼仪之争”之简述
        二、“礼仪之争”文献的英译和出版
        三、“礼仪之争”影响下的英国的中国宗教研究
    第三节 英国自然神论者的中国奥援
        一、自然神论的中国“起点”
        二、从赫伯特到伯朗特: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转变
        三、从托兰德到拉姆齐:英国自然神论者与护教者的中国论辩
        四、博林布鲁克子爵: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余晖
    第四节 英国学者的中国社会认识和研究
        一、从伯顿到坦普尔:17世纪英国仰慕中国社会的开始
        二、航海游记文学热潮和18世纪英国中国社会认识的转变
        三、从报端到案头:18世纪英人对中国社会的臧否和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19世纪前之英国汉学要事系年
    附录二、中西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MEGA2尚未发表的恩格斯波斯语语法学习手稿:一个文献学视阈下的初步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论
二、手稿的描述、结构与内容
三、恩格斯波斯语语法摘录的来源初探
四、恩格斯的波斯语语法学习及其50 年代的东方问题研究

(9)《三艘舰艇》汉译中定语的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3 Project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ng Preparations
        2.1.1 Parallel Texts
        2.1.2 Source Text
    2.2 Translating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ng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Semantic Functions of Pre-attributes and Post-attributes in The Three Cutters
    3.1 Semantic Functions of Pre-attributes
        3.1.1 Classifying Function of Pre-attributes
        3.1.2 Describing Function of Pre-attributes
    3.2 Semantic Functions of Post-attributes
        3.2.1 Classifying Function of Post-attributes
        3.2.2 Describing Function of Post-attributes
        3.2.3 Adverbial Function of Post-attributes
        3.2.4 Dynamic Function of Post-attributes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Attributes in The Three Cutters
    4.1 Fronting of Classifying Attributes
    4.2 Inversion of Describing Attributes
    4.3 Conversion of Adverbial Attributes
    4.4 Conversion of Dynamic Attribute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Translation Text
Acknowledgements

四、你知道Sir William Jones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 蔡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2]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J]. 于俊青. 东方丛刊, 2009(04)
  • [3]英语国家的诗经学:早期篇[A]. 张万民. 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八辑), 2015
  • [4]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J]. 于俊青. 东方丛刊, 2009(04)
  • [5]MEGA2尚未发表的恩格斯波斯语语法学习手稿:一个文献学视阈下的初步考察[J]. 周思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05)
  • [6]英语国家的诗经学:早期篇[J]. 张万民. 诗经研究丛刊, 2015(03)
  • [7]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A]. 于俊青. 东方丛刊(2009年第4辑 总第七十辑), 2009
  • [8]《詩經》在17—18世紀英國的流傳[J]. 張萬民. 历史文献研究, 2015(01)
  • [9]《三艘舰艇》汉译中定语的翻译策略[D]. 曾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詩經》在17—18世紀英國的流傳[A]. 張萬民. 历史文献研究(35), 2015

标签:;  ;  ;  ;  ;  

你认识威廉·琼斯爵士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