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制约因素及积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金瑜[1](2009)在《中学课堂心理气氛及其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气氛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变量,一直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凸显,课堂心理气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心理关系最为密切的变量,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事实上,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会导致学生不同的课堂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课堂心理气氛已有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建构了中学课堂心理气氛的结构要素,编制了中学课堂心理气氛的问卷,探讨了中学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与特点,分析了课堂心理气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编制的《中学课堂心理气氛问卷》由课堂人际关系(民主-专制、尊重-忽视、亲密-回避)、课堂行为调控(自主学习、教学引导)、课堂情绪体验(愉快-不愉快、激动平淡、紧张松弛)3个二阶因素和8个一阶因素构成;问卷的理论构想与实证模型基本吻合,信效度指标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学课堂心理气氛状况的工具。(2)整体上,中学生课堂心理气氛的得分均小于临界值3分,表明目前中学课堂心理气氛并不积极,各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人际关系>课堂行为调控>课堂情绪体验。这表明,中学生更容易知觉到课堂心理气氛中的人际关系,其次是课堂行为调控,最后是课堂情绪体验。具体来说,课堂人际关系维度中,中学生更容易知觉到民主-专制;课堂行为调控中更容易知觉到自主学习;课堂情绪体验中更容易知觉到愉快-不愉快。中学生在课堂心理气氛的尊重-忽视维度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自主学习维度上存在显着的年级和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3)中学生对课堂心理气氛的知觉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对课堂心理气氛的知觉更敏感;在尊重-忽视、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维度上性别差异显着,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对这些因素的知觉比女生更敏感。(4)初-高中生在课堂心理气氛总体、愉快与不愉快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表明初中生对课堂心理气氛的总体知觉和愉快-不愉快维度的知觉优于高中生;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在课堂心理气氛总体和尊重-忽视分维度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表明农村中学生对课堂心理气氛总体和尊重-忽视维度的知觉要优于城市中学生;城区和郊县学校中学生在激动-平淡、紧张-松弛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重点和普通学校中学生在课堂心理气氛总体、亲密-回避、紧张-松弛、激动-平淡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5)对课堂心理气氛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以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以课堂心理气氛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结果发现,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课堂心理气氛三维度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以高低症状两种心理健康水平为自变量,以课堂心理气氛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在课堂人际关系和课堂情绪体验两个维度上,高低症状两种心理健康水平均进入回归方程,在课堂行为调控维度上,只有高症状组进入回归方程。(6)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将中学课堂气氛分为A(健康的水平)、B(较健康的水平)、C(中等水平)、D(健康边缘水平)、E(亚健康水平)、F(不健康水平)六种类型。对六种类型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9个因子在六种类型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
刘家访[2](2002)在《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走向看,主要是朝着灵活而民主的方向迈进,呈现出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本研究是在对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其理论,以求构建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理论与模式。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前言:阐述这一论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构架和研究意义,概要介绍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基本取向。 第一部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历史探讨。首先对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阶段划分,对每一阶段研究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国外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理论构建与模式进行了介绍,认为各种理论模式各有优劣,应综合运用;第三,对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未来的有效课堂管理行为将更加关注学生,重视课堂中的交往与互动,重视理论取向的多元化和对学生的激励。历史研究为以下的有效课堂管理行为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基础与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出发,探讨其给予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启示;二是分析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本质与特点,从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出发,探明有效课堂管理行为所具有的特点与本质,认为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谋划,其特点是教育性、及时性、参与性、规范性与操作性的有机结合。 第三部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取向与类型。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取向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本研究认为,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取向是以质量为核心,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团队精神为保障,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第四部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过程分析。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过程分为从目标制定、环境与纪律的构建以及积极行为的促进、问题行为的处理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几个相互连接的过程。 第五部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策略。首先分析了我国现有的课堂管理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其次,分析了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环境构建,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有利于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环境所应当具备的特征;第三,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纪律制定,说明了纪律对于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积极意义以及纪律的制定与执行应注意的问题;第四,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实施策略,从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目标制定选择行为目标、积极行为的促进和问题行为的处理几个方面所需要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第五,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方双虎[3](2002)在《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文中指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阐述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类型及其功能,并提出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基本策略。
张霜[4](2007)在《课堂心理气氛对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课堂心理气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英语口语教学因为其显着的实践性特点,其课堂心理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心理气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运用课堂活动充分调动课堂心理气氛,营造积极、活泼、宽松的英语口语课堂气氛成为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必然要关注的因素之一。
方双虎[5](2003)在《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文中认为
黄秀兰[6](1986)在《试论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多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研究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如研究教师怎样教(教材、教法、教态……)、学生怎样学(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掌握知识过程的心理特点……)。当然这都是必要的,但却远远不够。维果茨基指出:教学是一种最系统的交往形式。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班级授课制度形成后,教学总是在师生集体的条件下进行的,就是说教学时总有一个社会背景。因此,在不同的群体的心理气氛下,教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事例,
方双虎[7](2003)在《论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全面了解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对于教师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心理气氛是由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它主要受到教师、学生、课堂内的物环境等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宋广文,窦春玲[8](1999)在《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及其教育作用》文中认为
北京市潞河中学化学组[9](2010)在《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因而,学生课堂活动的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课堂学生活动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于详尽地策划了自己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活动设计不足,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的"为活动而活动",设计了过多的课堂学生活动,许多活动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而教师们之所以较少设计学生活动,或学生活动的品质差,是因为他们在这一领域还缺乏对课堂学生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对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原则、策略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总之,在这一领域还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活动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本课题组通过理论分析和课改实践,对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的原则、学生课堂活动的要素、高中化学课堂设计学生活动的原则与策略等。
李静[10](2019)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研究》文中指出语文,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师是语文学科的施教者,是语文教育行为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情绪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是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积极的、稳定的课堂情绪。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课堂情绪维持在积极、乐观的状态时,此时,课堂氛围良好,教师教学顺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当教师的课堂情绪维持在消极、悲观的状态时,此时,课堂氛围紧张,教师教学受阻,学生学习兴趣低迷,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情绪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效果都有影响,那么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出解决策略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力求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为现实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因此,本文内容包括: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探讨课堂情绪的内涵、意义,以及课堂情绪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利用自主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本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内涵及意义。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核心概念(情绪、课堂情绪、情绪调节)进行解析,同时概括其意义。第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该部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笔者三年的教学工作经历,归纳总结出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五个因素:课程内容、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文化、社会支持。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实证分析。本研究根据第一二部分的理论分析以及国内外已有的情绪测量的相关量表,自主编制了一套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现状作出分析,并验证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是否与第二部分总结出的五个影响因素相关。第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该部分根据前几个部分的理论解析以及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实证调查结果,分别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制约因素及积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心理气氛的制约因素及积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课堂心理气氛及其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课堂心理气氛的内涵及其要素 |
2.2 课堂心理气氛的测量与评价 |
2.3 课堂心理气氛的相关研究 |
2.4 现有研究的问题分析 |
3.本研究构想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假设 |
3.5 研究方法 |
3.6 研究程序 |
4.研究一 中学生课堂心理气氛问卷的编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小结 |
5 研究二 中学课堂心理气氛的特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小结 |
6 研究三 中学课堂心理气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4 小结 |
7 总讨论 |
7.1 中学课堂心理气氛的测量与评价 |
7.2 中学课堂气氛的特点及差异分析 |
7.3 中学课堂心理气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7.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构想 |
第一章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历史探讨 |
一、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历史阶段 |
二、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三、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趋势 |
第二章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基础与特点 |
一、 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本质和特点 |
第三章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取向与类型 |
一、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取向 |
二、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类型 |
第四章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过程 |
一、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组织类型 |
二、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过程模式 |
第五章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策略 |
一、 课堂管理行为的问题及成因 |
二、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环境构建策略 |
三、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纪律的制定策略 |
四、 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实施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 |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
三、课堂心理气氛的功能 |
1.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
2.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
3.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
四、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策略 |
1.教师要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
2.教师要对学生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
3.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
4.教师要树立教育威信 |
5.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
6.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
7.教师要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
(6)试论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和特点 |
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
(9)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目前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的不足之处 |
1.1.2 目前高中教师课堂活动设计的不足之处 |
1.1.3 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素养的要求 |
(1) 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 |
(2) 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 |
1.2 关于化学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 |
1.2.1 有效学习 |
1.2.2 学生课堂活动的目的、形式和内容 |
1.2.3 高中化学课堂的特点 |
(1) 学科特色 |
(2) 学科功能特色 |
(3) 学生特点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理论综述 |
2.1 学习论基础 |
2.1.1 有效教学论之一 最优化教学理论 |
2.1.2 有效教学论之二 建构主义教学论 |
(1) 关于学习的含义 |
(2) 关于学习的方法 |
2.1.3 有效教学论之三 多元智能理论 |
2.2 课堂学生活动的心理基础——心理因素对学生外显活动的影响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1 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的原则 |
(1) 活动的目的性原则 |
(2) 活动的适切性原则 |
(3) 思维的高品质原则 |
(4) 活动的真实性原则 |
3.2 学生课堂活动的要素 |
3.2.1 活动的环境 (条件) |
3.2.1.1 建构健康的课堂生态环境 |
(1) 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
(2) 公正评价, 合理期望 |
(3) 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
(4) 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 |
(5) 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
(6) 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
(7) 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
3.2.1.2 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
3.2.1.3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效活动的有利支持 |
3.2.1.4 教师的及时指导使学生课堂活动保持正确的方向 |
3.2.2 活动的方式 |
3.2.3 活动的品质 |
3.2.4 活动的主体 |
3.3 高中化学课堂设计学生活动的原则与策略 |
3.3.1 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原则 |
(1) 整体性 |
(2) 自主性 |
(3) 开放性 |
(4) 多面性 |
3.3.2 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策略 |
①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
②创设情境的思维容量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
③创设情境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
3.4 不同性质知识、课型学生活动有别 |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关于情绪内涵的研究 |
2. 关于教师课堂情绪的研究 |
3. 关于教师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 |
(四) 研究设计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内涵及意义 |
(一) 情绪、课堂情绪 |
1. 概念 |
2. 分类 |
3. 意义 |
(二) 情绪调节 |
1. 概念 |
2. 类型 |
3. 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一) 课程内容 |
(二) 学生 |
(三) 教师 |
1. 教师的性格特征 |
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
3. 教师的情绪调节能力 |
(四) 学校教育文化 |
1. 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
2. 课堂心理气氛 |
3. 人际关系 |
(五) 社会因素 |
1. 社会待遇 |
2. 社会期望 |
3. 家长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的实证分析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方法 |
1. 工具 |
2. 样本构成 |
(三)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四)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五) 调查问卷的相关分析 |
(六) 调查问卷的回归分析 |
1. 整体情绪回归分析 |
2. 正情绪回归分析 |
3. 负情绪回归分析 |
(七) 调查问卷的差异性分析 |
1. 性别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2. 婚姻状况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3. 教龄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4. 学历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5. 是否担任班主任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6. 任教年级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7. 任教班级个数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8. 是否兼任其他科目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9. 每周课时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10. 是否兼任行政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表现 |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 |
(一) 教师层面 |
1. 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
2. 学会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 |
3.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
4. 强化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的能力 |
5. 控制消极情绪的产生,充分发掘积极情绪 |
(二) 学校层面 |
1. 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
2. 帮助教师改进自身情绪调节能力 |
3. 丰富教师校园业余生活 |
4. 学校进行人性化管理 |
(三) 社会层面 |
1. 保障教师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
2. 社会期待合理化 |
3. 家庭生活和谐化 |
4. 加强家校合作,共建教育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课堂心理气氛的制约因素及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课堂心理气氛及其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金瑜. 西南大学, 2009(10)
- [2]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 刘家访. 西南师范大学, 2002(01)
- [3]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J]. 方双虎. 教育科学研究, 2002(10)
- [4]课堂心理气氛对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影响[J]. 张霜.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 [5]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J]. 方双虎. 教学与管理, 2003(13)
- [6]试论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J]. 黄秀兰. 应用心理学, 1986(02)
- [7]论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因素[J]. 方双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4)
- [8]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及其教育作用[J]. 宋广文,窦春玲. 教育科学, 1999(02)
- [9]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研究[J]. 北京市潞河中学化学组. 化学教育, 2010(S2)
-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研究[D]. 李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