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窄频带陶瓷滤波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万祖岩[1](2021)在《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应用于旋转部件的监测系统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有线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在使用时由于连线的存在会产生磨损,不适合长期的在线监测。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激光灯无线通信方式逐渐被用于旋转部件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与传输,但实际应用均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条件,难以满足工程化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能够适应于多种工况下、数据传输速率较快、通信距离较远的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方案。论文通过对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分析,总结出系统所需的通信方式和供电方式,提出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数据传输方面,采用蓝牙与以太网相结合的方式,蓝牙为旋转部件发送端和中间接收端提供通信,能够极大的保证数据传输速率并且降低系统的功耗,采用跳频扩频方案来保证蓝牙传输信号的稳定性,不受外界的干扰;再通过以太网为中间接收端和地面PC机之间提供通信,这样既能匹配蓝牙传输的高速率,保证信号能够全部传输过来,又大大提高了监测系统的在线监测距离,并且蓝牙和以太网可以分别组网,实现上位机一对多的监测。硬件方面,选用低功耗控制芯片MSP430F169作为主控芯片,又选用DDS芯片为蓝牙传输提供跳频方案,加上采样和滤波电路,构成硬件电路方案。软件方面,区分下位机控制模块、中间通信模块以及上位机数据处理模块来设计软件功能,实现通过PC机控制下位机的开关、设置参数等功能,并将下位机监测到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查看、处理和存储。最后,分析非接触式感应耦合电路原理以及补偿电路,根据设计出能够保证稳压输出的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电路的有效性以及旋转工况下的影响。上述系统方案针对于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整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分析、软硬件平台设计以及相关的实验测试,有效的解决了数据传输和无线供电两大关键问题。对在线监测系统领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蕊冰[2](2017)在《电子镇流器组网的载波通信电路研究》文中指出路灯照明是我国非工业用电的耗电大户,数量众多,节能潜力大,但对其进行调控比较困难,因此路灯配备的电子镇流器的智能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在众多因素中,控制的方式及其性价比是用户首先考虑的因素。本文以电力线为通信载体,利用单片机控制,同时采用分层组网的便利方案,设计了智能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提升了路灯智能控制的性价比。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的载波通信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两级式的网络结构,运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实现路灯终端间的通信,并根据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对路灯电子镇流器的载波通信硬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其次,根据电子镇流器的调光原理,采用电力载波通信芯片PL3106作为控制芯片,并对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重点对载波通信电路进行了描述。再次,采用Modbus通信协议设计了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系统的控制命令,并对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的控制流程进行了设计,其中采用主程序调用子程序的方式实现。最后,对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的载波通信电路进行了实验测试。重点对路灯终端之间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波形及数据、上位机发送、接收的数据及路灯终端PL3106输出的PWM波形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通信成功,且上位机可对路灯终端进行连续控制。
曹毅[3](2017)在《蓝牙中的低功耗射频接收前端设计》文中提出蓝牙技术伴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成长逐步地应用到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移动终端中。低功耗蓝牙的实现对于实现各种高效的无线终端系统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射频前端作为蓝牙系统中的关键模块,其功耗占据蓝牙系统的主要部分,故而降低射频前端的功耗对于整个低功耗蓝牙系统以及无线终端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设计了一款应用在蓝牙中的低功耗接收机前端电路。论文介绍了射频前端电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蓝牙中的应用要求确定了设计指标。比较了射频前端方案各自的优缺点后,结合蓝牙收发机的应用场合,确定整体的低中频方案。本文在传统的IQ两路无源混频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有源混频电路,提供一定的转换增益,降低后级电路噪声的影响。其中低噪声放大器在传统的共栅结构基础上设计了电容交叉耦合输入电路来改善噪声性能;输出端接开关控制的电容阵列,用于在蓝牙频段内进行调谐;并联电阻改变低噪放增益会引入较大的噪声,本文的改进是采用并联MOS管对增益进行控制,设计了四档增益,可以更好地满足系统对增益可变的要求。采用工作在饱和区的MOS管替代电阻构成有源混频器的负载,更适合在低压下工作,采用共模反馈电路来对负载MOS管进行偏置。为获得好的线性度以及降低直流功耗,IQ两路的第二级混频采用无源混频器结构,采用25%占空比的信号驱动来避免IQ串扰的问题,第二级的本振信号频率为第一级本振信号的四分之一,构成滑动中频结构,来降低本振信号产生电路的功耗。为获得高输出摆幅以及线性度,采用了基于电阻负反馈的运放的结构来设计后级跨阻放大器。基于TSMC55nmm CMOS工艺设计了相应的电路,并进行了后仿真。后仿真结果表明电源电压为1V,接收机的转换增益可在OdB、12dB、24dB和36dB四档可调。在最高转换增益模式下双边带噪声系数可以达到7.3dB,在最低增益模式下线性度IIP3可以达到-7dBm,整体射频前端电路消耗了2.2mA的电流。本文所设计的射频接收前端可以达到很低的功耗,适合应用在低功耗蓝牙系统中。
黎明敏[4](2017)在《应用于混合频率综合器中的带通滤波器的研究》文中指出频率合成器作为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特性对整个系统性能的优劣有着重大影响。随着通信协议越来越复杂,对频率合成器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单纯的PLL或DDS频率合成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高端科技产业对频率源的要求,于是出现了 PLL+DDS混合频率综合器技术。带通滤波器作为混合频率综合器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混合系统输出频谱的质量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应用于混合频率综合器的带通滤波器进行研究,本文所做工作如下:(1)介绍了 PLL和DDS的频率合成原理,分别对其输出频率、相位噪声特性、杂散特性进行了仿真,对相位噪声和杂散的产生原因、分布特征、抑制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 DDS激励PLL型、PLL内插DDS型和PLL+DDS环外混频型的优缺点,并在环外混频的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的带通滤波器提出要求。(2)依据混频系统输出频率范围的不同,对不同种类的带通滤波器进行仿真分析并比较各种滤波器的优缺点。对于输出KHz频段的信号,可选择数字带通频域滤波器,具体研究了最大杂散幅度和门限因子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对于输出500MHz以下的频段,理论推导了恒带宽、中心频率可调的集总元件滤波电路结构,并仿真分析该滤波器的性能指标变化规律;对于输出500MHz以上包括GHz的频段,用公式设计法计算出变带宽、中心频率可调的梳状滤波器的参数,并仿真分析了该滤波器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对比仿真了应用于GHz频段的中心频率不可调的介质陶瓷滤波器,研究通带和损耗特性与梳状滤波的异同。
张涛[5](2017)在《无线通信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是一项关键的通信技术,抗干扰主要目的在于对抗外界的干扰,从而保证自己的信号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正常传输。当前,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码速率信息的传输应用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通信设备只能提供2030dB的抗干扰容限,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需要50dB以上的抗干扰容限。传统的扩频通信系统可以通过提高扩频比来提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但会带来频谱宽度展宽和发射功率受限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挑战,主要研究采用天线阵列和可重构天线的高性能抗干扰接机的设计技术。本文分析了当前通信系统中中广泛采用的各种抗干扰体制和接收机架构。基于低中频数字化接收机架构,提出了采用开关矩阵实现快速跳频频率合成器,提出了采用PIN管实现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这两种结构提升了系统了的跳频速度和空域扫描的速度,在频率域和空间域提升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针对高码速信号传输的抗干扰挑战,采用了阵列天线抗干扰技术,通过对多通道接收机合理设计,利用射频端的幅相调节网络,进行通道校准,同时在数字端进行系统校准。实现了系统在灵敏度状态下,误码率为1?10-6时,抗干扰容限优于60dB。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采用射频、模拟、数字一体化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低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的体系架构,实现了带宽80MHz的高动态、高线性度接收机的幅相一致性,并在射频端增加了幅相调节网络,并在接收机的数字端进行网络校准。2、提出了一种基于开关矩阵的频率源结构,通过控制开关矩阵,改变输入锁相环路的状态,从而实现了频率的快速变化,实现了快速跳频,本结构的频率源其相位噪声可以达到-155dBc@10kHz,锁定时间可以达到20?s,与传统的锁相方式比锁定时间缩短60%。3、提出一种基于PIN管开关的方向图可重构天线架构,在没有天线伺服的情况下,此架构通过改变辐射单元周围的引向器和反射器的状态,达到了方向图可重构,达到空域滤波的效果,并在最大方向增益达到5.08dB。
井凯[6](2016)在《SiGe HBT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在CMOS工艺与Ga As上价格与性能折衷的工艺,SiGe HBT(Het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HBT)工艺具有非常优良的应用前景。该工艺结合射频应用,依靠高性能的器件可设计出多种射频通信电路,其中以低噪声放大器电路(Low noise amplifier,LNA)最具代表性。作为接收机最前端的核心电路,低噪声放大器需要在增益、匹配、噪声系数和线性性能之间进行多种折衷,该电路性能的优良与否决定了接收机的整体性能。而针对目前热门研究的X,Ku波段接收机和更高频率的微波级电路,该电路的研发难度更大。本文对SiGe HBT晶体管的模型和LNA电路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主要创新有:分析了SiGe HBT的工艺特性以及双极型晶体管小信号模型,提出SiGe Hicum器件主要噪声贡献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端口网络在电路噪声方面的应用,同时针对电路级网络提出噪声优化方法。针对SiGe HBT工艺,在双极型晶体管小信号基础上提出了SiGe工艺下的小信号模型,并结合物理模型应用Hicum模型提出SiGe晶体管的噪声模型,基于对双端口网络分析基础提出多端口噪声网络分析理论,该理论可应用在电路级分析上,不局限于单器件晶体管分析,为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提出扎实的理论指导。分析了SiGe低噪声放大器的几个重要指标:输入匹配、增益平坦度以及线性特性。设计出一四阶片上滤波匹配网络,对该结构的电路优化使得输入匹配和噪声性能达到最佳折中。在增益平坦方面,分析了匹配与网络噪声相关问题,并采用片上电感补偿以及零极点方法,设计出一四阶614GHz低噪声放大器,该电路增益仅有0.4dB的波动。根据增益分配原理分配优化了各级增益,避免了单级增益过冲效应以及线性性能恶化,同时电路在输入端还采用了并联-并联负反馈结构,确保输入匹配,该电路在第三级通过电感引入一个额外的零点,来补偿极点滚降,同时采用的局部负反馈和整体负反馈这一思想实现通带噪声平坦,增益平坦、频带展宽等特性。针对SiGe器件线性度差这一问题,根据晶体管弱非线性模型,提出利用双极型晶体管的非线性模型,结合Volterra级数进行单级SiGe低噪声放大器线性性能优化的方法,并根据维塔里序列提出线性度的分析方法,并量化出各个参数在线性度方面的贡献,使得双极LNA在超宽频下具有-7.7dBm的IIP3性能。设计UWB频带和X,Ku波段的超宽带SiGe低噪声放大器。对UWB系统的LNA在噪声平坦方面做了研究,提出基于品质因子优化方式的噪声平坦化方法。而对X,Ku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的电路设计工作中则更侧重于完整的设计流程,对相应电路的输入匹配、增益以及线性度和噪声分别提出分析和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射频版图的常见问题及优化方法,在电路设计、优化的基础上提出高频电路的测试方法,对射频电路的测试方法流程加以详述,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着重论述S参数测量,噪声测量以及线性度测量。该LNA在应用频带可实现16dB的增益以及4dB以下的噪声系数,而1dB压缩点也实现了-18dBm。针对镜频抑制型接收机,设计两款适用于不同应用频带的SiGe具有镜频抑制功能的低噪声放大器结构。其中,K频带的低噪声放大器采用的无源滤波结构实现了33.6dB的镜频抑制比和19d B的增益;第二款低噪声放大器则通过片上有源镜频滤波器实现了33dB的镜频抑制比,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较为详细和完备地讲述了SiGe HBT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流程与设计方法,通过多种实例详细地从理论和设计方面阐述了电路设计工作。在增益、匹配、线性度和噪声等指标方面均通过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为LNA电路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设计思路。
付红涛[7](2015)在《近距离无线对讲机试制》文中指出本文所介绍的对讲机内部采用金属框架,外配塑料机壳,具有外形美观、使用方便、通信距离比较远、价格低廉等优点。本机接收部分采用了调频接收专用集成电路MC336l做中放,用场效应管K122作高放,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灵敏度可达0.2u V。发射部分也采用了调频发射专用集成电路MC2833做前级振荡,C2078做末级功率放大,从而使发射机的调试更加简单,适合自行组装、调试。本文以对讲机的原理为核心,简单地阐述了对讲机的分类、接收部分、发射部分、制作和调试。
吴振浩[8](2015)在《应用于抄表系统的多信道载波路由器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信道载波路由器是利用RS-485、低压电力线、无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数据通信终端。其中,低压电力线载波(以下简称PLC)通信模块为自主研发,其他通信信道为模块集成。当前,在抄表系统中,PLC通信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已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场合已经广泛应用,它们无需布线,相对于传统的RS-485等有线方式,体现出适应能力强,成本低,组网灵活等特点。多信道载波路由器支持低压电力线载波、无线通信、RS-485通信,相对于单一信道通信设备更能提高抄表系统的采集成功率,目前市场上暂无应用于低压集中抄表系统的此类设备。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在低压集中抄表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现状,基于信道传输理论,分析了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以及无线通信传输特性,从时域、频域上找出“最佳”信号传输时间以及频率,建立了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调制种类及分类,包括窄带通信技术、扩频通信技术等以及采用过零通信技术方式。根据上述信号调制技术的特点,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采用FSK调制技术传输电力载波信号,实现窄带载波中心频率130kHz、接收灵敏度不小于75db、在带外干扰信号强度40db的情况下,一次抄表成功率不小于97%的多信道载波路由器,并对于以上参数进行测试,与同类产品做比较,得出结论,达到提高整个抄表系统性能的目的。
张丹宁[9](2015)在《静电防护中TVS对LNA阻抗网络影响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微电子和电路系统逐渐向高度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方向发展.这在电路系统功能增强的同时,对电路和电子器件的电磁兼容(EMC)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静电放电(ESD)是一种常见的电磁危害源。无线通信系统中,到达接收机的射频信号电平多为微伏数量级。因此,需要将微弱的信号进行放大。LNA低噪声放大器一般作为射频系统的第一级,极易受到来自外部的ESD冲击而损坏。瞬时浪涌电压抑制管(TVS)是有效的ESD电流抑制器件,在ESD电路的设计中和产品ESD问题的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TVS通常并在电路中泄放ESD电流以保护后面电路的正常工作。但在射频领域,TVS的寄生参数效应将大大增加,将影响LNA的输入阻抗,造成增益下降,无法正常工作。研究TVS对射频LNA匹配网络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TVS引起的LNA阻抗网络失配的研究及应用”,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对TVS,静电放电进行了简介。包括TVS特性,静电放电的电流特征,TVS在静电保护中的应用价值。(2)介绍了分析LNA阻抗网络的方法,S参数和阻抗圆。推导引出了LNA达到最大增益时的匹配条件,并对TVS引起的LNA阻抗失配进行了分析。(3)通过典型的LNA阻抗网络的设计,仿真,与实验,验证了TVS对LNA阻抗网络造成的额外负载效应。本文借助ADS (Advanced Design System)仿真软件,设计了一种典型的LNA晶体管电路,并以此为实验对象。本文拟通过对所需阻抗网络的计算分析,评估TVS对阻抗网络的负载作用,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4)设计两种工程应用方案,针对TVS引入的寄生参数进行抑制,使LNA能够有效地规避TVS的负面影响及ESD电流的冲击。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TVS引入的负载与LNA阻抗网络处于同一数量级,会对LNA的正常工作造成不稳定的影响。在射频电路ESD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中,使用TVS需要考虑TVS本身的寄生参数。本文给出的改善措施,虽然不能完全的恢复LNA的增益水平,但也能工程师在ESD保护电路设计时提供思路。研究TVS对射频匹配网络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陈雨晴[10](2015)在《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如今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毫米波频段已经成为众多器件工作频率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研发的重点所在。基于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导结构-基片集成波导技术(SIW)。本文针对这类技术展开研究,对基片集成波导的特点及结构做了详细介绍,根据应用场合不同着重讨论了两种基片集成波导的设计过程,一种是Ka频段感性窗SIW带通滤波器,另一种是Ku频段HMSIW带通滤波器,其中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为:1、利用SIW与传统波导的相似性分析了SIW的结构、传输性能。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SIW与微带线的转换形式,在此基础上参照实际应用,在设计Ka频段SIW滤波器时选择阶梯阻抗变换型转换器。在Ku频段选择锥形SIW-微带线转换器,并对变量L1以及W1不断优化得到最佳值,实现过渡结构在要求的频带内反射损耗达到最小的目的。2、在滤波器的相关设计理论为基础上结合基片集成波导技术,提出了使用感性金属窗结构设计Ka频段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提出Ku频段半模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采用的基于二分法程序的方式定位金属孔位置,通过实物加工与测试对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验证。本文设计两款滤波器在通带内插损在2dB左右,带外抑制能力好。3、通过对比实际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较好的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分析误差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窄频带陶瓷滤波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窄频带陶瓷滤波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
1.2.1 数据传输 |
1.2.2 电能供应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文章的结构安排 |
2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通信技术分析 |
2.2.1 Wi-Fi技术 |
2.2.2 ZigBee技术 |
2.2.3 低功耗蓝牙技术 |
2.2.4 以太网技术 |
2.3 数字调制方法分析 |
2.3.1 FSK调制 |
2.3.2 非相干解调 |
2.4 总体方案设计 |
2.5 蓝牙抗干扰性能研究 |
2.5.1 干扰源分析 |
2.5.2 跳频扩频方案 |
2.6 通讯单元测试 |
2.6.1 通信单元测试平台的搭建 |
2.6.2 通信功能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3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控制电路设计 |
3.3 发送端电路设计 |
3.3.1 采样端电路设计 |
3.3.2 调频电路设计 |
3.3.3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
3.4 接收端电路设计 |
3.4.1 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
3.4.2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4.3 接口电路设计 |
3.5 系统硬件电路的抗干扰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1 数据采集模块 |
4.2.2 信号处理模块 |
4.3 通讯模块设计 |
4.3.1 蓝牙通信模块 |
4.3.2 以太网通信模块 |
4.4 上位机设计 |
4.4.1 系统主界面设计 |
4.4.2 系统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
4.5 软件抗干扰 |
4.6 本章小结 |
5 供电系统的研究 |
5.1 概述 |
5.2 电磁耦合电路原理与设计 |
5.2.1 ICPT系统电路的构成 |
5.2.2 ICPT系统原理分析 |
5.3 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
5.3.1 逆变电路及驱动电路设计 |
5.3.2 电源设计 |
5.4 仿真与实验验证 |
5.4.1 稳定输出电压实验 |
5.4.2 旋转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电子镇流器组网的载波通信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组网系统设计 |
2.1 通信方式的分析及选择 |
2.2 基于PLC的段式总体结构设计 |
2.3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 |
2.3.1 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
2.3.2 电力线载波通信相关技术分析 |
2.3.3 电子镇流器的载波通信硬件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可控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硬件设计 |
3.1 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结构及控制原理 |
3.1.1 路灯电子镇流器的结构 |
3.1.2 电子镇流器调光原理 |
3.1.3 隔离驱动电路 |
3.2 控制芯片介绍 |
3.3 载波通信电路设计 |
3.3.1 载波发送电路 |
3.3.2 载波接收电路 |
3.3.3 耦合电路 |
3.4 其他电路 |
3.4.1 电源模块 |
3.4.2 串口通信电路 |
3.4.3 程序下载接口电路 |
3.5 硬件制作及测试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的通信命令设计 |
4.1 Modbus通信协议 |
4.1.1 Modbus协议介绍 |
4.1.2 Modbus信息帧 |
4.2 基于Modbus协议的控制命令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灯电子镇流器组网模拟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控制流程总体设计 |
5.2 子程序设计 |
5.2.1 初始化子程序 |
5.2.2 载波通信子程序 |
5.2.3 串口通信子程序设计 |
5.2.4 写指令分析子程序 |
5.2.5 命令处理子程序 |
5.2.6 PWM调光处理子程序 |
5.2.7 CRC校验子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载波通信电路实验研究 |
6.1 模拟实验环境 |
6.2 载波通信电路测试 |
6.2.1 PL3106调制解调波形 |
6.2.2 载波发送波形 |
6.2.3 载波接收波形 |
6.3 载波通信命令码分析 |
6.4 串口接收数据 |
6.5 PWM波形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蓝牙中的低功耗射频接收前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内容概述 |
第二章 射频前端电路概述 |
2.1 射频接收机的概述 |
2.1.1 接收机的主要指标 |
2.1.2 接收机的主要架构 |
2.2 低噪声放大器的概述 |
2.2.1 LNA的主要技术指标 |
2.2.2 LNA的主要结构 |
2.3 混频器的设计 |
2.3.1 混频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2.3.2 混频器的结构分类 |
2.4 跨阻放大级的主要电路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蓝牙中的射频前端电路设计 |
3.1 蓝牙接收前端电路的方案设计 |
3.2 蓝牙中的LNA的设计与仿真 |
3.2.1 蓝牙中的LNA的设计 |
3.2.2 LNA的前仿真验证 |
3.3 有源及无源混频器的设计 |
3.4 跨阻放大级的设计 |
3.5 射频前端电路的前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版图设计及后仿真 |
4.1 版图设计 |
4.2 后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应用于混合频率综合器中的带通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滤波器发展现状 |
1.3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频率合成技术研究与仿真 |
2.1 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 |
2.1.1 PLL基本原理 |
2.1.2 PLL输出相位噪声分析 |
2.1.3 PLL输出杂散分析 |
2.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
2.2.1 DDS基本原理 |
2.2.2 DDS输出杂散分析 |
2.2.3 DDS输出相噪分析 |
2.3 混合频率综合器 |
2.4 带通滤波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滤波器 |
3.1 频域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3.1.1 重叠加窗 |
3.1.2 FFT算法 |
3.1.3 门限检测 |
3.2 频域滤波器的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滤波器 |
4.1 集总电路滤波器 |
4.1.1 恒带宽可调滤波的理论推导 |
4.1.2 ADS仿真实现 |
4.2 梳状滤波器 |
4.2.1 梳状滤波基本原理 |
4.2.2 ADS仿真实现 |
4.3 陶瓷介质滤波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无线通信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
1.3 通信抗干扰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内容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
1.4.1 选题的意义 |
1.4.2 本文内容安排 |
1.4.3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抗干扰体制分析 |
2.1 扩谱体制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 |
2.1.1 直扩体制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 |
2.2 跳频体制通信面临的干扰威胁 |
2.2.2 跟踪干扰 |
2.2.3 阻塞干扰 |
2.3 直扩体制抗干扰措施分析 |
2.3.1 直扩体制面临的主要干扰分析 |
2.3.2 单频干扰对直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3 多音干扰对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4 窄带干扰对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5 窄带干扰的频域陷波处理 |
2.3.6 频域陷波抗干扰的实现及问题 |
2.4 跳频体制抗干扰措施分析 |
2.4.1 FCS与FH模式的自适应 |
2.4.2 纠错编码、交织和帧结构的联合设计 |
2.4.3 跳频抗干扰体制的实现及问题 |
2.5 自适应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 |
2.5.1 天线阵的设计技术 |
2.5.2 射频接收机架构技术 |
2.5.3 自适应通道均衡算法 |
2.5.4 空时二维滤波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接收机架构基础 |
3.1 数字信道接收机架构选择 |
3.1.1 实数混频和虚数混频 |
3.2 接收机架构 |
3.2.1 传统外差式接收机 |
3.2.2 直接下变频架构 |
3.2.3 宽带混合接收机架构 |
3.2.4 低中频接收器架构 |
3.3 幅相均衡网络 |
3.4 本系统接收机架构选择 |
3.5 多通道接收机的设计实现 |
3.5.1 多通道接收机设计 |
3.5.2 主要指标分析及实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快速跳频锁相技术 |
4.1 引言 |
4.2 锁相环基础 |
4.2.1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
4.2.2 相位噪声 |
4.3 有开关矩阵的锁相环结构 |
4.3.1 有开关矩阵的锁相环结构分析 |
4.3.2 开关矩阵 |
4.3.3 相位噪声特性分析 |
4.3.4 输出激励的分析 |
4.3.5 锁定时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干扰天线技术 |
5.1 抗干扰天线技术简介 |
5.2 阵列天线技术基本原理 |
5.2.1 数字波束成型技术 |
5.3 阵列天线设计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 |
5.5.1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概述 |
5.5.2 利用短路金属片的可重构天线设计与分析 |
5.5.3 利用引向器和反射器的可重构天线设计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抗干扰设备系统测试 |
6.1 引言 |
6.2 射频模块组成 |
6.3 系统测试 |
6.3.1 测试系统的搭建 |
6.3.2 系统的校准 |
6.3.3 有线系统的平台搭建与测试 |
6.3.4 无线系统的平台搭建与测试 |
6.3.5 分析以及后续工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SiGe HBT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SiGe HBT噪声的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LNA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SiGe射频器件噪声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 |
2.1 SiGe HBT工艺研究现状 |
2.2 SiGe HBT模型分析 |
2.2.1 晶体管小信号模型建立 |
2.2.2 SiGe HBT小信号模型 |
2.3 噪声分析 |
2.3.1 噪声基本特性及种类 |
2.3.2 Hicum晶体管噪声 |
2.4 双端口及多端口噪声网络分析 |
2.4.1 双端口网络 |
2.4.2 三端口噪声网络分析 |
2.4.3 多端口噪声网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Ge低噪声放大器关键参数分析 |
3.1 输入匹配 |
3.1.1 输入匹配拓扑结构 |
3.1.2 片上宽带滤波网络设计 |
3.2 增益平坦性 |
3.2.1 增益平坦设计结构 |
3.2.2 片上宽带滤波网络设计 |
3.3 线性度 |
3.3.1 SiGe非线性等效模型 |
3.3.2 SiGe低噪声放大器线性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宽带SiGe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4.1 适用于UWB频带下超宽带LNA电路设计 |
4.1.1 输入匹配 |
4.1.2 增益平坦 |
4.1.3 宽带噪声平坦设计 |
4.1.4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 X,Ku波段的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流程 |
4.2.1 X,Ku波段电路设计 |
4.2.2 射频版图优化设计 |
4.2.3 工艺流程 |
4.2.4 电路测试 |
4.2.5 测试结果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iGe镜频抑制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5.1 镜频滤波滤波器拓扑结构 |
5.2 K频带片上陷波滤波SiGe HBT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5.2.1 陷波SiGe LNA |
5.2.2 输入匹配 |
5.2.3 转换增益 |
5.2.4 输出匹配 |
5.2.5 陷波滤波器设计 |
5.2.6 电感方面的考虑 |
5.2.7 仿真与讨论 |
5.3 适用于 802.11a协议的镜像抑制型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
5.3.1 IR滤波器研究 |
5.3.2 IR SiGe LNA匹配设计 |
5.3.3 IR滤波器尺寸优化设计 |
5.3.4 IR滤波器的功率与设计优化 |
5.3.5 仿真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近距离无线对讲机试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无线电技术 |
2 对讲机分类 |
2.1 从通信工作方式上分 |
2.1.1 单工无线对讲机 |
2.1.2 双工无线对讲机 |
2.2 从技术设计上分 |
2.2.1 模拟对讲机 |
2.2.2 数字对讲机 |
2.3 从使用方式上分 |
2.4 从设备等级上分 |
2.5 从通信业务上分 |
3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
4 对讲机电路原理 |
4.1 对讲机的原理框图 |
4.2 对讲机的电路原理图 |
5 接收部分电路原理 (参见原理图) |
6 发射部分电路原理 (参见原理图) |
7 元器件的选择 |
7.1 晶振的选取 |
7.2 其它元器件的选择 |
8 制作和调试方法 |
8.1 调制 |
8.2 发射机的调试 |
8.3 接收机的调试 |
9 结论 |
(8)应用于抄表系统的多信道载波路由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论文的安排 |
第二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原理 |
2.1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原理 |
2.2 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的特点 |
2.2.1 信号衰减特性 |
2.2.2 阻抗特征 |
2.2.3 噪声特征 |
2.3 电力线信道建模 |
2.4 电力线载波的种类和分类 |
2.4.1 窄带通信 |
2.4.2 扩频通信 |
2.4.3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 |
2.4.4 过零通信 |
2.5 低压窄带电力线通信通道的特征分析 |
2.5.1 窄带通信电力线通道测试环境的搭建与测试结果 |
2.5.2 平均通道增益分析 |
2.5.3 时间延迟扩展RMS参数分析 |
2.5.4 相干带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信道载波路由器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目标与设计思路 |
3.1.1 MCU-C8051F330 |
3.1.2 单片窄带调频解调芯片-MC3361 |
3.1.3 单片 2.4G无线射频收发芯片-NRF24L01 |
3.2 多信道载波路由器的硬件设计 |
3.2.1 MCU接口设计 |
3.2.2 载波模块的硬件设计 |
3.2.3 无线收发模块的硬件设计 |
3.2.4 RS-485电路的设计 |
3.2.5 供电电源电路的设计 |
3.3 多信道载波路由器的软件设计 |
3.3.1 软件设计概述 |
3.3.2 主程序设计 |
3.3.3 电力线载波数据过零收发 |
3.3.4 无线数据过零收发 |
3.3.5 数据接收包处理 |
3.4 PCB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线载波模块的测试与应用 |
4.1 单项性能指标测试 |
4.1.1 载波频率测试 |
4.1.2 接收灵敏度测试 |
4.1.3 抗干扰能力测试 |
4.2 综合能力测试 |
4.3 多信道载波路由器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全文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静电防护中TVS对LNA阻抗网络影响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磁兼容概述 |
1.2 ESD测试标准 |
1.2.1 标准概述 |
1.2.2 测试现场 |
1.2.3 实验结果评价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TVS引起的LNA阻抗网络失配分析 |
2.1 分析方法 |
2.1.1 二端口网络的S参数与反射系数 |
2.1.2 Smith圆图 |
2.2 TVS的射频特性分析 |
2.2.1 TVS的保护特性 |
2.2.2 TVS射频模型的仿真与测试 |
2.3 LNA阻抗网络的射频模型分析 |
2.3.1 典型LNA的性能指标 |
2.3.2 LNA阻抗网络匹配的条件 |
2.4 LNA阻抗网络的失配分析 |
第3章 TVS引起的LNA阻抗失配仿真研究 |
3.1 ADS仿真平台的建模 |
3.1.1 ADS仿真平台介绍 |
3.1.2 LNA的ADS建模方法 |
3.1.3 2sc3356型晶体管的ADS建模及稳定性判定 |
3.1.4 LNA阻抗网络的ADS建模与旁路设计 |
3.2 阻抗失配下的仿真结果与失配性分析 |
第4章 TVS引起的LNA阻抗失配试验研究 |
4.1 试验系统设计 |
4.2 试验结果与评估 |
4.3 试验结果讨论 |
第5章 LNA阻抗失配的补偿方法及试验 |
5.1 补偿原理 |
5.2 基于阻抗消除的LNA阻抗失配补偿方法 |
5.2.1 阻抗消除法原理与仿真分析 |
5.2.2 静电防护中的ESD鲁棒性能分析与测试 |
5.3 基于阻抗隔离的LNA阻抗失配补偿方法 |
5.3.1 阻抗隔离法原理与仿真分 |
5.3.2 静电防护中的鲁棒性能分析与测试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片集成波导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指标要求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2 微波滤波器的研究 |
2.1 微波滤波器的基本理论 |
2.1.1 滤波器的分类及其主要参数 |
2.1.2 切比雪夫低通原型滤波器 |
2.2 微波滤波器的实现 |
2.2.1 频率变换 |
2.2.2 滤波器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片集成波导器件基本理论 |
3.1 矩形波导概述 |
3.1.1 矩形波导的通解 |
3.1.2 矩形波导的截止频率和模式 |
3.2 基片集成波导概述 |
3.2.1 基片集成波导的基本结构 |
3.2.2 基片集成波导传输特性 |
3.3 基片集成波导与微带线连接转接器的设计 |
3.3.1 渐变形SIW-微带线转换器 |
3.3.2 SIW-共面波导转换器 |
3.4 本章小结 |
4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4.1 基片集成波导感性金属通孔滤波器的设计 |
4.1.1 感性金属通孔等效分析 |
4.1.2 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设计的具体分析 |
4.2 基片集成波导感性窗滤波器的设计分析 |
4.2.1 耦合系数法基本理论 |
4.2.2 基片集成波导感性窗滤波器结构形式 |
4.2.3 基片集成波导中感性窗的分析 |
4.2.4 Ka频段基片集成波导感性窗滤波器的设计 |
4.3 半模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设计分析 |
4.3.1 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的介绍 |
4.3.2 Ku频段半模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4.4 损耗分析 |
4.5 实物加工与测试 |
4.5.1 实物加工 |
4.5.2 实物测试 |
4.5.3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窄频带陶瓷滤波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万祖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电子镇流器组网的载波通信电路研究[D]. 杨蕊冰.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1)
- [3]蓝牙中的低功耗射频接收前端设计[D]. 曹毅. 东南大学, 2017(04)
- [4]应用于混合频率综合器中的带通滤波器的研究[D]. 黎明敏. 内蒙古大学, 2017(02)
- [5]无线通信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D]. 张涛. 天津大学, 2017(05)
- [6]SiGe HBT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D]. 井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7]近距离无线对讲机试制[J]. 付红涛. 价值工程, 2015(18)
- [8]应用于抄表系统的多信道载波路由器设计与实现[D]. 吴振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静电防护中TVS对LNA阻抗网络影响的研究及应用[D]. 张丹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10]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研究[D]. 陈雨晴.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