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一、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曾恒源,殷婧钰[1](2021)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薛国琴,项辛怡,庞云枫[2](2021)在《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基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一立足点,认为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是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具有农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农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农村数据市场进一步发展、农产品交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等特征。文章从激励农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技术;转变思路,拓展关注点,充分激发农村市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机制。

重庆市人民政府[3](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认为渝府发[2021]2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8月24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纪宁辉[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基层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在论述基层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形成双向互构的动态过程的基础上,指出治理型政府与活力市场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需求又形塑政府与市场。分析了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基层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角色定位在农村呈现出权力的"缺失"与"越位"、市场经济的"动力不足"与"过分发力"、农村社会的微弱内生动力等现实困境。所以打造基层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重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张婷婷[5](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陆福兴[6](2021)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市场有效》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最不充分、市场体系最不完善,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一、乡村振兴必须市场有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

湛礼珠,罗万纯[7](2021)在《“政—社”以何合作?——一个农村环境整治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社会治理范式转型背景下,"政—社"以何合作替代"政—社"何以合作,成为"政—社"合作研究的重心。研究发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村级组织和农村居民等构成农村环境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其分别遵循科层关系下的行政推进、竞争关系下的契约合作、社群关系下的自愿合作以及熟人关系下的道德约束行动逻辑。借助扁平化、透明化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多元主体的差异化行动逻辑相互调适与耦合,形成了主体间双向互动与传递的反馈型关系。结合"三清洁"五级联动工作体系,"政—社"合作主要通过宣传动员、道德约束、物质激励、行政推进和契约合作机制来实现,政府在合作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强调合作机制的组合化运用。但由于政府压力型体制、"条块化"组织体系与理性化官僚、农民整体素养有待提升和社会组织独立性不足等原因,农村环境整治内生性动力建构不足、市场化运作流于形式和整体性发展思维有待进一步拓宽。破解上述困境,需要继续深化服务型政府转型,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进而优化"政—社"合作环境。

王兆强[8](2021)在《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治理中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宁阳县市场监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啸天[9](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昆明市特色乡村产业市场开拓研究 ——以晋宁区鲁黑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陈柳[10](2021)在《城乡融合视域下农村旅居养老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H市五个典型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时代意义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迫切需求
    (二)“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必然要求
    (三)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
    (四)应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必须辩证看待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
    (二)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必须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发挥有志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三)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
四、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总体思路
    (一)以有为政府为引领的制度政策优化机制
    (二)以有效市场为主导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
    (三)以有志农民为主体的内生动力激励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2)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1.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构成要素研究。
    2.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基础研究。
    3.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形成机制研究。
二、高标准市场体系与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特征
    1.农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
    2.农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
    3.农村数据市场进一步发展。
    4.农产品交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三、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机制

(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基层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二、双向互构:乡村振兴中的政府、市场与农村社会
    (一)治理型政府与活力市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二)农村社会需求形塑政府与市场
三、基层政府、市场与农村社会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困境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错位”与“越位”
    (二)市场经济的“动力不足”与“过分发力”
    (三)农村社会的微弱内生动力
四、打造基层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共治的新型一体化
    (一)重塑乡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重塑乡村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三)重塑乡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结 语

(5)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市场有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必须市场有效
二、当前乡村市场的三大问题
    1. 边界不清,政府之手影响市场运行
    2. 城乡分割,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严重脱节
    3. 发育不良,拉动农村经济的动力不足
三、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好结合
    1. 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制度
    2. 培育多元的农村市场主体
    3. 建设完备的农村市场体系
    4. 优化良好的农村市场环境
    5. 强化高效有为的政府管理

四、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J]. 高强,曾恒源,殷婧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特征和形成机制[J]. 薛国琴,项辛怡,庞云枫. 农业经济, 2021(10)
  •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8)
  • [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基层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治理研究[J]. 纪宁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5]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6]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市场有效[J]. 陆福兴. 中国乡村发现, 2021(02)
  • [7]“政—社”以何合作?——一个农村环境整治的案例分析[J]. 湛礼珠,罗万纯. 求实, 2021(04)
  • [8]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治理中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宁阳县市场监管为例[D]. 王兆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9]乡村振兴背景下昆明市特色乡村产业市场开拓研究 ——以晋宁区鲁黑村为例[D]. 王啸天.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10]城乡融合视域下农村旅居养老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H市五个典型村为例[D]. 陈柳. 江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引导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