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计算机在我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邹澜涛[1](2021)在《云技术运维平台支持下的SL公司X智慧高速项目运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关升亮[2](2020)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发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十六、十七世纪近代实验科学产生以来,科学认识就建立在科学实验归纳和数学演绎基础上,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科学认识朝着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维度发展,使观察实验失去了基础,科学认识进入假设、演绎及检验阶段,即根据科学认识存在的问题提出假说,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演绎,最后对演绎出来的科学事实进行检验,进而证明科学假说是否正确,最后确定科学理论。“现代科学认识的发生机制研究”的选题是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科学哲学家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尤其是充分吸取了以波普尔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哲学家,对现代科学的产生及发展运行机制进行了哲学概括,提出了现代科学的产生即发展模式,即:科学问题-科学假设-逻辑演绎-科学事实-实验检验-理论确立,波普尔把它简单精炼地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论。国内外大批科学哲学家,对关于现代科学假设的提出、现代科学的运行模式、现代科学的检验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确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陆续产生了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等学派。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以舒炜光教授为带头人的一大批现代早期科学哲学“学术共同体”,率先翻译、引进、论述了现代科学哲学理论,进而创造性地构建了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科学认识论体系,对我国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理论性和创造性的贡献。现代科学认识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高级阶段,也是现代人们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现代科学认识的发生机制,即发生因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客体、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科学实践等等都对现代科学认识的发生起着基本的作用。其中,科学实践就是科学认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基础和动力,它对现代科学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本论文所研究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对现代科学认识发生起作用的机制,即因素;而是研究与现代科学认识发生有着直接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视域重点研究现代科学认识发生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逻辑因素和工具因素,即认识工具因素的“硬件”和“软件”,侧重探讨从计算机诞生以来的现代科学认识工具“硬件”的广泛使用和科学认识工具“软件”的统一及广泛应用对现代科学认识发生的作用。现代科学认识是科学劳动者运用科学认识工具的“硬件”(科学仪器)和科学认识工具的“软件”(科学方法),在同科学对象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现代科学劳动者(主体),现代科学认识发生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逻辑因素,现代科学认识工具(认识工具的“硬件”和“软件”)是现代科学认识发生的基本的、直接的、重要的因素,它对现代科学认识发生的作用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认识向广深拓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及其技术方法的运用,为人们进行现代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新时代智能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应用技术)产生及广泛应用,又使现代科学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论文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研究现代科学认识发生所应用的技术手段、认识工具、认识方式、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以更好地为现代科学认识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全面阐释科学认识主体的特点及其实质,提出科学认识主体应具有强烈地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适应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科学领域探索研究的组织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体性和社会性,是科学认识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科学认识的生力军;还阐述了科学认识发生的特点。第三部分,科学地论述科学认识发生的内、外在因素和逻辑因素,提出现代科学认识发生要以科学问题为起点,以科研主体为中心,在经验知识启发和理论知识导引的前提下,去发现新事物,认识新问题。第四部分,重点论述现代科学认识工具的“硬件”和认识工具的“软件”的统一及其在现代科学认识中的广泛、合理的运用,为现代科学认识的发生及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认识手段。第五部分,明确阐述了科学认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着重阐释了科学认识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论证了它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伊馨[3](2020)在《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制造业的供给侧发展却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变后的新要求,因此,需要对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为研究对象,在对供给学派进行批判性反思后,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供给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影响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运用Malmaquist-DEA法测算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用Michaeli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用考虑技术效率约束的DEA法对中国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效率推动为主,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后工业化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同时,论文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根据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业有效供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提升,制造业的惠民福利指标对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贡献度最大且呈上升趋势,供给效率与技术驱动的贡献趋于一致。随后论文以红领集团为案例,讨论新时代实现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微观路径。论文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在宏观管理上可以适当汲取供给学派供给侧的管理主张,强化市场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决定性地位;在产业层面要降低制造业的税负,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实现供给效率提升与供需匹配,技术创新要结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产业政策以功能型产业政策为主,政策目标要多关注对产业发展负外部性的纠正。在厂商层面要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对有效供给的影响,从供应链构建、需求识别、培育技术创新自觉性等方面实现有效供给。
盖广慧[4](2020)在《民办公助学校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管理研究 ——以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表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贯彻教学活动不能缺少的物质条件。信息时代,以高科技为载体的经济活动成为社会的主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竞争力,对教育水平、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均有很大的依赖性。正因为此,教育也凸显出自身的战略地位。信息化教育装备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关系到能否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信息化教育装备是学校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基本保障,是对教学进行信息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也是教育能否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我国的办学体制逐步呈现出多种形式的并存。“民办公助”这一办学形式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学校建立后财政逐渐减少对其拨款,学校运转主要依靠收取学费来维持,因此,这类学校在教育经费的使用和教育资源的支配管理等领域也享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权。民办公助学校是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教育市场需求的一种利益调整,加强对它的研究,才能使这一学校形式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方法的思考与借鉴,并加以整合,结合S中学的学校性质,分析其教育装备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教育装备的正确使用和科学管理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效益的积极作用,引起人们更加重视对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和管理。通过对S中学师生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真实客观地反映S中学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和管理现状,进一步梳理制约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因素。在对问卷结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校存在资金分配不合理、经费规划不当、装备操作不合理、人才素养过低以及未建立高效的管理平台等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之后,归纳提炼为教育装备经费配置和教育装备使用管理两大方面,进一步阐释制约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因素。针对上述因素,探索了在民办公助学校对于信息化教育装备的使用和管理上的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和和实践模式,归纳出一部分原则和科学理念,提炼出提高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策略:理性分配资金、合理规划费用;规范装备使用、提升人才素养和建立数字平台。不仅为提高民办公助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也为该类学校的学校整体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刘玉侠[5](2020)在《开放大学的数字化题库建设》文中指出为实现开放大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推动基于网络的多元学习测评模式的创建,促成随学随考目标的达成,必须研究和建立适合这种特殊需求的开放大学试题库建设。分析了开放大学试题库特性,与数字化题库的内涵,提出了开放大学试题库的设计构想及实现试题库的整合设计、智能关联、休眠技术、动态更新四大关键技术和功能设计所需的保障。
申谊可[6](2019)在《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日益深刻的教育变革,幼儿园园长的角色已经由传统的行政人员蜕变为统筹兼顾的“多面手”,其职业压力也急剧攀升。园长既要考虑幼儿园的生计问题,又要保障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既要为下属员工谋求福利,又要为幼儿家长搭建桥梁;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不能松懈琐碎细节。在工作内容有增无减的情况下,若园长仍每天像陀螺一样被工作“追着跑”,难以从时间的重负中解脱,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压力倍增,将会成为整个幼儿园发展的沉疴与隐患。综观以往文献,我国教育领域中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以在校学生及一线教师为主要研究群体,对于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研究屈指可数。要想成为有效能的园所领导者,有针对性的探索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问题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目的性抽样方式选取了三位集团化幼儿园园长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三所集团化幼儿园内部,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立足于时间管理理论对三位园长如何管理时间以促进工作效能的提升进行深度描述与分析,详尽探讨园长时间管理的行为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力图呈现出集团化园长时间管理的真实全貌。研究表明,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包含四种行为表现:时间规划行为,即精准擘画愿景、预先制定计划;时间分配行为,即优先重要职责、妥善分配精力;时间监控行为,即畅通组织决策、合理授权任务、系统整合文书、明确拒绝干扰;时间评估行为,即常态检查反思、懂得分享经验。四种行为之间并非机械地独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有机循环整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的特征:前瞻性与现实性、一致性与创造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个体性与组织性。并从技术支持与政策引领、集团化幼儿园的组织环境与园长的个体特征三个层面分析其时间管理的成因。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从更新时间管理观念,促进“时间自觉”、完善自身管理素养,创生“时间效益”、兼顾下属能力培养,搭建“时间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幼儿园园长进行有效时间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助力园长真正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园所“当家人”。
田媛[7](2019)在《基于pad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与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课堂互动有效与否是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方式之一。传统课堂上的互动形式相对单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式一体机等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设备走进课堂,课堂上的互动方式和工具越来越丰富。Pad(平板电脑),由于其纤小的外形、轻盈的重量、便于携带的优势、强大丰富的功能、高普及性等特点,在全世界教育领域里都有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趋势已不可阻挡。基于pad构建新的互动策略模式已经进入研究者和实践教师的视野。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关键的信息技术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者要走在信息化教育前沿,紧随时代步伐,进行实践研究。因此,本论文聚焦当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及教学互动模式,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大量文献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同时对本人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度剖析,梳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pad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并于沈阳市铁西区某小学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对实践结果、反思总结、教师研修以及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信息技术学科乃至全学科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基础及经验。
傅建国[8](2019)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文中指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互联网进入了千万家,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互联网的运用几乎无处不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也同样运用到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原有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互联网有着高效的信息传递优势,能够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改革迅速发展。高校行政管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的发展。本文就"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提出个人的建议,希望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一些帮助。
景鹏飞[9](2018)在《审计全覆盖视角下的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研究 ——以某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算执行审计是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国家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现阶段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审计工作的主体脉络是努力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本文以审计全覆盖的视角研究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概念,并以S省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现状为例,分析当前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对问题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能够更好地推进。经笔者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覆盖面不足、审计项目安排不科学、审计组织不合理、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造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仅有来自体制机制上的束缚,有限的审计资源也是主要的制约因素,诸如审计问题整改机制、绩效审计机制和经济责任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审计力量不足、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缺乏,社会审计效用有限、审计项目组织安排衔接不畅,数字化审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等。本文针对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存在的不足,从完善审计制度保障、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改进审计问题整改机制、完善绩效审计监督机制、加强经济责任问责机制;二是优化审计组织方式、统筹安排审计项目、注重审计机关内部挖潜、有效利用内部审计、规范使用社会审计力量;三是完善大数据审计方法、创新使用抽样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重要保障,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对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张海军[10](2017)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理课堂效益》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育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物理课堂,使物理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多样化,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最优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计算机在我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计算机在我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科学认识的发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标志和特征 |
2.1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标志 |
2.1.1 科学认识主体的形成 |
2.1.2 认识工具的科学化 |
2.2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特征 |
2.2.1 人类认识成果的前提 |
2.2.2 科学认识工具的杠杆 |
第3章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内、外在因素和逻辑因素 |
3.1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内在因素 |
3.1.1 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发生的起点 |
3.1.2 科学主体是科学认识发生的中心 |
3.2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外在因素 |
3.2.1 经验知识启发 |
3.2.2 理论知识导引 |
3.3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逻辑因素 |
3.3.1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3.3.2 科学认识发生机制的逻辑性和直觉性 |
第4章 科学认识发生是认识工具“硬件”和“软件”的统一 |
4.1 科学认识工具的“硬件” |
4.1.1 微观认识工具的广泛运用 |
4.1.2 宏观认识工具的精准使用 |
4.2 科学认识工具的“软件” |
4.2.1 传统科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
4.2.2 新时代智能方法的广泛应用 |
4.3 科学认识工具“硬件”和“软件”的统一 |
4.3.1 科学认识工具“硬件”的功能 |
4.3.2 科学认识工具“软件”的作用 |
4.3.3 科学认识工具“硬件”与“软件”统一的功用 |
第5章 科学认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5.1 理论价值 |
5.1.1 认识价值 |
5.1.2 伦理价值 |
5.2 实践价值 |
5.2.1 科学发展的价值 |
5.2.2 技术发展的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供给学派理论及实践在新时代的批判性反思 |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
三、对供给学派理论及政策主张的评价 |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
一、“里根计划”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
二、“撒切尔实验”政策实践及评价 |
三、日本“规制改革”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
第三节 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 |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学派理论的中国化 |
二、供给学派的理论出发点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不相容 |
三、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的市场机制 |
四、供给学派的供给侧单边管理理论与有效供给研究的冲突 |
第四节 供给学派政策实践对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的启示 |
一、供给学派政策实践证明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
二、供给管理既是长期政策也是短期政策 |
三、供给管理要重视化解结构性矛盾 |
第三章 供给思想溯源与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代的供给思想 |
二、斯密和李嘉图的供给思想 |
三、萨伊的供给理论 |
四、古典经济学供给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三、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
四、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
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
二、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理论 |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的价值 |
第四节 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
二、均衡理论 |
三、需求理论 |
四、技术创新理论 |
五、产业结构理论 |
第四章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及内在机理 |
第一节 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 |
一、供给、均衡点的供给与有效供给 |
二、有效供给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
三、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 |
四、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内涵 |
第二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 |
一、经济效益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
二、供给效率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
三、需求对有效供给的引致作用 |
四、技术创新是有效供给的内在驱动 |
五、产业结构升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
六、生产外部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
第一节 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 |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
二、社会需要从增长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 |
三、从经济增长速度要求转向发展质量要求 |
四、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机遇 |
第二节 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
一、有良好的运营质量作为有效供给的发展基础 |
二、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有效 |
三、满足新时代需求升级要求 |
四、技术创新能成为有效供给的动力 |
五、产业结构与产业比较优势更匹配 |
六、有效供给的成效具有正外部性 |
第三节 现阶段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差距 |
一、传统要素成本增加难以逆转,制造业税负高于全国宏观税负 |
二、供给侧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性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
三、制成品供给错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
四、关键领域的技术薄弱,制约驱动力的技术升级 |
五、产业结构升级,遭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 |
六、制造业环境约束仍较明显,与新时代发展目标背离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制造业供给规模与效益 |
一、制造业供给总量大,但规模下滑 |
二、制成品产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 |
三、制造行业杠杆率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
四、供给效益好转,出现行业分化 |
五、制造业技术投入与产出增加 |
第二节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
一、测度原理 |
二、变量选取 |
三、测算结果 |
四、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
第三节 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一、制造业产业结构测算指标设计 |
二、数据说明 |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分解分析 |
四、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增加 |
第四节 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发展现状 |
一、产能利用率是需求在供给端的映射 |
二、测算方法选择 |
三、数据说明 |
四、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
五、“去产能”治理后产能过剩行业供给规模下降 |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
第一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时代要求 |
一、评价原则 |
二、评价指标要符合新时代特征 |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 |
一、指标选择 |
二、评价体系框架 |
三、评价方法 |
四、数据来源 |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
一、指标权重 |
二、制造业有效供给总体评价 |
三、制造业行业层面有效供给评价 |
四、制造业分行业子维度有效供给评价 |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实现有效供给的个案研究与经验启示 |
第一节 新时代传统制造厂商实现有效供给的困境 |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供给效率低 |
二、技术创新转换未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相结合 |
三、厂商产业链升级遭遇要素优势不匹配瓶颈 |
四、规模化大生产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下的需求升级 |
第二节 案例研究对象的描述 |
一、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
二、案例分析对象的描述 |
三、案例设计要素 |
第三节 红领集团实现有效供给的案例分析 |
一、利用数据要素提高供给配置效率 |
二、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流程智能变革 |
三、利用数据技术实现“武藏曲线”的智能升级 |
四、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升级需要 |
第四节 案例启示 |
一、利用数字要素修正供给配置扭曲 |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趋势应相结合 |
三、厂商产业升级方向要与比较优势匹配 |
四、重视需求升级对生产模式的新要求 |
第九章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思路 |
一、重视供给管理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 |
二、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需协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
三、强化市场在有效供给实现中的决定性地位 |
四、政府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为主要目标 |
第二节 推进产业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
一、降低制造企业税负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制造业供给侧效率 |
三、加大数字要素的培育力度,推动供需高效匹配 |
四、加大关键领域技术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 |
五、重视传统产业地位,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实现产业升级 |
六、引导产业政策转型,政策目标转向减少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 |
第三节 推进厂商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
一、构建供应链虚拟系统,提升供给效率 |
二、引导厂商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实现供给驱动转换 |
三、培育企业内生增长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
四、把握新时代的需求变革,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民办公助学校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管理研究 ——以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信息化教育装备的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相关基础概念 |
一、教育装备 |
二、信息化教育装备 |
三、民办公助学校 |
第二节 系统科学理论 |
一、系统科学的原则 |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章 S中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近年信息化教育装备配置现状 |
一、信息化教育装备资金投入情况 |
二、信息化教育装备配置情况 |
三、信息化教育装备配置整体情况 |
第二节 近年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和管理现状 |
一、信息化教育装备与教师教学 |
二、信息化教育装备与学生学习 |
三、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和管理整体情况 |
第三章 制约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因素 |
第一节 经费配置不合理 |
一、缺乏理性的资金分配 |
二、缺乏合理的费用规划 |
第二节 装备管理不科学 |
一、装备使用操作不当 |
二、人才队伍素养不足 |
三、数字管理平台缺乏 |
第四章 提高装备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策略 |
第一节 合理配置经费 |
一、理性分配资金 |
二、合理规划费用 |
第二节 科学规范管理 |
一、规范装备使用 |
二、提升人才素养 |
三、建立数字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开放大学的数字化题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分析与数字化题库解析 |
(一)现状分析 |
(二)数字化题库解析 |
1. 开放性 |
2. 有效性 |
3. 关联性 |
4.高密性 |
二、试题库建设构想 |
(一)教、学、评、测的一体化设计 |
(二)以测导学 |
(三)题型设计 |
(四)题量设计 |
(五)休眠设计 |
三、关键技术与功能设计 |
(一)整合设计 |
(二)智能关联 |
(三)休眠技术 |
(四)动态更新 |
四、支撑与保障 |
(一)团队建设 |
(二)制度保障 |
(三)技术支撑 |
(四)经费保障 |
(6)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现实问题:幼儿园园长的“时间去哪儿了?” |
(二) 效能导向:时间管理为园所发展注入“活水” |
(三) 追求卓越:实现园长工作与生活的“双丰收”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时间管理 |
(二) 园长时间管理 |
(三) 集团化幼儿园 |
四、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时间管理的研究 |
(二) 关于学校领导者时间管理的研究 |
(三) 已有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 访谈法 |
(二) 观察法 |
(三) 实物分析法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伦理与效度 |
(一) 研究伦理 |
(二) 研究效度 |
第三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行为表现 |
一、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规划行为 |
(一) 精准擘画愿景:“走专业化道路指引我们的时间方向” |
(二) 预先制定计划:“学年计划最恰当,学期计划最精准” |
二、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分配行为 |
(一) 优先重要职责:“安全与教研永远摆在工作的第一位” |
(二) 妥善分配精力:“日程不能排满,要为突发预留时间” |
三、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监控行为 |
(一) 畅通组织决策:“民主与集中并行,保障执行效率上通下达” |
(二) 合理授权任务:“以权责为本,不花时间替下属背‘猴子’” |
(三) 系统整合文书:“办公室里的3S管理,改善文件处理速度” |
(四) 明确拒绝干扰:“有利就再约时间,没有就婉言谢绝” |
四、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评估行为 |
(一) 常态检查反思:“留出省思时刻,以免陷入时间漩涡” |
(二) 懂得分享经验:“在点滴互动中,形成集团时间文化” |
第四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特征分析 |
一、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性 |
(一) 注重对未来时间的顶层规划 |
(二) 强调时间计划的“落地生根” |
二、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一致性与创造性 |
(一) 以园长角色定位为时间流向 |
(二) 主动“建构时间”彰显从容 |
三、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 |
(一) 掌握时间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
(二) 重视集团人际关系的形塑 |
四、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个体性与组织性 |
(一) 形成专属个人的时间管理系统 |
(二) 专注教职工时间习惯的养成 |
第五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技术支持与政策引领 |
(一) 媒体技术的蜕变:“微信群与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便捷” |
(二) 定级政策的激励:“星级评估标准是二次梳理的过程” |
二、中观层:集团化幼儿园的幼儿园组织环境 |
(一) 三化一体的制度:“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
(二) 柔性管理的浸润:“管理更多的时候要有‘人’的思考” |
三、微观层:集团化幼儿园园长个体特征 |
(一) 时间观念的熏陶:“重效能,更重教育质量” |
(二) 教育情怀的坚守:“深藏在心底浓浓的‘职业爱’” |
第六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启示 |
一、转变时间管理观念,提升时间自觉 |
(一) 由亲力亲为向有效授权转变 |
(二) 由随时待命向忙中有闲转变 |
二、完善自身管理素养,创生时间效益 |
(一) 提升园长向上管理的能力 |
(二) 厘清园长管理职责的边界 |
三、兼顾下属能力培养,搭建时间文化 |
(一) 制定弹性时间管理规制 |
(二) 培养中层人员的领导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园长时间流向情况表 |
后记 |
个人简历 |
(7)基于pad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与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课堂互动的重要性 |
1.1.2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
1.1.3 基于信息化设备的课堂教学互动性影响研究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课堂互动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2 基于pad的课堂互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动 |
2.1.2 互动教学模式 |
2.1.3 平板电脑pad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交往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基于pad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策略设计分析 |
3.1 pad功能性及特点研究 |
3.1.1 pad配置介绍 |
3.1.2 优课智慧教学系统V4 介绍 |
3.2 基于pad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模式的构建 |
3.2.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建构理念及教学目标 |
3.2.2 基于pad建构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
第四章 基于pad建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模式案例实践 |
4.1 基于pad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设计 |
4.1.1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 |
4.1.2 教学实践选取的教学设计 |
4.2 实践过程步骤设计 |
4.2.1 研究对象选取 |
4.2.2 校本研修团队简介 |
4.2.3 研究过程准备 |
4.2.4 研究结论的分析整理 |
4.3 实践过程中观察量表、研修提纲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1 观察评价量表设计 |
4.3.2 研修提纲设计 |
4.3.3 调查问卷设计 |
第五章 基于pad建构小学信息技术互动模式实践结果分析 |
5.1 授课教师反思 |
5.2 观察评价量表、研修结果分析 |
5.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模式观察量表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8)“互联网+”时代大学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 |
(二)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过于僵化 |
(三)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
(一)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 |
(二)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不断完善自身行政工作的重要保障 |
(三)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推动我国教育优化的重点工程 |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策略 |
(一)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二) 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
(三) 利用互联网创新高校行政管理模式 |
四、结语 |
(9)审计全覆盖视角下的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研究 ——以某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一、预算执行审计 |
二、审计全覆盖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章 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基础理论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公共财政理论 |
第二节 基本理论 |
一、预算执行审计的含义、目标和内容 |
二、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
三、审计信息化与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
第三章 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以S省为例 |
第一节 S省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现状 |
一、预算执行审计覆盖范围方面 |
二、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之项目审计覆盖概况 |
三、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之组织方式 |
四、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之技术应用 |
第二节 S省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审计覆盖面有待扩大 |
二、审计保障机制不健全 |
三、审计组织方式需要优化 |
四、审计项目安排不够合理 |
五、社会审计力量效用有限 |
六、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
第四章 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审计保障机制 |
一、改进审计问题整改机制 |
二、完善绩效审计监督机制 |
三、强化经济责任问责机制 |
第二节 统筹整合审计资源 |
一、统筹整合内部资源 |
二、统筹整合外部资源 |
第三节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
一、完善大数据审计方法 |
二、创新使用抽样审计方法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理课堂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加课堂的容量 |
二、重现物理现象使课堂形象、直观、生动 |
【案例1】 |
【案例2】 |
【案例3】 |
【案例4】 |
三、模拟现阶段无法完成的实验 |
四、处理复杂的数据画出函数图像 |
五、结束语 |
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计算机在我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技术运维平台支持下的SL公司X智慧高速项目运维管理研究[D]. 邹澜涛. 南昌大学, 2021
- [2]现代科学认识的发生机制研究[D]. 关升亮. 吉林大学, 2020(03)
- [3]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D]. 伊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民办公助学校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管理研究 ——以S中学为例[D]. 盖广慧.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开放大学的数字化题库建设[J]. 刘玉侠.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个案研究[D]. 申谊可.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7]基于pad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与案例研究[D]. 田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互联网+”时代大学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J]. 傅建国. 长江丛刊, 2019(02)
- [9]审计全覆盖视角下的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研究 ——以某省为例[D]. 景鹏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
- [10]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理课堂效益[J]. 张海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