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结构胶 - 第二代丙烯酸粘合剂

丙烯酸结构胶 - 第二代丙烯酸粘合剂

一、丙烯酸类结构粘合剂——第二代丙烯酸类粘合剂(论文文献综述)

朱晶晶[1](2021)在《高粘合强度的多功能超分子粘合剂》文中研究表明粘合剂是可以将同种或不同种材料粘合在一起的天然或者合成类物质,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提高粘合剂对多种基底材料的粘合强度是粘合剂发展中首要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赋予粘合剂多种功能性(如可逆粘合、水下粘合等)对于扩展粘合剂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保持粘合剂高粘合强度的同时,赋予其可逆粘合、水下粘合等功能是一项重大挑战。首先,同时实现高强度粘合和可逆粘合需要粘合剂兼具良好流动性和高硬度,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其次,实现粘合剂的水下高强度粘合需要克服水环境对其稳定性和粘合性能的影响。因此,可逆粘合强度低、多种环境粘合难、环境稳定性差是粘合剂的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如何对粘合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满足特定基底材料的粘合和功能恢复,对进一步推进粘合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在粘合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非共价相互作用,对粘合剂的黏弹性进行调控以实现其粘合力(即粘合剂与基底材料之间的作用力)和内聚力(即粘合剂内部的分子间作用力)的平衡,制备多种高粘合强度的超分子粘合剂。同时,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种类多样性和动态可逆性,赋予粘合剂可逆粘合、水下粘合等功能。此外,基于对聚合物复合物中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调控,通过聚合物复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团聚体粘合剂,实现了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室温“焊接”修复。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基于离子液体的不易挥发性和对固体表面的良好润湿性,利用含有带电基团的共聚物与离子液体共混的方法,制备出高粘合强度的离子凝胶粘合剂,该粘合剂适用于多种基底材料的可逆粘合。通过对离子凝胶的黏弹性质进行调控,使离子凝胶的内聚力和粘合力达到平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离子凝胶粘合剂的粘合强度。此外,离子凝胶中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可与不同基底材料的表面形成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离子凝胶的粘合强度,而且赋予了离子凝胶与多种基底之间优异的粘合性能,该离子凝胶粘合剂对具有不同表面能的基底材料(聚四氟乙烯、塑料、金属、玻璃和木材等)均显示高的粘合强度(>0.3 MPa)。同时,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可逆性,所制备的离子凝胶具有可逆粘合的性质,易于从基底材料上剥离,不会在其表面留下明显的残留物。并且该离子凝胶粘合剂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性,可以实现对基底材料的多次重复粘合。2.通过AA(丙烯酸)和BA(丙烯酸正丁酯)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优异环境稳定性且能够实现多种环境(空气、水下、海水中)高强度粘合的聚合物粘合剂。基于聚合物链段上羧基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调控粘合剂内聚力和粘合力的平衡,有利于其粘合性能的提升。同时,基于聚合物链段上烷基链的疏水性,在水环境中有利于排除基底材料界面的水层,粘合剂可以快速的粘附于基底材料的表面,进而与基底材料之间形成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在水环境中,该粘合剂具有优异的粘合性能,在水下和人工海水中对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底材料(聚四氟乙烯、聚丙烯、玻璃、不锈钢等)的粘合强度均高于100 k Pa。同时,该粘合剂在空气中也具有优异的粘合性能,其与多种基底材料之间的剥离粘合强度均高于304.9 N m-1。此外,该粘合剂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置于空气、水下和人工海水环境中30天,仍能保持优异的粘合性能,粘合强度仍然可以达到90 k Pa以上。3.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调控,通过聚合物复合的方法制备了PAA-PAH(聚丙烯酸-聚烯丙基胺)团聚体粘合剂,并将其应用于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室温“焊接”修复。首先,在聚合物复合的过程中,基于电荷屏蔽作用,通过在聚合物的溶液中添加无机盐(Na Cl)的方法调节PAA和PAH聚合物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制备具有流动性的类液体PAA-PAH团聚体粘合剂。其次,通过精确的调节PAA和PAH聚合物链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在PAA1.6-PAH1.0复合材料中原位形成相分离纳米结构,基于聚合物溶液复合以及模压成型法制备了高强度和高模量的固态PAA1.6-PAH1.0复合材料。PAA1.6-PAH1.0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约为67 MPa,弹性模量约为2.0 GPa。最后,我们通过使用类液体的PAA-PAH团聚体粘合剂作为固态PAA1.6-PAH1.0复合材料的修复剂,基于粘合剂中PAA和PAH聚合物链在固态复合材料表面的扩散,以及粘合界面间动态可逆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的形成,实现高强度和高模量的固态PAA1.6-PAH1.0复合材料的室温修复。从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断裂的PAA1.6-PAH1.0复合材料基本实现了完全的修复,修复后样品的拉伸断裂强度和断裂应变分别恢复到原始样品的98%和90%。

曾腾超[2](2021)在《反应性支化聚氨酯高分子分散剂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分散剂因其出色的分散性能和稳定性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有助于平衡颜料间的聚集力,包括静电吸引、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等。此外,聚合物具有较多的锚固基团,可增强颜料颗粒和分散剂之间的吸附,从而在颜料颗粒上形成更加持久的吸附层;聚合物分散剂结构中的长亲水链包裹在颜料颗粒的表面,以提供有效的空间位阻。聚氨酯分子链段柔顺,简单易制备,性能稳定,可用作为一种优良的颜料分散剂,对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皆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能。将聚氨酯分散剂设计成超支化高分子结构,可以在分子引入更多的锚固基团,从而制备稳定性更加优良的分散剂。此外,将聚氨酯设计成超支化结构可利用其末端高活性的异氰酸酯基团进行改性,以赋予颜料分散剂自粘合的性能,进一步改善在颜料应用中粘合剂的加入导致织物手感变硬的问题。采用三羟甲基丙烷和1,4-丁二醇分别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应合成支化结构和直链结构两种聚氨酯预聚体,将聚乙二醇单甲醚链段接入聚氨酯中充当溶剂化链段,并在聚氨酯末端接入羟基咪唑作为颜料的锚固基团合成支化和直链两种结构的分散剂。通过FT-IR光谱证明-NCO基团的完全反应,通过凝胶色谱表征支化/直链聚氨酯分散剂的分子量差异,进一步使用热重分析和DSC测试表征两种结构的热稳定性能。将两种分散剂应用于颜料色浆的制备,其制备的色浆粒径分别在161 nm和172 nm左右,粘度分别为8.9 m Pa·s和19.7 m Pa·s,此外,支化结构分散剂制备的色浆表面张力略高于直链。通过离心稳定性测试表明,在3000 r/mim条件下的离心稳定性支化和直链聚氨酯分散剂制备的色浆分别为90.7%和87.0%,并且依据储存稳定性以及电解质稳定性的测试结果发现,支化聚氨酯分散剂各项性能优于直链结构。为解决颜料印花织物手感变硬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自粘合性能的支化聚氨酯分散剂。首先通过调节PEG400与DMPA的含量,合成不同亲疏水性的聚氨酯预聚体,采用“A2+B3”方法,将聚氨酯的预聚物和三羟甲基丙烷进行反应合成支化聚氨酯,并进一步以环氧基团为反应性基团,以含氮杂环为锚固基团作为锚固基团,合成了一系列反应性支化聚氨酯分散剂(BPUs)。通过FT-IR、Tg、DSC和GPC等表征了BPU的结构、分子量和热力学性质。通过球磨法制备以BPUs为分散剂的颜料分散体,然后评价其各项特征参数,如粒径,粘度,稳定性,颜色性能和色牢度。实验结果发现五种分散液的粒径均低于200 nm,粘度低至6~9 m Pa·s。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颜料分散体的离心稳定性在3000 r/min时均保持在90%以上。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分散剂的粒径和粘度在相对窄的范围内变化。通过分散稳定性研究了分散剂的最佳亲水性和疏水性,表明BPU3色浆稳定性最佳。通过制备的色浆在棉织物上印花,在不添加粘合剂情况下,其水洗牢度约为4级。将聚氨酯分散剂设计成超支化结构,通过在聚氨酯末端分别引入颜料锚固基团和双键基团,合成光固化型自粘合支化聚氨酯分散剂(UV-BPUs)。实验中改变支化单元的数量,合成不同支化度以及不同分子量的聚氨酯分散剂。分别通过核磁碳谱和凝胶色谱测试分散剂的支化度和分子量,发现随支化单元数量的增加支化度和分子量皆有一定上升。通过UV-BPUs为分散剂制备25%含量的颜料色浆,其分散性能良好,粒径分别为167 nm,163 nm,168 nm,163 nm,189 nm,除UV-BPU1粘度为12.9 m Pa·s,其余色浆粘度在10 m Pa·s以下;高温储存5天粒径变化最小的色浆(UV-BPU2)在20 nm以内,色差值为0.20,3000 r/min离心稳定性在92%以上。使用该色浆直接印花,其水洗牢度保持在3~4级。

王俊程[3](2020)在《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两种方式制备木材/PVC胶粘剂,一是采用氯化原位接枝的方法——聚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CPVC-cg-MAH),作为胶粘剂主体;二是采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制备。对于CPVC-cg-MAH的制备不同于以往高温引发,而是采用低温紫外光引发。论文探究了低温条件下,紫外光引发和热引发的贡献。通过1H-NMR分析,发现在低温紫外光能促进MAH的接枝,甚至使接枝速率高于氯取代速率;大分子链的氯取代速率随温度上升而提高;隔离剂SiO2的加入量也会对CPVC-cg-MAH的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iO2加入量为12份时,最有利于CPVC-cg-MAH的接枝;溶剂为胶粘剂提供良好的流动性,帮助胶粘剂渗入被粘材料内部,提高粘结性能。对于CPVC-cg-MAH这一特殊结构的聚合物,单一溶剂很难满足完全溶解的需求。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提出四氢呋喃/1,2-二氯乙烷型复合溶剂,它能够完全溶解CPVC-cg-MAH,提供优良的溶解性能。作为胶粘剂,粘合强度非常重要,本论文就木材/PVC的胶粘强度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影响胶粘剂的粘合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聚合物结构、粘合剂组成、粘合工艺等因素。本课题采用1H-NMR、FTIR、GPC、SEM、拉力试验机以及旋转黏度计等实验设备和酸碱滴定等实验方法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包括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链结构、氯含量、接枝率等,建立了结构与粘合强度等性能的依赖关系;同时溶剂中四氢呋喃比例、固含量、SiO2份数等对粘合剂粘合性能的影响也被讨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提高四氢呋喃比例会明显改善粘合剂流动性从而提高粘合强度;适当的提高氯含量以及接枝率亦会明显提高粘合强度;胶粘剂的固含量在12%左右,隔离剂SiO2用量在12份左右,无压制板温度为110℃时,粘合板材的粘合强度最好。最后,为方便工业化实施,对共混型胶粘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利用已工业化、方便可得的CPVC和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共混原位聚合,形成海岛结构,在相界面两相聚合物形成互穿,达到高粘合效果。共混胶粘剂的制备主要对制备过程进行初探,论证了制备过程的可行性,对产物的聚集态结构,及其跟随影响因素产生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表征。该部分内容以探究其规律为主,并提出观点。

刘正[4](2020)在《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指出增稠剂是纺织品印花中的一种重要助剂,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合成增稠剂主要是聚丙烯酸类增稠剂,这类增稠剂增稠效果较强,但耐盐性能比较差。而常规的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耐盐性能好,但增稠效果欠佳。基于此,本课题制备了两种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一种是梳状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另外一种是支化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并将其分别应用于织物印花中。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聚乙二醇(PE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十八胺聚氧乙烯醚、长碳链烷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侧链含有疏水链段的梳状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优化后的合成工艺条件为:聚乙二醇分子量为6000;R值(n(NCO)/n(OH))为2.0;长碳链烷醇选择正十四醇;长碳链烷醇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6%;第一步反应为预聚反应,反应温度为65℃,保温时间为2 h;第二步反应为扩链反应,反应温度为75℃,保温时间为1.5 h;第三步反应为封端反应,反应温度为75℃,保温时间为1.5 h。在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下制备梳状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将其应用于涤棉织物涂料印花。将增稠剂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的水溶液,6 r/min转速条件下粘度为7550 mPa·s,然后向其中加入占增稠剂水溶液总质量0.5%的NaCl固体,粘度保留率为92.88%。质量分数为3%的增稠剂水溶液抱水性为0.3 cm/15 min,PVI值为0.26,用于涂料印花后织物得色量(正面K/S值)为17.42、色泽不匀度为0.27、渗透率为82.10%、脱糊率为78.69%、干摩擦牢度为4~5级,湿摩擦牢度为4~5级,综合性能良好。(2)以聚乙二醇(PE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4-丁二醇、超支化聚酯Boltorn H20、长碳链烷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支化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优化后的合成工艺条件为:R值(n(NCO)/n(OH))为1.8;1,4-丁二醇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6%;超支化聚酯Boltorn H20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6%;长碳链烷醇选择正十二醇。在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下制备支化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将其应用于棉织物活性染料印花。将增稠剂配制成质量分数为3%的水溶液,6 r/min转速条件下粘度为11658 mPa·s,然后向其中加入占增稠剂水溶液总质量0.5%的NaCl固体,粘度保留率为93.12%。质量分数为3%的增稠剂水溶液抱水性为0.3 cm/15 min,PVI值为0.24,用于活性染料印花后织物得色量(正面K/S值)在18.95以上、色泽不匀度在0.19以下、渗透率在75.91%以上、脱糊率在85.65%以上、干摩擦牢度为4~5级,湿摩擦牢度为4~5级,综合性能良好。

熊雄[5](2018)在《基于贻贝粘性蛋白结构仿生的含多巴组织粘合剂研究》文中指出组织粘合剂具有使用方便,使用时对周围组织损伤小,使用后不需要移除等优点,并且还可作为药物释放的载体,因此在外科手术、整形美容、战场救护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粘合强度、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等限制,现有的组织粘合剂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生物相容性好、造价低、使用安全并且能在水中连接组织与组织或组织与非组织的粘合剂。贻贝足盘粘性蛋白(Mfp)在水中能在各种性质的材料表面形成永久粘附,Mfp中的多巴(DOPA)结构单元通过与固体表面形成共价键或配位键在其粘附、固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对贻贝足盘仿生学研究开发的组织粘合剂被认为是最符合临床需求的组织粘合剂之一。受贻贝足盘成分、结构及粘附过程的启发,本研究将DOPA结构单元接入聚合物的侧链制备成贻贝仿生粘合剂,以此模仿贻贝粘性蛋白在水中优异的粘附能力,同时研究DOPA的含量对于贻贝仿生粘合剂在空气中和水中的粘合能力的影响,探索贻贝仿生粘合剂粘合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实验初步研究其细胞毒性。本论文首先将甲基丙烯酸酐接枝到与DOPA结构相近的含有儿茶酚结构的化合物多巴胺(Dopamine)上,得到可聚单体3.4-二羟基苯基甲基丙烯酰胺(Dopamine Methacrylamide,DMA),再将DMA与丙烯酸甲氧乙酯(Methoxyethyl Acrylate,MEA)通过共聚反应合成与Mfp结构类似的含DOPA结构单元的粘性聚合物3.4-二羟基苯基甲基丙烯酰胺及丙烯酸甲氧乙酯共聚物(P(DMA-co-MEA)),以此来模拟Mfp在水中优异的粘附性能;通过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对该粘性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定DOPA结构单元被接入粘合剂侧链并且在合成过程中未被氧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搭接剪切实验测定粘合剂在空气中和水中的粘合力分别为τ=5.28 kPa,τ=13.01 kPa。其次,通过改变共聚反应中可聚单体DMA与MEA的比例,获得一系列DMA含量不同的系列粘合剂;通过核磁共振、紫外光谱以及凝胶色谱分析确定系列粘合剂的结构和分子量;通过搭接剪切实验测定粘合剂的粘合力。实验结果表明,粘合剂中DMA的含量与共聚反应中反应物DMA的初始含量相近,可以通过调整共聚反应中DMA与MEA的比例来控制贻贝仿生粘合剂P(DMA-co-MEA)中的DMA含量;DMA含量较低时(2 mol.%和3 mol.%)粘合剂在水中没有粘性,当粘合剂中DMA含量超过5 mol.%时粘合剂在水中具有粘性,DMA含量为7 mol.%的粘合剂在水中和空气中有最佳粘合能力以及最大分子量。由该粘合剂粘合的试件在水中的剪切强度为τ=19.60±1.82 kPa,在空气中的剪切强度为τ=20.95±1.78 kPa,这一数据超过采用同样的方法测定的纤维蛋白粘合剂的粘合能力。再次,我们将由DMA含量为7 mol.%的粘合剂连接的试件放在0.002 mol/L的NaIO4溶液中孵化,通过核磁共振、紫外光谱及凝胶色谱分析粘合剂氧化后成分;在此基础上通过搭接剪切实验测定在NaIO4溶液中孵化试件的剪切强度;最后对由粘合剂连接的试件的剪切力-位移曲线分析并研究连接体被破坏后的形貌。结果表明,粘合剂在空气中和水中能够保持结构相对稳定,几乎不会发生氧化交联反应,粘合剂在有NaIO4的溶液中孵化后发生氧化交联反应,可以通过外加氧化剂的方法使粘合剂氧化交联;加入氧化剂虽然能够提高P(DMA-co-MEA)的强度和韧性,但同时也会降低P(DMA-co-MEA)的粘附力,简单的加入氧化剂不能提高P(DMA-co-MEA)的粘合能力。经过在PBS或者在NaIO4溶液中的孵化,粘合剂的强度和韧性均会提高,由粘合剂连接的试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为剥离,在空气中孵化的粘合剂强度和韧性较低,由粘合剂连接的试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为断裂。最后,根据国家标准GB/T16886医用生物材料(植入体)安全性评价的有关标准,对未纯化粘合剂、纯化粘合剂以及单体DMA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通过四甲基偶氮性盐比色法,研究成纤细胞(L929)在以上三种样本的浸出液中的增殖情况和粘附形态,综合评价未纯化粘合剂以及纯化粘合剂的毒性反应为1级,可以认为P(DMA-co-MEA)无细胞毒性,并且纯化除杂会进一步降低其细胞毒性;单体DMA的毒性反应为4级,有较强的毒性,不能直接用作生物材料。本研究证明,采用功能化合物的聚合法,将含DOPA结构单元的DMA与MEA共聚能够获得与贻贝足盘粘性蛋白结构和功能类似的粘合剂;粘合剂中DMA的含量与共聚反应中DMA在反应物中的初始含量相近,可以通过调整共聚反应中DMA与MEA的比例来控制贻贝仿生粘合剂P(DMA-co-MEA)中的DMA含量;P(DMA-co-MEA)粘合剂在水中和空气中的粘合能力受到其DMA含量和分子量的共同影响,在共聚反应中采用DMA比例为7 mol.%时所获得的共聚物P(DMA-co-MEA)粘合剂有最大的分子量并且在水中和空气中均有最高的粘合能力;粘合剂在空气中和水中结构稳定,不易发生氧化交联反应,通过在孵化粘合剂的PBS中加入NaIO4的方法可以使粘合剂发生氧化交联反应,这一交联反应使粘合剂分子量增加从而提高其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但是直接加入氧化剂使粘合剂发生不受控制的氧化交联不能提高其粘合能力;细胞毒性评价证明未纯化粘合剂和纯化粘合剂均无细胞毒性,粘合剂经过纯化除杂后细胞毒性会进一步降低,本研究制备合成的p(DMA-co-MEA)粘合剂生物相容性良好,而DMA生物相容性较差,不能在生物材料中直接添加。

崔松松[6](2018)在《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涤纶免水洗印花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是分散染料直接印花与涂料印花的有机结合,兼具分散染料直接印花色牢度好和涂料印花高效环保的双重优点,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印花工艺。聚丙烯酸酯作为常用的涂料印花粘合剂,直接应用于免水洗印花中会导致胶膜中染料迁移困难,印花织物得色量低、色牢度差等问题。本论文根据免水洗印花中染料的上染机制,选择适宜于免水洗印花的丙烯酸酯单体,并与分散染料溶解度参数差异较大的聚硅氧烷共聚合成改性聚丙烯酸酯,提升了印花胶膜中染料的迁移性,提高了印花织物的得色量,并改善了印花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本论文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并应用于免水洗印花,印花织物具有较高的得色量和优异的耐摩擦色牢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适用于免水洗印花聚丙烯酸酯粘合剂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性能。本部分通过研究单体溶解度参数与印花织物得色量之间的关系,优选印花得色量较高的丙烯酸异辛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丙烯酸酯粘合剂的软硬单体,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乳液,并应用于免水洗印花。研究了丙烯酸酯单体的不同配比对印花得色量和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究了细乳液乳液聚合中复合乳化剂的配比、用量对聚丙烯酸酯乳液性能和胶膜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TG)表征和测试了所制聚丙烯酸酯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当丙烯酸异辛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比为11:9时,所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印花织物具有较高的印花得色量,乳液胶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复合乳化剂质量比(十二烷基硫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氧基丙基烷基酚基聚醚硫酸铵)为1.5:1:1,用量为6%时,细乳液聚合过程稳定,乳液粒径较小,分布较窄,乳液稳定性良好,胶膜力学性能优异。红外分析表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了聚合,TG分析表明聚丙烯酸酯具有优良的耐热稳定性。免水洗印花应用结果表明,自制的聚丙烯酸酯粘合剂印花织物的K/S值达到17.37,干摩擦牢度达到4级,湿摩擦牢度达到3级。第二部分:适用于免水洗印花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性能。为了进一步提升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织物的得色量和耐摩擦色牢度,本部分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封端剂,合成乙烯封端聚硅氧烷,并用于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以降低聚丙烯酸酯的溶解度参数,提高免水洗印花织物的得色量。研究了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分子量和用量对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印花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聚丙烯酸酯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聚硅氧烷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印花织物的得色量先升高后降低,耐摩擦色牢度先升高后趋向恒值;随着聚硅氧烷用量的增加,印花织物的得色量先升高后降低,耐摩擦色牢度先升高后趋向恒值;当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313g/mol,用量为4%时,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印花织物K/S值达到19.39,干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以上,湿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红外测试结果表明,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了共聚;DSC和TG测试表明改性聚丙烯酸酯胶膜的玻璃化温度低、耐热稳定性好;XPS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胶膜在焙烘过程中有机硅链段发生了迁移富集;水接触角测试表明焙烘后改性胶膜表面疏水性显着增大;染料在胶膜中的扩散性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聚丙烯酸酯胶膜具有促进染料定向迁移的能力。选用合适分子量的聚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可以实现胶膜对染料的定向载递作用,提升印花织物的得色量,改善织物的湿摩擦色牢度。第三部分: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在涤纶免水洗印花中的应用。将自制的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应用于涤纶织物分散染料的免水洗印花,研究了粘合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对印花织物的得色量、摩擦牢度的影响,优化免水洗印花工艺,并与同类市售粘合剂进行印花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当粘合剂用量为10%,焙烘温度为190℃,焙烘时间为180s时,印花织物的K/S值达到19.39,干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以上,湿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相比市售同类印花粘合剂,自制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印花织物的得色量显着高,干湿摩擦牢度好,并且织物手感更加柔软光滑;自制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免水洗印花性能优异,适宜于分散染料的免水洗印花。论文研究表明,以丙烯酸异辛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软、硬单体,以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为改性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应用于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可以显着提升免水洗印花织物的得色量和耐摩擦色牢度,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印花织物的手感。

陈亚桥[7](2017)在《α-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剂合成改性工艺和抗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期无溶剂法工艺合成医用胶粘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的基础上,对该单体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合成方法是采用多聚甲醛代替甲醛溶液在添加复合助剂的条件下与氰乙酸正丁酯通过Knoevenagel反应生成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用气相色谱仪(GC)、万能测试仪、粘度测试仪等对其性能进行检测,主要探讨了复合助剂的使用量、脱水剂加入体系的时间和缩聚反应后用磷酸调节体系p H对该合成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助剂和多聚甲醛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合成工艺,且与反应物的最佳使用配比n(多聚甲醛)∶n(氰乙酸正丁酯)=1.05∶1,m(复合助剂)∶m(氰乙酸正丁酯)=0.05∶1;脱水剂在反应前加入体系比反应完成后加入有更好的单体收率;用磷酸调节反应完成后体系的p H值在7.0~7.5之间时,单体收率达到最高。用红外光谱(FT-IR)法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法成功表征了单体结构,优化工艺和传统合成工艺相比,成本降低了10.1%,单体收率提高了6.8%,同时体外抗菌性试验证实合成单体能达到初步的临床使用要求。用纳米二氧化硅、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和环氧树脂对α-氰基丙烯酸乙酯的改性研究表明,应用纳米材料改性对其粘度和拉伸剪切强度有明显提高,这对拓宽该系列胶粘剂的应用范围和前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张思盼[8](2017)在《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研制及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复合材料辊是由非织造布为主体材料的辊套和钢制辊芯组成,其多孔结构的可压缩变形性特点,与目前冷轧生产线上大量使用的橡胶辊相比有更好的挤干、除油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冷轧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但国内关于新型复合材料辊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只能通过进口国外非织造布产品来进行新型复合材料辊的生产和应用,但这会导致生产成本高且不能被广泛地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深圳千年辊公司的委托下,本课题进行了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研制。在经过大量实验后最终确定了以干法成网中的机械成网法和化学粘合法加固中的喷洒粘合法来进行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研制。对课题所研制的第一代非织造产品和国外的进口产品进行性能对比,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对研制第一代非织造布工艺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主要通过对加固工艺中调整工作液的配比、改进喷洒工作液的方式、采用更加先进的加固设备等研制出了新一代的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产品。以新型复合材料辊工作环境中的温度作为考虑对象,对室温下、100℃(新型复合材料辊的工作温度)、160℃(新型复合材料辊工作的最大温度)三种温度下新一代辊用非织造布的硬度、拉伸性能和热稳定性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值越高试样的硬度值越小,硬度值的差距在1A左右;温度值越高拉伸强度值越小,在温度值最大时拉伸强度值为36.79MPa。通过热重分析表明试样的化学结构稳定性在246℃之前是稳定的;通过差式扫描量热分析表明其物理力结构的稳定性在200℃之前是稳定的。本课题所研制的非织造产品在新型复合材料挤油辊的使用温度要求下力学性能值在允许的差距范围之内,热稳定性满足使用的温度要求。因此,本课题所研制的非织造产品可以用来进行新型复合材料辊的生产。

徐艳艳[9](2017)在《丙烯酸酯微乳液粘合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合剂是一中常见的精细化工产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它具有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其中丙烯酸酯类乳液粘合剂是最常见的粘合剂之一,产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透明性、成膜性以及优异环保与机械性能。微乳液是一种在热力学上能够保持稳定、在光学上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的分散体系,其粒径均不超过1OOnm。微乳液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渗透性以及亲和性。所以,将微乳液的概念应用于丙烯酸酯粘合剂的课题,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酸甲酯为主要单体,并向其中引入丙烯酸、N-羟基丙烯酰胺等功能单体,通过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综合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微乳液。并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讨论了,聚合方法、单体配比、单体用量、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用量、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率、体系pH等因素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不断优化配方、改进实验工艺,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微乳液。结果表明: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的丙烯酸酯微乳液各方面性能良好。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之比为13:7,单体与水的质量之比为7:13,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的2%,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的0.5%,聚合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7h,搅拌速率为150r/min,体系pH为7,丙烯酸用量为5%时制得的丙烯酸酯微乳液综合性能最好。种子乳液的量为预乳液的7~9%效果最佳。论文还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粘合剂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将实验中制得的丙烯酸酯微乳液粘合剂用于涂料印染,并对印染后的织物进行了一些列测试。结果表明,印染织物的干/湿摩擦牢度、皂洗洗牢度可以达到4~5级,手感柔软,透气性和白度也优于市售同类产品。

孙培育[10](2015)在《含儿茶酚的聚氨酯基仿生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将生物系统的黏附关键单元“儿茶酚”以三种不同方式引入聚氨酯(PU)中,设计、合成了不同结构的聚氨酯基仿生高分子,实现了生物的强大黏附技术与聚氨酯的分子设计相结合,并应用为新型黏附材料。以接枝的方式引入儿茶酚单元。将侧链含羧酸的聚氨酯与多巴胺(DA)进行酰化反应,制备了侧链含儿茶酚单元的聚氨酯PU-g-DA。通过核磁和紫外等确认了DA成功接枝在聚氨酯侧链,接枝率约55%。聚氨酯侧链接枝引入儿茶酚单元后,增强了对聚丙烯、玻璃、铁片等不同基材的粘接,类似于贻贝的不限基材的黏附效果。以NCO偶联的方式引入儿茶酚单元。将末端为NCO的聚氨酯预聚物与DA反应制备DA封端的聚氨酯,解决了接枝的效率问题,实现了高效、定量地引入儿茶酚单元,效率近乎100%。得到的DA双封端聚氨酯可黏附在聚丙烯、玻璃、不锈钢等各种基材表面,作为黏附促进剂改善粘接剂对基材的粘接强度;DA单封端聚氨酯可黏附锚定于钛合金、不锈钢等各种医用基材,作为防污涂层有效防止细菌黏附;而单宁酸单封端聚氨酯既可作为防污涂层,又能原位沉积/固定纳米银颗粒,赋予抗菌性能。设计、合成了儿茶酚类二醇DDA,以扩链方式将儿茶酚单元精确、可控地引入到聚氨酯分子链中,不仅解决了接枝的效率问题,而且解决了偶联的位置问题,成功制备了一类新型聚氨酯PU-DDA,并系统探讨了儿茶酚单元对粘接性能中界面黏附力和内聚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U-DDA通过儿茶酚的亲和多样性增强了对聚丙烯等各种基材的界面黏附力,且DA含量越高,界面黏附力越大;通过儿茶酚的化学多功能性形成交联,增强内聚力而提升粘接强度。设计、合成了儿茶酚类二胺LDA,对金属、无机氧化物、玻璃和高分子等各种基材实现了表面改性,展现出类似贻贝的不限基材的黏附效果;且在潮湿/动荡环境中有较好的牢固性,展现出类似贻贝的防水黏附。另外,疏水/惰性的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表面可被LDA变为亲水/生物活性的表面,不仅能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生长,还赋予了溶解初生血栓功能。以LDA为扩链剂制备了含儿茶酚单元的新型水溶性聚氨酯PU-LDA。将PU-LDA/Fe Cl3溶液注射到碱性环境中,可实现瞬间固化,形成螯合交联水凝胶;而PU-LDA/NaIO4溶液形成氧化交联水凝胶,实现固化时间在数秒至数十分钟可控。螯合交联水凝胶可达与氧化交联水凝胶相近的弹性模量,并具备自愈合功能。PU-LDA模拟了贻贝黏附蛋白的分泌、固化和黏附基材全过程,是一类新型贻贝仿生高分子。

二、丙烯酸类结构粘合剂——第二代丙烯酸类粘合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烯酸类结构粘合剂——第二代丙烯酸类粘合剂(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粘合强度的多功能超分子粘合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粘合剂概述
        1.1.1 粘合剂的定义及分类
        1.1.2 粘合剂的粘合机理
        1.1.3 粘合剂的脱粘合机理
        1.1.4 粘合剂粘合性能的表征
    1.2 超分子粘合剂
        1.2.1 超分子化学与超分子材料
        1.2.2 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粘合剂
        1.2.3 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超分子粘合剂
        1.2.4 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超分子粘合剂
    1.3 多功能粘合剂
        1.3.1 可逆粘合剂
        1.3.2 水下粘合剂
    1.4 粘合剂发展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具有基底普适性的高粘合强度的可逆粘合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DAEMA单体与(DAEMA-co-DAEM)共聚物的合成
        2.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4 离子凝胶的制备
        2.2.5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凝胶的制备
        2.3.2 不同离子凝胶的流变性能和粘合性能
        2.3.3 ~(1.3)Ionogel_8离子凝胶粘合性能的影响因素
        2.3.4 ~(1.3)Ionogel_8离子凝胶与多种基底材料的粘合性能
        2.3.5 ~(1.3)Ionogel_8离子凝胶的可逆粘合性能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适用于多种环境的高粘合强度的粘合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粘合剂的合成
        3.2.3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粘合剂的合成与表征
        3.3.2 不同粘合剂的热性能与流变性能
        3.3.3 不同粘合剂的水下粘合性能
        3.3.4 不同粘合剂的水溶性和接触角测试
        3.3.5 p(BA_(1.0):AA_(2.8))粘合剂的粘合性能
        3.3.6 p(BA_(1.0):AA_(2.8))粘合剂的重复粘合性能
        3.3.7 p(BA_(1.0):AA_(2.8))粘合剂的环境稳定性
        3.3.8 p(BA_(1.0):AA_(2.8))粘合剂在空气中的粘合性能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超分子粘合剂的超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焊接”修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PAA-PAH复合物材料的制备
        4.2.3 PAA-PAH团聚体粘合剂的制备
        4.2.4 PAA-PEO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A-PAH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PAA-PAH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表征
        4.3.3 PAA-PAH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4.3.4 PAA-PAH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5 PAA_(1.6)-PAH_(1.0)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4.3.6 PAA-PAH团聚体粘合剂的盐含量与流变性质
        4.3.7 PAA_(1.6)-PAH_(1.0)复合材料的修复性能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文总结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反应性支化聚氨酯高分子分散剂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颜料印花概述
        1.1.1 颜料的性能
        1.1.2 颜料的分散及稳定
        1.1.3 颜料在纺织品印花中的应用
    1.2 高分子分散剂
        1.2.1 高分子分散剂的结构特点
        1.2.2 高分子分散剂应用
        1.2.3 超支化高分子分散剂
    1.3 聚氨酯制备及应用
        1.3.1 聚氨酯粘合剂
        1.3.2 聚氨酯高分子分散剂
        1.3.3 超支化聚氨酯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直链/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合成
        2.3.2 颜料分散体的制备
        2.3.3 直链/支化聚氨酯红外光谱
        2.3.4 直链/支化聚氨酯凝胶色谱
        2.3.5 直链/支化聚氨酯热稳定性
        2.3.6 直链/支化聚氨酯的差热扫描量热分析
        2.3.7 颜料分散体粒径及粒径分布
        2.3.8 颜料分散体表观粘度
        2.3.9 分散体稳定性测试
        2.3.10 印花色相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直链/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红外光谱
        2.4.2 聚氨酯分散剂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2.4.3 直链/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热稳定性
        2.4.4 颜料分散体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2.4.5 颜料分散体表观粘度及表面张力
        2.4.6 颜料分散体的离心稳定性
        2.4.7 颜料分散体的储存稳定性
        2.4.8 酸碱及电解质稳定性
        2.4.9 颜料分散体颜色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合成
        3.3.2 颜料分散体的制备
        3.3.3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红外光谱
        3.3.4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凝胶色谱
        3.3.5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热稳定性
        3.3.6 颜料分散体粒径及粒径分布
        3.3.7 色浆微观形貌
        3.3.8 表观粘度及表面张力
        3.3.9 稳定性测试
        3.3.10 颜色牢度及色相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结构表征
        3.4.2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分子量
        3.4.3 环氧改性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稳定性
        3.4.4 颜料分散体的微观形貌及粒径分布
        3.4.5 颜料分散体表观粘度及表面张力
        3.4.6 颜料分散体的离心稳定性
        3.4.7 颜料分散体的储存及酸碱盐稳定性
        3.4.8 印花织物色牢度
        3.4.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固化型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制备及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光固化型支化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合成
        4.3.2 颜料分散体的制备
        4.3.3 光固化型支化支化聚氨酯核磁碳谱及支化度
        4.3.4 光固化型支化支化聚氨酯红外光谱
        4.3.5 光固化型支化支化聚氨酯凝胶色谱
        4.3.6 光固化型支化支化热稳定性
        4.3.7 颜料分散体分散性能
        4.3.8 颜料分散体稳定性测试
        4.3.9 印花织物的制备
        4.3.10 印花织物的颜色性能及色牢度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光固化型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红外光谱
        4.4.2 光固化型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支化度
        4.4.3 光固化型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热稳定性
        4.4.4 光固化型支化聚氨酯分散剂的分子量
        4.4.5 颜料分散体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4.4.6 颜料分散体表观粘度及表面张力
        4.4.7 颜料分散体的离心稳定性
        4.4.8 颜料色浆的储存稳定性
        4.4.9 颜料分散体的电解质稳定性
        4.4.10 印花织物色牢度及色相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CPVC与 CPVC-cg-MAH
        1.1.1 CPVC概述
        1.1.1.1 CPVC的生产工艺
        1.1.1.2 PVC的改性
        1.1.2 CPVC-cg-MAH概述
        1.1.2.1 CPVC-cg-MAH的理化性质与性能
        1.1.2.2 CPVC-cg-MAH的结构与表征
    1.2 氯化原位接枝概述
        1.2.1 氯化原位接枝接枝原理
        1.2.2 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的结构特点
        1.2.3 氯化原位接枝的应用
        1.2.3.1 抑制小分子的迁移
        1.2.3.2 改善相容性
        1.2.3.3 胶粘剂与涂料领域
    1.3 木材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4 PVC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5 CPVC与 PMMA的共混及其表征
    1.6 高聚物的溶解
        1.6.1 高聚物的溶解过程
        1.6.2 高分子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判定
        1.6.3 溶剂的选择
        1.6.3.1 “相似相容”原则
        1.6.3.2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
        1.6.3.3 Huggins参数小于1/2 的原则
        1.6.3.4 溶剂化原则
    1.7 胶粘剂的黏附机理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章 PVC/木材胶粘剂——CPVC-cg-MAH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实验装置的建立
        2.2.4 实验步骤及相关表征
        2.2.4.1 CPVC-cg-MAH的合成
        2.2.4.2 接枝率的测定
        2.2.4.3 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粒径的表征
        2.2.4.4 扫描电镜(SEM)表征
        2.2.4.5 核磁共振氢谱
        2.2.4.6 分子量及分布测试
        2.2.4.7 凝胶含量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iO_2对氯化原位接枝的影响
        2.3.1.1 SiO_2加入量对产物接枝率(GD)的影响
        2.3.1.2 SiO_2对产物粒径的影响
        2.3.1.3 SiO_2/MAH混合的微观形貌
        2.3.2 低温紫外光引发制备CPVC-cg-MAH
        2.3.2.1 低温紫外光引发反应速率
        2.3.2.2 低温紫外光引发对分子结构的影响
        2.3.3 低温紫外光引发与高温引发的比较
        2.3.3.1 反应过程分析
        2.3.3.2 反应速率的比较
        2.3.3.3 链结构比较
        2.3.3.4 接枝率比较
        2.3.3.5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2.3.3.6 高温与低温紫外光引发产物的凝胶含量与双键含量分析
        2.3.3.7 高温和低温紫外光引发模型的建立
    2.4 结论
第三章 CPVC-cg-MAH粘合强度及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 胶粘剂的制备
        3.2.4 剥离样板的制备
        3.2.5 相关测试及表征
        3.2.5.1 黏度测试
        3.2.5.2 粘合强度测试
        3.2.5.3 扫描电镜(SEM)表征
        3.2.5.4 氯含量的计算
        3.2.5.5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试
        3.2.5.6 接枝率的测定
        3.2.5.7 核磁共振氢谱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VC-cg-MAH溶剂的选择
        3.3.1.1 单一溶剂
        3.3.1.2 复合溶剂
        3.3.1.3 复合溶剂与单一溶剂粘合性能比较
        3.3.2 复合溶剂中四氢呋喃比例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3 固含量对粘合性能的影响
        3.3.4 SiO_2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5 氯含量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6 接枝率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7 压制温度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8 压制时间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9 热引发以及紫外引发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10 CPVC-cg-MAH胶粘剂粘合模型的建立
    3.4 结论
第四章 CPVC/PMMA原位聚合胶粘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2.3 溶液法CPVC/PMMA胶粘剂的制备
        4.2.3.1 实验装置
        4.2.3.2 具体实验步骤
        4.2.4 固相法制备CPVC/PMMA胶粘剂
        4.2.4.1 实验装置
        4.2.4.2 具体实验步骤
        4.2.5 固相法制备CPVC-cg-MAH/PMMA和 CPVC-cg-MMA/PMMA胶粘剂
        4.2.6 相关表征与测试
        4.2.6.1 粘合强度测试
        4.2.6.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4.2.6.3 CPVC/PMMA的红外光谱(FT-IR)表征
        4.2.6.4 CPVC/PMMA的 DSC表征
        4.2.6.5 CPVC/PMMA的扫描电镜(SEM)表征
        4.2.6.6 CPVC/PMMA的凝胶含量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PVC/PMMA胶粘剂的制备工艺
        4.3.1.1 不同引发剂用量下MMA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4.3.1.2 CPVC对 PMMA转化率的影响
        4.3.1.3 MMA的转化率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4.3.1.4 不同引发剂用量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4.3.1.5 不同引发剂用量PMM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4.3.1.6 小结
        4.3.2 CPVC/MMA固相原位聚合
        4.3.2.1 不同MMA加入量对CPVC/PMMA粘合强度的影响
        4.3.3 CPVC/PMMA结构分析
        4.3.3.1 CPVC/PMMA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2 CPVC/PMMA相容性
        4.3.3.3 CPVC/PMMA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4.3.3.4 CPVC/PMMA的凝胶含量分析
        4.3.3.5 CPVC/PMMA的微观形貌
        4.3.3.6 CPVC/PMMA聚合体系的反应过程
        4.3.4 CPVC接枝共聚物/PMMA聚合体系的表征与性能
        4.3.4.1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的相容性
        4.3.4.2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聚合体系的粘合强度分析
        4.3.4.3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聚合体系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增稠剂的种类及其增稠机理
        1.2.1 无机类增稠剂
        1.2.2 天然有机高分子类增稠剂
        1.2.3 聚丙烯酸类增稠剂
        1.2.4 聚氨酯类增稠剂
    1.3 聚氨酯类增稠剂的研究进展
        1.3.1 聚氨酯类增稠剂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1.3.2 聚氨酯类增稠剂增稠效果的影响因素
    1.4 超支化聚酯的简介
        1.4.1 超支化聚酯的简介
        1.4.2 超支化聚酯在聚氨酯上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梳状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1 织物
        2.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1.3 实验药品
        2.2.2 合成原理及实验步骤
        2.2.2.1 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
        2.2.2.2 增稠剂的合成
        2.2.3 应用工艺
        2.2.3.1 工艺配方
        2.2.3.2 工艺流程
        2.2.4 测试方法
        2.2.4.1 -NCO含量测定
        2.2.4.2 聚醚多元醇羟值测定
        2.2.4.3 红外光谱(FTIR)
        2.2.4.4 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
        2.2.4.5 扫描电镜(SEM)
        2.2.4.6 热重(TG)分析
        2.2.4.7 粘度
        2.2.4.8 流变性
        2.2.4.9 粘度保留率和耐盐性能
        2.2.4.10 抱水性能
        2.2.4.11 K/S值、渗透率及色泽不匀度
        2.2.4.12 脱糊率
        2.2.4.13 耐摩擦色牢度
        2.2.4.14 耐酸性能
        2.2.4.15 耐碱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梳状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合成工艺优化
        2.3.1.1 反应时间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1.2 反应温度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1.3 PEG分子量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1.4 R值(n(NCO)/n(OH))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1.5 长碳链烷醇种类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1.6 长碳链烷醇用量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2 优化的合成工艺
        2.3.3 梳状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3.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3.2 热重(TG)分析
        2.3.3.3 粒径分析
        2.3.3.4 增稠剂的粘度测定
        2.3.3.5 酸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3.6 碱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3.7 盐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3.8 表面活性剂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2.3.4 增稠剂的应用性能测定
        2.3.4.1 扫描电镜(SEM)
        2.3.4.2 印花后织物主要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化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合成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1 织物
        3.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1.3 实验药品
        3.2.2 合成原理及实验步骤
        3.2.2.1 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
        3.2.2.2 增稠剂的合成
        3.2.3 应用工艺
        3.2.3.1 工艺配方
        3.2.3.2 工艺流程
        3.2.4 测试方法
        3.2.4.1 -NCO含量测定
        3.2.4.2 聚醚多元醇羟值测定
        3.2.4.3 红外光谱(FTIR)
        3.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2.4.5 扫描电镜(SEM)
        3.2.4.6 粘度
        3.2.4.7 流变性
        3.2.4.8 抱水性能
        3.2.4.9 粘度保留率和耐盐性能
        3.2.4.10 K/S值、渗透率及色泽不匀度
        3.2.4.11 脱糊率
        3.2.4.12 耐摩擦色牢度
        3.2.4.13 耐酸性能
        3.2.4.14 耐碱性能
        3.2.4.15 存放稳定性
        3.2.4.16 织物手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支化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合成工艺优化
        3.3.1.1 R值(n (NCO)/n(OH))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1.2 1,4-丁二醇用量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1.3 超支化聚酯Boltorn H2O用量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1.4 长碳链烷醇种类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2 优化的合成工艺
        3.3.3 支化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结构表征
        3.3.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3.3 增稠剂的粘度测定
        3.3.3.4 酸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3.5 碱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3.6 盐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3.7 温度对增稠效果的影响
        3.3.3.8 增稠剂的存放稳定性
        3.3.4 增稠剂的应用性能测定
        3.3.4.1 扫描电镜(SEM)
        3.3.4.2 印花后织物主要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公开的专利
致谢

(5)基于贻贝粘性蛋白结构仿生的含多巴组织粘合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组织粘合剂简介及发展概况
        1.1.1 组织粘合剂简介
        1.1.2 组织粘合剂历史及发展概况
        1.1.3 现代组织粘合剂的性能要求
    1.2 贻贝仿生组织粘合剂的由来
    1.3 贻贝足盘粘性蛋白
        1.3.1 贻贝足盘粘性蛋白1(Mfp1)
        1.3.2 贻贝足盘粘性蛋白3(Mfp3)
        1.3.3 贻贝足盘粘性蛋白5(Mfp5)
        1.3.4 贻贝足盘粘性蛋白2和4(Mfp2 and Mfp4)
        1.3.5 贻贝足盘粘性蛋白6(Mfp6)
        1.3.6 贻贝足盘粘性蛋白分布特征
    1.4 贻贝足盘的粘附固化过程
        1.4.1 贻贝粘性蛋白中多巴的氧化反应
        1.4.2 贻贝粘性蛋白的粘附过程
        1.4.3 贻贝粘性蛋白发生的交联反应类型及空间分布
    1.5 贻贝足盘仿生组织粘合剂的开发
        1.5.1 贻贝粘性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5.2 聚多巴(胺)涂层粘合剂
        1.5.3 含多巴结构单元聚合物的合成
    1.6 贻贝仿生粘合剂改性
        1.6.1 粘性聚合物自身氧化交联
        1.6.2 通过外加交联剂引发交联反应
    1.7 贻贝仿生组织粘合剂的研究前景和面临的问题
    1.8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具有多巴结构单元的贻贝仿生组织粘合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粘合剂P(DMA-co-MEA)的合成
        2.3.1 可聚单体DMA的制备
        2.3.2 共聚物粘合剂P(DMA-co-MEA)的合成
    2.4 粘合剂P(DMA-co-MEA)的表征
        2.4.1 可聚单体DMA的表征
        2.4.2 共聚物粘合剂P(DMA-co-MEA)的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DMA的红外光谱分析
        2.5.2 DMA的核磁共振分析
        2.5.3 DMA的热分析
        2.5.4 DMA的溶解性
        2.5.5 DMA及 P(DMA-co-MEA)的紫外光谱
        2.5.6 P(DMA-co-MEA)的核磁共振分析
        2.5.7 P(DMA-co-MEA)的溶解性
        2.5.8 P(DMA-co-MEA)粘合能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巴含量对P(DMA-co-MEA)粘合能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3 系列共聚物粘合剂P(DMA-co-MEA)的制备及表征
        3.3.1 系列共聚物粘合剂P(DMA-co-MEA)的制备
        3.3.2 系列共聚物粘合剂P(DMA-co-MEA)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系列共聚物粘合剂P(DMA-co-MEA)的合成
        3.4.2 紫外光谱
        3.4.3 核磁共振图谱
        3.4.4 系列粘合剂凝胶色谱分析
        3.4.5 系列粘合剂的粘合力
        3.4.6 系列粘合剂流动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剂对粘合剂粘合能力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3 氧化粘合剂的制备及表征
        4.3.1 还原态及氧化粘合剂的制备
        4.3.2 还原态及氧化态粘合剂P(DMA-co-MEA)的表征
        4.3.3 粘合界面形貌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核磁共振图谱
        4.4.2 紫外图谱
        4.4.3 粘合力测定
        4.4.4 粘合界面形貌研究
        4.4.5 氧化交联对粘合剂分子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粘合剂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样品制备
    5.3粘合剂体外降解实验
        5.3.1 温度对粘合剂成分的影响
        5.3.2 粘合剂体外降解的pH监测
    5.4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
        5.4.1 浸提液制备
        5.4.2 细胞培养
        5.4.3 浸提液置换
        5.4.4 显微镜观测法
        5.4.5浸提液实验
        5.4.6 结果评价标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高压蒸汽灭菌前后粘合剂的核磁共振图谱
        5.5.2 粘合剂pH监测
        5.5.3 L929 细胞在各实验组的生长形态学观察
        5.5.4 细胞相对增殖率结果及毒性分级
    5.6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6)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涤纶免水洗印花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分散染料印花技术现状
        1.1.1 分散染料的直接印花概述
        1.1.2 分散染料在涤纶纤维上的固色机理
        1.1.3 分散直接印花中存在的问题
    1.2 涂料印花的发展现状
        1.2.1 涂料印花的优势
        1.2.2 涂料印花存在的问题
    1.3 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技术研究
        1.3.1 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着色机理
        1.3.2 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的优点
        1.3.3 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粘合剂的性能要求
    1.4 聚丙烯酸酯粘合剂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5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的研究现状
        1.5.1 改性单体
        1.5.2 改性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适用于免水洗印花聚丙烯酸酯粘合剂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2.2.1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2.2.2 聚合物胶膜的制备
        2.2.2.3 免水洗印花
        2.2.3 测试方法
        2.2.3.1 聚合稳定性和乳液性能的测试
        2.2.3.2 聚丙烯酸酯胶膜性能测试
        2.2.3.3 织物印花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丙烯酸酯粘合剂单体的选择
        2.3.1.1 聚合单体溶解度参数对印花得色量的影响
        2.3.2 丙烯酸酯单体配比对印花得色量的影响
        2.3.3 丙烯酸酯单体配比对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丙烯酸酯单体配比对胶膜粘附性能的影响
        2.3.5 乳化剂体系优化
        2.3.5.1 复合乳化剂质量配比对反应稳定性的影响
        2.3.5.2 复合乳化剂质量配比对乳液稳定性影响
        2.3.5.3 复合乳化剂质量配比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3.5.4 复合乳化剂质量配比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3.5.5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2.3.5.6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3.5.7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
        2.3.5.8 复合乳化剂用量对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聚丙烯酸酯的结构和性能
        2.3.6.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6.2 耐热稳定性分析(TG)
        2.3.7 聚丙烯酸酯乳液印花性能
    2.4 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适用于免水洗印花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2.1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
        3.2.2.2 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3.2.2.3 聚丙烯酸酯胶膜的制备
        3.2.2.4 免水洗印花
        3.2.3 测试方法
        3.2.3.1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结构测试
        3.2.3.2 织物印花性能测试
        3.2.3.3 改性聚丙烯酸酯胶膜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的结构表征
        3.3.2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的GPC分析
        3.3.3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用量对印花织物得色量的影响
        3.3.4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用量对印花织物摩擦牢度的影响
        3.3.5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对印花织物得色量的影响
        3.3.6 双端乙烯基聚硅氧烷平均相对分子量对印花织物摩擦牢度的影响
        3.3.7 改性聚丙烯酸酯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3.7.1 红外分析
        3.3.7.2 DSC分析
        3.3.7.3 热重分析
        3.3.7.4 胶膜表面元素分析
        3.3.7.5 胶膜表面水接触角测试
        3.3.7.6 染料在胶膜中的扩散性研究
        3.3.8 染料迁移机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在涤纶免水洗印花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的制备
        4.2.2.2 涤纶织物的免水洗印花
        4.2.3 测试方法
        4.2.3.1 印花织物的表面得色量测试
        4.2.3.2 印花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4.2.3.3 印花织物的手感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粘合剂用量对涤纶织物免水洗印花性能的影响
        4.3.2 焙烘温度对涤纶织物免水洗印花性能的影响
        4.3.3 焙烘时间对涤纶织物免水洗印花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粘合剂印花性能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7)α-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剂合成改性工艺和抗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医用粘合剂简介
        1.1.1 关于医用粘合剂
        1.1.2 医用粘合剂分类
        1.1.3 理想医用粘合剂的性质
    1.2 关于α-氰基丙烯酸酯类粘合剂
        1.2.1 α-氰基丙烯酸酯的粘接机理
        1.2.2 α-氰基丙烯酸酯类的合成方法
    1.3 合成工艺的优化
        1.3.1 应用无溶剂法工艺和原料的选择
        1.3.2 对缩合反应阶段的条件优化
        1.3.3 对预聚物高温裂解阶段的条件优化
        1.3.4 反应助剂的选择和使用
    1.4 α-氰基丙烯酸酯类粘合剂的改性研究进展
        1.4.1 粘接性与耐热性的改善
        1.4.2 耐水性的改善
        1.4.3 提高体系黏度,触变性的改善
        1.4.4 固化性能的改善
        1.4.5 抗冲击性能的改善
        1.4.6 胶黏剂的刺激性和白化性的改善
    1.5 α-氰基丙烯酸酯类医用胶的临床研究进展
    1.6 α-氰基丙烯酸酯类医用胶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7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2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合成工艺的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2.1.2 实验方案
        2.1.3 合成原理和工艺流程
        2.1.4 α-氰基丙烯酸酯的固化机理
    2.2 测试和表征
        2.2.1 相对粘度检测
        2.2.2 气相色谱(GC)分析
        2.2.3 拉伸剪切强度检测
        2.2.4 结构表征
        2.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进工艺下复合助剂的加入量对单体收率的影响
        2.3.2 1,2-二氯乙烷在不同阶段加入体系对单体收率的影响
        2.3.3 终止反应时磷酸加入量对单体收率的影响
        2.3.4 合成产物的结构检测(FT-IR和~1H-NMR表征)
    2.4 成本估算
    2.5 本章小结
3 对α-氰基丙烯酸乙酯的合成和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原料
    3.3 合成实验方案
    3.4 改性实验方案
    3.5 分析与表征
        3.5.1 合成单体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5.2 合成单体气相色谱(GC)分析
        3.5.3 改性后胶黏剂粘度检测
        3.5.3.1 粘度检测方法
        3.5.3.2 用疏水型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时对粘度的影响
        3.5.3.3 用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改性时对粘度的影响
        3.5.3.4 用环氧树脂改性时对粘度的影响
        3.5.4 改性后胶黏剂拉伸剪切强度检测
        3.5.4.1 用疏水型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时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3.5.4.2 用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改性时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3.5.4.3 用环氧树脂改性时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3.5.5 XRD结果与分析
    3.6 改性成本估算
    3.7 本章小结
4 合成单体的抗菌性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分组
    4.4 实验步骤
        4.4.1 细菌的活化
        4.4.2 琼脂平板的制备
        4.4.3 无菌纸片的制备
        4.4.4 涂布试验菌于平板并施胶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建议
    5.1 全文总结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研制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型复合材料辊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课题的来源
    1.3 目前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型复合材料辊及非织造制作工艺的介绍
    2.1 新型复合材料辊的组成、特性及制作工艺
        2.1.1 新型复合材料辊的组成
        2.1.2 新型复合材料辊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1.3 制作工艺
    2.2 非织造布复合材料的发展状况及制作工艺
        2.2.1 非织造布复合材料的发展状况
        2.2.2 非织造布复合材料的制作工艺
        2.2.2.1 非织造布加工的基本工艺
        2.2.2.2 非织造材料的分类及成网方法和加固工艺的介绍
        2.2.2.3 非织造布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研制
    3.1 国外产品与一代非织造布产品的对比分析
        3.1.1 产品的厚度、硬度及拉伸性能对比
        3.1.2 产品的孔隙率及吸油性对比
        3.1.2.1 非织造产品的孔隙率
        3.1.2.2 非织造产品的吸油性
    3.2 实验原料的选取及配比
        3.2.1 纤维原料的选取
        3.2.2 粘合剂的选配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的工艺流程
    3.5 实验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性能分析
    4.1 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测试
        4.1.1 硬度分析
        4.1.2 拉伸性能分析
        4.1.2.1 试样样型和尺寸
        4.1.2.2 计算公式
        4.1.2.3 拉伸性能试验及测试结果
    4.2 热稳定性分析
        4.2.1 热重分析
        4.2.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丙烯酸酯微乳液粘合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乳液
        1.1.1 微乳液的发展史
        1.1.2 微乳液的类型与结构
        1.1.3 微乳液结构理论
        1.1.3.1 双重膜理论
        1.1.3.2 几何排列理论
        1.1.3.3 R比理论
    1.2 微乳液聚合
        1.2.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2.1.1 负界面张力理论
        1.2.1.2 构型熵理论
        1.2.1.3 胶束增溶理论
        1.2.2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1.2.3 制备微乳液的影响因素
        1.2.3.1 表面活性剂
        1.2.3.2 助表面活性剂
        1.2.3.3 乳化温度
        1.2.3.4 体系酸碱度(pH)
        1.2.3.5 无机盐
        1.2.4 微乳液的应用
        1.2.4.1 用微乳液提高原油采收率
        1.2.4.2 微乳液萃取
        1.2.4.3 微乳介质
        1.2.4.4 微乳液聚合
        1.2.4.5 微乳法制备纳米材料
    1.3 聚合物乳液粘合剂
        1.3.1 粘合剂粘结理论
        1.3.2 几种聚合物乳液粘合剂
        1.3.3 聚合物乳液粘合剂的进展
    1.4 丙烯酸酯粘合剂
        1.4.1 丙酸酯粘合剂的发展
        1.4.2 丙烯酸酯微乳液粘合剂
        1.4.2.1 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发展
        1.4.2.2 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应用
    1.5 涂料印花粘合剂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原料及仪器
        2.1.1 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内容
        2.2.1 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
        2.2.2 微乳液粘合剂的应用
    2.3 测试方法
        2.3.1 固含量
        2.3.2 转化率
        2.3.3 凝胶率
        2.3.4 粘度
        2.3.5 透光率
        2.3.6 聚合物稳定性
        2.3.6.1 机械稳定性
        2.3.6.2 钙离子稳定性
        2.3.6.3 冻乳稳定性
        2.3.6.4 储存稳定性
        2.3.7 膜性能
        2.3.7.1 膜的连续性
        2.3.7.2 膜的耐水性
        2.3.7.3 膜的吸水率测试
        2.3.8 红外光谱测试
        2.3.9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10 乳液粒径测定
        2.3.11 剥离强度测试
        2.3.12 应用性能
        2.3.12.1 透湿性能测试
        2.3.12.2 相对白度评定
        2.3.12.3 织物柔软性测定
        2.3.12.4 干/湿摩擦牢度测定
        2.3.12.5 皂洗牢度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聚合工艺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1.1 聚合工艺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1.2 聚合工艺对单体转化率及凝胶率的影响
        3.1.3 聚合工艺对微乳液粒径的影响
    3.2 单体配比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3 单体含量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4 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4.1 乳化剂的种类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4.2 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5 引发剂的种类及用量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5.1 引发剂的确定
        3.5.2 引发剂用量对微乳液性能影响
    3.6 助表面表面活性剂用量的确定
    3.7 反应时间的确定
    3.8 聚合温度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9 搅拌速度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10 pH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11 功能单体的引入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
        3.11.1 丙烯酸
        3.11.2 N-羟甲基丙烯酰胺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12 种子乳液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13 丙烯酸酯微乳液的FTIR表征
    3.14 微乳液的乳胶粒的形态及尺寸
    3.15 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应用性能测试
        3.15.1 丙烯酸酯微乳液对织物透湿性影响
        3.15.2 丙烯酸酯微乳液用量对织物手感影响
        3.15.3 丙烯酸酯微乳液用量对织物白度影响
        3.15.4 丙烯酸酯微乳液粘合剂对织物色牢度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10)含儿茶酚的聚氨酯基仿生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使用的主要缩写词及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医用黏附材料
        1.2.1 生物医用粘合剂
        1.2.2 生物医用涂层
        1.2.3 聚氨酯医用黏附材料
        1.2.4 新开发的医用黏附材料
    1.3 生物组织中的儿茶酚
        1.3.1 植物组织中的儿茶酚
        1.3.2 动物组织中的儿茶酚
        1.3.3 微生物中的儿茶酚
    1.4 生物系统中的黏附和儿茶酚化学
        1.4.1 贻贝足丝蛋白的黏附和儿茶酚化学
        1.4.2 生漆的黏附和儿茶酚化学
    1.5 含儿茶酚的高分子研究进展
        1.5.1 儿茶酚为主链的高分子
        1.5.2 儿茶酚为侧链的高分子
        1.5.3 儿茶酚为末端的高分子
    1.6 本文的立意和研究思路
        1.6.1 本文的立意
        1.6.2 本文研究思路
        1.6.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多巴胺接枝的聚氨酯基仿生黏附高分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聚氨酯的合成
        2.2.3 分析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枝多巴胺的聚氨酯PU-g-DA
        2.3.2 聚氨酯的微观结构与粘接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儿茶酚化合物封端的聚氨酯基仿生黏附高分子及其涂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儿茶酚化合物封端的聚氨酯黏附高分子的合成
        3.2.3 儿茶酚化合物封端的聚氨酯涂层
        3.2.4 分析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巴胺双封端的聚氨酯及其功能涂层
        3.3.2 多巴胺单封端的聚氨酯及其功能涂层
        3.3.3 单宁酸单封端的聚氨酯及其功能涂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基于儿茶酚类二醇的聚氨酯基仿生黏附高分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儿茶酚类二醇DDA及其聚氨酯PU-DDA的合成
        4.2.3 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儿茶酚类二醇DDA的结构
        4.3.2 结构可控的聚氨酯PU-DDA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聚氨酯扩链剂儿茶酚类二胺的合成及其生物黏附涂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儿茶酚类二胺LDA的合成和对不同基材的改性
        5.2.3 细胞实验和抗凝血性实验
        5.2.4 分析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功能小分子LDA的结构
        5.3.2 不同基材表面的LDA改性
        5.3.3 生物功能涂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儿茶酚类二胺的聚氨酯基仿生黏附高分子及其水凝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贻贝仿生聚氨酯PU-LDA的合成
        6.2.3 贻贝仿生聚氨酯PU-LDA的黏性水凝胶
        6.2.4 分析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贻贝仿生聚氨酯PU-LDA
        6.3.2 贻贝仿生聚氨酯黏性水凝胶的形成
        6.3.3 贻贝仿生聚氨酯水凝胶的机械性能
        6.3.4 贻贝仿生聚氨酯水凝胶的交联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即将发表的论文

四、丙烯酸类结构粘合剂——第二代丙烯酸类粘合剂(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粘合强度的多功能超分子粘合剂[D]. 朱晶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反应性支化聚氨酯高分子分散剂的制备及性能[D]. 曾腾超. 江南大学, 2021(01)
  • [3]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D]. 王俊程.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合成及应用[D]. 刘正.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贻贝粘性蛋白结构仿生的含多巴组织粘合剂研究[D]. 熊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 [6]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涤纶免水洗印花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D]. 崔松松.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7]α-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剂合成改性工艺和抗菌性的研究[D]. 陈亚桥.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8]新型复合材料辊用非织造布的研制及性能分析[D]. 张思盼.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9]丙烯酸酯微乳液粘合剂的研制与应用[D]. 徐艳艳.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10]含儿茶酚的聚氨酯基仿生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孙培育.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丙烯酸结构胶 - 第二代丙烯酸粘合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