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清街道文化遗产建筑及老街保护初探

深圳市南清街道文化遗产建筑及老街保护初探

一、深圳南庆街文物建筑与老街保护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托[1](1994)在《深圳南庆街文物建筑与老街保护初探》文中认为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通过历史在它身上留下的全部印记,即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保护文物建筑在深圳的建设开发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意的问题。早在城市建设之初,政府有关部门就已经先后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进行了调查、鉴定,划出了老街文物建筑保护区域,1996年9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讨论了老街文物保护问题,提出了老街保护与

胡彦羽[2](2016)在《古建筑保护研究情况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建筑保护学者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着。通过归类分析,总结概括了近年来我国古建筑保护研究的概况,以期对目前古建筑保护研究的现状有大体的了解,并对如何促进古建筑保护这一学科的发展提出几点想法。

展海强[3](2003)在《山西柳林香严寺保护与修缮初探》文中认为本文共五章,分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原则与方法。目的在于提高文物建筑保护的意识,学习其指导思想、原则、解决方法等。 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绪论)。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文物建筑有着较高的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物建筑的保护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在于其历史价值的保护。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民族和祖国的文化。 近几十年,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梁思成先生的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思想为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理论奠定了基础。 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文物建筑遍布全省各地,近几十年来,山西的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第二部分就是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香严寺的现状,包括: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区位概况、历史沿革、寺院内部以及周边环境状况以及香严寺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用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的基本理论与原则,进行了科学而详细的分析,为香严寺的保护与修缮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分即第三、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介绍了香严寺保护的意义、建筑状况调查分析、香严寺保护的内容、香严寺保护规划以及香严寺的修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阐述了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的原则与方法。

肖海博[4](2007)在《大鹏所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鹏所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中部,扼守珠江口。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对大鹏所城而言,其兴起要追溯到五、六百年前的抗倭时期,军事防御是其缘起的动力与发展的支点;在其发展阶段,作为明清时期军事重镇仍是其最主要因素;到了近现代,不便的交通与保护、管理力度的不足促使古城走向破败。至此,百年古城的生长轨迹已经较为清晰。第一部分,大鹏所城及其古建筑研究。本章节在简要介绍了大鹏所城自然地理概貌和明清时期政治军事背景的基础上,对古城的选址、规划布局、城防体系及建设价值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此外,古城的传统建筑也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从建筑学角度对古城内现遗存的城防工程、寺庙、将军府第等古建筑及大量的民居建筑作微观研究,认识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对所城中古建筑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第二部分,海防卫所制度与城池建设分析。大鹏所城的建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时期的海防制度与卫所制度,这两种制度与卫所城池的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部分,对于古城及其古建筑遗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其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探讨了古城保护与永续利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思路和具体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框架是针对大鹏所城这一特定的研究课题而建立的工作模式,只要适当的调整相关指标,本文提供的研究模式对于真正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古城研究应该是具启发意义的。

戴彦[5](2008)在《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化作为最迅猛的时代潮流,在打开中国发展之门的同时,也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严重危机;与此同时,地域化在人类对自身发展方式的反思中也日渐强势,推动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正轨,并促使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进入到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在全球化与地域化发展两极互动的背景中,地处西南地区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又存在着巨大的机遇。秉持何种研究思维来引领理论与实践探索,将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论文认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范畴内运用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适应性保护理论和方法,寻求“标准理论”的地域化,应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途径与目标。基于此种认知,论文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系统学融贯一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的思维逻辑,通过总体策略、技术方法与制度环境的深入研究,探索并建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的重要理论,同时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语境中,不同文化地域中的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本土化理论。论文认为当前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保护策略模糊不清”、“保护技术使用不当”和“保护制度残缺不全”三大问题。基于这种认识,论文从历时与共时角度来解析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与构成格局,并在归纳古镇特征的基础上与现实问题进行比照分析,进而提出它们所导向的保护目标和方向。通过巴蜀古镇的本体分析与保护导向认知,论文提出了保护的总体策略,认为巴蜀古镇保护应该积极协调“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和“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的矛盾;在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方法研究中,论文建构了以AHP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的保护评估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拟合”原理的遗产区域拟合保护方法和现实构想;在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研究中,论文提出了“集权化”与“垂直化”的行政保障机制改革思路,以及维持“事务通告”、强化“事务咨询”和引导“事务托管”的分级式公众参与途径。

美术研究所学术档案室[6](2001)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2000年学术着述目录》文中研究表明美术学文库10卷 邓福星(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中西美术比较十书 邓福星(主编)五卷 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 李一(专着)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中西美十批评比较 李一(专着) 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兽纹装饰 李一(编着)广西美术出版社非洲艺术(七册)梁江(编着)重庆出版社美术学探索 梁江(专着)重庆出版社素质教育在中国 陈绶祥(专着)羊城晚报出版社中国画名家班作品集 陈绶祥 崔庆忠(合编)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图汇 刘托(编着)学苑出版社出版铅笔淡彩画材料与技法 徐翎(译着)中国青年出版社

二、深圳南庆街文物建筑与老街保护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南庆街文物建筑与老街保护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古建筑保护研究情况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古建筑保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我国对古建筑保护的研究情况
    2.1 20世纪80年代之前
    2.2 1980年—1999年
    2.3 2000年以来
        2.3.1 古建筑保护理论的讨论
        2.3.2 建筑学角度的研究
        2.3.3 国外古建筑保护研究
        2.3.4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3. 对古建保护研究的几点想法
    3.1 古建筑保护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
    3.2 加强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3.3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古建筑保护研究水平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3)山西柳林香严寺保护与修缮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文物建筑
        一. 文物建筑的定义和价值体现
        二. 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
        三. 文物建筑的修缮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
        一. 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历程
        二. 梁思成先生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
    第三节 文物建筑与山西
        一. 山西省文物建筑概况
        二. 近年来山西省的古建筑保护工作纪略
第二章 香严寺文物建筑现状与价值分析
    第一节 柳林的自然人文及香严寺的区位概况
        一. 柳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概况
        二. 香严寺的区位概况
    第二节 香严寺的历史渊源
        一. 寺庙的起源
        二. 名称的由来
        三. 香严寺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香严寺现状分析
        一. 香严寺周边环境概况
        二. 香严寺内古建筑概况
    第四节 香严寺的建筑装饰艺术
        一. 木作
        二. 壁画、彩绘
        三. 瓦作
        四. 雕塑、雕刻
    第五节 由香严寺的现状看香严寺所存在的问题
        一. 寺院内部存在的问题
        二. 寺院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香严寺文物建筑的保护
    第一节 柳林县香严寺保护的意义
        一. 香严寺文物建筑历史信息内涵的广泛性和多重性
        二. 香严寺文物建筑的历史标志性
        三. 香严寺古建筑群落的珍贵价值
    第二节 香严寺文物建筑残损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第三节 香严寺保护内容
        一、 寺院环境的保护
        二、 寺内现存建筑的保护
    第四节 城市总体规划与文物建筑群的保护规划
        一. 城市规划在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 城市总体规划与文物建筑群的保护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香严寺保护探索--保护规划
        一. 保护规划的原则和总体构想
        二. 保护规划的实施原则
        三. 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保护期限
        四. 保护措施
        五. 道路交通规划
        六. 绿化规划
        七. 环境卫生规划
        八. 给排水系统及消防规划
        九. 展示规划
        十. 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第四章 香严寺的古建筑维修与修缮
    第一节 保养与维修的方法和步骤
        一. 勘察阶段
        二. 设计工作
    第二节 加固及维修方案
    第三节 维修工作的施工要点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4)大鹏所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一、论文的内容体系
        二、论文的结构框架
    注释
第二章 大鹏所城及其古建筑研究
    第一节 大鹏所城的历史沿革
        一、大鹏地区历史沿革
        二、大鹏所城沿革
        小结
    第二节 大鹏所城基本概况
    第三节 大鹏所城的选址及其军事、历史和政治背景
        一、明清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及军事概况
        (一) 明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及军事概况
        (二) 清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及军事概况
        二、明、清两时期的政治、军事对比与变化
        三、大鹏所城的选址及其成因分析
    第四节 大鹏所城规划布局
        一、规划理念
        二、结构组成
        (一) 城墙、城门
        (二) 街巷构成
        三、环境景观
        (一) 自然景观
        (二) 轮廓线
    第五节 大鹏所城城防体系分析
        一、军事防卫构成
        二、精神防卫构成
        (一) 风水观念
        (二) 宗教信仰
        (三) 宗祠文化
    第六节 大鹏所城的建设价值分析
        一、政治上
        二、经济上
        三、军事上
        四、文化上
        (一) 大鹏话
        (二) 大鹏凉帽
        (三) 大鹏婚俗
        (四) 大鹏崇拜
    第七节 大鹏所城古建筑概述
    第八节 大鹏所城古建筑研究
        一、城防建筑研究
        (一) 城墙
        (二) 城门与城门楼
        (三) 马道
        (四) 马面
        (五) 女墙
        二、宗教建筑研究
        (一) 天后宫
        (二) 候王庙
        (三) 福德祠(西北片区)
        三、公用建筑研究
        四、将军府第建筑研究
        (一) 赖恩爵“振威将军第”
        (二) 赖英扬“振威将军第”
        (三) 西门赖绍贤将军第
        (四) 刘起龙将军第
        小结
        五、大鹏所城民居建筑研究
        (一) 天井式民居概况
        (二) 传统民居建筑
        (三) 杨氏大宅
    第九节 大鹏所城建筑遗址
        一、宗教建筑遗址
        (一) 文武庙
        (二) 城隍庙
        (三) 华光庙
        二、衙署建筑遗址
        三、军事建筑遗址
        四、城防建筑遗址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明清海防卫所制度和城池建设分析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海防制度
        一、时代背景和对海防制度的影响
        二、明时期的海防制度
        (一) 海防战略部署制度
        (二) 海防筑垒制度
        (三) 水师会哨制度
        (四) 海防职责与赏罚制度
        (五) 战舰兵器装备和建造制度
        三、清时期的海防制度
        (一) 海防水师部署制度
        (二) 水师训练巡哨制度
        (三) 战船兵器装备和修造制度
        (四) 水师职责与赏罚制度
        小结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
        一、明代兵制及其对卫所制度的影响
        二、明代卫所制度
        三、卫所制度的特点
        (一) 屯田制
        (二) 军户世袭制
    第三节 明清海防与卫所城池建设
        一、卫所城池建设是海防制度的反映
        二、海防体系的演变与卫所城池建设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大鹏所城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大鹏所城保护的意义
    第二节 大鹏所城保护的理论研究
        一、大鹏所城的保护思路
        二、大鹏所城的保护内容
        (一) 古城地理环境的保护
        (二) 古城格局与形态的保护
        (三) 古城历史建筑遗存的保护
        (四) 古城标志轮廓线的保护
        (五) 古城地方民俗和文化内涵的保护
        (六) 古城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
        三、大鹏所城的保护原则
        四、保护的措施
    第三节 大鹏所城利用的初步探索
        一、大鹏所城的职能定位
        二、大鹏所城的利用思路
        (一) 景观与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
        (二) 做为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 做为古代海防军事教育场所
        (四) 为深圳传统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研究提供例证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踯躅前行的巴蜀古镇
    1.1 时代背景中的论文选题
        1.1.1 聚居文化趋同与本土意识觉醒
        1.1.2 地域文化传承与巴蜀古镇复兴
    1.2 因应时代的论文研究
        1.2.1 古镇生存与保护的迫切情势决定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1.2.2 社会意识觉醒与理论实践支持提供论文研究的可行性
        1.2.3 论文研究具有回应时代吁求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评析与论文研究定位
        1.3.1 国内外历史小城镇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概述
        1.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相关研究
        1.3.3 适应性保护——基于“特征保护导向”思考的论文研究定位
    1.4 论文研究的对象界定、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界定
        1.4.2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1.4.3 “融贯学科”的研究理论
        1.4.4 “三段式”的研究内容
        1.4.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4.6 论文结构框图
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察
    2.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2.1.1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政治运动导致了严重的破坏
        2.1.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保护的抢救与建设的破坏并存
        2.1.3 二十一世纪——稳步推进科学的保护
    2.2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2.2.1 自然环境的破坏
        2.2.2 人工环境的破败
        2.2.3 人文环境的衰弱
    2.3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保护策略模糊不清导致古镇发展摇摆
        2.3.2 保护技术适用不当造成古镇破坏加剧
        2.3.3 保护制度残缺不全使得古镇保护乏力
    2.4 小结
3 基于生成发展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
    3.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语境
        3.1.1 复杂丰沛的环境资源语境
        3.1.2 依存关联的产业经济语境
        3.1.3 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语境
    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3.2.1 古镇生成发展的萌芽时期——先秦至唐宋时期
        3.2.2 古镇生成发展的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3.2.3 古镇生成发展的衰落时期——近现代时期
    3.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特征及其保护导向意义研究
        3.3.1 生成由来的多源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3.3.2 发展演进的突变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3.3.3 时空过程的差异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3.4 小结
4 基于构成格局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
    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
        4.1.1 古镇地理区域的空间非均质分布与遗产多意义关联
        4.1.2 古镇传统镇区的多类型环境
        4.1.3 古镇历史建筑的地缘性形态
    4.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
        4.2.1 古镇的口头传说和表述
        4.2.2 古镇的传统表演艺术
        4.2.3 古镇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2.4 古镇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4.2.5 古镇的传统手工艺技能
    4.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构成格局特征及其保护导向研究
        4.3.1 对自然环境的规限适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4.3.2 对经济要素的牵引响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4.3.3 对文化因子的渗透彰显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
    4.4 小结
5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研究
    5.1 巴蜀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疏解
        5.1.1 保护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继承
        5.1.2 发展是实现古镇复兴的现实手段
        5.1.3 应在坚守“保护底线”前提下追求“发展优先”
    5.2 巴蜀古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协调
        5.2.1 客观看待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中的二元并立
        5.2.2 高度重视传统对于巴蜀古镇现代发展的推动作用
        5.2.3 积极协调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保护中的现实矛盾
    5.3 巴蜀古镇保护机遇与挑战的时势应对
        5.3.1 积极应对“西部大开发”的全局性影响
        5.3.2 积极应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局域性影响
        5.3.3 积极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层面性影响
    5.4 小结
6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方法研究
    6.1 构建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支持技术模型
        6.1.1 遗产保护决策支持的技术形式——保护评估模型
        6.1.2 建立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的现实意义
        6.1.3 建构基于AHP 层次分析法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
    6.2 建立巴蜀古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
        6.2.1 遗产关系的区域拟合——古镇地理区域保护的新型方法
        6.2.2 结构形态的类型保存——古镇传统镇区保护的基本方法
        6.2.3 空间修复与功能协调——古镇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法
        6.2.4 保护实践研究
    6.3 探索巴蜀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
        6.3.1 “整体扬弃”技术原则下的遗产保护
        6.3.2 巩固静态的“记忆”保护模式
        6.3.3 发展动态的“传承”保护模式
        6.3.4 保护实践研究
    6.4 小结
7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研究
    7.1 古镇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7.1.1 保护法规的衔接与协调
        7.1.2 保护法规的维持与优化
        7.1.3 保护法规的充实和完善
    7.2 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机制研究
        7.2.1 公共权威维护是巴蜀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前提
        7.2.2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设置的调整优化
        7.2.3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职能的强化完善
    7.3 古镇保护的经济保障机制研究
        7.3.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基本来源——国内外的经验
        7.3.2 市场经济条件下巴蜀古镇保护资金的多元化筹集
        7.3.3 建立以保护机构为责任主体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7.4 古镇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7.4.1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与实现方式
        7.4.2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主体构成及其利益取向
        7.4.3 三级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遗产保护利益协调的根本途径
    7.5 小结
8 结论:适应性保护——巴蜀古镇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8.1 提出现实矛盾疏解的总体策略
    8.2 拟定历史形态保护的技术方法
    8.3 构建联动综合保障的制度环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巴蜀古镇获得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基本情况
    B. 作者所调研的古镇情况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D.作者在本研究领域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四、深圳南庆街文物建筑与老街保护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南庆街文物建筑与老街保护初探[A]. 刘托.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 1994
  • [2]古建筑保护研究情况述评[J]. 胡彦羽. 古建园林技术, 2016(01)
  • [3]山西柳林香严寺保护与修缮初探[D]. 展海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03(01)
  • [4]大鹏所城研究[D]. 肖海博. 河南大学, 2007(06)
  • [5]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D]. 戴彦. 重庆大学, 2008(06)
  • [6]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2000年学术着述目录[J]. 美术研究所学术档案室. 美术观察, 2001(01)

标签:;  ;  ;  ;  ;  

深圳市南清街道文化遗产建筑及老街保护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