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秘的“海底铁塔”(论文文献综述)
李诺[1](2021)在《让·科克托的戏剧之诗与独白之声》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法国作家让·科克托在戏剧上追求以"戏剧的诗意"取代"戏剧中的诗意",用"凸显"和"剥离"的手法彰显诗意,以期完成追求真实与自由的使命。剧作《人声》是科克托创作的一部具有实验意义的独角戏,戏剧的主角由人物简化为单一的声音,借助电话这一道具,作品在虚与实的摇摆中完成了一场单调的合奏、一段复声的独白。这种兼具力量感与脆弱感的声音,既描绘了诗人朝向死亡与自由的奔赴之旅,也展现了个人面对苍茫历史的孤独自白。
张于惠子[2](2021)在《穿越千年 走进埃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埃及7000年的璀璨文明,与今天在古兰经和弯月下的伊斯兰世界里的埃及人的生活形成鲜明而生动的对比。一生至少去一次埃及,因为在这里能找到时光的印记。穿越就在走近文明的刹那间,让面对它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30个世纪前埃及人的鲜活呼吸。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出游计划被按下暂停键,但正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宅在家中也可云游四方,跟随本刊一起穿越时光,探寻神秘的埃及吧!
靳舒婷[3](2021)在《《记忆的虚幻》(第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选自于作家埃莉莎·加伯特所着的《记忆的虚幻》第一章。《记忆的虚幻》主要收集了一些关于灾难文化和人们观察、讨论世界疾病的文章,这些文章深刻且有预见性。作者埃莉莎·加伯特指出五个全球趋势:即气候变化、动物栖息地的破坏、航空旅行的增加、拥挤、和特大城市以及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这些都会增加大流行病的风险,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意义。本篇实践报告分析了源文本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特点,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翻译难点的分析,译者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着手。在词汇方面,针对原文中有较强专业性的专有名词,译者采用脚注方法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使目标读者获得正确和全面的理解。碰到一词多义现象时,译者应考虑译文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意思,除了考虑语境因素外,还应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对于代词的翻译,译者应明确英语代词的格和所指的宾语,通过还原法,选择正确的汉语代词形式进行翻译。在句法方面,本次报告分析了定语从句和插入语。在处理定语从句时,译者应根据语境把握主句与定语从句的逻辑意义和关系,可把定语从句翻译成状语从句;此外,当遇到长而复杂的定语从句或先行词有其他修饰语时,译者应将定语从句翻译成并列分句。对于文本中出现的插入语,有些插入语起到提供更多信息或解释的作用,不方便译成一句话,译者采用加词的方法,使句子结构更紧凑;句式重构是译者解决插入语翻译难点所用到的另一个方法,句式重构要求译者分析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和逻辑联系,然后用组合或倒装的方法重新排列,以符合汉语的常规表达。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得到了经验,也意识到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译者使用到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会更好地应用到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另一方面,译者要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和翻译水平,为日后翻译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频[4](2021)在《天物墟》文中研究表明1去年秋天,我终于回了一趟磁窑。磁窑是地处晋西北深山里的一个小村庄,据我父亲说,那是我们的老家。只是村庄早已废弃,现在已经没有人住了。所以他从来没有带我回去过。不过他时常对我提起老家,说村口有棵千年大槐树,村边有条河,古代叫塔莎水,后来不知为什么被改成了磁窑河,说他小时候在山里经常能摘到各种野果和蘑菇。他还对我说过,磁窑村的历史说起来怎么也有四千多年了,在古代曾是烧制瓷器的官窑,在他小的时候,村里还发现过唐朝的月斑彩釉和铜红釉的瓷片。
梁尚蓉[5](2021)在《韦斯·安德森电影的互文性研究》文中提出韦斯·安德森具有极高辨识度的影像风格,从处女作《瓶装火箭》(1996)的酝酿再到之后的《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犬之岛》(2018),韦斯·安德森已经形成了一贯的、鲜明的美学风格。对称构图、高饱和的色彩搭配以及结尾的慢镜头等风格化的特征被无数热爱他作品的观众津津乐道。纵观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序列,明显可以发现他不仅固执地采用相同的手法来拍摄电影,而且他的电影主题也总是类似,因此,许多批评他的影评人经常指责他的作品停滞不前,并认为韦斯·安德森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固步自封。此外,韦斯·安德森电影中对其他经典电影的引用也引起了他们的批评,并且认为他的电影纯粹是先前电影的衍生品。然而,在这里笔者想要指出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些“指责”或“否定性的评价”,而问题在于为什么韦斯·安德森总是在他的电影中重复自己此前的电影作品,并且不断指涉其他的电影、文学等艺术作品?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互文本呈现又是如何传达他对电影艺术形式和创作过程的人文思考?本文将以“互文性”作为研究韦斯·安德森电影的切入点,探讨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何呈现。论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互文性与韦斯·安德森电影创作概述”分析了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互文创作的手法和特征,并对其互文性创作风格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二章“韦斯·安德森电影与其他文本的广义互文性”将他的电影与其他经典电影、文学作品等不同文本进行对照,深度挖掘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第三章“韦斯·安德森电影文本内在的互文性”具体从人物形象、叙事主题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分析了韦斯·安德森电影内部的互文本呈现;第四章“韦斯·安德森互文性创作所承载的意义”阐释了韦斯·安德森互文性创作所承载的意义,其目的是以一种“电影作者”的方式指向自身,此外,和其他经典电影的互文是一种“反身式”的策略,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他对自我创作的反思,同时也审视着电影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过程。最后的结语部分将对文章的各个章节进行总结。
老藤[6](2021)在《铜行里》文中认为《铜行里》,是一幅描绘百年沈阳社会文化大变迁的风俗画;《铜行里》,是一部为沈阳大国工匠精神溯源追踪的铜匠史;《铜行里》,是一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的浮雕墙。楔子如今许多人不知沈阳城曾经有一处铜心,金银铜铁锡的铜,若在街上问行人,十人有十人会摇头,这让富发诚铜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石国卿十分不悦,才多少年哪,一座城市就如此健忘。据说当年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店铺均集中于内城中心,形成了一条铜行胡同,又将分散市井的铁匠铺置于城垣四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所谓的"铜心""铁胆"。这么大的事能轻易忘记吗?
祝浩然[7](2021)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兰·艾默里奇(以下简称“艾默里奇”)作为好莱坞公认的“灾难片大师”,有着独特的“灾难情节”,他的灾难电影将艺术与生态完美结合,具有反思精神与人文关怀意识。本文选取艾默里奇导演的《独立日》《哥斯拉》《后天》《2012》《独立日2:卷土重来》五部代表性灾难影片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角度对电影主题、人物、视听、符号等方面进行解读。第一章主要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和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厘清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生态观,概括了中西生态文明思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并提出本文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包括异化、物化、控制自然、工具理性等。第二章从生态文明角度解读了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生态主题,包括危机与灾难、祛魅与复魅以及异化。电影由生态问题出发,表现了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灾难,并以此引发受众对当前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工业文明的祛魅到生态文明的复魅,电影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转变,由原有的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再到现在的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同时,电影围绕人、自然、科技三者展开,展现了三者的矛盾对立关系,以此表达其蕴含的异化思想。第三章是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解读。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电影主要包括掠夺者、救赎者和工具人三种人物形象。电影中资产阶级对科学技术的过渡崇拜与追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物化”,人类受到科技的操纵和统治,沦为科技面前的工具人。在工具理性的指使下,当权者与资本家将自然和大众视为掠夺的对象,并对自然和大众进行利己的掠夺,塑造了工具理性下的掠夺者形象。同时电影以《2012》中“方舟”和《独立日》中平民英雄借助科技力量对人类的拯救行为,塑造了科技文明下救赎者的形象。第四章是从色彩、景别、声音三方面对艾默里奇灾难的视听进行解读。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以黑色为主色调,通过黑色营造灾难的恐怖与危机感,同时将自然的反噬予以凸显,扞卫了人类主宰者的地位。电影将红色作为人类欲望的表达和灾难的预警,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和控制欲。导演运用远景镜头和近景镜头,凸显灾难面前人类的恐惧与渺小,以此表现自然与科技带给人类的反作用,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电影中音乐与音响的双重运用,烘托了灾难的氛围,将自然对人类施难的形象予以刻画,并通过对白和独白的使用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受难形象。第五章是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中自然和人类文明象征符号的解读。电影以洪水、风暴、哥斯拉、外星生物等自然象征符号来表现自然对人类的反击。同时,电影以标志性建筑、现代文明城市等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来表现“控制自然”观念下人类对自然的侵占与征服,并以科技武器和“方舟”来展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摧残与救赎。第六章主要概括了艾默里奇灾难电影中蕴含的生态反思并提出对中国灾难电影的启示。本文通过对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分析解读,总结了影片中蕴含的科技两面性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思想,并反观中国灾难电影,指出其存在“再现+煽情”的固有思维和对灾难感知过于局限等问题,结合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提出对中国灾难电影的启示。
张茂森[8](2009)在《神秘的海底铁塔》文中研究说明1964年8月29日,"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航行到智利合恩角以西7400公里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工作。他们把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到4500米深的海底,进行水下拍摄。
王晓林[9](2008)在《海底悬谜》文中研究指明即使在平静的海底也会遇上某种离奇古怪的事件——英科考队海底探"地球之窗"据2007年3月5日的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在非洲大陆西部、南美大陆东北部的大西洋存在一个奇怪的海底洞穴,多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地壳在这里神秘消失,而地幔却直接裸露在外,地球在这里
赵叶[10](2006)在《铁塔 光轮 幽灵岛——深海中的谜团》文中研究指明
二、神秘的“海底铁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秘的“海底铁塔”(论文提纲范文)
(1)让·科克托的戏剧之诗与独白之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戏剧之诗:从视觉到听觉 |
二、求真之声:复声的独白 |
三、自由之声:由生向死的通道 |
结语 |
(2)穿越千年 走进埃及(论文提纲范文)
揭开埃及神秘的面纱 |
一半沙漠,一半海水 |
重启千年古文明 |
惊叹金字塔之光 |
(3)《记忆的虚幻》(第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2.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2.1 Main content and text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
2.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
3.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3.1.2 Transl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
3.1.3 Translation of Pronouns |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3.2.2 Translation of parentheses |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
4.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4.1.1 Footnote |
4.1.2 Choice of contextual meanings |
4.1.3 Reduction |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Translating attributive clauses into coordinate sentences |
4.2.2 Translating attributive clauses into adverbial sentences |
4.2.3 Adding words |
4.2.4 Restructuring the sentence order |
Chapter Five SUMMARY |
5.1 Experi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4)天物墟(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5)韦斯·安德森电影的互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互文性与韦斯·安德森电影创作概述 |
1.1 互文性:从文学到电影 |
1.2 韦斯·安德森电影的互文创作特征 |
1.3 韦斯·安德森互文性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
1.3.1 法国新浪潮的启迪 |
1.3.2 文学和绘画的影响 |
第二章 韦斯·安德森电影与其他文本的广义互文性 |
2.1 文学作品的改编和移植 |
2.2 电影史的参照 |
2.3 电影本体机制的暴露:对电影本体的反思 |
2.3.1 凸显电影的平面特质 |
2.3.2 演员直视摄影机以及面无表情的表演风格 |
第三章 韦斯·安德森电影内在的互文性 |
3.1 人物形象的再现 |
3.1.1 荒谬自私的中产阶级 |
3.1.2 智慧与神秘并存的女性形象 |
3.2 主题的自我指涉 |
3.2.1 个人价值的追寻和核心家庭观念的扬弃 |
3.2.2 糖衣包裹的忧郁内核 |
3.3 结构方式的重复 |
3.3.1 童话故事书般的章节叙事 |
3.3.2 俄罗斯套娃式的套层叙事 |
第四章 韦斯·安德森互文性创作所承载的意义 |
4.1 “作者策略”:以电影作者的身份指向自身 |
4.2 “反身式电影”:反思电影艺术的创作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铜行里(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第一章软铜册 |
第二章葑菲 |
第三章软绣 |
第四章九佬 |
第五章门外徒 |
第六章十八匠 |
第七章街坊(上) |
第八章街坊(下) |
第九章号嘴 |
第十章老雪 |
第十一章令狐平 |
第十二章韩干部 |
第十三章下西南 |
第十四章七七级 |
第十五章泥稿 |
第十六章陶金 |
第十七章活墙 |
尾声 |
(7)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生态文明 |
1.2.2 好莱坞灾难电影 |
1.2.3 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 |
1.3 生态文明及其理论 |
1.3.1 生态文明概念 |
1.3.2 生态文明理论 |
1.3.3 本文的生态文明内涵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生态主题 |
2.1 危机与灾难 |
2.1.1 生态危机 |
2.1.2 生态灾难 |
2.2 祛魅与复魅 |
2.2.1 工业文明的祛魅 |
2.2.2 生态文明的复魅 |
2.3 异化 |
2.3.1 人的异化 |
2.3.2 自然的异化 |
2.3.3 科技的异化 |
第3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人物形象 |
3.1 工具理性下的掠夺者 |
3.1.1 对人的掠夺 |
3.1.2 对自然的掠夺 |
3.2 科技至上的工具人 |
3.3 科技文明下的救赎者 |
第4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视听艺术 |
4.1 色彩的运用 |
4.1.1 黑色之灾难与反噬 |
4.1.2 红色之欲望与警示 |
4.2 景别的运用 |
4.2.1 远景展现灾难恐怖 |
4.2.2 近景表达人类恐惧 |
4.3 声音的运用 |
4.3.1 音乐、音响环境下自然的施难 |
4.3.2 人声环境下人类的受难 |
第5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象征符号 |
5.1 自然的象征符号 |
5.1.1 洪水 |
5.1.2 风暴 |
5.1.3 哥斯拉 |
5.1.4 外星生物 |
5.2 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 |
5.2.1 被摧毁的标志性建筑 |
5.2.2 被破坏的现代化城市 |
5.2.3 带来灾难的科技武器 |
5.2.4 科技赋予力量的方舟 |
第6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反思与启示 |
6.1 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的反思 |
6.1.1 科技的两面性 |
6.1.2 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
6.2 艾默里奇灾难电影对中国灾难电影的启示 |
6.2.1 抛弃“再现+煽情”固有思维 |
6.2.2 打破灾难感知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涉及的灾难影片 |
致谢 |
四、神秘的“海底铁塔”(论文参考文献)
- [1]让·科克托的戏剧之诗与独白之声[J]. 李诺.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2021(04)
- [2]穿越千年 走进埃及[J]. 张于惠子. 时尚北京, 2021(09)
- [3]《记忆的虚幻》(第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靳舒婷.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天物墟[J]. 孙频. 长江文艺, 2021(12)
- [5]韦斯·安德森电影的互文性研究[D]. 梁尚蓉. 山西大学, 2021
- [6]铜行里[J]. 老藤. 芒种, 2021(06)
- [7]生态文明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研究[D]. 祝浩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神秘的海底铁塔[J]. 张茂森. 奇闻怪事, 2009(07)
- [9]海底悬谜[J]. 王晓林. 奇闻怪事, 2008(04)
- [10]铁塔 光轮 幽灵岛——深海中的谜团[J]. 赵叶. 世界文化,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