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电大事业发展——关于中央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蔺艳娥[1](2016)在《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三种模式。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网络教育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质量保障并不是一个产品或结果,而是一个流动的持续过程。从较宽泛的意义讲,教育一经产生就有了某种形式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起监控和调节作用。我国远程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质量保障活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行机制。函授教育在我国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包括严格的输入、输出办学模式,教育政策的规范引导以及教育评估监督;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办学思想、教材建设、师资建设、自学与面授以及函授站管理等方面。广播电视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举措有“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教育政策引导规范、教育评估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要素的讨论上,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和“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等。网络教育始于1999年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方式有教育政策规范引导、教育评估监督、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部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其理论探讨集中体现在远程教育质量观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要素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等。在这三种模式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脱离的一面;明显地表现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双向互动关系。理性地总结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成就集中表现在:实践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与观念的深化,教育政策对实践发展起到指引、调节与规范作用。但是,其存在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主要表现为:理论发展的依附性导致实践的无根性,理论发展滞后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实践发展遵循外生型路线,实践主体之间力量的消解削弱了实践效力及其向理论的转化。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远程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薄弱,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远程教育实践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着隔阂。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机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构成一个互动系统,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教育中介、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构成系统要素,而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系统各要素的固有特性及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一系统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应具备科学化、体系化、本土化、独立化、时代化特征;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应走向专业化、自治化、独立化;教育中介联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在国家、群体、个体层面分别是教育政策、规章制度、行为规则;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应提高专业素养、深入研究实践、变革研究方法;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应强化反思意识与能力,强化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强化理论综合应用能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统一的理念、认识、意志与行动。在此基础上,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与对话,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其互动系统运行具有整体性、有机性、结构性、动态性特征。
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课题组,翁朱华,王一兵[2](2014)在《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五所省市电大更名为开放大学迄今已两年。如何推进开放大学的建设与电大升级转型,实现国家提出的办好开放大学的战略要求,一直备受社会关注。2013年12月,受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委托,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设立专项课题"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进行专题研究。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会长郝克明先生为顾问,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及远程教育专家王一兵教授为总召集人,联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开放大学、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五省市开放大学、天津、重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方力量组成研究团队。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征求多方意见包括教育部相关司局意见,形成本报告,并于今年9月中旬正式送交教育部领导。报告针对定位、电大转型、质量、平台、体制体系五大瓶颈难题直陈洞见,材料翔实,观点鲜明,现实针对性强,很值得开放大学的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一读。报告送交教育部不久,袁贵仁部长就做了批示,要求相关部领导和司局参照本报告进一步修改即将出台的相关文件,提出开大电大发展的长远的、全面的意见。囿于篇幅,本刊撷取了总报告的精髓,以飨读者。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开放大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之中,为开放大学的改革发展建言,为开放大学的未来绘制美丽蓝图。
沈建华,李代云,陈江鸿,李国敏,肖俭伟,吴维真,罗义,罗军涛,杨近铬,茅昕,胡长春,熊江鹏,曾宪宁,曾焕文,刘石玉[3](2010)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文中指出电大面临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以及国家建设开放大学的历史机遇,要发挥自身优势,正视问题和挑战。改革创新,完善电大系统、巩固、强化、优化系统办学体制;坚持"一主多元"办学,保证和提高开放教育主体,开拓搞活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育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式高职教育;建立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平台;还要注重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促进电大又好又快发展。
余善云[4](2012)在《中国开放大学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学科与师资队伍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提出,中国开放大学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基于"大学"发展规律和国家、地方开放大学的定位及其远程、开放、面向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从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既共性一致,又个性鲜明的实际出发,变革传统大学的思维定势与建设模式,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重点与路径,提升中国开放大学学术水平,推动中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徐莉[5](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王晓丹[6](2019)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大,即国家开放大学(即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目前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迅速展开,我国远程教育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伴随着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推广价值。但是,必须清醒的正视我国电大目前办学活动和未来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困境。在影响电大发展的因素中,其办学模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探索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办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于把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独特、开放、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JZ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对JZ电大现有的办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从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电大办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文献述评。第三部分: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以JZ电大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JZ电大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探索JZ电大目前具体的办学模式,分析总结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JZ电大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方面存在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第六部分:分析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第七部分:针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电大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电大存在着办学理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清晰不合理、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点;受传统办学定位影响;教学资源短缺;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存在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因此,本研究提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改变传统定位、改善传统办学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完善办学管理机构设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等改进建议。
中央电大咨委会总课题组,张大也,单从凯,施志毅,姚文建,于云秀[7](2009)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定位与系统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中国电大定位与电大系统建设》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文章系统论述了电大定位和电大系统的内涵;全面回顾了电大30年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提出了电大定位和系统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立足电大发展,客观分析了电大现实存在的问题;面向未来,阐述了电大定位的原则和加强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电大定位和加强系统建设的思路,为电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曹凤余,冯琳[8](2009)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上篇)——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程教育发展的重点由"外延"转向"内涵",对于远程教育机构来说,尽快改变教学基本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既是自身发展的战略诉求,又是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作为开放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其教学基本建设既有高校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而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总体相对滞后。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9年6月21日,本刊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主办第20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为主题,以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为案例,探讨作为开放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问题。广州电大校长张晓华、副校长李文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介绍了广州电大在教学基本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思考,与会专家围绕教学基本建设在开放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突出问题、如何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广州电大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广州电大党委书记舒扬在会议开幕时致辞,中央电大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主编严冰和广州电大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和嘉宾有:中央电大副校长李林曙教授、上海电大副校长徐皓研究员、湖南电大校长杜纯梓教授、广西电大副校长胡泽民教授、广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邵国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卢跃、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邬若虹副研究员、广东电大王建根教授、四川攀枝花电大胡志金副教授和天津电大校长冯雪飞研究员、江苏电大副校长叶晓风教授、沈阳电大副校长关德章教授、武汉电大副校长马峰副教授、深圳电大副校长胡新生教授、天津电大副校长王繁珍副教授、湖南电大副校长周宇教授、湖北电大副校级巡视员张德利教授、中央电大教务处副处长郭青春副教授。会议综述分两期刊发,本期呈现的是广州电大在教学基本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案例和相关课题研究概况。
翁朱华[9](2013)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作为现代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教育,在过去相对很短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进入21世纪的最近十多年间,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的指引之下,开启了从传统远程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变的历史新篇章。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起步很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规模与质量、外延与内涵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又是核心矛盾之一。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角色要求,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应对这些角色要求,又如何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本论文希望基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考察中外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规定性要求,再结合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远程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进而为我们探讨教师应对这些挑战所要担当的角色和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增进这些素养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通过基于文献梳理的国际比较,考察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和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规定性要求。(2)基于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访谈,考察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此明晰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路向对教师的角色期待。(3)通过梳理近年中外远程教育理论界有关教师角色和素养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分析框架。然后,基于这个“理想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我国目前远程教育教师在现实中所担当的角色如何发挥职能、专业素养是何状态,与理想的角色和素养要求还存在哪些距离。(4)以实证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尝试揭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看,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和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远程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特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远程性”,它相当程度地决定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结构和师生交互方式。正是远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依托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教学“远程性”,改变了传统的基于集体的面授教育中以教为中心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也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当现代高等教育的追求逐渐转化为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多元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时,远程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师生交互中,做出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变革,承担新的角色。本文基于中外远程教育界有影响的58位学者的书面访谈和我国11位远程教育专家的会议座谈,揭示出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要求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转换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包括:教师从知识权威变为具有共享意识的知识资本的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的促进者。这些角色期望,毕竟主要是基于远程教育发展愿景的理想。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承担这样的角色转换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还有待获得实证的数据予以说明。在综合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梳理了远程教育界近年对教师角色和素养的讨论,并归纳了指向未来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模型。这个角色模型包括以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以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并以此角色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支持性素养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20项的教师素养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自编问卷和访谈,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个案,以该机构全体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状态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以责任心为代表的情意素养既是教师认为最重要的素养,也是他们最为满意的素养,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反映了我国开放远程教育在实践中的艰难;教师需求最为迫切的素养集中于与网络教育密切相关的技能素养领域;学科知识既是远程教育教师最为满意的素养之一,同时又时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的素养之一,这种态度,反映了远程教育教师身份认同面临的困境。总体而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适应和担当面向未来的教师角色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如何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型角色,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如何提高教师素养,或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外远程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比较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和国外三所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澳大利亚TAFE不同的教师发展模式,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启示:基于校本的培训系统的建设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大方向,而其中,在线模式是未来的一个普遍趋势;教师发展应该在一种系统观念下组织实施,而不是单一地针对“技术发展”或“个人发展”而实施;针对和围绕具体实践问题或情境开展教师发展活动,更有可能确保实效。最后,论文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及未来发展方向、远程教学的专业性、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素养及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提出了建议。我国关注远程教育教师问题,在时间上相对较晚,相关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结合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远程教育的具体实践特征提出建议的,又相对更少。本研究不敢说能填补空白,但确是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系统的全体专任教师为样本,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背景和概念框架之下开展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和结论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路向。
郝丹,冯琳,曹凤余[10](2007)在《着眼终身教育 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文中指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开放教育试点”)是教育部1999年4月决定,同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的。在教育部的领导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中央电大负责设计和组织,全国电大共同实施,同时合作高校和行业部委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成绩,剖析经验,我们不难看到:开放教育试点确实促进了电大的改革和发展,其中重要的成果即形成了体现中国远程开放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三个模式、一个机制”的构建,亦为有益的探索。目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已进入总结性评估阶段。中央电大总结试点实践经验,综合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对开放教育试点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在全校开展专题研讨。近日,本刊记者着重就开放教育试点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有关问题,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进行了专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电大事业发展——关于中央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电大事业发展——关于中央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教育质量对远程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既重要又复杂 |
(三)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丰富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
(四) 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的结合将为促进本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三) 对国内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研究的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一)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 |
(三)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 |
(四) 互动关系 |
五、理论基础 |
(一) 毛泽东的认识论与实践论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三) 系统论 |
(四) 哲学解释学理论 |
六、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萌芽期 |
(二)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初创期 |
(三)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繁荣期 |
(四) 我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期 |
二、我国三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
(一) 函授教育及其特征 |
(二) 广播电视教育及其特征 |
(三) 网络教育及其特征 |
三、我国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
(二)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三) 为我国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四) 为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方式 |
四、我国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中的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意义 |
(一) 远程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质量保障机制 |
(二) 远程教育发展中质量保障的意义 |
第三章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严格的输入、输出模式 |
(二) 函授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 |
二、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端正办学思想 |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三) 加强函授教材建设 |
(四) 强化自学和面授辅导 |
(五) 加强函授站管理 |
三、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四章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二) 政策法规指导与规范办学质量 |
(三) 学生调查与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 |
二、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三要素说”的提出 |
(二) “四要素说”的探讨 |
(三) “六要素说”的讨论 |
(四) “八要素说”的完善 |
(五)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三、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五章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政策主导与规范下的曲折发展 |
(二)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 |
(三) 电大系统的“五要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四) 教育教学评估实践 |
(五) 年报年检制度的实施 |
(六) 网络统考制度的实施 |
二、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网络教育质量观的讨论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要素与标准的讨论 |
(三)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 |
三、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四、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趋势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理性总结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成就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 |
(三) 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 |
(四) 远程教育实践发展行政主导色彩浓厚 |
(五)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隔阂 |
三、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大学的定位 |
(一) 社会转型催生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
(二) 开放大学的理念、模式与历史使命 |
(三) “1+5”试点的进展、活力与启示 |
二、电大的转型升级 |
(一) 电大转型升级的合理性 |
(二) 电大转型升级的条件 |
(三) 电大转型升级的前景 |
(四) 电大转型升级的路径 |
三、开放大学的质量、质量观与质量保障 |
(一) 明确开放大学的质量观 |
(二) 开放大学质量提升的内功 |
(三) 开放大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战略 |
(四) 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
四、开放大学的平台建设及其体制创新 |
(一) 开放大学的办学平台是开放大学先进理念与先进模式的物化, 是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
(二) 目前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 开放大学体系平台建设的指导原则 |
五、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挑战、机遇与对策 |
(一) 电大体系的历史贡献和面临的转型挑战 |
1. 电大体系的历史贡献 |
2. 传统电大体系存在的问题 |
(二) 新形势呼吁新体系新体制的建立 |
(三) 国家开放大学的定位和功能面临的战略选择 |
1. 彻底的“大一统”模式。 |
2. 独立办学自负盈亏模式。 |
3. 直面挑战、抓住机遇, 调整自身功能、责职、定位和与省市开大电大的关系, 开创多元发展的新局面。 |
(四) 中国特色开放大学新体系新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
1. 建立新体系的现实需求与紧迫性 |
2. 新体系建立的原则 |
3. 新体系的名称、架构与运行机制 |
1) 新体系的名称 |
2) 新体系的架构 |
3) 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
(五) 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宏观管理体制的相应调整与新体制的建立 |
———教育部 |
———国家开放大学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
———省市开放大学 |
(3)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势和任务 |
二、特色和优势 |
(一) 低重心的办学方向 |
(二) 系统运作的办学体制 |
(三)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趋于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
(四) 高度适应性的社会化的开放办学体制 |
(五) 低成本规模化的办学效益 |
三、问题和挑战 |
(一) 远程教育制度供给不足, 不能适应办学和发展的需要 |
(二) 系统办学体制渐趋僵化、弱化, 优势未能真正体现 |
(三) 经费投入不足和适用教学资源缺乏以及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影响了电大核心竞争力提升 |
(四) 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要求 |
四、对策和措施 |
(一) 改革、创新、完善电大系统, 巩固、强化、优化系统办学体制 |
1. 重新把握和正确认识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在新时期的关系 |
2、加强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的管理服务, 调整系统各层级的利益关系, 为基层电大谋生存求发展 |
3、我省电大强化优化系统建设的举措, 提升了系统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
(二) 坚持“一主多元”办学道路, 创新办学模式, 途径, 方式, 建立电大远程教育综合办学体系 |
1. 坚持开放教育主体地位, 保证、巩固、稳定、提高开放教育 |
2、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促进高职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嫁接, 用远程教育引领职业教育, 建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 |
3、重视和开拓非学历继续教育 |
4、培育发展社区教育, 开发电大新的办学增长点. |
5、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公共服务, 搭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平台 |
6、积极开展农村远程教育 |
(三) 注重内涵建设, 促进电大远程教育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
1、质量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
2.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是内涵发展的关键 |
3、开展电大文化建设, 建构电大远程教育精神品格 |
4. 建设具有远程教育特色的与服务学习型社会构建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
(4)中国开放大学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高等学校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关于高等学校的学科 |
(二)学科建设中的师资队伍 |
开放大学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一)国际开放大学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
(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
加强开放大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一)学科和师资队伍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
(二)建设开放大学必须以学科和师资队伍为支撑 |
(三)按照开放大学特点开展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
开放大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
(一)学科建设目标 |
(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
1.总体目标 |
2.具体目标 |
开放大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
1.建立学位制度带动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
2.加强对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 |
3.整合利用好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存量资源 |
4.根据开放大学特点开展学科(专业)建设 |
5.加强开放大学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
6.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开放大学学术水平 |
(5)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6)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有关开放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有关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有关电大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3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广播电视大学 |
(二) 办学模式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终身教育理论 |
(二) 核心竞争力理论 |
(三) 信息化教学理论 |
第4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 |
一、我国电大的历史发展 |
(一) 萌芽期(1951-1978) |
(二) 发展期(1979-1995) |
(三) 繁荣期(1996-2011) |
(四) 改革期(2012-至今) |
二、我国电大目前主要的办学模式 |
(一) 独立办学 |
(二) 合作办学 |
(三) 依托办学 |
三、影响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因素分析 |
(一) 办学定位的影响 |
(二) 电大内部系统的影响 |
(三) 生源市场的变化 |
(四) 师资力量 |
第5章 JZ电大办学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设计 |
(一) 访谈目的 |
(二) 访谈对象 |
(三) 访谈方法 |
(四) 预访谈 |
(五) 正式访谈 |
二、JZ电大办学模式现状访谈调查分析 |
(一) JZ电大的办学宗旨 |
(二) JZ电大的学校管理体制 |
(三) JZ电大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
(四) JZ电大的教学模式 |
(五) JZ电大的学习支持设施系统 |
(六) JZ电大的教学评估体系 |
(七) JZ电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八) JZ电大的师资力量 |
三、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问题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存在问题 |
(四) 师资力量薄弱 |
第6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和经验借鉴 |
一、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历史原因分析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短缺 |
(四) 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方面问题 |
(五) 办学经费来源方面问题 |
二、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分析借鉴 |
(一) 英国开放大学 |
(二) 韩国开放大学 |
(三) 印度开放大学 |
(四) 日本放送大学 |
(五) 台湾空中大学 |
(六) 香港公开大学 |
(七) 北京开放大学 |
第7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改变传统办学定位,让开放大学更加开放 |
二、改善传统办学体系,让办学系统更加深入 |
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
四、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
五、完善电大办学管理机构设置 |
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2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学生版) |
致谢 |
(7)广播电视大学的定位与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及对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过程及方法 |
1. 研究过程 |
2. 研究方法 |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
(一) 回顾历史, 电大定位和系统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
1. 电大定位和系统的内涵 |
2. 电大定位和系统建设的回顾 |
3. 对电大定位和系统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
(二) 立足发展, 电大定位和系统建设需要研究的问题 |
1. 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建设问题 |
2. 关于省级电大主办专科开放教育和开办高职学院问题 |
3. 关于电大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问题 |
4. 关于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目标的认识和实现途径问题 |
(三) 面向未来, 电大定位和加强系统建设的思路 |
1. 电大定位的基本原则 |
2. 加强电大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
3. 电大定位和加强系统建设的主要途径 (1) 提升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实力 |
(9)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述评 |
(一) 远程教育、开放远程教育、远程教学 |
(二) 教师角色与教师素养 |
(三) 远程教育教师、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 |
(四) 已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远程教育历史演进中的教师角色变迁 |
一、远程教育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师角色 |
(一) 中外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比较 |
(二) 函授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学习资料的设计者 |
(三) 多媒体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媒体与学习资源的整合呈现者 |
(四) 网络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转变的支持者 |
二、远程教育不同实践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
(一) 单一院校模式教师角色:团队合作特征更为明显 |
(二) 双重院校模式的教师角色: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
(三) 中国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中的教师角色比较 |
三、远程教育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特殊要求 |
(一) 特殊性之一:教与学时空分离 |
(二) 特殊性之二:教育对象特殊 |
(三) 特殊性之三:教学过程特殊 |
(四) 善用媒体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整合是远程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核心要求 |
四、总结 |
(一) 远程教育发展与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
(二)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
(三)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 |
第三章 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
一、基于国内外学者访谈的远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
(一) 教育者与学习者在开放教育世界中的角色发生变化 |
(二) 资源与课程再造势在必行 |
(三) 技术对教学模式产生结构性影响 |
(四) 评价观念和评价模式面临创新要求 |
二、远程教育教师未来角色展望 |
(一) 知识资本的配置者 |
(二) 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 |
(三) 个性化学习顾问 |
(四) 有效教学交互的促进者 |
第四章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的分析框架 |
一、国外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
(一)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研究 |
(二)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研究 |
(三) 国际机构和组织视角下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 |
二、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
(一) 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研究 |
(二) 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三、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归纳模型 |
(一) 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 |
(二) 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 |
(三) 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 |
第五章 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现状分析 |
一、教师素养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 调查方法的确定 |
(二) 问卷框架的形成 |
(三) 研究样本的选取 |
(四) 数据处理 |
二、艰难处境之下“责任心”最受重视 |
(一)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支撑 |
(二)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有可能淡化远程教育教学的专业性 |
(三) “责任心”素养的突显反映了远程教育过程的艰难 |
三、提升技能素养的需求最为迫切 |
(一) 技能素养是最受重视的“专业”素养 |
(二) 技能素养需求最为迫切 |
(三) 技能素养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突出 |
四、知识素养关系到教师的身份认同 |
(一) 远程教育对象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和行业知识之间找到平衡 |
(二) 远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兼顾学科教学知识和远程教学知识 |
五、两难抉择中的科研素养 |
第六章 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
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现状与问题 |
(一) 远程教育教师培养现状 |
(二) 在职培训现状与问题 |
二、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分析 |
(一) 学历深造的认可度最高 |
(二) 自我反思是最具弹性和自主化的素养提升途径 |
(三) 同行交流与互助具有更大的实效 |
(四) 教研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创新 |
(五) 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的实效相差甚远 |
(六) 远程教育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的需求旺盛 |
三、国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的经验及启示 |
(一) 教学技能改进模式: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 |
(二) 问题解决模式:以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例 |
(三) 综合发展模式:以澳大利亚TAFE为例 |
(四) 国外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
四、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
(一) 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 |
(二)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培养是一个综合而整体的过程 |
(三) 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的提升途径应具有实践性和情境性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一、远程教育特殊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
(一) 远程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更趋于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
(二) 远程教育培养模式趋向个别化 |
(三) 远程教育更适应于具有高级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
(四) 技术应用在于构建智能化的环境和平台,内容才是关注焦点 |
二、远程教育的专业性与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 |
(一) “对象特殊性”和“过程特殊性”是远程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 |
(二) 远程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在“内容”与“过程”的兼顾和兼进 |
(三) 从多元的、发展的视角来理解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 |
三、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一) 需要更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来源 |
(二) 需要更有弹性的师资力量的整合 |
(三) 需要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担当“整合者”和“服务者”角色 |
四、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实践与研究建议 |
(一) 用“大概念框架”概括远程教育教师素养太过笼统 |
(二) 远程教育特殊性带来的内在要求是教师素养提升的主要依据 |
(三) 构建多层次多途径的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后记 |
(10)着眼终身教育 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论文提纲范文)
开放教育试点:促进电大事业发展 |
探索三个模式, 凸显中国开放大学特色 |
构建一体化运行机制, 确保开放教育质量 |
不断推进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电大事业发展——关于中央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D]. 蔺艳娥.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 [2]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J]. 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课题组,翁朱华,王一兵. 开放教育研究, 2014(06)
- [3]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J]. 沈建华,李代云,陈江鸿,李国敏,肖俭伟,吴维真,罗义,罗军涛,杨近铬,茅昕,胡长春,熊江鹏,曾宪宁,曾焕文,刘石玉.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 [4]中国开放大学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J]. 余善云. 开放教育研究, 2012(02)
- [5]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D]. 王晓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广播电视大学的定位与系统建设[J]. 中央电大咨委会总课题组,张大也,单从凯,施志毅,姚文建,于云秀. 中国远程教育, 2009(06)
- [8]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基本建设(上篇)——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J]. 曹凤余,冯琳. 中国远程教育, 2009(07)
- [9]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 翁朱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10]着眼终身教育 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J]. 郝丹,冯琳,曹凤余. 中国远程教育,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