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高考数学题解说

1989年高考数学题解说

一、一九八九年高考数学试题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黄真金[1](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刘亮[2](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应佩蓉[3](1988)在《日本国立公立大学高考(数学)试题介绍》文中指出日本从1979年开始进行了高考改革全国国立、公立大学统考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评卷。目前我国广东、上海、山东等地也正在对高考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的试验。为了借鉴日本的经验,并了解日本的中学教学内容与高考要求,本文连续介绍日本国立,公立大学1979年至1985年各年的统考试题与解答。

韩斌[4](2010)在《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研究》文中指出自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以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教育制度的变化。作为中学教育重中之重的科目——数学,其考试的发展变化自然也随之发展并日趋成熟。清末、民国时期的数学考试在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在对众多重要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从历史角度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大学入学考试从入学数学试题以及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对民国时期的数学考试从历史角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为现今的考试制度以及高考数学考试的变化发展所借鉴。试题分析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试卷分析,在这一部分主要选择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几套完整的大学入学数学试卷进行综合分析;另一部分则按照数学分支学科进行分类,每一分支学科选取若干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在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不同年份、不同学校的试题研究,并且在试题选取分析过程中避免重复。本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如下:一、导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基本观点。二、论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之前的考试制度及试题特点。从试题与学制、课程标准的关系,对民国初期大学入学考试的数学试题进行整理分析。这一时期的试题主要包括算术、代数、三角和几何四个分支学科。由于清末新学制对民国时期的数学教学有较大影响,故本章简要介绍清末的数学教育,将清末同文馆以及京师大学堂的部分数学试题与民国初年的数学试题作了对比并阐明其特点。三、论述“壬戌学制”颁布之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考试制度及试题特点。从试题与学制、课程标准的关系,对1923-1937年的数学试题进行整理分析。着重论述此时期的数学试题与上一时期的区别和特点。此时期的试题主要包括代数、三角、几何(平面、立体)、解析几何及高等代数五个分支学科。在此期间,课程标准修订次数较多,据此教学法以及数学试题都有相应变化。此外,这一时期数学试题中有大量的英文试题,这也是民国时期数学试题的独有特点。四、论述1938-1949年,即联考、统考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考试制度及试题特点。从试题与学制、课程标准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及数学试题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此时期的试题主要包括代数、三角、几何(平面、立体)、解析几何及高等代数五个分支学科。五、在对前文总结的基础上,采取比较研究法,结合当今高考制度,与民国时期的招生考试制度做纵向对比,讨论单独招生和统一招生的利弊,以及伴随大学入学考试产生的一些问题。此外,对前文所述之试题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系统论述民国各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的整体特点,着重研究了其对现行高考制度、命题的启示、借鉴作用。另外,对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高考制度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等问题也进行了阐述。

余柏青[5](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认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郑雪静,陈清华[6](2020)在《不分文理科背景下数学科高考研究——以40多年高考数学文理分卷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实施文理分科已历经40多年.2009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调研和制定过程中,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急需解决的20个问题,其中之一是"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问题引发了文理分合、百家争鸣的局面,仅《课程·教材·教法》这一份期刊,2009年就刊登了17篇关于文理分科学术讨论的文章.

董玉成[7](2018)在《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文中认为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有着庞大的解题活动累积起来的解题知识,不少国际学者亦称中国是一个解题大国,对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充满好奇。但我国学界以解题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却并不多,并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题研究内容的描述和某些特征的简略介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解题进行一个有历史纵深的探讨,即从源头开始把数学解题放在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视察。尤其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对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机制、传播、影响、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外部要素与解题知识生产、制造、传播、影响、局限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有关题和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1904年现代学校建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什么重要变化?谁是它的主要生产者?如何制造与传播?动力机制怎样?(2)我国社会变革、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传统、国际问题解决等因素对我国数学解题知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来源包括读秀、中国知网、万方学位、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总平台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现代题-解(答、证明)是西方数学东渐并在数学及教育“西化”后而出现,但有关解题的叙述系统要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数学解题知识在数量和范围的巨大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针对各年级,各种考试的习题集大增,各种题型研究,习题理论,解题理论也不断出现。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解题的开始增多。第三、在解题知识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上,我国解题知识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明末到甲午战争前,解题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及国内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助手的翻译和编译,此时的机构主要是传教士内在编译部门和我国自己成立的翻译机构。甲午战争后到四十年代末,大量日本、欧美国家的解题知识被翻译或编译,其生产者主要是留学生,三十年代后本土生产解题知识则开始占据主流,这段时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参与了生产,其制造和传播主要依赖于象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解题知识主要分布于期刊、教学法、解题指导、自学丛书、习题集及教材,使问题和题解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苏联,出版发行则主要由国有机构承担。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内容、面向极为丰富繁杂的时期,解题知识来源广泛,大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是被批评为“题海战术”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本世纪解题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数学教育博士,研究所和工作室等新的学术职位和研究机构已经出现,正促进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第四、在知识类型上,我国绝大部分解题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很少部分是实证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和一些实证得到的知识又可称之为方法类知识,即其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如何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这类知识我们又可称之为解释性知识,它们是伴随解释和传播已有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而出现。第五、社会思潮、中西方数学和教育及西方解题知识对我国解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学的东渐是西方传教士传教不可得的副产物,西方宗教之所以难以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利玛窦挟伽利略、开普勒在使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转而向徐光启等高层知识分子推销数学,但由于我国数学从未进入传统主流思想只被认为是小艺且传统数学精华的传承已中断,所以这些送来的数学均未能传播开来。再加《几何原本》这种演绎结构的数学大异于中国问答术草结构的数学着作,显然演绎结构的数学是不利于教学的,其作为教材必须做进一步解释和添加例题,而中国式数学着作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在没有对其做进一步加工的前提下自然不利于传播。我国后来的解题辅导类出版物显然是回归了问答术草的传统。到清,传教士显然认识到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于是兴办学校,数学作为教会学校的课程终于得到传播。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开始主动拿来数学,并在考试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现代数学知识最终被广泛生产和传播。而传统数学在改良、革命和改革的语境里若隐若现。第六、就解题研究来说,我国数学解题研究即使在49年后,其主题仍然主要源自国外,但显然,不管是否倡导传统,其底色被中国传统教育、数学及考试文化打下了深沉烙印,解题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数学以外的视角来对解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对problem solving的翻译、理解在不同时代我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刘醒龙[8](2018)在《黄冈秘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一个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花季女孩,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交谈,便恶狠狠地表示,要变身为杀手,到我的老家黄冈寻仇。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用从未有过的躁动,气急败坏地说,有人要打她,揪她的头发,要她的老命。如此天壤之别,又都带着某种戾气的话语,是通过电话传来的。第一个电话是朋友少川从北京打过来的,她没有说那些凶神恶煞的话,说那些话的女孩

贾晓琳[9](2014)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的旗帜,揭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将选修课纳入课程改革内容中,并占据重要地位,这为选修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教育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修课程的实施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实行高中学分制搭建了平台。本研究选取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一所学校的跟踪调查,了解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现状,发现影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揭示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进而提出促进高中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期望对国家或地方在今后进一步修订新课程方案中,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新课程方案能切实落到实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目的:一是通过个案学校和其他同类学校的调查,了解新课程改革后选修课程实施的近况;二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期望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的实施作出判断和建议,使新课程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本文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和观察,更深入的了解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实施的状况。同时辅以量化研究,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出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从个案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概括并归纳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发现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Ⅰ与选修Ⅱ,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链接与延伸、拓展与补充。第三,通过样本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典型现状和特点,进行文本归纳分析,找出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得出总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提出参考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选修课的实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二、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在新课程改革的轨迹下,各学校按照国家、本省规定的课程模块开设相对应的选修Ⅰ课程仍未开齐开全,依旧选开与高考试题有关的科目,认为高考是重中之重,认为学生们参加选修课学习,必会占用他们学习高考内容的时间。三、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考成绩的高低也是评价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要途径,学校无论是开设选修Ⅰ还是选修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只要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变,新课程改革就不会真正地落到实处。四、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起到导向性、推动性的作用,但选修Ⅱ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设施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五、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选修课的实施并没有完全实行走班,这与选修课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相偏离,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制约了培养学生特长和学生个性发展。新课改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期望本文能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或参考,以促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张鹏[10](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这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招考旨在加强学生的协作、交往、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新模式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是在旧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高考试题作为考查学生的重要工具,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系统的梳理,期望能够从研究中找到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的特点,从而为高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备考提供帮助。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物理高考试卷,从中选取全国卷I(新课标)作为样本,以高考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将这41年的时间划分为6个阶段,运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试题能力结构的归纳研究。SOLO分类理论是彼格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等级划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此来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依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复杂程度和层次的变化特点,来判断学生处于哪一个思维层次。彼格斯教授在创设SOLO理论时,是让被试学生回答开放性试题,通过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回答类型结构,从质的方面确定学生现阶段达到的思维水平。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思路,我们可以分析解答一道物理试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知识点),假设学生能正确回答试题,其所需要的最少的知识储备和最基本的思维操作,从而确定高考物理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结构。于是笔者根据SOLO分类理论和试题实际情况,也将试题能力结构分为五个层次。在统计了历年试卷具体试题的能力层次后,按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并将每一阶段试题能力结构数据用折线图呈现出来,从折线图中寻找规律,为让研究结果能有效落实到教与学,文章统计了每一道试题的知识主题和主要考查内容。在进行了各阶段试题能力结构的演变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各阶段试题的能力结构侧重点各不相同;2.可依据SOLO分类理论调控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3.试题能力结构具有可预测性。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具体物理试题,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考试要点、运用变异理论、强调具身认知、善用数学知识、形象抽象概念、正视演示实验六条建议。

二、一九八九年高考数学试题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八九年高考数学试题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2)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数学考试的目的
        2. 研究数学考试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2. 一般考试史研究
        3. 地区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4. 以年度试题为对象的研究
        5. 其它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比较研究法
        3. 历史研究法
        4. 说明
    (四) 创新之处
        1. 统考、单独命题的利弊分析
        2.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讨论
        3. 探讨由高考引发的社会问题
        4. 对现今高考的启示
二、“壬戌学制”颁布之前试题分析(1872-1922)
    (一) 历史背景
        1.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2. 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 民国成立后的学制与课程标准
        1. 学制
        2. 课程标准
    (三) 制度、法令及考试范围
    (四) 试题举例分析
        1. 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试卷
        2. 各分支学科的试题分析
    (五) 试题特点
        1. 题型
        2. 内容
        3. 与现今试题的区别
        4. 男女差异
三、“壬戌学制”颁布之后数学试题分析(1923-1937)
    (一) 课程标准与数学各科教学纲要
        1. 学制
        2. 数学课程学时的规定
        3. 课程纲要时期算学课程纲要
        4. 课程标准时期算学课程标准
    (二) 制度、法令及考试范围
    (三) 试题举例分析
        1. 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试卷
        2. 各分支学科的试题分析
    (四) 试题特点
        1. 题型
        2. 内容及难度
        3. 英文试题
        4. 初中混合教学法在试题中的体现
        5. 与现今试题的比较
        6. 答题要求
四、统一招生时期数学试题分析(1938-1949)
    (一) 课程标准与数学各科教学内容纲要
        1. 课程标准
        2. 初中数学各科教学内容纲要
        3. 高中数学各科教学内容纲要
    (二) 制度、法令及考试范围
    (三) 试题举例分析
        1. 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试卷
        2. 各分支学科的试题分析
    (四) 试题特点
        1. 题型
        2. 内容及难度
        3. 初中混合教学法在试题中的体现
        4. 招生制度
        5. 答题要求
五、总结
    (一) 特点评析
        1. 数学试题特点及评析
        2. 大学入学考试特点及评析
    (二) 伴随考试出现的问题
        1. 民国时期有关考试利弊等问题的争议
        2.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三) 现行高考制度利弊分析
        1. 数学试题
        2. 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四) 启示与借鉴
        1. 数学试题
        2. 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五)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不分文理科背景下数学科高考研究——以40多年高考数学文理分卷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文理科教学内容差异的对比分析
2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文理科考试内容差异的对比分析
3 高考数学全国卷文理卷对比分析
    3.1 试卷定量对比分析
        (1)关于试卷满分值
        (2)关于试题量
        (3)关于附加题
        (4)关于文理卷试题完全相同的题量、完全相同题的总分值
        (5)关于文理卷同题率
    3.2 试题定性对比分析
        (1)题干
        (2)设问
        (3)题型
4 不分文理科背景下数学科高考的思考与展望
    4.1 试卷命制的遵循
        (1)考查目的
        (2)考查内容
        (3)考查要求
    4.2 试卷命制的追求
        (1)关于情境
        (2)关于题型结构
        (3)关于题序
结束语

(7)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题记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与方法
    2.1 概念及界定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3.1 知识的社会视角
    3.2 我国数学解题知识研究综述
第四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源流
    4.1 数学解题概念体系的形成
    4.2 解题知识内容的演进
第五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1 明、清至民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2 新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第六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
    6.1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
    6.2 数学解题知识的特征
第七章 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交汇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7.1 中国传统数学和送来的数学
    7.2 拿来的数学及教育与传统
    7.3 改良革命改革语境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第八章 国际视野里的数学解题研究
    8.1 主流数学解题研究:从经验到理论
    8.2 数学解题知识的国际交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普通高中
        (二) 课程
        (三) 选修课
        (四) 课程实施
    二、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综述
        (一) 课程目标
        (二) 课程结构
        (三) 课程内容
        (四) 课程管理
        (五) 课程评价
    三、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研究现状
        (一) 我国选修课的历史沿革
        (二) 国外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三) 国内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一) 质化研究
        (二) 工具性个案研究
        (三) 量化辅助研究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个案选取
        (二) 研究对象抽样
    四、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 进入研究现场
        (二)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背景追问
    一、 个案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文化背景
        (二) 办学理念
    二、 个案高中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
        (一) 人才素质的需求
        (二) 办学思想的驱动
    三、 国家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与国内课程改革背景
        (二) 个案高中整体课程结构与课程方案
    四、 个案高中课程设置的内在因素
        (一) 国家课程与特色课程设置
        (二)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三) 选修Ⅰ与选修Ⅱ的关系
第五章 个案高中选修Ⅰ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二) 评价理念与目标
        (三) 学分认定方法及功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语言与文学
        (二) 数学
        (三) 人文与社会
        (四) 科学
        (五) 技术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六章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方案
        (一) 选课原则
        (二) 选课要求
        (三)选课程序
        (四)具体实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普及型选修课
        (二) 学科特色选修课
        (三) 艺术特色选修课
        (四) 学生社团活动选修课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七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的特征
    一、 课程设计
        (一) 兴趣性特征
        (二) 持续性特征
        (三) 主体性特征
        (四) 开放性特征
    二、 课程实施
        (一) 主导性特征
        (二) 合作性特征
        (三) 实效性特征
    三、 选修课的价值取向
        (一) 学校价值取向
        (二) 教师价值取向
        (三) 学生价值取向
第八章 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自身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 改革方案的实用性
        (三) 改革内容的多样性
    二、 课程主体影响因素
        (一) 校长因素
        (二) 教师因素
        (三) 学生因素
    三、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一) 与社区、家长对接
        (二) 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对接
        (三) 与各个层面对高考所持态度对接
第九章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 存在问题
        (一) 管理制度与教学实际存在偏差
        (二) 选修教材的开发尚显不足
        (三) 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四)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五)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难以消除
    二、 改进建议
        (一) 转变师生观念
        (二) 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三) 合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六)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
        (七)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十章 研究结论
    一、 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
    二、 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
    三、 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
    四、 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
    五、 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研究背景
    1.2 SOLO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论题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对研究对象的分类
        1.4.1 高考命题模式探索阶段(1978-1982 年)
        1.4.2 高考命题改革实验阶段(1983-1987 年)
        1.4.3 高考命题模式调整阶段(1988-1998 年)
        1.4.4 高考科目全面改革阶段(1999-2006 年)
        1.4.5 深化高考科目改革阶段(2007-2013 年)
        1.4.6 新一轮高考改革阶段(2014 年至今)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统计分析法
        1.5.3 归纳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SOLO分类理论概述
    2.1 简述SOLO分类理论
    2.2 SOLO层次具体划分实例
        2.2.1 前结构水平(P)
        2.2.2 单点结构水平(U)例题
        2.2.3 多点结构水平(M)例题
        2.2.4 关联结构水平(R)例题
        2.2.5 抽象拓展结构(E)例题
第三章 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统计分析及比较
    3.1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1 1978 -1982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2 1983 -1987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3 1988 -1998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4 1999 -2006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5 2007 -2013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6 2014 -2019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2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
    3.3 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4.1 明确考试重点
    4.2 运用变易理论
    4.3 强调具身认知
    4.4 善用数学知识
    4.5 形象抽象概念
    4.6 正视演示实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一九八九年高考数学试题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2]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3]日本国立公立大学高考(数学)试题介绍[J]. 应佩蓉. 中学教研, 1988(12)
  • [4]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研究[D]. 韩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5]《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不分文理科背景下数学科高考研究——以40多年高考数学文理分卷为视角[J]. 郑雪静,陈清华. 数学通报, 2020(11)
  • [7]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黄冈秘卷[J]. 刘醒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2)
  • [9]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贾晓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D]. 张鹏. 喀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1989年高考数学题解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