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努力培养合格的新型教师——宣城师范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郝东升[1](2021)在《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继而蚕食华北,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依靠军事上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中国东南沿海及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然而,军事占领并不能从根本上稳固其殖民统治,为了向侵华日军提供稳固的后方基地,日军在各占领区组建伪政府,实施“以华治华”,而沦陷区教育作为配合日伪政府强化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与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政策截然不同,它的根本目的是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用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一般而言,日伪政府管理下的教育大致分三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即奴化教育、教会教育与日本居留民教育。所谓奴化教育,是以日本政府在中国台湾、朝鲜及中国东北实施殖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以削弱中国人民抵抗意志,养成“顺民”的教育。教育政策的制定、教材的篡改,均以稳固统治,削弱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为目的。从殖民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愚民是殖民教育的根本目的,但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届政府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中国民众的知识普及率已有很大提高,而山西省尤为显着。对此,日本政府亦有着清醒地认识:愚民教育已不能适应占领区的统治需要,欲想对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及成年人实施奴化教育,难度颇大。如能从儿童教育入手,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有可能弱化并消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为此,日伪政府积极检定和培训教师,开办小学,恢复小学教育。日军宣抚班和日本宗教团体在日占领区设立日语学校,招收学生,推广日语,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日语的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日军对各占领区的殖民统治。近代以来,传教士跟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渗透于中国内地,教会学校亦在传教士的积极努力下得以萌芽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如何在其占领区内推行殖民教育,日本政府在鼓励创办日语学校、篡改教科书的同时,亦对当地既有的教会学校加以改造。以山西沦陷区而论,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演变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太平洋战争前,对已经存在的教会学校,日本政府以殖民主义特有的排他性原则,劝告其自行关闭或接受改造,令其严格遵照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办学,以尽可能地减弱西方国家对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于德意系教会学校,日本政府限制其发展;对于英美系教会学校强令其关停。日本政府正是依靠这种手段,逐渐实现了其对占领区内教会学校的控制。居留民教育是日本政府对其国外移民的一种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侵华日军涌入中国的日本居留民人口激增,使得居留民教育成为现实的需要。为适应“总力战”需要,日本政府对在外居留民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强化军国民动员体制。为使日本居留民子弟迅速适应山西占领区的环境,日本人学校增加占领区的游学及占领区知识的传授,从而为长期占领中国培养“优秀”的统治者。这使得看似孤立的居留民教育,成为沦陷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三种教育中,居留民学校主要从事于日本居留民子弟的教育,涉及的人数有限,且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教会学校遭日伪政府的督饬改造或关停,对于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奴化教育是三种教育中,覆盖人数最多,日伪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教育,但受日军统治不稳定的影响,奴化教育实施的时间长短不一,未能培养成日本殖民统治所需的大量“顺民”。
李阎[2](202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冯海涛[3](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敖木根[4](2021)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到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上。教育部“加强人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强调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此,学校教育作为生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阶段是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有对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很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从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方面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朱娅娅[5](2021)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刘海升[6](2021)在《中国革命传统纪实类作品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文中提出
张诗若[7](2021)在《少先队员阶梯式政治启蒙教育目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双[8](2021)在《年级组长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以Z学校初中部C组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琴[9](2021)在《澳大利亚小学多元全人教育研究:一所学校的个案》文中指出
高静[10](2021)在《新时代青少年家庭感恩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努力培养合格的新型教师——宣城师范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培养合格的新型教师——宣城师范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四、资料收集与运用 |
第一章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概况 |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山西省的调查与认识 |
第二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的发展 |
第二章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与伪教育行政体系的运行 |
第一节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 |
一、侵占与宣抚 |
二、伪政府的建立与矛盾 |
三、治安与财政 |
第二节 奴化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体系 |
一、奴化教育政策的制定 |
二、伪教育行政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
第三章 山西沦陷区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学校的设立及运行 |
一、校舍紧张 |
二、经费不足 |
三、生源紧张 |
第二节 教员的登录、检定与培训 |
一、教员的登录与检定 |
二、教员的培训 |
三、教员的培养 |
四、教员的经济生活 |
五、信任危机 |
第三节 教学工作与学校生活 |
一、课程、教学督导 |
二、日籍教员的作用 |
三、各类活动中的教员与学生 |
四、伪政府“捏合”下的中日学生交流活动 |
第四章 山西沦陷区教会学校教育 |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教会学校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前的教会学校 |
一、山西沦陷区的教会 |
二、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的演变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后的教会学校 |
第五章 山西沦陷区日语教育 |
第一节 占领区的语言政策 |
第二节 驻军与日本宗教团体的日语教育 |
一、驻军的日语教育 |
二、日本宗教团体设立的日语学校 |
第三节 日伪政府设立的各类日语培训学校 |
一、山西省公署公务人员训练所日语教员班 |
二、太原市立日语学校 |
三、各伪县政府附设的日语讲习所 |
第四节 中小学校的日语教育 |
一、中小学校日语教育实施情况 |
二、日语教员的培养与培训 |
第六章 山西沦陷区居留民教育 |
第一节 居留民的社会生活 |
一、人口激增 |
二、职业构成 |
三、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 |
四、日常生活 |
五、学校的设立 |
第二节 日本人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
一、教师来源 |
二、学生构成 |
第三节 “皇国少年”的养成 |
一、课程设置 |
二、勤劳报国与少年参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1.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2.重视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 |
3.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 |
2.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 |
(一)生态文明 |
(二)生态文明教育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 |
二、生态文明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与目的 |
1.“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 |
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 |
(二)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
1.有助于初中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 |
2.有助于加强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
3.有利于初中生的生态文明实践。 |
(三)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 |
1.建设美丽中国 |
2.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联系 |
三、“道德与法治”课生态文明教育的调查分析 |
(一)对学生生态文明认识调查 |
(二)“建设美丽中国”课程内容分析 |
1.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
2.资源和环境面临风险 |
3.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
4.走绿色发展道路 |
(三)生态文明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
2.家长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3.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
(四)生态文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学校不够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
2.“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容易被忽略 |
3.社会和家长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措施 |
(一)改善学校生态文明教学环境 |
1.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利用生态文明资源 |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
3.营造校园生态文明环境 |
(二)结合初中生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1.情景教学法 |
2.案例教学法 |
3.在具体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
(三)把家庭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起来 |
1.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加强 |
2.社会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加强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四、努力培养合格的新型教师——宣城师范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D]. 郝东升. 山西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D]. 李阎. 河北大学, 2021
- [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冯海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以建设美丽中国课为例[D]. 敖木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 朱娅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中国革命传统纪实类作品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D]. 刘海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少先队员阶梯式政治启蒙教育目标体系研究[D]. 张诗若. 西南大学, 2021
- [8]年级组长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以Z学校初中部C组长为例[D]. 刘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澳大利亚小学多元全人教育研究:一所学校的个案[D]. 李琴.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10]新时代青少年家庭感恩教育研究[D]. 高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