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液因素在一足致炎大鼠非致炎足伤害感受性变化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琳[1](2021)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大鼠臂旁核内的痛觉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体验,不仅涉及有害环境刺激的转导,还涉及大脑的认知和情感处理。臂旁核(Parabrachial nullei,PBN)位于脑桥上部,参与大脑的疼痛调节,将来自外周的伤害性信息传递到与疼痛有关的大脑区域。研究表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及其受体广泛的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伤害性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显示,PBN内有CGRP神经元及CGRP阳性纤维和CGRP受体的分布。近来研究显示,PBN内的CGRP神经元能传输到其他脑区,参与疼痛的调节。研究目的:明确CGRP在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利用立体定位仪,在正常大鼠的脑内埋管,微量注射不同剂量的CGRP到PBN内,用热板实验和压板实验检测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Hindpawwithhdawal latency,HWL),观察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在明确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后,在正常大鼠PBN内注射CGRP受体拮抗剂CGRP 8-37,观察CGRP 8-37对CGRP在大鼠PBN内所诱导的疼痛调节作用的影响。在正常大鼠PBN内微量注射慢病毒包裹的CGRP受体siRNA,敲减CGRP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GRP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GRP受体蛋白含量的变化,并通过痛觉行为学测试检测CGRP受体敲减后大鼠的HWL的变化。采用慢性坐骨神经轻度结扎(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法制作神经性痛模型,同样在PBN内微量注射不同剂量的CGRP,通过痛觉行为学测试观察大鼠的HWL,从而明确CGRP在神经性痛大鼠PBN内所发挥的疼痛调节作用,注射CGRP 8-37,观察CGRP受体对CGRP在神经性痛大鼠PBN内疼痛调节作用的影响。随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正常大鼠和神经性痛大鼠PBN内降钙素受体样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like peptide,CLR)在 mRNA 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用 Western blot检测两种大鼠PBN内细胞膜上CLR蛋白的含量。在大鼠左足足跖注射角叉菜胶,建立炎症性痛模型,按照上述方法在炎症性痛大鼠PBN内注射不同剂量的CGRP和一定剂量的CGRP 8-37,通过热板实验和压板实验观察炎症性痛大鼠的HWL,明确CGRP及CGRP 8-37在炎症性痛大鼠PBN内疼痛调节作用。用RT-PCR检测正常大鼠和炎症性痛大鼠PBN内CGRP受体在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CGRP受体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热板实验和压板实验显示,在正常大鼠PBN内注射不同剂量的CGRP后,大鼠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HWL均显着升高,提示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有镇痛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在正常大鼠PBN内注射CGRP受体拮抗剂后发现,与注射CGRP相比,注射CGRP 8-37后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HWL显着降低,说明CGRP 8-37降低了 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诱导的镇痛作用,提示CGRP受体介导了 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的疼痛调节作用。敲减CGRP受体后,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CGRP受体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下降,行为学测试显示大鼠PBN内的CGRP受体被敲减后,大鼠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HWL均显着下降,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诱导的镇痛作用显着降低。在神经性痛大鼠和炎症性痛大鼠中同样发现,CGRP在PBN内有镇痛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CGRP 8-37降低了 CGRP受体在大鼠PBN内诱导的镇痛作用,提示CGRP受体介导了CGRP在神经性痛大鼠和炎症性痛大鼠PBN内的疼痛调节作用。将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诱导的镇痛效果与在神经性痛和炎症性痛大鼠PBN内诱导的镇痛作用效果做了比较,发现,在两种疼痛模型大鼠PBN内,CGRP诱导的镇痛作用显着低于正常大鼠。为明确这一现象是否是由于CGRP受体的作用,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 CGRP受体。RT-PCR反应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神经性痛大鼠PBN内CGRP受体在mRNA水平的表达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神经性痛大鼠PBN内CGRP受体在蛋白水平表达下降,并且在细胞膜水平上,CGRP受体含量降低。同样,与正常大鼠相比,在炎症性痛大鼠PBN内CGRP受体的表达显着下降。以上实验结果表明,CGRP受体参与了 CGRP诱导的镇痛作用,并且神经性痛与炎症性痛还会导致CGRP受体表达下降,CGRP诱导的镇痛作用明显降低。结论:CGRP参与正常、神经性痛和炎症性痛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CGRP受体的表达能够影响CGRP在PBN内的镇痛作用。创新点:发现了 CGRP在正常、神经性痛、炎症性痛大鼠PBN内具有镇痛作用,且CGRP受体介导这一作用,以上实验结果对CGRP参与的中枢镇痛提供了新见解。
高媛[2](2019)在《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模型的扭体阳性率、扭体潜伏时间、扭体次数及镇痛率的影响,探讨妇炎舒胶囊的镇痛作用,同时观察小鼠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脑组织β-内啡肽(Beta endorphins,β-EP)的含量,进一步探讨妇炎舒胶囊的镇痛机制。方法:选取SPF级KM小鼠72只,常规饲养7天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妇炎舒低剂量组、妇炎舒中剂量组、妇炎舒高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阿司匹林组、空白组,每组各12只。分组当日开始灌胃,每天1次,连续7天。末次灌胃结束60min后,各组腹腔注射0.9%冰醋酸以诱导小鼠扭体反应,记录注射致痛剂后20min内各鼠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计算扭体阳性率及镇痛率。观察扭体行为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8只小鼠采集标本,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PGE2、NO及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妇炎舒高、中剂量组均能够显着地延长小鼠扭体潜伏时间以及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妇炎舒高剂量组的扭体潜伏时间明显的长于低剂量组(P<0.05),其最低扭体阳性率最低为33.33%,最高镇痛率为95.26%,且妇炎舒中剂量组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与阿司匹林组和康妇炎组无明显差别(P>0.05)。2.与空白组比较,妇炎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地降低小鼠血清中PGE2的含量(P<0.05),且妇炎舒中剂量组降低PGE2的效果与阿司匹林组和康妇炎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3.与空白组比较,妇炎舒高、中剂量组血清中的NO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且妇炎舒中剂量组降低NO的效果与阿司匹林组和康妇炎组无明显差别(P>0.05),妇炎舒高剂量组血清中NO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4.与空白组对比,各组小鼠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并无明显趋势,各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妇炎舒胶囊能够明显地抑制小鼠的扭体次数、缩短扭体潜伏时间,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2.妇炎舒胶囊可能通过降低PGE2的含量发挥镇痛作用。3.妇炎舒胶囊可能通过降低NO的含量发挥镇痛作用。
王燕[3](2015)在《脊髓Rac1-PAK信号通路在蜜蜂毒诱导炎性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疼痛(Pain)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警戒信号,对机体具有自身保护作用。然而,急性痛长期迁延不愈时就会诱发慢性痛,不仅能造成感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同时也会导致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等精神共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既往50年的研究在伤害性信号从外周到脊髓的神经传导,以及外周敏化和脊髓中枢敏化机制等方面上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由急性痛向慢性痛的演变过程,及其神经调控机制至今仍旧不清。这为临床有效诊治慢性痛设置了障碍。目前,探索疼痛发生、发展和慢性化机制的研究既是国际前沿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医学难题之一。外周组织损伤和持续性炎症对机体是一种非常强烈而长期的有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组织内的ATP、H+、K+等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引起P2X3、TRPV1、TRPV2等通道激活,促使脊髓伤害感受性神经元保持高兴奋状态,并伴随交感神经活化。同时,外周组织损伤和炎症导致伤害性感受器阈值降低,引起外周敏化。当持续性的伤害性刺激信号传导至脊髓背角后,能够引起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激活和敏化即出现所谓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如后放电、wind up现象、LTP等中枢敏化现象。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性神经元活性降低以及源自脊髓上位脑结构,包括丘脑、皮层、扣带回、岛叶、脑干等的下行痛抑制系统作用的削弱和下行易化系统作用的增强都参与和诱导伤害性反应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和敏化,最终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进而易化伤害性反射,形成持续性自发痛、痛敏、异常痛敏以及镜像痛(或痛敏)。经过10余年的持续性研究,我们实验室证实蜜蜂毒(bee venom,BV)痛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临床炎性痛的病理性状态特征。向大鼠足底注射蜜蜂毒溶液,不仅可以即刻引起大鼠局部注射区组织出现长时程的红肿、渗出等炎性痛表现,而且还可以诱发出单相、时程持续达7296小时的自发性缩足反应行为以及抬足、舔足等特别关爱受伤足部的行为活动。此外,BV注射后2小时,注射部位可出现原发性热痛敏和原发性机械痛敏,而注射部位远端出现继发性热痛敏,注射对侧足出现镜像热痛敏等。蜜蜂毒模型与以往的福尔马林、角叉菜胶、酵母多糖等疼痛模型不同,它不仅无种属差异性,还具有较多的疼痛表型。因此,蜜蜂毒模型是研究病理性痛涉及外周和中枢敏化机制的一个理想的疼痛模型。本课题工作主要基于两方面目的,一方面探索何种脊髓或者外周信号分子参与蜜蜂毒引起的伤害性反应和相应痛觉敏化现象的发生和维持过程;另一方面,以临床治疗为目的,通过蜜蜂毒模型,为临床病理性痛的防治提供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持续性或慢性痛。Rac1,又称Ras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蛋白是一种Rho家族成员小G蛋白。大量研究表明,Rac1参与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调节,还与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Rac1不仅与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变化相关,而且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痛状态下的脊髓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以及突触的兴奋性和信号传递过程。Tan等在多种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发现,外周神经损伤后10天、脊髓损伤和烫伤后28天,脊髓树突棘的数量、棘头的大小和长度都发生改变,且背角WDR(wide dynamic range)神经元超兴奋,出现热痛敏和机械痛敏现象;鞘内连续3天给予Rac1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可翻转树突棘的异常改变,并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痛相关行为。然而迄今为止,在炎性痛条件下涉及脊髓Rac1信号通路的作用并未见报道。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蜜蜂毒模型研究Rac1-PA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外周炎性痛的发生和发展。采用蜜蜂毒模型和鞘内给予Rac1抑制剂的方式,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Rac1在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布;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Rac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行为药理学的方法评估Rac1抑制剂对蜜蜂毒所致自发痛、热痛敏和机械痛敏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如下:一、Rac1在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布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显示Rac1在正常大鼠脊髓背角的浅层(I-II)和深层(III-VI)均有广泛分布,且Rac1与Neu N存在共标现象,而与GFAP和Iba1则极少共标。以上结果提示相对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Rac1主要集中表达于神经元胞体中。在大鼠一侧足底接受生理盐水或BV注射后,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发现Rac1仍然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胞浆中。尽管BV可以引起单位面积下大鼠脊髓浅层(I-II)和深层(III-VI)的GFAP和Iba1的数量增多,但是与Rac1共标的阳性数并没有明显增多,仍与GFAP和Iba1有极少的共标。二、脊髓Rac1信号通路在大鼠BV引起的炎性痛状态下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目的蛋白,实验发现Rac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AK磷酸化水平在大鼠足底注射蜜蜂毒2 h后明显增高,而经过致炎处理后脊髓组织中的Rac1和PAK总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提示,在外周持续性痛状态下Rac1信号通路被激活。脊髓鞘内给予NSC23766后,Rac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AK的磷酸化水平被有效翻转。此外,通过Rac1激活试剂盒检测Rac1活性,进一步发现一侧足底注射蜜蜂毒可引起脊髓双侧Rac1的活性水平显着增加,且Rac1的高活性表达可被鞘内注射NSC23766完全翻转。既往研究证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是GTP-Rac1-PAK的下游分子靶点,且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炎性痛刺激可引起MAPK的激活,表现为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增加。因此,本实验中我们深入观察炎性痛状态下Rac1信号通路是否参与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实验结果表明Rac1抑制剂NSC23766可显着降低BV引起的p-ERK和p-p38增加,而ERK和p38总蛋白没有明显变化。三、鞘内给药阻断Rac1信号通路对BV引起的炎性痛的作用在行为药理学水平上,BV注射前给予NSC23766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完全抑制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反应和原发性热痛敏、镜像热痛敏,以及部分抑制原发性机械痛敏,但不抑制对侧机械痛敏;BV注射后2h给予NSC23766(后处理)能够完全抑制蜜蜂毒皮下注射所诱致的原发性热痛敏、镜像热痛敏,部分抑制原发性机械痛敏。四、鞘内注射NSC23766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利用Rota-Rod装置我们检测了NSC23766对正常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前三次实验中,正常大鼠在仪器上的运动时间呈线性增多,而后五次大鼠在仪器上运动的时间趋于稳定。与对照组相比,Rac1对正常SD大鼠的运动协调能力没有影响。结论1、细胞水平上,Rac1广泛分布在脊髓背角浅层(I-II)和深层(III-VI),并与Neu N存在共标,表明Rac1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体中。然而Rac1与GFAP和Iba1有极少的共标。说明Rac1主要通过神经元发挥作用。2、外周炎性痛条件下,脊髓背角GTP-Rac1-PAK-ERK/p38 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而特异性抑制剂可阻断Rac1的活性及其下游MAPK信号通路。3、大鼠行为药理学上,NSC23766能够完全抑制蜜蜂毒所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原发性热痛敏、镜像热痛敏,部分抑制原发性机械痛敏;不能对大鼠基础热和机械痛敏产生抑制作用。表明脊髓Rac1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并调控蜜蜂毒炎性条件下所致的中枢敏化的病理过程,但不参与正常的生理痛过程。
韩重,黄远铿,肖百全,欧慧瑜,杨威[4](2013)在《苯胺洛芬注射液镇痛作用及镇痛部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苯胺洛芬注射液对大鼠单足致炎急性炎症模型和大鼠单发性关节慢性病理性炎症模型的镇痛作用,并对其镇痛部位进行分析。方法通过角叉菜胶致大鼠单足致炎后的后肢压痛实验和完全弗氏佐剂致大鼠单发性关节炎性疼痛实验,测定致炎足和非致炎足痛阈值和屈伸关节评分。结果在大鼠急性炎症模型和慢性病理性炎症模型中,苯胺洛芬注射液25.2、75.6 mg·kg-1可提升致炎足的痛阈值,但对非致炎足的痛阈值无明显影响,致炎足和非致炎足痛阈值变化情况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相当,而喷他佐辛注射液对致炎足和非致炎足均有镇痛作用。结论苯胺洛芬注射液发挥镇痛作用的部位主要在外周,这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作用部位相似。
黄章翔[5](2012)在《延髓头端腹内侧核团P2X7受体参与骨癌痛:下行易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晚期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疼痛。而且这可能成为病人及家属决定停止积极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研究癌痛的机制,解决癌痛之苦成为临床上的迫切需要。临床最常见的三大肿瘤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此类肿瘤晚期很容易发生骨转移,而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是非常剧烈而难以控制的。因此从研究骨癌痛的发生发展机制入手揭开癌症痛的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癌痛属慢性疼痛的范畴,与炎症痛、神经病理性痛相比,有独特而复杂的机制,因此许多常规的治疗手段效果较差。慢性疼痛状态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变,从而引起脑功能的长时程改变。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慢性疼痛可以导致大脑-延髓-脊髓的下行易化正反馈环路活动的持续放大,从而诱导慢性疼痛的加剧和维持。当持续的伤害性刺激存在时,下行易化系统的重要核团延髓头端腹内侧核团(RVM)神经元可发生神经可塑性改变,导致持续的疼痛易化。内源性痛觉下行调制系统激活,引起作为主要神经递质的5-HT在脊髓背角释放而发挥下行调节作用。骨癌痛同样是一种恶性慢性痛,但在癌痛状态下,下行易化系统是否激活,及其作用机制却并不清楚。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性痛模型中,已有研究表明RVM中的胶质细胞激活参与下行易化系统的激活,抑制胶质细胞的功能可以抑制其痛行为。而外周和脊髓中的P2X7受体已被证明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性疼痛,但至今没有RVM的胶质细胞和P2X7受体参与骨癌痛的维持机制的报道。根据预实验结果和有关文献,我们推测P2X7受体和胶质细胞可能参与骨癌痛引起的下行易化系统激活。为此,本研究在大鼠胫骨骨髓腔内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的骨癌痛模型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分析、ELISA、荧光定量PCR及行为学等方法,对骨癌痛的发展过程中RVM的胶质细胞和P2X7受体在骨癌痛中枢下行易化系统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结果如下:1.大鼠胫骨转移性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将walker256细胞注入大鼠胫骨骨髓腔后第7天起可以引起显着而稳定的机械痛行为学表现,且可以引起对侧的镜像痛表现,骨癌痛大鼠模型的热行为学表现不稳定。在大鼠第14天和第21天的X光片中可以看出肿瘤细胞可以引起骨质的破坏。在第14天时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情况,可以看出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显着激活,这些都与之前的骨癌痛模型报道一致。2. RVM中胶质细胞和P2X7受体参与骨癌痛所引起的下行易化作用。大鼠骨癌痛模型成功建立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脊髓、RVM、PAG、ACC核团Fos阳性神经元表达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加。这表明骨癌痛可以导致下行调制相关核团激活。本研究选择大鼠的RVM核团,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骨癌痛模型中胶质细胞和P2X7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骨癌痛可以显着激活RVM中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并且导致P2X7受体表达显着增加。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P2X7受体功能可以抑制大鼠的骨癌痛行为。我们成功的使用RNA干扰的方法抑制了RVM中的P2X7受体表达,可以观察到骨癌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得以减轻。同时,干扰了P2X7受体功能和表达后,可以抑制骨癌痛导致的RVM中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以抑制骨癌痛导致的RVM中的D型丝氨酸(D‘serine)的表达增加,从而抑制RVM中的5-HT表达增加和脊髓中的Fos阳性细胞表达增加。这可能是骨癌痛下行易化激活的机制之一。3.下行易化系统激活脊髓5HT3受体参与介导骨癌痛形成使用ELISA的方法观察骨癌痛第14天大鼠模型脊髓的5-HT含量,结果表明骨癌痛大鼠模型脊髓的5-HT表达增加。在肿瘤第14天大鼠鞘内注射5HT3受体拮抗剂(恩丹西酮)可以显着的抑制机械痛敏已达高峰期的大鼠机械痛行为和下行易化相关核团的神经元激活。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观察大鼠脊髓背角5-HT3受体mRNA表达,结果表明5-HT3受体mRNA表达并不显着增加,而因此,骨转移癌引起痛行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由于脊髓的5-HT3受体表达水平增加而是由于脊髓的5-HT含量的增加。综上所述,在接种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引起的大鼠胫骨转移性骨癌痛模型中,下行易化通路被显着激活,RVM中的胶质细胞和P2X7受体激活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维持。本研究提示,RVM中的胶质细胞和P2X7受体可能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骨癌痛的靶点。
薄永恒[6](2008)在《中药复方病毒力克抗炎作用机理及其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病毒力克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中药复方,为了解其对病毒性疾病中炎症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安全性而进行了本研究。抗炎实验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小鼠足跖肿胀模型及小鼠纸片肉芽肿模型观察病毒力克的抗炎作用。同时测定角叉菜胶所致小鼠炎足的炎性渗出物中的前列腺素E2(PGE2)、丙二醛(MDA)、组胺(HA)、5羟色胺(5-HT)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溶菌酶含量,研究病毒力克的抗炎机制。结果显示,病毒力克能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明显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轻角叉菜胶致炎小鼠足跖肿胀度,并有抑制小鼠纸片肉芽肿的作用;病毒力克能明显降低角叉菜胶致炎足炎性渗出物中的MDA、HA、5-HT及血清中NO的含量;而对降低角叉菜胶致炎足炎性渗出物中PGE2及血清溶菌酶的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病毒力克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与其抑制炎性介质MDA、HA、5-HT及血清中NO的释放有关。病毒力克的安全性评价采用了药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来观察病毒力克对小鼠灌胃1日后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通过以病毒力克的最大浓度对昆明小鼠灌胃给药,小鼠没有出现死亡,体重增加,未测出LD50,故测得病毒力克最大给药量为160g/kg。结果说明病毒力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李其[7](2008)在《连续激活SNSR受体后降低吗啡镇痛效力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主要是对连续激活SNSR受体(sensory neuron-specific receptor)后降低吗啡镇痛效力及其机制的研究。疼痛行为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连续鞘内注射SNSR的特异性激动剂BAM8-22(bovine adrenal medulla peptide8-22)后,降低吗啡在福尔马林模型中的镇痛作用。随后我们研究了NMDA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在其中参与的作用,和连续激活SNSR后引起吗啡作用效果下降的分子机制。目前的研究结果为:连续6天鞘内注射BAM8-22 10 nmol,吗啡不能抑制由福尔马林诱发的疼痛行为,并且脊髓中c-Fos表达和NADPH-d阳性神经元数目都明显增加。而联合注射BAM8-22和NMDA受体的拮抗剂AP-5抑制了上述实验现象,吗啡保持其镇痛效力。另外,我们发现连续注射BAM8-22会诱导在脊髓中的NADPH-d和DRG(dorsal root ganglia)中CGRP(Calcitonin-gene-related peptide)表达增加。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激活SNSR可以引起吗啡镇痛作用的下降,这一过程是通过激活NMDA受体来介导的。可能的机制是由于连续激活SNSR引起脊髓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信号通路的激活和DRG中的CGRP合成或释放的增加,进一步影响NMDA受体信号通路从而引起吗啡镇痛效力的下降。
蔡梅芳[8](2007)在《BAM22在正常和CFA炎症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近来发现,内源性阿片肽牛肾上腺髓质22肽(Bovine adrenal medulla 22,BAM22)除了与μ-、δ-和κ-阿片受体结合之外,还能与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ensoryneuron-specific receptor,SNSR)结合。这些研究表明BAM22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内源性阿片肽。然而,BAM22在啮齿类动物脊髓水平的分布至今仍不清楚。本实验探讨BAM22在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分布和细胞学定位。方法:(1)采用大鼠一侧后足掌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炎性痛模型。将SD雄性大鼠(250-270 g)随机分为对照组(saline组,n=6)和实验组(CFA组,n=6)。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正常和CFA炎症大鼠脊髓背角及DRG中BAM22的表达。同时用双标免疫组化方法对炎症鼠的脊髓背角Fos和BAM22的共存关系进行研究。(2)对CFA炎症大鼠鞘内注射BAM22特异性抗体,分为对照组(saline组,n=7)和实验组(BAM22抗体组,n=7)。观察BAM22特异性抗体对CFA炎症模型大鼠机械性刺激阈值的影响,探讨内源性BAM22在炎症过程中的生理作用。(3)对大鼠实施机械性背根切断手术,分为假手术组(n=5)和手术组(n=5)。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大鼠脊髓背角中BAM22的表达。结果发现:(1)BAM22主要表达于大鼠脊髓背角浅层和DRG中;(2)BAM22主要存在于中、小型DRG神经元中。19%DRG神经元表达BAM22。(3)切断背根后,脊髓背角浅层BAM22的表达下降了85%。提示BAM22主要存在于初级传入的中枢突,是由DRG神经元合成而来。(4)足底注射CFA产生外周炎症后,BAM22在脊髓背角浅层和DRG神经元中的表达均显着性上调,大约增加了2倍。(5)双标结果表明:在脊髓背角的Fos阳性细胞核周围有BAM22包绕,且与浅层BAM22纤维紧密联结。(6)鞘内注射BAM22抗体后,CFA诱导的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症状增强了。结果表明:脊髓背角和DRG中的BAM22参与了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也提示:BAM22可能是DRG传入纤维中枢端阿片受体和SNSR的内源性配体。
吕玉玲[9](2006)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应激反应的主要特征是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A)的激活为核心的生理和心理反应。HPA轴激活的中枢控制是十分复杂的,在这一系列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控制着HPA轴的兴奋水平。CRH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参与痛觉调制、内分泌、免疫等多种生理活动。在炎症痛大鼠模型上,以往研究显示,鞘内注射CRH能抑制痛敏。最近还发现CRH能直接影响免疫功能。 炎性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长期实践证明针刺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电针镇痛的机理研究揭示,电针是通过激活机体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如内源性阿片肽和5-HT下行抑制系统而起镇痛作用。传统医学认为,针灸可以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现代医学则认为,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那么CRH在针刺镇痛和免疫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呢? 因此,本研究通过行为学痛阈观察、足容积测定、流氏细胞检测、ELISA检测、高效液相电化学法、免疫组化、RT-PCR和免疫荧光双标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探讨CRH对弗氏完全佐剂诱发的的炎症痛敏反应和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如下: 1.电针能提高AA大鼠痛阈、降低其足肿胀及致炎因子TNF-α水平,上调
姜巍[10](2005)在《清宫液II号抗炎机理与临床药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宫液Ⅱ号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纯中药制剂,为了解其临床实际治疗效果、评价抗炎效果和探索抗炎机理而进行本研究。 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鼠耳肿胀模型、足跖肿胀模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肉芽肿模型分别考察清宫液Ⅱ号对急、慢性炎症的抗炎效果以及对炎症组织内前炎性因子前列腺素E2渗出量的影响。利用炎性刺激剂细菌脂多糖刺激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来建立起体外炎症模型,用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检测清宫液Ⅱ号对炎症环境下巨噬细胞合成炎性介质NO和TNFα的影响,进而探索清宫液Ⅱ号的抗炎机理。用清宫液Ⅱ号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病例进行临床治疗,验证了对子宫内膜炎的具体疗效。 实验结果:①腹腔注射2.5g/kg和0.625g/kg两个剂量的清宫液Ⅱ号都能极显着地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与对照组比较,p<0.01),灌胃2.5g/kg剂量的清宫液Ⅱ号同样可以抑制小鼠耳肿胀(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种用药方式在抗炎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别。在该模型中,同一个剂量组中清宫液Ⅱ号对雌鼠的抗炎效果好于雄鼠(p<0.01)。2.5g/kg和0.625g/kg的清宫液Ⅱ号可以对抗角叉菜胶诱发的鼠足跖肿胀(与对照组比较,p<0.01),明显降低致炎足中前列腺素E2的渗出(与对照组比较,p<0.01),并能够有效地降低醋酸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1)。2.5g/kg与0.625g/kg剂量的清宫液Ⅱ号并且对纸片引起的肉芽肿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②在细菌脂多糖刺激下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清宫液Ⅱ号对NO和TNFα的合成表现为炎症初期促进而炎症而后期强烈抑制,而且这种作用在大剂量的情况下更加明显。③临床治疗实验结果验证了清宫液Ⅱ号对卡他性、脓性、慢性子宫内膜炎有效率分别达到100%、79%、81%都具有明显疗效。经过验证,推荐临床中采用4—6次的用药次数可较好地治疗子宫内膜炎。
二、体液因素在一足致炎大鼠非致炎足伤害感受性变化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液因素在一足致炎大鼠非致炎足伤害感受性变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大鼠臂旁核内的痛觉调节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疼痛 |
1.1.1 疼痛的概述 |
1.1.2 疼痛的产生与传导 |
1.1.3 疼痛模型 |
1.2 臂旁核 |
1.2.1 臂旁核的概述 |
1.2.2 臂旁核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 |
1.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1.3.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概述 |
1.3.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受体的生理作用 |
1.3.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受体与疼痛的关系 |
2 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药品试剂的配制 |
2.2.2 大鼠脑内埋管 |
2.2.3 脑内微量注射及注射位点的确定 |
2.2.4 痛觉行为学测试 |
2.2.5 慢病毒微量注射 |
2.2.6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7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2.3.2 CGRP受体介导CGRP在正常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2.3.3 敲减CLR受体后正常大鼠PBN内的CLR含量变化 |
2.3.4 敲减CLR受体后对CGRP诱导的镇痛作用的影响 |
3 CGRP在神经性痛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试剂 |
3.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药品试剂的配制 |
3.2.2 大鼠脑内埋管 |
3.2.3 脑内微量注射及注射位点的确定 |
3.2.4 坐骨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性痛模型 |
3.2.5 痛觉行为学测试 |
3.2.6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3.2.7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神经性痛对大鼠痛阈值的影响 |
3.3.2 CGRP在神经性痛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3.3.3 CGRP受体介导CGRP在神经性痛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3.3.4 神经性痛对CGRP在大鼠PBN内镇痛效果的影响 |
3.3.5 神经性痛对大鼠PBN内CLR的表达的影响 |
3.3.6 神经性痛对大鼠PBN内细胞膜上CLR的含量的影响 |
4 CGRP在炎症性痛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药品试剂 |
4.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药品试剂的配制 |
4.2.2 大鼠脑内埋管 |
4.2.3 脑内微量注射及注射位点的确定 |
4.2.4 注射角叉菜胶制备炎症性痛模型 |
4.2.5 痛觉行为学测试 |
4.2.6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4.2.7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炎症性痛对大鼠痛阈值的影响 |
4.3.2 CGRP在炎症性痛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4.3.3 CGRP受体介导CGRP在炎症性痛大鼠PBN内的痛觉调节作用 |
4.3.4 炎症性痛对CGRP在大鼠PBN内镇痛效果的影响 |
4.3.5 炎症性痛对大鼠PBN内CLR的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S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PID及SPID的实验研究概况 |
1 药效学研究 |
1.1 镇痛作用 |
1.2 抗炎作用 |
1.3 抗菌作用 |
2 疗效机制研究 |
2.1 抗炎机制 |
2.1.1 调节致炎/抗炎失衡 |
2.1.2 调节粘连相关因子 |
2.1.3 调节炎症相关信号通路 |
2.2 抗氧化机制 |
2.3 细胞凋亡机制 |
2.4 调节血液黏稠度 |
2.5 调节机体免疫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养环境 |
1.3 实验主要器械和设备 |
1.3.1 主要器械 |
1.3.2 主要设备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药物 |
1.5.1 实验组药物 |
1.5.2 阳性对照组药物 |
1.5.3 化学试剂 |
1.5.4 0.9%冰醋酸及药物混悬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确定冰醋酸浓度 |
2.2 分组 |
2.3 实验设计 |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5 检测技术与方法 |
2.5.1 观察小鼠扭体行为 |
2.5.2 检测小鼠血清PGE2、NO的含量 |
2.5.3 检测小鼠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扭体反应的实验结果 |
3.1.1 小鼠扭体阳性率 |
3.1.2 小鼠扭体潜伏时间 |
3.1.3 小鼠扭体次数 |
3.1.4 小鼠扭体镇痛率 |
3.2 小鼠血清中PGE2、NO及脑组织中β-EP的实验结果 |
3.2.1 PGE2 的实验结果 |
3.2.2 NO的实验结果 |
3.2.3 β-EP的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研究模型的选择 |
4.1.1 研究模型 |
4.1.2 温度和醋酸浓度对小鼠扭体模型的影响 |
4.2 妇炎舒胶囊的相关研究 |
4.2.1 妇炎舒胶囊药物分析 |
4.2.2 妇炎舒胶囊的前期研究 |
4.3 PGE2、NO、β-EP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
4.3.1 PGE2 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
4.3.2 NO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
4.3.3 β-EP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
5 结论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脊髓Rac1-PAK信号通路在蜜蜂毒诱导炎性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RAC1在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布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1.4 液体配制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脊髓RAC1信号通路在大鼠持续性痛产生和维持的蛋白活性表达和变化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溶液配制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鞘内给药阻断RAC1信号通路对炎性痛的镇痛效果评价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工具软件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苯胺洛芬注射液镇痛作用及镇痛部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试药 |
1.2 实验动物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单足致炎后肢压痛实验[2-3] |
2.2 大鼠单发性关节炎性疼痛实验[2-3]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苯胺洛芬注射液对大鼠单足角叉菜胶致炎后致炎足(左足)和非致炎足(右足)痛阈的影响 |
3.2 苯胺洛芬注射液对大鼠单发性关节炎性疼痛的影响(左后肢致炎,右后肢非致炎) |
3.2.1 给药第1日 |
3.2.1 给药第5日 |
4 讨论 |
(5)延髓头端腹内侧核团P2X7受体参与骨癌痛:下行易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大鼠骨癌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估 |
第二部分 RVM 的 P2X7 受体参与骨癌痛引起的下行易化作用 |
第三部分 脊髓 5-HT3 受体参与介导骨癌痛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中药复方病毒力克抗炎作用机理及其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 |
1. 炎症的病理生理 |
1.1 炎症的原因 |
1.2 炎症介质 |
1.3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1.4 炎症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 |
1.5 炎症的经过 |
2. 抗炎药物的研究概况 |
2.1 非甾体抗炎药 |
2.2 甾体类抗炎药 |
2.3 免疫调节药 |
2.4 中药抗炎 |
3. 病毒力克的研究进展 |
3.1 板蓝根 |
3.2 大青叶 |
3.3 黄芩 |
3.4 败酱草 |
3.5 地榆 |
3.6 甘草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力克的制备 |
2.2 病毒力克抗炎药理学研究 |
2.3 病毒力克毒理学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病毒力克抗炎药理学研究 |
3.2 病毒力克毒理学研究 |
4. 讨论 |
4.1 病毒力克抗炎药理学研究 |
4.2 病毒力克毒理学研究 |
4.3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连续激活SNSR受体后降低吗啡镇痛效力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疼痛生理学概述 |
1.1.1 疼痛概述 |
1.1.2 NMDA受体参与伤害性信号传递 |
1.1.3 Fos蛋白的表达与疼痛 |
1.1.4 NO与疼痛 |
1.2 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ensory neuron-specific receptor或SNSR) |
1.2.1 SNSR的组织分布与结构特征 |
1.2.2 牛肾上腺髓质(BAM)类神经肽 |
1.2.3 SNSR在痛觉调制方面的作用 |
1.2.4 SNSR的激活可以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 |
1.3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2章 连续刺激SNSR受体对吗啡镇痛效力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鞘内连续注射BAM8-22后,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诱发疼痛行为的作用 |
2.3.2 连续注射BAM8-22后,吗啡对福尔马林诱发NADPH-d阳性细胞表达的作用 |
2.3.3 连续注射BAM8-22后,吗啡对福尔马林诱发Fos蛋白表达的作用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章 阻断NMDA受体对在持续激活SNSR减弱吗啡的镇痛效力中的作用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连续注射BAM8-22+AP-5后,吗啡对福尔马林疼痛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
3.3.2 连续注射BAM8-22+AP-5后,吗啡对福尔马林疼痛模型中对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3 吗啡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连续刺激SNSR后引起吗啡镇痛效果降低的分子机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脊髓背角NADPH—d阳性神经元表达情况 |
4.3.2 L4-5 DRG大、中、小细胞的CGRP阳性神经元表达情况 |
4.4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BAM22在正常和CFA炎症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内源性阿片肽 |
1.2.1 内源性阿片肽的分类与结构 |
1.2.2 内源性阿片肽的来源 |
1.3 阿片受体 |
1.3.1 阿片受体的类型结构及分布 |
1.3.2 人阿片受体的克隆 |
1.3.3 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
1.4 内源性阿片肽的生理作用 |
1.4.1 参与痛觉信息的调制 |
1.4.2 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 |
1.4.3 其它生理作用 |
1.5 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 |
1.6 SNSR的结构与分布 |
1.7 BAM22及其功能 |
1.7.1 BAM22的组织分布与结构特征 |
1.7.2 BAM22的生理活性 |
1.7.3 BAM22的生物作用 |
1.7.4 研究BAM22生理功能的意义 |
第2章 BAM22在正常大鼠脊髓背角的定位及其来源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2.3 实验主要试剂 |
2.2.4 实验方法 |
2.2.5 图象分析与统计 |
2.2.6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BAM22在正常大鼠L4-5 DRG和脊髓背角浅层的表达情况 |
2.3.2 BAM22在脊髓全横断手术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的表达变化 |
2.3.3 BAM22在L5单侧背根切断手术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的表达变化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章 大鼠脊髓和DRG中的BAM22参与外周炎症诱发的镜像痛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动物 |
3.4 实验主要仪器 |
3.5 实验主要试剂 |
3.6 CFA炎症模型的建立 |
3.6.1 免疫组织化学法 |
3.6.2 图象分析 |
3.6.3 统计方法 |
3.7 结果 |
3.7.1 BAM22在脊髓背角的表达 |
3.7.2 BAM22在L4-5 DRG神经元中的表达 |
3.8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炎症时脊髓BAM22上调的功能意义探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主要仪器 |
4.2.2 实验主要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
4.3.2 免疫组织化学法 |
4.3.3 图象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4.3.4 行为学统计方法 |
4.4 结果 |
4.4.1 BAM22抗体对炎症和非炎症足缩足反射机械性阈值(PWMT)的作用 |
4.4.2 FLI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 |
4.4.3 致炎后脊髓背角FLI神经元数目的变化 |
4.4.4 脊髓背角BAM22-IR及FLI共存 |
4.5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1 BAM22在正常大鼠脊髓背角和DRG内的表达 |
2 BAM22在CFA炎症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和DRG内的表达变化 |
3 鞘内注射BAM22抗体对CFA炎症模型大鼠缩足反射的影响 |
4 CFA炎症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BAM22与Fos的共存关系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针夹脊穴对炎症痛大鼠的镇痛、抗炎和免疫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选择: |
1.2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4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 观察项目、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 痛阈测定 |
2.2 大鼠足跖和关节的容积测定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 |
2.4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IL-4、TNF-α水平 |
2.5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5-HT的含量 |
2.6 统计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炎症痛的形成 |
3.2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
3.3 电针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足跖肿胀率的影响 |
3.4 电针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的影响 |
3.5 电针对AA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
3.6 电针对AA大鼠大鼠血清的IL-4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3.7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下丘脑及NRM内5-HT含量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选择及评价 |
4.2 夹脊穴镇痛理论基础 |
4.3 电针对AA大鼠的镇痛、抗炎及免疫机制 |
4.4 EA对AA大鼠中枢5-HT含量的影响 |
第二部分 CRH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和免疫功能及电针作用的影响 |
实验一 CRH对炎症痛模型大鼠痛阈及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脑室注射CRH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
2.2 CRH受体拮抗剂(CRH-RA)对CRH抗炎症痛作用的影响 |
2.3 鞘内注射CRH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
2.4 鞘内注射CRH-RA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
2.5 纳络酮和Mianserin对鞘内注射CRH抗炎症痛敏作用的影响 |
2.6 在炎症痛大鼠模型上,脑室注射CRH对电针镇痛的影响 |
3 讨论 |
附图: |
实验二 CRH对炎症痛大鼠免疫功能及电针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药品与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弗氏完全佐剂致炎症痛模型 |
2.2 侧脑室埋管及注射 |
2.3 鞘内埋管及注射 |
2.4 电针方法 |
2.5 免疫学检测方法 |
2.6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侧脑室微量注射CRH对AA大鼠血清TNF-α、IL-4及电针作用的影响 |
3.2 CRH对AA大鼠NRM中5-HT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的影响 |
4 讨论 |
附图 |
第三部分 炎症痛时CRH在中枢痛觉调制有关部位的表达及电针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1.3 主要技术方法 |
1.4 观测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炎症痛大鼠PVN中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的改变 |
2.2 炎症痛大鼠PAG中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的改变 |
2.3 炎症痛大鼠NRM中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的改变 |
2.4 炎症痛大鼠脊髓中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的改变 |
3.讨论 |
附图 |
第四部分 电针对AA大鼠CRH-R1在下丘脑室旁核和中缝大核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1.3 主要技术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附图 |
第五部分 CRH在脊髓与脑啡肽及在NRM与5-HT能神经元的共存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选择与分组 |
1.1.2 药品和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1.4 有关溶液的配制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CRH与脑啡肽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共存 |
2.2 CRH与5-HT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共存 |
3 讨论 |
附图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文献综述:CRH及其受体与镇痛和免疫的研究进展 |
附件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三:声明 |
(10)清宫液II号抗炎机理与临床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炎症的研究现状 |
3 中药抗炎药理研究进展 |
4 子宫内膜炎 |
5 论文实验设计 |
第二章 抗炎模型实验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讨论 |
第三章 抗炎机理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临床药效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1 抗炎模型实验结论 |
2 抗炎机理实验结论 |
3 临床药效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体液因素在一足致炎大鼠非致炎足伤害感受性变化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大鼠臂旁核内的痛觉调节作用及其机制[D]. 王琳琳. 烟台大学, 2021(09)
- [2]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高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脊髓Rac1-PAK信号通路在蜜蜂毒诱导炎性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D]. 王燕.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3)
- [4]苯胺洛芬注射液镇痛作用及镇痛部位研究[J]. 韩重,黄远铿,肖百全,欧慧瑜,杨威. 中南药学, 2013(07)
- [5]延髓头端腹内侧核团P2X7受体参与骨癌痛:下行易化作用机制研究[D]. 黄章翔.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
- [6]中药复方病毒力克抗炎作用机理及其毒理学研究[D]. 薄永恒.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7]连续激活SNSR受体后降低吗啡镇痛效力及其机制[D]. 李其.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
- [8]BAM22在正常和CFA炎症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D]. 蔡梅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3)
- [9]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吕玉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清宫液II号抗炎机理与临床药效研究[D]. 姜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