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

全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

一、全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卢立[1](2020)在《工读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电子期刊制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读教育是问题学生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模式是工读学校的重中之重,唯有真正适合工读学生的教育才能重新唤醒孩子的青春梦想,让他们找回自信,回归家庭,报效祖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又迎来了历史性挑战,工读学生的叛逆任性与老师的传统刻板形成激烈的碰撞。本文以工读学生的电子期刊特色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读类学校实际情况,对工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础。本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结合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设计适合工读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的《工读学校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问卷结果认真整理统计,归纳工读学生入校原因,并深入分析开展电子期刊课程的学习现状、教学困境、特征和原则。(2)通过长期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依据生本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探索出适用工读学生电子期刊特色课程的“梯度教学”、“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三条有效教学策略,初中信息技术会考成绩连续五年提升,学生电子期刊作品在大赛中屡获佳绩,传统的“机房上网课”现象彻底改变,工读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显着增强。本研究以适合工读学生兴趣点的电子期刊特色课程为载体,探索工读类学校适用工读学生最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帮扶工读学生回归社会主流群体,重塑他们的青春五彩梦,对工读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舒雪琴[2](2019)在《某高校网站新闻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报告为一篇高校网站新闻中译英实践报告。高校网站新闻作为学校网站的板块之一,反映了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外国读者了解学校最新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质量的高校网站新闻英译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获取信息,提升校园网服务水平,而且有望为学校的动态管理和分析决策带来便利,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学者等。因此总结归纳这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及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国内高校网站新闻的翻译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能提高这类文本的翻译质量及效率。该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作者在翻译公司实习期间所做的翻译项目,项目任务为翻译某高校网站部分新闻内容。报告重点探讨了该高校网站新闻英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翻译方法。为保障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首先阅读理解了源文本,确定源文本文体为信息型文本,并对源文本进行了抽样试译,了解了源文本的特点并总结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鉴于源文本中文化负载词、句比较丰富,那么如何灵活的翻译好这些字词句就是作者所要重点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在目的论的理论指导下,作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了所选文本并反复修改译文,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本翻译报告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并结合源文本在词汇句法上的特点,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案例分析,探讨了高校网站新闻的英译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高校网站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以传递各种信息、唤起读者反应,译文应该遵循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新闻文本尤其是高校新闻常涉及到与文化内涵相关的内容,译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内容能否被处理好。那么在翻译这些内容时要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灵活、恰当地运用直译加注、省译、转换等方法使源文本与目的语文本在形式和意义上达到最大的统一。译者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与深度的总结思考,才能极大的提高翻译质量与自身翻译水平。

张虎[3](2018)在《面向“中国制造”的中职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研究 ——以河南省理工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制造2025》,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创建制造业世界级强国的行动指南。目前国际上工业制造业的先进国家都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教育十分重视。本文以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根据国内外对职业院校目前人才培养方式的归纳和分析,找出现有文献和资料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由此制订出具体的研究范畴,在确定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后确定研究方向。2、将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进行总结,根据现有研究结论中存在的不足确定研究框架。3、利用项目管理理论,将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操作、管理。利用流程化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把项目管理中的启动、规划、执行、监制、收尾纳入到项目执行当中。4、以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为例,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项目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5、对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和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总结,归纳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对人才的订单。

王协舟,鄢嫦[4](2017)在《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策略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实务工作者、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调研,文章建议从认知、主体、条件及制度4个层面加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对专业学位的认知程度,关注专业参与主体的素养,优化专业学位教育的过程管理,完善资格认证及质量评估制度。

李海霞[5](2017)在《S高中历史教研组建设的实地研究》文中认为教研组是学校内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专业性基层组织,是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分享教学经验和交流教学科研成果的基本单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教研组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法、学法的改革上,应该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教研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不利于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以S高中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研究方式,从教研组在学校中的角色定位、活动及运行、团队建设以及外部关系四个方面,考察了该校历史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该历史教研组建设存在的五方面问题:第一,支持问题:内外部支持的缺乏。教研室对教研组工作缺乏指导;教研组相对封闭,不能寻求与获得外界支持。第二,地位问题:教研组校内权力地位低下,独立性差;受应试教育影响,历史等“边缘学科”被忽略。第三,氛围问题:合作氛围缺失,科研氛围不浓。教研组人际关系紧张,合作氛围缺失;学校重管理,轻教研,科研氛围不浓。第四,制度问题:学校评价制度单一且不合理,不利于教师团队建设;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五,人才问题:教研组人员素质问题。教研组长专业素质难以保证,后备人才不足,团队可持续发展堪忧。就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第一,支持策略:教研室应加强对学校教研组的监督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多方位促进教研组发展。第二,管理策略:学校应加强管理,处理好教研组与其他组织的关系,赋予教研组一定的权力;学校应转变思想,推动各学科均衡发展。第三,氛围策略: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组风;充分重视教研活动重要性,营造重教研的氛围。第四,制度策略:改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健全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第五,人才策略:提高教研组长的任用标准,重视教研组长的选拔、培训和管理;搭建平台,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

陈潇,张杏梅[6](2016)在《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在构建山西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和Arc GIS软件对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综合评价以及对综合水平、各指标的可视化,结果表明: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南北内部交错分布的空间态势;同时,影响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和教育,其次是环境因素,最后是医疗卫生因素;此外,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较差,严重阻碍了各地级市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居民城市生活质量的建议.

刘旭[7](2016)在《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个案研究 ——基于四川省C大学毕业生的反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免费师范生是教育部门一项重要的措施,展现出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提高教师质量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向公众表明:教育部门要用一系列政策来吸收优质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从事教师职业、并终生从教;同时展现出:国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重视教育均衡化。免费师范生的质量的高低,关乎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其关键因素在于高师院校对其培养的优劣,从吸引优秀学生从教为起点,以师范院校对其培养为过程,培育出优秀的师资为结果,为一个完成的接单。如何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培养,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各院校必须在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指导下,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目前学界对地方院校培养免费师范生的研究还比较稀缺,对毕业生的现实调研不够,造成了培养免费师范生事实依据不足。因此,在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大环境下对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状况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了解免费师范政策前提下把毕业生当作研究主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视角独特;以C大学为个案,研究范围具体,研究结论现实意义巨大;以实际访谈结果为依据,结论可信度较高。相对而言本文不足是以C大学为个案,研究范围狭窄,推广性欠佳。将主观的人——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不够客观。为本文的一大不足。总体来说,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分析了为什么将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及师范院校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来作为教育的问题研究,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意义何在?逐一予以呈现。第二部分以C大学为载体,分析其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在政策的统领下,参照学校的培养计划,结合对毕业生的访谈,在了解C大学培养免费师范生现状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之所在,针对C大学培养免费师范生有针对性的给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本文提供实证依据。第三部分在了解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该市免费师范生政策,更加合理的引领师范院校培养免费师范生,在学校培养方面,更新培养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培养过程,重视培养质量,满足学生需求为最终目的。

鄢嫦[8](2016)在《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MLIS)得以最终确立,图书情报与档案(以下简称图情档)教育进入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行的“双轨阶段”,2013年,MLIS教育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培养单位达到31家。经过7年的实践探究,MLIS研究生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种种难题。因此,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MLIS研究生需求与培养现状,最终为完善MLIS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论文从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两个基本问题入手,首先,基于一级学科的视角,以调研数据为依据,从实务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MLIS研究生的需求现状、问题及原因;从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MLIS研究生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原因;然后,从培养目标、培养主体、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及毕业考察等六个角度对比分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此外,从一级学科的角度出发,选取四所培养单位,从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培养方式、培养方向、招生对象、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等六个方面对四所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认为,为进一步改善MLIS研究生的需求与培养现状,进一步提升MLI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是应着力提升社会各方对MLIS的认知程度,即正确了解其教育历程,准确定位其培养目标,科学界定其核心能力。二是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关注学生教育质量,进而提升MLIS参与主体的素养。三是要从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与规范毕业考察三个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MLIS教育的教学条件。四是要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及质量评估制度,为MLIS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黄茜[9](2016)在《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师范院校由三级向两级合并,中师的取消,使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再无对口工作。同时综合大学的参与,加剧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改革,使教育学专业无师范优势。致此师范院校是否有必要存在,教育学本科专业是否继续开设,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反之,虽然学生就业困难,可教育学专业有庞大的规模、稳定的师资及理论知识,且中国教育需要一定的教育学研究人才。因此,改革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掌握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演变,归纳出各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本科专业方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硕连读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班级型人才培养模式、定制计划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补充访谈形式,探讨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缺点。总结出适合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建议和对策。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拔尖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教育学专业方向分为:学校教师类、教育科研类、教育行政管理类、职后培训教师及资格证培养教师类。专业为不同方向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合并运用,增设短期课程,增加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推广社会服务职能,即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及实践经验,又可提高教育学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加强教学和评估机制的管理与操作,改革学生管理评价制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质量检测、评估中心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严格把控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教育学本科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基础阶段。

张晓卉[10](2016)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对信息社会人才的培养寄予厚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尤为关注。当前我国正迈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大众化的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时,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和核心价值是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追求,因而人们不断地追问,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方向在何处。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课程发展研究正在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对未来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方向的探讨,但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成为本研究关注的基本问题。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策略,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生活史等研究方法,围绕研究问题收集、处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与实证数据。论文共分为八章,涵盖四个主要研究问题: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是什么;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如何;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是什么;如何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历史表明信息技术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驱动力的合力中前行。首先,正是计算机科学开启了信息技术课程之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正是沿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化之路前行的。其次,课程理念引领和推动着信息技术课程,历史上曾经有三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分别是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和信息素养论。再次,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政策交织着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地方的实践探索。现状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已不能满足“数字土着”的诉求。首先,学生已经是“数字土着”一代,形成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其次,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它让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再次,信息技术实施过程反映出,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学生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是“计算思维”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第一个“向”就是更新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立德树人”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引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第二个“向”是优化课程目标,数字素养应该作为信息素养概念的延伸,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通识目标,把技术创新看作信息技术课程的高阶目标。第三个“向”是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意识,其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本质是计算思维,学习方式是数字化学习,育人价值是信息意识。第四个“向”是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总结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游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时期国际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继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经典知识基础上,适当引入新技术、新工具,并形成严谨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体系。信息技术课程变革需要系统化课程政策为导向的一系列的策略支持。第一个策略是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政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知识、社会与人才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二是修订课程标准,使“路向”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课程政策,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打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通道。第二个策略是科学化的课程开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跳出强势文化的影响,重视课程开发的民族性,二是注重课程的顶层设计,一体化规划各学段的课程标准,三是课程评价方式面向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四是教师、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第三个策略是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有以下三项举措:一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学习的“硬”环境,二是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助力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三是建立数字化人际关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关怀。

二、全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工读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电子期刊制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
        1.2.1 工读教育的产生
        1.2.2 工读学生的界定
        1.2.3 电子期刊的发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2章 理论研究基础
    2.1 生本教育理论
    2.2 多元智能理论
    2.3 人本主义理论
第3章 电子期刊课程教学分析
    3.1 工读类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情分析
        3.1.1 学生的入校原因
        3.1.2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3.1.3 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表现
    3.2 电子期刊教学开展情况
    3.3 学生参与电子期刊教学的主动性调查
    3.4 分析电子期刊教学的困境
    3.5 电子期刊教学的特征和原则
        3.5.1 电子期刊教学的特征
        3.5.2 电子期刊教学的原则
第4章 电子期刊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4.1 梯度教学
        4.1.1 个性化教学定制
        4.1.2 梯度化教学目标
        4.1.3 作业量优化布置
    4.2 灵活的教学方式
        4.2.1 座次布局
        4.2.2 小组合作
        4.2.3 情感体验
    4.3 教学评价
        4.3.1 评学扬长避短
        4.3.2 评教灵活多变
    4.4 教学成果分析
        4.4.1 信息技术会考成绩
        4.4.2 学生“电子期刊”作品
        4.4.3 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某高校网站新闻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1 Introduction to the University
        1.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ask
    1.2 Brief Introduction to Source Language Text
        1.2.1 Content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2.2 Function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2.3 Reasons to Choose Source Language Text
    1.3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3.1 Lexical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3.2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3.3 Discourse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Researches on Parallel Text
        2.1.2 Reference Material Selection
        2.1.3 Sample Translation
        2.1.4 Translation Schedule
    2.2 During Translation
        2.2.1 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2.2.2 Drafting Translation
        2.2.3 Modific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2.3.1 Rechecking to the SLT
        2.3.2 Proofreading
        2.3.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Guiding Basis
    3.1 Researches on Website Translation
    3.2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3.3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3.3.1 Principle of Skopos
        3.3.2 Principle of Coherence
        3.3.3 Principle of Fidelity
    3.4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Website News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Principle of Skopos
        4.1.1 Annotation
        4.1.2 Recreation
        4.1.3 Translitera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Principle of Coherence
        4.2.1 Transforming
        4.2.2 Omission
    4.3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Principle of Fidelity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4.3.2 Liberal Translation
Chapter 5 Difficul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ranslation
    5.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5.1.1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5.1.2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Translation Implications
        5.2.1 Major Findings of the Translation
        5.2.2 Deficiencies and suggestion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Appendix B(翻译材料原文及译文)
Appendix C(中文长摘要)

(3)面向“中国制造”的中职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研究 ——以河南省理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步骤
    1.5 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及现状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2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3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在要求
    2.4 “订单式”培养模式过程的利弊分析
    2.5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关键性分析
第三章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3.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程序设置
    3.3 利用项目管理培养订单人才中应注意的问题
    3.4 项目实施控制
    3.5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现状
    3.6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来源及专业特色
    3.7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势及意义
    3.8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调查
    3.9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项目管理后的培养效果
    3.10 以流程化模式替代金字塔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章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4.1 企业简介
    4.2 项目启动
    4.3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规划
    4.4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工作流程
    4.5 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配置
    4.6 项目时间的规划
    4.7 项目的执行
    4.8 对项目的督导实施
    4.9 项目收尾
    4.1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施过程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主要内容
    5.2 研究成果
    5.3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附件

(4)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策略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提升对专业学位的认知程度
    1.1 全面了解MLIS的教育历程
    1.2 准确定位MLIS的培养目标
    1.3 科学界定MLIS的核心能力
2 关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
    2.1 优化导师队伍结构
        2.1.1 完善导师配备机制
        2.1.2 健全导师培养机制
        2.1.3 改进导师评价机制
    2.2 关注学生教育质量
        2.2.1 改善生源质量
        2.2.2 改革培养方式
3 优化专业学位教育的过程管理
    3.1 优化课程设置
        3.1.1 课程体系遵循多元导向
        3.1.2 课程内容匹配能力需求
        3.1.3 课程资源促进开放共享
    3.2 改善教学方法
        3.2.1 案例教学
        3.2.2 实践教学
        3.2.3 远程教学
    3.3 规范毕业考察
        3.3.1 加强论文的选题指导
        3.3.2 加强论文的过程指导
        3.3.3 丰富论文的创作形式
        3.3.4 加强论文的结果管理
4 完善资格认证及质量评估制度
    4.1 开展职业资格认证
    4.2 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5)S高中历史教研组建设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 基于工作困惑
        (二) 基于实践需要
        (三) 基于理论关注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研组
        (二) 教研组建设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S高中历史教研组角色定位
    一、S高中及其历史教研组概况
        (一) S高中概况
        (二) S高中历史教研组概况
    二、S高中教研组的组织定位
        (一) S高中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关系
        (二) S高中教研组与教务处的关系
        (三) S高中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关系
    三、S高中教研组的工作职责
    四、S高中历史教研组长的选拔与职权
        (一) S高中教研组长任职条件
        (二) S高中教研组长选拔流程
        (三) S高中历史教研组长的权力
第二章 S高中历史教研组的活动及运行
    一、S高中教研组的主要活动
        (一) 聚焦课堂
        (二) 课题研究
    二、S高中教研组的运行
        (一) 工作常规
        (二) 激励机制
第三章 S高中历史教研组的团队建设
    一、没有愿景的团队
        (一) 个人愿景
        (二) 愿景产生方式
    二、不成梯队的队伍
        (一) 从对后备人才培养上看
        (二) 从人才选拔制度上看
    三、有待优化的关系
        (一) 沟通不畅
        (二) 协调不力
        (三) 合作不足
第四章 S高中历史教研组的外部关系
    一、纵向指导:与县教研室关系
    二、横向交流:与兄弟学校教研组的关系
第五章 S高中历史教研组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S高中历史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支持问题:内外部支持的缺乏
        (二) 地位问题:校内地位低下
        (三) 氛围问题:合作气氛缺失,科研氛围不浓-
        (四) 制度问题:学校评价激励制度不健全
        (五) 人才问题:教研组人员专业素质难以保证
    二、S高中历史教研组建设对策建议
        (一) 制度策略:加强校内外支持
        (二) 管理策略:强化管理,授予职权
        (三) 氛围策略:完善团队建设,营造科研氛围
        (四) 制度策略: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五) 人才策略:重视教研组人员选拔与培养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因子分析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综合水平的计算
    1.3 山西省地级市城市生活质量分指标的空间格局
        1.3.1 经济和教育因子指标分异格局
        1.3.2 环境因子指标分异格局
        1.3.3 医疗指标因子分异格局
2 结果分析与建议
    2.1 结果分析
    2.2 发展建议

(7)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个案研究 ——基于四川省C大学毕业生的反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个案研究法
        1.4.2 文献法
        1.4.3 访谈法
    1.5 研究对象
        1.5.1 所选对象涵盖所有专业
        1.5.2 所选对象包括历届所有毕业生
        1.5.3 所选对象按男女比例分配
        1.5.4 所选对象生源地来自不同圈层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师范生
        2.1.2 免费师范生
        2.1.3 地方师范院校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研究
        2.2.2 关于免费师范生培养状况的研究
    2.3 理论依据
        2.3.1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2.3.2 新课改基本理念
3 C大学免费师范生政策与培养方案分析
    3.1 C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背景
        3.1.1 C大学基本情况
        3.1.2 C大学师范学院基本情况
        3.1.3 C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可行性
        3.1.4 C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必要性
    3.2 C大学制定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参照标准
    3.3 C大学推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过程
        3.3.1 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
        3.3.2 免费师范生选拔过程
    3.4 C大学免费师范生政策分析
        3.4.1 政策内容分析
        3.4.2 培养方案分析
4 基于C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个案调查
    4.1 政策分析
        4.1.1 毕业生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反馈
        4.1.2 小结
    4.2 课程分析
        4.2.1 毕业生对培养课程的反馈
        4.2.2 小结
    4.3 教学分析
        4.3.1 毕业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
        4.3.2 小结
    4.4 师资分析
        4.4.1 毕业生对培养师资的反馈
        4.4.2 小结
    4.5 教育实践分析
        4.5.1 毕业生对教育实践的反馈
        4.5.2 小结
5 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方面
        5.1.2 培养目标方面
        5.1.3 课程方面
        5.1.4 教学方面
        5.1.5 师资方面
        5.1.6 教育实践方面
    5.2 得出的建议
        5.2.1 制定灵活多样的师范生政策
        5.2.2 确立实用可行的培养目标
        5.2.3 建立促进专业化的课程体系
        5.2.4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5.2.5 建设适应发展的教师队伍
        5.2.6 选择高效合适的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文献调研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1.3.2 研究焦点及学术观点梳理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MLIS研究生需求与培养现状的调查
    2.1 调研方法与结果的简要说明
    2.2 实务部门层面
        2.2.1 需求度分析
        2.2.2 认知度分析
        2.2.3 认可度分析
        2.2.4 满意度分析
    2.3 高校教师层面
        2.3.1 对MLIS核心能力的认知
        2.3.2 对MLIS导师配备的认知
        2.3.3 对MLIS招生考试的认知
        2.3.4 对MLIS课程设置的认知
        2.3.5 对MLIS教学方式的认知
    2.4 高校学生层面
        2.4.1 对MLIS主动认知度分析
        2.4.2 对MLIS选择倾向度分析
        2.4.3 对跨专业学习背景的分析
第3章 MLIS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比较
    3.1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比较
        3.1.1 培养目标
        3.1.2 培养主体
        3.1.3 课程设计
        3.1.4 教学方式
        3.1.5 毕业考察
    3.2 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比较
        3.2.1 培养目标
        3.2.2 培养年限
        3.2.3 培养方式
        3.2.4 培养方向
        3.2.5 招生对象
        3.2.6 师资力量
        3.2.7 课程设置
第4章 MLIS研究生培养的策略建议
    4.1 进一步提升对专业学位的认知程度
        4.1.1 全面了解MLIS的教育历程
        4.1.2 准确定位MLIS的培养目标
        4.1.3 科学界定MLIS的核心能力
    4.2 进一步关注专业学位参与主体的素养
        4.2.1 优化导师队伍结构
        4.2.2 关注学生教育质量
    4.3 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教育的过程管理
        4.3.1 优化课程设置
        4.3.2 改善教学方法
        4.3.3 规范毕业考察
    4.4 进一步完善资格认证及质量评估制度
        4.4.1 开展职业资格认证
        4.4.2 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第5章 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MLIS研究生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实务部门版)
附录B MLIS研究生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专家版)
附录C MLIS研究生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D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就业前景的考虑
        (二)基于国家政策的考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转型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相关述评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的要素及理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一)教育理念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教学方式
        (五)教学管理制度
        (六)评价机制
        (七)各要素间的关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内外部关系规律说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及现状
    一、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本科专业方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本硕连读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特色班级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定制计划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第四章 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
    一、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概况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及基本情况
        (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缺点
        (一)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点
第五章 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对策
    一、教育理念向拔尖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
    二、分流培养改革课程设置
        (一)学校教师方向
        (二)教育科研方向
        (三)教育行政管理方向
        (四)职后培训教师及资格证培训教师方向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四、注重实践活动及社会服务职能
        (一)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二)推广社会服务职能
    五、加强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荣获奖励
实践经历

(10)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需求
        (三)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前瞻性发展的启示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与价值
    五、研究创新之处
        (一) 研究问题的新视角
        (二) 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三) 理论观点的新突破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 课程
        (二) 课程发展
        (三) 课程相关的概念
    二、课程发展历程的研究
        (一) 研究现状
        (二) 课程发展的社会史研究
        (三) 课程发展的思想史研究
        (四) 课程发展的文化史研究
        (五) 课程发展历程研究评述
    三、课程比较的研究
        (一)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研究
        (二) 中外信息技术课程比较
    四、课程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 宏观因素对课程发展影响的研究
        (二) 教师与学生对课程发展影响的研究
        (三) 技术对课程发展影响的研究
        (四) 课程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五、课程发展路向的研究
        (一) 课程取向的研究
        (二) 课程趋势的研究
        (三) 课程发展路向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策略
    二、研究分析框架
        (一) 研究的维度
        (二) 研究的内容
        (三) 研究的范围
    三、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民族志研究法
        (四) 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流程
    五、体例说明
第四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计算机科学开启信息技术课程
        (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化
        (二) 计算机教育的萌芽
    二、教育理念推动信息技术课程
        (一) 计算机文化论
        (二) 计算机工具论
        (三) 信息素养论
    三、课程政策支持信息技术课程
        (一)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二) 地方层面的实践探索
第五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设计的起点
        (二)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三)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四) 观察笔记的生成过程
    二、调查结果
        (一) 信息技术的影响
        (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
        (三) 学生的诉求
    三、调查结论
        (一) 信息化社会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
        (二) 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土着”一代
        (三) 信息技术课程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六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
    一、更新信息技术课程理念
        (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二) 以“核心素养”为育人标准
    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一) 养成数字素养
        (二) 培养技术创新能力
    三、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 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计算思维
        (三)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
        (四) 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信息意识
    四、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一) 追溯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游学科
        (二) 国际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
        (三)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继承与革新
第七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政策
        (一) 将学科、社会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统一作为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
        (二) 修订课程标准,使“路向”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课程政策
        (三) 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打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通道
    二、开展科学化的课程开发
        (一) 重视课程开发的民族性
        (二) 一体化规划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三) 课程评价方式面向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
        (四) 教师、学生参与课程决策
    三、营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一) 持续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学习的“硬”环境
        (二) 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助力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
        (三) 建立数字化人际关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关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历史表明信息技术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驱动力的合力中前行
        (二) 现状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已不能满足“数字土着”的诉求
        (三)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是“计算思维”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四) 信息技术课程变革需要系统化课程政策为导向的一系列策略支持
    二、研究展望
        (一) 不足之处
        (二) 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外支持性文献清单
附录B 国内支持性文献清单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 教研员访谈提纲
附录E 学生问卷
附录F 教师问卷
附录G 观察笔记(摘录)
附录H SYW老师博客日志目录(截图)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全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工读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电子期刊制作”为例[D]. 卢立.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某高校网站新闻英译实践报告[D]. 舒雪琴.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3]面向“中国制造”的中职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研究 ——以河南省理工学校为例[D]. 张虎.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4]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策略建议[J]. 王协舟,鄢嫦. 图书馆学研究, 2017(06)
  • [5]S高中历史教研组建设的实地研究[D]. 李海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6]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J]. 陈潇,张杏梅.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7]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个案研究 ——基于四川省C大学毕业生的反馈[D]. 刘旭.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8]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D]. 鄢嫦. 湘潭大学, 2016(03)
  • [9]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 黄茜.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10]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路向与策略研究[D]. 张晓卉.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全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