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分解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分解

一、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催化分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英,陈明功,盛楠,刘启飞,胡祖和,方敏,张涛[1](2016)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的特点与发展》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产生于有机化工生产过程及有机产品被使用的自身挥发过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本文综述了VOCs的定义、来源、危害、相关法律法规和排放情况。介绍了现有VOCs处理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法、物理分离法、生物分解法、光解法、电化学法以及新兴复合型处理技术等的特点。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优势、使用限制和市场的占有率,其中吸附法应用最为广泛,催化燃烧法和低温等离子法发展最快,复合型处理技术处理效果最好且无二次污染是VOCs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选择合适VOCs处理工艺应依据其主要成分的浓度、气体流量、物化性质等因素并考虑到整个处理工艺的经济效益。并对新兴复合型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指出降低成本、简化操作是该技术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马文婷[2](2018)在《乙烯工厂污水集输环节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估算及控制对策》文中指出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管理随着雾霾天气的频发、公众关注度的提高愈显重要,化工行业则更是容易引发公众关注的敏感排放源,其中乙烯作为化工行业的龙头,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更是要严格控制。本课题通过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法对年产90万吨的烯烃工厂废水环节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受污染的初期雨水井中苯系物浓度变化量为0.46mg/L,废水集水井的苯系物浓度变化可高达8.72mg/L,污水预处理环节收集废气中苯系物浓度可达到113mg/Nm3。使用物料衡算法和实测法计算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量,废水环节挥发性有机物年挥发量为6916.76kg/a,污水预处理和生化处理环节为主要排放环节。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排放环节,建议废水设施加盖收集尾气后进行处理,能够较有效的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而对于初期雨水池、集水井等挥发性有机物挥发量较小,且加盖收集处置成本较高的设施,建议排查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排放源头,并建立控制手段,从根源上减少有机物的排放。烯烃废碱液单元集水井和烯烃初期雨水收集池I的挥发性有机物高的原因,主要由是设计和工艺流程造成设备频繁检维修,检维修过程造成废水污染。

蒋鹏[3](2019)在《船舶尾气中甲酸甲酯与甲基叔丁基醚的催化分解》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污染问题成为船舶运行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船舶尾气VOC具有易挥发,高毒害以及难处理等多种问题,因此成为船舶尾气中不容忽视的污染物之一。船舶尾气VOC中酯类物质因其结构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因此其相对热解更为容易,甲酸甲酯是最简单的酯类物质,是碳氢燃料在NOx环境下燃烧反应的产物。船舶尾气VOC中的醚类物质具有危害性高、难分解、粘性大等特点,甲基叔丁基醚作为醚类物质的代表物,在船舶尾气中广泛存在。因此,甲酸甲酯和甲基叔丁基醚的分解对于VOC的减排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低温催化分解船舶尾气中甲酸甲酯和甲基叔丁基醚的可行性,采用催化热解模型来模拟实际船舶尾气出口的热解情况,进行催化热解实验,以石英管作为反应管模拟船舶尾气出口处的反应条件,采用鼓泡法将VOC蒸汽输送进入反应管进行催化分解反应,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催化分解时产物的变化情况。本文采用的催化剂为铝、铜、镁、锰等多种金属的氧化物以及两种稀土氧化物。催化热解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甲酸甲酯而言,α-A12O3催化热解效果最好,其能够让甲酸甲酯在500 K-700 K的相对较低的温度区间内完成热解,CuO和稀土氧化物催化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活现象。甲酸甲酯的热解产物中,除其他传统产物外,还包含新产物二甲醚,其大部分来源于甲酸甲酯本身的反应,少部分来源于甲醇之间的反应。对船舶尾气VOC中醚类物质的代表物甲基叔丁基醚的催化热解实验表明: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能将甲基叔丁基醚的催化热解温度区间从800 K-1200 K降低至400 K-600 K,甲基叔丁基醚的主要分解产物为异丁烯和甲醇,二者的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本文在催化热解实验的基础上,加入少量氧气,模拟实际船舶尾气口的低氧贫燃环境。进行了催化氧化实验。甲酸甲酯催化氧化实验的结果表明:在6.67%氧气浓度下,使用α-Al2O3催化剂能将甲酸甲酯的催化氧化温度区间从600 K-800 K降低至450 K-700 K。甲基叔丁基醚催化氧化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0%氧气浓度下,使用AlON催化剂能将其催化氧化区间从500 K-1000 K降低至370 K-620 K,能满足实际船舶尾气出口温度的要求。

李娜[4](2020)在《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甲醛去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型材料广泛用于室内装饰,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享受的同时,亦带来了副作用如废气的排放。室内装饰包括墙面装饰涂料、装饰地板、家具及其他用品的装饰等,通常会散发出来一些挥发性有机物,这些物质将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甲醛,长久暴露在低浓度的甲醛环境中可能会致癌,并且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活性炭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吸附剂之一,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甲醛。但是市面上的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容量有限,且不能有效地处理或分解甲醛,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负离子粉能够在空气中产生负氧离子,有效促进甲醛的分解。因此,对活性炭与负离子粉的复合改性,将有可能提高对空气中甲醛的吸附去除效果。本文制备了三种负离子粉改性的活性炭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SEM、TGA等方法对所得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吸附次数等因素对甲醛吸附去除性能的影响。具体涉及如下方面:(1)聚丙烯酸/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醛的吸附去除研究采用活性炭和负离子粉作为基本原料,通过与丙烯酸接枝聚合和戊二醛交联制备了聚丙烯酸/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PAA/NG/AC)。FTIR分析表明,实验得到了目标产物。SEM分析可知,PAA/NG/AC具有层状结构,在片层上负载有大小不一的颗粒。吸附研究结果表明,产物对甲醛具有高效的吸附去除性能,吸附剂最佳用量为2.0 g,吸附饱和时间约10 h,最大的去除率高达96.0%。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模型。经过五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对甲醛的去除率仍达82.0%以上,产物的再生性能较好,产物释放的负氧离子含量仍保持几乎不变。(2)改性二氧化钛/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醛的吸附去除研究采用活性炭和负离子粉为基本原料,使用溶液凝胶法制备负载二氧化钛的活性炭,与负离子粉混合均匀后,经丙烯酸改性和戊二醛交联,最后制备出改性二氧化钛/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Ti O2/NG/AC)。FTIR分析表明,实验得到了目标产物。SEM分析可知,产物表面负载大小不同的颗粒,表明戊二醛成功交联了改性活性炭和负离子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产物对甲醛具有高效的吸附去除性能。吸附剂最佳用量为2.0 g,吸附平衡时间约10 h,去除率最高可达98.0%。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模型。经过五次吸附-脱附循环实验结果表明,产物脱附再生性能较好,对甲醛的去除率仍达82.0%以上,产物释放的负氧离子浓度仍保持几乎不变。(3)多胺化壳聚糖/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醛的吸附去除研究采用活性炭、负离子粉、壳聚糖为基本原料,使用浸渍法制备负载二氧化锰的改性活性炭,采用四乙烯五胺改性壳聚糖,戊二醛为交联剂,成功地制备多胺化壳聚糖/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CS/NG/AC)。FTIR分析表明,实验得到了目标产物。SEM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表面连接了大小不一的颗粒。吸附研究结果表明,产物对甲醛具有高效的吸附去除性能,吸附剂最佳用量是0.5 g,吸附平衡时间约10 h,吸附去除率高达98.3%。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模型。经过五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对甲醛的去除率仍达83.2%以上,产物的脱附再生性能较好,产物释放的负氧离子含量无明显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经过改性的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对室内甲醛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性能,良好的再生循环能力和持续吸附能力,能够持续地释放出负氧离子。因此,上述吸附剂有望用于处理室内甲醛或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李慧[5](2020)在《活性炭对有机废气中乙酸丁酯及三甲胺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酸丁酯是工业中常用的有机溶剂,三甲胺是制备四甲基氢氧化铵的重要原料,二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有机废气。随着国内外环保要求日趋严格,两种有机废气的处理提上日程。分别对六种常用作有机废气处理的活性炭进行了扫描电镜、N2低温物理吸脱附、Boehm滴定等分析表征,结合乙酸丁酯及三甲胺废气动态吸脱附结果,分别选择了适用于乙酸丁酯废气和三甲胺废气的吸附剂。并对两种活性炭吸附剂分别进行了氧化改性、高温改性和水热改性,研究了改性方法及改性条件对乙酸丁酯和三甲胺废气吸脱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剂浓度的升高,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含量升高,氧化剂浓度过高导致活性炭骨架坍塌;N2氛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含氧基团分解;水热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羧基和内酯基含量降低,酚羟基含量升高。经240℃水热改性后的活性炭适用于乙酸丁酯废气吸脱附,经5%硝酸改性后的活性炭适用于三甲胺废气吸脱附。对乙酸丁酯废气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在温度25℃,入口浓度5.5 mg/L,空塔气速0.2 m/s的条件下,采用干燥的活性炭吸附湿度为0的废气时,饱和吸附量最大,可达32.32%(wt%)。对吸附平衡关系及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Langmuir吸附等温式能更好地描述吸附平衡关系,准一阶和Bangham方程能更好的描述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说明乙酸丁酯吸附过程主要是孔道内的物理吸附过程。对乙酸丁酯脱附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热空气为脱附剂的分段脱附再生工艺。在节省能耗的前提下,乙酸丁酯脱附率达99.81%,回收率达89.51%。在最优吸脱附工艺条件下,活性炭可重复使用十次以上。对三甲胺废气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在温度25℃,入口浓度8 mg/L,空塔气速0.2 m/s的条件下,采用干燥活性炭进行吸附时,饱和吸附量最大,可达44.51%。并在此条件下研究了三甲胺与苯胺的竞争吸附关系,结果表明,苯胺浓度过高时,三甲胺可置换已吸附的苯胺废气。为保证活性炭对二者均有较理想的吸附,混合废气中三甲胺与苯胺的比例不应超过2:1。

王鑫,路兴杰,徐冰,李玉广[6](2021)在《挥发性有机物光催化分解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城市臭氧(O3)、PM2.5的重要前驱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光催化分解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成为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介绍了不同原理的挥发性有机物光催化分解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挥发性有机物光催化分解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不同领域的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宋红旭[7](2020)在《生物滴滤法降解苯乙烯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实验室自行设计的立式生物滴滤塔和卧式生物滴滤床作为实验装置,苯乙烯为目标污染物,立式滴滤塔内以8-10mm的优质陶粒作为填料,卧式生物滴滤床内以20ppi(per pore inch)孔径的聚氨酯海绵作为填料,利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活性污泥作为菌源,经过驯化和扩培后得到降解苯乙烯的优势菌种进行挂膜启动,探究生物滴滤塔的降解性能、碳平衡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情况。利用初步筛选出的优势菌种对立式塔进行挂膜启动,立式生物滴滤塔运行45d后,挂膜启动完成,在停留时间为67s,进口浓度为350mg/m3的条件下,去除效率可达到100%。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立式生物滴滤塔去除负荷最高可达108.53 g/(m3·h)。短期停滞后,反应器最快2d内即可恢复活性,最适营养液喷淋量为90m L/h,营养液p H值范围为6.0-7.0,塔体压降最大为30Pa,并未出现堵塞情况,立式生物滴滤塔运行性能良好。碳平衡探究中,CO2含量随进口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停留时间的减少而增加,C-CO2所占总输入碳含量的比例最高。利用筛选驯化后的苯乙烯优势菌种对不同聚氨酯海绵填料的卧式生物滴滤床进行挂膜启动。卧式生物滴滤床可在35d内挂膜启动完成,在停留时间为73s,进口浓度为350mg/m3的条件下,去除效率稳定在100%。稳定运行期间,压降为0,重启后微生物可快速恢复活性,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卧式塔1(15cm*15cm*5cm结构的聚氨酯海绵)与卧式塔2(5cm*5cm*5cm结构的聚氨酯海绵)性能对比表明:相同工艺条件下,卧式塔2挂膜启动所需时间较少,运行性能较高。立式生物滴滤塔与卧式生物滴滤床稳定运行时期,降解苯乙烯废气的主要优势菌属为Pseudomonas菌属(假单胞菌属)、Gemmobacter菌属(芽殖杆菌属)和Acinetobacter菌属等。Pseudomonas菌属(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值最高,遇到不良外界环境后,Gemmobacter菌属和Acinetobacter菌属比例增大,增大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进口浓度、去除负荷等因素对微生物群落变化造成影响。

马影利[8](2017)在《Co2+/AgNbO3复合TiO2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对甲苯去除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VOCs对工厂工作区域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危害着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为此人们研究多种方式去除VOCs,光催化氧化技术在VOCs的处理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单一光催化材料存在催化活性差,效率低等缺点,近年人们将研究重点从单一光催化材料转变为复合光催化材料。本研究将Nb2O5与AgNO3通过固相法制备可见光光催化材料AgNbO3;采用浸渍法将(CoNO3)2·6H2O对AgNbO3进行掺杂改性,提高AgNbO3的催化效率;以C16H36O4Ti为原材料,(C6H?NO)n为粘结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孔TiO2;将Co2+/AgNbO3与多孔TiO2按照不同制备条件进行复合,制得Co2+/AgNbO3复合TiO2的可见光光催化材料。对AgNbO3、Co2+/AgNbO3、多孔TiO2、Co2+/AgNbO3复合TiO2光催化材料进行SEM表面结构分析、IR活性基团测定及XRD晶体结构分析。通过改变复合光催化材料的投加量和污染物初始浓度,研究实验反应条件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将制备的单元及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降解甲苯气体实验。研究表明:在光催化剂投加量为0.028g/cm2,甲苯气体初始浓度为50ppm,反应温度25℃,循环气流速率0.5m/s,反应时间3h,光辐射照度为28.91W/m2的反应条件下,Co2+/AgNbO3中Co2+掺杂比为1%时,对气态甲苯的去除率最佳为74%,比单一的AgNbO3对甲苯的去除率提高了10.72%。相同反应条件下,多孔TiO2对气态甲苯的去除率为46.98%。在Co2+/AgNbO3与多孔TiO2的复合比为2:5,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4h的条件下,Co2+/AgNbO3复合TiO2光催化剂对气态甲苯的去除效果最佳,高达92.28%,相比单独的多孔TiO2,去除率提高了45.30%,比Co2+/AgNbO3去除率提高了18.28%。在Co2+/AgNbO3复合TiO2光催化材料处理甲苯实验中,分别控制催化剂投加量和甲苯初始浓度两个反应条件。研究表明:投加量为0.033g/cm2时,对甲苯的去除率最佳为93.98%;甲苯初始浓度为75ppm时,对甲苯去除率最佳,高达95.36%。

黄莺[9](2019)在《大气中VOCs的监测和治理技术现状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对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复杂,二次产物多,是空气中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大多数挥发性有机物来自机动车辆、溶剂挥发以及工业排放。本文主要阐述了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介绍了常用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理技术,同时指出了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李守信,宋剑飞,李立清,唐琳,朱正双,尤生全[10](2008)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的意义,对VOCs现有处理技术从回收方法和消除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评述,并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同时,着重阐述了光催化氧化法以及变压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催化分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催化分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VOCs的定义、来源、危害
2 VOCs的法律法规与排放清单
3 VOCs处理技术
    3.1 化学氧化法
        3.1.1 燃烧法
        (1)直接燃烧法
        (2)蓄热燃烧法
        (3)热力学燃烧法
        3.1.2 臭氧法
    3.2 物理分离法
        3.2.1 冷凝法
        3.2.2 膜分离法
        3.2.3 吸附法
        3.2.4 吸收法
    3.3 生物法
    3.4 光解法
    3.5 低温等离子体法
        3.5.1 电子束辐射工艺
        3.5.2 高压气体放电工艺
4 展望
5 结语

(2)乙烯工厂污水集输环节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估算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现状及控制政策
    1.2 石油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途径
    1.3 乙烯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1.4 石油化工行业主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的控制对策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2 上海金山乙烯工厂废水中苯系物浓度的分析
    2.1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点基本情况
    2.2 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
    2.3 气体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
3 污水环节挥发性有机物估算方法
    3.1 系数法
    3.2 公式法
    3.3 模型法
    3.4 物料衡算法
    3.5 实测法
    3.6 利用物料衡算法和实测法计算废水环节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
4 控制对策
    4.1 废水环节废气收集
    4.2 废水环节废气处置
5 利用根本原因分析工具分析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高的原因
    5.1 根本原因分析
    5.2 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基本步骤
    5.3 根本原因分析工具介绍
    5.4 烯烃废碱液单元污水收集池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偏高原因分析
    5.5 烯烃初期雨水池I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较烯烃初期雨水池II高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3)船舶尾气中甲酸甲酯与甲基叔丁基醚的催化分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概述
        1.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危害
        1.1.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控制法规
    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排研究现状
        1.2.1 VOC中甲酸甲酯减排研究现状
        1.2.2 VOC中甲基叔丁基醚减排研究现状
    1.3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简介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平台的系统设计
    2.1 实验平台的搭建
    2.2 恒量滴定管
    2.3 反应器的设计
    2.4 反应管测温实验
    2.5 气相色谱仪设置
        2.5.1 气相色谱柱的选择
        2.5.2 气相色谱仪参数选择
    2.6 实验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2.7 实验试剂与仪器
    2.8 本章小结
3 甲酸甲酯催化分解实验
    3.1 实验步骤及相关条件
        3.1.1 实验系统的相关条件
        3.1.2 实验步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甲酸甲酯催化热解实验
        3.2.2 甲酸甲酯催化氧化实验
        3.2.3 产物二甲醚的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甲基叔丁基醚催化分解实验
    4.1 实验步骤及相关条件
        4.1.1 实验系统的相关条件
        4.1.2 实验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甲基叔丁基醚催化热解实验
        4.2.2 甲基叔丁基醚催化氧化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甲醛去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
        1.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现状
        1.1.2 甲醛污染
        1.1.3 芳香族化合物污染
        1.1.4 其他污染
    1.2 VOCs的治理方法
        1.2.1 源头控制
        1.2.2 室内加强换气通风
        1.2.3 空气净化技术
    1.3 活性炭
        1.3.1 活性炭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1.3.2 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在吸附VOCs方面的应用
    1.4 负离子粉
        1.4.1 负离子粉性质
        1.4.2 负离子粉的净化效应和健康效应
        1.4.3 负离子粉的应用与前景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背景介绍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丙烯酸/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醛的吸附去除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复合材料吸附剂的制备
        2.1.3 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2.1.4 吸附性能测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
        2.2.2 吸附性能研究
        2.2.3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结果的影响
        2.2.4 脱附结果
        2.2.5 相对湿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二氧化钛/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醛的吸附去除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复合材料吸附剂的制备
        3.1.3 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3.1.4 吸附性能测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复合材料结构形貌表征
        3.2.2 吸附性能分析
        3.2.3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结果的影响
        3.2.4 脱附结果
        3.2.5 持续吸附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胺化壳聚糖/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醛的吸附去除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复合材料吸附剂的制备
        4.1.3 产物的性能表征
        4.1.4 吸附性能测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
        4.2.2 吸附性能研究
        4.2.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4.2.4 脱附再生能力
        4.2.5 持续吸附能力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5)活性炭对有机废气中乙酸丁酯及三甲胺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VOCS及其处理方法
        1.2.1 VOCs定义与来源
        1.2.2 VOCs的处理方法
    1.3 吸附法处理VOCS
        1.3.1 吸附理论
        1.3.2 吸附剂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活性炭筛选与改性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活性炭表征
        2.2.2 活性炭筛选
        2.2.3 活性炭改性
        2.2.4 改性活性炭吸脱附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活性炭分析表征结果
        2.3.2 原始活性炭吸脱附性能
        2.3.3 活性炭改性结果分析
        2.3.4 改性后活性炭吸脱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3.乙酸丁酯吸脱附行为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3.2.1 乙酸丁酯吸附实验步骤
        3.2.2 乙酸丁酯脱附实验步骤
        3.2.3 取样与分析实验步骤
        3.2.4 注意事项
    3.3 乙酸丁酯吸附实验结果
        3.3.1 入口浓度的影响
        3.3.2 空塔气速的影响
        3.3.3 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3.3.4 湿度对吸附的影响
        3.3.5 吸附动力学研究
    3.4 乙酸丁酯脱附实验结果
        3.4.1 气体流速的影响
        3.4.2 脱附时间的影响
        3.4.3 脱附温度的影响
    3.5 吸附稳定性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三甲胺吸脱附行为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4.2.1 单组分吸附实验步骤
        4.2.2 混合气体吸附实验步骤
        4.2.3 取样与分析实验步骤
        4.2.4 注意事项
    4.3 纯组分气体吸附实验结果
        4.3.1 入口浓度对三甲胺吸附的影响
        4.3.2 空塔气速对三甲胺吸附的影响
        4.3.3 活性炭含水量对三甲胺吸附的影响
        4.3.4 入口浓度对苯胺吸附的影响
    4.4 混合气体吸附实验结果
        4.4.1 三甲胺:苯胺=1:1
        4.4.2 三甲胺:苯胺=2:1
        4.4.3 三甲胺:苯胺=4:1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挥发性有机物光催化分解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挥发性有机物光催化分解技术
    1.1 光催化直接氧化法
    1.2 等离子体-光催化法
    1.3 吸附-光催化法
    1.4 光催化-生物联合法
2 不同处理技术的比较
3 总结

(7)生物滴滤法降解苯乙烯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来源及危害
        1.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标准
        1.1.3 苯乙烯简介
    1.2 VOCs的主要控制技术
        1.2.1 物理技术
        1.2.1.1 吸收法
        1.2.1.2 吸附法
        1.2.1.3 冷凝法
        1.2.1.4 膜分离法
        1.2.2 化学技术
        1.2.2.1 燃烧法
        1.2.2.2 等离子体分解法
        1.2.2.3 光催化分解法
        1.2.2.4 臭氧分解法
        1.2.3 生物技术
        1.2.3.1 生物过滤法
        1.2.3.2 生物洗涤法
        1.2.3.3 生物滴滤法
    1.3 生物滴滤法处理VOCs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生物滴滤反应器类型的研究
        1.3.2 目标污染物的研究
        1.3.3 生物塔填料的研究
        1.3.4 工艺参数的研究
        1.3.5 生物塔内微生物群落研究
        1.3.6 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模型
        1.3.7 助剂
    1.4 生物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苯乙烯优势降解菌的筛选和驯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和试剂
        2.1.2 活性污泥来源
        2.1.3 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气相苯乙烯浓度的测定方法(标准曲线的测定)
    2.4 苯乙烯优势降解菌的驯化与扩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式生物滴滤塔净化苯乙烯废气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2.1 药品与试剂
        3.1.2.2 营养液成分及浓度
        3.1.2.3 菌种与填料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分析条件与方法
        3.1.4.1 塔内压损、温湿度和营养液pH的测定方法
        3.1.4.2 生物量和扫描电镜的测定方法
        3.1.4.3 出口中CO_2 含量、总有机碳(TOC)及总氮(TN)的测定方法
        3.1.5 生物滴滤塔性能评价指标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立式生物塔的挂膜启动
        3.2.2 停留时间对生物滴滤塔稳定运行的影响
        3.2.3 进气浓度对生物滴滤塔稳定运行的影响
        3.2.4 喷淋量对生物滴滤塔稳定运行的影响
        3.2.5 生物滴滤塔碳平衡的探究
        3.2.5.1 进口浓度及停留时间对CO2的影响
        3.2.5.2 CO_2、TOC和生物量三者中的所利用的碳源各占比例值
        3.2.6 短期停滞对生物滴滤塔稳定运行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卧式生物滴滤床净化苯乙烯废气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2.1 药品与试剂(同3.1.2.1)
        4.1.2.2 营养液成分及浓度(同3.1.2.2)
        4.1.2.3 菌种与填料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同3.1.3)
        4.1.4 分析条件及方法
        4.1.4.1 塔内压损与pH的测定方法(同3.1.4)
        4.1.5 生物滴滤床性能评价指标(同3.1.5)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空白填料的吸附作用的对比
        4.2.2 卧式生物滴滤床的挂膜启动
        4.2.3 停留时间对生物滴滤床稳定运行的影响
        4.2.4 进气浓度对生物滴滤床稳定运行的影响
        4.2.5 短期停滞研究
        4.2.6 填料放置方式对生物滴滤床运行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滴滤塔降解苯乙烯废气的微生态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样品预处理
        5.1.3 提取样品DNA
        5.1.4 PCR扩增
        5.1.4.1 PCR第一轮扩增
        5.1.4.2 PCR反应第二轮扩增
        5.1.5 DNA纯化回收
        5.1.6 定量混合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塔内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分析
        5.2.2 OTU聚类分析
        5.2.3 物种群落和丰度变化分析
        5.2.3.1 样品间微生物门水平群落分析
        5.2.3.2 样品间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2.4 PCA主成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Co2+/AgNbO3复合TiO2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对甲苯去除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VOCs的特征及来源
        1.1.2 VOCs的危害
    1.2 VOCs的净化方式
        1.2.1 回收法
        1.2.2 分解法
    1.3 光催化技术及材料
        1.3.1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1.3.2 多金属氧酸盐光催化材料
        1.3.3 铌酸盐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机理
    1.4 光催化降解甲苯过程
    1.5 光催化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
        2.4.2 材料性能的检测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3.1 材料的制备
        3.1.1 AgNbO_3的制备
        3.1.2 Co~(2+)/AgNbO_3的制备
        3.1.3 多孔TiO_2的制备
        3.1.4 Co~(2+)/AgNbO_3复合TiO_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3.2 光催化材料的SEM分析
        3.2.1 AgNbO_3及Co~(2+)/AgNbO_3的SEM分析
        3.2.2 多孔TiO_2及Co~(2+)/AgNbO_3复合TiO_2光催化材料的SEM分析
    3.3 光催化材料的IR分析
        3.3.1 AgNbO_3掺杂Co~(2+)前后的IR分析
        3.3.2 Co~(2+)/AgNbO_3复合TiO_2光催化材料的IR分析
    3.4 光催化材料的XRD分析
        3.4.1 Co~(2+)/AgNbO_3光催化材料的XRD分析
        3.4.2 Co~(2+)/AgNbO_3复合TiO_2光催化材料的XRD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催化材料对甲苯去除性能影响
    4.1 AgNbO_3及Co~(2+)/AgNbO_3光催化材料对甲苯去除性能影响
    4.2 制备条件对Co~(2+)/AgNbO_3复合TiO_2光催化材料去除甲苯性能的影响
        4.2.1 复合比对复合材料去除甲苯性能的影响
        4.2.2 焙烧温度对复合材料去除甲苯性能的影响
        4.2.3 焙烧时间对复合材料去除甲苯性能的影响
    4.3复合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实验
    4.4 反应条件对Co~(2+)/AgNbO_3复合TiO_2光催化材料去除甲苯性能的影响
        4.4.1 投加量对复合材料去除甲苯性能的影响
        4.4.2 甲苯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复合材料去除甲苯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大气中VOCs的监测和治理技术现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2 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
    2.1 气相色谱法 (GC)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2.3 在线监测大气VOCs方法
3 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技术
    3.1 热破坏法
    3.2 电晕法
    3.3 光分解法
    3.4 超声波解吸法
    3.5 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技术
4 结语

四、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催化分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 李长英,陈明功,盛楠,刘启飞,胡祖和,方敏,张涛. 化工进展, 2016(03)
  • [2]乙烯工厂污水集输环节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估算及控制对策[D]. 马文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船舶尾气中甲酸甲酯与甲基叔丁基醚的催化分解[D]. 蒋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负离子/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甲醛去除中的应用研究[D]. 李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活性炭对有机废气中乙酸丁酯及三甲胺吸附性能的研究[D]. 李慧.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挥发性有机物光催化分解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王鑫,路兴杰,徐冰,李玉广. 工业计量, 2021(04)
  • [7]生物滴滤法降解苯乙烯的性能研究[D]. 宋红旭.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Co2+/AgNbO3复合TiO2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对甲苯去除性能的研究[D]. 马影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9]大气中VOCs的监测和治理技术现状及应用进展[J]. 黄莺.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05)
  • [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守信,宋剑飞,李立清,唐琳,朱正双,尤生全. 化工环保, 2008(01)

标签:;  ;  ;  ;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