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溪市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邵丽文,朱杰,祝梦雨[1](2020)在《慈溪市中小学校食堂用盐及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慈溪市中小学校食堂用盐及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确保我市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顺利完成。方法对慈溪市142所中小学校食堂用盐采样进行碘含量检测,学校食堂配餐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按地理方位划分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各抽取1所小学校,每所小学抽取8~10岁非寄宿学生42人(男、女各半),合计210名小学生,进行家庭食用盐和一次性随机尿样的碘含量检测。结果 142所中小学校食堂碘盐覆盖率为88.03%(125/142),碘盐覆盖率东、西片区学校低于南、北、中片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9,P<0.05);中小学校食堂集中供餐占93.66%(133/142),食品原材料供应商配送率58.45%,农村学校低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P<0.01),不同片区学校供应商配送率不同,中、南、北片区高于东、西片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9,P<0.01); 210名8~10岁学生的尿碘中位数为141.76μg/L,其家庭食用盐碘中位数为22.00 mg/kg,碘盐覆盖率为91.43%(192/210),非碘盐率为8.57%(18/210),碘盐合格率为88.54%(170/192),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0.95%(170/210)。结论慈溪市中小学校食堂使用碘盐整体情况可以,但存在使用非碘盐的情况; 8~10岁儿童碘营养水平整体较适宜,但存在碘营养不足的风险。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食堂的督查,提高合格碘盐食用率,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刘君[2](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指明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徐军伟[3](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王莹[4](2013)在《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三个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了解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的三个县共计14所中小学作为样本,进行了为期18天的实地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样本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并得出如下结论:1.教师、学生及家长基本都对“学生营养改善的计划”有一定的了解,但又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够全面。2.各校都努力按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相关规定开展学生营养餐工作,但是部分学校还是未能完全落实好。3.营养餐的不同供餐模式和食堂的不同经营方式都影响着营养餐的品质、成本价值和满意度,其中以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供餐模式的营养餐优势最为明显,对外承包经营的食堂供餐模式次之,最后是企业供餐模式的营养餐。4.各地各校的营养餐工作在有序的开展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学校食堂建设问题、营养餐的运输问题、人员编制不足问题、营养餐工作开支问题等。5.与营养餐的供应和组织工作相比,西北农村学校的营养教育相对滞后。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认为需要做出努力的方面主要是:1.加大对营养餐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学校营养餐工作的认识和信任程度。2.完善法制建设,增强监督检查力度,尤其是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检查力度的提升是保证营养餐工作始终保持在正轨上的动力。3.严把营养餐质量关,提高营养餐价值是营养餐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做到“安全先行,营养为主”。4.加紧学校食堂的扩改建工作,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食堂供餐模式的营养餐,并加强对学校食堂运营的监察。5.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营养教育,并创建学生、家庭、学校和社区相结合的营养教育体系。
马均祥,吴燕君[5](2006)在《慈溪市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文中提出
孙益波[6](2000)在《慈溪市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陈小燕[7](2021)在《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研究 ——以S省Y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闲暇生活是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闲暇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质量,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21世纪以来,“闲暇”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研究的推进,部分学者将视线定格在“教师闲暇”的研究上,并有学者对“教师闲暇生活”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教师的闲暇生活,不仅能探析教师闲暇生活的现状,促进闲暇和教师教育相关理论的发展,而且能为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本研究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闲暇生活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及闲暇生活的价值进行了梳理,以此作为本研究的起点。其次,基于已有研究,确定闲暇时间、闲暇活动方式、闲暇态度、闲暇生活影响因素等四个调研维度,并根据调研维度设计了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再次,采用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S省Y县五所农村初中学校教师的闲暇生活现状进行了调研,进而归纳其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访谈资料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立足于农村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质量。研究发现,闲暇时间不足、对闲暇时间的需求旺盛;闲暇活动类型单一、闲暇活动与专业发展相关性弱;闲暇生活价值认知偏差、闲暇生活满意度低等是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问题的成因: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缺乏和资金不足使得教师闲暇生活缺乏保障;从中观层面来看,工作超量和关注度低使得教师无暇顾及闲暇生活;从微观层面来说,时间不足与意识淡薄使得教师闲暇生活缺乏动力。最后,笔者从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问题及成因出发,提出形成国家制度保障、学校氛围营造以及个人主动学习等策略,期望多方共同努力,以提高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质量。
赵睿[8](2021)在《抗战时期政治部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第三厅),成立于1938年4月,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实际上接受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的领导。其成立期间团结了一批进步的文化人群体,为抗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第三厅的团结组织领导下,聚集了许多的进步电影人,这批电影人不畏抗战条件的艰苦,坚持进行抗战电影的创作与其他文艺活动,是从事第三厅文化工作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是拯救民族危亡的战士,也是中国近代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与建设者。对于抗战时期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生活研究,一方面有利于还原抗战时期电影人群体的经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生活实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为现代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提供借鉴。抗战初期,中国电影事业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营电影事业呈现衰败趋势,中国电影事业中心由上海转向武汉,国营电影事业迅速崛起,而第三厅的成立为国营电影事业发展提供了平台。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群体。根据研究可以发现该群体由不同籍贯、不同工种的电影人组成,呈现出高知识、接地气和追求民主进步、抗战爱国的特征。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在工作期间的衣食住行既展现出抗战时代背景下的贫乏质朴,但是又兼具作为文化人的生活雅致等特点。当时国民政府对于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物质生活保障水平相对普通民众较高,但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当时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作为文化人也有自己的收入和来源,但是由于群体的特殊性,仍然展现出拮据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状况与群体特征,也反映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社会经济与社会风貌。身处国统区的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社会生活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社会交往对象主要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国统区文化界、社会名流、普通群众以及国民党。在国统区工作期间,进步电影人群体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相互协助支持。与文化界、社会名流和普通群众则是坚持抗战统一战线,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关系。与国民党的交往中,既有与国民党抗战派的合作,也有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呈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特点。另外在特殊的战时环境下,进步电影人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抗战环境的影响。在婚姻方面,电影人呈现出婚姻的分分合合,在子女教育方面则倾注了心血,这都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下的政治与社会生态环境。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作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的电影人,在抗战期间,促使了抗战电影创作、放映以及抗战话剧等事业的发展,更帮助培养了电影人才,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精神闲暇生活当中,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精神追求、休闲娱乐和社会公益等精神上的生活呈现出文化人的精神生活特点,也展现了国民党一党专制下的进步电影人的精神特征与文化生活状况。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在抗战中呈现出了特殊的群体生活特征,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影响力,在中国的抗战史和电影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局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也表现出了一些局限性。
刘慧娟[9](2021)在《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国家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国内学术界、传媒界以及旅游界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也一度成为热题。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见证地,胶东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在胶东地区所培育的革命精神,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所孕育而成且具有胶东特色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然而,在当代城市快速建设进程中,尤其是在胶东红色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分布于境内农村地区的背景下,胶东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大。选择和研究本课题,就是要理清胶东地区红色文化遗产尤其是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构成类型、区域分布及其保护与利用之现状,为进一步的保护利用提供对策和建议。本文从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出发,以招远张星镇宅科村红色文化遗产为例,从遗产自身的体系、遗产的物质环境背景和遗产的社会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对遗产的体系建构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总结和归纳出不同场所的同一红色文化遗产、同一内涵红色文化遗产系列、革命根据地等作为整体的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群落。最后,针对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红色文化遗产的“纪念碑性”,并提出打造红色片区,组织区域红色旅游路线的策略。
钟恒炳[10](2021)在《夯实安全基石 建设平安校园——校园(体育教学工作)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实践》文中指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之一,但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和事故。
二、慈溪市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溪市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慈溪市中小学校食堂用盐及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3 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 |
1.3.1 盐碘 |
1.3.2 尿碘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中小学校食堂食用盐监测 |
2.2 中小学校食堂食品材料配送方式 |
2.3 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 |
3 讨论 |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依据 |
1.2.1 理论依据 |
1.2.2 现实依据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
2.2.2 土地的租赁 |
2.2.3 员工的招聘 |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
3.2.1 牛奶 |
3.2.2 冰淇淋 |
3.2.3 奶油 |
3.2.4 其他乳制品 |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
3.3.1 订户模式 |
3.3.2 专卖店模式 |
3.3.3 杂货店模式 |
3.3.4 交易会模式 |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
一、县域 |
二、高等学校 |
三、县域办学 |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
结语 |
论文附件 |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三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一)追求教育公平的社会背景 |
(二)改善学生营养的必要性 |
(三)“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
(四)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问题的思考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对检索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
(二)对教育资助工作的介绍 |
(三)对国内外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介绍 |
(四)研究综述 |
(五)个人反思与建构 |
四、研究基础 |
(一)政策依据 |
(二)现实基础 |
五、研究设计 |
(一)样本的选取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的设计 |
(五)数据的分析方法与工具 |
(六)研究过程 |
(七)研究工具的检验与说明 |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营养餐基本情况分析 |
(二)三个样本县的营养餐比较 |
(三)供餐模式比较 |
(四)营养餐的作用、影响和满意度 |
(五)营养餐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
(六)营养教育的有关情况 |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对策与建议 |
(三)研究局限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7)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研究 ——以S省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闲暇”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
1.1.2 教师闲暇生活研究的缺乏 |
1.1.3 国家重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
1.1.4 研究者个人的兴趣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教师闲暇生活的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
1.3.2 关于闲暇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村教师闲暇生活的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闲暇 |
1.4.2 闲暇生活 |
1.4.3 农村 |
1.4.4 初中教师 |
1.5 研究设计 |
2 闲暇生活的相关理论探索 |
2.1 闲暇生活的理论基础 |
2.1.1 哲学理论基础 |
2.1.2 社会学理论基础 |
2.1.3 心理学理论基础 |
2.1.4 经济学理论基础 |
2.2 闲暇生活的特征 |
2.2.1 闲暇时间的自由性 |
2.2.2 闲暇活动的休闲性 |
2.2.3 闲暇态度的两面性 |
2.2.4 影响因素的多重性 |
2.3 闲暇生活对教师的价值 |
2.3.1 促进“个体人”的自我成长 |
2.3.2 促进“职场人”的专业发展 |
2.3.3 提升“社会人”的整体素养 |
3 调查的设计与调查实施 |
3.1 调查的设计 |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工具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 调查的实施 |
3.2.1 资料的收集 |
3.2.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4 调查结果分析 |
4.1 人口学变量分析 |
4.1.1 性别与婚姻情况 |
4.1.2 年龄与教龄情况 |
4.1.3 其他基本情况 |
4.2 闲暇时间的现状 |
4.2.1 闲暇时间总量 |
4.2.2 用于专业发展的闲暇时间 |
4.2.3 对闲暇时间的需求 |
4.2.4 分析与讨论 |
4.3 闲暇活动的现状 |
4.3.1 闲暇活动方式的总体情况 |
4.3.2 闲暇阅读的情况 |
4.3.3 利用互联网的情况 |
4.3.4 闲暇消费情况 |
4.4 闲暇态度现状 |
4.4.1 对闲暇生活的价值认识 |
4.4.2 闲暇生活的规划情况 |
4.4.3 闲暇生活满意度分析 |
4.5 人口学各变量与闲暇生活各变量的交叉分析 |
4.5.1 不同教龄教师闲暇时间总量的差异性分析 |
4.5.2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闲暇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
4.5.3 不同性别教师闲暇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
4.5.4 分析和讨论 |
4.6 闲暇生活影响因素分析 |
4.6.1 闲暇生活影响因素的总体情况 |
4.6.2 学校、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情况 |
4.6.3 学校可供教师使用的闲暇资源 |
5 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问题分析 |
5.1 闲暇时间 |
5.1.1 闲暇时间总量不足 |
5.1.2 对闲暇时间的需求旺盛 |
5.2 闲暇活动 |
5.2.1 闲暇活动类型单一 |
5.2.2 闲暇活动与专业发展相关性弱 |
5.3 闲暇态度 |
5.3.1 对闲暇生活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
5.3.2 闲暇生活满意度低 |
6 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问题的成因分析 |
6.1 国家和社会层面 |
6.1.1 教师收入水平低,闲暇生活保障不足 |
6.1.2 农村社区与学校分离,外部支持缺乏 |
6.1.3 闲暇制度不健全,活动引导不足 |
6.1.4 闲暇教育缺乏,闲暇知识欠缺 |
6.1.5 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制约,闲暇活动单调 |
6.2 学校层面 |
6.2.1 经济水平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 |
6.2.2 相关规章缺失,闲暇活动积极性低 |
6.2.3 管理水平落后,忽视教师生活 |
6.3 教师个人层面 |
6.3.1 工作和家庭挤占,闲暇时间不足 |
6.3.2 闲暇认知模糊,知识储备不足 |
6.3.3 职业规划不清,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
7 提高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质量的策略 |
7.1 国家和社会层面 |
7.1.1 出台相应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
7.1.2 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
7.1.3 适当增加编制,提升教师待遇 |
7.1.4 增设闲暇课程,普及闲暇知识 |
7.2 学校层面 |
7.2.1 制定相关规章,关注闲暇生活 |
7.2.2 合理分配工作,推进教师“减负” |
7.2.3 完善学校设施,拓展活动空间 |
7.2.4 征询教师意见,创新闲暇活动 |
7.3 教师个人层面 |
7.3.1 树立闲暇意识,重视闲暇生活 |
7.3.2 学习闲暇知识,规划闲暇时间 |
7.3.3 融入农村社区,丰富闲暇活动 |
7.3.4 提升专业水平,践行终身学习 |
结语:情系农村,悄然绽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查问卷 Y县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Y县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3:部分访谈资料 |
附录4:部分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附录5:部分学校照片 |
致谢 |
(8)抗战时期政治部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前史 |
三、研究创新 |
四、材料说明 |
第一章 抗战初期的中国电影事业与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形成 |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中国电影事业概况 |
一、内忧外患下的民营电影事业 |
二、从上海到武汉:电影中心的转移 |
三、国营电影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二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形成原因 |
一、共赴国难:抗战危机下的爱国情怀与使命 |
二、同道相合:团结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的斗争 |
三、中共号召:中国共产党的团结与组织 |
第三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构成与特征 |
一、来源构成:四海一家,同业相从 |
二、文化特征:有知识、接地气 |
三、政治特征:追求民主进步、抗战爱国 |
第二章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经济物质生活 |
第一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衣食住行 |
一、朴素雅致的伙食衣着 |
二、居无定所的居住环境 |
三、颠沛流离的工作场所 |
四、捉襟见肘的交通差旅 |
第二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物质保障 |
一、工资薪金与其他收入来源 |
二、消费合作社与生活福利保障 |
三、工作经费与电影器械供给 |
四、生病伤亡与抚恤 |
第三章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社会生活 |
第一节 并肩作战: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络互动 |
一、暗路明灯:中共对进步电影人的领导 |
二、同舟共济:进步电影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
第二节 力量的团结:与文化界、社会名流及群众的交往 |
一、砥砺同行:与文化界、社会名流的人际网络 |
二、和睦相处:与普通群众的交往 |
第三节 合作与斗争:与中国国民党的来往交锋 |
一、合作共赢:与国民党抗战派的合作 |
二、斗而不破:与国民党顽固派的争锋 |
第四节 国尔忘家:进步电影人的家庭日常生活 |
一、聚散有时:战时的婚姻生活 |
二、倾注心血:严格的子女教育 |
第四章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一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文化与艺术生活 |
一、苦心孤诣:进步电影人的艺术创作 |
二、教授电影知识与培养放映人才 |
三、城市到乡村:抗战电影的放映 |
四、从事话剧事业的文艺活动 |
第二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精神与闲暇生活 |
一、崇高信仰:电影人的精神思想 |
二、闲情雅趣:电影人的娱乐生活 |
三、家国之情:电影人的公益活动 |
第五章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对抗战的积极影响 |
一、扩大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 |
二、促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的局限性 |
一、时代局限性:重政治宣传,轻艺术打磨 |
二、阶级局限性: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
结语 |
图表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胶东 |
二、红色文化遗产 |
第二章 胶东红色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
第一节 胶东革命历史文化 |
一、党的创建至大革命时期(1921.7-1927.7)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6) |
三、日军入侵胶东至抗战胜利(1937.7-1945.8) |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8) |
第二节 胶东红色文化遗产现状 |
一、构成分类 |
二、分布现状 |
三、保存和利用状况 |
第三节 乡村中的胶东红色文化遗产 |
一、胶东红色文化遗产的乡村分布 |
二、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
第三章 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体系建构 |
第一节 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环境背景 |
一、遗产的价值完整性 |
二、遗产的环境背景 |
三、小结 |
第二节 村落中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系——以宅科村红色文化遗产为例 |
一、宅科红色文化遗产体系 |
二、物质环境背景 |
三、社会文化背景 |
第三节 作为整体的红色文化遗产群落 |
一、不同场所的同一红色文化遗产 |
二、同一内涵的红色文化遗产系列 |
三、革命根据地 |
第四章 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 |
第一节 从“纪念碑”到纪念场所 |
一、作为“纪念碑”的红色文化遗产 |
二、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纪念碑”的保护与展示 |
三、纪念场所的保护 |
第二节 红色旧址的“新”与“旧” |
一、物质空间的“新”与“旧” |
二、展示展览的“新”与“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旅游区的打造 |
一、红色旅游 |
二、红色片区的打造 |
三、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的协同——组织主题游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夯实安全基石 建设平安校园——校园(体育教学工作)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四级安全管理”架构,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
(一)构建“四级安全管理”架构 |
(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
二、实施三项“安全责任”策略,明确安全责任 |
(一)“首遇责任制”策略 |
(二)“相遇责任制”策略 |
(三)“奖惩评价制”策略 |
三、做好二项“防范”工作,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
(一)认真做好各个场地设备的排查工作,确保课堂教学、体育活动的安全 |
(二)规范体育课堂教学和活动的行为,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
1.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的规范 |
2.体育课堂教学和活动中学生应做到的规范 |
3.疫情(特殊)时期的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安全教学常规 |
四、依据一项“法规”,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
(一)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危机处理预案 |
(二)成立家长调解委员会等第三方调解机构 |
(三)坚持依法办事,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
四、慈溪市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慈溪市中小学校食堂用盐及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 邵丽文,朱杰,祝梦雨.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20(02)
-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 [4]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三个县为例[D]. 王莹.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5]慈溪市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J]. 马均祥,吴燕君. 浙江预防医学, 2006(02)
- [6]慈溪市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调查[J]. 孙益波. 浙江预防医学, 2000(12)
- [7]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研究 ——以S省Y县为例[D]. 陈小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抗战时期政治部第三厅进步电影人群体生活研究[D]. 赵睿.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9]胶东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刘慧娟. 山东大学, 2021
- [10]夯实安全基石 建设平安校园——校园(体育教学工作)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实践[J]. 钟恒炳. 中国学校体育,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