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毒物中毒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吕冰[1](2021)在《1036例重症中毒临床分析及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回顾分析吉林省1036例急性重症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凸显如下事实:尽管百草枯已被禁售多年,但在吉林省内其危害性依然存在,且仍是毒性最强的中毒类型,为后两部分研究的开展提供必要性。考虑到百草枯的强毒性与其进入机体后不能被及时清除有关,因此血液净化的实施十分必要。然而常规血液净化方案较为僵化,急需一种能为血液净化提供指导的百草枯浓度检测技术。第二部分旨在验证连二亚硫酸钠半定量检测法可以用以评估百草枯的清除程度,从而为其指导血液净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第三部分旨在提出以毒物充分清除为目标、以尿半定量检测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并通过与常规血液净化方案比较,探讨其治疗百草枯中毒的优越性。第一部分1036例急性重症中毒的临床分析目的旨在回顾分析吉林省急性重症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为急性重症中毒的救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吉林省8家三级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相应科室)于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目标医院对接人员采集信息并填写《吉林省重症中毒信息调查表》后,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表格回收、信息汇总与质控。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用u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中毒原因、中毒类型、中毒途径、中毒季节等流行病学特征及器官功能障碍情况进行分析,对有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如心肺复苏、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毒物类别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高威胁性毒物做重点描述。结果共纳入1036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1:1.17,年龄以20~39岁为主(47.98%),职业以农民最为多见(60.23%),自杀是最主要的中毒原因(87.64%),绝大多数患者经消化道中毒(93.05%),总病死率为12.55%。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中毒物质依次是有机磷(159例,15.35%)、镇静催眠药(144例,13.90%)、百草枯(124例,11.97%),总体来看农药类中毒常见。从月份分布上看,4~9月份是农药类中毒的高发月份,8~10月份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月份,一氧化碳中毒高发月份是11~3月份。不同中毒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从12.73%到73.39%不等。功能障碍率从高到低的器官排名依次为脑(76.81%)、肺(70.82%)、循环系统(55.36%)、肝(49.63%)、肾(20.95%)、凝血系统(13.22%)、胃肠(9.98%)、代谢系统(9.48%)。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良好的患者与预后不良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ICU住院时间、中毒距就诊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这几项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是与预后明显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百草枯中毒表现突出:数量占比排在第三位(11.97%),病死率(60.48%)和MODS发生率(73.39%)居首位。结论1)吉林省急性重症中毒有着与农业相关的流行病学特征。2)不同急性重症中毒之间的MODS发生率差异大;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的器官是脑和肺。3)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ICU住院时间、APACHEⅡ分值是与预后明显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4)百草枯中毒高发,是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最高的中毒类型。第二部分连二亚硫酸钠法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值与血百草枯浓度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目的旨在探究连二亚硫酸钠检测法测得的尿百草枯半定量值与血浆百草枯浓度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从而为该法指导血液灌流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ICU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采集每名患者入院时、每次血液灌流结束时同一时间点的血液和尿液样本,直至患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结果转呈阴性;2)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3)中毒时间超过24h。构建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以定量检测血浆百草枯浓度,并利用连二亚硫酸钠检测试剂盒半定量检测尿百草枯浓度。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血、尿百草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检测。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18名中毒患者并留取了血、尿样本各61份。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患者未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前提下,中毒24 h内同一时间点的尿百草枯浓度半定量检测值与血浆百草枯浓度定量检测值存在极强正相关性(r=0.975,P=0.000)。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24 h内,对于肾功能维持正常的患者,连二亚硫酸钠法检测的尿百草枯半定量值可以实时反映血浆百草枯负荷程度。第三部分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目的旨在探究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优越性。方法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以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ICU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组的患者分为常规组,给予常规血液净化方案,即连续血液灌流两次+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入组的患者分为目标导向组,给予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即血液灌流的频次与时机由连二亚硫酸钠法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值决定,后续根据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情况决定CRRT的应用。两组患者接受的其他常规治疗方案相同(洗胃、吸附、导泄、抗氧化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呼吸支持、肾脏保护等)。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7.0,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了64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其中目标导向组25例,常规组3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2.00%vs.10.26%,P=1.000)。目标导向组中毒患者的7天病死率(32.00%)显着低于常规组(5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目标导向组中毒患者的28天病死率(52.00%)仍然低于对照组(6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两组患者28天生存状况无显着差别(P=0.129)。以百草枯摄入量40ml为界,进一步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对于口服量≤40ml的患者,目标导向组中毒患者的28天病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26.67%vs.58.62%,P=0.047),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亦存在显着差异(P=0.046);对于口服量(29)40ml的患者,两组患者的28天病死率无差异(90.00%vs.90.00%)。结论与常规血液净化方案相比,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可以提高对百草枯的清除效力,明显改善低口服量(≤40ml)患者的28天预后;在治疗安全性上,两种方案无显着差别。
廖睿[2](2021)在《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了解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救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 法]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用自行设计的数据采集表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毒情况、治疗经过及预后等资料。采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结 果]本研究共纳入581例患者。1.一般特征:女性有424例,男性有157例,男女性别比为1:2.7;年龄段以青年居多,有286例,占49.23%;职业分布以职员最多,有175例,占30.12%;文化程度以高中最多,有177例,占30.46%;有既往史的有241例,占41.48%,其中以精神疾病最多,有113例,占19.45%。2.中毒情况:中毒途径以经消化道为主,有574例,占98.80%,中毒原因以自杀居多,有488例,占83.99%;药物来源以自行购买为主,有415例,占71.43%,药物种类以解热镇痛类最多,有218例,占37.52%;中毒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有391例,占67.30%。3.治疗情况:就诊时间集中在21:00-23:59,有112例,占19.28%;治疗方式包括清除毒物、特效解毒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平均留观天数多在2天以内,有382例,占65.75%。4.患者多治愈,有551例,占94.84%。[结 论]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的患者在一般特征和中毒情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整体预后较好。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急性药物中毒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目的]分析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致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急诊救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符合条件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肝损伤组和非肝损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用自行设计的数据采集表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毒情况、治疗情况及生化指标等资料。使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致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6例患者,非肝损伤组445例,肝损伤组121例。1.一般特征:两组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①非肝损伤组男性107例,占24.00%,女性338例,占76.00%,肝损伤组男性47例,占38.80%,女性74例,占61.20%(p=0.001);②年龄(岁):非肝损伤组为29(19,48.25),肝损伤组为49.50(26.00,73.00)(p<0.001)。2.中毒情况:两组的服毒至就诊时间和中毒严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①服毒至就诊时间(小时):非肝损伤组为 2.00(1.00,5.00),肝损伤组为 8.00(2.00,49.50)(p<0.001);②两组的中毒严重程度均以轻度为主,非肝损组有322例,占72.40%,肝损伤组有58例,占47.90%(p<0.001)。3.治疗情况:两组的洗胃、导泻和血液灌流的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①洗胃例数:非肝损伤组318例,占71.50%,肝损伤组有45例,占37.20%(p<0.001);②导泻例数:非肝损伤组339例,占76.18%,肝损伤组有63例,占52.10%(p<0.001);③血液灌流例数:非肝损伤组83例,占18.65%,肝损伤组10例,占8.26%(p=0.006)。4.生化指标:两组的D-D、Lac、WBC、NEU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①D-D(μ g/L):非肝损伤组为 1.20(0.60,1.60);肝损伤组为 1.30(0.83,2.80);②LAC(mmol/L):非肝损伤组为1.90(1.70,2.50);肝损伤组为2.35(1.70,4.24);③WBC(109/L):非肝损伤组为 8.78±3.27,肝损伤组为 11.76±5.23;④NEUT(109/L):非肝损伤组为5.68(4.24,7.91);肝损伤组为9.06(5.41,11.41)。5.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年龄、服毒至就诊时间为独立危险因素,血液灌流是保护因素。①性别的偏回归系数是0.595,比值比为1.814,95%置信区间为[1.065,3.089],p=0.028;②年龄的偏回归系数是0.015,比值比为1.015,95%置信区间为[1.002,1.029],p=0.025;③服毒至就诊时间的偏回归系数是0.046,比值比为1.047,95%置信区间为[1.026,1.068],p<0.001;④血液灌流的偏回归系数是-1.666,比值比为 0.189,95%置信区间为[0.077,0.463],p<0.001。[结论]男性、高龄、服毒至就诊时间较长是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致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灌流是其保护因素。制订针对特定独立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对有必要的患者积极进行血液灌流,可能是降低本院急性药物中毒致肝损伤发生率的关键。
张志远[3](2021)在《碘解磷定持续泵点联合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及hs-CRP变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及探讨碘解磷定持续泵点联合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及hs-CRP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ICU收治的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有机磷中毒患者。入院后常规行洗胃、导泻等一般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品静脉注射、碘解磷定静脉持续泵点,观察组获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同时联合血液灌流。以碘解磷定的用量、hs-CRP、清醒时间、胆碱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好转率方面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进行观察,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血液灌流组及非灌流治疗组在性别比例,年龄、毒物毒性、服药剂量、就诊时间、血浆治疗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灌流组的碘解磷定用量少于非灌流治疗组用量(P<0.05)。两组入院后即刻血清胆碱酯酶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灌流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少于非灌流治疗组(P<0.05)。血液灌流组与非灌流治疗组在入院时hs-CRP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相应治疗后血液灌流组的hs-CRP水平较非灌流治疗组低(P<0.05)。血液灌流组的清醒时间少于非灌流治疗组(P<0.05)。血液灌流组的住院时长小于非灌流治疗组的住院时长(P<0.05)。血液灌流组好转率达91.3%,非灌流组好转率为96.3%,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碘解磷定持续泵点联合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具有较好的疗效。2.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经血液灌流治疗后能显着减少特效解毒药的用量,促进胆碱酯酶的恢复,减少患者昏迷的时长,进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长。3.血液灌流能够有效清除有机磷中毒患者体内高浓度的毒物,降低血液中hs-CRP的含量,减轻毒物对脏器组织的炎性损害,防止疾病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更严重的情况进展,有助于患者康复。
林丹丹[4](2020)在《安眠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措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安眠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措施。方法 50例安眠药中毒患者,对其进行排毒时予以洗胃或血液灌流救治,严密完成各项相关护理措施。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未出现压疮等并发症,患者最长昏迷时间为164 h。经医护人员积极的抢救及有效护理, 20例安眠药中毒患者均脱离危险,病情有所好转。结论对安眠药中毒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措施,密切地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阻止各器官对毒物的吸收,帮助患者将毒素迅速排出,同时及时地实施救治和护理措施,为抢救重症安眠药中毒患者的要点。
卢亚静[5](2020)在《有机磷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治疗配合急救护理对其临床转归指标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对机磷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治疗期间实施急救护理对其临床转归指标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019年12月收治的63例有机磷中毒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与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行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转归指标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AchE)变化的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AchE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chE有所上升,而观察组AchE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经急救护理后,AchE恢复至正常值70%以上的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3.94%)显着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3.94%)显着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对有机磷中毒患行血液灌流治疗期间配合急救护理措施,能有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促进临床转归,提高患者AchE值,并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有机磷中毒患者临床抢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世清[6](2020)在《某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特征及直接医疗成本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自杀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为了解自杀未遂人群的特征及承受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对自杀的关注,降低自杀率,本研究对湖北省荆州市某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展开调查,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湖北省荆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的特征。(1)了解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的总体特征。(2)分析通过服用农药、过量口服药和其他类毒物自杀的自杀未遂住院患者基本特征。(3)分析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救治情况。2.初步评估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并探寻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以荆州市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服毒自杀未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从医院信息系统(HIS)调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直接医疗成本信息。采用EXCEL和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展开分析。结果1.湖北省荆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的特征:(1)总体特征:406例急诊收治住院的服毒自杀未遂患者平均年龄为(50.13±18.2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1.48,65.27%为农村户口,1.97%有自杀未遂史;16.01%有精神障碍,其中抑郁症占50.82%,精神分裂症占31.15%。(2)服用不同类型毒物的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特征:①212名急诊收治的服农药自杀未遂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3.45±16.2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1.03,80.84%为农村户口,有机磷农药是最常使用的农药品种。16名精神障碍患者中,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各6名;②150名急诊收治的过量服药自杀未遂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43.74±18.82)岁,男女比例为1:2.49,54.67%为城市户口,所选药品以苯二氮草类为主。47名精神障碍患者中,抑郁症2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13名;③44名急诊收治的服用其他类毒物自杀未遂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6.31±19.63)岁,男女比例为1:1.65,59.09%为农村户口,2名精神障碍患者均患有抑郁症,最常见的毒物为鼠药。(3)救治情况:84.91%的患者病情好转,10.22%未愈,4.87%死亡。病情好转患者平均年龄为(48.96±17.87)岁,死亡患者为(62.90±19.77)岁,两者间差异显着(P<0.01)。38.92%的患者能在服毒2小时内就诊,经转诊入院的患者占比为41.61%。服农药自杀的高峰期为2月和5月,过量服药自杀的高峰期为5月和7月,服用其他类毒物自杀的高峰期为8月。2湖北省荆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406名自杀未遂住院患者共产生455.35万的直接医疗成本损失,人均直接医疗成本(M)5068.50元。年龄、住院天数和血液灌流术是影响直接医疗成本的共同因素,对服农药自杀患者直接医疗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呼吸机辅助通气技术及入住ICU,对过量服药自杀患者直接医疗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入住ICU。结论1.湖北省荆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的特征:(1)总体特征:在本次收集的406例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中,农村户籍人口多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中年患者人数最多,其次为老年人;农药为最常见的毒物,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5月是自杀的高峰期。(2)服用不同类型毒物的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特征:①急诊收治的服农药自杀未遂住院患者中,农村户籍人口占多数,有机磷农药是最常见的毒物,老年人数量较多;②过量服药自杀患者中城市户籍人口较多,苯二氮类药品最常见,年轻人所占比例在各组中最高;③服用其他类毒物自杀患者以农村户籍人口为主,鼠药最常见。(3)救治情况:绝大多数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病情好转,4.87%的患者死亡,死亡患者平均年龄偏大,经转诊入院的患者占比较高。2湖北省荆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406名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共导致455.35万直接医疗成本损失。毒物的种类、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和治疗方式是直接医疗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次研究发现,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主要来自农村,其产生的直接医疗成本对当事人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因此社会各界应重视自杀预防,可通过关注自杀高危人群、降低自杀工具的可及性等方式降低自杀发生率,同时综合医院应不断提高自杀患者管理水平,提高救治成功率并减轻患者负担。
刘晓梅[7](2020)在《双罐串联血液灌流对重度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清除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双罐串联血液灌流对重度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的救治,探讨双罐串联血液灌流救治重度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中的清除效果。方法:分析并收集本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重度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的住院患者51例,将受治对象分为双罐组23例、单罐组28例,在经常规内科治疗(催吐、洗胃、导泻、静脉使用纳洛酮等促醒药物、吸氧等对症治疗及防止并发症的基础上)及保证相同灌流次数的情况下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气分析、肝功能、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清醒时间、GCS评分、住院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正常化比率等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除收缩压外双罐组在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清醒时间、GCS评分、住院时间等指标的改善优于单罐组,双灌组治疗效果优于单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可造成血小板下降,灌流2小时后双罐组稍重于单罐组,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两组于治疗后两周复查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罐血液灌流及双罐串联血液灌流对重度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均有一定的救治效果,但早期行双罐串联血液灌流有利于持续清除体内毒素成分,且对PLT造成的下降在灌流后2周后多可恢复,未对患者造成明显的影响,对救治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有积极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秀芹[8](2019)在《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行血液灌流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筛查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几种常用的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制定急性中毒患者的个体化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以期为该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救治于山东某三甲医院的急性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且均经股静脉置管行血液灌流治疗,在拔管后行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31 1例患者,收集并记录一般资料、中毒种类、血液灌流相关资料、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信息、相关实验室指标、疾病与病史相关信息、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等临床资料。根据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一般资料与现状调查结果采用率、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因变量,以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自变量,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该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Autar风险评估模型以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评分,使用MedCa1c软件比较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急性中毒患者的高危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准确性。研究结果:1.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9.2%(184例),年龄(36.05±16.53)岁,其中男性86人,女性98人。2.单因素分析结果:体重指数、股静脉置管留置天数、是否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浆D-二聚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是否异常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显着影响(p<0.05)。3.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为因变量,以体重指数、导管留置天数、是否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浆D-二聚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血脂是否异常为自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天数、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脂异常是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预测因素。4.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Autar风险评估模型、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急性中毒患者的血栓风险得分分别为(7.55±1.76)、(8.63±2.36)、(3.92±0.5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在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的评分及筛选高危患者中差异显着(p<0.05),另外两种模型的差异不明显(p>0.0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Autar风险评估模型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73、0.585、0.53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与Autar风险评估模型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性显着(p<0.05),而Autar风险评估模型与Padua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33.1%,约登指数为0.249。Autar风险评估模型的灵敏度为37.0%,特异度为77.2%,约登指数为0.141。Padua风险评估模型的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15.0%,约登指数为0.063。5.本研究中建立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最佳临界值为58.9,灵敏度为39.7%,特异度为92.1%,约登指数为0.318。研究结论:1.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大多为隐匿的无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的注意并加强风险评估与预防。2.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股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脂异常,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措施。3.本研究中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准确性高于Autar风险评估模型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而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相比差异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该预测模型同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相结合,综合评价急性中毒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风险,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
张琛,沈文娟[9](2019)在《系列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重症中毒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在急性重症中毒患者治疗中采取系列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诊治的急性重症中毒患者74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的内科治疗并配合系列血液净化治疗。结果本组74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经临床内科治疗并配合系列血液净化治疗,痊愈并顺利出院者66例,救治无效死亡患者4例,由于病情严重而放弃治疗自行出院患者4例,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9.19%。患者治疗期间2例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情况,并发症率为2.70%;患者治疗后TNF-α、IL-6、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治疗前后各指标比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重症中毒患者采取系列血液净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治疗成功率,且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杜博,凌玉春,杜大全,邹晓辉,肖继来[10](2019)在《早期床旁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中毒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急诊早期床旁血液灌流(HP)用于治疗急性重度中毒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急性重度中毒患者36例,均采取急诊早期床旁HP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的情况。结果本次36例患者中治愈34例,治愈率为94.44%;治疗后,患者钾离子(K+)、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动脉血酸碱度(血pH)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数据相比差异性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慢性健康与急性生理状况(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钠离子(Na+)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急诊早期床旁HP治疗急性重度中毒的效果显着,可优化部分临床指标,使抢救成功率得到提高。
二、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毒物中毒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毒物中毒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1036例重症中毒临床分析及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急性百草枯中毒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 |
1.1 引言 |
1.2 百草枯的毒理机制 |
1.2.1 氧化损伤 |
1.2.2 线粒体损伤 |
1.2.3 炎症反应 |
1.2.4 补体系统激活 |
1.2.5 钙超载 |
1.3 百草枯药代动力学 |
1.4 临床病程 |
1.5 预测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
1.6 治疗策略 |
1.6.1 血液净化治疗 |
1.6.2 免疫抑制治疗 |
1.6.3 抗氧化治疗 |
1.6.4 抗肺纤维化治疗 |
1.6.5 中药治疗 |
1.6.6 肺移植 |
1.7 展望 |
第2章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的临床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数据采集与患者分组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
2.3.2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职业分布 |
2.3.3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中毒原因分析 |
2.3.4 中毒物质的类别与时间分布 |
2.3.5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中毒途径分析 |
2.3.6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转归 |
2.3.7 急性重症中毒的MODS发生率 |
2.3.8 合并MODS的急性重症中毒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情况 |
2.3.9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连二亚硫酸钠法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值与血百草枯浓度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与质控 |
3.2.2 患者血、尿样本采集及百草枯浓度测定 |
3.2.3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高效液相色谱法质控结果 |
3.3.2 血、尿百草枯浓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4章 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设备与试剂 |
4.2.3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3.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4.3.2 血液灌流相关不良事件的比较 |
4.3.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初步比较 |
4.3.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分层比较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5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中毒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碘解磷定持续泵点联合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及hs-CRP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诊治研究进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安眠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护理方法 |
1.4.1 心理护理 |
1.4.2 洗胃护理 |
1.4.3 血液灌流护理 |
1.4.4 呼吸道护理 |
1.4.5 用药护理 |
1.4.6 康复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5)有机磷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治疗配合急救护理对其临床转归指标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护理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相关转归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比较 |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6)某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特征及直接医疗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服毒自杀研究概况 |
1.3 自杀患者直接医疗成本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理论依据 |
1.7 相关定义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
2.2 资料的收集 |
2.3 技术路线 |
2.4 统计分析 |
2.5 伦理问题 |
2.6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特征 |
3.2 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直接医疗成本分析 |
4 讨论 |
4.1 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特征 |
4.2 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直接医疗成本分析 |
4.3 建议 |
5 结论 |
5.1 研究小结 |
5.2 研究特色与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双罐串联血液灌流对重度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清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DVT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
2.1.2 急性中毒及血液灌流 |
2.2 DVT的诊断 |
2.2.1 血浆D-二聚体检测 |
2.2.2 多普勒超声检查 |
2.2.3 静脉造影 |
2.2.4 其他:螺旋CT血管成像及MRI静脉成像 |
2.3 DVT的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 |
2.3.1 DVT的危险因素 |
2.3.2 DVT的风险评估 |
2.3.3 风险评估工具的预测价值比较 |
2.4 DVT的预防 |
2.4.1 基本预防 |
2.4.2 物理预防 |
2.4.3 药物预防 |
2.5 急性中毒患者DVT的发生与预防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工具 |
3.2.2 质量控制及伦理问题 |
3.2.3 统计分析 |
3.2.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DVT的发生率 |
4.3 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单因素分析 |
4.3.1 一般资料及血液灌流相关资料对急性中毒患者发生DVT的影响 |
4.3.2 相关实验室指标与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关系 |
4.3.3 其它因素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影响 |
4.4 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
4.5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DVT的预测价值分析 |
4.5.1 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得分情况 |
4.5.2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风险评分的比较 |
4.5.3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急性中毒患者DVT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
4.6 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4.6.1 高危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得分情况 |
4.6.2 高危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5.1 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DVT的发生情况 |
5.2 一般资料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影响 |
5.3 血液灌流相关资料对急性中毒患者发生DVT的影响 |
5.4 相关实验室指标与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关系 |
5.5 其它因素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影响 |
5.6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DVT发生的预测价值比较 |
5.7 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5.8 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系列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重症中毒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2.2 患者并发症情况统计 |
2.3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照 |
3 讨论 |
(10)早期床旁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中毒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基础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分析 |
2.2 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分析 |
2.3 不良反应分析 |
3 讨论 |
四、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毒物中毒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1036例重症中毒临床分析及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探索[D]. 吕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2]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药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D]. 廖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碘解磷定持续泵点联合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及hs-CRP变化分析[D]. 张志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安眠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措施分析[J]. 林丹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20(24)
- [5]有机磷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治疗配合急救护理对其临床转归指标及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J]. 卢亚静.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07)
- [6]某综合医院急诊收治的服毒自杀未遂住院患者特征及直接医疗成本分析[D]. 毛世清. 长江大学, 2020(04)
- [7]双罐串联血液灌流对重度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清除效果的研究[D]. 刘晓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D]. 李秀芹. 山东大学, 2019(03)
- [9]系列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重症中毒的疗效分析[J]. 张琛,沈文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7)
- [10]早期床旁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中毒的效果[J]. 杜博,凌玉春,杜大全,邹晓辉,肖继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