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维锡,连金江,张联芳[1](1983)在《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球铁中一种要重缺陷——黑斑进行了系统地逐层观察、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广为流行的关于其形成机理的"球墨破碎"论难于成立,并提出了新的黑斑形成机理。
宋维锡,连金江[2](1982)在《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结果表明,“球墨破碎论”难于成立。提出了新的关于黑斑形成的机理。
连金江,韩福惠,张联芳,宋维锡[3](1981)在《大断面球铁中黑斑的结构》文中认为通过生产及模拟试验,并根据金相和扫描电镜观察,证明大断面球铁铸件中的黑斑是共晶晶粒或称共晶团。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黑斑中的石墨类似D型分布的厚片状石墨,但深腐蚀试样的扫描电镜观察证明,这种短小的厚片状石墨既不属于一般的片状石墨,也不是孤立的石墨碎块,而是相互联结成一体的珊瑚状石墨。进一步试验表明,每个黑斑内大都有一个星状的石墨核心,珊瑚状石墨从这个核心朝各方向辐射生长。黑斑内的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它是高温相奥氐体的转变产物。珊瑚状石墨在高温时与奥氐体共同由液体中结晶为共晶团,冷却时虽经固态转变,但共晶组织的特征仍基本保留下来。环绕黑斑周围的组织为珠光体加球状或不规则状石墨,它使共晶球团组织衬托得分外明显。
罗杰[4](2010)在《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由于凝固冷却缓慢,使得铸件中心常出现碎块状石墨等石墨畸变现象,大大降低了铸件心部的力学性能。在过去的40多年里,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于大断面球墨铸铁件中的石墨畸变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对于碎块状石墨的形成机理仍不是非常清楚,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继续。本文首先在工业生产现场浇注了Φ590×800mm的大断面球墨铸铁件,分析了其不同断面处的凝固过程、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探讨了铸件中的碎块状石墨的形成原因。然后,本文研制了1500℃组合式多功能电阻炉,并利用该装置控制模拟铸件的凝固,实现了对大断面铸件凝固过程的物理模拟。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微量元素Sb、Bi以及随流孕育剂量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随流加入纳米SiC颗粒对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Φ590×800mm大断面球墨铸件凝固冷却缓慢,在铸件中心凝固时间最长,达到372分钟。在铸件边缘凝固时间最短,为232分钟;铸件不同壁厚处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情况特别。在铸件距中心170mm处,石墨形态恶化严重,碎块状石墨最多,力学性能最差,铸件抗拉强度、硬度、延伸率分别为362MPa、195HBW、1.67%。在铸件距中心255mm处,石墨形态最好,力学性能最佳,铸件抗拉强度和硬度分别为494MPa和225HBW。在铸件距中心85mm的圆周范围内,存在一定量的球状石墨和碎块状石墨,铸件综合力学性能较好。(2)Φ590×800mm大断面铸件中,沿径向方向镁和稀土元素出现了一定的宏观偏析。在铸件距中心170mm处,镁和稀土元素富集,其含量分别比铸件距中心255mm处高26%和20%。(3)1500℃组合式多功能电阻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该电阻炉能较好地控制模拟铸件的冷却,实现了模拟铸件对大断面铸件心部凝固过程的模拟。模拟铸件与大断面铸件实际凝固冷却曲线的误差小于1.7%。(4)微量元素Sb、Bi能够改善模拟铸件中畸变石墨的形态。当加入量分别为0.01wt.%时,Sb元素的改善效果强于Bi元素。当Sb合金的加入量为0.03wt.%时,模拟铸件的碎块状石墨形态消失,球墨形态最好。此时,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最高值707MPa、610MPa和2.96%,比不加微量元素模拟铸件的各力学性能分别高74.4%、81.9%和22.9%。(5)通过随流孕育的方式在球化孕育处理后的铁液中继续加入0.1wt.%和0.2wt.%的孕育剂促进了铸件中石墨数量的增加,但也促进了石墨的畸变和基体中铁素体的增多,降低了铸件的抗拉强度和硬度。(6)通过随流孕育方式在普通铸件中加入0.2wt.%纳米SiC颗粒能够较好的增加铸件中的球墨个数、改善石墨形态,提高铸件力学性能。在模拟铸件中随流加入0.2wt.%的纳米SiC颗粒促进了石墨析出,降低了铸件的抗拉强度和硬度。
黄建洪[5](1988)在《华北地区金相技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华北地区理化协作网组织的金相技术交流会1987年12月21~25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到会代表88人,共收到论文32篇。会上特邀北京钢铁学院宋维锡教授作《球铁中的黑斑及其形成机理》和《凝固热力学和共晶组织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两个专题讲座。代表们认为这次交流会内容丰富,题材较广,实践性强,起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希望今后加
王亚男[6](1999)在《界面推进速度及微量元素对界面形貌及石墨形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用定向凝固液淬法制备了具有各种石墨形态的铸铁试样,借助于金相显微镜、SEM等对其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界面推进速度对固液界面形貌及石墨形态均有影响,并考察了在界面推进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微量元素铈、硫对石墨形态的影响.
汪明伟[7](1989)在《球铁飞轮的铸造缩松及防止措施》文中认为 飞轮是柴油机厂的主要零件,要求材质为QT50—5,化学成份见表1,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见表2,机械加工后铸件表面无缩松。缩孔及黑斑缺陷。图1是我厂生产飞轮的铸造工
胡明初[8](1983)在《全国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学会强度委员会和铸造学会铸铁熔炼学组联合组织的“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于83年4月3日至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有
胡明初[9](1983)在《全国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文中指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学会强度委员会和铸造学会铸铁熔炼学组联合组织的“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于83年4月3日至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有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工厂共62个单位88名代表参加.
胡明初[10](1983)在《全国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学会强度委员会和铸造学会铸铁及熔炼学组联合组织的“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8日至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工厂共62个单位,88名代表。会议期间,还参观了贵阳矿山机器厂和贵阳农机铸造厂。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我国球墨铸铁机械性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球墨铸铁概述 |
1.1.1 球墨铸铁的产生和发展 |
1.1.2 球墨铸铁件的生产工艺 |
1.1.3 石墨球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 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1 大断面球墨铸铁的发展和应用 |
1.2.2 大断面球墨铸铁的凝固特点和碎块状石墨的形成 |
1.2.3 大断面球墨铸铁的研究方法 |
1.2.4 化学成分对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
1.2.5 生产工艺对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大断面球墨铸铁件组织性能的研究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方案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操作 |
2.2 实验结果 |
2.2.1 大断面铸件不同壁厚处的冷却过程 |
2.2.2 大断面铸件不同壁厚处的组织变化 |
2.2.3 大断面铸件不同壁厚处的力学性能 |
2.3 讨论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断面铸件冷却凝固物理模拟装置的研制 |
3.1 1500℃高温多功能组合式电阻炉的设计和制造 |
3.1.1 设备结构及原理 |
3.1.2 主要技术参数及工作流程 |
3.2 物理模拟大断面铸件冷却凝固过程的实现 |
3.2.1 复合式坩埚的研制 |
3.2.2 模拟实验的实现 |
3.3 物理模拟大断面铸件凝固过程的有效性验证 |
3.3.1 模拟铸件与大断面铸件的冷却曲线对比 |
3.3.2 模拟铸件与大断面铸件的组织形貌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量元素锑和铋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方案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操作 |
4.2 实验结果 |
4.2.1 微量元素锑、铋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4.2.2 微量元素锑加入量对模拟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3 讨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孕育剂量和纳米SiC对球墨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1 孕育剂量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1.1 实验方法 |
5.1.2 不同孕育剂量对模拟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5.2 纳米 SiC 对球墨铸铁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2.1 实验方法 |
5.2.2 纳米SiC对普通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2.3 纳米SiC对模拟铸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界面推进速度及微量元素对界面形貌及石墨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过程 |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1 界面推进速度对固液界面形貌的影响 |
2.2 界面推进速度对石墨形态的影响 |
2.3 微量元素硫、铈对石墨形态的影响 |
2.3.1 硫的影响 |
2.3.2 铈的影响 |
3 结 论 |
四、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J]. 宋维锡,连金江,张联芳. 金属热处理学报, 1983(01)
- [2]球铁中“黑斑”区的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 宋维锡,连金江.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1982(S1)
- [3]大断面球铁中黑斑的结构[J]. 连金江,韩福惠,张联芳,宋维锡.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1981(03)
- [4]大断面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稳定性的研究[D]. 罗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5]华北地区金相技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J]. 黄建洪. 金属热处理, 1988(03)
- [6]界面推进速度及微量元素对界面形貌及石墨形态的影响[J]. 王亚男.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1999(04)
- [7]球铁飞轮的铸造缩松及防止措施[J]. 汪明伟. 热加工工艺, 1989(04)
- [8]全国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J]. 胡明初. 热加工工艺, 1983(03)
- [9]全国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J]. 胡明初. 铸造, 1983(04)
- [10]全国球墨铸铁综合机械性能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J]. 胡明初. 现代铸铁, 19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