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情况

近年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情况

一、近年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20)在《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苷类似物作为一类非常传统的化疗药物,经常出现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标准化疗方案中。但是,仍有许多缺点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如较差的肿瘤靶向性和血液稳定性、严重的副作用和欠佳的治疗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通过纳米载体递送策略,使核苷类似物抗肿瘤药在血液中实现缓释,延长其半衰期,并凭借载体颗粒的主动或被动靶向性,实现药物的减毒增效。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各种各样由人工合成的有机纳米材料或无机纳米材料构成的药物递送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些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及其在体内降解、代谢的途径还有待进行全面且详细的分析。另外,由于核苷类似物抗肿瘤药普遍水溶性好,这导致了纳米载体的载药量不能准确控制、重复性差等问题,使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受阻。因此,如何实现核苷类抗肿瘤药的精确载药且纳米载体安全可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赋予化疗药物靶向性,对于提高其癌细胞的摄入效率,增强化疗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其毒副作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脱氧氟尿苷(FUdR,5-氟尿嘧啶的脱氧核苷形式)作为核苷类似物的代表性药物,利用它与正常核苷结构的相似性,通过DNA固相合成技术,将其整合到天然生物大分子DNA链中,然后与靶向HER2的小分子蛋白配体affibody偶联,设计并构建了3个以DNA材料为基础的靶向纳米颗粒,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的靶向治疗,并对其进行了靶向结合、生物降解和抑癌机制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affibody-FUdR-DNA四面体纳米结构(affi-F/TDNs),以实现FUdR的精准载药和靶向递送,并降低其毒副作用。通过DNA固相合成将FUdR整合到四条41-mer DNA链中。将affibody分子连接到其中一条DNA链的末端,以增强药物分子的靶向摄取。然后,自组装构建含有40个FUdR分子的DNA纳米颗粒,其载药率为19.6%。体外测试结果显示,affi-F/TDNs对过表达HER2的乳腺癌BT474细胞具有高选择性和特异性杀伤作用,而在HER2低表达的MCF-7细胞中则表现出低毒性。体内抗肿瘤结果表明,affi-F/TDNs在血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现了肿瘤区域内的积累,发挥了显著的抗肿瘤功效。因此,affibody-DNA四面体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主动靶向递送纳米载体,为核苷类抗肿瘤药物的运输提供了新途径。(2)为了实现核苷类似物与作用于DNA的蒽环类化疗药的靶向共递送,并提高两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本文利用金纳米颗粒(AuNPs)与DNA链连接的便利性和稳定性,成功构建了整合有寡聚FUdR的affibody-DNA-AuNPs(affi-F/AuNPs),再利用阿霉素(Dox)能嵌入DNA双链的特性,实现了FUdR和Dox的共载。每个新的含双药的affibody-DNA-AuNPs,即Dox@affi-F/AuNPs,含有约30条具有寡聚FUdR的DNA杂合链,载有约800个FUdR分子和200个Dox分子。与FUdR和Dox的简单混合物相比,由于affibody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Dox@affi-F/AuNPs表现出对过表达HER2的乳腺癌细胞更高的抑制作用,和更好的协同抗肿瘤活性。相关的机理研究证明,Dox@affi-F/AuNPs通过促进更多的细胞进入到细胞凋亡途径,实现了Dox和FUdR显著的联合抗肿瘤活性。本文的工作为靶向共递送核苷类似物和其他作用于DNA的化疗药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纳米载药平台,以实现针对HER2阳性肿瘤的协同治疗。(3)联合化疗是一种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癌症治疗策略。然而,具有不同溶解特性的化疗药物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中不容易实现共同运输。因此,本文首先将寡聚FUdR集成在affibody修饰的G-四链体DNA胶束中,构建了新的靶向DNA纳米药物载体(affi-F/GQs)以解决上述问题。affi-F/GQs在一系列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靶向性。然后,利用姜黄素(Cur)的疏水性,将其封装到DNA胶束的疏水内核中,获得了同时装载FUdR和Cur的affi-F/GQs,即Cur@affi-F/GQs。其中,FUdR和Cur的载药率分别为21.1%和5.5%。与FUdR和Cur的物理混合物相比,Cur@affiF/GQs对HER2过表达的胃癌N87细胞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毒性和协同作用。此外,抗癌机制研究表明,Cur@affi-F/GQs增强了FUdR诱导的凋亡途径中相关蛋白的产生和活性。这项研究为同时递送溶解度显著不同的化疗药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新载体。

吴亭[2](2019)在《滋肾固髓汤结合化疗在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体重、中医证候、Karnofsky评分及CD4+、CD8+综合探讨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影响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价滋肾固髓汤的安全性。方法:分析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因中期结直肠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并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治疗组)6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68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采用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使用体重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体重变化。使用中医证候评分评估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中医证候评分,计算评价中医证候学疗效。使用Karnofsky评分评估患者行为体力状态,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Karnofsky评分。使用CD4+、CD8+评估患者免疫功能,测量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CD4+及CD8+的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和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体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体重相比,治疗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体重相比,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比较,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中医证候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Karnofsky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Karnofsky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CD4+、CD8+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CD4+及CD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中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郭芷汛[3](2018)在《2013-2016全国五个地区抗肿瘤药物利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药物利用分析是了解药物应用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药物利用分析可以观察一个医院、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临床用药习惯和趋势,了解新药的发展态势和老药的淘汰原因,了解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本研究采用药物利用研究的方法收集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的处方数据,进行用药金额及构成比、用药频度、排序比和日均费用的汇总统计分析。以期通过研究发现各个地区的临床用药现状、特点,探讨变化趋势及原因,观察医疗管理政策给临床用药带来的影响,为企业研发提供思路,为国内制定医疗管理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结果:(1)北京地区用药金额前三的类别是抗肿瘤靶向药、抗代谢药、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在2016年抗肿瘤药用药金额涨幅较大,主要源于抗肿瘤靶向药的增长,抗肿瘤辅助药中乌苯美司和重组人白介素-2用药金额靠前;(2)上海地区抗肿瘤药用药金额增幅较为平稳,抗肿瘤靶向药、抗代谢药、抗肿瘤植物药是用药金额最高的三类;用药金额排名也较稳定;替吉奥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都位列前20,临床应用非常普遍;抗肿瘤辅助药的用药金额靠后,只有香菇多糖和乌苯美司曾在金额排名中出现过;(3)广州地区用药金额增速稳定,抗肿瘤靶向药、抗代谢药、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这三类用药金额最高;奥沙利铂、培美曲塞的用药金额增长明显,2016年已排到第二三位;抗肿瘤辅助药中乌苯美司、云芝胞内糖肽、香菇多糖、重组人白介素-11都在用药频度前20;(4)杭州地区抗肿瘤药用药金额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埃克替尼自2015年起一直占据用药金额排名第一的位置;替吉奥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都位列前20,临床应用非常普遍;抗肿瘤辅助药中乌苯美司、重组人白介素-11和氨磷汀用药频度高;(5)成都地区抗肿瘤药用药金额在2014、2015年连续下降,2016年开始回升。用药金额前三的是抗代谢药、抗肿瘤激素类、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用药频度香菇多糖持续第一,乌苯美司和重组人白介素-11也排名靠前。从用药同步性看,各地区临床用药普遍倾向于相对高效低价的抗肿瘤药,均处于基本合理的状态。本研究使用了各地区多家具有代表性医院的大量数据,能较好的反应各个地区抗肿瘤药物的真实使用情况。从研究结果来看,对于抗肿瘤药物而言,是否纳入医保是临床用药选择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除了一些基本的老旧药物价格比较低廉以外,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价格都相对较高。对于那些临床疗效确定、不良反应较轻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早考虑纳入医保,减轻众多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

贾俊琴,孙艳芳,秦芳[4](2019)在《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医院抗肿瘤药的使用情况,分析其用药趋势,以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运用Excel统计分析某院2016—2018年抗肿瘤药物的品种、用药频度(DDDs)、使用金额、日均费用(DDC)和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等。结果:2016—2018年该院抗肿瘤药的品种分别为36、37和39种,用药金额逐年递增,激素类抗肿瘤药和其他类抗肿瘤药物用药金额连续3年排前3名,烷化剂类最少;来曲唑片用药金额3年来均排第一位,DDDs居于前10位的15种药物大多为抗肿瘤激素类,连续3年排前10名的有5种,DDC值变化稳中有降。结论:医院抗肿瘤药物用药情况与目前我国肿瘤发病率及治疗趋势基本一致。临床用药时应同时关注药物疗效与成本,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张建忠,柯樱,沈佳琳[5](2013)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及市场情况》文中指出近年来,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较快,其抗肿瘤谱广,抗肿瘤活性增强,不良反应降低,已成为目前有关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领域。新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将从那些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低毒性、抗肿瘤谱广、与现有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的化合物中产生。本文就其作用机制、国内外上市开发现状、国内外销售情况及国内研究开发进展等进行综述。

钱锦,闫鹏,张凯[6](2013)在《回顾性研究422例抗肿瘤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抗肿瘤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以减少肿瘤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上报的422例抗肿瘤药致ADR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ADR报告中,5059岁年龄段151例(35.78%)比例最高;报告涉及抗肿瘤药物共6类43种,其中奥沙利铂55例最多;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59.35%)居首,其中骨髓抑制最为多见;92例铂类抗肿瘤药ADR原发病分别是肺癌22例和胃癌20例,均以45岁以上中老年男性为主,恶性骨肿瘤20例以1220岁青少年为主;医师、护士、药师ADR报告数分别为82例、120例、220例,医师与护士、护士与药师、药师与医师对国内、外有无类似不良反应明确回答数χ2为4.731 5和5.716 4、4.052 5和52.010 5、18.090 3和17.155 9,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ADR级别新的严重3例、严重347例、新的一般11例、一般61例;转归中好转365例、治愈57例。结论: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时应做好预防和监护,医师在ADR中报告数与明确回答数有待提高,做好抗肿瘤药严重ADR预防、监测、处理工作,以减轻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王晓梅,杨建华,王松芝[7](2013)在《2007~2011年抗肿瘤药物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2011年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他抗肿瘤药物及辅助治疗药物在抗肿瘤药物销售总金额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51.66%,62.49%,65.44%,69.91%,62.44%。胸腺素和多西他赛的销售金额在5年中稳居前2位。他莫昔芬和昂丹司琼的用药频度保持在前列。结论该院抗肿瘤药物用药结构基本合理,药物品种保持稳定,一些新型抗肿瘤药逐渐应用于临床,将在今后的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翟丹丹[8](2013)在《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直肠癌治疗的基本原则,目前根治性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仍是影响患者长期疗效的关键,是患者总体预后水平未见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术后辅助性化疗可有效地杀伤或抑制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能够显著改善其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率。氟尿嘧啶是直肠癌经典一线化疗药物之一,全身性化疗(口服或静脉给药)是其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是全身化疗到达局部的药物浓度较低,连续使用可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和黏膜炎症等毒副作用,因刺激性可导致静脉炎或动脉内膜炎,限制了其使用剂量和周期。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系将生物组织相容性好的医用高分子聚合物和氟尿嘧啶有机结合的新型长效缓释植入剂。由于其独特的给药方法和明显的区域性化疗的药动学优势,特别适合术中治疗。其植入肿瘤及易复发转移部位后产生的局部组织浓度约为其最小有效治疗浓度的数倍至千倍,且减少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及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而通过外周静脉化疗或口服化疗是完全不能取得这些药动学的优势。虽然近年来已有较多的关于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药动学研究报道,但其药动学复杂,个体差异大,体内代谢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需建立个体化给药方案,而群体药动学是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有效方法。目前尚没有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群体药动学研究的报道。本文首先建立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研究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药动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NONMEM法建立直肠癌患者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群体药动学模型,估算药动学参数群体典型值、参数影响因素及变异程度,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HPLC法测定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方法学的建立建立HPLC法测定直肠癌患者血浆中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真空干燥,残留物用50%甲醇溶解后进样。色谱柱为C18柱(2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5:95),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63nm,5-溴尿嘧啶为内标。结果显示,血清杂质对样品测定无干扰。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7483X+0.0236,r=0.9997;最低检测限为0.025μg/mL。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RSD均小于10%。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生物样品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回收率高,色谱分离选择性好。本法定量范围及线性、专属性、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体内药物分析的要求。该法经济、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合于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血药浓度检测。2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药动学特征。4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及普通氟尿嘧啶注射液组,定时采集血样,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结果显示,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及普通氟尿嘧啶注射剂在直肠癌患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t1/2、Vd及AUC分别为,与5-氟尿嘧啶注射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后,具有典型的药动学特征,在体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延长,药物主要分布在肿瘤局部,全身血药浓度低(血浆药物分布较少),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意义。3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并考察直肠癌患者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个体化指导。通过完整的药代动力(PK)学采样法收集20名直肠癌患者的血药浓度120个。一室模型为基础,通过使用非线性效应模型拟合法(NONMEM)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考察固定效应(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对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肝肾功能对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没有影响。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群体药动力学参数:Kr:0.00544±0.00289h-1,Ka:0.748±0.602h-1,V/F:1.06±0.343L·Kg-1, CL/F:262±0.194L·Kg-1,模拟1000个受试者的数据,结果显示血药浓度的90%可信区间基本涵盖实测值,证实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本文成功建立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估算个体药动学参数预测血药浓度,可以满足优化个体化给药的需要。

王媛媛[9](2020)在《新型间苯三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文中指出近十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疾病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是部分疾病治疗仍然任重道远,如肿瘤和真菌的治疗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寻找新型低毒、高效、广谱抗肿瘤和抗真菌靶点药物已经迫在眉睫。香鳞毛蕨系鳞毛蕨科鳞毛蕨属,因具有特殊香味,也被称为香叶鳞毛蕨,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及亚洲温带,多见于我国东北地区1 km以上的山坡和岩缝中。据民间用药记载香鳞毛蕨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好且不易复发。香鳞毛蕨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有间苯三酚类、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和挥发油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香鳞毛蕨中所含的间苯三酚类衍生物种类繁多,且具有较强的杀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和驱虫等作用,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和使用价值的珍稀天然植物。迄今为止,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有50多种,包括单环、双环、三环和多环类化合物。近年来,有关天然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报道与日俱增,具有生物活性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课题组前期在香鳞毛蕨中分离得到了具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的单环类间苯三酚成分,同时完成了单环类间苯三酚化合物伪绵马酚的全合成研究和抗真菌活性筛选。由于伪绵马酚的提取分离工序较繁琐、耗时较长且易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废液,本文从经济学和绿色化学等角度出发,对伪绵马酚全合成进行了路线优化。基于单环类化合物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以间苯三酚为起点,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间苯三酚衍生物,同时引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常见药效团氨基嘧啶,设计合成了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和MTT法对设计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探究,分子对接探讨其结合模式。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从香鳞毛蕨中提取分离互为同分异构体且活性相当的单环类化合物绵马酚和伪绵马酚的产率较低,成本较高、耗时较长。为大量获得伪绵马酚便于后续研究,对合成易得的伪绵马酚进行全合成优化。优化路线如下:以间苯三酚为起始原料经过Vilsmeier-Haack反应、沃尔夫-凯西纳尔-黄鸣龙还原、傅克酰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及氢气还原等一系列反应最终合成伪绵马酚。2.以间苯三酚为起点,在碳酸二甲酯的作用下,经成醚反应得到1,3,5-三甲氧基苯,然后在三氯化铝的催化下与酰氯,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得到A系列间苯三酚衍生物。1,3,5-三羟基苯甲醛在水合肼和氢氧化钾催化下被还原,还原产物再次与酰氯发生傅克酰基化反应,最终得到B系列间苯三酚衍生物。将合成的1,3,5-三甲氧基苯甲醛经过氧化氢的催化氧化,得到1,3,5-三甲氧基苯甲酸,最后经氨解反应、酰基化反应和氨酯缩合得到C系列间苯三酚衍生物。通过MS、1H-NMR、13C-NMR对最终合成的21个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同时对目标化合物2-丁酰基-1,3,5-三甲氧基苯、2-异丁酰基-1,3,5-三甲氧基苯、2,4,6-三甲氧基甲苯和2,4,6-三甲氧基-N-(嘧啶-2-基氨基甲酰基)苯甲酰胺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筛选,优选出安全高效的反应条件。3.采用CLSI+M38-A微量液基稀释法评价间苯三酚衍生物A、A1-A4、B、B1-B4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和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的抗真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A4对两种皮肤癣菌抑菌效果最好,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9.87μg/mL和16.45μg/mL。4.MTT法对合成的21个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1个衍生物对A-549、MCF-7、HepG2和Hela等四种癌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A1、A4、B4、C1、C2、C3的抗肿瘤效果较为显著,其中衍生物C2的抗癌效果最好,并且对MCF-7的抑制作用较其他肿瘤细胞显著。5.为了进一步探究化合物C2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测定化合物C2及Afatinib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C2在低浓度时即可促进MCF-7的凋亡,凋亡率达13.05%。由此可以初步判定,设计合成的衍生物与阳性药物的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相似,均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来调节癌细胞的增殖能力。6.采用MOE2014分子对接软件对21个目标化合物及Afatinib与靶点蛋白进行对接。比较受试化合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力的大小,预测化合物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这些衍生物与靶蛋白的对接模式及作用点基本相同,并且化合物C2的对接值最高,结合能力最强。分子对接结果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本实验前期对伪绵马酚的全合成进行了路线优化。并以伪绵马酚及其中间体间苯三酚为先导化合物,向苯环引入酰基和具有不同取代基的氨基嘧啶,合成了21个目标化合物及2,4,6-三甲氧基苯甲酸、2,4,6-三甲氧基苯甲酰胺、2,4,6-三甲氧基苯甲酰基异氰酸酯等3个中间体。同时对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条件优化,提高了产物的产率,确保了实验安全可行。最后对设计合成的衍生物进行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探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对两种皮肤癣菌的抗真菌活性筛选中,化合物A4活性最强。化合物C2对四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化合物A4和C2的合成为新型抗真菌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戴淼亮[10](2019)在《新型双靶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顺铂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化疗药物,能够有效治疗头颈癌、卵巢癌、睾丸癌、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严重阻碍了铂药发展。目的:为了克服顺铂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前药设计理论,以顺铂为母体,引入功能性药物小分子,设计合成新型双靶点铂类抗肿瘤药物,发挥协同抗癌作用并降低铂药毒性。方法:第一部分:基于依托度酸的新型二价铂类抗肿瘤药物制备及活性研究。依托度酸为脂溶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将其引入铂药体系,以增加铂药脂溶性并通过COX-2和DNA双靶点作用协同杀伤肿瘤细胞,并借助脂质体递送,以期提高铂药疗效并降低毒性。通过配位反应合成全新的二价铂药Pt(II)-ETO,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和表征;并根据化合物的高度疏水性,选择用脂质体的靶向纳米递送Pt(II)-ETO以改善药物摄取和降低顺铂毒性;运用马尔文衍射粒径仪、电子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Pt(II)-ETO-LP粒径、电位、PDI值以及粒子表面形态进行表征;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透析膜扩散法和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在规定单位时间下的包封率、载药率、释放度以及稳定性;运用MTT细胞毒实验考察Pt(II)-ETO及其脂质体Pt(II)-ETO-LP的抗肿瘤活性。第二部分:基于吉西他滨的新型四价铂抗肿瘤药物制备及活性研究。以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GP方案为基础,设计合成基于吉西他滨的新型四价铂抗肿瘤前药。分别从Pt(IV)的两个轴向位置引入棕榈酸和吉西他滨,通过棕榈酸增强前药的脂溶性促进药物摄取,并发挥吉西他滨和顺铂的双靶点作用协同增效,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通过6步化学反应合成基于吉西他滨的四价铂前药GPtIVC16,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和表征;基于GPtIVC16两亲性的结构特点制备其自组装纳米粒PGNs,并运用马尔文衍射粒径仪、电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粒径、电位、PDI以及形态进行表征;运用MTT实验考察GPtIVC16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运用用高效液相测定抗坏血酸以及谷胱甘肽对前药还原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GPtIVC16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PtIVC16诱导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运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GPtIVC16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基于依托度酸的新型二价铂类抗肿瘤药物制备及活性研究。成功设计合成Pt(II)-ETO二价铂抗肿瘤药(纯度大于95%),并成功制备了Pt(II)-ETO-LP,该脂质体的药脂比为1:5,平均粒径为203 nm,电位值为–16.6mv,PDI为0.226,包封率达到95.6%,载药率13.74%,具有较好稳定性;在透射电镜下纳米粒子为均匀分布的球状,粒径约为200 nm。Pt(II)-ETO-LP在PBS释放介质下,24 h的释放率约为43%;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Pt(II)-ETO及其脂质体Pt(II)-ETO-LP的抗肿瘤活性均高于顺铂,并且显著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系LO2的细胞毒性。与Pt(II)-ETO相比,其脂质体Pt(II)-ETO-LP具有更好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和更低的正常细胞毒性。第二部分:基于吉西他滨的新型四价铂抗肿瘤药物制备及活性研究。成功合成GPtIVC16抗肿瘤配合物,纯度大于95%,并成功制备GPtIVC16的自组装纳米粒PGNs,该纳米粒结构的平均粒径为98 nm、电位值为–19.8 mv、PDI值为0.217,该纳米粒子表面形态为均匀的球形。在抗坏血酸存在的条件下,GPtIVC16可释放出原药吉西他滨和顺铂。GPtIVC16相较于吉西他滨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A549、MCF-7、HeLa和HepG-2四种肿瘤细胞中,GPtIVC16均表现出优于顺铂的抗肿瘤活性,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GPtIVC16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高达顺铂的38倍。对于肝正常细胞系LO2细胞,GPtIVC16的肿瘤细胞选择指数为顺铂的4.675倍。GPtIVC16在提高顺铂活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铂药的毒性。与顺铂相比,GPtIVC16可有效诱导DNA双链断裂,促进DNA损伤。GPtIVC16作用于A549细胞后导致S期细胞比例大幅增加,影响DNA合成,细胞进入S期阻滞。GPtIVC16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优于顺铂和吉西他滨。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合成得到基于依托度酸的新型二价铂类抗肿瘤药物Pt(II)-ETO及其载药脂质体Pt(II)-ETO-LP和基于吉西他滨的新型四价铂抗肿瘤药物GPtIVC16及其自组装纳米PGNs。研究结果表明,Pt(II)-ETO-LP和GPtIVC16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铂药的抗肿瘤活性并有效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二、近年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现状、治疗策略和所面临的问题
        1.1.1 癌症现状
        1.1.2 癌症的治疗策略和所面临的问题
    1.2 5-氟尿嘧啶与癌症治疗
        1.2.1 5-氟尿嘧啶及其作用机理
        1.2.2 5-氟尿嘧啶用于癌症治疗的现状和问题
    1.3 DNA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1.3.1 DNA纳米载体的设计与构建
        1.3.2 DNA纳米载体用于癌症治疗
        1.3.3 DNA纳米载体的应用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HER2与癌症的关系及靶向治疗
        1.4.1 HER2与癌症的关系
        1.4.2 HER2作为靶标的单抗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1.4.3 靶向HER2的抗体模拟物affibody分子及其相关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载有寡聚脱氧氟尿苷的affibody-DNA四面体用于靶向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菌株、质粒、细胞和动物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脱氧氟尿苷亚磷酰胺单体(FUd R phosphoramidite)的合成
        2.3.2 含FUd R的DNA链的固相合成
        2.3.3 A13F10-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纯化
        2.3.4 DNA四面体纳米颗粒的制备
        2.3.5 化合物、DNA链和DNA纳米颗粒的表征
        2.3.6 affi-F/TDNs纳米颗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研究
        2.3.7 affi-F/TDNs纳米颗粒释放FUd R的体外研究
        2.3.8 细胞培养
        2.3.9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入研究
        2.3.10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测定
        2.3.11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凋亡检测
        2.3.12 动物模型的构建
        2.3.13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2.3.14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研究
        2.3.1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脱氧氟尿苷亚磷酰胺单体(FUd R phosphoramidite)的表征
        2.4.2 含FUd R的DNA链的制备
        2.4.3 A13F10-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表征
        2.4.4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2.4.5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2.4.6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
        2.4.7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2.4.8 affi-F/TDNs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凋亡
        2.4.9 affi-F/TDNs纳米颗粒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2.4.10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研究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共载寡聚脱氧氟尿苷和阿霉素的affibody-DNA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用于靶向联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菌株、质粒和细胞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含FUd R的DNA链F/DNA1-SH和F/DNA2-NH2的固相合成
        3.3.2 F/DNA2-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和纯化
        3.3.3 FUd R-DNA链的表征
        3.3.4 金纳米颗粒(Au NPs)的合成
        3.3.5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制备
        3.3.6 Au NPs、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表征
        3.3.7 Dox@affi-F/Au NPs的载药研究
        3.3.8 Dox@affi-F/Au NPs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3.3.9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核酸酶降解测试
        3.3.10 细胞培养
        3.3.11 Dox@affi-F/Au NPs的细胞摄入研究
        3.3.12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细胞毒性测定
        3.3.13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3.14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DNA1-SH和F/DNA2-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表征
        3.4.2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制备和表征
        3.4.3 Dox@affi-F/Au NPs的载药
        3.4.4 Dox@affi-F/Au NPs的体外药物释放
        3.4.5 Dox@affi-F/Au NPs的细胞摄取
        3.4.6 Dox@affi-F/Au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和协同治疗
        3.4.7 Dox@affi-F/Au NPs的细胞凋亡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载寡聚脱氧氟尿苷和姜黄素的affibody-G四链体DNA胶束用于靶向联合治疗HER2阳性胃癌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菌株、质粒和细胞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含FUd R的DNA链c F10G6-Chl和c F13-NH2的固相合成
        4.3.2 c F13-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和纯化
        4.3.3 FUd R-DNA链的表征
        4.3.4 G四链体DNA胶束affi-F/GQs的自组装
        4.3.5 affi-F/GQs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4.3.6 affi-F/GQs的稳定性分析
        4.3.7 Cur@affi-F/GQs的制备
        4.3.8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表征
        4.3.9 Cur@affi-F/GQs的药物装载研究
        4.3.10 Cur@affi-F/GQs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4.3.11 细胞培养
        4.3.12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摄入研究
        4.3.13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毒性测定
        4.3.14 Western Blot分析
        4.3.15 Caspase活性检测
        4.3.16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ffi-F/GQs的结构设计
        4.4.2 c F10G6-Chl和c F13-affibody嵌合体的制备和表征
        4.4.3 affi-F/GQs的自组装和表征
        4.4.4 affi-F/GQ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4.4.5 affi-F/GQs的稳定性分析
        4.4.6 Cur@affi-F/GQs的制备和表征
        4.4.7 Cur@affi-F/GQs的体外药物释放
        4.4.8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摄取
        4.4.9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毒性和协同治疗
        4.4.10 affi-F/GQs和Cur@affi-F/GQs抗癌机制探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滋肾固髓汤结合化疗在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结直肠癌的研究概况
        一、结直肠癌的概述
        二、结直肠癌的解剖基础及生理
        三、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四、结直肠癌的相关发病因素
        五、结直肠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
        六、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类
        七、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八、结直肠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
    第二节 结直肠癌治疗概括
        一、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
        (一) 结直肠癌的根治性手术
        (二) 结直肠癌姑息性手术和减症手术
        二、结直肠癌的化学治疗
        (一) 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
        (二) 铂类抗肿瘤药
        (三) 伊立替康
        (四) 雷替曲塞
        三、分子靶向药物
        四、结直肠癌化学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
        (一) 骨髓抑制
        (二) 消化道反应
        (三) 神经系统毒性
        (四) 免疫系统毒性
        (五) 过敏反应
        (六) 肝肾功能损害
    第三节 结直肠癌的中医认识
        一、结直肠癌中医病名
        二、结直肠癌中医病因病机
        三、滋肾固髓汤的临床方解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三) 随机分组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时间
        (六) 观察指标
        (七) 化疗不良反应评价
        (八)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一) 年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发病部位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体重变化比较
        三、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四、两组患者行为体力状态比较
        五、两组患者CD4~+及CD8~+比较
        六、化疗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二、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三、结直肠癌术后的化学治疗
        四、结直肠癌术后的中医病因病机
        五、滋肾固髓汤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六、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中期结直肠癌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2013-2016全国五个地区抗肿瘤药物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药物利用研究
    1.3 抗肿瘤药物利用分析的国内研究情况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数据、方法与统计结果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限定日剂量
        2.3.2 用药金额分析
        2.3.3 用药频度分析
        2.3.4 用药同步性分析
        2.3.5 限定日费用
    2.4 统计结果
        2.4.1 各年度各地区抗肿瘤药物用药金额及年增长率
        2.4.2 各地区各类抗肿瘤药物4年总用药金额及构成比
        2.4.3 北京地区2013-2016抗肿瘤药物处方数据统计结果
        2.4.4 上海地区2013-2016抗肿瘤药物处方数据统计结果
        2.4.5 广州地区2013-2016抗肿瘤药物处方数据统计结果
        2.4.6 杭州地区2013-2016抗肿瘤药物处方数据统计结果
        2.4.7 成都地区2013-2016抗肿瘤药物处方数据统计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北京地区抗肿瘤药用药变化及原因分析
        3.1.1 用药金额
        3.1.2 用药频度
        3.1.3 用药同步性
    3.2 上海地区抗肿瘤药用药变化及原因分析
        3.2.1 用药金额
        3.2.2 用药频度
        3.2.3 用药同步性
    3.3 广州地区抗肿瘤药用药变化及原因分析
        3.3.1 用药金额
        3.3.2 用药频度
        3.3.3 用药同步性
    3.4 杭州地区抗肿瘤药用药变化及原因分析
        3.4.1 用药金额
        3.4.2 用药频度
        3.4.3 用药同步性
    3.5 成都地区抗肿瘤药用药变化及原因分析
        3.5.1 用药金额
        3.5.2 用药频度
        3.5.3 用药同步性
    3.6 日均费用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1.2.2 分析指标计算
2 结果
    2.1 抗肿瘤药的使用金额及占比(%)
    2.2 各类抗肿瘤药物品种数、使用金额、构成比(%)和年增长率(%)
    2.3 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抗肿瘤药物及其构成比
    2.4 DDDs排名前十位的抗肿瘤药及其DDC
3 分析和讨论
    3.1 抗肿瘤药的金额及占比(%)
    3.2 各类抗肿瘤药品种数、使用金额、构成比和增长率
    3.3 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抗肿瘤药物及其构成比
    3.4 DDDs排名前10位的抗肿瘤药及其DDC
4 小结

(5)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及市场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制
    1.1 细胞生物学机制
    1.2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2 国内外铂类抗肿瘤药的上市现状
    2.1 顺铂(cisplatin,DDP)
    2.2 卡铂(carboplatin,CBP)
    2.3 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
    2.4 奈达铂(nedaplatin,CDGP)
    2.5 庚铂(heptaplatin,sunpla)
    2.6 洛铂(lobaplatin,D-19466)
    2.7 米铂(miriplatin)
3 国外在研的铂类抗肿瘤药
    3.1 研发进展
    3.2 沙铂(satraplatin,JM216)
    3.3 吡铂(picoplatin)
    3.4 NDDP
    3.5 triplatin tetranitrate(BBR3464)
    3.6 奥沙利铂聚合体(prolindac)
    3.7 顺铂脂质体(lipoplatin)
4 国外铂类抗肿瘤药的市场情况
    4.1 上市情况
    4.2 市场情况
    4.3 开发注册情况
5 展望

(6)回顾性研究422例抗肿瘤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ADR涉及的抗肿瘤药种类及构成比
    2.3 引起ADR最多的前10位药物
    2.4 抗肿瘤药ADR类型
    2.5 铂类ADR情况
    2.6 不同职业ADR报告情况
    2.7 ADR级别分布与转归
3 讨论
    3.1 性别与年龄分布
    3.2 ADR涉及的抗肿瘤药
    3.3 ADR累及系统-器官
    3.4 铂类抗肿瘤药讨论
    3.5 不同职业ADR报告分析
    3.6 ADR级别分布与转归

(8)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
    1.2 仪器
    1.3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HPLC 法测定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方法学的建立
        2.1.1 标准液及内标液的配制
        2.1.2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条件参数
        2.1.3 血样处理方法
        2.1.4 方法学考察
        2.1.5 数据处理
    2.2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 测样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2.3.1 数据的来源
        2.3.2 血样的采集与采集
        2.3.3 统计模型的建立
        2.3.4 基础模型的确立
        2.3.5 最终模型的建立
3. 实验结果
    3.1 HPLC 法测定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方法学的建立
        3.1.1 标准曲线及线性
        3.1.2 方法的专属性
        3.1.3 方法精密度与日内间误差
        3.1.4 定量下限的考察
        3.1.5 方法的稳定性
    3.2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1 5-氟尿嘧啶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3.2.2 5-氟尿嘧啶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3.2.3 统计学结果
    3.3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3.1 直肠癌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
        3.3.2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3.3.3 基础模型的选择
        3.3.4 最终模型的确立
        3.3.5 模型评价
        3.3.6 模拟预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HPLC 法测定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方法学的建立
        4.1.1 讨论
        4.1.2 结论
    4.2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2.1 讨论
        4.2.2 结论
    4.3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4.3.1 讨论
        4.3.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新型间苯三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肿瘤
        1.1.1 肿瘤概况
        1.1.2 肿瘤的治疗
        1.1.3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分类
    1.2 真菌
        1.2.1 真菌概况
        1.2.2 真菌感染的治疗
        1.2.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分类
    1.3 香鳞毛蕨的研究进展
    1.4 香鳞毛蕨的活性成分
        1.4.1 单环类间苯三酚化合物
        1.4.2 双环类间苯三酚化合物
        1.4.3 三环类间苯三酚化合物
        1.4.4 多环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间苯三酚衍生物的设计
    引言
    2.1 伪绵马酚的合成路线优化
    2.2 A系列间苯三酚衍生物的设计思路
    2.3 B系列间苯三酚衍生物的设计思路
    2.4 间苯三酚衍生物C系列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间苯三酚衍生物的合成
    引言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伪绵马酚的合成
        3.2.1 1,3,5-三羟基苯甲醛的合成优化
        3.2.2 1,3,5-三羟基甲苯的合成优化
        3.2.3 1-(4,6-双(苄氧基-2-甲氧基)-3-甲基苯基)丁酮的合成优化
    3.3 新型间苯三酚衍生物的合成
        3.3.1 1,3,5-三甲氧基苯(A)及其衍生物A1-A8的合成
        3.3.2 1,3,5-三甲氧基苯(B)及其衍生物B1-B8的合成
        3.3.3 间苯三酚衍生物C、C1-C3的合成
    3.4 间苯三酚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的优化
        3.4.1 间苯三酚衍生物A4的反应条件筛选
        3.4.2 间苯三酚衍生物A5的反应条件筛选
        3.4.3 间苯三酚衍生物B的反应条件筛选
        3.4.4 间苯三酚衍生物C1的反应条件筛选
    3.5 间苯三酚衍生物的结构鉴定
        3.5.1 化合物A,A1-A8的结构鉴定
        3.5.2 化合物B,B1-B8的结构鉴定
        3.5.3 化合物C1-C3的结构鉴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苯三酚衍生物的活性评价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1.1 受试菌株与细胞系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抗真菌活性评价
        4.2.1 试剂的配制
        4.2.2 药敏板的制备
        4.2.3 受试菌株的培养及菌悬液的制备
        4.2.4 接种与培养
        4.2.5 MIC与MFC的测定
        4.2.6 实验结果
    4.3 抗肿瘤活性评价
        4.3.1 试剂的配制
        4.3.2 受试药贮备液的配制
        4.3.3 细胞的培养
        4.3.4 MTT法测定受试药物对四种肿瘤细胞的活性筛选
        4.3.5 实验结果
        4.3.6 双染色法检测受试药物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4.3.7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4.1 抗真菌活性的结果讨论
        4.4.2 抗肿瘤活性的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子对接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靶点蛋白的处理
        5.2.2 小分子配体的处理
        5.2.3 分子对接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研究结果
        6.1.2 本实验的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新型双靶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基于依托度酸的新型二价铂类抗肿瘤药物制备及活性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MolinsPiration预测Pt(Ⅱ)-ETO的脂水分配系数
        1.2.2 化合物Pt(Ⅱ)-ETO的制备
        1.2.3 脂质体递送的Pt(Ⅱ)-ETO的制备
        1.2.4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Pt(Ⅱ)-ETO-LP的粒径、电位以及多分散系数
        1.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Pt(Ⅱ)-ETO-LP包封率和载药率
        1.2.6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Pt(Ⅱ)-ETO-LP形貌
        1.2.7 透析膜扩散法测定Pt(Ⅱ)-ETO-LP体外释放
        1.2.8 动态光散射法监测Pt(Ⅱ)-ETO-LP稳定性
        1.2.9 MTT法测定Pt(Ⅱ)-ETO-LP抗肿瘤活性
        1.2.10 小结
二、基于吉西他滨的新型四价铂抗肿瘤药物制备及活性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MolinsPiration预测GPt~ⅣC_(16) 的脂水分配系数
        2.2.2 化合物GPt~ⅣC_(16) 的制备
        2.2.3 自组装纳米粒GPNs的制备
        2.2.4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GPNs粒径、电位及多分散系数
        2.2.5 透射电镜测定GPNs形貌
        2.2.6 高效液相测定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对GPt~ⅣC_(16) 的还原作用
        2.2.7 MTT法测定GPt~ⅣC_(16) 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2.2.8 流式细胞术测定GPtⅣC_(16)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2.9 Annexin V-FITC/PI测定GPt~ⅣC_(16) 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
        2.2.10 激光共聚焦测定GPt~ⅣC_(16) 诱导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
        2.2.11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近年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D]. 张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2]滋肾固髓汤结合化疗在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观察[D]. 吴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2013-2016全国五个地区抗肿瘤药物利用分析[D]. 郭芷汛.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4]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J]. 贾俊琴,孙艳芳,秦芳. 中国药物评价, 2019(05)
  • [5]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及市场情况[J]. 张建忠,柯樱,沈佳琳. 上海医药, 2013(23)
  • [6]回顾性研究422例抗肿瘤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J]. 钱锦,闫鹏,张凯.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18)
  • [7]2007~2011年抗肿瘤药物应用分析[J]. 王晓梅,杨建华,王松芝. 医药导报, 2013(01)
  • [8]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 翟丹丹.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9]新型间苯三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D]. 王媛媛.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新型双靶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 戴淼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近年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