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散发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临床分析

山东地区散发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临床分析

一、山东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沈红[1](2012)在《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徐汇区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完善肝炎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开展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为提高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能力提供基础资料;探索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为戊型肝炎防控提出应对措施。方法1、收集、整理上海市徐汇区2000-2010年户籍人口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和病原学分型年报等资料,结合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提供的户籍人口数据,计算发病率、构成比等指标,并描述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2、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徐汇区一、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共800名,其中5家一级医院各40名、2家二级医院各200名、2家三级医院各100名,医护人员来自急诊科、内科、外科(包括手术室)、妇产科、儿科、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或中医针灸理疗科、感染科、口腔科、供应室和皮肤科性病门诊等科室。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医护人员一般情况,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认知情况、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及熟人患丙型肝炎是否继续交往等内容。3、戊型肝炎发病危险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选自上海市徐汇区2007年1月-2009年6月病毒性肝炎监测点医院(市六医院、龙华医院、市八医院),共102例。按1:2配比,选择徐汇社区健康人群204名为对照组,对照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2岁以内、居住地区和环境与病例基本接近相似,排除既往有肝炎病史、肝炎病毒携带者及患有消化系统疾病者。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日常卫生习惯;危险因素主要调查包括:发病前近2个月的肝炎病人接触史;是否食用过凉拌菜、糟醉类卤味、生炝贝壳类海鲜、生炝河鲜食品、火锅等;饭前便后洗手情况,饮水卫生,是否合用卫生设施以及是否经常外出就餐和外出史等。结果1.上海市徐汇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2000-2010年徐汇区户籍人口急性病毒性肝炎共报告发病26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88/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11年间徐汇区甲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肝炎发病率下降趋势不明显,但甲乙类传染病仍保持明显的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定型率呈现上升趋势,从2009年起徐汇区肝炎定型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徐汇区病毒性肝炎型别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2000年甲型肝炎古病毒性肝炎的26.09%,随后10年间甲型肝炎发病率趋于降低,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至2010年仅占8.91%。戊型肝炎构成比从2000年的16.03%跃升至2010年的43.56%,2003年起戊型肝炎发病率和占比始终超过甲型肝炎,2009-2010年连续2年发病率和构成比均超过了乙肝。戊型肝炎无暴发疫情,存在明显流行周期,呈冬春季升高;丙型肝炎发病同样以散发为主,但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型肝炎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不同型别肝炎高发年龄有所不同,甲、乙肝以45岁以下的青壮年高发,丙型肝炎以75-79岁组发病率最高,戊型肝炎以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各型肝炎大致均以各自的高发年龄段为界,在小于该年龄段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大于该年龄段则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城乡结合地区发病率(32.32/10万)高于中心城区发病率(20.34/10万)。2.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56%,无人对问卷中的34项选项均回答正确。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病原学等知识相对熟悉,但对“共用毛中、衣物和剃须刀可传染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以治愈’“急性期可能自行清除”等4项知晓率低于250%,分别为49%、48%、39.75%、36%”不同等级医院和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知晓率存在差异(P<0.05),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知晓率最高,一、二级医院知晓率无差异。丙型肝炎知晓率随着医护人员教育程度的增高而提高(χ2趋势=117.173,P趋势<0.01)。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确切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6.88%,“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能传播丙型肝炎”的知晓率较高,分别达97.81%和92.35%。各医疗职业间对丙型肝炎确切传播途径知晓率有差别(χ2=17.204,P<0.01),医生为78.65%,护士为74.64%,技术人员等为80.66%;护士对丙型肝炎确切传播途径知晓率低于医生和技术人员等(P<0.05);医生和技术人员等差别无显着性(P>0.05)。但被调查的800名医护人员中对传播途径知识同时完全回答正确只有177人,正确率仅为22.13%。在医疗过程中,76.88%的医护人员并不清楚“诊疗或护理的病人是否是HCV感染者”。63.63%的人表示未检查过丙型肝炎抗体,其中未检查的原因82.71%是因为没有机会。3.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调查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前2个月内经常外出就餐(在个体摊贩、饭店就餐或购买外卖)、食用火锅、食用生炝贝壳类海鲜、生炝河鲜类、外出史(包括旅游、出差等)为戊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病前2个月内经常、偶尔外出就餐或购买外卖、生炝河鲜类为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466(95%C/:2.217-13.480)、2.812(95%CI:1.552-5.096)、3.281(95%CI:1.153-9.339)。结论和建议2000-2010年徐汇区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5年下降不明显,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甲型肝炎不再为病毒性肝炎主要型别,戊型肝炎在肝炎构成中呈上升趋势。提示在继续做好甲、乙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应加强针对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的防控措施。一、二级医院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护士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知晓率低。应针对加强一、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及低学历者的丙型肝炎防治知识培训。经常外出就餐、生炝河鲜为戊型肝炎危险因素,应采取加强食品、水源安全管理,改变人们不良饮食习惯等措施,防止感染戊型肝炎。

孟运运,王耀峰,种红云[2](2007)在《2001~2005年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发病情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近5年来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HAV-IgM、HBVM、抗-HCV、抗-HEV IgM/IgG,对其中的戊型肝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占54.98%(171/311),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分别占15.11%(47/311)、28.94%(90/311)、0.96%(3/311)。2001-2005年戊型肝炎分别占散发性急性肝炎的26.92%、33.33%、54.69%、75.32%和70.15%。12月份至次年5月份戊型肝炎发病人数占戊型肝炎总病例数的78.36%。戊型肝炎中5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显着高于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χ2=16.78、χ2=16.97,P均<0.01),戊型肝炎男女性别比与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χ2=0.003、χ2=0.098,P均>0.05)。结论近5年来,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居首位,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戊型肝炎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年龄及性别分布。对戊型肝炎的预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方嘉列[3](2008)在《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设置必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球传染性疾病,给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是现阶段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肝炎门诊,目的是为病毒性肝炎防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早期进行控制和管理。而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在服务提供能力和效率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现状的分析,了解医疗机构肝炎门诊的服务利用、实验室检测能力、医护人员结构、病毒性肝炎分型情况以及各类相关人员对社区开设肝炎门诊的看法和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防治病毒性肝炎、保护居民身体健康和卫生部门制定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今后发展方向的政策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调查结合,定量研究采用医疗卫生机构常规报告资料、机构和病人补充问卷调查方法,资料分析采用录入Excel2003和EpiData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定性研究采用焦点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对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居民和病人进行调查,现场访谈笔记和录音资料整理,按照内容框架进行归纳并进行SWOT分析。主要结果1.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基本情况1.1门诊与医院内普通门诊设置在同一幢楼内,未设置在独立区域,挂号收费、发药、化验与普通门诊合用,观察室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与肠道门诊合用。1.2 6家开设肝炎门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只有兼职医生1名,有4家未配备护士,其余2家也只配备兼职护士各1名,其中仅有2人为中级职称。1.3无法对疑似肝炎病人开展系统诊断和治疗,仅提供门诊诊疗服务,无住院病房,对疑似的肝炎病例需向其他医院转诊,肝炎治疗药物一般也仅有1~2种保肝药。同时还受本身条件和功能定位限制,服务范围和内容有限,难以发展。1.4只能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且出报告时间长,需10个工作日。2004~2007年每年分型率基本在30%左右,四年平均分型率为32.73%,其余均为未分型。1.5 2004~2007年,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四年门诊总量为2137人次,占全区医疗机构肝炎门诊总量的3.81%,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工作日肝炎门诊门诊量为0.34人次。2.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存在主要问题2.1门诊的设置不能完全达到《上海市医疗机构传染病专用门诊设置的基本卫生要求》(沪卫规建〔2003〕89号)文件中规定的基本卫生要求,医护人员配置相对薄弱,诊疗能力相对较弱,肝炎病原学分型检测能力相对不足,门诊量小,每天接诊不到1个病人。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受重视程度不足。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知晓率和就诊率低,影响卫生服务有效利用。3.各类相关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发展方向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看法和态度,但倾向于撤销为多。结论1.政策的支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规范开设和发展的依据和保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功能和条件是影响肝炎门诊重视和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现状与规范标准和需求存在差距。4.对于病毒性肝炎疾病,医疗水平是影响人群选择医院的主要因素。5.各类相关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发展方向的看法和态度以撤销为主。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发展需要面对众多的挑战。建议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体系,注重对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宣教,做好应急和控制管理措施,强化预防接种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现状、存在问题和现有条件,建议可采取撤销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策,重新合理配置区域肝炎门诊卫生资源,并做好衔接和配套工作。1.按地理区划合理布局,集中设点,整合优势卫生资源,提升重新布点后的肝炎门诊各项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肝炎防治工作重心,取消肝炎诊疗项目,转向预防控制为主,健全肝炎患者简易转诊制度和疫情追踪制度。3.及时公布闭诊和周边肝炎诊治资源等有关信息,便于病人及时掌握情况而顺利就医。

孟运运,种红云,王耀峰[4](2007)在《218例散发性急性甲、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近5年来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甲型和戊型肝炎的流行状况及特征。[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南京军区肝病研究所收治的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11例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47例,占15.11%,戊型肝炎171例,占54.98%,戊型肝炎在4种病毒性肝炎中居首位。2001~2005年,甲型肝炎在4种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分别为34.62%、23.53%、10.94%、7.79%、5.97%;戊型肝炎在4种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分别为和26.92%、33.33%、54.69%、75.32%、70.15%。甲、戊型肝炎均全年散发,甲型肝炎春季发病人数最高占38.29%;12月份至次年5月份为戊型肝炎发病高峰占78.36%。甲、戊型肝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7.04岁和50.3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戊型肝炎中50岁以上者多于甲型肝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戊型肝炎男女性比例分别为3.70︰1和3.62︰1。[结论]2001~2005年南京地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约一半以上为戊型肝炎,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甲型肝炎发病人数逐年下降。甲、戊型肝炎发病有明显的年龄和季节性特征。对戊型肝炎的预防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艾志琼,申元英,林丽佳,倪兆林,张义[5](2014)在《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严重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鉴定出的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主要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按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丙、丁型肝炎;另一类是经肠道(即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病毒,包括甲肝和戊肝,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呈暴发流行。本文旨在对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型肝炎(甲肝、戊肝)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和预防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流行和科学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于静静[6](2017)在《山东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结局》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目的]急性戊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E,A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分布于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有散在病例发生[1]。在流行区域,妊娠妇女有更高的HEV感染率,且病死率很高,可达10%~25%,已存在其他慢性肝脏疾病(如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的患者在感染HEV后易诱发肝衰竭(Liver failure,LF)[2],有报道表明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的患者感染HEV后有肝炎慢性化、肝脏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的发展趋势[3],戊型肝炎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卫生问题。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目前发现了至少4个基因型,我国主要流行基因1型(HEV-1)和基因4型(HEV-4)。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戊型病毒性肝炎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爆发,1955至1956年期间发生于印度新德里的戊型肝炎大爆发,HEV感染病人累计达29,300例,是目前第一次记录的AHE大爆发[4]。此后,在墨西哥、埃塞俄比亚、中国、越南、苏丹、乌干达等许多国家都发生了AHE的大规模爆发[5],研究表明这些大规模爆发均由HEV-1或HEV-2引起。我国是公认的HEV流行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由HEV-1所致的戊型肝炎的大规模爆发已很少发生,然而,自2004年到2014年,我国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每年感染的数量从16,444增至26,988例,几乎增加了一倍,而近年对我国戊型肝炎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散发性戊型肝炎主要由HEV-4引起。以往基于戊型肝炎的多次大规模爆发及地区性流行,之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于HEV-1相关的戊型肝炎,即由水源传播引起的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相比之下,对由HEV-4引起的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毐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山东地区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进行研究,从而更好的了解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征、预后特点以及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1.本研究调查了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戊型肝炎患者。AHE的诊断依据按照200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要求(1)有HE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如:检测到抗HEV免疫球蛋白 M(Anti-HEV IgM)和/或抗HEV免疫球蛋白 G(Anti-HEV IgG)阳性;(2)具有肝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如:发热,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压痛等体征;(3)肝功生化检查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等指标水平升高。2.本研究对山东地区AHE的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户籍、合并2型糖尿病史等,临床表现包括前驱发热、黄疸、乏力、食欲减退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 ALT、AST、TBI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myltransferase,GGT)、白蛋白(Albumin,AL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 AHE 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3.统计方法:采用 SPSS 16.0 统计学软件(SPSS 16.0,Inc.,Chicago,IL,USA)对录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季节分布本研究共纳入680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AHE呈全年散在发病,但2月、3月份AHE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发病约占全年的30%。2.人口学特征680名AHE患者中,绝大多数为男性患者(574/680,84.4%),男女比例5:1,患者平均年龄为50.9±12.8岁,>40岁的中老年组和≤40岁的青年组各占79.5%和20.5%,中老年人群AHE的发病率显着高于青壮年。住院平均天数为29.6士17.2天,合并HBsAg阳性者126例,占18.5%,HBsAg阳性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合并2型糖尿病54例,占7.9%,合并Anti-HCV阳性者4例,占0.59%。3.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174例患者出现前驱发热症状,占25.6%,大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582/680,85.6%)、食欲减退(570/680,83.8%)、黄疸(631/680,92.8%)、重度黄疸(394/680,57.9%);少数患者并发腹水(50/680,7.4%)、肝性脑病(48/680,7.1%),部分患者发生胆汁淤积(57/680,8.4%),合并肝硬化60例,占8.8%,出现肝衰竭102例,占15%,最终死亡患者共30例,占4.4%。对680例患者的血清生化分析显示:ALT、AST、TBIL、ALB、GGT、AKP、INR、PLT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 727(8-6270)IU/L、300(17-6226)IU/L、196.8(8.0-1083)μ mol/L、33.0(15.2-45.8)g/L、160(10-3784)IU/L、154(47-2369)IU/L、1.15(0.81-41.9)、162(10-589)×109/L。4.肝衰竭的临床特征102名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肝衰竭,其中急性肝衰竭24例(23.5%),慢加急性肝衰竭28例(27.5%),慢性肝衰竭50例(49%),29名患者死亡,占28.4%。患者根据出现与未出现肝衰竭可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饮酒史、合并HCV感染史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患者中有吸烟史、合并2型糖尿病、乙肝表而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者比例在出现肝衰竭组较未出现肝衰竭组高(P<0.01);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黄疸发生率肝衰竭组更高(P<0.001);并发腹水、肝性脑病以及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肝衰竭组更高(P<0.001);同时,肝衰竭组有更高的TBIL、INR水平(P<0.001)以及较低的 ALB、PLT 水平(P<0.001)。5.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性别、年龄>53岁、肝硬化、2型糖尿病、血小板<150×109/L因素后,发现年龄>53岁、肝硬化、血小板<150×109/L为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 1.6(1.1-2.7),2.9(1.5-5.6),3.7(2.3-6.0)。[结论]1.散发性戊型肝炎多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约5:1。2.戊型肝炎患者HBsAg阳性率高达18.5%,HBsAg阳性与肝衰竭的发生相关。3.较大年龄、肝硬化与血小板降低是肝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焰[7](2006)在《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及ORF3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戊型肝炎病毒(HEV)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一个主要病因,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呈流行或散发流行,近期研究发现戊型肝炎散发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在中国戊型肝炎的发病率大约为10%-20%,其中大部分病例为青少年和成人,也有小部分为儿童和老人。尽管戊型肝炎引起的总体死亡率很低,但孕妇感染HEV后其死亡率可达20%。武汉地区,近年来戊型肝炎散发发病呈上升趋势,而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测抗HEV-IgM和抗HEV-IgG来作为诊断指标。许多HEV抗原,包括合成肽、ORF3重组蛋白和大多数ORF2重组蛋白,对急性期血清有较好的活性,但对恢复期血清的反应性则较弱或结果不易判断。若用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会明显低估感染率,在临床诊断中无法判断既往感染与近期感染。虽然用于检测的抗原片断不断更新,检测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市场提供的抗HEV-IgM检测试剂盒仍由于灵敏度太低而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因此,可靠的抗戊型肝炎病毒IgM以及IgG诊断试剂的研制,建立新的诊断方法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不完全相同,根据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75%以上定义为同一个基因型,可将全球分离的HEV分为8个基因型,至少24个基因亚型。同一个体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也不完全相同,其差异大约在2-15%,不超出病毒不同的基因型或亚型,称为准种。戊型肝炎病毒的异质性和临床特征对于理解其致病特点、建立特异性的珍断试剂盒以及制备相应的疫苗具有重要意义。HEV基因序列有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ORF1主要编码与病毒RNA复制有关的非结构蛋白,ORF2为HEV的主要的结构基因编码区,编码衣壳蛋白,ORF3仅有369个核苷酸,与ORF1有1nt重叠,与ORF2有328nt重叠,产物含12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3.5kD。编码的产物与HE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病毒组装有关,参与调节MAPK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与肿瘤激活基因101相互作用,ORF3的功能特点类似慢性肝炎的过程,其功能亦不明了。为此,本课题对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戊型肝炎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分型,建立了用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HEV IgA的方法,显示其在戊型肝炎诊断中的必要性。同时我们成功地构建了重组pEGFP-ORF3和pXF2RH-ORF3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且在HepG2细胞系上获得了稳定表达,最后我们探讨了他们对HepG2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ORF3功能奠定了基础。目的1.研究武汉地区戊型肝炎病毒(HEV)流行病学特点及基因分型,了解我国戊型肝炎病毒异质性分布特点,寻求基因型别与疾病临床转归的关系。2.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清抗HEV-IgA的方法,试图提高HEV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3.研究HEV开放读码框架3(ORF3)基因序列的准种特点,从基因水平寻找ORF3功能的基础。4.构建表达戊型肝炎病毒(HEV)pEGFP-ORF3和pXF2RH-ORF3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系,为HEV ORF3功能的研究作前期准备。5.初步研究pEGFP-ORF3和pXF2RH-ORF3融合蛋白对HepG2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作用。方法1.收集从2003年8月-2004年8月同济医院就诊的急性戊型肝炎患者916例,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ested-PCR),扩增HEV开放读码框架2(ORF2)的部分序列120份,选取其中25份进行测序,结果用Clustal X和Treeview软件比较武汉地区HEV序列与4个HEV主要代表株序列。2.应用北京万泰公司商品化基因重组HEV ORF-2/ORF-3抗原预包被的酶标板,HRP标记羊抗人IgA建立检测血清抗HEV-IgA的方法。酶联免疫试验检测60例HEV RNA阳性戊型肝炎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清抗HEV-IgA、抗HEV-IgM(捕获法)、抗HEV-IgG水平。3.在经测序证实HEV血样本中,挑选2份标本,扩增其中HEV开放读码框架3(ORF3)的全部序列,克隆入pMD18-T Vector,其中1例挑选30个克隆进行测序。4.利用PCR技术从HEV基因组中扩增出ORF3基因片断,EcolⅠ/BamHⅠ双酶切后分别连接到经同样酶切的pEGFP-N2和pXF2RH真核表达载体,转化DH5α菌株感受态细胞,获得阳性重组质粒pEGFP-ORF3和pXF2RH-ORF3。将阳性克隆用脂质体法转染HepG2细胞,G418筛选抗性克隆,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EGFP-ORF3增强型绿荧光蛋白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鉴定pXF2RH-ORF3融合蛋白的表达。5.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25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在82.61-98.55%,与Ⅰ型(缅甸株)、Ⅱ型(墨西哥株)、Ⅲ型(美国株)、Ⅳ型(中国/台湾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6.52-81.74%、70.43-73.04%、76.52-81.16%和84.35-88.70%。系统进化树显示它们至少可分为三个亚型。2.60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IgA、抗HEV-IgM全部阳性。410例非戊型肝炎病人中,6例抗HEV-IgA阳性,7例抗HEV-IgM,除1例抗HEV-IgA、抗HEV-IgM同时阳性外(隐性感染),其余均为单阳性,抗HEV-IgG和HEV RNA阴性。动态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HEV RNA、抗HEV-IgA、抗HEV-IgM和抗HEV-IgG,发现急性戊型肝炎血清HEV RNA持续阳性至病后2月(20±11d),抗HEV-IgA、抗HEV-IgM阳性持续整个观察期,半数阳性率分别持续3个月和4个月,从病后第2个月起,抗HEV-IgA、抗HEV-IgM阳性率在同月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3.2例ORF3区全基因组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0.43%~93.62%,来源于同一患者ORF3区全基因组不同克隆之间的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7.97%~99.71%,与Ⅳ型(中国/台湾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9.86%~99.71%。ORF3区可检出点突变、缺失突变、短序列的插入突变。4.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经持续G418压力筛选和有限稀释法克隆化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细胞内表达增强型绿荧光蛋白,SDS-PAGE在28.5kD左右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在28.5kD左右有一条强的棕色条带,说明pEGFP-ORF3和pXF2RH-ORF3在HepG2细胞中得到表达。5.pEGFP-ORF3和pXF2RH-ORF3转染组的HepG2细胞的增殖速度比未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细胞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的肿瘤细胞株HepG2的细胞周期分布是G1=68.09%和67.1%,S=19.50%和19.0%,G2=12.41%和13.9%,凋亡率为0.83%和0.86%;未转染HepG2细胞周期分布是G1=72.15%,S=14.91%,G2=12.95%,凋亡率为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峰不明显。结论1.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以HEVⅣ型感染为主。散发性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以30岁至59岁为主,男∶女之比约为3.3∶1,全年均可发病,3-6月为高峰季节。2.成功建立检测血清抗HEV-IgA的方法,戊型肝炎患者抗HEV-IgA阳性率较抗HEV-IgM阳性率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联合HEV-IgM和抗HEV-IgA检测,可提高急性戊型肝炎诊断的敏感性。3.多个克隆测序结果提示患者体内HEV呈现准种群共存,HEV-ORF3 C末端2个富含脯氨酸区多有点突变,点突变不影响脯氨酸表达。4.在HepG2细胞中高表达pEGFP-ORF3和pXF2RH-ORF3融合蛋白,可获得大量融合蛋白。5.转染pEGFP-ORF3和pXF2RH-ORF3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对HepG2细胞增殖速度与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1.首次研究武汉地区戊型肝炎病毒(HEV)流行病学特点、基因分型和HEV开放读码框架3(ORF3)基因序列的准种特点。2.初步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清抗HEV-IgA的方法。3.首次在HepG2细胞表达HEV开放读码框架3(ORF3)基因编码融合蛋白,该蛋白没有引起HepG2细胞明显的凋亡,是否对细胞有增殖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意义1.HEV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可以加强对病毒起源及进化的认识;有助于分析戊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特征,更好地了解HEV变异性和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其基因异质性与抗原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考虑建立不同基因型HEV感染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特异性,进而避免因抗体特异性减弱或降低而导致的误诊。总之对病毒的临床治疗和预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可靠的检测方法,目前临床常检测抗-HEV IgG及IgM。抗-HEV IgG出现早,检出率高,但持续时间长,发病后6~12个月大部分患者抗-HEV IgG仍然阳性,因此无法区分是急性戊型肝炎还是既往HEV感染。抗-HEV IgM出现早,发病三个月以后基本转阴,是急性戊型肝炎的特异指标,但检测的灵敏度不高(60%~70%)。因而在戊型肝炎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抗HEV-IgA可作为戊型肝炎近期感染的辅助抗体,同时检测抗-HEV IgA,可提高诊断率和检测敏感性,还协助假阳性的判断,有利于正确诊断。3.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症状显着者多是15-30岁年轻人,死亡率0.5-3.0%,孕妇死亡率高达20%。其发病机制可能有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和免疫损伤参与,详细机制不明。ORF3是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C-Jun N端激酶等MAPK超家族激酶的底物,可能参与细胞的生长、凋亡过程。ORF3功能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HEV致病机制及确定治疗方案。

万谟彬[8](2001)在《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王磊,李秋梅,于淑丽,张秀珍,司爱华[9](1996)在《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经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散发性戊型肝炎127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结果表明,患者以中年为主,平均44.4±13.5岁,男多于女,为5.7∶1。该病全年散发,3~5月份较多见、占44.1%。患者以从事管理、经贸和经常外出人员为主。79.5%的患者有经常在外就餐史,无家庭聚集和续发病例,推测传播途径可能与不洁饮食有关,但明确的感染来源不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预后较好,与同期住院的甲型肝炎比较存在着某些差别。

黄守杰[10](2008)在《戊型肝炎病原学诊断策略初探及江苏农村地区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戊型肝炎(简称戊肝)研究的深入和诊断方法的进步,为戊肝诊断提供了更多可靠的工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戊肝病原学诊断指标主要包括抗-HEV IgM抗体、抗-HEV IgG抗体和HEV RNA。分析戊肝病例的病原学指标发现,抗-HEV IgM抗体在4w左右达到峰值,发病2个月后开始下降直至阴转;抗-HEV IgG抗体在4w左右达到最高峰,在2个月开始下降,但抗体能在较长时间内一直保持阳性;PCR阳性率在急性早期较高,在4w时显着下降,3m以后基本检测不到HEV RNA。由于抗-HEV IgG抗体能长期维持阳性,单次IgG检测值不宜做为诊断依据,而系列血清的抗体阳转或滴度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PCR阳性可以做为确诊依据,但检测时间若在急性晚期或恢复期,则会有较多漏诊;IgM做为诊断依据时,若早期就诊时阴性则必须进行随访检测以免漏诊。根据采样时间的不同,设定IgM的不同临界值,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在发病后1w、2w时IgM抗体的最佳临界值为sco=3,而4w-3m标本的最佳临界值为sco=2。戊肝病例就诊时极少会超过发病2m,在此期间内,抗-HEV IgM是一个较可靠的诊断指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在95%以上,诊断的准确率为96.3%(95%CI:93.3%~98.2%)。现有关于较大人群中的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的资料大多来源于爆发调查,国内外对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一般来源于城市中心医院的临床病例调查,由于各种选择性偏倚的存在,无法全面地反映戊肝的流行全貌。木研究选取了江苏东台市的十个乡镇建立了基于各级医疗点的疑似肝炎主动监测系统,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监测,以较全面地了解我国农村地区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该地区自然人群中抗-HEV抗体情况显示当地HEV感染率为51.2%,随年龄累积明显,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一年时间内有11.2%的抗体阴性者发生了抗体阳转,提示在此期间内发生了HEV新发感染。当地戊肝病例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4:1;各个监测乡镇均有病例,且自西向东可发现东部沿海三个乡镇发病率较高;全年均有散发,季节性差异不明显;病例中HEV基因4型为绝大多数,占94.7%,基因1型占5.3%。在监测期间未发现戊肝爆发。分析疑似肝炎病因谱发现,急性肝炎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戊肝、急性乙肝和甲肝;戊肝表现的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损伤比其他肝炎明显。

二、山东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上海市徐汇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晓率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全文总结
    一、结果
    二、结论
    三、政策建议
论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2001~2005年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发病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血清病原学分型结果
    2.2 戊型肝炎各年度发病情况
    2.3 月份分布情况
    2.4 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3 讨 论

(3)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设置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目标
        1. 总目标
        2. 具体目标
第一部分 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1、肝炎门诊开设基本情况
        2、肝炎门诊医护人员配置
        3、实验室检测分型能力
        4、2004年~2007年肝炎门诊门诊量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各类相关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评价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结果
        1. 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看法
        2. 卫生专业站所相关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看法
        3.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看法
        4. 医护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态度
        5.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看法和需求与利用意愿
        6. 病毒性肝炎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的看法、需求与利用
        7. 综合分析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二. 建议
    三.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件一:闸北区医疗机构肝炎门诊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件二:访谈提纲
附件三:社区居民对肝炎门诊态度和就诊意愿调查表
附件四:病毒性肝炎患者就诊情况、满意度和疾病经济负担调查表
致谢

(5)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2.1 地区分布
    2.2 时间分布
    2.3 人群分布
3 其他影响因素
4 控制与预防
5 展望

(6)山东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及ORF3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病毒基因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IgA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武汉地区戊型肝炎病毒ORF3基因序列准种特点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HEV ORF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初探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综述2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缩写
附录
致谢

(8)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一) 病原学
    (二) 流行病学
    (三)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临床表现
    (五) 诊断
    (六) 治疗
    (七)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1) 人血丙种球蛋白
        (2) 疫苗预防
二、戊型病毒性肝炎
    (一) 病原学
    (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4.季节分布
    (三)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临床表现
    (五) 诊断
        1.病毒抗原检测
        2.特异性抗体检测
        3.病毒RNA检测
    (六) 治疗
    (七) 预防
    (八) 未来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10)戊型肝炎病原学诊断策略初探及江苏农村地区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1.1.HEV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
        1.2.HEV基因组及其功能
        1.3.HEV的归类
        1.4.戊肝病毒的基因型及血清型
    2.戊型肝炎的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感染进程
        2.1.临床特征
        2.2.病理变化
        2.3.感染进程
    3.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3.1.免疫电镜(IEM)
        3.2.免疫荧光镜检(IFM)
        3.3.戊肝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3.4.检测抗HEV抗体的酶免疫试验(EIAs)
    4.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4.1.戊肝的全球流行概况
        4.2.戊肝的动物宿主
        4.3.戊肝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4.4.戊肝的流行特点
    5.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5.1.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
        5.2.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
        5.3.戊肝疫苗临床试验
    6.本论文研究的思路、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主要仪器
        1.2.主要试剂和材料
        1.3.常用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方法
        2.1.胶回收Kit回收片段
        2.2.样品检测
        2.3.主动监测质量控制
        2.4.数据处理软件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急性戊肝诊断中不同病原学指标的应用策略研究
        1.病例来源及确诊
        1.1.病例来源、入选标准及血清采集
        1.2.病例确诊标准和确诊流程
        2.戊肝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指标变化趋势
        3.不同时期标本HEV IgM和PCR诊断的准确性
        3.1.发病后不同时间标本中HEV RNA的诊断准确性
        3.2.发病后不同时间标本中HEV IgM抗体的诊断准确性
        3.3.综合评价
        4.小结
    第二部分 江苏农村地区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1.自然人群中HEV感染的特征
        1.1.自然人群中的戊肝病毒感染率
        1.2.自然人群中的戊肝新感染率
        2.江苏农村地区疑似急性肝炎发生情况
        2.1.主动监测系统简介
        2.2.疑似肝炎病例一般情况
        2.3.疑似肝炎病例的发现途径
        2.4.疑似肝炎病例的三间分布
        2.5.疑似肝炎病例的病因谱分析
        3.戊型肝炎临床病例的三间分布
        3.1.年龄性别分布
        3.2.地区分布
        3.3.月份分布
        4.戊肝与非戊肝病例的临床特点比较
        4.1.症状和体征比较
        4.2.ALT峰值比较
        5.源于戊肝病例或亚临床感染病例的HEV株分子进化分析
        6.小结
讨论
    1.综合应用HEV病原学指标指导临床诊断
        1.1.PCR引物与抗-HEV抗体检测试剂的评价
        1.2.戊肝血清学和病原学指标变化趋势
        1.3.综合应用检测指标指导临床诊断
    2.散发性戊肝流行病学特征
    3.江苏农村地区疑似肝炎病因谱
        3.1.疑似肝炎病例构成
        3.2.戊肝与其他肝炎临床特点比较
    4.自然人群戊肝感染情况
    5.不同基因型的流行情况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山东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 沈红. 复旦大学, 2012(03)
  • [2]2001~2005年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发病情况调查[J]. 孟运运,王耀峰,种红云. 东南国防医药, 2007(02)
  • [3]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炎门诊设置必要性研究[D]. 方嘉列. 复旦大学, 2008(04)
  • [4]218例散发性急性甲、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孟运运,种红云,王耀峰. 现代预防医学, 2007(07)
  • [5]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J]. 艾志琼,申元英,林丽佳,倪兆林,张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19)
  • [6]山东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结局[D]. 于静静. 山东大学, 2017(09)
  • [7]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及ORF3功能的研究[D]. 陈焰.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 万谟彬. 肝脏, 2001(S1)
  • [9]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J]. 王磊,李秋梅,于淑丽,张秀珍,司爱华.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6(04)
  • [10]戊型肝炎病原学诊断策略初探及江苏农村地区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 黄守杰.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山东地区散发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