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写组[1](2014)在《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自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迎来了"开门红"。全党振奋,人民高兴,给国际社会也留下了积极、美好的印象,增添了世界各国政要和广大民众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开局漂亮,且步履稳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前辈们开创和奠定的坚实基础,靠的是全党上下和全国各族人
和明丽[2](2020)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人民谋幸福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发展过程。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内容丰富、特征鲜明的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本文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轴线,在查阅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相关内容。首先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交代了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意义以及综述现状等,方便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不足。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梳理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形成。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我国传统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奋斗幸福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基层执政实践经验,经历了初步奠定阶段、形成发展阶段、丰富深化阶段、最终成熟提出的。第三部分提炼归纳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内涵和特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更好更高层次的去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奋斗这一根本途径最终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一宏伟目标的新时代幸福观;客观实践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实现途径与实现目标的统一、个人幸福与民族振兴的统一是其鲜明特征。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出发点、目标追求与实现途径。第五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由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构成。理论价值包括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弘扬和超越;实践价值包括批驳了错误的幸福观,引导人们践行正确的幸福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新时代的奋斗力量;为实现全人类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侯燕[3](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郑超华[4](2019)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文中研究指明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历史接力棒传递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为之接续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之以民族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接住,而且领跑于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璀璨的前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使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最鲜明主题,拓宽了民族复兴的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热议,中外学者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用“梦想—愿景”的研究范式来阐释民族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十八届党中央作出的理论贡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命题以来,以“使命—担当”为视角探讨民族复兴日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新的研究热点、焦点,而这一研究也刚刚才起步。虽然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用“使命”来阐述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等问题,但新时代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要求,则是需要加以对比区分、厘清界定和深入把握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图较为完整地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理论渊源,找到本研究命题的具体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融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结构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本研究的限度。第一章,重点对政党使命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特别是较为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发展中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理论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重要原则参考和一般原理指引。第二章,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质内涵,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分析其所肩负的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的三重伟大使命,并以这三重使命为出发点和分界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履行三重使命的伟大奋斗历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呈现与意义,厘清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在“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不同话语体系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同时代要求,并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精神力量、民心根本、生态底线、外部环境、历史责任、安全保障、领导核心等九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生动演绎进行简要归纳,初步提炼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性意义。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志、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民族复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研判,梳理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期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化巨大挑战为重大机遇。第五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紧密围绕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从“政党—国家—社会”与“国际—国内—党内”两重维度的“大党建”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统筹协调好“四个必须”和“四个伟大”、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决定性要素,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深化本命题研究进行展望。
刘玉民[5](2005)在《过龙兵》文中提出 第1章随着两声惊雷般的重撞,两扇朱漆楠木、上面嵌着几格漂亮风玻璃的屋门訇然倒下,没等屋里明白出了什么事儿,年打雷和二排长已经进到屋里,把两支冰窟窿似的枪口,对准卓立群和他的那个白得让人眼馋、俊得让人心痒的五姨太了。正是熄灯前的最后时刻,男人刚刚钻进被窝,两只胳膊还伸在外面,女人也刚刚沐浴完毕,美滋滋地向床边走去。女人二十一岁,天生一副窈窕丰润白玉
汪倩倩[6](2020)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原则,并强调要切实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实质是在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支撑下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并在乡村振兴的各领域中发挥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乡村振兴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来看,首先乡村振兴必须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彻始终,因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历史经验总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必须、是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本质体现。其次,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向前发展。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农民主体地位、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指明了路径;另一方面,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利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更有利于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因此,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主体作用发挥好坏至关重要,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全面发展的点睛之笔,也是应有之意。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独特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人民主体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理论渊源,本人随机选取几个农村开展走访调研。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主要是:农民在特色产业中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农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农民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度不断提高、农民在参与村民自治实践中的范围较全面。但是,由于客观方面体制机制的不均衡不充分、主观方面农民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又存在着产业生产经验不足、现代生态意识较为缺乏、文化价值取向时有偏离、参与自治的能动性欠缺、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瓶颈,也限制了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自身需要强化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并围绕乡村“五大振兴”,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自觉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何建明[7](2000)在《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是自然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赵淋[8](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针对新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看法、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生成逻辑、新时代网络安全的本质与特征、新时代网络安全的实现路径及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时代价值,以求形成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形成彰显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从历史逻辑上来看,是他从主政福建、浙江期间对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探索到十八大以来对网络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深入认识的经验总结;从现实逻辑上来看,是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和应对国际网络空间威胁与挑战的正确抉择;从思想渊源上来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信息网络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治乱兴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的网络安全具有对抗性本质和整体性、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共同性的特征,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护网络安全是系统性工程,要树立动态综合的防护理念。在实现路径上要通过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突破核心技术与促进网络发展的统一、开发人才资源与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统一、全社会参与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统一,来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基本权益。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不仅继承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维护我国网络安全提供了实践指南,还为国际社会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不仅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现实逻辑,还研究了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和思想渊源。同时注重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出发来探究网络安全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并揭示出新时代网络安全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之间的关系,使得对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汤素娥[9](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孙凤玲[10](2017)在《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泰戈尔在诗歌中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以此传达其深邃的梵我合一思想,在有限中实现与无限结合的欢娱。本文旨在通过对泰戈尔诗歌中典型自然意象的阐释,由浅入深论述自然意象背后涉及的宗教哲学命题。本文主要运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重点论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自我”和“大梵”;作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核心命题之“梵我合一”。通过对诗歌的文本细读,揭示出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所表达的核心命题。同时,本文运用了统计分析法,使自然意象基本形态得以简明呈现,也运用文学地理批评方法阐释自然意象的成因与来源。引言部分对国内外泰戈尔诗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提出本文主题研究的可行性。第一章运用统计分析法,将自然意象归为植物、动物、季候、山川与天体五种,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基本形态。同时,通过一系列图表,将“黄昏”、“鸟”、“莲”、“树”等高频次意象清晰呈现出来。其自然意象的主要特征有四:整体性、群体性、象征性及神秘性。从审美特点来看,自然意象具有鲜活的动态美、静态美与和合之美。第二章从自我生命塑造、自我生命的觉醒和自我生命为获取自由而采取的坚毅果敢的行动三个方面,论述了泰戈尔诗歌中的自我内涵。自我既指个体生命,亦指一切自然生命,诗人极力表现自我生命的喜怒哀乐,是为了阐释梵我合一的思想。第三章结合具体自然意象探讨了“大梵”的基本内涵。第一,“大梵”既是一切花草树木、风云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生命,又不具任何形体而潜隐于自然万物之中。第二,通过自然生命的永恒与时间的永恒,阐明“大梵”的不死。第三,Dharma之梵,主要体现了“大梵”作为宇宙精神与终极真理的深层内涵。作为最高宇宙精神的“大梵”,往往与“新娘”、“婚礼”等自然意象相关;作为终极真理的大梵,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生命与最高创造者内在的和谐统一。第四,创造者“大梵”与自然生命是一种无限与有限、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创造者与自然生命内在的和谐,最终由强烈的合一之情——“爱”得以实现。第四章重点探讨自我生命如何实现与“大梵”的合一。作为人类的自我,主要立足于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与梵合一;同时,死亡和婚礼亦是实现与梵合一的重要方式。作为自然生命的自我,首先通过肯定/否定方式实现合一,其次是通过自然万物与梵内在的同一实现合一;此外,通过死亡与婚礼实现梵我合一。在此基础上,进而论析人、自然与大梵通过物化方式实现合一,以及彼此内在的同一不二。本文的结论是:第一,泰戈尔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有着深厚的宗教哲学内涵;第二,自然意象与自然观是统一的;第三,自然意象既源于诗人自幼生活的地理环境影响,也受其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印度传统宗教哲学对自然意象的营造、表达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第四,泰戈尔梵我合一思想是对东西方宗教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二、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论文提纲范文)
(1)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
二、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 |
三、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 |
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
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 |
六、关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 |
七、关于群众路线和改进作风的重要论述 |
八、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 |
九、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
十、关于外交工作、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 |
后记 |
(2)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形成 |
2.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1 我国传统幸福观 |
2.1.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2.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奋斗幸福思想 |
2.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形成过程 |
2.2.1 初步奠定阶段 |
2.2.2 形成发展阶段 |
2.2.3 丰富深化阶段 |
2.2.4 成熟提出阶段 |
第三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内涵及特征 |
3.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
3.1.1 幸福观 |
3.1.2 奋斗幸福观 |
3.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
3.2.1 客观实践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
3.2.2 实现途径与实现目标的统一 |
3.2.3 个人幸福与民族振兴的统一 |
第四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
4.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出发点 |
4.1.1 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
4.1.2 更加民主、法制的政治生活 |
4.1.3 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
4.1.4 更加安全、绿色的生态环境 |
4.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目标追求 |
4.2.1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
4.2.2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
4.3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实现途径 |
4.3.1 树立奋斗意识,缔造长久幸福 |
4.3.2 消除异化劳动,创造自由自觉劳动的社会条件 |
4.3.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
第五章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
5.1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价值 |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5.1.2 实现了对我国传统幸福观的弘扬和超越 |
5.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实践价值 |
5.2.1 批驳了错误的幸福观,引导人们践行正确的幸福观 |
5.2.2 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汇聚了新时代的奋斗力量 |
5.2.3 为实现全人类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以青年为本 |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重视留学工作 |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与限度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限度 |
第一章 政党使命基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一、使命的内涵 |
二、使命的特征 |
(一)多元性和多样性 |
(二)完成性和延续性 |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 |
三、使命的功能 |
第二节 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 |
一、政党使命的来源 |
二、政党使命的类型 |
(一)以阶级属性为划分 |
(二)以政权关系为划分 |
三、政党使命的价值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 |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发展 |
(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地位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与形成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历史自觉 |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一)初心的内涵界定 |
(二)初心与使命的互通性 |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三重界定 |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根本使命 |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使命 |
第二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致富 |
二、扞卫中华民族独立主权 |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
第四节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
一、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小康 |
二、领导中华民族振兴富强 |
三、推动世界和谐合作发展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呈现与意义 |
第一节 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 |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要求 |
二、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
三、实现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 |
(一)“梦想—愿景”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
(二)“使命—担当”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
第二节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指归 |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前景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奋斗 |
一、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
二、优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体制 |
三、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
四、厚植民族复兴的民心根本 |
五、守护民族复兴的生态底线 |
六、营造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 |
七、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
八、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 |
九、锻造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意义 |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
二、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
三、夯实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更坚固的地基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机遇挑战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 |
一、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标志 |
二、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间表 |
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线图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 |
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一)中国内需不断扩大和提升 |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三)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 |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 |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 |
三、我国发展具备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
(一)世界格局总体趋于稳定 |
(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挑战 |
一、维护良好外部环境的难度剧增 |
(一)经济全球化受到破坏 |
(二)世界和平稳定出现波折 |
二、危害民族复兴的因素明显增长 |
(一)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
(二)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迫在眉睫 |
四、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压力加大 |
(一)执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
(二)党建自身出现薄弱环节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统筹“四个必须”与“四个伟大” |
一、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
(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
(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
(一)必须高扬伟大梦想 |
(二)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
(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
(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
第二节 统筹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 |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一)正确把握总体布局内在逻辑 |
(二)抓紧抓牢五大建设基本要求 |
(三)狠抓落实各项建设重点难点 |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一)正确把握战略布局内在逻辑 |
(二)系统处理四个全面各重关系 |
(三)时空推进战略布局全面落实 |
第三节 统筹两个大局与两件大事 |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
(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
(三)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
(一)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
(二)把安全作为巩固发展成果的保障 |
第四节 统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
一、深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
(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
(二)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三)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 |
(二)强化党员思想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
(三)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
(四)锻造党的铁军队伍,发挥先锋作用 |
(五)不断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
(六)健全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制度刚性 |
第五节 倡导共同价值与共同命运 |
一、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
(一)夯实和平发展这个条件基础 |
(二)运用公平正义这个手段原则 |
(三)致力民主自由这个根本追求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价值基础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 |
(三)精准高效地传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
(四)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厚价值意蕴 |
(五)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作用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
2.1 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战略目标 |
2.1.1 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
2.1.2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
2.2 农民主体作用的相关概念 |
2.2.1 农民主体与农民主体性 |
2.2.2 农民主体地位与农民主体作用 |
2.3 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作用的相互关系 |
2.3.1 乡村振兴必须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彻始终 |
2.3.2 乡村全面振兴能促进农民主体作用有效发挥 |
2.3.3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能促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
3 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理论渊源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主体思想 |
3.1.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
3.1.2 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 |
3.1.3 列宁的人民主体思想 |
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 |
3.2.1 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 |
3.2.2 邓小平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 |
3.2.3 江泽民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 |
3.2.4 胡锦涛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 |
3.2.5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 |
3.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鉴 |
3.3.1 孔子:“仁者爱人”的爱民思想 |
3.3.2 孟子:“民贵君轻”的贵民思想 |
3.3.3 荀子:“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
3.3.4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民思想 |
4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积极成果 |
4.1.1 农民在特色产业中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 |
4.1.2 农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强 |
4.1.3 农民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度不断提高 |
4.1.4 农民在参与村民自治实践中的范围较全面 |
4.2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
4.2.1 农民在产业生产中经验不足 |
4.2.2 农民现代生态意识较为缺乏 |
4.2.3 农民文化价值取向时有偏离 |
4.2.4 农民参与自治的能动性欠缺 |
4.2.5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
4.3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 |
4.3.2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 |
5 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
5.1.1 发挥农民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
5.1.2 发挥农民广泛使用现代技术来振兴产业的增进作用 |
5.2 发挥农民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 |
5.2.1 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
5.2.2 发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作用 |
5.3 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
5.3.1 发挥农民乡村文化自信的动力作用 |
5.3.2 发挥农民乡贤的文化价值引领作用 |
5.4 发挥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作用 |
5.4.1 发挥农民现代生态意识在整治农村环境中的指导作用 |
5.4.2 发挥农民在留住乡村特色原始风貌中的自觉保护作用 |
5.5 发挥农民在乡村组织振兴中的作用 |
5.5.1 发挥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参与作用 |
5.5.2 发挥农民在村民自治组织中的管理作用 |
5.5.3 发挥农民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的联系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生成逻辑 |
2.1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历史逻辑 |
2.1.1 习近平从政早期地方信息化实践探索 |
2.1.2 网络强国战略的提出 |
2.1.3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确立 |
2.2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现实逻辑 |
2.2.1 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基本需求 |
2.2.2 构建信息化发展方向与路径的必然要求 |
2.2.3 应对国际网络空间威胁与挑战的现实需要 |
2.3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生成的思想渊源 |
2.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互联网思想 |
2.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网络安全本质与特征的基本观点 |
3.1 新时代网络安全的本质 |
3.1.1 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 |
3.1.2 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 |
3.1.3 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 |
3.2 新时代网络安全的特征 |
3.2.1 网络安全的整体性特征 |
3.2.2 网络安全的动态性(相对性)特征 |
3.2.3 网络安全的开放性特征 |
3.2.4 网络安全的共同性特征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网络安全实现路径的主要观点 |
4.1 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 |
4.1.1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4.1.2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标准 |
4.2 突破核心技术与促进网络发展的统一 |
4.2.1 突破网络安全核心技术 |
4.2.2 促进网络发展 |
4.3 开发人才资源与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统一 |
4.3.1 开发网络安全人才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4.3.2 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
4.4 全社会参与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统一 |
4.4.1 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
4.4.2 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网络空间 |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的时代价值 |
5.1 继承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1.1 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1.2 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落地 |
5.2 成为新时代维护我国网络安全的行动指南 |
5.2.1 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我国互联网治理的领导体制 |
5.2.2 推进互联网领域法治化进程 |
5.2.3 促进我国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
5.2.4 推进人才培养与引进行动不断开展 |
5.3 为世界各国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5.3.1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实事求是谋安全”的治理思路 |
5.3.2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的必要之举 |
5.3.3 推动国际社会维护网络安全实践的展开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
3.1 劳动价值论 |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
3.2 劳动精神论 |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
3.3 劳动主体论 |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
3.4 劳动关系论 |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本文的创新与研究方法 |
(一) 本文的创新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自然意象的形态、特征与审美价值 |
第一节 自然意象的基本形态 |
一、植物意象 |
二、动物意象 |
三、季候意象 |
四、山川意象 |
五、天体意象 |
第二节 自然意象的重要特征 |
一、群体性 |
二、整体性 |
三、象征性 |
四、神秘性 |
第三节 自然意象的审美特点 |
一、动态美 |
二、静态美 |
三、和合美 |
第二章 自然意象与自我 |
第一节 自我生命的塑造 |
一、自我心境 |
二、自我灵魂 |
三、自我形象 |
第二节 自我生命的觉醒 |
一、初觉醒的狂喜 |
二、觉醒中的沉吟 |
第三节 坚毅果敢的行动力 |
一、渴望挣脱束缚 |
二、挣脱束缚的坚毅行动 |
第三章 自然意象与大梵 |
第一节 创造者之大梵 |
一、动植物、山河意象中的大梵 |
二、天体、季候意象中的大梵 |
第二节 “不死”之大梵 |
一、自然生命的永恒 |
二、时间的永恒 |
第三节 Dharma之梵 |
一、作为宇宙精神的Dharma |
二、作为终极真理的Dharma |
第四节 自然意象与大梵的结构关系 |
一、对立 |
二、统一 |
三、爱 |
第四章 自然意象与梵我合一 |
第一节 人与大梵合一 |
一、在社会实践中合一 |
二、通过婚礼合一 |
三、通过死亡合一 |
第二节 自然与大梵合一 |
一、外在的合一 |
二、内在的合一 |
三、通过死亡与婚礼合一 |
第三节 人、自然与大梵合一 |
一、以物化方式合一 |
二、内在同一不二 |
结语 |
一、深厚的宗教哲学内涵 |
二、自然意象与自然观 |
三、自然意象的成因 |
四、对东西方的继承与超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综述[J]. 本刊编写组. 职业技术, 2014(Z1)
- [2]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D]. 和明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4]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D]. 郑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过龙兵[J]. 刘玉民. 中国作家, 2005(04)
- [6]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D]. 汪倩倩.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J]. 何建明. 中国作家, 2000(05)
- [8]习近平新时代网络安全观研究[D]. 赵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10]泰戈尔诗歌自然意象研究[D]. 孙凤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