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茶绿色素的制备工艺研究

水溶性茶绿色素的制备工艺研究

一、水溶性茶绿色素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悦,董双双,李孟阁[1](2016)在《绿茶中绿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绿茶中的绿色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茶绿色素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0∶1(m L/g),乙醇体积分数80%,超声时间60min,超声温度70℃时,提取效果最佳。绿色素的稳定性研究表明:金属离子Na+、Al3+、Cu2+、Mg2+对茶绿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而Fe3+对茶绿色素的吸光度值影响较大;pH值对茶绿色素的影响明显,在酸性、中性和弱碱性的介质中稳定性较好;而食盐、蔗糖、葡萄糖等食品添加剂对茶绿色素溶液吸光度基本无影响。

郭凌云,舒阳[2](2015)在《茶绿色素的提取及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几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茶绿色素的得率、化学组成、色相及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方法分别用95%乙醇经常温浸泡、热水提取、超声波提取及微波提取茶绿色素,采用常规方法分析该色素化学组成及色相,试剂盒检查其清除自由基活性。结果与其他几种提取方法相比,微波提取茶绿色素的得率、色素中叶绿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7.02%、8.92%;该色素所含茶多酚、总黄酮、氨基酸含量也相对较高;微波提取色素的绿度最高,为-27.63,亮度(40.21)仅略低于常温提取色素的亮度(40.29);该色素清除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活性也较高,分别仅略低于热水提取色素的清除活性,但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微波提取茶绿色素不仅得率高、色相好,且该色素清除自由基活性高,是茶绿色素提取的最佳方法。

王让剑[3](2012)在《茶树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检测与提取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茶树叶绿素的分布、结构、性质、生物合成及其检测方法、提取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茶树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机理及在化工、医药和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3点建议:①茶树叶绿素遗传机制和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尚不够深入,仍处在起步阶段,模式植物叶绿素相关研究可为茶树参考。②探索茶树叶绿素与茶叶香气、滋味品质之间的关系可为茶树品质育种提供依据。③提取茶树叶绿素及开发相关深加工产品是提高我国茶叶经济效益,保障茶产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张吉祥[4](2011)在《正交实验法优选绿茶绿色素的超声波提取工艺》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正交实验法,利用超声提取技术,优选由绿茶中提取绿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以绿色素的乙醇浸提液在可见光区665nm处的吸光度为考察指标,应用正交实验法对提取过程中浸提温度(A)、浸提时间(B)、超声波功率(C)、乙醇浓度(D)及料液比(E)5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与浸提温度对茶叶中绿色素提取率的影响较为显着,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5%、浸提温度60℃、料液比1:16、提取时间40min、超声波功率350W。在此优化条件下绿茶中绿色素提取率达到38.80%,为先前文献报导的1.7倍。

朱荣莉,邰杰,刘军海[5](2010)在《残茶中绿色素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法从残茶中提取茶绿色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液料比为10:1、微波功率为600W、微波作用时间120s、提取温度65℃时,在此条件下,茶绿色素提取率可达27.48%。并对茶绿色素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温度对茶绿色素几乎无影响;碱性条件下茶绿色素稳定性较差;Cu2+、Zn2+、Mg2+和Al3+对茶绿色素的影响不大,而Fe3+对茶绿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大。

黄晓敏,郭雅玲[6](2010)在《茶绿色素的提取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荼绿色素(TGP)是从茶鲜叶或绿茶中提取制备的一种天然色素,色素主体成分为叶绿素,为一种天然优良营养保健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提取方法上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微波萃取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的研究应用。

钟世荣,吴士业,冯治平[7](2010)在《茶绿色素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茶绿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绿色素的光谱特性在663nm为特征吸收峰;茶绿色素对热较稳定;金属离子K+、Na+、Zn2+、Cu2+、Mg2+、Ca2+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Al3+、Fe2+和Fe3+对其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或破坏作用;pH对该色素的影响明显,在弱酸性条件下(pH=5~6)稳定性较好;光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苯甲酸钠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该色素抗氧化性较弱,抗还原性较强。

陈红艺[8](2008)在《新型茶绿色素锌的制备及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茶绿色素(Tea Green Pigment,TGP)作为茶叶加工的副产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绿色素经过结构改造,既增强了稳定性,又有较好的水溶性,使之具有着色剂和锌制剂的双重作用。随着茶树的大量种植,必然会出现大量的茶叶副产物。本文研究茶绿色素锌(Tea Green Pigment Zinc,TGPZ)的制备条件,及对其结构、性质、及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茶绿色素锌的生物利用度和补锌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茶绿色素的制备和性质、结构及稳定性研究(1)、以茶鲜叶的4、5叶为原料,通过在不同的提取条件对比,得出提取率是:微波>加温>超声波>常温;(2)、经过测定茶绿色素中的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和黄酮类的含量以及对·OH自由基和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得出在茶绿色素的修改改性过程中,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下降,尤其是茶多酚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茶绿色素锌中含量仅分别为脂溶性茶绿色素的32.27%,56.46%。这些活性成分的减少,所以茶绿色素锌清除·OH自由基的能力比脂溶性茶绿色素下降了66.38%,茶绿色素锌中的锌离子增强了SOD酶活力,故这两者清除O2-·自由基能力相当;(3)、经过色值分析,得出茶绿色素锌要比脂溶性的茶绿色素绿色值要高,且稳定好;(4)、紫外可见和红外扫描显示,茶绿色素锌相对脂溶性茶绿色素其紫外可见吸收峰是向短波长方向移动,红外光谱中3417 cm-1出现一个宽峰和在996.76cm-1出现一个较强的吸收峰是叶绿酸中代入金属盐的标志。2茶绿色素锌的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1)、以无机锌(ZnSO4)为参照,茶绿色素锌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108.4%,茶绿色素锌的吸收速度Ka比ZnSO4慢,但吸收峰比ZnSO4高,故可知茶绿色素锌有缓释作用及降低动物体内锌的消除速率。(2)、茶绿色素锌的不同剂量补锌试验,可知SZC2组的补锌效果最好,得出茶绿色素锌补锌有提高生产性能和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增强机体抗氧化性和增加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使血清和脾脏组织TC和TG值升高及使肝脏中TC和TG值降低。

袁华芳[9](2008)在《黑茶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一系列黑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黑茶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茶绿色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咖啡因的含量;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其抗氧化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水蒸气蒸馏提取法(WDE)和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两种不同提取方法,对4种黑茶样品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黑茶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中十六烷酸和芳樟醇两种化合物含量较高。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10种黑茶生茶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黑茶样品的茶多酚含量为24.79%~37.51%;以槲皮素为标准品,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23种黑茶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最大吸收波长为420nm,方法变异系数小于0.068%,方法回收率为97.5%~103.5%,黑茶样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0.083~2.4698mg/g;测定23种黑茶样品中脂溶性色素茶绿色素的相对含量,最大吸收波长为660nm,确定了加入显色剂醋酸铜的最佳量为4.0mL,方法变异系数小于0.28%,方法回收率为:101.32%~104.9%,黑茶样品茶绿色素相对含量为为6.445~128.58mg/g;以谷氨酸为标准品,茚三酮比色法测定23种黑茶样品的游离氨基酸的百分含量,最大吸收波长为570nm,方法变异系数小于0.85%;方法回收率为93.5%~103%,黑茶样品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5%~4.9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种黑茶样品的咖啡因的含量,流动相组成为:水-甲醇-乙酸-二甲基酰胺=70∶30∶0.05∶0.25,方法变异系数小于3.96%,方法回收率为91.7%~103.8%,黑茶样品咖啡因含量为0.8585~28.575mg/g;以邻苯三酚—碳酸盐缓冲溶液—鲁米诺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为空白发光峰值,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24种黑茶样品的抗氧化性,其IC50值为0.16~5.99mg/mL。

马士成,于海宁,沈生荣[10](2007)在《茶绿色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茶绿色素是目前茶叶深加工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本文介绍了茶绿色素的组成,概述了绿茶加工、贮藏过程中茶绿色素降解的机理,探讨了茶绿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影响因素,对影响茶绿色素稳定性的金属离子、光照、温度、pH值、食品添加剂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茶绿色素研发趋势。

二、水溶性茶绿色素制备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溶性茶绿色素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绿茶中绿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绿茶提取液的制备
    1.4 残茶提取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1.5 茶色素稳定性实验
        1.5.1 金属离子
        1.5.2 p H值
        1.5.3 食品添加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料比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2 乙醇体积分数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3 超声时间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4 超声温度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5 正交试验
    2.6 茶绿色素稳定性研究
        2.6.1 金属离子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6.2 p H值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6.3 食品添加物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 结论

(2)茶绿色素的提取及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鲜叶
    2.2 仪器与试剂
    2.3 茶绿色素的提取
    2.4 茶绿色素的主要化学组成
    2.5 茶绿色素的色度
    2.6 茶绿色素体外清除·OH和O2-·活性分析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提取方法对茶绿色素得率的影响
    3.2 提取方法对茶绿色素主要化学组成的影响
    3.3 茶绿色素的色度
    3.4 茶绿色素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分析
4 结论

(3)茶树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检测与提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树叶绿素的分布、结构和性质
2 茶树叶绿素生物合成
3 茶树叶绿素含量检测方法
4 茶树叶绿素提取方法
5 展 望
    5.1 茶树叶绿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
    5.2 茶树叶绿素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5.3 茶树叶绿素应用于化工领域
    5.4 茶树叶绿素应用于食品与药品领域

(4)正交实验法优选绿茶绿色素的超声波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提取工艺流程
        1.2.2 浸提条件的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1 浸提条件的选择
        2.1.1 浸提剂浓度的选择
        2.1.2 超声波功率的选择
        2.1.3 料液比的选择
        2.1.4 浸提时间的选择
        2.1.5 浸提温度的选择
        2.1.6 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
    2.2 绿茶绿色素的精制
3 结论

(5)残茶中绿色素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
        1.2.1 工艺流程
        1.2.2 残茶提取液的制备
        1.2.3 残茶提取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1.2.4 稳定性实验
        1.2.4. 1 p H值对色素稳定性影响
        1.2.4. 2 水浴温度对色素稳定性影响
        1.2.4. 3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影响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
        2.1.1 乙醇浓度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1.2 微波功率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1.3 提取温度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1.4 液料比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1.5 微波作用时间对茶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2.2 茶绿色素的正交试验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2.2.1 正交试验设计及极差分析
        2.2.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及分析
        2.2.3 验证实验
    2.3 茶绿色素的精制
    2.4 绿色素的稳定性的研究
        2.4.1 p H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4.2 水浴温度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4.3 金属离子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 结论

(7)茶绿色素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1.2.1 茶绿色素的光谱特性[6-7]
        1.2.2 温度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8]
        1.2.3 金属离子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9-11]
        1.2.4 pH值对茶绿色素稳定性影响
        1.2.5 可见光对茶绿色素稳定性影响
        1.2.6 抗菌剂苯甲酸钠对茶绿色素稳定性影响
        1.2.7 氧化剂 (H2O2) 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9]
        1.2.8 还原剂 (Na2SO3) 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 结果与讨论
    2.1 茶绿色素的光谱特性
    2.2 温度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3 金属离子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4 pH值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5 自然光对茶绿色素稳定性影响
    2.6 抗菌剂苯甲酸钠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7 氧化剂H2O2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8 还原剂Na2SO3对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酸钠处理的茶绿色素颜色和吸光度都没明显变化, 抗还原性强。
3 结论

(8)新型茶绿色素锌的制备及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用色素的发展
    2 绿色素的研究生产概况
        2.1 叶绿素的研究介绍
        2.2 叶绿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2.2 叶绿素的提取制备
    3 茶绿色素
        3.1 茶绿色素的定义
        3.2 茶绿色素的研究现况
        3.3 茶绿色素的研究的优势
    4 新型茶绿色素研究
        4.1 茶绿色素锌的性质
        4.2 锌补剂的研究
        4.3 茶绿色素锌的研究现况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茶绿色素锌的制备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原料采集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茶绿色素的提取及其锌盐的制备
        2.2.2 基本指标分析
        2.2.3 茶绿色素的色值
        2.2.3 茶绿色素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分析
        2.2.4 茶绿色素的紫外与红外波谱分析
        2.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绿色素提取方法的选择
        3.2 茶绿色素的主要化学成分
        3.3 茶绿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性
        3.4 茶绿色素的色值
        3.5 茶绿色素的红外和紫外可见图谱分析
    4 讨论与结果
        4.1 茶绿色素提取方法比较
        4.2 茶绿色素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比较
        4.4 茶绿色素色值分析
        4.5 茶绿色素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第三章 茶绿色素锌的生物利用度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和试剂
        2.1.1 供试品制备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动物组别设计
        2.2.2 生物利用度
        2.2.3 血清锌含量测定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样品对动物血清锌含量的影响
        3.2 药物动力血参数计算
        3.3 生物利用度评价
    4 讨论
        4.1 生物利用度及相关概念
        4.2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
        4.3 茶绿色素锌的生物利用度
第四章 茶绿色素锌的补锌效果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和试剂
        2.1.1 供试品制备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2.2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补锌对大鼠生长和脏器重量的影响
        3.2 锌源对大鼠组织、器官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水平锌对大鼠组织、器官锌含量的影响
        3.2.3 补锌对大鼠组织、器官铜含量的影响
        3.3 茶绿色素锌抗氧化性和对AKP酶活力及TC值、TG值的影响
        3.3.1 茶绿色素锌对大鼠器官、组织SOD活力影响
        3.3.2 茶绿色素锌对大鼠组织、器官GSH-Px活力的影响
        3.3.3 茶绿色素锌对动物组织、器官AKP值影响
        3.3.4 茶绿色素锌对动物组织、器官TC值影响
        3.2.5 茶绿色素锌对动物组织、器官TG值影响
    4 讨论和结果
        4.1 补锌对大鼠生长发育和免疫能力的影响
        4.2 补锌对大鼠体内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4.3 补锌对大鼠体内的抗氧化性能力的影响
        4.4 补锌对动物体内的抗氧化性能力的影响
        4.5 补锌对动物体内TC值和TG值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9)黑茶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茶叶简介
        1.1 茶叶分类
        1.2 黑茶
        1.2.1 黑茶简介
        1.2.2 生茶和熟茶
    第2章 茶叶的化学成分
        2.1 挥发性成分
        2.2 茶多酚
        2.2.1 茶多酚的生理功能
        2.2.2 茶多酚的应用
        2.2.3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方法
        2.3 黄酮类化合物
        2.4 茶绿色素
        2.4.1 茶绿色素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2.4.2 茶绿色素的制备方法
        2.5 咖啡因
        2.5.1 咖啡因对肌体的影响
        2.5.2 咖啡因的提取方法
        2.6 游离氨基酸
    第3章 茶叶的抗氧化性
实验部分
    第1章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药品
        1.3 黑茶样品
    第2章 黑茶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1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和收率计算
        2.1.1 水蒸气蒸馏提取法(WDE)
        2.1.2 同时蒸馏-萃取法(SDE)
        2.1.3 收率
        2.2 挥发油的GC-MS 分析条件
        2.2.1 气相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3 GC-MS 分析结果
        2.3.1 色谱图
        2.3.2 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2.4 结论
    第3章 黑茶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3.1 样品前处理
        3.2 溶液的配制
        3.3 测试条件
        3.4 稳定性试验
        3.5 结果
        3.6 结论
    第4章 黑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4.1 样品前处理
        4.2 溶液的配置
        4.3 测试条件
        4.4 稳定性实验
        4.5 标准曲线的绘制
        4.6 精密度试验
        4.7 回收率试验
        4.8 结果
        4.9 结论
    第5章 黑茶茶绿色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5.1 样品前处理
        5.2 测试条件
        5.3 稳定性试验
        5.4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5.5 标准曲线的绘制
        5.6 精密度试验
        5.7 回收率试验
        5.8 结果
        5.9 结论
    第6章 黑茶咖啡因含量的测定
        6.1 样品前处理
        6.2 色谱条件
        6.3 色谱图
        6.4 标准曲线的绘制
        6.5 咖啡因的含量
        6.6 精密度试验
        6.7 回收率试验
        6.8 结论
    第7章 黑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7.1 样品前处理
        7.2 溶液的配置
        7.3 测试条件
        7.4 稳定性试验
        7.5 标准曲线的绘制
        7.6 精密度试验
        7.7 回收率试验
        7.8 结果
        7.9 结论
    第8章 黑茶抗氧化性的测定
        8.1 样品的提取
        8.2 溶液的配置
        8.3 鲁米诺(Luminol)-碳酸盐缓冲溶液-邻苯三酚化学发光体系及其测定
        8.4 抗氧化性测定及抑制率计算
        8.5 结果
        8.6 结论
    第9章 进一步试验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10)茶绿色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叶绿素与茶绿色素的组成
2 绿茶加工、贮藏过程中茶绿色素的降解
3 茶绿色素的制备
4 影响茶绿色素制备的因素
5 影响茶绿色素稳定性的因素
    5.1 金属离子对茶绿色素的影响
    5.2 pH对茶绿色素的影响
    5.3 温度对茶绿色素的影响
    5.4 光照对茶绿色素的影响
    5.5 常见食品添加剂对茶绿色素的影响

四、水溶性茶绿色素制备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茶中绿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 袁悦,董双双,李孟阁. 饮料工业, 2016(02)
  • [2]茶绿色素的提取及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J]. 郭凌云,舒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12)
  • [3]茶树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检测与提取研究进展[J]. 王让剑. 福建农业学报, 2012(12)
  • [4]正交实验法优选绿茶绿色素的超声波提取工艺[J]. 张吉祥. 食品科技, 2011(01)
  • [5]残茶中绿色素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J]. 朱荣莉,邰杰,刘军海.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0(06)
  • [6]茶绿色素的提取及应用[J]. 黄晓敏,郭雅玲. 福建茶叶, 2010(06)
  • [7]茶绿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 钟世荣,吴士业,冯治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03)
  • [8]新型茶绿色素锌的制备及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D]. 陈红艺.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9]黑茶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D]. 袁华芳.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10]茶绿色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J]. 马士成,于海宁,沈生荣. 茶叶, 2007(01)

标签:;  ;  ;  

水溶性茶绿色素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