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合火箭—冲压发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波,罗月培,孙杭义[1](2021)在《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美俄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制方面的最新动态,系统梳理了美俄在高超声速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天地往返可复用空天武器、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平台等几类高超声速武器方面的研发计划,重点介绍了美俄在火箭动力技术、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组合动力技术、新概念发动机技术等几种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和分析了其动力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得出美俄近期将重点发展火箭协同动力,并加速调整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研发路线等结论。
刘颖,陆宁,沈欣[2](2021)在《国外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导弹动力装置是决定导弹射程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外(美国、俄罗斯、欧洲)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专利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在分析基础上总结了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燃气流量调节与控制、高能贫氧推进剂、结构的热强度及长时间的热防护、宽域可调进/排气、导弹与发动机一体化气动外形设计等。
石嘉成[3](2021)在《RBCC多模式数学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英男[4](2021)在《燃/氧分离组合固体发动机工作过程及性能预示》文中指出
周凌[5](2021)在《跨介质动力系统方案分析与模态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左林玄,张辰琳,王霄,卢恩巍,朱伟[6](2021)在《高超声速飞机动力需求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超声速技术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在超燃冲压技术逐渐面向工程化的背景下,关于高超声速飞机及其动力系统的讨论也频繁出现。为了在宽速域条件下工作,基于不同热力循环工作模式的组合动力系统相继被提出,高超声速飞机的动力发展形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对高超声速飞机动力系统的选型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对飞机发展史及高超声速相关发展技术的综述,阐述了现阶段组合动力是高超声速飞机动力主要发展方向这一结论,针对高超声速飞机需求,梳理和分析了几种高超声速组合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及优缺点,并展望了采用组合动力系统对未来高超声速飞机研究带来的挑战。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高超声速飞机和动力系统的一体化势在必行。
马壮(John Z. Ma)[7](2021)在《连续爆轰发动机起爆、湮灭、再起爆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连续爆轰发动机是国际航空航天动力领域的热点,各主要国家都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抢占研发的制高点。研究进展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机理探索,逐渐向工程应用努力,一旦技术成熟并定型装备,极有可能在火箭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本文以国防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工程化应用为目标,针对工程化所必须解决的连续爆轰发动机高效、稳定、可控的关键难题,开展了连续爆轰发动机起爆、湮灭、再起爆机理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1为:(1)设计了五种不同构型的连续爆轰燃烧室。在导师的组织领导下,负责建设了北京大学连续爆轰发动机综合实验平台。目前该实验平台已具备不同流量范围的液态煤油和多种气态燃料的一体化综合控制实验能力。实验能力大幅度提升。(2)采用了一种小波变换(WT)分析方法,解决了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在分析爆轰波压强信号时的倍频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工程上评价空间掺混效果的无量纲参数。多波相比单波模态,二次掺混时掺混不均匀导致爆轰波速度会进一步亏损,并给出了亏损模型。连续爆轰发动机起爆延迟时间随着预爆轰管充气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稳定不变。(3)通过系统分析高速摄影视频与压强变化曲线,发现了七种燃烧模态并给出了压强曲线判别方法,即爆燃模态、DDT过程、爆轰-爆燃并存模态、强-弱爆轰并存模态、不稳定转稳定爆轰模态、稳定爆轰模态和单-双波转变模态。连续爆轰波从起爆到稳定传播一般要经过自调节阶段和稳定阶段。自调节阶段包括爆燃、爆燃转爆轰(DDT)过程、爆轰与爆燃耦合、强弱爆轰耦合和不稳定转稳定爆轰。自调节阶段一般需要上百毫秒时间,增加总压可以缩短自调节阶段的时间。(4)实验中发现了连续爆轰发动机内三类再起爆现象。对于单波-双波-单波转变现象,提出了一种双波“交互-调整”机理来分析该过程。局部剩余的可燃气体经过燃烧室头部内壁附近激波反射所形成的持续的局部高压“热点”诱导再起爆所致。短时再起爆湮灭时间一般在几毫秒到十几毫秒之间。再起爆主要是由激波与壁面作用形成的高压点或者双波对撞形成的高压点或者反射激波形成的高压点或者它们之间的组合造成的。长时再起爆湮灭时间一般在一百毫秒到几百毫秒之间。长时再起爆是掺混不好导致爆燃在某一阶段占据主导作用造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喷注压力有利于爆轰波再起爆,从而缩短湮灭时间或者避免湮灭的发生。再起爆现象的存在会对发动机的稳定工作和性能造成影响。(5)在稳定爆轰模态下,发动机尾焰呈亮蓝色,出口温度较高,推力稳定。在爆燃占主导的不稳定燃烧模态下,发动机尾焰呈暗黄色,出口温度偏低,发动机出口处发生了扩散燃烧,推力不稳定。相同条件下,爆轰比爆燃比冲提高可达18%。通过设计水冷式燃烧室实现了长达20s的连续爆轰波稳定运行。发动机壁面缺陷的存在导致局部强扰动的流场,造成壁面局部温度过高而出现烧蚀。(6)结合连续爆轰波的特性和对不同飞行器动力要求,提出了五种面向工程应用的发动机概念设计方案并通过三维建模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设计。
田维平,雷晓龙,唐敏,杨玉新,王伟[8](2021)在《固体动力智能化发展技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智能化发展可使其具备自感知、自适应的特点,从而满足推力可调、可多次启停、跨域长时间工作的未来飞行器动力需求。综述了三种具有智能化特点的固体动力研究进展,通过对多模态跨介质组合动力、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智能可控固体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优势进行分析,明确了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方向提出了建议。
董新刚,霍东兴,张强,杨玉新[9](2021)在《粉末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对目前在研究的Al/AP、金属粉末/空气、金属粉末/CO2、金属粉末/H2O等推进剂体系的多种粉末发动机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表明粉末发动机可分为粉末火箭发动机、粉末冲压发动机、粉末爆震发动机三大类,不同推进剂体系的粉末发动机应用方向差异较大:Al/AP推进剂火箭发动机是最典型的粉末发动机,应用领域和常规火箭发动机的相同,其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金属粉末/空气冲压发动机主要用于超音速导弹或高超音速导弹推进领域;金属粉末/CO2推进剂体系主要应用于火星开发;金属粉末/H2O推进剂体系可用于水下推进、空间推进、金属制氢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各种粉末发动机都涉及三项关键技术,即粉末推进剂配方技术、粉末推进剂输送及流量调节技术、粉末燃料燃烧组织技术,文中提出了这些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认为粉末推进剂输送及流量调节技术是粉末发动机的技术瓶颈。
孟宇鹏,杨晖,满延进[10](2021)在《高超声速进气道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发展》文中认为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与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技术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包含轴对称压缩、二维压缩、侧压以及内压缩进气道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上的典型布局设计方案.对高超声速可调进气道类型进行了概述,基于轴对称类型调节、二元平面类型调节以及三维内转调节进气道的典型案例给出了其各自的设计特点,并进一步对宽域飞行和组合动力飞行器采用的多通道可调节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最后分析了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须面对和解决的技术难题.
二、组合火箭—冲压发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合火箭—冲压发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1)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美俄高超声速武器主要研发计划 |
2.1 美国 |
2.2 俄罗斯 |
3 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基本情况 |
3.1 火箭动力技术 |
3.2 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
3.3 组合动力技术 |
3.4 新概念发动机技术 |
4 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2)国外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国外研究及应用情况 |
1.1 美 国 |
1.1.1 应用情况 |
1.1.2 研究情况 |
1.2 俄罗斯 |
1.2.1 应用情况 |
1.2.2 研究情况 |
1.3 欧 洲 |
1.3.1 应用情况 |
1.3.2 研究情况 |
2 关键技术 |
2.1 燃气流量调节与控制技术 |
2.2 高能贫氧推进剂技术 |
2.3 结构的热强度及长时间的热防护技术 |
2.4 宽域可调进/排气技术 |
2.5 导弹与发动机一体化气动外形设计技术 |
3 结 束 语 |
(6)高超声速飞机动力需求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动力系统是高超声速飞机的基石 |
2 组合动力是高超声速飞机的现实选择 |
3 组合动力给飞机设计带来的挑战 |
4 结论 |
(7)连续爆轰发动机起爆、湮灭、再起爆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爆轰现象与爆轰理论 |
1.2.1 爆燃与爆轰 |
1.2.2 爆轰现象的发现 |
1.2.3 C-J理论 |
1.2.4 ZND模型 |
1.2.5 爆轰波胞格结构 |
1.2.6 爆轰波自持机理讨论 |
1.3 爆轰推进 |
1.3.1 脉冲爆轰发动机 |
1.3.2 驻定 (斜) 爆轰发动机 |
1.3.3 连续爆轰发动机 |
1.4 连续爆轰发动机最新研究进展 |
1.4.1 连续爆轰火箭式发动机 |
1.4.2 连续爆轰冲压式发动机 |
1.4.3 连续爆轰涡轮式发动机 |
1.4.4 挑战、发展趋势及思考 |
1.5 问题与不足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方法 |
2.1 连续爆轰燃烧室 |
2.2 供气系统 |
2.2.1 气库 |
2.2.2 配气柜 |
2.2.3 附件台架 |
2.2.4 末端台架 |
2.3 排气系统 |
2.3.1 排气管道 |
2.3.2 消音塔 |
2.4 点火系统 |
2.4.1 火花塞 |
2.4.2 预爆轰管 |
2.5 测控系统 |
2.5.1 控制/低频采集系统 |
2.5.2 独立高频采集系统 |
2.6 煤油系统 |
2.6.1 煤油供给 |
2.6.2 煤油热解 |
2.7 参数测量 |
2.7.1 流量测量 |
2.7.2 压力测量 |
2.7.3 温度测量 |
2.7.4 推力测量 |
2.7.5 光学测量 |
2.8 实验方法 |
2.8.1 时序设计 |
2.8.2 实验操作大纲 |
2.9 实验系统安全防护设计 |
2.9.1 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爆轰波传播特性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3.1 连续爆轰波典型工作模态 |
3.2 连续爆轰波小波分析 |
3.3 掺混距离对连续爆轰波工作模态的影响 |
3.3.1 实验研究 |
3.3.2 数值模拟 |
3.4 预爆轰管充气时间对连续爆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3.4.1 对爆轰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
3.4.2 对爆轰波起爆延迟时间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爆轰波起爆、湮灭、再起爆机理的实验研究 |
4.1 连续爆轰波起爆及稳定过程 |
4.1.1 燃烧模态识别 |
4.1.2 连续爆轰波稳定过程 |
4.2 单波-双波-单波转变机理 |
4.2.1 单波-双波-单波转变现象 |
4.2.2 单波-双波-单波转变机理分析 |
4.3 短时再起爆机理 |
4.3.1 短时再起爆现象 |
4.3.2 短时再起爆机理分析 |
4.4 长时再起爆机理 |
4.4.1 长时再起爆现象 |
4.4.2 长时再起爆机理分析 |
4.5 喷注压力对再起爆特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冷式连续爆轰发动机实验研究 |
5.1 水冷系统设计 |
5.2 水冷式燃烧室设计 |
5.3 连续爆轰发动机性能分析 |
5.4 连续爆轰发动机长程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全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连续爆轰发动机面向工程应用的概念设计 |
A.1 基于液态燃料的连续爆轰冲压组合发动机概念设计 |
A.1.1 设计背景 |
A.1.2 设计简述 |
A.1.3 创新点 |
A.2 基于固体粉末的连续爆轰冲压组合发动机概念设计 |
A.2.1 设计背景 |
A.2.2 设计简述 |
A.2.3 创新点 |
A.3 基于固体粉末的连续爆轰火箭发动机概念设计 |
A.3.1 设计背景 |
A.3.2 设计简述 |
A.3.3 创新点 |
A.4 基于连续爆轰加力的涡扇发动机概念设计 |
A.4.1 设计背景 |
A.4.2 设计简述 |
A.4.3 创新点 |
A.5 基于连续爆轰的涡扇发动机概念设计 |
A.5.1 设计背景 |
A.5.2 设计简述 |
A.5.3 创新点 |
A.6 总结 |
附录B 实验应急预案和注意事项 |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8)固体动力智能化发展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模态跨介质组合发动机技术 |
1.1 研究进展 |
1.2 性能特点与优势 |
1.3 主要关键技术 |
2 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
2.1 研究进展 |
2.2 性能特点与优势 |
2.3 主要关键技术 |
3 固体发动机工作过程及性能调控技术 |
3.1 研究进展 |
3.1.1 可逆变推进剂+阵列式微传感器 |
3.1.2 仿生智慧推进剂 |
3.2 性能特点与优势 |
3.3 主要关键技术 |
4 结束语 |
(9)粉末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粉末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
1.1 分类 |
1.2 研究现状 |
1.2.1 粉末火箭发动机 |
(1) Al/AP火箭发动机 |
(2)金属粉末/CO2火箭发动机 |
(3)金属粉末/O2火箭发动机 |
(4)金属粉末/H2O火箭发动机 |
(5)其他粉末火箭发动机 |
1.2.2 粉末冲压发动机 |
(1)金属粉末/空气冲压发动机 |
(2)金属粉末/水冲压发动机 |
(3)金属粉末/CO2冲压发动机 |
1.2.3 粉末爆震发动机 |
2 发展现状总体评估 |
3 粉末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及基本要求 |
3.1 粉末推进剂的配方技术 |
3.2 粉末推进剂输送及流量调节技术 |
3.3 粉末燃料燃烧组织技术 |
4 结束语 |
(10)高超声速进气道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高超声速进气道类型与布局 |
1.1 轴对称进气道 |
1.2 二维压缩进气道 |
1.3 侧压进气道 |
1.4 内压缩进气道 |
2 高超进气道的调节 |
2.1 轴对称类型 |
2.2 二元平面类型 |
2.3 三维内转类型 |
3 面临的技术难题 |
3.1 高超声速内流自身复杂性难题 |
3.2 进气道和飞行器一体化设计问题 |
3.3 进气道结构实现的技术难题 |
4 结论 |
四、组合火箭—冲压发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 刘晓波,罗月培,孙杭义. 战术导弹技术, 2021(06)
- [2]国外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技术发展研究[J]. 刘颖,陆宁,沈欣. 航空兵器, 2021(05)
- [3]RBCC多模式数学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D]. 石嘉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燃/氧分离组合固体发动机工作过程及性能预示[D]. 王英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5]跨介质动力系统方案分析与模态转换研究[D]. 周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高超声速飞机动力需求探讨[J]. 左林玄,张辰琳,王霄,卢恩巍,朱伟. 航空学报, 2021(08)
- [7]连续爆轰发动机起爆、湮灭、再起爆机理的实验研究[D]. 马壮(John Z. Ma). 北京大学, 2021(09)
- [8]固体动力智能化发展技术展望[J]. 田维平,雷晓龙,唐敏,杨玉新,王伟. 固体火箭技术, 2021(02)
- [9]粉末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董新刚,霍东兴,张强,杨玉新. 固体火箭技术, 2021(02)
- [10]高超声速进气道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发展[J]. 孟宇鹏,杨晖,满延进. 气体物理,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