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曲平[1](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姜扬[2](2019)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古诗词成为凝聚古人智慧的文化瑰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而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2)。由此可见,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可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水平低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部编教材的推广使用,研究课堂,读懂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当前新时代需求下,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为改变小学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重视背诵与积累,忽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延伸后汲取文化素养的现象,加强对小学生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对C市三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小学展开调查研究及访谈,通过编制、发放、统计分析调查问卷,进行课堂实证观察,分析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梳理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发展困境与问题,以此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策略展开研究,用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来说明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与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概述。第一章,对与论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概述,并强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第二章,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写作论据,分析结果,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一是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文化素养;二是通过吟诵教学法,提升文化素养;三是开展多样活动,提升文化素养;四是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素养。笔者认为:通过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欣赏和感悟古诗词内在的意蕴和审美价值,“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陈丽缘[3](2020)在《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区为例》文中提出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聚焦单元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业内容、评价内容和教学资源等,并保持这些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开展连续课时、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元教学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或集中于理论上的设计方法与理想中的实践操作策略。至于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和看法如何,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C区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目的在于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分析影响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总体态度较积极,其中认知性态度最为积极,其次是行为性态度,最低的是情感性态度,但不同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不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任教学段、担任的职务、是否参与过单元教学培训以及教师所在学校的层次等因素对教师单元教学的态度有显着影响,而教师的性别、职称等因素对教师单元教学的态度影响较小。此外,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后还发现以下问题: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内部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不同梯队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一线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单元教学是领导和专家的事;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情感性态度不够积极;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行为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相背离。对此,笔者从教师个人和学校环境这两个方面作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单元教学积极性的优化建议,为各学校和各层面教研室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致力于单元教学的落实和提质。
王喜斌[4](2019)在《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出台,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求基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特质和育人目标,建立各学科各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当前,国家层面的学生一般发展核心素养结构体系已经建立,普通高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结构也已经确定。但是,在国家层面目前还尚未正式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与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当前研究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颇有成果,但是对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却少有问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落实,是当前有效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尝试回答以上问题。论文主体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缘考。分析语文学科特征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的局限与不足,指出“语文素养”导致“泛语文”素养和“大语文”素养问题,并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通过这一部分的挖掘,得出了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必要性和现实进步性。第二部分:建构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分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意涵,厘清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依据,明确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理路,甄别遴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确定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通过这一部分的讨论,得出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体”(文化基础)“两翼”(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结构体系特征,三个方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得出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学科教师、学科评价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机制。第四部分:探讨了培养并落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理路。得出“确立目标—探索路径—组织实施—评价保障”动态完整的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体系。
刘志兰[5](2020)在《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是继素质教育之后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核心素养的落实,必然从各个学科开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兴起了“传统文化热”的大潮。如今优秀传统文化被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热”再次兴起,而“核心素养”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也必须加以落实。识字教学,在小学低段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阅读、写作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起着基础作用。因此,开展识字教学研究,对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传承“汉字文化”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就是以“汉字文化”和“语文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以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语文核心素养”为根基,将“汉字文化”的理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植入于识字教学中。由此,在识字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以上认识,除绪论和结语外,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一章,小学低段部编版教材识字内容与特点。通过査阅对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部编版教材的生字字量样貌和生字编排特点:识字量变少、识写分流、拼音和识字在顺序上有所改变以及识字方式更加多样,对学生进行全面启蒙。第二章,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教学活动观察了解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存在的现状;通过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第三章,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在上一章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这一章主要从两个方面给出教学策略与方法,一方面是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策略与方法;另一方面是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第四章,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实践与反思。尝试运用多样的识字教学策略,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四节课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对识字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归纳。通过研究,我们期望低段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汉字文化和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为识字教学注入一份力量。
王丽婷[6](2019)在《新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观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母语教育的启蒙者,是发展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力量,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质量。朱永新教授提出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笔者在新教育实验的视角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新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以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理论为依据进行问卷及访谈设计,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调查中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存在专业发展意识不足、专业发展理论知识欠缺、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笔者从内外两方面总结其原因,其中缺乏专业引领、缺乏针对性培训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专业发展的空间不足是阻碍其专业发展的内部原因,这些因素都是问题产生的源头。基于上述因素,笔者通过对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榜样教师群及个案研究,通过对榜样教师生命叙事及人生经历的分析,在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理论的支撑下,分析出新教育小学语文榜样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首先,从教师的思想层面出发,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让其克服职业倦怠,找寻其职业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提出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让其在专业阅读中充实自我、在专业写作中及时反思,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不断成长。以此展开论述,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杨杨[7](2019)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研究》文中认为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种不同的课程形态,即理想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领悟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运作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课程理念、计划到课程在具体课堂上的呈现都得经过领悟课程阶段,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本科目的发展,更是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每门学科课程都具有独特的学科本质与特点,因而教师对每门学科课程的理解理念、思维方式等都各具差异。再者每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都因阶段所异,其体现自然不同。基于此,本论文是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实然状况进行调查,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除了对基础理论的文献分析以外,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再综合分析问卷调查收集回的资料、教师教案、课堂实录和访谈的基础上,并参与其他学者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教师课程理解进行理论概述。首先对课程理解与教师课程理解的概念进行梳理及界定,并阐述了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基础,分析出教师对课程理解的必然性,为教师对课程的应然理解提供方向。第二章: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的理解现状,并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化与标签化、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课程实施忠实化、评价方式主要体现为以知识为主的测评等。第三章: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再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分析。主要从课程观体现为“知识理性”为主、教师职业情感缺失、课程培训缺乏效度、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原因的论述。试图深层次地去探究教师对课程理解产生问题的缘由,为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提供支撑依据。第四章:基于上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改进对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理念与能力策略方面。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文学知识底蕴、促发教师内在激励等;二是教师间协作策略方面。促进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创设良好的教师文化、构建教研共同体;三是教师外部的支持性策略方面。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提升课程培训应用性、增强语文课程标准明晰度等。
任佳佳[8](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语言凝练、言简意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分析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切实可行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整理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献资料,梳理了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对小学古诗词教材编排及古诗词的教学特点进行阐述,进而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阐明了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本文接着对课堂中搜集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小学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度肢解诗句,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意境领会浅显,限制学生对古诗词的画面想象;替代感受过多,忽略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主审美;内涵挖掘不深,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化理解。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古诗词内容及文体对小学生较深奥难懂;古诗词教学理念的偏差:古诗词教学目标偏离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古诗词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自身古诗词素养不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树立正确的古诗词教学理念;合理设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整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的专业素养。
吴易霏[9](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在不断推动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它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语文学习也开始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倡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建构性的语文学习,这种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语文教学模式,促使了小学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然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也有一些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发出了质疑、反对的声音,一些学生家长也表示了担忧;同时,语文“教学生活化”在实践方面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变成了一种“伪生活化”教学,培养出来的依旧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正视其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正确、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以一种科学、有序、健康的状态向前发展。本研究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按照文献分析—调查问题—原因探究—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进行构建,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笔者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了解到国内外对此领域的研究现状,据此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选取了上海市部分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学校的语文课堂进行观察、对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从语文课堂、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发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生活素材选择不当;生活情境创设形式化;教师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不准确;学校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视程度低;家长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配合度低等等。最后,这些问题,结合“教学生活化”相关理论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改进方向提出建议。
程明喜[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2)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其教学价值 |
(一)相关概念内涵 |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理论基础 |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价值 |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情况调查过程 |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情况调查 |
(四)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访谈 |
(五)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 |
(一)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文化素养 |
(二)通过吟诵教学法,提升文化素养 |
(三)开展多样活动,提升文化素养 |
(四)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情况(学生版) |
附录二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情况(教师版)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3)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1.1.1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在各领域已获得一定关注 |
1.1.2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问题 |
1.1.3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概述 |
2.1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定义 |
2.1.1 关于“单元”的定义 |
2.1.2 关于“单元教学”的定义 |
2.1.3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定义 |
2.2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特点 |
2.3 小学语文单元与单篇教学的区别 |
2.4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
2.5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
2.5.1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
2.5.2 学习迁移理论 |
2.5.3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
第3章 调查研究设计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问卷维度 |
3.1.3 调查对象 |
3.1.4 问卷设计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提纲设计 |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
4.1.1 被试基本资料描述 |
4.1.2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 |
4.1.3 各维度项目的分析 |
4.1.4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对单元教学态度上的差异 |
4.2 教师访谈内容的分析 |
4.2.1 教师不愿接受单元教学的成因 |
4.2.2 教师不愿设计单元教学的成因 |
4.2.3 教师不愿实施单元教学的成因 |
第5章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整体分析 |
5.2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方面的问题 |
5.2.1 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内部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 |
5.2.2 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单元教学是专家和领导的事 |
5.2.3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情感性态度不够积极 |
5.2.4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行为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相背离 |
5.2.5 不同梯队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 |
5.3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问题归因分析 |
5.3.1 教师个人方面 |
5.3.2 学校环境方面 |
第6章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优化建议 |
6.1 对教师个人的建议 |
6.1.1 主动提高单元教学的素养 |
6.1.2 合理调节工作与生活 |
6.2 对学校及教研室的建议 |
6.2.1 营造良好的单元教学氛围 |
6.2.2 加强单元教学的有效培训 |
6.2.3 健全单元教学管理制度 |
6.2.4 满足教师单元教学的需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4)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素养的意涵 |
(二) 核心的意涵 |
(三) 核心素养的意涵 |
(四) 学科核心素养的意涵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五、研究的内容 |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思路 |
(二) 研究的方法 |
七、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发展理论 |
(二) 多元智能理论 |
(三) 系统理论 |
第一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缘考 |
第一节 语文学科特征导向下课程教学理念的局限与不足 |
一、“工具性”导向下课程教学理念的局限 |
二、“人文性”导向下课程教学理念的不足 |
第二节 语文素养导致“泛素养”和“大素养”问题出现 |
一、“泛语文素养”问题出现 |
二、“大语文素养”问题出现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校探寻育人理念提供思路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抓手之一 |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灵魂所在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涵分析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理路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依据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思路 |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方式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表述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内容表述 |
第四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体”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两翼” |
第五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的要点分析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全体学生共有的素养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中要有学段意识 |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落实中需要具体细化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依托—学科知识 |
一、学科大概念 |
二、学科知识结构 |
三、学科情景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路径—学科活动 |
一、学科活动融合学科知识与体验和行动 |
二、学科活动联动并聚集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导条件—学科教师 |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 |
二、教师的教育素养 |
第四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保障—学科评价 |
一、确立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理念 |
二、准确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
三、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问题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理路 |
第一节 探求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育人目标 |
一、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和核心素养的有效结合 |
二、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教育哲学的合理对应 |
三、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校本化表达 |
第二节 构建落实目标的“一体多元”课程模式 |
一、“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基本内涵 |
二、“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建构思路 |
三、“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探索“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实施理路及教学策略 |
一、“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实施理路 |
二、“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教学策略 |
第四节 制定落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策略 |
一、评价精准化 |
二、评价多维化 |
三、评价差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小学低段部编版教材识字内容与特点 |
(一)生字字量样貌 |
(二)生字编排特点 |
二、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现状及原因 |
(一)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现状 |
(二)小学识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汉字文化的缺失 |
2.语文核心素养的缺失 |
三、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一)渗透汉字文化的策略与方法 |
1.利用汉字故事和图画教学 |
2.利用汉字构造方式教学 |
3.利用经典文学教学 |
4.利用其他课程渗透教学 |
(二)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
1.基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策略与方法 |
2.基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
3.基于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的策略与方法 |
4.基于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策略与方法 |
四、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实践与反思 |
(一)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实践 |
(二)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反思 |
1.学校方面的反思 |
2.教师方面的反思 |
3.学生方面的反思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由 |
(一)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
(三)新教育实验的新视角 |
二、概念的界定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
(三)新教育实验 |
三、研究综述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二)新教育的研究 |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教育视角 |
第一节 新教育的实践模式 |
一、新教育的十大行动 |
二、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 |
三、共读共写共生活 |
四、新教育教师的生命叙事研究 |
第二节 新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
一、教师生命叙事激起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观念 |
二、新教育“三专”理论有效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
第二章 新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研究分析 |
四、访谈调查结果及研究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
一、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
二、专业发展理论知识欠缺 |
三、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
四、培训形式单一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析因 |
一、内部析因 |
二、外部析因 |
第三章 新教育榜样教师的生命叙事研究 |
第一节 新教育榜样教师的生命叙事分析 |
一、走出职业倦怠,发挥自我价值 |
二、在阅读中感悟教育的意义 |
三、在专业写作中寻找生命的价值 |
四、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不断成长 |
第二节 基于案例分析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
一、基于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需求 |
二、基于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 |
第四章 新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
一、克服职业倦怠,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 |
二、寻找榜样的力量,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
第二节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
一、在专业阅读中充实自我 |
二、在专业写作中及时反思 |
三、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不断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新课程实施的现状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三)现存问题的思考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教师课程理解研究概况 |
(二)国外教师课程理解研究概况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第一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概述 |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理解 |
(三)教师课程理解 |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解释学 |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三)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内容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 |
(四)课程评价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调查现状及分析 |
(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
(二)课程内容的理解 |
(三)课程实施的理解 |
(四)课程评价的理解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调查结论 |
(一)课程目标理解的问题表现 |
(二)课程内容理解的问题表现 |
(三)课程实施理解的问题表现 |
(四)课程评价理解的问题表现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问题表现的原因分析 |
一、课程理解的价值层面 |
(一)课程观主要表现为以知识理性为主 |
(二)教师职业情感缺失 |
(三)教师文化隔离 |
(四)教师文学知识底蕴不足 |
二、课程理解的外部支持层面 |
(一)语文课程标准不够明晰 |
(二)课程培训效果缺乏 |
(三)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 |
(四)学校课程管理以科层管理模式为导向 |
(五)教学任务繁重 |
第四章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能力的对策 |
一、基于教师自身理念与能力方面 |
(一)增强教师课程意识 |
(二)促发教师自我激励 |
(三)践行课程反思行动 |
(四)提升文学知识底蕴 |
(五)加强文本的意义建构 |
(六)加强师生视域融合 |
二、基于教师间协作方面 |
(一)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 |
(二)促进课程设计者与教师的交流 |
(三)构建教研共同体 |
三、基于外部支持性方面 |
(一)增强语文课程标准的明晰度 |
(二)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
(三)提升课程培训的应用性 |
(四)实行民主的课程管理模式 |
(五)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二、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
三、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
三、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一、语文核心素养 |
二、古诗词与古诗词教学 |
三、小学中高年级 |
第二章 小学古诗词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
第一节 小学古诗词教材选编及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
一、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的地位 |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特殊性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
一、语文核心素养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指明方向 |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对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 |
第三章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过度肢解诗句,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 |
二、意境领会浅显,限制学生对古诗词的画面想象 |
三、替代感受过多,忽略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主审美 |
四、内涵挖掘不深,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化理解 |
第二节 小学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古诗词内容及文体对小学生较深奥难懂 |
二、古诗词教学理念的偏差 |
三、古诗词教学目标偏离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 |
四、古诗词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
五、教师自身的古诗词素养有待提升 |
第四章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古诗词教学理念 |
一、坚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 |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二节 合理设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目标 |
一、从“三维目标”到“四维一体” |
二、教学目标要依据古诗词的教学内容 |
三、教学目标要因学情而定 |
第三节 整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
一、重视语言基础,发展语言能力 |
二、关注思维发展,训练思维能力 |
三、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
四、回归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传承 |
第四节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相关课程培训 |
二、教师应提升自身古诗词素养 |
三、教师应重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
1.1.2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1.3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面临的问题 |
1.1.4 个人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兴趣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语文“教学生活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案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教学生活化” |
2.1.2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
2.2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
2.2.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2.2.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2.2.3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 |
3.1 课堂观察 |
3.1.1 观察对象 |
3.1.2 观察内容 |
3.1.3 课堂案例呈现与评价 |
3.2 教师访谈 |
3.2.1 访谈对象 |
3.2.2 访谈内容 |
3.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2.4 存在的问题 |
3.3 学生问卷调查 |
3.3.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3.2 问卷的编制 |
3.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4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
3.3.5 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优化策略 |
4.1 确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优化小学语文教育目标 |
4.1.1 更新教学理念 |
4.1.2 提高综合素质 |
4.2 调整“生活化”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
4.2.1 能够从生活中筛选教学内容 |
4.2.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生活素材 |
4.2.3 确定生活素材的广度和深度 |
4.3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联系小学生现实生活实际 |
4.3.1 利用生活实例导入课堂 |
4.3.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
4.4 改进“生活化”教学方法,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
4.4.1 快乐游戏,感知与应用语文 |
4.4.2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知识 |
4.5 更新“生活化”评价手段,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潜能 |
4.5.1 评价内容综合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
4.5.2 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导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
4.5.3 评价方式过程性,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对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 姜扬. 长春师范大学, 2019(02)
- [3]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区为例[D]. 陈丽缘.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D]. 王喜斌. 宁夏大学, 2019(02)
- [5]汉字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D]. 刘志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王丽婷. 青岛大学, 2019(02)
- [7]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研究[D]. 杨杨. 北华大学, 2019(01)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研究[D]. 任佳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小学为例[D]. 吴易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