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氧塑料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1](1967)在《环氧塑料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环氧塑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部门。在铸造生产中可用于制造铸模、芯盒、型板,修补各种模具和在常温常压下工作的铸件缺陷。
闫闵[2](2008)在《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成形;压缩模与挤压模、传递模与液锻模又都属于型腔模,它们都是利用密闭腔体来成形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形制品的工具,作为实现聚合物、金属向制品转变的这一过程的必要工装。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的成形理论、成形原理、成形工艺、成形设备和模具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研究。本文给出了大量的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典型模具结构,论述模具的工作过程,并以这些模具结构为例,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对比,总结模具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规律。模压成形的是熔融塑料,而挤压成形的却是固体金属。成形材料的不同,决定了成形理论、工艺、设备、模具以及制品性能、应用的种种不同。但是由于二者均属于压力加工,所以在成形原理、工艺,尤其在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压模和挤压模在结构上均有工作部分、导向机构、脱模机构、传力和连接紧固部分。当生产某些带有侧向凹槽等特殊形状的零件时,压模和挤压模均可设置侧向分型机构。挤压模没有抽芯机构和加料室。在某些挤压模里设有加热与冷却系统、排气与溢料系统。传递模塑成形和间接式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传递成形,决定了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在成形原理、工艺以及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直接式液态模锻则是在压力作用下直接成形,类似于模锻,和传递模塑完全不同。传递模和液锻模结构上均需要工作部分、定位、导向机构、脱模机构、加热、冷却系统、排气溢料系统以及连接机构,根据需要,二者均可设置开、合模机构和抽芯机构,不过有些液锻模没有加料室、压料柱和浇注系统。间接式挤压铸造模与柱塞式传递模结构相似。通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的分析对比研究,找出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有利于科研人员技术移植,开发出更优的成形技术以及模具设计人员设计模具时对比参考,避免重复劳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葛智豪,缪启才[3](1998)在《马刀型叶片少余量砂型铸造生产》文中研究说明少余量砂型铸造工艺生产的长750mm马刀型静叶片,在单边余量1.5mm下,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均达到了机械部静叶标准要求,工艺稳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张炯[4](2007)在《树脂基快速模具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以快速原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简称RP)为技术支撑的快速模具制造技术(Rapid Tooling简称RT)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介绍了分层物体(LOM)、立体光固化(SLA)、熔融沉积(FDM)、选择性烧结(SLS)和等离子沉积等多种工艺,并对其在铸造、塑性成形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作了概述。复合材料在模具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一种适合于快速模具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模具与其它材料制造的快速模具相比具有极高的形状稳定性、刚性、冲击韧性、硬度和加工性能,以及良好的耐热性、表面特性和耐腐蚀性等,相对质量较轻又便于改型或修理,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不但能缩短模具的制作时间、降低模具的制作成本、提高模具加工精度等,因而树脂基快速模具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选用了环氧树脂(EP)为基体,玻璃纤维(GF)为增强剂,并配以其它加工助剂,制备了EP基复合材料,用以制造快速模具,应用效果良好。本文根据快速模具材料的特殊性要求,讨论了快速模具用环氧树脂(EP)基复合材料在不同配比下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硬度、熔体流动性和机械加工性等的对比关系,从而优化出综合性能最佳的快速模具用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首先选择模具基体材料、增强材料以及添加剂,然后确定试样和各种材料不同的配比,最后对四种复合材料制得的试样进行抗弯强度、冲击韧性、硬度和机械加工性能等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最终确定出最优配比和综合性能优良且适合于快速模具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此种复合材料制造快速模具具有质量轻、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试验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固化剂、稀释剂和消泡剂是影响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冲击韧性、浇注能力、硬度和机械加工性能等性能的最重要因素。在四种试验方案中,第三种材料配比,即由质量分数约为33.55%的EP、3.40%的固化剂、33.55%的稀释剂、10.00%的SGF、6.7%的阻燃增韧剂、2.70%的陶瓷粉末、5.00%的石墨、1.70%的消泡剂及3.40%的铝粉构成。用此配方制得的试样,弯曲强度为70.1Mpa、冲击强度为6.70J·m2、硬度为35.7HR、密度为1.71g·cm-3、流线长度达到225.3mm,综合比较,其流动性和机械加工性能优良,密度适中,适于快速模具的制造。最后对本课题进行了展望,先进快速模具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快速制造模具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而快速原型与反求工程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了产品的设计与加工。
曹瑜强,焦斌[5](2003)在《聚氨酯铸造模具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用聚氨酯材料制造的铸造模具 ,使用寿命可达 8万次 ,与铝合金模具相当。介绍近年国外聚氨酯铸造模具材料性能 ,制成模具后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的情况以及制造聚氨酯模具的工艺方法。
李广慧[6](2003)在《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型制件精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SLS)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原理和热塑性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且研究了粉末激光烧结机理。讨论了各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过程的影响。针对影响烧结聚苯乙烯制件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的工艺参数,以制件表面粗糙度和收缩为测量指标,设计并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利用方差分析方法,获得了聚苯乙烯材料激光烧结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以及各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激光烧结层厚度、制件摆放角度、激光烧结间距等对表面精度的影响大。激光烧结功率、制件的形状尺寸等对制件尺寸精度影响大。本文基于新技术在新工艺中的作用,采用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激光烧结参数对聚苯乙烯材料加工精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探讨了烧结制件中出现的几种缺陷的形成原因,得出了各参数对烧结制件精度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减少烧结缺陷的措施和方法,这对激光烧结成型工艺在热塑性塑料中的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分析了由于成型原理所产生的制件表面阶梯效应,提出了制件表面粗糙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了CAD模型切片时,切片厚度的选取方法。为了兼顾成型效率和制件精度,本文提出了基于三角形面片外法线方向判别的定精度切片算法,并采用定精度方法进行切片。本方法有目的地控制成型制件的表面粗糙度,为开发变层厚烧结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姚磊[7](2015)在《电积锌用铅基合金的晶界特征分布优化》文中提出在湿法炼锌的生产过程中一直使用铅基合金作为阳极板,其存在抗晶界腐蚀性能较差,使用寿命较短等缺点。本文选取Pb-Ag合金和Pb-Ag-Ca-Sr合金,采用晶界工程技术优化合金的晶界特征分布,对总形变量、热处理时间对铅基合金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腐蚀测试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同时,针对铅银合金易蠕变变形以及银含量较高的缺点,对其进行抗蠕变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铅基合金样品表面分布有呈条纹状的富银相,且随着总形变量的增加,银元素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析氧过电位的降低和抗腐蚀性能的提高。(2)Pb-Ag合金中∑3n晶界的比例随着轧制总形变量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在总形变量为90%时比例最高,一般大角度晶界的网络连通性基本被打断,晶界特征分布优化效果较好。Pb-Ag-Ca-Sr合金中∑3n晶界的比例随着总形变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一般大角度晶界网络的连通性无法被充分打断。经270℃热处理5-10 min之后,Pb-Ag-Ca-Sr合金中∑3n晶界的比例大量增加,一般大角度晶界网络的连通性被充分打断。而Pb-Ag合金在270℃热处理5 min之后,无法进一步优化其晶界特征分布。Pb-Ag合金通过较大形变量的轧制过程便可以获得含大量∑3晶界的晶界特征分布,而Pb-Ag-Ca-Sr合金仅通过轧制变形过程无法实现这一优化,需对其进行高温短时间热处理来达到优化其晶界特征分布的目的。(3) 采用晶界特征分布优化后的铅银合金腐蚀速率明显降低,腐蚀层均匀致密,腐蚀产物颗粒结合力较好,腐蚀坑较小,有效的改善了抗腐蚀性能。(4)Pb-Ag合金具有比纯铅更加优异的抗蠕变性能。随着应力的增加,Pb-Ag合金的蠕变速率逐渐增大,位错运动是其蠕变速率的控制机制。Pb-Ag合金的抗蠕变性能随着轧制总形变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270℃热处理5 min之后,Pb-Ag合金的蠕变速率大大降低,即总形变量较大的Pb-Ag合金可以通过高温短时间热处理对其抗蠕变性能进行改善。(5) 银元素的添加改善了铅合金的析氧电催化活性,且随着银含量的增加,析氧电位逐渐降低;同时银元素的添加提高了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洪波[8](2010)在《锌电积用铅基稀土合金阳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铅基多孔电极与传统平板电极相比,具有阳极电位低、耐腐蚀性能好,阴极泥产量少,阴极锌品质高等等一系列优势,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价值。但是其强度过低,难以达到工业应用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加入不同种类及含量的稀土元素,对铅基体进行强化研究,既能促进铅基多孔阳极材料的工业化应用进程,又能拓宽稀土金属的应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采用二步重熔法制备了不同种类(Pr、Gd、Nd、Sm)及含量(0.1%、0.5%、1.0%、1.5%、2.0%)的铅基稀土合金,研究了稀土元素加入对铅合金阳极抗拉强度、腐蚀速率、阳极电位、晶体结构、腐蚀膜层形貌、膜层膜量等的影响规律。并此研究基础上,选择了Pr2.0%、Gd2.0%配方,研究了不同银含量Pb-Ag-RE合金性能,具体结果如下:(1)稀土元素能够与铅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细化晶粒,阻止晶粒滑移,从而提高铅合金强度。四种稀土元素中,Pr及Gd对铅合金强度提高较多,含量2.0%时,较纯铅强度分别提高78.55%,59.4%,强化效果非常显着;(2)Pr,Gd,Sm本身对析氧反应有抑制作用,但由于它们会促进PbO2生成,且使得PbO2层疏松多孔,加上其能抑制高阻抗PbO及PbSO4生成,使得铅合金阳极电位大幅度下降。但膜层疏松导致阳极耐腐蚀性能稍微下降;(3)低含量Nd使得PbO2腐蚀膜层光滑平整,提高了铅合金耐腐蚀性能,但Nd含量大于1.0%时,膜层表面出现很多“火山口溶解区”,使铅合金耐腐蚀性能大幅度下降。Nd本身对析氧反应有促进作用,高含量时亦能促进PbO2生成,并抑制高阻抗PbO及PbSO4生成,故其对阳极电位下降效果最为显着;(4)稀土元素Pr、Gd的存在,会改变Pb-Ag合金的结晶方式,使富铅α固溶体相晶粒呈网格状排列,与Pb-Ag合金整齐的条状排列相比,网格状排列更能阻止晶粒滑移,从而增大合金强度。含Pr及Gd的Pb-Ag合金阳极电位也较Pb-Ag合金低,腐蚀速率差别不大,因此可以用稀土元素对多孔铅阳极进行强化。(5)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铅合金电极恒流极化过程中阳极膜层形成过程模型。
韩铁林[9](1974)在《玻璃钢在火炮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厂塑料制品的生产是从六五年开始的,当时是制造环氧塑料模具,供铸造生产使用。六九年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们遵循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指示,大胆的提出要在火炮上应用工程塑料,提高武器的战术性能,更好的为战备服务,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经几年的反复试制,已
赵毅,许艳艳,朱原原,王毛毛,李大朋,王修云,肖雯雯[10](2018)在《油气集输管道内防腐技术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针对油气田集输管道的内腐蚀问题,分别介绍了耐蚀材料、衬里技术、涂镀层技术与药剂防腐技术等管道内防腐技术及其现场应用效果,指出了耐蚀金属材料防腐效果显着,但存在经济效益差的缺点。为降低成本,选用双金属复合管替代耐蚀金属材料,但其焊缝位置腐蚀失效频发,成为制约其应用的薄弱环节。耐蚀非金属材料防腐效果显着,但耐高温性能与力学性能较差,受温度、压力与CO2、H2S、固体颗粒等介质成分的影响,衬里技术与涂镀层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药剂防腐技术的防护效果与药剂类型、加药工艺密切相关,需要根据腐蚀工况监测结果进行实时调整。针对上述内防腐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内防腐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改进现有内防腐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升其防护效果。同时,应开发防腐效果显着、经济成本低、施工简便、易于推广应用的防腐材料与防腐工艺技术。
二、环氧塑料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塑料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中主要符号注释 |
第1章 综述 |
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及其发展 |
1.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新方法、新工艺 |
1.1.2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3 CAD/CAE/CAM技术在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中的应用 |
1.2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课题的目的意义 |
1.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
2.1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
2.1.1 模压成形材料 |
2.1.2 挤压成形材料 |
2.1.3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对比 |
2.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
2.2.1 传递模塑成形材料 |
2.2.2 液态模锻成形材料 |
2.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对比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及其对比 |
3.1 模压成形理论 |
3.1.1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流动理论 |
3.1.2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热行为 |
3.2 挤压成形理论 |
3.2.1 应用于挤压中的塑性成形理论 |
3.2.2 挤压变形过程 |
3.2.3 挤压时金属的流动 |
3.2.4 挤压变形时的应力和应变 |
3.3 模压与挤压成形理论对比 |
3.4 传递模塑成形理论 |
3.4.1 树脂流动理论 |
3.4.2 熔体充模流动特性 |
3.4.3 热传导及化学反应 |
3.5 液态模锻成形理论 |
3.5.1 液态模锻下物理冶金学理论 |
3.5.2 液态模锻下凝固理论 |
3.5.3 液态模锻下的力学成形理论 |
3.6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
4.1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
4.1.1 模压成形原理 |
4.1.2 挤压成形原理 |
4.1.3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对比 |
4.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
4.2.1 传递模塑成形原理 |
4.2.2 液态模锻成形原理 |
4.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
5.1 模压与挤压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
5.1.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
5.1.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
5.1.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
5.1.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
5.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
5.2.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
5.2.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
5.2.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
5.2.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
6.1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
6.1.1 模压成形设备 |
6.1.2 挤压成形设备 |
6.1.3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对比 |
6.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
6.2.1 传递模塑成形设备 |
6.2.2 液态模锻成形设备 |
6.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
7.1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
7.1.1 模具常用材料及其对比 |
7.1.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
7.1.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
7.1.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
7.1.5 模具的设计要求及其对比 |
7.1.6 模具的制造及其对比 |
7.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
7.2.1 模具材料及其对比 |
7.2.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
7.2.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
7.2.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分析及其对比 |
8.1 带典型脱模机构的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
8.1.1 双脱模压模结构分析 |
8.1.2 垂直分型二级推件多型腔压模结构分析 |
8.1.3 带中间凸缘轴镦挤模结构分析 |
8.1.4 套筒扳手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
8.1.5 高压开关压气缸挤压模结构分析 |
8.1.6 光纤接头底座复合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
8.2 可分凹模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
8.2.1 链条拖动垂直分型线圈绝缘框压模结构分析 |
8.2.2 塑料绝缘子侧向分型压模结构分析 |
8.2.3 锥形套瓣合模固定式压模结构分析 |
8.2.4 垂直分型弯杆型喷嘴挤压模结构分析 |
8.2.5 杠杆式垂直可分凹模三通及弯头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
8.2.6 多用途楔块式水平可分凹模三通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
8.2.7 阀体温挤压模结构分析 |
8.3 其它典型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
8.3.1 双弯销侧抽芯壳体底座压模结构分析 |
8.3.2 自动卸螺纹型芯压模结构分析 |
8.3.3 装于通用模架上的半溢式压模结构分析 |
8.3.4 钢碗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
8.3.5 摩托车档位齿轮镦挤模结构分析 |
8.3.6 氧气喷头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
8.3.7 拉杆球头双凸模精密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
8.4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
8.4.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
8.4.2 侧向分型机构对比分析 |
8.4.3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
8.4.4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
8.4.5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
8.4.6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
8.4.7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
8.4.8 传力部分对比分析 |
8.4.9 通用模架对比分析 |
8.4.10 其它方面对比分析 |
8.5 带典型侧抽芯机构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
8.5.1 斜导柱侧抽芯移动式罐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
8.5.2 ZGMn13锤头液锻模结构分析 |
8.6 可分凹模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
8.6.1 带侧向分型瓣合模块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
8.6.2 移动式多腔组合锥模传递模结构分析 |
8.6.3 铝合金自行车把立管挤铸模结构分析 |
8.6.4 燃气具铜合金阀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
8.7 其它典型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
8.7.1 柱塞式下加料室传递模结构分析 |
8.7.2 移动式多金属嵌件传递模结构分析 |
8.7.3 多型腔罐式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
8.7.4 Mo-Nb贝氏体钢耙片挤铸模结构分析 |
8.7.5 带溢流槽的精密挤铸模结构分析 |
8.7.6 锻模模块挤铸模结构分析 |
8.7.7 铝合金盖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
8.8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
8.8.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
8.8.2 连接机构对比分析 |
8.8.3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
8.8.4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
8.8.5 浇注系统对比分析 |
8.8.6 开合模机构对比分析 |
8.8.7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
8.8.8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
8.8.9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
8.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结论 |
致谢 |
闫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树脂基快速模具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模具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
1.3 树脂在模具中的应用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主要工作 |
2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 |
2.1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概述 |
2.2 快速模具制造工艺 |
2.2.1 分层实体制造(LOM) |
2.2.2 立体光固化(SLA) |
2.2.3 熔融沉积(FDM) |
2.2.4 选择性激光烧结(SLS) |
2.2.5 等离子熔积成形(PDM) |
2.2.6 三维打印(3DP) |
2.3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的应用 |
2.3.1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的特点 |
2.3.2 在砂铸中的应用 |
2.3.3 在塑料成形中的应用 |
2.3.4 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树脂基快速模具材料成分的选择 |
3.1 概述 |
3.1.1 复合材料概述 |
3.1.2 树脂基复合材料 |
3.1.3 适用于快速模具的树脂基复合材料 |
3.2 基体材料的选择 |
3.2.1 环氧树脂的分类 |
3.2.2 E型环氧树脂的性能及用途 |
3.2.3 基体材料的确定 |
3.2.4 环氧树脂的加工应用特性 |
3.3 增强材料——短切玻璃纤维 |
3.4 固化剂 |
3.4.1 固化剂的分类 |
3.4.2 固化剂——二乙烯三胺 |
3.5 稀释剂的选择——501(660)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 |
3.6 阻燃增韧剂的选择——磷酸酯 |
3.7 环氧树脂的填料 |
3.7.1 填料的种类 |
3.7.2 填料的选择——陶瓷颗粒、石墨及铝粉 |
3.8 消泡剂的选择——JT-XH |
3.9 本章小结 |
4 环氧树脂基快速模具材料的研制 |
4.1 概述 |
4.2 实验所用主要材料与仪器 |
4.2.1 主要材料 |
4.2.2 主要试验仪器 |
4.3 环氧树脂材料配方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材料复合 |
4.4 各配方制得试样的性能测试 |
4.4.1 弯曲强度 |
4.4.2 冲击强度 |
4.4.3 硬度 |
4.4.4 密度 |
4.4.5 流动性 |
4.4.6 机械加工性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弯曲强度性能比较 |
4.5.2 冲击强度比较 |
4.5.3 硬度比较 |
4.5.4 密度比较 |
4.5.5 流动性能比较 |
4.5.6 机械加工性能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模工艺研究 |
5.1 原材料及设备 |
5.2 环氧树脂模具制作工艺 |
5.2.1 模具树脂使用工艺 |
5.2.2 本实验中模具制造采用的工艺 |
5.2.3 环氧树脂模具制作的关键 |
5.2.4 环氧树脂快速模具实物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聚氨酯铸造模具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氨酯材料 |
2 聚氨酯铸造模具材料的性能 |
2.1 力学性能 |
2.2耐磨性 |
2.3 使用寿命 |
3 聚氨酯铸造模具的制造工艺 |
3.1 实体浇注法 |
3.2 表面浇注法 |
3.3 表面涂层法 |
4 结论 |
(6)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型制件精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快速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快速成型技术的分类 |
1.2.2 国内外快速成型技术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SLS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3.1 SLS技术的应用 |
1.3.2 SLS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选择性激光烧结过程的理论分析 |
2.1 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工艺原理 |
2.2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2.2.1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
2.2.2 粉末体烧结 |
2.3 温度对热塑性塑料的影响 |
2.3.1 塑料的分类 |
2.3.2 热塑性塑料的热变形与温度的关系 |
2.3.3 聚苯乙烯(PS)材料的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型工艺试验 |
3.1 选择性激光烧结试验设计 |
3.1.1 试验设备及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内容及烧结工艺参数 |
3.2 激光烧结试验一 |
3.2.1 试验过程 |
3.2.2 试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
3.3 激光烧结试验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选择性激光烧结工艺参数的研究 |
4.1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1.1 激光功率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1.2 激光扫描间距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1.3 激光烧结层厚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1.4 制件摆放角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1.5 其他因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2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 |
4.2.1 激光功率的影响 |
4.2.2 激光扫描间距的影响 |
4.2.3 激光扫描方式及扫描速度的影响 |
4.2.4 烧结制件材料及特性的影响 |
4.3 烧结制件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
4.3.1 提高制件表面精度 |
4.3.2 提高制件尺寸精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烧结层厚选择和定精度切片 |
5.1 成型制件表面粗糙度分析 |
5.2 切片和烧结层厚的选取 |
5.2.1 直线边烧结层厚的选取 |
5.2.2 曲线边烧结层厚的选取 |
5.2.3 切片厚度和烧结层厚的取值范围 |
5.3 基于三角形面片外法向矢量的定精度切片 |
5.3.1 STL文件 |
5.3.2 定层厚切片 |
5.3.3 定精度切片 |
5.4 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7)电积锌用铅基合金的晶界特征分布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湿法炼锌技术 |
1.2 湿法炼锌阳极材料 |
1.2.1 铅及铅基合金阳极 |
1.2.2 钛基DSA阳极 |
1.2.3 其它基体合金阳极 |
1.3 铅合金的晶界特征分布优化 |
1.3.1 晶界工程定义 |
1.3.2 晶界工程分类 |
1.3.3 铅合金的晶界工程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特色及难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特色与难点 |
1.4.3 预期目标和创新点 |
2 铅基合金阳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技术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 铅基合金阳极材料的制备 |
2.2.1 熔炼铸造 |
2.2.2 轧制形变 |
2.2.3 热处理 |
2.3 表征测试技术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2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
2.3.3 抗蠕变性能测试 |
2.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 轧制热处理工艺对铅基合金晶界特征分布优化的影响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轧制总形变量试样的形貌 |
3.2.2 不同轧制总形变量试样的GBCD |
3.2.3 热处理前后试样的GBCD |
3.3 本章小结 |
4 轧制热处理工艺对铅银合金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腐蚀失重测定 |
4.2.2 腐蚀形貌观察 |
4.3 本章小结 |
5 铅银合金的抗蠕变性能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银元素对抗蠕变性能的影响 |
5.2.2 不同应力对抗蠕变性能的影响 |
5.2.3 轧制总形变量对抗蠕变性能的影响 |
5.2.4 热处理对抗蠕变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铅银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6.1 实验方法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恒流极化 |
6.2.2 循环伏安 |
6.2.3 Tafel曲线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锌电积用铅基稀土合金阳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湿法炼锌概述 |
1.1.1 锌工业概况 |
1.1.2 湿法炼锌工艺 |
1.1.3 湿法炼锌节能分析 |
1.2 锌电积阳极研究概况 |
1.2.1 非铅基阳极 |
1.2.2 铅基阳极 |
1.3 铅基稀土合金研究现状 |
1.3.1 铅基稀土合金电极材料研究概况 |
1.3.2 铅基稀土合金电极应用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及实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
2.1 化学试剂、仪器及装置 |
2.1.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2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
2.2 铅基稀土合金铸造及电极制备 |
2.2.1 Pb-RE中间合金制备 |
2.2.2 铅基稀土合金铸造 |
2.2.3 铅基稀土合金电极制备 |
2.3 铅基稀土合金物化性能测试 |
2.3.1 抗拉强度测试 |
2.3.2 耐腐蚀性能测试 |
2.3.3 稳定阳极电位测试 |
2.3.4 金相分析 |
2.3.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 铅基稀土合金电化学测试 |
2.4.1 循环伏安法(CV-Cyclic Voltammetry) |
2.4.2 计时电位法(CP-Chronopotentiometry) |
2.4.3 极化曲线(Linear Polarization) |
第三章 Pb-RE合金性能研究 |
3.1 Pb-RE合金制备 |
3.1.1 稀土元素种类及含量的选择 |
3.1.2 Pb-RE合金制备 |
3.2 Pb-RE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
3.2.1 Pb-Pr合金 |
3.2.2 Pb-Gd合金 |
3.2.3 Pb-Nd合金 |
3.2.4 Pb-Sm合金 |
3.2.5 四种Pb-RE合金力学性能对比 |
3.3 Pb-RE合金耐腐蚀性能研究 |
3.3.1 Pb-Pr合金 |
3.3.2 Pb-Gd合金 |
3.3.3 Pb-Nd合金 |
3.3.4 Pb-Sm合金 |
3.4 Pb-RE合金稳定阳极电位测试 |
3.4.1 Pb-Pr合金 |
3.4.2 Pb-Gd合金 |
3.4.3 Pb-Nd合金 |
3.4.4 Pb-Sm合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b-Ag-RE合金性能研究 |
4.1 Pb-Ag-RE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
4.1.1 Pb-Ag-RE合金抗拉强度测试 |
4.1.2 Pb-Ag-RE合金金相分析 |
4.2 Pb-Ag-RE合金耐腐蚀性能研究 |
4.2.1 Pb-Ag-RE合金腐蚀速率测试 |
4.2.2 Pb-Ag-RE合金氧化膜层SEM分析 |
4.3 Pb-Ag-RE合金阳极电位研究 |
4.3.1 Pb-Ag-RE合金稳定阳极电位测试 |
4.3.2 Pb-Ag-RE合金成膜30min膜量分析 |
4.4 恒电流极化条件下Pb-Ag合金阳极成膜过程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环氧塑料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环氧塑料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J].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 林业机械, 1967(04)
- [2]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D]. 闫闵.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3]马刀型叶片少余量砂型铸造生产[J]. 葛智豪,缪启才. 上海汽轮机, 1998(01)
- [4]树脂基快速模具材料的研究[D]. 张炯. 重庆大学, 2007(05)
- [5]聚氨酯铸造模具的应用与发展[J]. 曹瑜强,焦斌. 铸造技术, 2003(03)
- [6]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型制件精度的研究[D]. 李广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02)
- [7]电积锌用铅基合金的晶界特征分布优化[D]. 姚磊.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5(01)
- [8]锌电积用铅基稀土合金阳极性能研究[D]. 洪波. 中南大学, 2010(02)
- [9]玻璃钢在火炮上的应用[J]. 韩铁林. 兵工塑料, 1974(01)
- [10]油气集输管道内防腐技术应用进展[J]. 赵毅,许艳艳,朱原原,王毛毛,李大朋,王修云,肖雯雯. 装备环境工程,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