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训相似汉字的不同含义(论文文献综述)
曹彦琳[1](2021)在《现代日语字训异读现象中的语义重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字训异读现象是日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字与训的搭配法,不是按照汉字应有的音读或训读来标注注音假名,而是依作者的表达需要创造出的临时性、解释性、个性化的用法。用同义的外来语标注汉字部分,如「麦酒」(b?ru),或用同义的和语词来标注汉语词,如「拘泥」(kodawari),这种字训异读方式相对简单而固定,主要起到了"视觉装饰效果"。而像「女性」(sakura)「女性军团」(amazonesu)这样用不同义的词来训读汉字的字训异读方式,则使汉字部分的词义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语义重构。语义重构的路径按照语义的激活模式来看可以分为一次激活模式和二次激活模式,前者主要通过单纯隐喻或转喻的手法来实现,而后者则是隐喻与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
曹彦琳[2](2020)在《现代日语中字训异读法的类型与功能》文中提出日语单词通常由汉字部分和注音假名部分组成,汉字的读音一般是固定的,按照辞典收录的方式来读。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歌词中,出现了不按辞典收录的读音来为汉字标注假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字训异读法",也有人称之为"义训"或"添义法"。字训异读现象自古有之,既可以用与汉字部分同义的外来语或和语词对其进行训读,也可以根据篇章需要用跟汉字部分意思完全不同的词对其进行训读,是使用者根据表达需要创造出的临时性、解释性、个性化的用法,对语境的依赖度很高。正因为其使用的自由性与临时性,而出现了同一个词具有多种不同读音的"一字多训"现象,还出现了同一个读音对应多个汉字词的"同训异字"现象。有人认为"字训异读法"的作用仅仅是让视觉更为丰富,让表达多样化而已。但通过对现代日语中的该类现象进行分析得知,字训异读法在篇章中不但具有一定的视觉装饰效果,使同一词语在多次反复出现时能避免单一重复,还兼具让艰涩的书面用语通俗化的释义功能、使字与训在篇章中能遥相呼应的呼应功能以及用一个词表达出双重效果和含义的双关性等多种功能,是将使用者的心情想法准确传递给读者的有效手段,这是词典收录的普通读法所不具备的。
余辉[3](2020)在《《说文解字》与《孟子章句》单音词释义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一书中阐释的相关训释原理为理论依据,以《孟子章句》中赵岐对单音词的训释内容为研究对象,对比《说文解字》对相同被训释词的训释,从释义结果、释义方式两个角度进行释义比较,从而总结随文释义训诂材料内在规律并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说明。研究发现,随文释义材料如果与《说文解字》释义结果相同,其释义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完全同训、二者同为直训、同为义界以及二者释义方式不同。满足随文释义材料与《说文解字》释义结果相同的主要条件是被训释词、直训的训释词以及义界的主训词之间存在同义近义关系或者存在某种特征相似的联系。当随文释义材料解释被训释词的引申义、假借义时,则与《说文解字》释义结果不同,此外还有部分不成规模的小原因影响二者释义结果相同与否。而从释义方式的角度说,随文释义材料对单音词的训释主要以直训为主。其次赵岐对不同词类的训释采用的释义方式使用情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训释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释义方式以直训为主。而训释名词时,义界方式的使用比重远远超过其他词类,同时据从研究样本统计的数据显示,这个现象同样存在于《说文解字》。
周亚玲[4](2020)在《刘孔当《重考》释义及大字典引用《海篇》版本研究》文中提出刘孔当的《翰林重考字义韵律大板海篇心镜》(简称《重考》),成书於明万历年间,共20卷,收字条55179个,在明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首先,《篇海类编》《音韵字海》《五侯鲭字海》《海篇统汇》《海篇正宗》《海篇朝宗》等字书在编纂时参考了该书;其次,有清以来大型字典中引用了大量的《海篇》书证,一些《海篇》条目可以在《重考》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另外,西方传教士曾利用《重考》编纂汉语学习教材,该书对汉字的域外传播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选择《重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重考》是《海篇心镜》的版本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重考》释义的体例、特点及不足来了解其释义情况,以此爲基础,参考《四声篇海》《海篇直音》等字书,探讨《汉语大字典》所引用的《海篇》版本问题。研究发现,《汉语大字典》直引的《海篇》书证,或与《四声篇海》相同,或与《海篇直音》《重考》相同,还有书证来源於其他字书。而《汉语大字典》转引的《海篇》绝大部分来源於《字汇补》和《康熙字典》,其版本是“海篇”类字书的统称,《海篇心镜》是其中重要版本。本文共分爲五章:第一章爲绪论,阐述研究意义,《海篇心镜》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方法。第二章分别介绍“海篇”类字书,《海篇心镜》的版本,《重考》的藏本、作者、内容。第三章阐释《重考》的释义体例,包括释义术语、释义方式。第四章是对《重考》释义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举例说明。第五章是大字典引用的《海篇》版本考辨,既考察《汉语大字典》直引的《海篇》版本,也考察转引的《海篇》版本。由於转引的《海篇》来源於《字汇补》和《康熙字典》,於是对这两部大型字典引用的《海篇》书证一一进行梳理,从而考证出《汉语大字典》转引的《海篇》是“海篇”类字书的统称。
曹雨杨[5](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提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吕晓雪[6](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姚道林[7](2020)在《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文中认为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研究《毛传》训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学者对这一传统多有继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献对《毛传》训诂加以考察,其中结论或可证成《毛传》训诂之实、或可纠正《毛传》训诂之误。第一章是对《毛传》释词与解句的集中阐释。第一节主要论述《毛传》是如何利用声训和义训来解释字词,其中声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训”“双声相训”“叠韵相训”“音近相训”四类,义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释一词之义”和“概括释义”两类。第二节主要阐释《毛传》如何解释诗句,我们从解释范围的大小将其分爲解释句意和串讲诗句两类。第三节首先论述《毛传》如何使用训诂术语;其次又讨论了《毛传》如何分析《经》文当中的语法关系,其中涉及《毛传》对语序、虚词的説明;最後我们讨论了《毛传》对“兴”体的论述。第四节是对《毛传》局限性的揭示,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望文生训”之上,根据致误的原因本文将其分爲“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两类。在第二章当中,我们以出土文献爲切入点,分别论证《毛传》释词之正确性以及《诗经》中的假借字。第一节首先对学界主要观点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论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词,认爲《毛传》对诸字词的训释正确可从。毛《诗》作爲古文经,其间借字多见,但《毛传》往往都能够作出准确的解释,所以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关涉《诗经》中借字的训释。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後论述了“流”“履”“肃”“盬”等字,认爲诸字分别爲“摎”“礼”“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对《毛传》训诂的补充説明。本章共分爲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献来释《毛传》未释之字词,第二节则是对《毛传》已释之字词加以补充。两节内容皆是从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对《诗经》字词的论证分析。其间提出“悠”爲“陶”之借字,当训爲“郁陶”;“委蛇”当以“蟡蛇”爲本字,本义可能指“蛇”;“强”爲“竞”之借字,当训爲“逐”;“毛物”当爲“屯(纯)物”之譌等观点。第四章是对《毛传》训诂的校正。本章按照《毛传》致误的原因,共分爲三小节。一、二两节分别从字形与语音入手校正《毛传》训诂,其间不仅佐证了“缝”爲“裘”之譌字、“廛”“亿”“囷”分别爲“缠”“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畅毂”爲“象毂”之借字,还提出了“阴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观点。此外,一、二两节还分析了校改《毛传》训诂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间包括字形、语音、字用与文意的有机统一。本章第三节是以吸收学界最新观点爲主要内容,由於学界对此诸例尚有争议,故本节将其归爲其他类,并不强行作解。在附录部分,我们对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流传作了几点思考,先後探讨了“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定型化”“早期《诗经》文本的流传”“《诗经》字词演变的原因”“《诗经》字词演变的时间綫”等问题。
陈姝羽[8](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文中提出论文共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爲简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20年4月之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做集释的一般方法,对清华八各篇做详尽的集释,相关争议或取舍尽可能以按语形式进行总结说明;第三部分爲相关问题研究,以劄记的形式对《摄命》和《治邦之道》篇中几处文句的断读释义进行探讨。本文撰写主要偏重於资料收集整理,以期爲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张孟晋[9](2019)在《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文中指出汉字系统有诸多异於西方字母文字系统之处,异体字就是其中较为棘手的一个。汉字异体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源於人们任意书写而出现的错)滥用字体,不过随着文化发展、汉字使用愈发频繁,这些字体反而逐步被社会广泛接受,进而成为特定时期的书写俗体,有些更演进为异体。史上汉字书写最为)乱的时期当属南北朝至隋唐。唐初太宗时,曾命颜师古等人刊校字样,以求刊谬正俗,下笔有据。此後更掀起举国正字之风,史称“正字运动”。自唐之正字运动为世人关注,至以《干禄字书》爲代表之一众字书成为字样学的研究对象,多渠道还原唐代正字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各时期文献中的俗体异体字作分析和校勘,已为字样学之相关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受字书佚失,系统研究缺乏,证据短缺,价值不显等诸多问题困扰,字样学中的诸多问题仍令当今学者或不能做,或不愿做,研究成果甚微。基於此,本文拟对唐代的字样发展史及是时具有代表性的字样书作以清晰梳理,以求寻根究底,察衆人之忽略,现字样之价值。一则在对唐代“正字运动”重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为世人在“正字运动”方面已经固化的认知当中提出些许新的认识;二则对异体字之产生、形成和发展作深入分析及研究,对《颜氏字样》(後文简称《颜氏》)、《正名要录》(後文简称《正名》)、《时要字样》、《干禄字书》、《分毫字样》等多本字样书作详细的校理分析,为俗体、异体的产生建立详细完整的证据资料库;三则在已有校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俗字字形产生的原因、发展途径、变化规律等,以期为当下汉字中一部分笔划、部件、部首等书写问题的出现找到根源和提供参考。本研究之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第二章对字样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学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校理分析和整理研究。第八章为结论。绪论,首先就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从两个方面作以解释;又从字样学的定义、应用范畴、广义与狭义之分、字样书与字书之关系、隋唐字形混乱原因等方面对字样学的字理问题进行讨论;最後,再对研究基础与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及特殊情况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文献综述。首先从字样学研究史入手,自宏观角度对国内外字样学领域内相关研究进行论述;之後,再从微观角度对《颜氏》等五部字样书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对唐代後期所出现之《五经》、《九经》等字书详细分析,以求探究字样书与字书之联系。最後更对学界内所涉及之正字运动的相关遗留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唐代具有代表性之《颜氏》、《正名》、《时要》、《分毫》、《干禄》五部字样书进行包括作者、背景、内容等多方面的整理研究,并对全部字样书中的每一条内容作文字与正字功能的分析,以探讨字样书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第七章,在前六章对字样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唐代正字运动史的新认识。本研究之学术价值主要有二点:一、对隋唐时期正字运动及字样学史之再梳理。俗字,长久以来一直被很多人笼统认为是错字,於是便常常以错字处之,忽略了其自身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人们渐渐淡忘了隋唐时期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正字运动”,更不知很多人都曾为这一运动呕心沥血,为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做出贡献。时至今日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不曾出现於“正字运动”当中,实是憾事。本研究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语料及史料的记载,努力将这一时期最真实的情况还原出来,让尘封的历史再次展现出来。二、为了能够探究由正体至俗体的演化过程,本研究将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书进行细致的分析及校理,结合共时与历时的发展特征,尽力将有关的汉字字形发展之途径与规律梳理清楚。本研究的成果将可用於多个方面,如1)隋唐时期汉字发展史的整理工作。重新对这一时期“正字运动”中的人、书、事进行梳理,更加关注细节及学界已固化认定的内容,这将有助於我们弄清楚更多隋唐正字运动时期的真实情况。2)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中古阶段作更为细致的探讨。对五部字样书的分析与校理,有助於从每一个字的变化中发现汉字发展的大体规律,上承上古时期的古代字体,下接近现代汉字的字体结构。这一系列完整的校理对於补充汉字在字体演变历史上的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3)为现代汉字书写者提供汉字结构书写)误的理据分析及解决方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在初识汉字时,书写常有偏误发生。对隋唐时期俗字演变规律的分析与整理,有利於我们找到人类书写汉字发生偏误的大体倾向,通过总结规律并制定相应对策,以解决现代人们书写汉字时所产生的各类字体结构问题。
吴祺[10](2019)在《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文中认为战国竹书训诂研究是竹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困难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训诂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竹书的进一步研究。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训诂方法,则是开展竹书训诂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结合中国传统训诂学中的训诂方法,并根据战国竹书自身的特殊情况,试图总结出一套适合战国竹书训诂研究的方法,以期爲战国竹书的训诂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分爲五章:第一章爲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应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据古训,举例论述了正确利用古训对於战国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爲破通假,分别从古音上的沟通、文献对读对通假的提示作用、传世古书中的词汇例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节爲据境求义,举例论述战国竹书上下文文义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四节爲据古书文例,举例论述正确辨析同义连文、反义连文、同义对文、反义对文、类义对文、俪偶等古书文例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五节爲分析语法,指出在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应注意辨析词性、句法结构以及虚词。第六节爲考异文,分别从通假关系的异文、同义替换的异文以及)字三方面举例论述战国竹书训诂研究应注意辨析异文。第七节爲明句读,指出正确的句读在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战国竹书的句读方法。第八节爲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具体分爲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词语的同义替换、排比归纳法、词义的“同步引申”、利用方言材料、利用古代典章制度、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等六种方法。根据各类训诂方法的不同情况,部分方法的论述会有进一步的细分。第二章主要论述战国竹书的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详细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文字的考释方法,以及字形正确考释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通假研究中应注重吸收上古音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节讨论战国竹书通假释读中应注意寻找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第四节论述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的关系,举例论述战国竹书拼合与编联成果在竹书训诂中的具体运用。第五节爲战国竹书)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指出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要注意辨析)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等文字现象。第六节爲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主要讨论正确辨析战国竹书重文符号及合文符号对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七节讨论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举例论述在战国竹书通假释读时应考虑竹书用字习惯。第八节论述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句读中的运用,以及正确句读对於竹书训诂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在利用传统训诂方法进行战国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与古训有关的问题、与通假有关的问题、词语搭配的问题、误解上下文义、不识古书文例、误解虚词、误解异文、错误句读以及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等九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则是讨论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进行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竹书拼合与编联错误、不识)字及以不)爲)、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是我们学习以及研读战国竹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分别对上博竹书以及清华竹书中部分字词的训诂提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做到训诂论证的有理有据。
二、同训相似汉字的不同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训相似汉字的不同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日语字训异读现象中的语义重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字训异读现象的种类及作用 |
2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及互动模式 |
3日语字训异读中的语义激活与重构模式 |
3.1一次激活模式 |
3.2二次激活模式 |
3.2.1隐喻源域内的转喻 |
3.2.2隐喻靶域内的转喻 |
4同训异字或一字多训 |
5结论 |
(3)《说文解字》与《孟子章句》单音词释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研究概况 |
一、《说文解字》释义研究综述 |
二、《孟子章句》释义研究综述 |
三、释义比较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及选词原则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依据 |
三、选词原则 |
第一章 赵岐注与《说文解字》释义结果相同 |
第一节 释义方式完全同训 |
第二节 释义方式同为直训 |
第三节 释义方式同为义界 |
第四节 释义方式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赵岐所训为引申义与《说文解字》释义结果不同 |
第一节 动词的引申 |
第二节 名词的引申 |
第三节 形容词的引申 |
第四节 副词及代词的引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赵岐所训为假借义与《说文解字》释义结果不同 |
第一节 《孟子》原文存在的假借字 |
一、本有其字的通假 |
二、本无其字的假借 |
第二节 《孟子》所引文献存在的假借字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赵岐注与《说文解字》释义结果不同个别原因 |
第一节 文意训释导致释义结果不同 |
第二节 说解构意导致释义结果不同 |
第三节 用字现象导致释义结果不同 |
一、繁简字 |
二、文字讹误 |
第四节 《说文解字》训释非本义导致释义结果不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刘孔当《重考》释义及大字典引用《海篇》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概述 |
2.1 “海篇”类字书 |
2.2 《海篇心镜》版本 |
2.3 《重考》藏本、作者、内容 |
3 《重考》释义的体例 |
3.1 释义术语 |
3.2 释义方式 |
4 《重考》释义的特点及不足 |
4.1 释义特点 |
4.2 释义不足 |
5 大字典引用的《海篇》版本考辨 |
5.1 《汉语大字典》引用的《海篇》情况分析 |
5.2 《字汇补》《康熙字典》引用的《海篇》分析 |
5.3 《汉语大字典》引用的《海篇》版本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部分“海篇”类字书中“天部”字条 |
附录2.《汉语大字典》中引用的《海篇》条目 |
附录3.《字汇补》中引用的《海篇》条目 |
附录4.《康熙字典》中引用的《海篇》条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凡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尹至》篇知见录 |
《尹诰》篇知见录 |
《程寤》篇知见录 |
《保训》篇知见录 |
《耆夜》篇知见录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皇门》篇知见录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楚居》篇知见录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6)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论 |
1 选题理由 |
2 研究意羲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4 研究目标 |
5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
第一节 单音节词 |
1 概况 |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
第二节 复音节词 |
1 概况 |
2 双音节词 |
3 多音节词 |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
第一节 名物词 |
1 分类 |
2 名实关系 |
3 名羲考察 |
第二节 性状词 |
第三节 动词 |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同义词 |
1 同训、互训、递训 |
2 统言、析言 |
第二节 反义词 |
第三节 同音词 |
第四节 同形词 |
第五节 同源词 |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
第二节 语义场 |
1 人体语义场 |
2 疾病语义场 |
3 药名语义场 |
第三节 语义演变 |
1 扩大 |
2 缩小 |
3 转移 |
4 义位增加 |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
第二节 异体字 |
1 改变义符 |
2 改变声符 |
第三节 通假字 |
第四节 字形类聚 |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
第七节 古今字 |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
第二节 音训 |
第三节 音转 |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
1 《说文》训释特点 |
2 《释名》训释特点 |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
第四节 音项 |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
[嗌、噎、喝、(?)] |
[疥、痎、痟、(?)] |
[芎劳、蘪芜、江蓠、蓠] |
[疛、殟、(?)、(?)、痫] |
[痿、痹] |
小结 |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
1.1 两汉 |
1.2 魏晋南北朝 |
1.3 唐宋 |
1.4 明清 |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
2.3 词的历时替换 |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
3.1 《尔雅》郭璞注 |
3.2 邢昺《尔雅疏》 |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
3.4 《尔雅补注》 |
3.5 《陆锦燧日记》 |
3.6 《方言笺疏》 |
3.7 《段注》 |
3.8 《义证》《句读》 |
3.9 《通训定声》 |
3.10 《广雅疏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毛传》训诂研究概述 |
二、出土文献当中的《诗》类文献述要 |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四、关於本文相关问题的説明 |
第一章 《毛诗故训传》的内容及其特点 |
第一节《毛传》关於字词的训释 |
第二节《毛传》关於诗句的阐释 |
第三节《毛传》关於训诂术语、语法关系以及“兴”体的説明 |
第四节《毛传》训诂之局限 |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佐证《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看《毛传》训诂之正确性 |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看《毛传》对於借字的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出土文献补充《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 利用出土文献释《毛传》未释之字词 |
第二节 利用出土文献补释《毛传》已释之字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毛传》之训诂 |
第一节《毛传》因文字错)而误释例 |
第二节《毛传》因字词通假而误释例 |
第三节《毛传》因其他原因而误释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所得到的一些启示 |
附录二《毛传》训诂词例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简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集释 |
凡例 |
摄命 |
邦家之政 |
邦家处位 |
治邦之道 |
心是谓中 |
天下之道 |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 |
虞夏殷周之治 |
第三章 读简札记三则 |
引文简称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9)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论文引用文献简称表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 |
0.1.1 |
0.1.2 |
0.2 字样学定义 |
0.2.1 字样之定义 |
0.2.2 广义字样学与狭义字样学 |
0.2.3 字样学之特征 |
0.3 研究材料 |
0.4 研究方法 |
0.5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1 字样学研究概述 |
1.1.1 大陆地区之字样学研究 |
1.1.2 台湾学者之字样学研究 |
1.1.3 国外字样学研究 |
1.2 字样书研究 |
1.2.1 《干禄字书》研究 |
1.2.2 《正名要录》研究 |
1.2.3 《时要字样》研究 |
1.2.4 《分毫字样》研究 |
1.2.5 《五经文字》研究 |
1.2.6 《九经字样》研究 |
1.3 唐代正字运动研究 |
1.4 小结 |
第二章 唐代字样学之发起——《颜氏字样》 |
2.1 《颜氏字样》的作者 |
2.2 《颜氏字样》的成书背景 |
2.3 《颜氏字样》的再发现 |
2.4 对《颜氏字样》的新认识 |
2.5 《颜氏字样》校理 |
2.6 小结 |
第三章 正字初期的重要文献——《正名要录》 |
3.1 《正名要录》简介 |
3.2 《正名要录》的作者 |
3.3 《正名要录》的体例及内容 |
3.3.1 《正名要录》第一部分 |
3.3.2 《正名要录》第二部分 |
3.3.3 《正名要录》第三部分 |
3.3.4 《正名要录》第四部分 |
3.3.5 《正名要录》第五部分 |
3.3.6 《正名要录》第六部分 |
3.4 《正名要录》对《颜氏字样》的继承 |
3.5 《正名要录》字例考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借鉴韵书体例的字样书——《时要字样》 |
4.1 《时要字样》简介 |
4.2 《时要字样》解题 |
4.3 《时要字样》的撰写时代 |
4.4 《时要字样》的创新与问题 |
4.5 《时要字样》抄写情况考察 |
4.6 关於《时要字样》的体例研究 |
4.7 《时要字样》体例中的区别提示 |
4.7.1 组词提示 |
4.7.2 连用提示 |
4.7.3 同类提示 |
4.7.4 反义提示 |
4.7.5 属类提示 |
4.8 《时要字样》校理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被误读和忽视的字样书——《分毫字样》 |
5.1 关於《分毫字样》 |
5.2 《分毫字样》的成书时代 |
5.3 《分毫字样》的内容和体例 |
5.3.1 区别字义的草率 |
5.3.2 分化字用的个人主张 |
5.4 《分毫字样》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性字样书——《干禄字书》 |
6.1 《干禄字书》简介 |
6.2 《干禄字书》的作者 |
6.3 《干禄字书》对字样书的继承和发展 |
6.3.1 熔经典正字与社会正字於一炉 |
6.3.2 以四声为次 |
6.3.3 内容上的继承 |
6.3.4 体例上的继承 |
6.3.5 偏旁类推 |
6.4 《干禄字书》刻石 |
6.5 《干禄字书》校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唐代正字运动之新认识 |
7.1 唐代正字运动的历史背景 |
7.2 正字运动的发起 |
7.3 分类正字警示 |
7.4 字样书的工具化 |
7.5 形近字辨析的单独提出 |
7.6 总结性字样书的出现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论文字形表 |
附录二 |
《颜氏字样》 |
《正名》 |
《时要字样·S5731》 |
《时要字样·S6117》 |
《时要字样·S6208》 |
《时要字样·Дx02391A》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战国竹书的发现与公布 |
第二节 战国竹书训诂方法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
第一章 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
第一节 据古训 |
第二节 破通假 |
第三节 据境求义 |
第四节 据古书文例 |
第五节 分析语法 |
第六节 考异文 |
第七节 明句读 |
第八节 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 |
一、词语的同义替换 |
二、排比归纳法 |
三、词义的“同步引申” |
四、利用方言材料 |
五、利用古代典章制度 |
六、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 |
第二章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 |
第二节 上古音研究成果的吸收 |
第三节 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 |
第四节 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 |
第五节 战国竹书讹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 |
第六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 |
第七节 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 |
第八节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句读中的运用 |
第三章 利用传统训诂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一节 与古训有关的问题 |
第二节 与通假有关的问题 |
第三节 词语搭配的问题 |
第四节 误解上下文义 |
第五节 不识古书文例 |
第六节 误解虚词爲实词 |
第七节 误解或不识异文 |
第八节 错误句读 |
第九节 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 |
第四章 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竹简拼合编联错误 |
第三节 不识讹字及以不讹爲讹 |
第四节 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 |
第五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 |
第五章 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
第一节上博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
第二节 清华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同训相似汉字的不同含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日语字训异读现象中的语义重构路径研究[J]. 曹彦琳.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1(04)
- [2]现代日语中字训异读法的类型与功能[J]. 曹彦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说文解字》与《孟子章句》单音词释义比较研究[D]. 余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刘孔当《重考》释义及大字典引用《海篇》版本研究[D]. 周亚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D]. 姚道林. 安徽大学, 2020(07)
-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D]. 陈姝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D]. 张孟晋. 吉林大学, 2019(02)
- [10]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D]. 吴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