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固邮发阵地应立足于改进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高山[1](1993)在《巩固邮发阵地应立足于改进服务》文中指出 自从邮电部1991年调整报刊发行方针后,各地邮政部门按照"认真办好,积极发展,发挥邮政部门主渠道作用"的指示,振作精神,加强了对发行工作的领导,努力巩固邮发阵地,有效地制止了滑坡,使报刊发行形势趋于基本稳定。1993年度全国邮发报刊达
夏源[2](2012)在《新媒体政府规制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New Media)的横空出世,特别是3G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媒体的传播途径、机制、形式、程序、路径,也改变了媒体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新媒体的开放、多元、无序,平等、自由、互动对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构成了新挑战,同时也为新媒体政府规制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媒体产业不仅承担着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而且具有显着的公共性。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新媒体产业的规制,因为它是媒介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中国由于过于强调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传媒制度被界定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逻辑集于传媒一身。虽然中国传媒产业对内对外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产业雏形已经形成,但许多制约传媒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规制的突破来解放生产力,因此从规制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传媒产业的政府规制改革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如何通过新媒体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从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看,是否拥有强劲的传媒运用能力和舆论影响能力,决定着是否拥有牢固的执政地位。文章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新媒体的概念、范围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新媒体时代政府规制之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政府对新媒体的规制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政府规制新媒体的应有目标是巩固执政地位;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战略目标是提升国家形象;政府规制新媒体的理想结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然后,指出政府规制方式应从强力介入到顺势而为、规制手段应从经济性规制走向社会性规制。最后,提出新媒体政府规制的战略构想,具体包括观念更新、机制更新和手段更新三个方面。全文将理论研究与典型的案例分析紧密结合,借助“邓玉娇案”指出,新媒体时代政府应转变规制思路,应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介入;结合汶川大地震突发新闻事件的应对分析政府规制的重要性;运用“绿坝”事件对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效能进行分析。文章由绪论、结语及五章主体内容构成。绪论部分对研究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等作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从新媒体概念入手,详细分析了新媒体迅速崛起的动因主要有:新媒体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然后从新的公共传播空间和新传播媒介两方面阐述新媒体时代政府规制之重要性。接着以网络扫黄和邓玉娇案两个现实案例分析新媒体与政府规制的博弈。第三章从新媒体政府规制的基本内涵开始,分析了新媒体对传统政府规制模式的挑战,指出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政府规制应完成从强力介入到顺势而为的转变。第四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规制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一,政府规制新媒体的应有目标是巩固执政地位:第二,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规制新媒体的理想结果;第三,提升国家形象是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战略目标。随后从汶川大地震突发新闻事件案例进一步论证政府规制的重要性。第五章论述政府规制手段应从经济性规制走向社会性规制。第一,经济性规制的基本方法是设置准入门槛;第二,经济性规制的重要手段是实行产业扶持政策;第三,社会性规制的路径是完善法律法规。第六章提出新媒体政府规制的战略构想。第一,观念更新,由注重“宣传”向注重“传播”转化;第二,机制更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新媒体规制模式;第三,手段更新,回归新媒体产业的传媒属性;最后,结合“绿坝”事件的案例,对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效能进行分析及反思,并提出建立科学有效的新媒体规制效果的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王秋苹[3](2010)在《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期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报业被推向了竞争的前台,报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变化要求。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经济思想史上对竞争力理论的历史考察,在分析当代主要国家和地区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基础上,剖析了国内外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对我国当代报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特征及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报业竞争力的环境,同时以《福建经济快报》兴衰为例证,分析了报业竞争环境变化对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报业竞争力和实现报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战略途径,并对未来报业竞争的趋势进行展望,这对新时期我国报业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陈立志[4](2009)在《长沙晚报发行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报纸发行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思想和方法具有强烈的中国时代特色。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我国资本并购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以及竞争的不规范,报纸之间同质化竞争趋势日益加剧,竞争导致报纸发行成本不断攀升,而报纸发行政策效果又很难衡量。基于此点,本文试图结合长沙晚报实际,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其发行策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提高发行效费比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报纸两次销售、有效发行、盈亏平衡分析和发行“4Ps”营销理论以及发行盈利和广告盈利的两种经营模式等理论基础,重点结合长沙晚报的经营与发行实际,对长沙晚报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发行现状分别运用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进行了详尽分析,针对长沙晚报目前发行策略中存在的效费比不高等问题,通过建立报纸盈亏平衡公式,并运用有效发行理论分别就报纸的定位及发行目标的确定、报纸价格政策的制订、报纸发行范围及渠道的确定、报纸促销措施的选择和报纸发行费用的控制等报纸发行策略提出了优化思路,以求实现有效提高报纸发行效益和效率的目标。本文对广告盈利经营模式下付费报发行策略的制订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方志蓉[5](2003)在《中国电力报社经营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报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各报社都相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特定的报社而言,在变革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最重要的选择是发展方向和发展对策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应该是建立在对自身内外环境的充分分析与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选择由国家电力公司主管、国家电力公司和中电联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力报社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根据宏观经济学、报业经济学的原理,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电力报社经营的外部环境,认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报业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化和集中化、电力体制的改革等,这些都为中国电力报社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报业竞争的加剧、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报业市场结构的不均衡、电力行业重组使行业凝聚力下降等,又同时给中国电力报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然后,通过采取数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读者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中国电力报社经营的内部环境,认为中国电力报社由于依托了实力强劲的电力行业,有相对稳定的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建立了一定的进入壁垒。同时,在报社内部还存在如办机关报的陈旧观念;新闻报道面窄,缺乏深度,表现形式呆板;人才结构不合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财务管理仍处于低层次的记帐出纳型等制约发展的因素。最后,利用SWOT分析工具,总结出中国电力报社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并依此运用新闻学、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原理,提出了中国电力报社应在新闻改革、建立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规范财务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此同时,不断更新报社的文化,以有利于报社改革的顺利进行。
寇超颖[6](2013)在《媒介融合下我国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报业发展受媒介融合趋势影响明显,报业集团的价值链建设问题日显重要。本文试从媒介融合的背景出发,探讨报业集团的价值链建构问题。全文基于文献和实证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国内报业集团媒介融合实践、价值链建构和发展状况的引征,抽离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链建构模式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价值链建构措施。文章首先辨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揭示媒介融合下报业集团的生存环境,并对报业发展所处的媒介融合阶段进行判定,认为当前我国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实践尚处于资本融合阶段,少数实力较强的报业集团已迈入传播手段融合期,开始进行多种媒介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当前国内报业集团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价值链体系,本文结合新型价值链理论对于当前报业集团价值链构成模式进行归纳,概括出基本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拓展价值链三种类型,指出其中存在价值链利润率不高、紧密度不够等五大问题,并针对媒介融合趋势的影响,提出了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思路,尝试构造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的一般模型,并就其中各经营板块的价值链管理策略进行了简要论述。其中,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理论的引入成为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的主要思路和优化方向;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应注重多重层面价值网的架构和维护,以实现集团的协调发展。最后以山东大众报业集团为例,对其价值链系统及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其在媒介融合进程中实现价值链优化的几种可行策略。
徐增展[7](2006)在《我国新闻类期刊的发展探析》文中提出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竞争关系中,传媒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体现,与经济、军事、文化的竞争相平行,而各国传媒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中国传媒业的年总收入在千亿人民币以上,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在中国传媒业(特别是报纸与电视)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新闻期刊的发展状况却相对滞后,发展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掘。文章立足新闻期刊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 在传媒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一些大型新闻期刊以高度介入的方式引领舆论,介入政坛,令人神往。当今世界,一国的媒介实力又是争得国际话语权的必备条件。因此锻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期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然而,在传媒功能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逐渐转化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细分又是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我国在锻造大型新闻期刊的同时又面临着市场细分、外资压境等多重挑战。由于我国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特殊时期,社会准备、文化准备以及个人准备都没有那么充分。我们无法奢望享有和西方同等的媒体发展环境,但我国目前的新闻体制和相关法规确实还有待建立、健全;我们无法拥有像西方一样庞大的读者群,但我们可以针对都市生活,时尚生活以及对“小资”和“中资”的引领,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受众群体。 文章立足我国新闻类期刊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国外同类期刊的先进经验,深刻探讨和分析我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的历史、受众定位、区域发展、市场细分等问题,并试图提出未来的发展之路及尝试对策。
田文生[8](2001)在《报纸品牌建设 ——21世纪中国报业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历史推论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产业的品牌建设经验,在考察中国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把建设报纸品牌作为我国报业发展目标,以之统帅我国报业经营的新思路。 本文认为致力于建设报纸品牌将是21世纪中国报业发展的新方向,建设高价值的报纸品牌将是赢得21世纪报业竞争的不二法门。品牌观念是报业发展进入有序轨道的标志之一,品牌意识对报社和主管部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报纸品牌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课题,论文综合吸收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信息经济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符号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反映出传播学边缘学科的特点。全文共四章。 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建设报纸品牌的必要性,概要介绍了与报纸品牌建设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体结构。 在第二章,笔者梳理了20多年来中国报业的改革成果,概括我国报业发展的特点,进而指出:致力于建设报纸品牌是报业竞争造就的必然选择,报纸品牌将是下一轮报业竞争的重心;同时以符号互动理论为研究视角,借助于符号学的经典理论,探讨了报纸品牌的含义,深入探讨了报纸品牌形象的生成机制和形成过程;并尝试提出了报纸品牌价值的评判主体和评价指标。本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是报纸品牌建设的逻辑起点。 在第三章,介绍了报纸品牌建设的六个环节,即:读者定位、品质塑造、争取支持、报纸定价、发行销售、品牌传播。本章是论文的主体,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第四章,指出报纸品牌建设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匡正目前我国报业经营中的一些认识误区,论述了报纸品牌建设的基础观念、实施策略和操作步骤。 结语部分,笔者提出了报纸品牌建设的两个主要目标:建立品牌资产、培养品牌关系,以及为实现该目标所应有的理性、诚信、冷静、稳健态度。
二、巩固邮发阵地应立足于改进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固邮发阵地应立足于改进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2)新媒体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创新之处 |
1.2.1 国外学者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1.2.3 本文研究的预期创新之处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分析框架 |
2 新媒体:政府规制新领域 |
2.1 从媒体到新媒体 |
2.1.1 新媒体概述 |
2.1.2 新媒体迅速崛起动因分析 |
2.2 新媒体时代政府规制之重要性 |
2.2.1 新媒体拓展了新的公共传播空间 |
2.2.2 新传播媒介需要创新政府规制模式 |
2.3 案例观察:新媒体与政府规制的博弈 |
2.3.1 网络扫黄:从失范到规范 |
2.3.2 邓玉娇案: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介入 |
3 政府规制:从强力介入到顺势而为 |
3.1 新媒体政府规制概述 |
3.1.1 政府规制概念 |
3.1.2 中国媒体规制的演变路径和特点 |
3.2 新媒体对传统政府规制模式的挑战 |
3.2.1 传统的行政性规制面临挑战 |
3.2.2 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 |
3.2.3 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 |
3.2.4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信息管理困境 |
3.3 新媒体对政府规制机制的改变 |
3.3.1 政府规制法定化 |
3.3.2 政府规制内容与时俱进 |
3.3.3 政府在规制创新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
3.3.4 新媒体对政府发布信息的要求 |
4 规制能力: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
4.1 巩固执政地位:政府规制新媒体的应有目标 |
4.1.1 认识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
4.1.2 创新意识,强调新媒体对执政的影响 |
4.1.3 强化政府规制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
4.2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规制新媒体的理想结果 |
4.2.1 政府、新媒体、公众良性互动,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
4.2.2 政府规制新媒体的理想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
4.3 提升国家形象: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战略目标 |
4.3.1 提升国家形象,政府规制新媒体的必要性分析 |
4.3.2 提升国家形象,政府规制新媒体需要考虑的因素 |
4.3.3 提升国家形象,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方式 |
4.4 案例解读:从突发新闻事件的应对看政府规制的重要性 |
4.4.1 中国和海地在地震灾难中媒体传播效果比较 |
4.4.2 从比较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体制中政府规制的作用 |
4.4.3 从突发新闻事件的应对看政府规制媒体的重要性 |
5 规制手段:从经济性规制走向社会性规制 |
5.1 设置准入门槛:经济性规制的基本方法 |
5.2 产业扶持政策:经济性规制的重要手段 |
5.3 放松经济性规制,改善社会性规制 |
5.4 完善法律法规:社会性规制的路径选择 |
5.4.1 媒体的社会性规制概述 |
5.4.2 完善新媒体政府规制立法的宏观要求 |
5.4.3 完善新媒体政府规制立法的微观建议 |
5.4.4 完善网络执法 |
6 适宜选择:新媒体政府规制的战略构想 |
6.1 观念更新:由注重"宣传"向注重"传播"转化 |
6.2 机制更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新媒体规制模式 |
6.3 手段更新:回归新媒体产业的传媒属性 |
6.4 案例分析: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效能分析 |
6.4.1 "绿坝"事件的始末 |
6.4.2 "绿坝"事件的反思 |
6.4.3 政府规制新媒体的效果评价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关于报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三、本研究的框架思路 |
四、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报业竞争力的理论概论 |
第一节 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理论 |
第三节 报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
第四节 报业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分析 |
第五节 报业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分析 |
第二章 当代报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
第一节 美国报业的发展 |
第二节 日本报业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报业发展 |
第四节 当代报业发展的特点 |
第五节 当代报业发展的趋势 |
第三章 当代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世界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
第二节 从计划到市场:我国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 |
第一节 "十五"以来我国报业竞争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我国报业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三节 我国报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
第四节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的特征 |
第五节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的趋势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环境的影响分析——以《福建经济快报》的兴衰为例 |
第一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前身 |
第二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发展 |
第三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兴盛 |
第四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衰亡 |
第五节 《福建经济快报》亏损并停刊的原因透析 |
附录:见证《福建经济快报》兴衰的几个文件 |
第六章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对报业发展的意义 |
第二节 增强报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提升中国报业竞争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四节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长沙晚报发行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报纸经营理论及其模式 |
2.1 报纸经营理论 |
2.1.1 报纸两次销售理论 |
2.1.2 报纸有效发行理论 |
2.1.3 报纸经营盈亏平衡分析理论 |
2.1.4 报纸发行"4Ps"营销理论 |
2.2 报纸经营模式 |
2.2.1 传统报纸经营模式 |
2.2.2 美日两国报业经营模式 |
2.2.3 未来报业经营模式-数字化展望 |
第3章 长沙晚报经营与发行现状分析 |
3.1 长沙晚报简介 |
3.2 长沙晚报现行发行策略分析 |
3.3 长沙晚报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
3.3.1 供应商 |
3.3.2 受众 |
3.3.3 潜在进入者 |
3.3.4 替代品 |
3.3.5 现有竞争对手 |
3.3.6 其它利益相关者 |
3.4 长沙晚报发行的SWOT分析 |
3.4.1 优势(strength) |
3.4.2 劣势(weakness) |
3.4.3 机会(opportunity) |
3.4.4 威胁(threats) |
第4章 优化长沙晚报发行策略的方法和途径 |
4.1 建立长沙晚报盈亏平衡分析公式 |
4.2 进一步明确长沙晚报定位及发行目标 |
4.3 合理制定长沙晚报发行价格政策 |
4.4 优化长沙晚报发行范围及发行渠道 |
4.5 改进长沙晚报促销措施 |
4.6 严格控制长沙晚报发行费用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中国电力报社经营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我国报业概况 |
1.1 报业的特点 |
1.2 报业的经济特征分析 |
1.3 我国报业的现状 |
1.4 我国行业报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章 中国电力报社经营的外部环境 |
2.1 外部宏观环境 |
2.2 外部微观环境 |
2.3 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 |
第三章 中国电力报社经营的内部环境 |
3.1 报社发展历程 |
3.2 报社现状 |
3.3 《中国电力报》读者调查情况 |
3.4 内部优势与劣势 |
3.5 SWOT分析结论 |
第四章 中国电力报社发展对策 |
4.1 进行新闻改革 |
4.2 建立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 |
4.3 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
4.4 规范财务管理 |
4.5 更新报社文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6)媒介融合下我国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研究意义 |
0.2.1 论意义 |
0.2.2 实践意义 |
0.3 基本概念 |
0.3.1 报业集团 |
0.3.2 媒介融合 |
0.3.3 价值链 |
0.4 文献综述 |
0.4.1 媒介融合下报业发展研究概况 |
0.4.2 报业价值链相关研究现状 |
0.5 研究内容 |
0.6 研究方法 |
0.7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进程 |
1.1 媒介融合下报业集团的生存环境 |
1.1.1 传播技术概况 |
1.1.2 报业资源格局 |
1.1.3 媒介竞争态势 |
1.1.4 媒介政策与制度现状 |
1.2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态势 |
1.2.1 媒介融合的阶段划分 |
1.2.2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转型进程 |
第2章 价值链理论与报业集团价值链分析 |
2.1 价值链理论概述 |
2.1.1 价值链概念解析 |
2.1.2 价值链相关理论介绍 |
2.2 当前报业集团价值链构成模式 |
2.2.1 基本价值链——传统报业经营 |
2.2.2 纵向价值链——相关多元化经营 |
2.2.3 拓展价值链——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
2.3 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中的问题 |
2.3.1 价值链利润率不高 |
2.3.2 价值链紧密度不够 |
2.3.3 价值链延伸度不长 |
2.3.4 价值链创新度不足 |
2.3.5 价值链竞争力不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媒介融合下报业集团价值链的建构策略 |
3.1 媒介融合下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思路 |
3.1.1 以新媒体延伸报业价值链 |
3.1.2 多媒体融合强化价值链 |
3.1.3 全面改造生产工艺及管理流程 |
3.1.4 多元化区域性扩张 |
3.2 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模型 |
3.2.1 借用新理论,改造价值链 |
3.2.2 报业集团价值链模型 |
3.3 媒介融合下的报业集团价值链管理策略 |
3.3.1 内容生产的复式开发 |
3.3.2 纵向价值网创新化拓展 |
3.3.3 拓展价值链规范化运营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大众报业集团的价值链建构 |
4.1 大众报业集团简介 |
4.1.1 大众报业集团历史沿革 |
4.1.2 大众报业集团发展概况 |
4.2 大众报业集团价值链剖析 |
4.2.1 大众报业集团价值链体系 |
4.2.2 基于价值链的经营分析 |
4.3 大众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评议 |
4.3.1 媒介融合下的价值链缺陷 |
4.3.2 价值链优化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我国新闻类期刊的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新闻类期刊的历史演进 |
(一) 西方新闻类期刊发展的沿革 |
(二) 我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的历史 |
(三) 我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的时代条件 |
二、我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的基本特点 |
(一) 我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的现状 |
(二) 我国新闻类期刊内容特色 |
三、我国新闻类期刊经营运作 |
(一) 我国新闻类期刊受众定位分析 |
(二) 我国新闻类期刊的人力资源状况 |
(三) 我国新闻类期刊的品牌经营 |
(四) 我国新闻类期刊的发行 |
(五) 我国新闻类期刊的广告经营 |
(六) 我国新闻类期刊的资金运作 |
四、我国新闻类期刊的未来发展对策 |
(一) 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发行市场 |
(二) 全力提升新闻类期刊经营水平 |
(三)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四)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
(五) 关涉新闻类期刊未来的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报纸品牌建设 ——21世纪中国报业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导言 |
第二节 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概要与结构体例 |
第二章 认识报纸品牌 |
第一节 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报纸品牌的含义与生成机制 |
第三节 报纸品牌的价值评判 |
第三章 建设报纸品牌的环节 |
第一节 读者定位 |
第二节 品质塑造 |
第三节 争取支持 |
第四节 报纸定价 |
第五节 发行销售 |
第六节 品牌传播 |
第四章 建设报纸品牌的方法 |
第一节 报纸品牌建设的基础观念 |
第二节 报纸品牌建设的实施策略 |
第三节 报纸品牌建设的操作步骤 |
结语 建立品牌形象,演绎精彩华章 |
后记 |
四、巩固邮发阵地应立足于改进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巩固邮发阵地应立足于改进服务[J]. 高山. 通信企业管理, 1993(01)
- [2]新媒体政府规制研究[D]. 夏源. 浙江大学, 2012(08)
- [3]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 王秋苹.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4]长沙晚报发行策略优化研究[D]. 陈立志. 中南大学, 2009(S1)
- [5]中国电力报社经营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D]. 方志蓉. 湖南大学, 2003(03)
- [6]媒介融合下我国报业集团价值链建构研究[D]. 寇超颖. 中南大学, 2013(05)
- [7]我国新闻类期刊的发展探析[D]. 徐增展. 广西大学, 2006(01)
- [8]报纸品牌建设 ——21世纪中国报业发展策略[D]. 田文生. 厦门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