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重新修订无绳电话工作频率

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重新修订无绳电话工作频率

一、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重新修定无绳电话工作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洪琼琼[1](2021)在《基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未来无线通信》(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尤成超[2](2021)在《基于LTE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DCS工程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

赵盛烨[3](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戎俊樵[4](2021)在《基于融合定位算法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民航业高速发展,同时民航通信易受到非法电台等无线电设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所干扰,因此需进行无线电干扰排查。而传统上无线电干扰排查主要是申请无委进行协助排查,该方案存在成本高昂、对地面干扰源排查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且无法对低空干扰源进行排查等显着缺点。另外,国内现有的低空无线电监测系统如DFA-1型等监测系统则存在载重限制大、监测时长低等缺点。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并搭建出一种在低空场景下对目标区域的无线电环境进行监测并对干扰源进行分析定位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多信息混合单站无源定位效果优于传统单一信息无源定位,但相较于多站无源定位效果仍然不佳,而多站无源定位设备复杂度高、成本高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cecived Signal Strength,RSS)和到达角度(Angle of Arrival,AOA)信息融合的单站无源定位算法。该算法采用单架无人机设备虚拟多站设备接收无线电辐射源信号,进行RSS距离估计与AOA角度测量,融合RSS估计的距离信息与AOA方向角信息,依据最小二乘准则(LS)构造融合定位算法的优化目标函数,采用凸松弛技术将目标函数等价为二阶锥规划(SOCP)问题并利用内点法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定位性能优于单站无源定位算法,且由于采用单架无人机采集信号,其设备复杂度相较于多站无源定位较低。其次,搭建无线电空中监测平台和地基移动站,监测低空无线电频谱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显示。阐述了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该系统首先利用无线电空中监测平台采集无线电信号,通过点对点双向宽带数据链将采集的无线电信息传至地基移动站,最后设计无线电监测分析软件实现对无线电频谱信息的处理并通过信息融合定位算法对干扰源进行定位。最后分别在桂林两江机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岭校区和花江校区进行实地测试,测试低空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系统性能,并结合融合定位算法测试其定位性能。测试结果该系统可实现对低空环境下对无线电信号的频谱监测与对干扰源的高精度定位,其监测时间长、监测范围广、移动灵活、功能齐全、效率较高且可在复杂地形下工作,可广泛应用在维护民航安全领域中。

熊璐琳[5](2020)在《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智慧生活是近年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议题。现阶段的智慧生活研究主要面向新兴技术手段及多样化应用、智慧社会治理问题及解决思路、建立适应时代特征的新学科分支等宏观主题,缺乏微观层面的经验探索。在2019年5G商用元年到来之际,考察5G时代个体日常生活的结构性变化,有助于为智慧生活及网络社会学领域增添新的微观研究视角,为5G研究补充社会科学层面的思考。本文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5G及物联生活的个体体验,在分析技术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的基础上,推测5G时代个体日常生活的潜在趋向,探讨5G化生活中蕴含的多重张力,以及个体面对这些张力的应对思路。5G及物联网技术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活动条件上,5G创造了超高速的移动网络体验,物联技术提供了高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二是活动形式上,超高速网络开拓和优化了一系列高质量5G应用,改变了个体的时间计划,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提升了家居生活的自动化水平和身体数据监测的专业化程度,身体的传统概念和功能在5G时代得以重塑;三是主体观念上,网络速度的飞跃助长传媒叙事和个体行动的碎片化趋势,加剧个体的时间匮乏感,身体规训意识在全盘掌控式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强化。5G化生活是一种全面数据化的个体生活,人与物在通讯活动中取得等量齐观的主体地位。技术与身体、技术与情感需求之间的张力,是个体生活在5G时代面临的主要张力。技术导致了实在现实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巨大割裂,引发了个体对技术工具的戒断反应,对此,个体一方面寄希望于技术自身的迭代更替,另一方面也渴望对身体的完整主导权;技术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深度侵入了工作等传统线下人际互动场域,个体为满足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三大基本需求,转而从游戏等线上互动场域寻求技术与情感的平衡,由此带来了技术与生活、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进一步融合。对5G化生活方式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深入探究移动通信技术的非工具影响,塑造5G时代的个体美好生活。

王思文[6](2020)在《基于单片机的无线电引信低频信息处理技术》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对武器的打击效果提出来新的要求,即要让弹药在收集周边环境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信息的判定,在适当的位置起爆弹药,以此来达到最大毁伤效果的目的。这就使得引信在弹目交会过程对目标信息的采集测试技术在武器系统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现有的基于传统的电路的引信系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采集信息能力能力有限,处理环境信息能力有效,占用大量的空间且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抗干扰能力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来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无线电引信低频信息处理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查阅的相关无线电引信控制系统设计的文献资料,本文提出了以单片机C8051F330为核心的无线电引信炸高控制系统。本文主要完成的是炸高控制系统的电路硬件设计和相应的软件的设计。在硬件电路设计上首先应满足单片机C8051F330的最小系统要求,在最小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外围电路,将接收的目标信号进行信号调理之后分为两路,一路电路用来采集目标信号的频率,另一路采集目标信号的包络信息。软件设计上主要是对硬件电路输入的模拟信号进行计算处理,在完成数据计算后,输出信号给执行电路,主要有几个部分:利用测周法测量低频信号频率程序,ADC模数转换程序和数据处理程序。最后,在仿真条件下,将软硬件结合,完成对多普勒信号相关属性的信息采集及后续数据处理过程正确性的验证试验。在整个验证试验完成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来判定其是否达到设计预定的效果。

赵想[7](2020)在《自传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第1至2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报告选取的文本是美国政治家所作的自传,题为《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属于表情型文本,文学性鲜明。该文本的文学性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在句式上有大量圆周句与省略句,圆周句可以设置悬念,省略句使行文简洁;二是在修辞上有低调陈述、拟人、暗喻使行文生动形象。通过对圆周句与省略句的翻译再现文学语言的自指性;通过对低调陈述、拟人、暗喻修辞的翻译再现文学语言的曲指性。圆周句的翻译要突出作者想强调部分,巧用中文标点符号;省略句的翻译要填补“空缺”。低调陈述的翻译引申译;拟人的翻译直译与意译结合;暗喻的翻译要对等翻译与转换翻译结合。本次翻译实践活动让译者对文学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对文学性的了解。译者希望,本实践报告中对文学性在翻译中再现的分析对同类翻译实践活动有借鉴意义。

李学慧[8](2020)在《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现汉》的收词大致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研究历版《现汉》的新增词语意在从历时层面展现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概况,完善现代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现汉》从第1版出版至今已发行过七版,共六版(第2版—第7版)新增词语。六版《现汉》共新增词语19971条,在音节数量方面,新增词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三、四音节词语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类分布方面,新增词语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动词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语来源方面,新增词语主要分为四类: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在语义领域方面,《现汉》新增词语涉及的语义领域较为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科技、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现汉》增收词语是社会发展、词汇发展和词典编纂的需要,语言同社会共变,社会发展,词汇也发展,《现汉》为维持其先进性需要对词典不断进行修订,每次修订时《现汉》所增收的词语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通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查考需要原则。《现汉》作为一部规范型词典,非常重视词汇的规范问题。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主要涉及到语音规范、词形规范和词义规范,语音规范涉及到异读词的处理,词形规范涉及到异形词的处理,词义规范涉及到义项变化和释义改变,这些规范工作体现出《现汉》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所做出的努力。

刘飞[9](2020)在《多传感器融合的高精度无缝定位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室内外无缝定位信息是关系到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重要数据基础,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国内外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发展。然而,针对城市复杂环境以及室内等GNSS盲环境的高精度无缝定位技术仍然存在着定位模型与方法研究不足的情况。因此,本文围绕室内外无缝定位主题,开展了基于GNSS、UWB、INS和视觉等传感器融合的室内外定位模型、方法研究,形成了以下创新成果:(1)针对定位盲环境或者应急情况下存在定位基准缺失和破坏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UWB/GNSS技术的覆盖区域、现场和室内的三级室内外无缝定位基准构建方法,重点研究了基于UWB自组网定位基准构建方法,解决了GNSS室外定位基准向室内传递问题,实现了0.35m量级定位精度的UWB室内定位基站网络自动构建,可以保障定位盲环境且兼顾应急情况下的室内外定位基准需求。(2)针对高楼林立街道、立体交通、长距离隧道、树洞街道等复杂的城市环境对城市高精度、高连续和高可靠性导航定位的挑战,提出了一种零速约束的GNSS/INS/Odometer紧组合定位模型,通过GNSS抑制INS设备的误差漂移,利用INS辅助提高GNSS模糊度解算成功率,通过Odometer辅助解决GNSS长时间失锁时INS定位发散的问题,通过紧组合模型能够充分发挥三者互相补充的优势,实现在上述场景下高精度定位。结果表明除了长隧道环境在2分钟内,可以保持优于2米的定位精度外,其他场景基本可以实现0.1米的定位精度。(3)针对UWB测距受到室内非视距、多路径等影响测距和定位精度等情况,首先,研究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的UWB测距误差改正模型,实现了UWB室内测距精度优于0.08m;研究分析了基于TOA原理的UWB定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抗差EKF的UWB室内定位模型,根据预测残差调整增益矩阵的大小,减弱或者消除了粗差对状态向量的影响。该方法平面定位中误差为0.13m,对比基于最小二乘和EKF算法,分别提高了88.98%和53.57%。(4)提出了一种UWB、PDR和地图融合高精度室内定位模型,可以通过UWB为PDR定位提供空间基准、抑制PDR定位精度发散;利用PDR提高UWB的定位频率、解决UWB信号覆盖差或者无覆盖区域的定位问题;且通过室内地图帮助抑制PDR航向角发散,以及定位结果发散等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具备绝对定位基准、高频率、高精度室内定位。(5)针对非视距环境下UWB室内高精度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KF算法的UWB/INS融合定位模型,在室内非视距环境下定位,可以消除由于UWB信号受到遮挡而产生的多路径和非视距效应,而且可以增加定位结果的高频姿态信息。当IMU积分数据的误差增大时,通过UWB定位数据可以对INS定位结果进行约束。(6)针对单目视觉SLAM存在着尺度漂移、由于环境因素影响频繁初始化,导致定位不连续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尺度因子的UWB/视觉融合定位模型,通过UWB与视觉的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互补特性,解决视觉初始化、尺度模糊和绝对空间基准等问题,提高UWB定位精度和定位频率以及减少基站的数量。该模型可以可靠地在纹理稀疏或者光线频繁变化室内环境实现0.2m量级的定位精度。(7)提出了一种编码图形辅助的单像室内定位模型,可以以单幅影像为基础,通过编码图形物方点、像方点和投影中心共线的原理,从该影像所覆盖范围内的编码图形的已知地面坐标和相应点的像坐标量测值出发,解算出摄像机在摄影时刻所处的位置。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编码影像、编码图形、编码图形的像方和物方坐标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和获取。另外,通过Tukey权因子模型,可以检测编码图形像方坐标存在的误差,并根据观测值残差大小调整参与计算的权重,进而减弱或者抑制观测值误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实现优于0.1米量级定位精度。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定位精度经过了试验验证,相关的模型和方法可以用于室内外行人、车辆等高精度定位。该论文有图110幅,表25个,参考文献163篇。

钟静雯[10](2020)在《基于构型设计的20V电动工具产品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电动工具产业是传统产业之一,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动工具生产国。但是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品牌的优势较弱,不知名品牌的产品在外型设计与功能创新上的投入也有所不及,具体表现为:第一,电动工具多为贴牌代工产品,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较少;第二,电动工具产品不够注重设计,多数产品过于模仿国外的大型品牌,在产品的造型设计上没有突破;第三,国内的电动工具产品虽然远销国外,但是相较于海外产品优势仅在于价格低廉。因此,随着市场竞争力的日益渐增,品牌的优势、产品的功能、造型的设计是电动工具产品需从根本上做出提升的关键点。而在这其中,提高产品的设计感和层次感,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基于上述,笔者通过调研用户和依托单位浙江省武义县东达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需求以及全球行业的相关产品,应用构型设计原理,从20V电动工具设计研究、构型设计在20V电动工具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构型设计的20V电动工具用户需求分析、20V电动工具产品设计实例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创新设计研究,设计出在产品造型、功能、人机工程等方面有所创新的电动工具产品,以解决电动工具产品现有的局限性,让电动工具更加满足用户的体验、更符合人机工程学,满足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通过研究,本课题认为:1.电动工具产品应具备安全性、功能创新、精致美感、专业感和力道感等几个方面;2.采用构型设计原理进行设计时应遵循需求分解原则、结构划分原则、模块化原则以及整体一致性原则;3.通过对用户的调查了解受众者在不考虑经济条件的前提下更喜爱细节感丰富,配色均匀且带有一定时尚感的电动工具。最后,本课题运用了构型设计原理对20V电动工具产品进行设计,得出了一套系列化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将构型设计原理的四个原则贯穿于其中,在细节方面采用了变异构型设计、组合构型设计等多个构型设计方法,使产品的系列感明显。

二、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重新修定无绳电话工作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重新修定无绳电话工作频率(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融合定位算法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辐射源无源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1.2.2 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基于SOCP的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算法
    §2.1 传统无线电辐射源定位算法分析
        §2.1.1 测向交叉定位算法分析
        §2.1.2 RSS定位算法分析
        §2.1.3 到达时间定位算法分析
    §2.2 二阶锥规划及内点法求解
        §2.2.1 二阶锥规划原理
        §2.2.2 内点算法原理
    §2.3 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算法
        §2.3.1 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模型
        §2.3.2 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设计
    §3.1 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设计思路
    §3.2 无线电空中监测平台
        §3.2.1 无人机升空平台选型
        §3.2.2 频谱接收机模块选型
        §3.2.3 数据回传通信模块选型
    §3.3 地基移动站的搭建与软件设计
        §3.3.1 无线电监测软件设计
        §3.3.2 无人机飞控APP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实验与分析
    §4.1 无线电监测软件平台测试
        §4.1.1 桂林两江机场停机坪未知信号源测向定位测试
        §4.1.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路校区未知信号源测向测试
    §4.2 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实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不同取向
        1.2.2 关于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
        1.2.3 关于智慧生活的研究
        1.2.4 关于5G的研究
        1.2.5 关于社会预测的研究
        1.2.6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方案
        1.3.1 概念阐释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5G技术发展现状
    2.1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简述
        2.1.1 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
        2.1.2 5G的两大技术突破
    2.2 国内5G网络发展现状
        2.2.1 基础设施建设
        2.2.2 城市及用户间推广情况
        2.2.3 各领域应用实践
        2.2.4 5G发展现状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5G时代的高速体验及相关应用
    3.1 5G的速度承诺
        3.1.1 加速: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驱动和个体的幸福期许
        3.1.2 5G的诞生:科技更替、加速循环与生产力发展
        3.1.3 浅尝辄止的5G手机体验
    3.2 加速迫力对活动形式与主体观念的改变
        3.2.1 手机:个体5G体验的工具载体
        3.2.2 数字在场:身体在场的新形式
        3.2.3 碎片化:个体日常生活的核心特征
        3.2.4 慢速恐惧与加速惯性:主体观念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5G与物联技术的结合:万物数据化
    4.1 技术的拟人化:5G时代的物联生活
        4.1.1 5G对智能家居生活的改善
        4.1.2 以物为媒:个体掌控外部世界的新途径
    4.2 人的物化:5G时代的身体规训
        4.2.1 现阶段的智能穿戴生活
        4.2.2 知识权力平民化:个体健康经验生产逻辑
        4.2.3 内化的身体规训意识
    4.3 5G化物联生活的趋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5G生活的多重张力
    5.1 智能化、数据化趋势与身体重塑
    5.2 技术与身体的张力
        5.2.1 戒断反应与现实割裂
        5.2.2 个体的应对策略
    5.3 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张力
        5.3.1 失控场域:21世纪的体验机之问
        5.3.2 虚实空间的双向渗透:游戏社会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单片机的无线电引信低频信息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电引信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无线电引信原理及特点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控芯片模块
        3.1.1 硬件主控芯片的选型
        3.1.2 主控芯片的最小系统
    3.2 信号调理模块
    3.3 限幅整形电路
    3.4 包络检波电路
    3.5 A/D采集
    3.6 显示电路的设计
    3.7 发火控制电路
    3.8 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单片机炸高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2 各子模块程序设计
        4.2.1 主程序的设计
        4.2.2 信号频率测量
        4.2.3 A/D包络采集
        4.2.4 GPIO通用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
        4.2.5 低频信息处理
    4.3 控制系统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低频信息分析处理测试
    5.1 系统各个子模块的仿真及验证
        5.1.1 稳压电源模块电路的仿真
        5.1.2 放大电路的仿真
        5.1.3 整形电路的仿真
        5.1.4 包络检波电路的仿真
    5.2 整体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附件A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自传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第1至2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文本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的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2.1.3 翻译理论和策略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文学语言自指性的再现
        3.1.1 圆周句的翻译
        3.1.2 省略句的翻译
    3.2 文学语言曲指性的再现
        3.2.1 低调陈述的翻译
        3.2.2 拟人的翻译
        3.2.3 暗喻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总结
    4.2 译者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人名地名表
致谢

(8)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研究对象
        2.语料来源
一、历版《现汉》新增词语概况
    (一)新增词语的音节数量
    (二)新增词语的词类分布
    (三)新增词语的主要来源
    (四)新增词语的语义领域
二、《现汉》新增词语的收词问题
    (一)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因
        1.社会发展
        2.词汇发展
        3.词典编纂
    (二)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则
        1.通用性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查考需要原则
三、《现汉》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
    (一)语音规范
    (二)词形规范
    (三)词义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增词语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词语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增词语
附录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多传感器融合的高精度无缝定位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室内外无缝定位理论模型研究
    2.1 最小二乘估计
    2.2 线性Kalman滤波模型
    2.3 非线性Kalman滤波模型
    2.4 常用坐标系统
    2.5 实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UWB/GNSS室内外无缝定位基准构建方法研究
    3.1 室内外无缝定位基准构建方法
    3.2 UWB自组网室内定位基准构建方法
    3.3 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GNSS/INS/Odometer紧组合室外定位模型研究
    4.1 GNSS/INS紧组合定位模型
    4.2 动态零速约束模型
    4.3 INS/里程计组合导航模型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抗差EKF的 UWB室内定位模型研究
    5.1 UWB室内TOA定位原理
    5.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UWB测距误差改正模型
    5.3 改进的抗差EKF UWB定位模型
    5.4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UWB/PDR/地图融合的室内定位模型研究
    6.1 基于Tukey因子最小二乘UWB定位模型
    6.2 PDR定位模型
    6.3 UWB/PDR/地图融合定位模型
    6.4 实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CKF的 UWB/INS非视距室内定位模型研究
    7.1 状态方程
    7.2 观测方程
    7.3 INS导航方程
    7.4 实验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顾及尺度因子的UWB/视觉融合室内定位模型研究
    8.1 视觉成像原理
    8.2 单目ORB-SLAM定位模型
    8.3 UWB/视觉融合定位模型
    8.4 实验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编码图形辅助的单像室内定位模型研究
    9.1 编码图形定位
    9.2 单像室内定位模型
    9.3 实验分析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构型设计的20V电动工具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工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电动工具类别分析
        1.2.3 构型设计理论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设计研究路线
第二章 20V电动工具设计研究
    2.1 20V电动工具概述
    2.2 20V电动工具类别分析
    2.3 20V电动工具设计分析
        2.3.1 20V电动工具设计风格分析
        2.3.2 20V电动工具色彩、材质、工艺研究
        2.3.3 20V电动工具构型分析
第三章 构型设计在20V电动工具设计中的应用
    3.1 构型设计概述
    3.2 构型设计在20V产品中的优势
    3.3 构型设计方法在20V产品中的应用
第四章 基于构型设计的20V电动工具用户需求分析
    4.1 构型设计基本原则
        4.1.1 需求分解原则
        4.1.2 结构划分原则
        4.1.3 模块化原则
        4.1.4 整体一致性原则
    4.2 公司现有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分析
    4.3 20V 电动工具用户人群定位及需求类型分析
        4.3.1 20V电动工具用户人群定位分析
        4.3.2 20V电动工具用户人群需求分析
    4.4 用户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五章 20V电动工具产品设计实例
    5.1 20V冲击扳手设计实例
    5.2 20V冲击钻设计实例
    5.3 20V单速电钻设计实例
    5.4 20V双速电钻设计实例
    5.5 20V曲线锯设计实例
    5.6 20V角磨机设计实例
    5.7 20V往复锯设计实例
    5.8 20V砂带机设计实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重新修定无绳电话工作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未来无线通信》(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洪琼琼.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LTE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DCS工程设计与实现[D]. 尤成超.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4]基于融合定位算法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D]. 戎俊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5]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D]. 熊璐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单片机的无线电引信低频信息处理技术[D]. 王思文. 中北大学, 2020(10)
  • [7]自传文本的文学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最短的归家之路:一位市长的挑战与美国未来的典范》(第1至2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赵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8]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 李学慧. 渤海大学, 2020(05)
  • [9]多传感器融合的高精度无缝定位模型与方法研究[D]. 刘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构型设计的20V电动工具产品设计[D]. 钟静雯.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重新修订无绳电话工作频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