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析的变化指标

动态分析的变化指标

一、动态分析的变异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赵相娟,董玉燕,吴喜梅,高杰[1](2021)在《成年期腰围个体内变异与新发高血压关联的纵向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成年人腰围动态变化与新发高血压之间的关联性,为肥胖的健康管理、高血压早期预防政策制定提供证据。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11年纵向队列数据,选取年龄20~60岁具有高血压患病前4次以上腰围测量5 723名对象;平均随访11.6年,新发高血压1 415名;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和线性斜率腰围变异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变异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结果校正基线腰围水平等协变量,腰围变异指标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腰围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和线性斜率的标准化OR分别为1.02(95%CI:1.01~1.03)、1.01(95%CI:1.00~1.03)、1.01(95%CI:1.00~1.03)和1.05(95%CI:1.04~1.06)。腰围的线性斜率上三分位组(Q2、Q3、Q4)与参考组(Q1)相比OR值分别是1.06、1.11和1.14,具有线性趋势(Ptrend<0.05)。结论成年早期较大的腰围变化速率和变异与高血压风险的增加有关,而且该关联独立于腰围的水平。

吕嘉丽[2](2021)在《基于动态代谢组学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早期筛查意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或发生远处转移。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而言,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手段。但个体对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病理反应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只有45%的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NCRT)获益。现阶段,术后病理结果评估的肿瘤退缩分级是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的主要参考指标,但该指标无法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价。因此,在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初期,利用代谢组学标志物准确识别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高的患者,仅针对敏感患者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同时针对不敏感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实现直肠癌精准治疗目标。本研究拟基于动态代谢组学研究,通过超高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色谱质谱联用仪平台(UPLC-QTOF-MS),检测直肠癌患者血清样本中的代谢物,对比新辅助放化疗敏感组及非敏感组患者代谢指纹图谱差异,筛选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研究NCRT相关的代谢通路,建立NCRT敏感性预测模型,运用直肠癌预后模型进一步验证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与直肠癌的关联。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基于动态代谢组学研究设计,在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前两周至手术治疗的五个时间点,收集106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且未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T3-4分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化疗的血清样本及随访数据。借助UPLC-QTOF-MS平台对收集生物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测量。通过数据预处理及质量控制,共纳入451个质谱峰,478份血清样本进入后续分析。应用多水平同步成分分析及多水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探索新辅助放化疗敏感人群与非敏感人群间代谢轮廓差异。使用模糊C聚类算法探索代谢物时间变化趋势,识别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阶段单调变化的代谢物。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水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从单调变化的代谢物中筛选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并计算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的变异指标,包括标准差、线性斜率、基线测量值与末次测量值的差值、基线测量值与末次测量值的比值。基于基线与随访最后一次两个面板代谢组数据,构建交叉滞后路径模型,探索代谢物两两间的调控时序关系,筛选路径系数显着的代谢物对。进一步通过亚组分析,寻找敏感组与非敏感组人群间的差异代谢物对。基于KEGG数据库及SMPDB数据库的代谢通路数据,使用Metaboanalyst平台进行通路分析及富集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构建直肠癌NCRT敏感性预测模型,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对各敏感性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基于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建立直肠癌预后模型,验证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与直肠癌的关联。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6名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对随访收集的490份血清样本及66份QC样本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共检出15605个质谱峰,其中475个质谱峰具有物质鉴定信息,仅4%质谱峰RSD值超过0.3,质量控制较好,无明显批次效应,代谢组学实验重现性好,数据质量可靠。多水平同步成分分析得分图及多水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分图显示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分离趋势,NCRT敏感组及非敏感组直肠癌患者的代谢轮廓存在一定分离趋势。通过模糊C聚类分析共发现两大类(聚类1及聚类6)共155个单调变化的血清代谢物。其中,隶属于聚类1的代谢物在新辅助放化疗过程中呈随时间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隶属于聚类6的代谢物呈随时间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经模糊C聚类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水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值<0.05&VIP>1)共筛选出8个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L-正亮氨酸,甜菜碱,次黄嘌呤,乙酰胆碱,1-十六烷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α-酮异戊酸,N-乙酰基-L-丙氨酸)。经交叉滞后路径分析共筛选出42对路径系数显着的代谢物对。亚组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后,敏感组与非敏感组间发现了 16对差异代谢调控对,共18条差异单向调控通路。相较于基线测量值构建的NCRT敏感性预测模型而言(AUC=0.54,95%CI=0.43~0.65),基于差异代谢调控对(AUC=0.57,95%CI=0.46~0.68)及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变异指标的预测模型效果更优(标准差AUC=0.56,95%CI=0.45~0.67,线性斜率 AUC=0.64,95%CI=0.53~0.75,基线与末次测量差值AUC=0.67,95%CI=0.57~0.77,基线与末次测量比值 AUC=0.60,95%CI=0.50~0.71)。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预后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与直肠癌的关联。其中,L-正亮氨酸、甜菜碱及乙酰胆碱对直肠癌患者有一定的预后评估能力。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分解代谢、磷脂生物合成代谢、嘌呤代谢、视黄醇代谢、甘氨酸和丝氨酸代谢、蛋氨酸代谢、甜菜碱代谢通路。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敏感组与非敏感组直肠癌患者间的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分解代谢及合成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泛酸和CoA生物合成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醚脂质代谢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共发现8种鉴别NCRT敏感人群及NCRT非敏感人群的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L-正亮氨酸,甜菜碱,次黄嘌呤,乙酰胆碱,1-十六烷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α-酮异戊酸,N-乙酰基-L-丙氨酸)。新辅助放化疗敏感及非敏感直肠癌患者间的支链氨基酸、泛酸和CoA生物合成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醚脂质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存在差异。基于8个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变异指标的直肠癌NCRT敏感性预测模型对敏感患者有着良好的预测效果,且预测能力均优于基线测量值敏感性预测模型。预后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与直肠癌的关联。

刘鑫[3](2020)在《基于HRV的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公路具有景观单一、地势平坦、交通量较少、主要以长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为主等特点,较少刺激的驾驶环境常使驾驶员处于单调状态,容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注意力下降,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诱发精神疲劳导致错误的操控行为,严重则引发交通事故。驾驶员在草原公路行驶时,不同的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以长直线为主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不足或过载不仅会影响驾驶员的心理状态、操作水平还会影响驾驶员对路况的辨识度。相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草原公路都存在交通标志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分析探讨简单景观环境下交通标志信息量与驾驶员心率变异的关系,进而揭示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心率变异的影响。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对交通标志信息量变化敏感的心率变异指标;通过应用相关数学统计方法,对不同经验驾驶员以不同速度在不同交通标志信息量等级路段行车时的心率变异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及相关检验,确定了 60km/h、80km/h行驶速度下,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每千米信息量建议设置范围,采用了主观调查问卷以及室外实驾实验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为草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心率变异指标MRR(RR间期均值,RR是指两个R波的间期)、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SDNN(RR间期标准差)和D2(一种测量时间序列复杂性和奇异性的方法)四个指标为敏感性指标,能够很好的反映驾驶员在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不同交通标志信息量等级路段行驶时的心理变化。(2)有经验驾驶员组和无经验驾驶员组心率变异指标(除80km/h,MRR指标)在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信息量等级变化条件下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经验驾驶员相对无经验驾驶员来说,注意力较集中,负荷小,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获取有效信息,适应环境能力强。认为研究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HRV(心率变异)的影响时,驾驶经验为影响因素。(3)确定了驾驶员行驶速度为60km/h、80km/h时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每公里信息量建议设置等级为Z3。(4)采用主观调查问卷和实驾实验进行了相关验证,得到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每公里信息量等级为Z3时最吸引驾驶员关注交通标志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李杏[4](2020)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呼吸系统疾病气温相关死亡的疾病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极端气候事件也有可能增加气温变异。气温(平均气温与气温变异)的变化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有关气温与呼吸系统死亡的疾病负担研究很少且多为单一城市的研究,而考虑了气候变化大背景的研究更少。另外既往研究多使用死亡人数作为研究结局,没有考虑死亡者年龄不同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拟先评估近70年来中国气温变化趋势;而后综合评估364个区县气温相关呼吸系统死亡损失寿命年率(years of life lost rate,YLL rate)负担;最后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方法(1)基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公布的599个气象站点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突变检测评估1951年~2019年中国气温(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异)变化的趋势。(2)以364个区县作为研究点,采用时间序列结合多因素Meta分析评估2006年~2017年中国气温(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异)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YLL率负担,并按不同人口学特征、地区、地区发展水平和病种分层分析,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气温变异指标即隔日气温总变异(TTV)。(3)结合全球气候模型,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进一步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近期(2030s)、中期(2060s)和远期(2090s)气温(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异)造成的呼吸系统死亡疾病负担。结果(1)1951年~2019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以0.18℃/10年的速率明显上升,而气温变异没有显着性变化趋势。(2)2006年~2017年中国364个区县12.39%(95%CI:10.09%~14.61%)的呼吸系统疾病YLL率可归因为日平均气温,其中7.12%(95%CI:6.23%~7.98%)可归因于中等冷。TTV可以较好地反映气温变异,其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YLL率归因百分比为7.22%(95%CI:2.63%~11.80%),其中高TTV的归因百分比为6.85%(95%CI:2.51%~11.18%)。男性和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归因于气温(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异)的相关YLL率较高,低发展水平地区人群中归因于TTV的相关YLL率较高。(3)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对呼吸系统YLL率的净效应均有所下降,但其中归因于热和高气温变异度的YLL率仍在增长。结论近70年我国平均气温明显上升,而气温变异较为稳定;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异均会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相关YLL率,其中大部分归因于冷和高气温变异;不同人口学特征、疾病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归因疾病负担不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归因于热和高气温变异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YLL率仍在增加,该研究结果可对我国制定相应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梁香寒[5](2020)在《毛乌素沙地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荒漠化严重影响着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有关这些地区生态建设与恢复、水文与水资源问题等的研究是荒漠生态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土壤水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一些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的油蒿群落受土壤水的驱动,其演替经历着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裸沙地→流动沙地先锋物种阶段→半固定沙地稀疏阶段→固定沙地阶段→固定沙地退化阶段→裸沙地(或流动沙地)。现有与土壤水有关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表层土壤含水量和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的浅层土壤入渗,但由于缺乏对土壤水分的实时、长期和连续监测,有关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过程、土壤水分影响机制、土壤水分平衡等问题仍旧需要进一步系统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对研究区内降水和土壤水进行野外连续定量监测,进行实地调查、野外测定等试验,并结合当地优势种的根系分布情况,系统分析研究区内不同类型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得出不同类型沙地土壤水分对天然降水的响应,剖析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因子,对比不同类型沙地内降水对土壤水的补给差异,估算不同类型沙地水量平衡关系及土壤水转化比例,探讨固沙植被稳定性和土壤水的植被承载力。本研究有助于揭示降水和干旱条件下的沙地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平衡机理,为深入认识毛乌素沙地植被群落演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可以为半干旱沙地植被的合理配置、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了 EC-5 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可以对土壤水分进行长时间大尺度的监测,保证了数据量和连续性,能更好地反映土壤水分动态、降水入渗和土壤水分平衡情况。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法将研究期划分为不同的时段,在每个时段的研究中首先采用经典统计学分析土壤水分时空变异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土壤水分进行模拟和预测,并通过RDA和主控环境因子预选分析了不同时段内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因素,然后采用环境因子的定量分离来研究各主控因子对土壤水分变化产生的贡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标准化降水指数表明:2014年为丰水年(中度湿润年),2015年为亏水年(中度干旱年),2016年和2017年均为平水年(正常年份)。不同降水年型下的降水量和有效降水次数均出现显着差异,每年生长季内所发生的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均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7%以上,其中尤以7-9月的降水最集中,该时段内的降水量占整个生长季的80%以上。研究区内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均处在较低水平,降水强度小于2.5 mm/h的出现频率超过80%,仅有1%左右的降水强度超过15mm/h;生长季内平均降水间隔以48-120小时为主。(2)在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用下,油蒿群落不同年份(丰水年、亏水年和平水年)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出现了显着差异,但每年内各层土壤水分季节动态都大致类似,主要表现为:①每年11月-次年2月,土壤水分含量稳中有升,维持在4%-7%之间;②每年3-7月,土壤含水量先显着上升,但从5月开始缓慢下降,最低值一般在4%以下;③每年8-10月,土壤含水量整体上显着上升,并随着降水出现多次峰值。(3)固定沙地内各层土壤含水量显着低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之间无固定规律。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中,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土层分别为60cm、40cm和40cm,土壤含水量关于土壤深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基本呈线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分为3层:土壤水分剧变层(0-10cm)、土壤水分活跃层(10-120cm)和土壤水分稳定层(120-200cm)。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3个土壤水分垂直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含水量与各时空变异指标(标准差、变异系数、偏度和峰度)的关系上。(4)固沙植被的建立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降低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并且对研究区内的土壤水分分布及动态、降水入渗和土壤水分平衡都形成了显着影响。丰水年和平水年内的土壤蓄水量基本不会出现下降,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可以基本满足蒸散需求;但在干旱条件下和亏水年内,固定沙地的土壤蓄水量出现了亏缺。为了避免固定沙地中油蒿群落出现退化,本研究计算得出在植被恢复时的最大植被覆盖度不能超过68.4%。(5)应用分数阶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和多室模型来对土壤水分动态和降水入渗情况进行模拟,在初步验证模型后进行参数修正,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修正后的模型参数满足设定的取值范围,拟合优度满足统计学要求,并且修正后的模型能更好地反映不同降水量、不同降水强度、不同样地内的土壤水分运移情况,表达不同降水条件下和不同时间段内植物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在年度尺度内对土壤水分进行拟合时,应以分数阶土壤水分运动模型为主;在单次或连续降水尺度内对土壤水分进行拟合时,应以多室模型为主。(6)随着油蒿群落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粉粒含量增加,土壤结构逐渐稳定,土壤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上升,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和抗风蚀能力。不同样地内地下生物量的分布趋势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三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大部分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40cm层内,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关系。三类样地中,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细根占比在逐渐升高,粗根和中粗根占比在逐渐降低。各样地、各时间段和各土层内影响土壤蓄水量变化的13个环境因子(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间隔、土壤初始含水量、根系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粒径、土壤温度、风力和风速、太阳辐射、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空气湿度)可以解释土壤蓄水量变化的85%以上,能够提供超过90%的相对贡献率,并且排名前两位的环境因子能够提供超过80%的相对贡献率。但能对土壤水分产生显着影响的因素只有降水量、降水间隔、降水强度、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粒径对土壤蓄水量变化的贡献值不大,并且在三类样地中湿度、温度、土壤有机质、风力和风速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极小。除土壤初始含水量以外,影响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最重要因素是植被覆盖率,影响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的最重要因素是降水格局,半固定沙地的土壤水分受到植被和降水的双重影响。

李艳茹[6](2020)在《血脂访视变异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脂访视变异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且明确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5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基线资料。定期收集患者门诊随访的血脂水平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至1年。定义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的血脂水平为基线检测水平。将基线后血脂检测大于或等于两次的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共228例。访视变异性是通过传统变异性指标来计算的,包括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分为两组:MACE组和非MACE组。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既往PCI史、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ACS临床分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病变血管支数、入院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肌酐、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出院服用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or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血脂访视变异性指标的比较:MACE组LDL-C变异指标SD明显高于非MACE组患者(0.420±0.201 vs.0.340±0.134,P<0.001))。与非MACE组患者相比,MACE组变异指标CV也显着升高(0.205±0.076vs.0.161±0.049,P<0.001)。MACE组患者的HDL-C变异指标SD显着高于非MACE组患者(0.095±0.047 vs.0.079±0.030,P=0.003),HDL-C变异指标CV在MACE组中也显着高于非MACE组(0.085±0.030 vs.0.076±0.016,P=0.004)。两组平均随访HDL-C、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3.在针对LDL-C和HDL-C变异指标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与作为参照组的较低四分位数组(Q1-Q3)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Q4)的MACE累积发生率风险更高。4.在影响短期心血管预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既往PCI史(HR=2.718,95%CI:1.193~2.578,P=0.042),LDL变异指标SD(HR=1.128,95%CI:1.099~1.334,P=0.001),LDL变异指标CV(HR=1.161,95%CI:1.087~1.258),P=0.001),HDL变异指标SD(HR=1.352,95%CI:1.1421.615,P=0.001),HDL变异指标数CV(HR=1.364,95%CI:1.171~1.582),P=0.001),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DL-C、HDL-C访视变异性和既往PCI史是行PCI治疗的ACS患者短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张蕾[7](2020)在《心电图诊断技术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选取健康人员60例,全部患者都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变异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右束支阻滞检出率低于动态心电图检查,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率变异指标与健康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使疾病检出率显着提高,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王明明,陈信浩[8](2019)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气腹压力对患者术后血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患者平均血压、血压变异的变化趋势,并探讨术中不同气腹压力对其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LC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正常气腹压力(常压组)和低气腹压力(低压组)。分别在术前、术后24 h、48 h、72 h动态监测患者血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结果 LC术后两组患者的昼、夜的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明显升高,继而逐渐下降;低压组患者术后夜间平均血压明显低于常压组。所有患者术后非杓型血压节律人数比例增加,且低压组组患者非杓型血压人数比例增加低于常压组。LC术后两组患者的昼、夜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也明显升高然后逐渐下降;低压组患者术后夜间收缩压变异明显低于常压组。采用正常气腹压力的高龄患者术后72 h昼、夜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高于采用低气腹压力的患者。结论 LC术后患者出现平均血压升高、血压变异增大、昼夜节律异常,而降低术中气腹压力则有助于减缓患者血压升高、减轻血压变异增大、减少昼夜节律异常,并且对于高龄患者血压升高的减缓作用更为显着。

尹勇[9](2019)在《美托洛尔辅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美托洛尔辅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VA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卫生院收治的100例VAAMI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50例另外加用美托洛尔,对比疗效,并统计对比两组心率变异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2.0%(P <0.05);两组治疗前心率变异指标对比无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R-R间期标准差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 <0.05)。结论美托洛尔辅助治疗VAAMI的疗效确切,可调节心率变异指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刘瀛琪[10](2019)在《心率变异性与老年躯体功能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与老年躯体功能的关系及心率变异指标对躯体功能的预测价值,旨在阐明自主神经功能对老年躯体功能的影响并筛选对老年躯体功能有预测价值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自主神经功能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年龄≥65岁,性别不限,共入选157例,平均年龄76.86±7.14岁,其中男性69例,女性88例。所有入选患者收集以下资料(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是否正在服用相关药物、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2)实验室资料:空腹静脉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3)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4)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24小时内全部正常的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单位ms)、5分钟窦性R-R间期的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单位ms)、相邻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指数(SDNN index,单位ms)、正常的相邻心动周期间的差值的均方根(rMSSD,单位ms)、两个相邻正常心动周期的差值大于50ms所占的总数的百分数(PNN50,单位%)、窦性心搏间期总数与窦性心搏间期直方图高度比值(三角指数)、总功率谱密度(TP,单位ms2/Hz)、超低频功率谱密度(ULF,单位ms2/Hz)、极低频功率谱密度(VLF,单位ms2/Hz)、低频功率谱密度(LF,单位ms2/Hz)、高频功率谱密度(HF,单位ms2/Hz)、低频功率谱密度/高频功率谱密度(LF/HF);(5)躯体功能评定指标:简易基本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使用器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步速测定值及握力测定值。依据各项躯体功能评分及测量结果结果进行分组:(a)依据简易基本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分为自理组、半自理组及不能自理组;(b)依据使用器械生活活动能力(IADL)评分分为正常组、轻度依赖组、中度依赖组及严重依赖组;(c)依据步速测定值分为正常组及减慢组;(d)依据握力测定值分为男性正常组及男性下降组、女性正常组及女性下降组。分析不同躯体功能状态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及其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分析心率变异指标对躯体功能的预测价值;分析心率变异性指标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躯体功能级别组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FBG、TC、TG、LDL-C、HDL-C、ALT、AST、CRE、BUN无差异(P>0.05),仅年龄存在差异,半自理组及不能自理组的年龄均高于自理组(均P<0.05),但半自理组与不能自理组的年龄无差异(P>0.05),中度依赖组、严重依赖组的年龄均高于正常组及轻度依赖组(P<0.05),但中度依赖组、严重依赖组的年龄无差异(P>0.05);步速测定组及握力测定组年龄无差异(P>0.05)。2.不同躯体功能级别组的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方面无差异(P>0.05),在合并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出血及脑梗死等疾病方面也无差异(P>0.05)。3.SDNN、SDANN及LF/HF不能自理组低于自理组(P<0.05),不能自理组的ULF、VLF高于自理组(P<0.05),三角指数不能自理组低于自理组和半自理组;SDANN、三角指数及LF/HF严重依赖组低于正常组,SDNN、SDANN、三角指数及LF/HF严重依赖组低于轻度依赖组(P<0.05),严重依赖组ULF、VLF高于正常组和轻度依赖组(P<0.05);rMSSD、PNN50及TP步速减慢组低于步速正常组(P<0.05),步速减低组VLF、LF高于步速正常组(P<0.05);SDNN、SDNN index、rMSSD、PNN50、LF/HF男性握力下降低于男性握力正常组(P<0.05),SDANN、rMSSD、PNN50、HF女性握力下降低于女性握力正常组(P<0.05),女性握力降低组ULF高于握力正常组(P<0.05)。4.相关分析表明ADL评分、IADL评分、步速测定值及握力测定值均与SDNN、rMSSD、PNN50、三角指数及LF/HF呈正相关(P<0.05);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三角指数、LF、HF指标分别与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LA、LVEDD、LVEF存在相关性(P<0.05)。5.心率变异性对老年患者躯体功能的预测价值分析:SDNN、SDANN、三角指数、ULF、VLF、LF/HF对ADL有预测价值(P<0.05);SDNN、SDANN、三角指数、ULF、VLF、LF/HF对IADL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rMSSD、PNN50对步速、男性握力、女性握力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F对女性握力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躯体功能减退伴随某些心率变异性指标的降低,躯体功能与某些心率伴异性指标呈正相关,提示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和调节失衡可能与躯体功能下降有关;2.不同评估法的躯体功能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是一致的;但体现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同时分析不同心率变异指标可增加识别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敏感性;3.SDNN、SDANN、三角指数、ULF、VLF、LF/HF对老年人基本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提示未来有可能可依此类指标对老年人躯体功能的进展进行预测,对高危患者尽早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4.心脏结构及功能与某些心率变异性指标有相关性,提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动态分析的变异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分析的变异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成年期腰围个体内变异与新发高血压关联的纵向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指标
    1.3 研究结局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情况
    2.2 腰围变异指标
    2.3 腰围变异指标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性
3 讨论

(2)基于动态代谢组学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
    2.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标志物
    3. 动态代谢组学统计分析策略
        3.1 动态代谢组学研究设计
        3.2 动态代谢组学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设计及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生物标本收集
    3. 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分析
        3.1 超高液相色谱系统参数设置
        3.2 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仪系统参数设置
        3.3 生物标本预处理
        3.4 代谢图谱数据预处理
        3.5 代谢物峰标识与物质鉴定
    4. 数据分析方法
        4.1 数据质量控制
        4.2 动态代谢轮廓分析
        4.3 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筛选
        4.4 交叉滞后路径分析
        4.5 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预测模型构建
        4.6 直肠癌预后模型构建
        4.7 通路分析及富集分析
研究结果
    1. 代谢组学数据质量控制
    2. 人口学特征
    3. 动态代谢轮廓分析
    4. 动态差异代谢标志物筛选
    5. 代谢物调控时序关系
    6. 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预测模型
    7. 直肠癌患者预后分析
    8. 通路分析与富集分析
讨论
    1.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与氨基酸代谢
        1.1 支链氨基酸代谢
        1.2 蛋氨酸代谢
        1.3 甘氨酸、丝氨酸代谢
    2.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与甜菜碱代谢
    3.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与嘌呤代谢
    4.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与磷脂生物合成
    5.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与视黄醇代谢
    6.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与泛酸、辅酶A生物合成代谢
    7.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预测模型
结论
创新与不足
    1.创新
    2.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HRV的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方案
    2.1 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化方法
    2.2 实验设备与场景设置
        2.2.1 实验设备
        2.2.2 场景设置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注意事项
    2.5 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处理过程
        2.5.1 实验过程
        2.5.2 实验数据处理过程
        2.5.3 数据误差及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评价指标的介绍与选取
    3.1 心率变异特性概论
    3.2 心率变异指标初步选取
    3.3 HR与HRV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评价指标的交通标志信息量分析
    4.1 驾驶员MRR指标变化规律
    4.2 驾驶员RMSSD指标变化规律
    4.3 驾驶员SDNN指标变化规律
    4.4 驾驶员D2指标变化规律
    4.5 每公里建议信息量范围确定
        4.5.1 60km/h每公里建议信息量范围确定
        4.5.2 80km/h每公里建议信息量范围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验证
    5.1 主观评价分析
        5.1.1 60km/h驾驶员心理状态评价
        5.1.2 80km/h驾驶员心理状态评价
    5.2 实驾实验验证
        5.2.1 试验人员及设备介绍
        5.2.2 试验方案设计
        5.2.3 试验路段选择及指标选取
        5.2.4 评价指标随交通标志变化规律及适宜范围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气候变化背景下呼吸系统疾病气温相关死亡的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气候变化的现状
    1.2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健康风险
    1.3 气温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1.4 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气温与人群健康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1951年~2019年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2.1 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日平均气温导致的呼吸系统死亡疾病负担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隔日气温总变异导致的呼吸系统死亡疾病负担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死亡的疾病负担预估
    5.1 研究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的优势、局限性和总结
    6.1 研究优势
    6.2 研究局限性
    6.3 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5)毛乌素沙地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
        1.2.2 土壤水分动态
        1.2.3 降水入渗及再分配
        1.2.4 土壤水分平衡
        1.2.5 土壤水分模型
        1.2.6 土壤水分影响机制
    1.3 植物根系研究现状
        1.3.1 细根生物量
        1.3.2 细根的空间分布
        1.3.3 土壤水分与细根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与植被
    2.3 气候与水文
    2.4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 油蒿群落调查
    3.3 水分测定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1 标准化降水指数
        3.4.2 土壤水分分析
        3.4.3 回归分析
        3.4.4 通径分析
        3.4.5 灰色关联度分析
        3.4.6 土壤水分模型
        3.4.7 降水入渗模型
        3.4.8 冗余分析
4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动态
    4.1 降水
    4.2 土壤水分时间动态
        4.2.1 季节动态
        4.2.2 年际动态
        4.2.3 时间稳定性
    4.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4.4 土壤水分与时空变异指标的关系
        4.4.1 土壤含水量与标准差的关系
        4.4.2 土壤含水量与变异系数的关系
        4.4.3 土壤含水量与偏度的关系
        4.4.4 土壤含水量与峰度的关系
    4.5 土壤蓄水量变化情况
    4.6 土壤水分平衡情况
        4.6.1 沙地土壤水分平衡估算
        4.6.2 土壤水转化比例估算
    4.7 相关性分析和模型预测
        4.7.1 通径分析
        4.7.2 模型预测
    4.8 小结
    4.9 讨论
5 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
    5.1 土壤水分对小雨的响应
        5.1.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1.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1.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2 土壤水分对中雨的响应
        5.2.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2.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2.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3 土壤水分对大雨的响应
        5.3.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3.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3.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4 土壤水分对暴雨的响应
        5.4.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4.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4.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5 土壤水分对连续降水的响应
    5.6 降水入渗模拟
        5.6.1 模型验证
        5.6.2 参数修正
        5.6.3 模型应用
    5.7 小结
    5.8 讨论
6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
    6.1 根系分布
    6.2 土壤理化性质
        6.2.1 土壤容重
        6.2.2 土壤孔隙度
        6.2.3 土壤机械组成
        6.2.4 土壤持水量
        6.2.5 土壤养分
    6.3 气象因子
    6.4 冗余分析
        6.4.1 参数情况
        6.4.2 排序情况
        6.4.3 影响因子的变量分离
    6.5 小结
    6.6 讨论
7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血脂访视变异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异性和心血管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心电图诊断技术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心电图检查患者检出率的比较
    2.2 两种心电图检查分布情况分析
    2.3 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与健康者心率变异指标水平
3. 讨论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气腹压力对患者术后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一般资料
        1.4.2 动态血压参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病例入组情况
    2.2 常压组和低压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 常压组和低压组手术前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变化趋势及比较
        2.3.1 常压组和低压组患者手术前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变化趋势及比较
        2.3.2 常压组和低压组之间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情况的比较
    2.4 高龄患者亚组手术前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变化趋势及比较
        2.4.1 患者手术前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变化趋势及比较
        2.4.2 高龄患者亚组常压组和低压组之间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情况的比较
3 讨 论

(9)美托洛尔辅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2.2 心率变异指标对比
3 讨论

(10)心率变异性与老年躯体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分组方法
        2.3 检测方法
    3.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1 不同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老年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2 不同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老年患者正在服用相关药物和合并疾病比较
    3 不同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4 不同使用器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老年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5 不同使用器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老年患者正在服用相关药物和合并疾病比较
    6 不同使用器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7 不同步速老年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8 不同步速老年患者正在服用相关药物和合并疾病比较
    9 不同步速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10 不同握力老年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11 不同握力老年患者正在服用相关药物和合并疾病比较
    12 不同握力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13 老年患者躯体功能与心率变异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14 心脏结构及功能与心率变异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15 心率变异性对躯体功能的预测价值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动态分析的变异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年期腰围个体内变异与新发高血压关联的纵向队列研究[J]. 赵相娟,董玉燕,吴喜梅,高杰. 中国医院统计, 2021(03)
  • [2]基于动态代谢组学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D]. 吕嘉丽.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HRV的草原公路直线路段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D]. 刘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气候变化背景下呼吸系统疾病气温相关死亡的疾病负担研究[D]. 李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毛乌素沙地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 梁香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血脂访视变异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D]. 李艳茹.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心电图诊断技术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J]. 张蕾.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01)
  •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气腹压力对患者术后血压的影响[J]. 王明明,陈信浩.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A3)
  • [9]美托洛尔辅助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J]. 尹勇. 临床研究, 2019(09)
  • [10]心率变异性与老年躯体功能的关系[D]. 刘瀛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动态分析的变化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