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巢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蒋静,谢宛玉,曹建国[1](2013)在《中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现状》文中提出在所有妇科肿瘤中,卵巢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随着整体医疗技术的进步,卵巢癌的治疗手段也不断改进。传统的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性化疗仍是其基本的治疗方法;而新辅助化疗及术前介入化疗为中晚期无法直接施行手术的患者争取了手术机会;腹腔热灌注化疗可安全有效地延缓复发、提高中晚期卵巢癌患者生存质量;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则是改善中晚期卵巢癌预后的主要趋势。本文旨在对中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提高中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方艳惠[2](2016)在《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可以采用手术及放疗或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但对于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已失去手术时机,且单纯手术及放化疗不能有效控制肿瘤的扩散与转移,因此临床疗效多不理想且易复发。其中卵巢癌发生耐药和复发的几率最高,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晚期卵巢癌理想的初次手术率在3.9%-62.9%,不理想的初次手术为以后出现耐药及复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新型化疗药物和方案的不断出现,提高了初次化疗的缓解率,但大多数晚期患者复发出现在完全缓解后2年左右,复发率达80%。宫颈癌的复发主要与期别有关,ⅠB期复发率约10%,ⅡA期复发率约17%,ⅡB期复发率为23%,Ⅲ期和Ⅳ期复发率分别达42%和74%;此外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病灶直径≤2cm者仅1.2%,而>2cm者高达21%。滋养细胞肿瘤对化疗高度敏感,是妇科预后最好的实体肿瘤之一,低危患者治愈率达100%,耐药及复发仅发生于高危患者,耐药及复发发生率约20%。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初次就诊时多已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且单纯手术及放化疗不能有效控制肿瘤的扩散与转移。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身体耐受力差,患者已经历过初次手术、化疗或放疗的打击,对再次治疗的耐受力一般低于初发患者,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微创器械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其中,采用介入技术治疗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报道相继出现。血管介入治疗是在X线透视下将抗肿瘤药物或栓塞剂通过导管注入到肿瘤供血动脉,进而抑制肿瘤生长或精确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抑制病灶的发展,缓解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该操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相对简单、适应症较宽等特点。动脉介入法灌注化疗能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要比静脉末梢的药物浓度高出十余倍。如果化疗后辅以血管栓塞治疗,则更能增加化疗药物与肿瘤细胞的接触时间,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近3年妇科恶性肿瘤完整的临床病历及随访资料,通过比较动脉栓塞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探讨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12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A组):65例,年龄3875岁,平均50.3±13.6岁,其中卵巢癌33例,宫颈癌16例;侵蚀性葡萄胎7例,绒癌9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血管末端+注入化疗药物+明胶海绵栓塞动脉分支的近端;对照组(B组):63例,年龄3076岁,平均51.5±14.9岁,其中卵巢癌31例,宫颈癌15例,侵蚀性葡萄胎7例,绒癌10例。采用相同化疗药物及方案静脉化疗。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已明确病理诊断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生存时间为治疗开始之日至死亡或截尾日期,以月为单位,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31日。实验组总随访率为90.3%,对照组为91.8%。实验组失访率为9.2%,对照组为7.9%。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短期存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实验组总体有效率达到67.7%,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3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中卵巢癌、宫颈癌、侵蚀性葡萄胎、绒癌有效率分别为63.6%、68.8%、71.4%、77.8%;对照组中卵巢癌、宫颈癌、侵蚀性葡萄胎、绒癌有效率分别为35.5%、40.0%、42.9%、40.0%。结果显示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三种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率均高于静脉化疗。2滋养细胞肿瘤治疗后,两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β-HCG数值均有明显降低,实验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单次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滋养细胞肿瘤治疗效果优于单次静脉化疗组。3三种类型妇科恶性肿瘤实验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6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5/6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表明动脉栓塞灌注化疗能减少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提高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4卵巢癌患者接受治疗后两组间1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年、3年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卵巢癌1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对2年、3年生存率无明显改善。宫颈癌患者接受治疗后两组间1年生存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无法比较统计学差异,2年、3年生存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患者有短期疗效。滋养细胞肿瘤的1年、2年、3年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滋养细胞肿瘤仅能明显降低β-HCG数值、缩小肿块、控制转移灶出血、改善症状,但对短期生存率无改善。结论:对已失去手术时机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动脉栓塞灌注化疗能有效缩小肿瘤大小、控制肿瘤的进展,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卵巢癌、宫颈癌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减少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提高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3](2019)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程洋[4](2020)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症状发生现状;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探讨心理弹性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的中介效应,为制定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辽宁省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肝胆外科、综合介入科、感染科的220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于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 P-Q-SF)、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文版安德森症状测评量表第一部分(MDASI-PartⅠ)和肝癌患者特异性症状量表(TSM-PLC)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进行调查。2.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和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中位数(M)和第25、75百分数(P25,P75)对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一般资料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安德森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肝癌特异性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采用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中介作用分析,运用Amos 20.0构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癌症复发恐惧的路径模型图,采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果进行验证。采用双侧统计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20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年龄(58.15±9.89)岁,其中男性167例(75.91%),女性53例(24.09%),癌症复发恐惧总分≥34分的患者有105例(47.73%)。2.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总分为(30.83±7.94)分,其中生理健康维度为(16.95±3.90)分,社会家庭维度为(13.88±4.62)分;心理弹性总分为(20.47±5.53)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6.70±6.59)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观支持维度为(20.88±3.64)分,客观支持维度为(9.42±1.93)分,支持利用维度为(6.39±2.12)分;症状发生率最高的为疼痛(99.09%),其次依次为口干(97.73%)、食欲下降(83.18%)、苦恼(心烦)(82.73%)和睡眠不安(80.00%);症状严重程度最高的为疼痛(5.02±1.95),其次依次为口干(4.20±1.72)、苦恼(心烦)(2.89±2.00)、睡眠不安(2.88±2.06)和食欲下降(2.76±1.91)。3.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病程和TACE治疗次数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分析显示,癌症复发恐惧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r=-0.644,P<0.01)、社会支持总分(r=-0.586,P<0.01)、主观支持维度(r=-0.460,P<0.01)、客观支持维度(r=-0.504,P<0.01)、支持利用度(r=-0.578,P<0.01)呈负相关;与安德森症状(r=0.477,P<0.01)呈正相关。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包含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TACE治疗次数、就业状况(在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安德森症状(F=31.205,调整R2=0.659,P<0.001),可解释变异程度的65.90%。6.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4.78%。结论1.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位于中等偏高水平,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情绪,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越低,术后症状负担越严重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越高。3.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TACE治疗次数、就业状况(在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安德森症状。4.心理弹性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中介作用,其主观支持可通过心理弹性间接作用于癌症复发恐惧,支持利用度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癌症复发恐惧,还可通过心理弹性间接作用于癌症复发恐惧。
尹仲娇,沈冰奇,王琼娟[5](2008)在《中晚期卵巢癌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晚期卵巢癌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8例中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选择性介入治疗,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健康指导。结果58例中晚期卵巢癌患者经选择性介入治疗后,近期有效率为60.3%。结论在对中晚期卵巢癌进行选择性介入治疗的同时,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高丹[6](2017)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卵巢癌术后患者KAP、生活质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卵巢癌术后患者对疾病的知识、信念、行为了解的同时还应该对生活质量以及希望水平的现状有所了解。2.对知信行健康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卵巢癌患者术后的希望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用自制的《卵巢癌术后患者知信行问卷》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科符合入组标准的卵巢癌术后患者110名进行调查(因2名患者中途自动退出,最终对其中的]08名患者进行研究)。评估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状况;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评估患者的希望水平。2.运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简单的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3例(常规护理组):在院期间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包括入院指导、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告知病人和家属疾病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出院后常规门诊随访和复查;试验组55例(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组):建立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方式,在实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依托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来进行完善,然后对术后三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水平以及知识、信念、行为再次做出测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1.卵巢癌术后患者的KAP水平: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试验组卵巢癌术后患者的知识、信念及行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卵巢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试验组卵巢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疲倦、失眠、食欲丧失等条目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3.卵巢癌术后患者的希望水平: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试验组卵巢癌术后患者的希望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卵巢癌术后患者的知识、信念、行为、生活质量及希望水平总体低下。2.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卵巢癌术后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抗争癌症的信念和态度,从而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希望水平。值得在妇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3.本研究仅在一家医院进行,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扩展研究。
王毅欣[7](2012)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安德森症状量表第一部分(MDASI-PartⅠ)为蓝本,尝试研制原发性肝癌(下述简称“肝癌”)患者特异性症状模块(TSM-PLC),以确认肝癌患者症状群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引入“自我效能感”变量,验证其在肝癌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探讨肝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初步形成“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以期为实施肝癌患者症状群的有效干预,增进其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进而为减轻其症状负担,提升其生活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①经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形成TSM-PLC预测问卷并检验其内容效度,随以方便抽样法对196例肝癌患者进行预调查检验TSM-PLC的其他信效度,同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肝癌患者症状群形态的假设模型”。②采用方便抽样法,凭借MDASI-PartⅠ、TSM-PLC、健康促进策略问卷(SUPPH)、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ACT-Hep)及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等,调查上海市某三级肝胆专科医院的388例肝癌患者,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修订“肝癌患者症状群形态的假设模型”;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探索肝癌患者症状群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③对上述医院的8名肝癌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结果】①TSM-PLC由腹胀、腹泻、消瘦、发热、黄疸、皮肤瘙痒等6个症状组成,其内容效度为0.911,因素分析显示6个症状构成1个维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5,与MDASI-PartⅡ效标效度为0.403(P<0.001);对体能状况评分、肝功能分级、癌症分期及当前接受治疗种类数量具有敏感的反应度(P<0.01)。②本组肝癌患者存在三大症状群:虚弱-胃肠道症状群,其严重度影响因素为体能状况评分、焦虑状态、当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癌症分期以及当前治疗种类数量;肝功能紊乱症状群,其严重度影响因素为体能状况评分、焦虑状态、癌症分期、抑郁状态、职业状态;神经心理症状群,其严重度影响因素为体能状况评分、焦虑状态、以往其他治疗以及当前治疗种类数量。③本组肝癌患者总体自我效能感水平居中(条目均分3.15);其中,情感性自我效能感水平(条目均分3.19)略高于操作性自我效能感(条目均分3.05);焦虑、抑郁状态是两种自我效能感的共同影响因素;以往保肝治疗、以往中医治疗是情感性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肝功能分级、体能状况评分是操作性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④本组肝癌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居中(条目均分为2.72);各维度状况由好至差依次为,社会家庭状况(条目均分3.19)>肝癌特异性状况(条目均分2.81)>情感状况(条目均分2.74)>功能状况(条目均分2.40)>生理状况(条目均分2.35)。⑤本组肝癌患者症状群(β=-0.537,P<0.001)、自我效能感(β=0.472,P<0.001)可直接预测其生活质量,且自我效能感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具有中介效应(β=-0.146,P<0.001)。⑥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具外显、内隐两种自我管理行为,其中前者包括治疗相关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寻求支持及压力缓解等4种行为;后者涵盖情感调适和认知加工等2种行为;除自我效能感外的其他行为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肝癌患者的个体因素、与行为有关的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结论】①TSM-PL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与敏感度,可与MDASI-PartⅠ联合使用以评估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②肝癌患者存在虚弱-胃肠道、肝功能紊乱及神经心理症状群,其影响因素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此结论可进一步验证“不悦症状理论”。③增强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可减缓其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负性影响,其中情感性自我效能感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社会家庭状况维度间发挥完全的中介效应,此结论可进一步验证“自我效能感理论”。④质性研究所得肝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可作为量性研究所得“中介效应模型”的重要补充,初步形成“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该模型可为开展肝癌患者症状群干预研究、制定其自我效能感增进策略及开发其自我管理项目,最终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二、卵巢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根治性手术+辅助性化疗 |
2 新辅助化疗 |
2.1 新辅助化疗的优势 |
2.2 新辅助化疗的适应症 |
2.3 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
3 术前介入化疗 |
4 腹腔热灌注化疗 |
5 靶向治疗 |
6 免疫治疗 |
7 问题及展望 |
(2)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介入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绘制动态增强曲线 |
4.3.2. 5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
4.4 诊断报告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
6.1 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
6.2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
6.2.1 一般项目 |
6.2.2 手术标本情况 |
6.3 组织病理学诊断内容 |
6.3.1 原发灶 |
6.3.1. 1 组织学类型 |
6.3.1. 2 组织学分级 |
6.3.1. 3 肿瘤大小 |
6.3.1. 4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
6.3.2 淋巴结状态 |
6.3.2. 1 区域淋巴结 |
6.3.2. 2 SLNB |
6.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容 |
6.5 病理科医师签名、报告日期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期、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适应证 |
1 0.1.2. 2 禁忌证 |
1 0.1.2. 3 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辅助化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表5) |
1 0.1.3. 1 适应证 |
1 0.1.3. 2 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绝经前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Ⅷ) |
1 0.1.3. 5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及注意事项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适应证 |
1 0.1.4. 2 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新辅助治疗的适宜人群 |
1 0.2.1. 1 一般适合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 |
1 0.2.1. 2 对隐匿性乳腺癌行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 |
1 0.2.2 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新辅助治疗前的谈话 |
1 0.2.4 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常用的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附录Ⅵ、Ⅶ)及注意事项 |
1 0.2.4. 3 疗效评估及治疗的疗程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处理 |
1 0.2.5. 1 手术分类 |
1 0.2.5. 2 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疗效判定 |
1 0.2.5. 3 术后辅助治疗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指南 |
1 0.3.1. 1 适应证 |
1 0.3.1. 2 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内分泌药物 |
1 0.3.1. 4 内分泌一线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5 内分泌解救治疗(二线及以上)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适应证(具备以下1个因素即可考虑首选化疗) |
1 0.3.2. 2 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化疗方案和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
1 0.3.3 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3. 1 适应证 |
1 0.3.3. 2 相对禁忌证 |
1 0.3.3. 3 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下文14.2章节内容) |
1 0.3.3. 6 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液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 1.1 随访和评估 |
1 1.1.1 随访频率 |
1 1.1.2 随访检查项目 |
1 1.1.3 随访评估项目 |
1 1.1.3. 1 上肢功能评估 |
1 1.1.3. 2 并发疾病风险评估 |
1 1.1.3. 3 生活方式评估 |
1 1.1.3. 4 心理和社会支持评估 |
1 1.1.3. 5 性生活和生育评估 |
1 1.2 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 1.2.1 患侧肢体功能的康复 |
1 1.2.1. 1 循序渐进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
1 1.2.1. 2 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 |
1 1.2.1. 3 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 |
1 1.2.2 并发疾病 |
1 1.2.2. 1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管理 |
1 1.2.2. 2 骨折风险管理 |
1 1.2.3 生活方式管理 |
1 1.2.3. 1 体质量管理 |
1 1.2.3. 2 营养与运动 |
1 1.2.3. 3 吸烟饮酒、保健食品和膳食补充剂 |
1 1.2.4 心理和社会支持 |
1 1.2.4. 1 心理支持 |
1 1.2.4. 2 社会支持 |
1 1.2.5 性生活和生育 |
1 1.2.5. 1 性生活 |
1 1.2.5. 2 生育及生育功能保留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 2.1 乳房重建的目的 |
1 2.2 乳房重建的指征 |
1 2.3 乳房重建的类型 |
1 2.4 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 2.5 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 3.1 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 3.1.1 定义与分类 |
1 3.1.1. 1 LCIS |
1 3.1.1. 2 DCIS |
1 3.1.2 自然病程和预后 |
1 3.1.2. 1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 |
1 3.1.2. 2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因素 |
1 3.1.3 诊断 |
1 3.1.3. 1 LCIS的诊断 |
1 3.1.3. 2 DCIS的诊断 |
1 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 3.2.1 手术治疗 |
1 3.2.2 非手术治疗 |
1 3.2.3 预防性治疗 |
1 3.2.3. 1 药物预防性治疗 |
1 3.2.3. 2 预防性双乳切除术 |
1 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 3.3.1 局部治疗 |
1 3.3.1. 1 手术 |
1 3.3.1. 2 放疗 |
1 3.3.2 系统性治疗 |
1 3.3.2. 1 化疗 |
1 3.3.2. 2 内分泌治疗 |
1 3.3.2. 3 靶向治疗 |
1 3.4 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 3.5 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 4.1 标准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 |
1 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 4.2.1 治疗原则 |
1 4.2.2 方案选择 |
1 4.3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原则 |
1 4.3.1 辅助治疗适应证 |
1 4.3.2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用药推荐 |
1 4.3.3 曲妥珠单抗在辅助治疗中的心脏毒性 |
1 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含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 5.1 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 5.2 诊断 |
1 5.3 治疗原则 |
1 5.3.1 保乳术后同侧乳房复发 |
1 5.3.2 乳房切除术后复发 |
1 5.3.3 胸壁复发 |
1 5.3.4 孤立的腋窝淋巴结复发 |
1 5.3.5 锁骨上淋巴结复发 |
1 5.3.6 内乳淋巴结复发 |
1 5.3.7 放射治疗技术 |
1 5.3.8 全身治疗策略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4.1治疗目标 |
16.4.2治疗方案 |
16.4.3治疗原则 |
16.4.4放射治疗 |
16.4.5手术治疗 |
16.4.6镇痛药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6.5.1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
16.5.1.1作用原理 |
16.5.1.2适应证 |
16.5.1.3临床用药及使用方法 |
16.5.2双膦酸盐的使用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
16.5.3双膦酸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16.5.4用药时间及停药指征 |
16.5.4.1用药时间 |
16.5.4.2停药指征 |
16.5.5生化标志物 |
16.5.6临床资料和专家观点 |
16.5.6.1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 |
16.5.6.2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 |
16.5.6.3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 |
16.5.6.4发生SRE后是否换药预防SRE再次发生的问题 |
1 7乳腺癌患者BRCA 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7.4.1检测前咨询 |
17.4.2突变检测及验证 |
17.4.3检测后咨询 |
17.4.4 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指南 |
附录 |
附录Ⅰ遗传性高危人群 |
附录Ⅱ乳腺X线诊断报告范本 |
附录Ⅲ超声检查报告范本 |
附录Ⅳ乳腺MRI诊断报告范本 |
附录Ⅴ乳腺病理学诊断报告范本 |
附录Ⅵ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新辅助化疗方案 |
1.不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
2.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
附录Ⅶ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
1.联合化疗方案 |
2.单药化疗方案 |
3.HER2阳性患者化疗方案 |
附录Ⅷ绝经的定义 |
附录ⅨVNPI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修订小组成员 |
(4)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4. 数据处理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原则 |
7.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 |
3.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现状 |
4.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
5.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症状发生现状 |
6.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单因素分析 |
7.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各量表评价指标与癌症复发恐惧的相关分析 |
8.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9. 心理弹性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的中介效应分析 |
10. 心理弹性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的中介模型构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癌症幸存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心理社会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卵巢癌术后患者KAP、生活质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概念 |
2. 理论框架 |
3. 知信行模式的应用现状 |
4. 相关测量工具概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分组方法 |
4. 干预方法 |
5. 研究工具 |
6. 质量控制 |
7. 资料收集 |
8. 技术路线 |
9.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
3.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卵巢癌术后患者KAP的影响 |
4.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卵巢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卵巢癌术后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原发性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 癌症患者症状群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二、 癌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三、 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四、 文献回顾小结 |
第二部分 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理论框架的构建 |
一、 理论基础 |
二、 理论框架的构建 |
三、 研究问题与假设 |
四、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肝癌患者特异性症状模块的初步研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讨论 |
第四部分 肝癌患者症状群、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讨论 |
第五部分 肝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讨论 |
第六部分 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初步形成 |
一、 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形成概况 |
二、 建议与展望 |
第七部分 小结 |
一、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 创新点 |
三、 研究的局限性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附录 1 癌症患者症状群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分析列表 |
附录 2 癌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分析列表 |
附录 3 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分析列表 |
附录 4 原发性肝癌患者特异性症状模块内容效度的专家咨询表 |
附录 5 小样本调查问卷 |
附录 6 肝癌患者特异性症状模块(TSMPLC) |
附录 7 大样本调查问卷 |
附录 8 肝癌患者症状群或自我效能感可能的影响因素及赋值说明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卵巢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现状[J]. 蒋静,谢宛玉,曹建国. 肿瘤药学, 2013(06)
- [2]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D]. 方艳惠.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19(08)
- [4]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程洋.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中晚期卵巢癌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 尹仲娇,沈冰奇,王琼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03)
- [6]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卵巢癌术后患者KAP、生活质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D]. 高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 [7]原发性肝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研究[D]. 王毅欣.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