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邢自蓉[1](1998)在《浅谈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浅谈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邢自蓉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内审部门、如要使自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就必须注意不断营造有利于开展内审工作的良好环境。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内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初步归纳出:为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王琪[2](2016)在《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国内外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些企业已经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并将提高其独立性作为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着密切关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探寻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带来的弊端,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内部审计独立性及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概述,在这部分中,简单介绍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及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它们包含的主要内容,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下一步研究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做好铺垫;第三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以内部控制包含的内容为线索,研究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实际案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这一理论研究,首先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的案例进行分析,其次从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寻找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第五部分主要介绍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从而强化内部控制的方法,分别从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机制,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独立性意识等方面为突破口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第六部分是结论,是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影响这一理论研究的总结,同时概括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在内部审计独立性方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杨阳[3](2005)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内部审计作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国内实践,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内部审计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涌现出了像武钢这样的内审先进单位。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领导的重视程度、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程序方法等的影响,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普遍仍然不高。文章认为,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要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单位其他部门以及内部控制的关系;三是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同时,文章对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对策。最后,文章以成都播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其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建议。
李雪,杨智慧,王健姝[4](2002)在《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文中认为环境审计是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审计领域。目前 ,国内外对环境审计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模式。本文对以往环境审计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以及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关系。
吕芳[5](2019)在《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 ——基于ⅡA“价值模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日益复杂及经营风险种类日益增多。内审部门作为公司价值链中的重要节点,应积极转变内审模式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和应对风险。内部审计部门是把公司与外界联系起来的重要媒介,是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是识别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方法。只有内部审计部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功能,才能保证公司的稳健运行,为公司带来增值。本文旨在借鉴ⅡA“价值模型”中的有益部分,通过对重要审计要素的分析整合,为W公司构建一个全面、有效、有层次的内审运行模式,促进内审部门为公司增值发挥自身最大效用。争取以最少的审计资源投入获得最有的审计效用,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构建该增值型内审模式的意义在于肯定了内审部门在公司的重要地位,在帮助治理公司和防范风险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其他公司内部审计转型增值时面对的疑难点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方向。本文首先在研究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实现途径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即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促进内审部门为公司增值、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规避风险。其次,阐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及对ⅡA“价值模型”进行了界定,以及ⅡA“价值模型”对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作用(Ⅱ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第三,以W公司为案例公司并分析了现行的内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第四,以ⅡA“价值模型”为支撑构建了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对审计目标和内审工作业务流程等七个方面来阐释内部审计转型增值的全过程,强调了内部审计对于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识别和防范风险、加强公司管理水平及促进公司增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第五部分中结合W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内审模式在主要环节中的应用,以说明该模式的合理性及使用性;第六部分提出了几点保障措施,帮助W公司更好的实施增值型内审模式;本文最后为研究结论,概括归纳了设计过程、如何应用及对策建议。
毛洋[6](2015)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体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四大基石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内部审计也由传统的以财务审计为主要业务形式,更多地向参与企业治理、公司战略实现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理论界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审计增值的概念层面,而对于理论和实务界均较为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发展趋势过程,企业的内部审计价值如何得以评价?目前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和统一的结论。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其作为兼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双重目标的特殊群体内部审计的价值评价问题,自然要有别于一般的企业。为此本文旨在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定义与内涵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制度环境下,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为背景,通过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满足具有独特性的大型国有企业需求的内部审计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间的资源配置机制,探究这类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的一般规律。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提供工具和数据支撑。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内部审计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性。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文章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第二章契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内部审计定位。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要立足于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审计定位。因而内部审计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本身战略目标与价值的实现是密切相关的。第三章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的逻辑框架。本章从企业价值和战略目标的角度,结合调研数据对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评价应从四个模块入手,建立了评价逻辑框架。第四章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四个维度为出发点,发放调查问卷,确定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的元素。第五章内部审计增值评价体系应用实例——以某央企为例。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贾洪敏,赵兵[7](2021)在《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在公路部门综合管理体系中的监督作用日趋重要,在当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做好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以所在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经历为基础,总结形成了以下六种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为促进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崔肇京[8](2017)在《基于风险视角下的A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存在制定战略无助于发展、治理结构不健全、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未能设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对风险进行强有力的管控等问题。由于以上管理问题的出现,令这些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也不便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更不便于在众多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企业寄希望于内部审计,让其落实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并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发挥其最佳效用。尽管如此,使企业有效应对不同类型风险依旧是许多企业需要攻克的难关。由此看来,对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的研究十分必要,如果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能有效渗透到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将会对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有显着帮助。本文以位于北京的国有A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理论分析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综述,接下来介绍了A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组织结构,对A公司近三年的营业收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公司内部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根据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结果了解A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A公司引入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理念的必要性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A公司的实际情况,帮助其重构了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流程。随后论述了推进A公司顺利实施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以此保障公司的业绩实现良好突破。最后,对本文做出总结,指出了基于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当,将会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通过对A公司实际情况的研究可知,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并非互不关联的两部分,而应该是互相融合的关系。企业实施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是现实的选择,既是风险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企业的内部环境、还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大胆地运用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这种新模式,必将使公司的运营模式更加健康、高效。
闫禹彤,王妍,朱容昕[9](2019)在《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综述》文中提出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明确了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揭开了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序幕。新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内部审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商业银行则因其特有的经济调节职能以及在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
徐翔[10](2014)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35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经营效益显着提高,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内容及管理方式愈趋复杂,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强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提升管理、促进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企业宏伟蓝图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有企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巩固改革成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必须大练“内功”,在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规制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实现国企改革的最大红利,这也是我国国企改革在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追溯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内部控制概念被一步步泛化,从最初以职责分工为特征的“内部牵制”,逐步发展到服务于审计和会计领域的“内部会计控制”概念,并进而向包括业务控制的全面性“内部控制”概念扩展。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将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无限制地延伸到管理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乃至仿生学等学科,而内部控制的实务也向企业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价值创造、风险管理、流程再造、公司文化、信息系统建设(如ERP)等领域融合或扩展,使得内部控制的范围和边界被一步步扩大和扩展,以至于发展到今日,内部控制已事实上成为了“管理”的代名词。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全面了解、系统把握和完整驾驭这种全能型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致于程序异常繁琐复杂的内控机制仍然堵不住舞弊、腐败及风险损失的漏洞。所以,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同时,通过对美国COSO报告形成的特殊背景及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认为COSO报告带有浓厚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在充分考虑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框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论文框架及内容、论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及创新点等。第二章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及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看探讨,然后介绍了美国COSO框架、SOX法案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内部控制研究的制度背景,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对进入21世纪后我国理论界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述评,提出我国内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在针对企业可运用的实践层面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章内部控制理论要素研究。本章在前文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内部控制存在被全能化、形式化和空洞化的问题,认为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并在重新审视历史、回归本源、结合国情的条件下,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性质、范围和边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新概念。第四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构。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性,亟需一个符合国情、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框架。本章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以及构建内控机制时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搭建了以“一个基本目标,两大责任主体,两条控制主线,三项运行机制,五大基本原则,五大基础保障”为基本框架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第五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研究——以烟草行业为例。本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烟草行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前文构建的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对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本文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本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分析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3点:(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内控理论的演进过程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特别是在美国SOX法案和COSO框架颁布后,内部控制更是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议题,并逐渐呈现出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内部控制的内涵、边界和功能被无限制地扩充、扩展和放大。这就会导致在实践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全面了解、系统把握和完整驾驭这种全能型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致于程序异常繁琐复杂的内控机制仍然堵不住舞弊、腐败及风险损失的漏洞。所以,重新定义内部控制势在必行。(2)通过对美国COSO报告形成的特殊背景及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认为COSO报告带有浓厚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在充分考虑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框架。(3)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状况,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面临的经营环境、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本文以烟草行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烟草行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认为烟草行业在内控机制方面仍存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化建设尚不到位等问题。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国经济呈现增速明显放缓迹象的背景下,烟草行业要维护良好企业形象,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切实提升行业的内部管控水平和经营能力。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3点:(1)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性质、范围和边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新概念。本文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以“内部牵制”为核心,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以相互制衡、相互协作和上下监督为手段,涉及公司治理层面和业务运作层面,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覆盖公司各类事项和活动的一个过程。(2)构建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及国有企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以“122355”(即一个基本目标、两大责任主体、两条控制主线、三项运行机制、五大基本原则、五大基础保障)为基本框架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其中:“一个基本目标”是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两大责任主体”是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两条控制主线”包括治理控制和业务运作控制;“三项运行机制”是制衡机制、协作机制及监督机制;“五大基本原则”包括合规性、系统性、重要性、适用性及成本效益原则;“五大基础保障”就是要完善控制环境(包括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组织结构和基础管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完善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沟通、强化评价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等。(3)对完善国有企业内控机制构建实务提出了建议对策。本文以烟草行业为例,对完善国有企业内控机制建构实务提出了建议对策。本文结合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本文构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框架,对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在运行机制方面,针对行业在权力控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构建了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及纪检监察“三位一体”的监督控制体系;二是在内部控制基础保障方面,针对目前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及协调性的问题,构建了“一体化”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体系;三是在内部控制基础保障方面,针对目前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共享协同不足等问题,构建了“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二、浅谈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
1.5.1 创新点 |
1.5.2 局限性 |
2 内部审计独立性及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概述 |
2.1 内部审计独立性基本概述 |
2.1.1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
2.1.2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内容 |
2.1.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 |
2.1.2.2 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
2.1.2.3 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
2.1.2.4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
2.2 内部控制基本概述 |
2.2.1 内部控制的含义 |
2.2.2 内部控制的内容 |
2.2.2.1 内部财务活动控制 |
2.2.2.2 信息与沟通控制 |
2.2.2.3 内部审计控制 |
2.2.2.4 内部治理活动控制 |
2.3 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
3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财务活动控制的影响 |
3.1.1 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能够提高企业财务活动工作效率 |
3.1.2 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
3.1.3 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能有效防范财务活动风险 |
3.2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 |
3.2.1 在财务报告编制方面 |
3.2.2 在财务报告报送方面 |
3.3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
3.4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3.4.1 内部审计独立性是维持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保障 |
3.4.2 内部审计独立性为公司治理目标指明方向 |
4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影响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综述 |
4.2 以内部审计独立性视角审视南方保健的内部控制问题 |
4.2.1 内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使企业失去风险防范重要“防火墙” |
4.2.2 内部审计工作阻碍重重严重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
4.2.3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导致公司发展偏离正确方向 |
5 增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以强化内部控制的方法 |
5.1 健全与独立性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机制 |
5.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环境 |
5.3 建立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机制 |
5.4 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意识 |
5.5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满意度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本文的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结构 |
第二章 内部审计发展及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分析 |
2.1 内部审计的涵义 |
2.1.1 内部审计的特点 |
2.1.2 内部审计的职能 |
2.1.3 内部审计的定义 |
2.2 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发展 |
2.2.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 |
2.2.2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
2.2.3 内部审计发展动因分析 |
2.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分析 |
2.3.1 外部环境的影响 |
2.3.2 内部环境的影响 |
2.3.3 内部审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
2.3.4 审计工作程序不规范 |
2.3.5 审查方法单一 |
2.3.6 缺乏激励机制 |
第三章 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
3.1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3.2 内部审计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
3.2.1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3.2.2 内部审计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
3.2.3 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关系 |
3.2.4 内部审计与单位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
3.2.5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
3.3 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 |
3.3.1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涵义与形式 |
3.3.2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分析 |
3.3.3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 |
3.3.4 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几点建议 |
第四章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
4.1 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
4.1.1 设置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组织的基本原则 |
4.1.2 选择最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
4.1.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 |
4.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
4.2.1 人员选拔要严,起点要高 |
4.2.2 后续教育要多,知识要宽 |
4.3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
4.3.1 内部控制固有局限与现实缺失分析 |
4.3.2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
4.4 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
4.4.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 |
4.4.2 内部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与检查 |
4.5 防范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风险 |
4.5.1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
4.5.2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
4.5.3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
第五章 案例: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 |
5.1 公司简介 |
5.2 公司内部审计情况介绍 |
5.3 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建议 |
5.3.1 努力争取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
5.3.2 抓机会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 |
5.3.3 强化投资效益和经济责任审计 |
5.3.4 完善落实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 |
5.3.5 将审计意见落到实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 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回顾 |
1.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
2.环境审计本质 |
3.环境审计职能 |
4.环境审计目标 |
5.环境审计假设 |
6.环境审计原则 |
7.环境审计准则 |
8.环境审计程序 (步骤) |
9.环境审计方法 |
10.环境审计主体 |
11.环境审计对象 |
(1) 被审计单位论。 |
(2) 环境责任论。 |
(3) 经济活动论。 |
(4) 其他。 |
二、 对环境审计研究的评价 |
1.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 |
(1) 紧密结合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 |
(2) 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
(3) 政府、审计职业团体及其他单位对环境审计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4) 主要服务于国家审计。 |
(5) 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成果。 |
(6) 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广度。 |
(7) 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有独到之处。 |
(8) 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相互结合的方法。 |
2.环境审计研究存在的不足 |
(1) 研究缺乏系统性。 |
(2) 研究偏重于实用性。 |
(3) 研究难以深入。 |
(4) 概念界定不清。 |
(5) 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够。 |
(6) 实证研究成果偏少。 |
(7) 内部审计、民间审计的研究不够。 |
(8) 研究力量不足。 |
三、 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 |
1.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2.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 |
3.必须处理好不同种类环境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
4.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 |
5.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
6.必须处理好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 |
7.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前瞻性之间的关系 |
8.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 |
(5)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 ——基于ⅡA“价值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述 |
2.1.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 |
2.1.2 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 |
2.1.3 ⅡA“价值模型”的界定 |
2.1.4 基于ⅡA“价值模型”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的优势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3 W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3.1 W公司基本概况 |
3.2 W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 |
3.2.2 内部审计环境 |
3.2.3 内部审计流程与方法 |
3.3 W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3.3.1 内部审计模式设计问题 |
3.3.2 内部审计模式实施问题 |
4 基于ⅡA“价值模型”的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构建 |
4.1 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构建的原则 |
4.2 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构建的主要关注点 |
4.3 基于ⅡA“价值模型”对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的设计 |
4.3.1 明确增值型内部审计定位及属性 |
4.3.2 确定与公司战略规划契合的审计目标 |
4.3.3 健全增值型内部审计制度 |
4.3.4 形成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审计文化 |
4.3.5 改进增值型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
4.3.6 以风险为导向深化内部审计 |
4.3.7 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
5 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在W公司的应用 |
5.1 采购与生产环节的具体应用 |
5.2 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具体应用 |
5.2.1 明确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审计目标 |
5.2.2 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审计流程设计 |
5.3 投资与筹资环节的具体应用 |
5.3.1 计划与设计阶段的业务流程 |
5.3.2 执行与检查阶段中主要增值点 |
5.4 处理与反馈环节的具体应用 |
6 W公司应用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的保障措施 |
6.1 建立审计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制度 |
6.2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
6.3 关注利益相关者诉求加强沟通 |
6.4 优化内部审计人才资源的培养与整合 |
6.5 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体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契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内部审计价值本质 |
2.1 立足于企业价值实现的内部审计定位 |
2.2 内部审计价值与企业目标价值的关系 |
3 多元化战略目标下的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
3.1 多元化的企业目标及价值 |
3.2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现实与挑战 |
4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内部审计价值评价的主要法规及其他相关依据 |
4.2 问卷调研确立内部审计价值评价元素 |
4.2.1 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
4.2.2 问卷分析 |
4.3 增值型内部审计价值评价指标 |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4.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4.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4.4.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 |
4.4.4 内部审计价值评价等级划分 |
5 内部审计增值评价体系应用实例——以某央企为例 |
5.1 案例企业背景情况简介 |
5.2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模型的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附录: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单位领导的关系 |
二、处理好内部审计与财会部门的关系 |
三、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的关系 |
四、处理好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关系 |
五、处理好内部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的关系 |
六、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
(8)基于风险视角下的A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内部审计含义和历史演变 |
2.2 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评估概念 |
2.3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2.4 风险视角下内部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的区别 |
2.5 SWOT分析法相关理论 |
2.6 平衡记分卡相关理论 |
第3章 A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1.1 A公司背景介绍 |
3.1.2 A公司经营情况 |
3.2 A公司内部审计现状介绍 |
3.2.1 A公司内部审计人员构成 |
3.2.2 A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运用制度 |
3.2.3 A公司现阶段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
3.3 A公司内部审计情况问卷调查 |
3.4 A公司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
3.4.1 风险管理没有与内部审计融合 |
3.4.2 对信用管理环节缺乏必要的控制 |
3.4.3 难以形成审计闭环 |
3.4.4 内部审计缺乏适当的保证机制 |
第4章 A公司风险视角下内部审计流程的重构 |
4.1 A公司构建风险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4.1.1 继承性原则 |
4.1.2 适用性原则 |
4.1.3 灵活性原则 |
4.2 A公司内部审计计划阶段 |
4.2.1 基于SWOT分析法识别风险 |
4.2.2 利用风险坐标图评估风险 |
4.3 A公司内部审计实施阶段 |
4.4 A公司审计报告阶段 |
4.5 A公司内部审计后续阶段 |
第5章 A公司实施风险视角下内部审计的保障措施 |
5.1 重视公司目前存在的风险 |
5.2 加强信息流通 |
5.3 补充内部审计制度 |
5.4 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质量 |
5.5 建立与风险视角下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业绩考核机制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9)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文献分析 |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文献的研究内容 |
(一)内部审计转型 |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胜任力 |
(三)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及成果转化 |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文献的评述与展望 |
(10)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论文研究框架 |
1.3 论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结论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学理论基础 |
2.1.2 管理学理论基础 |
2.2 制度背景 |
2.2.1 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 |
2.2.2 美国SOX法案 |
2.2.3 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2.3 文献综述 |
3. 内部控制理论要素研究 |
3.1 当前内部控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
3.1.1 内部控制全能化问题 |
3.1.2 内部控制形式化问题 |
3.1.3 内部控制空洞化问题 |
3.2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
3.3 对内部控制的再定义 |
3.3.1 内部控制的本质 |
3.3.2 内部控制的性质 |
3.3.3 内部控制的目标 |
3.3.4 内部控制的结构 |
3.3.5 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 |
3.3.6 内部控制的范围 |
4.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构 |
4.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
4.2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
4.2.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
4.2.2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
4.2.3 国有企业目标的特殊性 |
4.2.4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政委任制的特殊性 |
4.3 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应关注的问题 |
4.3.1 要处理好控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
4.3.2 要处理好内部控制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
4.3.3 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 |
4.3.4 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
4.4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框架 |
4.4.1 基本目标 |
4.4.2 责任主体 |
4.4.3 控制主线 |
4.4.4 运行机制 |
4.4.5 基本原则 |
4.4.6 基础保障 |
5.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研究——以烟草行业为例 |
5.1 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
5.1.1 烟草行业是由专门法律法规保障的行业 |
5.1.2 烟草行业是特殊的行政垄断行业 |
5.1.3 烟草行业是使财政增收、消费者增效的支柱行业 |
5.1.4 烟草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
5.2 烟草行业内部控制现状调查 |
5.2.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5.2.2 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5.3 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
5.3.1 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督控制体系 |
5.3.2 构建“一体化”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体系 |
5.3.3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
6. 本文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6.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 对相关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浅谈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内部审计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J]. 邢自蓉.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8(01)
- [2]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D]. 王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3]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研究[D]. 杨阳. 中南大学, 2005(05)
- [4]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J]. 李雪,杨智慧,王健姝. 审计研究, 2002(04)
- [5]W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 ——基于ⅡA“价值模型”[D]. 吕芳.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1)
- [6]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评价体系探究[D]. 毛洋. 南京审计学院, 2015(06)
- [7]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 贾洪敏,赵兵. 交通财会, 2021(03)
- [8]基于风险视角下的A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 崔肇京.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9]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综述[J]. 闫禹彤,王妍,朱容昕.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9(09)
- [10]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D]. 徐翔.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