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喇曼光谱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艳艳[1](2021)在《新型SERS纳米探针用于重金属离子和手性物质的分析检测研究》文中认为
彭晓雅[2](2021)在《核-壳型SERS纳米探针在抗生素和硫化氢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高维阳[3](2021)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乳腺疾病患者乳头溢液的出现具有指标性意义,可因乳腺的良性疾病,也可是乳腺导管发生了癌变而表现出最早的临床症状。为了解决目前临床上没有对以乳头溢液为主诉的就诊患者针对性的检测手段来进行评估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提高检测的特异性,以减少对患者非必要进行的乳腺切除手术。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新型靶向拉曼探针技术应用于临床就诊患者,体外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将检测方法的创伤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提高新型无创性诊断技术的准确率,辅助医生区分出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及时发现患者早期乳腺癌。方法:本文应用了一种简单的新型光谱分析技术,即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来检测乳头溢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化学和生物免疫学的方法,合成了拉曼纳米探针组件,经过靶向特异性抗体的表面功能化纳米探针组件,靶向识别肿瘤标志物CEA。利用胶体银纳米微球(Ag NPs)的等离子拉曼增强效应,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1(Ab1),同时连接拉曼信号分子4-氨基联苯(4-ABP)使其信号峰增强,制成了银纳米拉曼探针(Ag NPs-Ab1/4ABP)。利用磁纳米微球(MNs)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2(Ab2)制成磁纳米捕获探针(MNs-Ab2)。因蛋白和靶向抗体间的特异性识别互作反应,形成了“三明治夹心”,可特异性的识别出乳头溢液中的CEA,并且识别反应是发生在混合的均相溶液中,使结合更加准确灵敏,特异性较高。结果:我们应用设计的靶向拉曼探针成功地检测了临床上10例患者乳头溢液中的CEA的含量,结果显示制备的拉曼探针在浓度0 ng/m L至20 ng/m L有良好的线性识别效果,填补了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乳头溢液患者的检测技术空白。另外,应用市售ELISA试剂盒检测了收集的13例就诊患者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我们发现乳头溢液中CEA水平的高低与乳腺病变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本论文设计的方法检测的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进行了对比,证明我们的检测方法具有优越的可替代性。结论:我们首次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来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此技术方法具有特异性高、用量少、引入的人为误差少、灵敏度强、可接受程度高、检测结果可视化、易于规模化检测等优点。临床上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对于发现患者乳房早期潜在的病灶尚小的乳腺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临床上其他分泌型疾病的早期检测提供了参考思路。
魏晴[4](2020)在《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外泌体检测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具有光谱信息丰富、特异性强、检测限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控的检测和分析领域。高活性的SERS光学探针对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近年来多种SERS探针层出不穷,其中,核壳结构的SERS纳米探针具备纳米级间隙,可显着增强局域电磁场,在生物检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外泌体是尺寸在30-150nm的囊泡,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外泌体检测对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纳米间隙的核壳结构SERS探针和磁纳米粒子的外泌体检测方法。实验上,首先制备了内置纳米间隙的核壳结构SERS纳米探针,对其结构特性和SERS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该探针SERS增强效应的影响因素,并对探针进行了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增强效果。其次,制备了磁纳米粒子的外泌体捕获探针,对其表面修饰特异性适体后实现了对乳腺癌外泌体的捕获。最后,基于三明治免疫检测方案,利用适体功能化的SERS探针实现了对于人乳腺癌细胞外泌体的高灵敏和特异性探测,最低检测限为5x104个/m L。在该核壳型SERS探针中,采用了拉曼报道分子位于探针间隙内部的结构,一方面可保障SERS信号在复杂生理环境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避免检测过程中拉曼报道分子与适体形成表面竞争,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李如男[5](2020)在《PCOS、EMS及女性关键生育力评价指标的血清SERS检测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约10%~15%的育龄夫妇受不孕症困扰。人类的每一个体发生都源于配子(精子与卵子)的有效结合并在宫腔内种植发育。与配子输送、受精相比较,配子发生显然是不孕不育症诊治关注的首要问题。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直接影响到女性排卵,是导致不孕最主要的卵巢疾病,大于50%的PCOS患者不孕。此外,由于子宫内膜迁徙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会导致女性痛经、经期紊乱甚至不孕。不孕妇女中EMS患病率高达30%~50%。仅此两种疾病就构成约30%的女性不孕病因,危害极大。由于女性生殖细胞的自限性,育龄期女性的生育力与年龄密切相关。因此,对上述两种疾病实现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对维系女性生殖健康意义重大。女性不孕病因复杂,是遗传、代谢、内分泌和环境等所致后果的综合表现,临床现有检测手段价格相对较高且耗费时间。本课题首先通过研究建立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检测方法,然后对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生殖健康的PCOS、EMS这两种疾病及育龄期女性关键生育力评价指标雌二醇(estradiol,E2)、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和窦卵泡数目(antral follicle count,AFC)进行检测研究,探究SERS技术用于临床不孕不育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本研究从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搜集到共6组日常体检血清样本,编号分别为A~F。A正常组(正常人,n=116);B PCOS组(PCOS患者,n=94);C EMS组(EMS患者,n=146);D高低E2组:E2高值组(>5 000 pmol/L,n=104)、E2低值组(<500 pmol/L,n=115);E高低AMH组:AMH高值组(≥1.1 ng/m L,n=44)、AMH低值组(<1.1 ng/m L,n=40)和F高低AFC组:AFC高值组(>14个,n=90)、AFC低值组(<7个,n=46),共计702例。所有受试者年龄均处于育龄期(22~49岁),各组样本年龄随机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并优化血清SERS分析方法,并检测获得各组血清的拉曼光谱信号。将各组75%的样本作为训练集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置换检验等统计学处理,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将各组剩余25%的样本用作测试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血清样本的拉曼光谱形态和谱峰在PCOS、EMS与正常组之间以及E2高值组与低值组之间、AMH高值组与低值组之间、AFC高值组与低值组之间基本相似,但谱峰强弱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OPLS-DA模型中,正常组与PCOS组之间和正常组与EMS组之间以及E2、AMH和AFC 3个指标的高值组与低值组之间均具有明显的组间分离趋势,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与1和0.998与0.998以及0.996与0.996、0.995与0.995、1与1。通过七折交叉验证,疾病组中PCOS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和93.10%,EMS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49%和93.10%,疾病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7.78%;E2、AMH和AFC组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7.27%、90.48%和88.23%。初步研究表明,血清SERS结合OPLS-DA模型可区分正常人和PCOS以及EMS患者,可有效分析育龄期女性关键生育力评价指标,血清SERS技术作为不孕不育早期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
马昊[6](2020)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光谱作为一种超灵敏的检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生物标志物检测及疾病早期诊断是SERS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建立基于SERS技术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利用SERS高灵敏度,指纹信息丰富的优点,结合生物学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几种基于SERS技术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蛋白鉴定和蛋白间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异质体分辨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甲胎蛋白(AFP)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标志物,也是一种糖蛋白。它的异质体(AFP-L3)的过度表达与肝癌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医院已经将AFP-L3占AFP总量的比值(AFP-L3%)作为一个新的肝癌诊断指标。在这一章,我们提出了一种结合拉曼位移与强度变化,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概念,发展了一种可以读出AFP-L3%的SERS免疫芯片。在第一步中,应用银基底上甲胎蛋白抗原抗体作用诱导的对巯基苯甲酸的谱峰位移定量甲胎蛋白总量。引入5,5’-二硫代双(琥珀酰亚氨基-2-硝基苯甲酸)(DSNB)与AFP-L3抗体结合的抗体金在芯片上进行三明治免疫反应。我们发现了一个DSNB的特征谱带强度与AFP-L3的浓度呈现线性关系。因此,AFP-L3%可以通过AFP和AFP-L3的浓度计算出来。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结合了AFP-L3%和SERS谱峰位移,且表现出了出色的重现性、准确性、而且简化了传统检测AFP-L3%的步骤。应用这种方法检测肝癌病人血清证明了它在肝癌早期诊断的巨大应用潜力。2.血清中免抗体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本章首先对于一个新型拉曼探针分子-苝四甲酸(PTCA)进行系统研究,探究了该分子在不同基底上的SERS谱图。进一步地,我们发现该分子存在明显地激发依赖性,展现出反常的SERS谱图,这种现象归因于该分子与基底不同地电荷转移。令人惊奇地,连接了蛋白的PTCA分子的SERS谱图与蛋白种类直接相关,表现出不同程度地拉曼位移和强度变化,甚至具有相同结构地同源蛋白也可以通过层序分析进行分辨。随后,证明了其作为一种肝癌早期诊断方法的可行性。这些结果表明PTCA分子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SERS探针,有潜力在癌症诊断中用于快速、准确、直接地癌症标志物分辨。3.基于拉曼位移的羰基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在前两章的工作中,已经展现了基于频率移动的SERS方法在生物分析化学和生物医药的潜在应用价值。但是基础的、重要的决定拉曼位移的因素还尚未探索清楚。因此,在本章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溶剂效应、抗原、抗体对基于SERS免疫方法的影响。结合了电荷转移(CT)、斯塔克效应(Stark effec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TDDFT),提出并详细讨论了免疫反应诱导拉曼位移的机理。并以此优化实验条件,成功地首次应用到与多种疾病相关的羰基化蛋白的检测。本章的研究为设计基于SERS谱峰位移免疫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该类方法在临床诊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4.多聚组氨酸标记蛋白的检测方法研究尽管SERS技术早已在蛋白分辨和定量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是由于蛋白在SERS基底上的随机吸附,使得非标记方法获得一个高重现性的SERS谱图始终是个难题。在本章工作中,我们在保证蛋白的活性和强拉曼信号的同时,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空间分子。该类分子被广泛地用于捕获通过镍与咪唑的配位作用而富集的多聚组氨酸标记蛋白。这种可控固定使得光谱重现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进一步地,通过探索两种组氨酸标记的蛋白模型: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线粒体细胞色素c还原酶C末端(Erv1C)和甲胎蛋白,与他们的配体:细胞色素c(Cyt c)和反式维甲酸(ATRA)的相互作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控制蛋白的固定方式,使得SERS光谱探索蛋白功能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概念验证研究,这种方法将在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理解蛋白结构、药物设计等领域发挥作用。
毕敬凯[7](2020)在《高压下两种典型氢键有机晶体的相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压力是一种基本的热力学参数,通过压力可以对原子间的距离、原子排列方式、晶体结构以及电子轨道结构等性质造成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有机晶体而言,通过压力可以改变分子间距、晶体的结构以及分子点群对称,进而诱导晶体结构发生相变。因此在研究物质的相变时,压力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一些有机晶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氢键,相对于共价键而言氢键的键能较小,有机晶体中的氢键往往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化(如氢键的形成、重排、断裂和对称化)导致物质晶体结构的改变。物质晶体结构的突然改变会使物质发生相变,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性能产生影响。物质发生相变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物理现象或产生新的物质。因此,在高压下对氢键有机晶体相变的研究可以为人们在物质结构变化等方面提供有用的帮助,使我们更多的了解氢键,并且对有机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带来更多的帮助和理解。本文选取了抗坏血酸和过氧化脲两种氢键有机晶体,通过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以及同步辐射X光衍射等技术,对这两种晶体进行了高压下的变化以及结构相变的研究。抗坏血酸(C6H8O6),也称为维生素C,是一种酸性且强还原性的含有六个碳原子的多元醇,它的结构类似葡萄糖。本文通过对抗坏血酸原位高压拉曼光谱的结果分析,发现大多数拉曼峰会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向高波数移动,当压强约为3.8GPa时,抗坏血酸发生相变,并且发现一些拉曼峰(如在583,693和1746 cm-1)在相变时有较为明显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一方面,我们认为抗坏血酸环的内链和侧链结构在高压下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其晶体对称性结构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抗坏血酸晶体中存在氢键,我们也认为这也可能与氢键结构的断裂和重排有关。最后,通过对抗坏血酸降压拉曼光谱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释放压力至常压后再次回到了原始相,所以认为这种压力引起的相变时可逆的。过氧化脲(CO(NH2)2·H2O2)是双氧水和尿素的一种有机晶体加合物,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作为新型精细化工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原位高压拉曼光谱和同步辐射X光衍射技术对过氧化脲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过氧化脲高压拉曼光谱的分析,我们认为过氧化脲在压强为2.5GPa左右发生相变,并且通过对降压后样品的测量,发现该相变为不可逆相变。最后,为了确认压力引起的相变和进一步了解高压条件下其晶体的结构变化,我们对过氧化脲进行了ADXRD实验,并且根据实验结果使用软件Materials Studio对相变后的过氧化脲进行了精修和模拟,并得到其可能的晶格常数。
王蕾[8](2020)在《非线性光学成像在生物和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非线性光学成像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无标记和无接触的成像,同时又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层析成像和穿透深度大等特点,凭借优异的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是将其应用在蜗牛骨组织、多孔碳材料和白百合花粉粒的成像研究上,其一是通过对蜗牛的非线性显微成像观察到在骨组织发生过程中胶原蛋白和矿物质成分的生物演化关系;其二是揭示其在多孔碳材料结构表征上的能力;其三是揭示其在花粉粒可视化研究上的能力。本文对蜗牛进行了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二次谐波(SHG)和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成像。观察了与矿物质成分相关的离子(碳酸根离子(CO32-)和磷酸根离子(PO43-))和胶原蛋白的空间分布关系。在蜗牛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观察到与矿物质成分相关的离子首先分散在液体环境中,并在两天后观察到胶原蛋白,随后离子逐渐向胶原蛋白靠近,最终形成矿物质。随着骨组织逐渐成熟,胶原蛋白逐渐褪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CARS和SHG可以很好地揭示蜗牛骨组织中胶原和矿物质成分的生物演化关系,同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逐天的蜗牛在结构和形态的生物演化过程。对多孔碳材料进行了CARS、SHG和TPEF成像。通过Z扫描技术获得了二维CARS成像图片,将二维CARS图片进行重构得到了三维CARS成像图片,另外展现了三维旋转的CARS成像图片。二维和旋转的三维CARS成像图片可以清楚地表征多孔碳材料的表面和内部的结构及特性,SHG的产生证明了多孔碳材料的反对称性破坏(非中心对称材料),TPEF成像图片显示出多孔碳材料的自发荧光信号,为光子动量转移到电子系统提供了证据。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光学显微镜是研究多孔碳材料的一种很好的光学分析方法,可以潜在地用于对微纳米尺度材料的光学表征。对白百合花粉粒进行CARS和TPEF成像,获得了二维和三维的成像图片,可视化了百合花粉中脂质、荧光物质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布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不同深度处的二维成像图片展现出脂质位于荧光物质和类胡萝卜素内侧且与其部分相交,类胡萝卜素被包含在荧光物质内且位于花粉壁表层一侧。三维及其旋转图像可以观察到花粉壁的表面和内部纹路的网状形态。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显微镜可以用于对花粉可视化。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非线性光学成像为骨组织中矿物质成分和胶原蛋白的关系提供了研究依据、表征了多孔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可视化花粉的形态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非线性光学成像有可能成为骨骼修复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杨艳秋[9](2020)在《通过SERS监控表面等离激元驱动的催化反应》文中研究指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由于其快速的、简单的样品需求而使其在检测和分析领域非常受欢迎。事实上,作为一种高灵敏度、无痕的技术能够监测界面性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表面等离激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能够经由局部表面等激元共振(LSPR)收集大量的电磁能量克服反应分子的能垒促使催化反应发生。具体而言,等离激元衰变会产生大量的热电子,提供大量的动力学能量发生还原反应,而与电子成对出现的空穴用于完成大量的氧化反应。基于此,我们在SERS技术的监控下探究了新类型的的等离激元驱动的表面催化反应,使得此反应体系得到了扩展。(1)被大量研究的对氨基苯硫酚(PATP),对硝基苯硫酚(PNTP)这类带有巯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主要基于硫与贵金属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学键,所以对此类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的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研究。基于此,我们考虑到是否有其它的基团能够与贵金属连接然后仍然能进行催化反应。在SERS的监控下,我们探究了对碘苯胺(PIAN)分子是否能够被增强,结果发现此探针分子在激光的照射下发生了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浓度对反应的生成物对碘偶氮苯(DIAB)的异构化进行了调控,扩展了其应用。(2)在SERS研究中,通常以生成带有氮氮双键的偶氮类化合物判定拉曼增强作用。基于此,我们探究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分子并且发现其能够发生高效的催化反应。4,4’-二硫二苯甲酸(DTBA)分子在结构上相当于两个对巯基苯甲酸(4-MBA)分子失去氢离子连接在一起,正是DTBA具有的这种双分子机制促进了高效的电离反应发生。在激光的照射下,DTBA分子发生断裂形成类似于4-MBA的双分子被吸附到Ag NPs表面,这种双分子偶合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与Ag NPs结合的概率,使得电离反应稳定高效的进行。通过DTBA与4-MBA分子进行平行实验的比较,明确的得出了DTBA分子具有更好的拉曼活性、较高的反应效率、反应的更加稳定。而且我们还探索到了由于这种分子带有羧酸基团,导致了其对pH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通过本课题的系统研究,我们在SERS的辅助下扩展了表面等离激元驱动的催化反应体系,此外,进一步为偶氮苯异构化的应用以及pH传感器和细胞内pH监测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超[10](2020)在《小麦芽内肽酶酶学性质及其对豆粕降解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芽含有丰富的酶系,其中内肽酶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多肽链内部的肽键使蛋白质长链分解成短肽。在许多食品加工原料及食品加工过程,内肽酶活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底物蛋白、产物蛋白的含量及组成比例,同时也是很多发酵食品的重要监测指标。豆粕蛋白质含量高,分子质量大、结构紧密,消化利用率不高。通过酶法将大分子蛋白质降解成小分子蛋白质、肽和氨基酸,从而使蛋白质分子量降低,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而小麦芽作为天然的复合酶,可以解决豆粕中所含的蛋白质分子质量较大、消化利用率相对较低等问题。本研究改进了小麦芽内肽酶活力测定方法,探索了小麦芽内肽酶的酶学性质和动力学常数,确定了最佳酶活力测定条件。将小麦芽内肽酶应用到豆粕降解中,研究了酶解时间对产物蛋白含量、氨基氮含量、蛋白质分子量大小分布等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等技术手段明确了豆粕降解前后蛋白质的结构的变化。并对豆粕降解产物中抗氧化活性肽做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在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观察反应产物条带分布的基础上,采用三氯乙酸沉淀反应体系中大分子蛋白质,留下产物肽,通过测定产物肽含量精确测定小麦芽内肽酶活性。实验结果中显示三氯乙酸(TCA)可以较好的沉淀大分子的蛋白质,实验精密度较好,小麦芽内肽酶活力的最佳测定条件为:反应时间为5h,酶添加量为20u。(2)小麦芽内肽酶的最适pH值为4,在T=50℃,pH=4的条件下保温60min酶活力稳定,而T=50℃,pH=4.5、5、5.5的条件下酶活力不稳定,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酶活力大小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40℃和50℃之间内肽酶活力稳定,60℃时内肽酶活力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同时,Lineweaver Burk plot的线性拟合Km的测定值为6.247mM,说明酶与底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5mmoL/L的Ca2+、Pb2+、Zn2+、Cu2+、EDTA能明显抑制内肽酶的活性。(3)研究了小麦芽内肽酶对豆粕的酶解规律,8h降解效率最高:豆粕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5.19mg/g;水溶蛋白(WSP)含量显着提高,达到23.85%;盐溶蛋白含量达到9.60%;醇溶、碱溶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为6.27%、6.03%。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水溶蛋白条带变化最为明显,酶解8h和10h的水溶蛋白条带最多颜色最深,29.0kDa的较大分子盐溶性蛋白条带增加,较小分子条带减少;碱溶蛋白和醇溶蛋白条带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拉曼光谱结果显示二硫键振动模式变化为t-g-t模式,说明蛋白结构趋于稳定;红外光谱(FTIR)显示,豆粕经酶解后结构变化明显,尤其是蛋白质二级结构峰面积显着增加;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经酶解的豆粕蛋白表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裂,说明经过酶解之后蛋白质分子表面变化剧烈。(4)本实验采用酸提法和80%乙醇水抽提法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处理经酶解的豆粕蛋白中大分子蛋白质,以获得豆粕多肽。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对大分子蛋白质的沉淀作用无显着性差异;分子量为<3kDa的豆粕水解肽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铁还原能力最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
二、激光喇曼光谱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喇曼光谱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
1.1.1 SERS的简介 |
1.1.2 SERS的技术优势 |
1.1.3 SERS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
1.1.4 SERS在生物医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
1.2 早期乳腺癌评估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
1.2.1 乳头溢液疾病的临床现状 |
1.2.2 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方式 |
1.2.3 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
1.2.4 肿瘤标志物CEA的简介 |
1.2.5 肿瘤标志物CEA的检测方法 |
1.3 基于SERS技术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
1.3.1 临床上诊断乳头溢液的难点 |
1.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拉曼探针的制备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实验设计 |
2.2.2 水热合成法制备羧基银纳米微球 |
2.2.3 拉曼探针的合成方案 |
2.3 实验结果 |
2.3.1 银纳米微球粒子的合成浓度 |
2.3.2 合成银纳米微球电镜呈像结果 |
2.3.3 拉曼探针的Zeta电位和粒径 |
2.3.4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测拉曼探针的结果 |
2.3.5 拉曼探针的拉曼光谱图 |
2.4 拉曼探针的制备小结 |
第3章 临床样本的采集和检测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合成拉曼探针 |
3.2.2 拉曼探针在模拟血清检测中的研究 |
3.2.3 验证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 |
3.2.4 验证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 |
3.2.5 临床样本乳头溢液的收集 |
3.2.6 建立乳头溢液患者电子信息数据库 |
3.2.7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预实验 |
3.2.8 ELISA检测乳头溢液中CEA浓度 |
3.3 实验结果 |
3.3.1 拉曼探针对模拟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
3.3.2 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
3.3.3 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
3.3.4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预实验结果 |
3.3.5 ELISA检测结果 |
3.4 临床诊断和ELISA检测方法小结 |
第4章 基于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 |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试剂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拉曼探针检测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2 临床样本的准备与检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拉曼探针检测的标准曲线 |
4.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外泌体检测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SERS纳米探针 |
1.1.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1.1.2 SERS纳米探针 |
1.1.3 SERS在外泌体检测上的应用 |
1.2 磁性纳米粒子 |
1.2.1 磁性纳米粒子功能的多样性 |
1.2.2 磁性纳米粒子在外泌体检测中的应用 |
1.3 外泌体的检测方法 |
1.3.1 外泌体 |
1.3.2 外泌体的提取方法 |
1.3.3 外泌体的检测方法 |
1.3.4 外泌体检测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壳结构SERS探针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4.1 球状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2.4.2 Au@Reporter@Ag NPs纳米粒子的制备 |
2.4.3 Au@CA+Reporter@Ag NPs纳米粒子的制备 |
2.4.4 Au@Cys+Reporter@Ag NPs纳米粒子的制备 |
2.4.5 Au@Reporter+TiO_2@Ag NPs 纳米粒子的制备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消光光谱表征 |
2.5.2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 |
2.5.3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SERS特性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壳结构SERS探针性能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试剂 |
3.4 实验方法 |
3.4.1 球状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3.4.2 Au@Cys+Reporter@Ag的制备 |
3.4.3 Au@Reporter+TiO_2@Ag NPs的制备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拉曼分子种类对探针增强效果的影响 |
3.5.2 架构分子对SERS探针的影响 |
3.5.3 银壳厚度对SERS探针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核壳结构SERS探针在外泌体检测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与仪器 |
4.3 实验试剂 |
4.4 实验方法 |
4.4.1 球状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的制备 |
4.4.2 Fe_3O_4@Au纳米粒子的制备 |
4.4.3 捕获探针(Fe_3O_4@Au@CD63 aptamer)的制备 |
4.4.4 检测探针(Au@Cys+Reporter@Ag@aptamer)的制备 |
4.4.5 外泌体的检测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Fe_3O_4@Au NPs的表征 |
4.5.2 探针的特异性表征 |
4.5.3 外泌体的SERS检测 |
4.5.4 外泌体检测的特异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5)PCOS、EMS及女性关键生育力评价指标的血清SERS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拉曼光谱检测在辅助生殖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研究简介 |
1.1.1 生物标志物简介 |
1.1.2 蛋白质生物标记物 |
1.1.3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研究 |
1.1.3.1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分离 |
1.1.3.2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
1.1.4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功能研究 |
1.1.4.1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 |
1.1.4.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1.1.4.3 蛋白质芯片(protein microarray) |
1.1.4.4 分子动力学 (MD) |
1.1.5 待解决的问题 |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1.2.1 拉曼和共振拉曼散射 |
1.2.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1.2.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增强机理 |
1.2.3.1 电磁场增强机理 |
1.2.3.2 化学增强机理 |
1.2.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应用 |
1.2.4.1 监控催化反应 |
1.2.4.2 离子检测 |
1.2.4.3 原位检测 |
1.2.4.4 生物分析检测 |
1.3 基于SERS的蛋白质标志物检测研究现状 |
1.3.1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定量检测 |
1.3.2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功能研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质体分辨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样品制备 |
2.2.2.1 免疫芯片的制备 |
2.2.2.2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2.2.2.3 免疫分析过程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免疫胶体金和蛋白芯片的制备与表征 |
2.3.2 AFP的定量检测 |
2.3.2.1 SERS定量检测 |
2.3.2.2 位移机理初探 |
2.3.3 AFP-L3 的定量检测 |
2.3.4 临床样本检测 |
2.4 结论 |
第3章 血清中免抗体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样品制备 |
3.2.2.1 Ag、Au溶胶的制备 |
3.2.2.2 自组装芯片的制备 |
3.2.2.3 Au/PTCA和Ag/PTCA/TiO_2的制备 |
3.2.2.4 PTCA活化 |
3.2.2.5 连接不同蛋白 |
3.2.2.6 血清样本测试 |
3.2.3 主要实验仪器 |
3.3 理论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TCA分子的振动分析 |
3.4.2 不同组装体的PTCA光谱分析 |
3.4.3 连接不同蛋白后的SERS光谱 |
3.4.4 谱峰变化机理研究 |
3.4.5 定性分析与诊断准确性评估 |
3.5 结论 |
第4章 基于拉曼位移的羰基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 |
4.1 简介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过程 |
4.2.2.1 自组装芯片的制备 |
4.2.2.2 抗体捕捉芯片的制备 |
4.2.2.3 羰基化蛋白的制备 |
4.2.2.4 免疫过程 |
4.2.3 计算细节 |
4.2.4 实验仪器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溶剂效应 |
4.3.2 斯塔克效应与电荷转移 |
4.3.3 抗原与抗体的影响 |
4.3.4 羰基化蛋白的检测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多聚组氨酸标记蛋白检测方法研究 |
5.1 简介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过程 |
5.2.2.1 自组装基底的制备 |
5.2.2.2 Erv1C蛋白的提纯 |
5.2.2.3 空间分子的制备 |
5.2.2.4 肽链与蛋白的吸附 |
5.2.2.5 细胞色素C的催化 |
5.2.3 主要实验仪器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空间分子的优化 |
5.3.2 组氨酸标签蛋白的吸附 |
5.3.3 DFT计算与峰归属 |
5.3.4 蛋白间电荷转移研究 |
5.3.5 蛋白与药物作用研究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高压下两种典型氢键有机晶体的相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科学的简介和研究意义 |
1.1.1 高压科学的简介 |
1.1.2 高压科学的发展 |
1.1.3 高压科学的研究意义 |
1.2 氢键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和拉曼光谱 |
2.1 金刚石对顶砧技术 |
2.1.1 金刚石对顶砧的简介 |
2.1.2 密封垫片和压强定标 |
2.1.3 传压介质 |
2.2 拉曼光谱 |
2.2.1 拉曼光谱技术 |
2.2.2 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
2.2.3 拉曼光谱的优势及应用 |
第三章 抗坏血酸的高压拉曼的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抗坏血酸的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抗坏血酸的常压拉曼光谱 |
3.3.2 抗坏血酸的高压拉曼光谱 |
3.3.3 抗坏血酸的频移-压强曲线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过氧化脲的高压拉曼的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过氧化脲的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过氧化脲的常压拉曼光谱 |
4.3.2 过氧化脲的高压拉曼光谱 |
4.3.3 过氧化脲的频移-压强曲线 |
4.3.4 过氧化脲ADXRD图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非线性光学成像在生物和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非线性显微成像的概述 |
1.1.1 TPEF显微成像 |
1.1.2 SHG显微成像 |
1.1.3 CARS显微成像 |
1.2 非线性显微成像的应用 |
1.2.1 在动物组织上的成像应用 |
1.2.2 在材料上的成像应用 |
1.2.3 在植物上的成像应用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对蜗牛骨组织中胶原蛋白和矿物质成分的生物演化关系研究 |
1.3.2 在多孔碳材料上的结构表征 |
1.3.3 对百合花花粉粒的可视化研究 |
2 非线性显微成像原理以及系统 |
2.1 非线性显微成像原理以及特点 |
2.1.1 非线性现象的产生 |
2.1.2 TPEF产生过程与特点 |
2.1.3 SHG产生过程与特点 |
2.1.4 CARS产生过程与特点 |
2.2 非线性显微镜系统 |
2.2.1 激发光部分 |
2.2.2 光路部分 |
2.2.3 显微成像部分 |
2.2.4 系统的使用 |
3 蜗牛骨组织的可视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水蜗牛的成长观察 |
3.3.2 蜗牛骨组织的拉曼光谱 |
3.3.3 蜗牛骨组织发育不同阶段的成像研究 |
3.3.4 蜗牛骨组织的三维立体成像研究 |
3.3.5 成熟蜗牛骨组织的成像研究 |
3.4 小结 |
4 多孔碳材料的成像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多孔碳材料的拉曼光谱 |
4.3.2 多孔碳材料的二维成像 |
4.3.3 多孔碳材料的三维成像 |
4.3.4 多孔碳材料的三维旋转成像 |
4.3.5 多孔碳材料的TPEF、SHG、CARS的成像 |
4.4 小结 |
5 白百合花花粉粒的可视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白百合花花粉粒的拉曼光谱 |
5.3.2 白百合花花粉粒的二维成像 |
5.3.3 白百合花花粉粒的Z轴扫描成像 |
5.3.4 白百合花花粉粒的三维成像 |
5.3.5 白百合花花粉粒的三维旋转成像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通过SERS监控表面等离激元驱动的催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表面等离激元的概述 |
1.1.1 引言 |
1.1.2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概述 |
1.1.3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
1.1.4 表面等离激元驱动的化学反应 |
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研究 |
1.2.1 SERS的介绍 |
1.2.2 SERS增强机理的研究 |
1.2.3 SERS活性底物的研究 |
1.2.4 SERS的优点与应用 |
1.2.5 SERS的发展 |
1.3 常见的表面等离激元驱动的催化反应 |
1.4 显微拉曼光谱仪 |
1.4.1 工作原理 |
1.4.2 整套拉曼仪的构成 |
1.5 本论文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2章 表面等离激元辅助下对碘偶氮苯的异构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PIAN溶液及柠檬酸钠水溶液的配制 |
2.2.4 纳米银的制备 |
2.2.5 样品的配制 |
2.2.6 测试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银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2 PIAN的光谱表征 |
2.3.3 PIAN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研究 |
2.3.4 对碘偶氮苯的异构化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表面等离激元辅助的DTBA高效的电离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DTBA与4-MBA溶液及柠檬酸钠水溶液的配制 |
3.2.4 纳米银的制备 |
3.2.5 样品的配制 |
3.2.6 测试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TBA与4-MBA的表征 |
3.3.2 纳米银粒子的表征 |
3.3.3 DTBA与4-MBA的电离反应的研究 |
3.3.4 DTBA-Ag NPs体系高效电离反应机理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一、发表论文、出版专着 |
二、科研项目 |
(10)小麦芽内肽酶酶学性质及其对豆粕降解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麦及小麦芽 |
1.1.1 小麦 |
1.1.2 小麦芽 |
1.2 内肽酶 |
1.2.1 内肽酶研究现状 |
1.2.2 内肽酶测定方法 |
1.3 豆粕 |
1.3.1 大豆简介 |
1.3.2 豆粕的研究现状 |
1.3.3 豆粕的降解 |
1.3.3.1 化学法 |
1.3.3.2 商业酶解法 |
1.3.3.3 发酵法 |
1.4 活性肽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
1.4.1 植物活性肽的特点 |
1.4.2 豆粕抗氧化肽的研究现状 |
1.4.3 抗氧化性测定方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设计方法 |
2.4.1 最适反应时间的测定 |
2.4.2 最适酶添加量的确定 |
2.4.3 精密度试验 |
2.4.4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
2.4.5 温度对内肽酶稳定性的影响 |
2.4.6 最适反应PH的确定 |
2.4.7 PH对内肽酶稳定性的影响 |
2.4.8 金属离子对酶稳定性的研究 |
2.4.9 豆粕酶解实验 |
2.4.10 蛋白提取 |
2.4.11 多肽分级 |
2.5 实验方法 |
2.5.1 粗酶液的提取 |
2.5.2 电泳 |
2.5.2.1 SDS-PAGE |
2.5.2.2 小分子Tricine-SDS-PAGE |
2.5.3 内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2.5.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3.2 实验测定 |
2.5.3.3 酶活力的定义 |
2.5.4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2.5.5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
2.5.6 蛋白含量的测定 |
2.5.7 红外光谱 |
2.5.8 拉曼光谱 |
2.5.9 扫描电镜 |
2.5.10 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
2.5.10.1 FRAP法 |
2.5.10.2 ABTS法 |
2.5.10.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麦芽内肽酶活力最佳测定条件的确定 |
3.1.1 内肽酶测定过程中反应体系蛋白质组成分析 |
3.1.2 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3.1.3 最适酶添加量的确定 |
3.1.4 内肽酶活力测定方法的精密度 |
3.2 小麦芽内肽酶的酶学性质 |
3.2.1 温度对内肽酶活力的影响 |
3.2.2 温度稳定性 |
3.2.3 PH对内肽酶活力的影响 |
3.2.4 PH稳定性 |
3.2.5 金属离子对内肽酶活力的影响 |
3.2.6 小麦芽内肽酶的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3.3 小麦芽内肽酶对豆粕的酶解作用 |
3.3.1 豆粕的指标 |
3.3.2 酶解时间对豆粕氨基氮含量的影响 |
3.3.3 酶解时间对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 |
3.3.4 酶解时间对蛋白质组分分子量变化的影响 |
3.3.5 红外图谱 |
3.3.6 拉曼光谱 |
3.3.6.1 豆粕蛋白拉曼光谱分析 |
3.3.6.2 豆粕蛋白二硫键拉曼光谱分析 |
3.3.7 电镜分析 |
3.4 豆粕水解肽的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
3.4.1 豆粕水解肽提取方法的确定 |
3.4.2 FRAP法铁还原能力测定 |
3.4.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3.4.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4 讨论 |
4.1 小麦芽内肽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最佳条件 |
4.2 小麦芽内肽酶酶学性质的测定 |
4.3 小麦芽内肽酶对豆粕的降解作用 |
4.4 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四、激光喇曼光谱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SERS纳米探针用于重金属离子和手性物质的分析检测研究[D]. 郭艳艳.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2]核-壳型SERS纳米探针在抗生素和硫化氢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彭晓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3]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D]. 高维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4]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外泌体检测上的应用[D]. 魏晴. 东南大学, 2020(01)
- [5]PCOS、EMS及女性关键生育力评价指标的血清SERS检测研究[D]. 李如男.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D]. 马昊. 吉林大学, 2020(08)
- [7]高压下两种典型氢键有机晶体的相变研究[D]. 毕敬凯. 吉林大学, 2020(08)
- [8]非线性光学成像在生物和材料中的应用[D]. 王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通过SERS监控表面等离激元驱动的催化反应[D]. 杨艳秋. 辽宁大学, 2020(01)
- [10]小麦芽内肽酶酶学性质及其对豆粕降解规律研究[D]. 战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