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爱学、乐学”的理论指导英语泛读教学

以“知、爱学、乐学”的理论指导英语泛读教学

一、用“知学、好学、乐学”理论指导英语泛读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保红,单伟龙[1](2021)在《“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不同程度上存在模式单一、机制固化、技术滞后等问题,适应新形势,面对新挑战,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十分必要。该研究以"互联网+"为视域,有机结合课内传授与课外要求,开展开放式全过程非标准化学业评价,发挥网络学习平台资源优势,通过师生"跨时空"泛在教与学,打造富有时代性、个性化、可持续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六个月的教学实践表明:借助于互联网,改革英语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培养,促进他们英语听力和阅读大幅度提升。

贺瑜[2](2020)在《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都如饥似渴地寻找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作用在社会中也渐渐凸显出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不受重视。中职数学课堂普遍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沉闷无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不强,甚至部分学生排斥学习数学。因此,本文对中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但愿数学教师们通过对本文的参考,可以改变自己数学课堂沉闷无趣的状态,拥有师生都满意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促进中职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思路。其次,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概括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趣味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对中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去分析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探究实施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原则及策略;并在本校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各选取了两个班级进行实证研究,对四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课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为本校数学区级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陈晓梅[3](2020)在《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自统编版教材面世以来,“读书为要”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之共识。或许是为了更直接地、更具冲击力地引起大家对读书的重视,很多人,尤其是教材编写专家在解释为什么强调“读书为要”时,会说这样的话:“不大量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1)事实上,除了这种毫不隐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价值追求,整本书阅读还有真真切切的心灵成长价值,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2)重视并落实整本书阅读,在功利和非功利之间,应该找到一个积极的平衡点。学校教育语境下重视和落实整本书阅读,还有一个将教育者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认同的问题。因此,为什么要重视并落实整本书阅读这个追问,不仅仅是针对教育者的,也是针对学生儿童的。显然,“告诉”学生要重视整本书阅读,或者“布置”学生落实整本书阅读,学生很难会从内心里认同整本书阅读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和实施上,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看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实践中积极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整本书阅读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就是最早的整本书阅读。“四书”“五经”作为历代士子的必读课本,也是整本书阅读。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3)1949年,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指出:“阅读要养成习惯才有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4)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有两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一是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明确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目前,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例研究的成果很少。本研究以腾冲市第一中学(普通高中)为例,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例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普通学情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成效等,以期为开展《红楼梦》及其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启示。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本文由此展开。(2)第二章,高中语文明清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腾冲市第一中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本章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的角度调查了腾冲市第一中学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腾冲市第一中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例研究。本章分为相关内容介绍和课例研究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文本和教学主体两个方面介绍了课例研究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成效四个方面对课例展开研究。第四章,课例研究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示。本章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释本次课例研究对《红楼梦》及其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发。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慧[5](2020)在《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学会学习”素养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价值,得到了各国(地区)的重视。目前,国外研究者基于本国历史文化土壤开展了大量“学会学习”素养研究,我国素养视域下的“学会学习”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研究体系,主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成人或青少年开展研究。小学高段是“学会学习”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可塑性;也是学生由小学向初中迈进的转折期,具有独特性。当前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存在被动、片面、功利的现象,不利于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亟待进一步弄清何为真正的“学会学习”,建构整体的、可操作的框架,指导小学高段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本研究采用论辩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研究过程如下:(1)通过论辩法厘清“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特征、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学理基础、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2)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学会学习”素养研究成果,采用三角互证法和频次统计法概括、统计文献中包含的维度和要素;(3)通过个别访谈法调查20位小学教师对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认识、包含的要素,基于频次统计法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统计,整合文献和访谈统计结果建构初步的框架;(4)通过问卷调查法征询小学教师对初拟框架的意见和建议,优化初拟框架。调查分两轮进行,分别调查了78位和116位职称、教龄、学历均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师,他们对调查问题具有实践性知识。通过上述研究,确定了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包括认知、元认知、情感、社会4个一级维度和25个二级维度(认知、元认知、情感、社会维度分别有7个、7个、6个、5个二级维度),并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特点和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从学生的视角对25个二级维度的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框架特色如下:(1)成长性,从小学高段学生成长的视角建构框架,以小学高段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回归为建构目标,遵循主体性原则,强调小学高段学生在学习中应具备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开放性,采用国外与国内、理论与实践整合的研究思路建构框架,兼具国际与本土特色、理论与实践向度;(3)具体性,建构了包括两级维度的具体框架,采用“行为动作式”命名方式对第二级维度进行命名,并对它的行为表现进行具体描述,具有结构完整性;(4)整体性,建构了包括四个一级维度的整体框架,从不同维度刻画了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四个维度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助力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但是,本研究建构的框架仍然存在学段、地域分布不够广的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调整和优化框架,并基于大数据开展分学段、分地区的追踪研究。

严海[6](2019)在《幸福德育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幸福引人类执着求取,人生无处不在追求幸福之中。感性主义幸福论视快乐为幸福,认为幸福在于欲望的满足与快乐的感受。理性主义幸福论则关注幸福与道德的联系,主张幸福是人的道德发展完满。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深刻。感性主义幸福论“快乐即幸福”的观点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易为常人所接受,但经验性的东西阐明有关幸福的问题必定会受到诘难,幸福可以呈现出快乐的情绪反应,但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一味追求快乐必然走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歧路。理性主义幸福论将幸福预设于人的道德完满之中,体现出逻辑张力,但形成的结果则往往是追求者众实现者寡,人们在尘世生活无法实现幸福继而寄托于彼岸世界获得,这就致使幸福披上了虚幻的外衣。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对幸福的理解是各执牛耳,都自认为找到幸福的真谛,后继者也往往囿于自身的立场责难对方的观点,体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对于幸福的完整理解应建立在对两者的批判与继承之上。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既有感官层面的积极情绪反应,也有心理认知层面的价值判断,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物质幸福是基础性的,精神幸福则具有至上地位。人是精神性存在,人对精神幸福的追求不仅让人的物质生活获得了真正属于它的生命根基,同时也为人的存在确定了永恒价值。幸福是生活的目的,是人的一生、一切行为活动的终极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属性趋利避害、近乐远苦的本能反应,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求善避恶、人之为人的精神诉求。实现幸福的方法包括知识、才能、道德、财富等,其中道德最为重要。基于“德得相通”,道德牵系物质幸福;源自“德福一致”,道德关涉精神幸福。道德是创造幸福的核心能力。目的与方法的双重观照,体现出德育与幸福密不可分,同生活水乳交融。反观现状,德育目的预设附着了社会本位的理论烙印,德育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塑造人,强调伦理灌输、道德规训,以社会利益来取代个人利益,缺少了对人这一教育主体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幸福渐行渐远。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以知识为目的、分数为目的知性德育、应试德育长期泛滥,使学生沦为知识工具、考试机器,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其以牺牲当前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未来的幸福,造就了德育现实的困苦,与幸福背道而驰。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育人活动,因而更需要去关涉人的幸福,更不能背离幸福这一终极价值。为了幸福,既是德育应然的价值追求,也是德育实然的生活回归。德育目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幸福作为德育的目的体现出终极性、统摄性的特点,它并不否定德育的其它目的及其包含的种种具体目的的存在,而是统摄它们的价值追求。换而言之德育的其它目的及其含括的种种具体目的必须符合幸福这一终极价值,它们的预设必须以幸福旨归、置于幸福的观照之下。德育对幸福追求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目标、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幸福德育”意即幸福观教育;二是把幸福作为德育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体验,把德育当做幸福的事情来做,于此“幸福德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讲,这两种路径应该是统一的。幸福既是德育的目的,同时也应贯穿于德育过程。德育本身蕴涵着理性、良善等诸多幸福元素,并且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德育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激发德育本身幸福元素活力的过程。实现目的与过程的内在融合,幸福德育承载这种理想,表达着这种努力。从广义来说,追求目的幸福与过程幸福相统一的德育即幸福德育;具体言之,幸福德育是以幸福为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幸福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成长,观照学生幸福学习,引导学生建构幸福生活的过程。德育对幸福的作为当以建构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引领人过何种幸福生活为价值先导。这种幸福生活是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面向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的可能生活。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想拥有自身的幸福但不一定均能实现,幸福归根结底要靠能力去获取,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是幸福德育的要务。德福一致的幸福观教育、积极情绪体验、道德素养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感受、创造幸福能力的形成。幸福德育不仅为学生未来幸福奠基,同时也观照当下。德育要成为幸福的事业,自身必须充满幸福,使人能够在德育过程中真切感受幸福。关怀型师生关系、生活取向的德育内容、体验型学习模式、多元积极评价使德育活动充满幸福的元素,润泽学生幸福成长。人的道德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幸福感形成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幸福学习的过程。学生既是幸福的体验者,又是幸福的分享者。幸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交互中前行。W市六小自“十二五”以来,积极探索幸福德育模式,努力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该校以“呵护金色童年,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核心理念,建构幸福德育同心圆实践体系,用爱心真情创造幸福、传递幸福、守望幸福,在学生道德成长中提升学生幸福感。该校幸福德育的探索验证了幸福德育在实践层面的可行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幸福德育引领人建构幸福生活,培养人幸福能力,关照人幸福发展,呈现“生活→幸福→道德→教育”的理路。其革除了传统德育对幸福的遮蔽,消解了德育实效不佳的现实难题,契合了当代德育发展的需要。人在认识、感受、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幸福之路也就是道德践履之路,实现幸福生活目的也就是实现人之为人、人为何人的价值。于此,人生也就具有了无上的意义,幸福德育也就具有了无上的意义。

舒灿,萧雁,周德,缪锦和,刘世文[7](2017)在《浅谈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

张燕虹[8](2017)在《为理解而教—基于大观念的逆向音乐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大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若干事物间的共性联系;也是经学习者内化后即使忘掉所有知识细节仍保留于头脑中的核心认识;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总结或结论推断。它需学习者从探究、讨论、验证等学习经验中总结而得。音乐课程中“大观念”的实质是指在音乐学科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去挖掘和寻找音乐之外万事万物与之相关的共性联系,从而培养学习者掌握一种“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本质”的认识论和价值观,以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对“大观念”和“逆向设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回顾、梳理和展望。虽然该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模型在国外课程教学领域的发展已有将近20年,但我国对该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当的少,也比较不全面。同时,“大观念”在音乐课程中的教学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状态。鉴于此,笔者尝试将“大观念”教学理念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以“逆向设计”的教学模型为手段,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推进音乐学科育人价值做出教学试探。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该教学理论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介绍了UbD教学理论,及其理论中的“大观念”教学理念和“逆向设计”教学模型。第三章为总体运用思路,主要指出了我国目前音乐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的不足、“大观念”在音乐课程中的实质意义与价值,以及“基于大观念的逆向音乐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第四章为教学实践部分,主要将“基于大观念的逆向教学设计”与我国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出实际性的教学运用。并通过教学设计、问卷调查、课堂实际观察、课后访谈等方法,检验了该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成效。第五章为讨论部分,主要是对教学实践所得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指出本次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赵癸萍[9](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陈艳君[10](2015)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认为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三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三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三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二、用“知学、好学、乐学”理论指导英语泛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知学、好学、乐学”理论指导英语泛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当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
    (一)自主学习概念界定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1. 英语学习主动性缺失
        2. 英语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缺失
        3. 网络优质资源甄选能力缺失
        4.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空制约
三、“互联网+”赋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1.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养成为先导
        2. 课堂翻转带动自主学习
        3. 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助力自主学习
        4. 改进考核方式有效引导自主学习
四、“互联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
    (一)理论依据
        1. 互联网为介,师为导,学为主,树“学生中心”理念。
        2. 互联网为介,究“学”之策,养“学”之惯。
        3. 互联网为介,促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改革。
    (二)实践设计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 教学活动设计及应用
五、问题及建议
    (一)忽略课程的内在要求
    (二)缺乏资源选取的针对性
    (三)缺少教师的监督指导

(2)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诸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趣味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相关理论基础
3.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3.1 基于学生问卷分析
    3.2 基于课堂观摩分析
    3.3 小结
4.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实施原则及策略
    4.1 趣味教学的实施原则
    4.2 趣味教学的实施策略
5.中职数学趣味教学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目的
    5.2 实证研究对象及方法
    5.3 实证研究效果分析
6.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数学课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班级成绩表
致谢

(3)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视角归类
        (一)关于“整本书阅读”内涵特点的研究
    四、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关注语文知识的处理
第一章 高中语文明清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一)整本书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与教学
    二、整本书阅读理论依据
        (一)群文——有机联系,多维整合
        (二)群力——丰富资源,多元共生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是传统的读书方式
        (二)新课标下的整本书阅读
第二章 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红楼梦》课程资源开发
    一、选择适合高中语文的版本
        (一)《红楼梦》历史知名版本
        (二)《红楼梦》最适合高中生的版本
    二、《红楼梦》阅读的课程价值分析
        (一)认识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审美价值
    三、跨界:多种艺术资源辅助阅读
        (一)电影
        (二)电视剧
        (三)戏曲
        (四)绘画
        (五)歌曲
第三章 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红楼梦》课程实施
    一、初始阶段——调查问卷,汇聚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二、问题探讨
    三、通读阶段教师指导行为分析
    四、整本书阅读专题突破1——梳理情节
        (一)思维导图理情节
        (二)话剧排演展风采
        (三)活动设计——重游大观园
    五、整本书阅读专题突破2——探究人物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图谱
        (二)宝玉的多情与专情
        (三)黛玉的至善至纯
        (四)活动设计——《红楼梦》人物品鉴
    六、整本书阅读专题突破3——鉴赏语言
        (一)楹联赏析
        (二)诗歌品读
第四章 高中语文明清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整本书阅读对教师的要求
        (一)整本书阅读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二)构建整本书阅读的师生共鸣
        (三)了解学情
    二、整本书阅读对内容的整合
        (一)片段精读与全书对照整合
        (二)个体思想与共生智慧的整合
        (三)作者背景与整本小说的整合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基于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性评价
        (二)基于教师教学质量的结果性评价
        (三)实施整本书阅读后的跟进调查问卷
        (四)反思与改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时代之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研究
        2.研究之启:已有研究视域启示小学高段学生视角的研究
        3.现实之思:儿童学习处境亟需适宜小学高段学生成长之举
    (二)研究意义
        1.更近一竿: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锦上添花:丰富已有的研究结果
        3.掷地有声:促进“学会学习”素养落地
    (三)文献综述
        1.“学会学习”素养的价值
        2.“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
        3.“学会学习”素养的框架
        4.“学会学习”素养的测评
        5.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2.研究问题
        3.研究内容
        4.研究对象与依据
        5.研究方法
        6.研究思路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依据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学理基础
        1.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哲学理论基础
        2.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3.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4.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脑科学理论基础
        5.不同理论对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启示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目标定位
        1.实现小学高段学生学习的回归
        2.促进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建构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文献分析
        1.从国外研究中发掘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要素
        2.从本土研究中发掘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要素
        3.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访谈调查
        1.访谈目的
        2.访谈方法
        3.访谈内容
        4.访谈对象与依据
        5.访谈提纲
        6.访谈过程
        7.访谈结果
        8.文献和访谈研究结果的整合分析
        9.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初步框架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调查验证
        1.第一轮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教师意见征询
        2.第二轮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教师意见征询
        3.两轮小学教师征询意见的总结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一个促进小学高段学生成长的整体框架
        1.框架的总体结构
        2.框架的具体阐释
        3.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一个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框架
        1.研究局限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教师意见征求问卷
附录2 第二轮教师意见征求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幸福德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幸福界说
    一、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之辨
        (一) 感性主义幸福论--幸福即快乐
        (二) 理性主义幸福论--幸福即至善
        (三) 两种理论的辨析
    二、幸福概念的确认
        (一)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来源
        (二) 满足需要的方法及量度是获得幸福的道德依据
        (三) 幸福是主观愉悦感受和客观需要满足的辩证统一
    三、幸福类型的解析
        (一)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
        (二)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
        (三) 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四) 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
第二章 幸福何以成为德育的目的
    一、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
        (一) 人的生活应有目的
        (二) 生活的目的: 幸福
    二、道德是实现幸福的方法
        (一) 德得相通,道德有助于实现人的物质幸福
        (二) 德福一致,道德有助于促进人的精神幸福
    三、德育以幸福为目的
        (一) 为了幸福--德育目的应然追求
        (二) 为了幸福--德育目的实然回归
    四、德育目的现实反思—幸福的缺位
        (一) 为了知识的德育
        (二) 为了分数的德育
        (三) 学校德育实践的警示
第三章 德育何以能对幸福有所作为
    一、思想先导,德育引领人建构幸福生活
        (一)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理性的物质生活
        (二)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有尊严的精神生活
        (三)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有意义的可能生活
    二、能力塑造,德育培养人认知、感受、创造幸福
        (一) 幸福观教育,培养人认知幸福的能力
        (二) 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三) 道德素养提升,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三、福在学中,幸福的德育观照学生幸福
        (一) 关怀型师生关系,润泽学生幸福成长
        (二) 生活取向的德育内容,散发幸福的因子
        (三) 体验型学习模式,彰显学生幸福的学习
        (四) 多元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幸福发展
第四章 幸福德育的实践探索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探索
    一、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实施背景及体系建构
        (一)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实施背景
        (二)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体系建构
    二、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主要路径
        (一) 文化启德,铺就幸福底色
        (二) 课程育德,提升德育魅力
        (三) 活动明德,丰富学生幸福体验
        (四) 以教师幸福观照学生幸福
        (五) 评价促德,激励学生幸福成长
    三、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成效与反思
        (一)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成效
        (二)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浅谈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 世界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 在我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必将引来一个全球新教育的时代。
    三、课题核心概念内涵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陈鹤琴的学生教育理论
        1. 游戏教育理论
        2. 关于“学生健康”的主张
        (二)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三)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四)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六、本课题预期目标、研究内容
        (一) 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 体育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
        1. 自然情景下的自由游戏
        2. 技能、技术类的改装游戏
        3. 自编自导的创新游戏
        (三) 体育游戏在不同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研究
        1. 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
        2. 教学向游戏的转化
    七、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主要过程
        (一) 初期准备阶段:
        (二) 中期实施阶段:
        (三) 后期总结阶段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 世界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 在我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必将引来一个全球新教育的时代。
    三、课题核心概念内涵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陈鹤琴的学生教育理论
        1.游戏教育理论
        2.关于“学生健康”的主张
        (二)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三)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四)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六、本课题预期目标、研究内容
    七、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主要过程
        (一) 初期准备阶段:
        (二) 中期实施阶段:
        (三) 后期总结阶段
    十、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 联系当前的社会形势
        (二) 在传统中演变游戏内容
        (三) 体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 游戏活动有一定的情景
        (五) 体现出游戏中的合作的精神
    十一、课题研究措施
        (一) 开展调查研究, 找出问题所在
        (二) 加强理论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三) 研究与培训相结合, 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四) 积极构建学习、交流平台,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十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 增强了教师的民主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建立了课堂学习新模式, 推动了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 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并日趋成熟。
        (四) 通过我们体育教研组全体成员的努力, 我们把游戏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十三、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8)为理解而教—基于大观念的逆向音乐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条件
    1.4 研究构成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术语的翻译
        1.6.1 有关“Understanding by Design”的翻译
        1.6.2 有关“Big Ideas”的翻译
    1.7 研究综述
        1.7.1 文献类型和来源
        1.7.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7.3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第二章 基于大观念的逆向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2.1 理解为先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的概况
        2.1.1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的研究背景
        2.1.2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的理解内涵
        2.1.3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的模式概览
        2.1.4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的设计起点
        2.1.5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的教学要求
    2.2 大观念(big ideas)教学理念的内涵
        2.2.1 大观念教学理念的概念解释
        2.2.2 大观念理论的表现特征
    2.3 逆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 ign)的模型解析
        2.3.1 逆向设计的阶段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2.3.2 逆向设计的阶段二:设计评价工具
        2.3.3 逆向设计的阶段三: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经验
第三章 基于大观念的逆向音乐教学设计的总体运用思路
    3.1 大观念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的价值
    3.2 大观念在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3.2.1 大观念在音乐课程中的提炼策略
        3.2.2 大观念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3 基于大观念的逆向音乐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3.3.1 教学主题单元的创设
        3.3.2 教学内容的排序与大观念的架构
        3.3.3 逆向设计阶段一的教学设计
        3.3.4 逆向设计阶段二的教学设计
        3.3.5 逆向设计阶段三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基于大观念的逆向音乐教学设计的运用研究
    4.1 教学实践设计
        4.1.1 教学实践思路
        4.1.2 教学研究方法
        4.1.3 教学对象的来源
        4.1.4 实践前准备工作
        4.1.5 教学实践设计
        4.1.6 问卷设计
        4.1.7 观察设计
        4.1.8 访谈设计
    4.2 教学实践过程
        4.2.1 教学实践前的问卷调查与学前检测
        4.2.2 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4.2.3 教学实践后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4.2.4 教学设计的反思与修正
    4.3 教学实践结果
        4.3.1 教学实践数据分析
        4.3.2 教学实践结果描述
第五章 讨论
    5.1 对教学实践结果的讨论
        5.1.1 对音乐学习态度的讨论
        5.1.2 对音乐学习行为的讨论
        5.1.3 对音乐学习理解程度的讨论
        5.1.4 对音乐学习迁移和整体认知的讨论
        5.1.5 对音乐学习观念的讨论
        5.1.6 对音乐教学成效的讨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5.3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5.4 对未来研究的启迪
结语——为理解而教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附录

(9)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一) 学习与学风
        (二) 学风与教风
        (三) 学风与校风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一) 学习的本质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导向性
        (二) 建构性
        (三) 自主性
        (四) 互动性
        (五) 养成性
        (六) 潜隐性
        (七) 群体性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一) 自强不息
        (二) 勤勉治学
        (三) 学思结合
        (四) 诚信笃实
        (五) 学以致用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一) 理论联系实际
        (二) 坚持实事求是
        (三) 注重解放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进取之风教育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社会责任教育
        (三) 科学发展教育
        (四) 竞争态势教育
    二、诚信之风教育
        (一) 诚信价值教育
        (二) 诚信品质教育
        (三) 诚信法制教育
        (四) 诚信实践教育
    三、严谨之风教育
        (一) 求是精神教育
        (二) 科学态度教育
        (三) 严谨风格教育
    四、创新之风教育
        (一) 开拓意识教育
        (二) 创造精神教育
        (三) 质疑精神教育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一) 启迪法
        (二) 示范法
        (三) 规范法
        (四) 竞争法
        (五) 渗透法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一) 优化宿舍环境
        (二) 优化班级环境
        (三) 优化校园环境
        (四) 优化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10)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
        三、关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于本土视角的英语教学法学理分析
    第一节 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本土理论
        二、语言学理论
        三、心理学理论
        四、教育学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学理辨析
        一、教学法与教学方法
        二、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学法探究历程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探究历程
        一、传教士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二、教学法理论与实验研究中英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改造
        三、本国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具体探索
    第二节 实践基础
        一、历次课程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
第三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与体系分析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分析
        一、反思批判
        二、理性思考
        三、实验探索
        四、理论总结
        五、实践检验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外语学得:英语教学本质观
        二、以人为本:英语教学主体观
        三、工具与素养合一:英语教学目的观
        四、语文并行、精泛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观
        五、知行结合:英语教学过程观
    第三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一、实施原则
        二、教学步骤
        三、教学技巧
第四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
        一、本土原创
        二、体系完备
        三、理论支撑
        四、方法多元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评价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二、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影响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加强实验研究
        一、英语教学法研究中实验开展不够
        二、加强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重视理论提升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中理论探索匮乏
        二、重视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健全队伍建设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后继乏人
        二、健全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队伍建设
    第四节 营造文化环境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原生土壤缺失
        二、营造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四、用“知学、好学、乐学”理论指导英语泛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J]. 陈保红,单伟龙.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2)
  • [2]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D]. 贺瑜. 西南大学, 2020(05)
  • [3]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与实施[D]. 陈晓梅. 西南大学, 2020(05)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D]. 周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6]幸福德育论[D]. 严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7]浅谈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 舒灿,萧雁,周德,缪锦和,刘世文. 第十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集(议题一:课堂教学与课堂创新), 2017
  • [8]为理解而教—基于大观念的逆向音乐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燕虹. 星海音乐学院, 2017(10)
  • [9]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以“知、爱学、乐学”的理论指导英语泛读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