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烤烟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敖仕元,杨文波,谢永辉,王志江,何明川,詹莜国,柯昌磊,李微杰,高熹,吴国星[1](2021)在《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喷施处理对烟田杀虫剂防效与残留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静电喷雾器在烟草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对比测定了2种杀虫剂经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喷施后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田间防效及杀虫剂残留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静电喷雾器喷施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G)和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Microemulsion,ME)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田间防效显着高于电动喷雾器。(2)经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喷施后,2种杀虫剂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杀虫剂残留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在喷施处理后相同时间时,静电喷雾器喷施处理烟叶中的杀虫剂残留量显着高于电动喷雾器喷施处理,静电喷雾器喷施处理烟垄土壤和烟沟土壤中的杀虫剂残留量显着低于电动喷雾器喷施处理。(3)2种杀虫剂经静电喷雾器喷施处理的烤烟产量和产值均显着高于电动喷雾器喷施处理。
周本国[2](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张平贵,杨志兴,杨洪,龙贵云,喻会平[3](2020)在《烟田天敌昆虫载体植物的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载体植物系统是具有高效持续控害的生物防治害虫的新型方法,为构建适宜的烟田天敌昆虫载体植物系统。本文以蚕豆、大豆、豇豆、绿豆为载体植物,调查不同载体植物系统及其烟株上的害虫、天敌种类及消长动态,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蚜虫为载体植物系统主要害虫,瓢虫为主要天敌昆虫。其中,蚕豆载体系统害虫与天敌数量最大、发生最早;烟蚜为载体植物烟株中主要害虫,烟蚜茧蜂和龟纹瓢虫为主要天敌昆虫,7月上旬为烟田害虫高发期,控害效果:蚕豆载体系统>大豆载体系统>豇豆载体系统>绿豆载体系统>对照组。在各载体系统中,蚕豆载体系统对天敌吸引效果最佳,数量多且发生早,烟田控害效果明显,可作为构建烟蚜捕食性天敌昆虫载体植物系统的首选作物。
滑夏华[4](2020)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烤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重要嗜好类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烟农增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病虫害严重威胁我国烤烟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介绍了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防治策略与常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许忠顺[5](2020)在《烟田表层土壤环境对环链棒束孢防控斜纹夜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对螨类及鳞翅目等害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危害烤烟生产的重要经济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为靶标,通过8株棒束孢菌株的鉴定和室内生物测定,获得一株对斜纹夜蛾前蛹和2龄幼虫的高毒力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并进一步评价了该菌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初步研究了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在土壤中致死斜纹夜蛾蛹的条件,并以含Cu2+的选择性培养基为检测手段,检测了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以期为环链棒束孢防治烟草斜纹夜蛾提供思路及实践依据。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优效菌株评价通过对8株棒束孢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用拌土法和浸渍法测试了各菌株对前蛹和2龄幼虫的致死率,检测高毒力菌株对2龄幼虫的最佳感染温度及对2~5龄幼虫的致病力,并在田间对低龄幼虫进行防效评价。结果显示:菌株GZUIFR08XS1、GZUIFR04XS8、GZUIFR08XS13为环链棒束孢I.cateinannulata,菌株GZUIFR08LYS4、GZUIFR04XS5、GZUIFR04XS7、GZUIFR08XS12、GZUIFR04XS16为粉棒束孢I.farinos;8株菌对斜纹夜蛾蛹和2龄幼虫均有致死效果,拌土法接种浓度2×108孢子/mL,GZUIFR08XS1、GZUIFR04XS8对前蛹的致死率均为100%。接种浓度为1×108孢子/m L,GZUIFR04XS8对2龄幼虫致死率为78.21%,较其他菌株差异显着(P<0.05)为优效菌株。接种相同浓度的GZUIFR04XS8对不同虫龄幼虫校正死亡率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控制2龄幼虫效果最好;GZUIFR04XS8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死率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109孢子/mL接种浓度下,校正死亡率接近100%;2~5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64×105孢子/m L、3.61×106孢子/mL、1.20×107孢子/mL、6.47×108孢子/m L,菌株GZUIFR04XS8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最佳感染温度为23℃。在田间环境下GZUIFR04XS8(近饱和湿度、温度21.3~25.4℃)施菌量为5×1014孢子/hm2,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对自然发生的斜纹夜蛾防效为69.74%,而对人工接放低龄幼虫的实验区具有80.40%的防效。(2)土壤中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对斜纹夜蛾前蛹的防效评价拌土法、喷土表法、浸蛹法对前蛹的致死率。结果表明:拌土法接种2×107 spore/g,斜纹夜蛾羽化率最低、僵蛹率最高,分别为23.33%、70.00%;不同土壤环境条件和不同拌菌浓度下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致死前蛹的测试中发现温度20℃时,对蛹的感染率最高,为88.33%;同一温度下,40%含水率的土壤环境下僵蛹率最高,为90%。104~108spore/g的土壤拌菌浓度范围,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致死斜纹夜蛾蛹随土壤拌菌量的增加而增大,致死中浓度LC50为8.89×105 spore/g。温度为20℃、土壤含水率为40%时,在1×108 spore/g的土壤拌菌量下菌株GZUIFR04XS8对斜纹夜蛾前蛹的致死率为100%。(3)Cu2+选择性培养基发现及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在土壤中的宿存动态发现1.0 g/L硫酸铜选择性培养基能较好地分离土壤中的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配方为葡萄糖40 g,蛋白胨10 g,硫酸链霉素0.1 g,青霉素钾0.1 g,硫酸铜1.0 g,水1000 mL。此培养基能够对细菌和4种常见污染真菌青霉、杂色曲霉、根霉、毛霉等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检出率为60.48~86.29%。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在土壤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含水率、土壤微生物、土壤质地和田间接菌量的影响较大,各条件下菌株GZUIFR04XS8在土壤中的种群数量基本呈现前期快速下降、后期下降变缓的趋势。高温环境不利于环链棒束孢宿存,而-5℃低温最有利于环链棒束孢的宿存,180天维持了最高菌群数量546830 cfu/g,是同时期4℃、15℃、25℃宿存量的2.80倍、4.59倍、14.32倍;土壤含水率15%时环链棒束孢的种群数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180天宿存量为451434cfu/g,分别是同时期土壤含水率为10%、20%、25%、30%宿存量的4.97倍、2.65倍、12.40倍、16.15倍;沙壤土是环链棒束孢宿存的最佳土壤,180天时环链棒束孢在其中宿存量为129366 cfu/g,是同时期沙土菌群数量的1.79倍、黏土菌群数量的2.99倍;土壤微生物对环链棒束孢菌群数量前期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后期则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各个宿存时期灭菌土壤的菌群数量均大于未灭菌土中的菌群数量,宿存180天,灭菌土的带菌量为391029cfu/g是未灭菌土的1.16倍;此外,野外环境下,环链棒束孢的菌群数量下降速度加快,初始施菌量越大,菌群数量损失越多,90天时,初始接菌量为1 g/kg时检测不到菌群数量,而初始接菌5 g/kg时在田间的宿存量最高,180天时环链棒束孢菌群数量为218775 cfu/g,分别是初始接菌10 g/kg、15 g/kg的1.23倍和1.76倍。
钟尚上[6](2021)在《烟叶主要致香成分对烟草甲诱集能力探究》文中提出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属于鞘翅目窃蠧科,是世界上广泛存在的仓储物害虫。其分布广泛,繁殖快、危害大,已经成为世界头号贮烟害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研究烟草甲对贮存烟草入侵的选择性和原因,本实验利用自主设计的“Y”型嗅觉仪和方形烟草甲选择仪,模拟空气流通和密闭仓库中的环境,以烟叶的各种致香成分作为气味源,观察烟草甲在入侵烟叶这一过程中对气味源的行为选择。以期揭示烟叶中的一些致香成分在烟草甲选择入侵对象过程中的作用,为烟草甲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选取烟叶中具有代表性的二氢猕猴桃内酯、β-大马酮、异戊二烯、麦芽酚、2,3,5,6-四甲基吡嗪、5-甲基糠醛、异戊酸、3-甲基戊酸、新植二烯、尼古丁十种致香物质作为气味源,使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这几种物质对于烟草甲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气味源物质中2,3,5,6-四甲基吡嗪对烟草甲引诱活性最高,引诱活性指数高达86.67%;尼古丁、二氢猕猴桃内酯、β-大马酮也对烟草甲具有较强的诱集能力,引诱活性指数均大于等于50%。不同浓度的2,3,5,6-四甲基吡嗪对烟草甲的诱集能力存在差异性,当浓度为10-3mol/L时选择百分率最高。2.利用方形烟草甲选择仪模拟密闭仓库中的环境,观察烟草甲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产地烟叶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所用的五种烟叶中,烟草甲相较于白肋烟和雪茄烟,更倾向危害烤烟、香料烟和晒红烟,其中对烤烟的选择性最强。当在白肋烟表面喷涂2,3,5,6-四甲基吡嗪处理后,处理后的白肋烟对烟草甲诱集能力明显大于未经过处理的白肋烟,烟草甲对于烤烟和处理后的白肋烟的选择性不再具有显着性差异。2,3,5,6-四甲基吡嗪这一物质可以提高烟叶对烟草甲虫的诱集能力。3.利用同时蒸馏萃取(SED)的方法提取烟叶中的酸性、中性、碱性挥发性致香物质,以三类挥发性致香物质作为气味源,并使用“Y”型嗅觉仪进行烟草甲行为响应实验。结果表明:对烟草甲诱集能力:中性提取物>碱性提取物>酸性提取物。本文揭示了不同类型烟叶、烟叶中的不同致香成分对烟草甲诱集能力的差异性,初步探究了烟叶中的一些致香成分在烟草甲选择入侵对象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加工、贮存等过程中烟草甲虫的绿色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陈维维[7](2019)在《四种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病虫害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作为我国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防治烟草病虫害应用最普遍的防治措施仍是化学防治。本试验针对化学药剂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以及抗药性等问题做了烟草病虫免疫防治的新尝试,采用寡糖和蛋白类植物免疫剂,通过室内生长速率抑菌测定、室内苗期盆栽鉴定测定了四种植物免疫剂对烟蚜、烟草赤星病的诱导效应以及对烟草生长的促进效果,并进一步测定了寡糖和阿泰灵(氨基寡糖素:3%、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3%)对烟草病害的田间防效,为进一步研究新型生物药剂抗作物病虫害提供了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苗促生作用: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了壳寡糖1、壳寡糖2、果胶寡糖和阿泰灵对烟草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0.050 mg/mL壳寡糖1和0.050 mg/mL果胶寡糖对烟草的促生效果相对较好。2、植物免疫剂对烟苗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用紫外线吸收法测定四种植物免疫剂处理烟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结果表明:0.050mg/mL壳寡糖2处理后烟草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0.122;1000倍阿泰灵处理后含量最低。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四种植物免疫剂处理后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烟草体内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体色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0.050 mg/mL果胶寡糖处理后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0.050 mg/mL壳寡糖2处理后含量最低;阿泰灵处理后叶绿素b含量最低。3、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性:采用室内盆栽法以叶面喷施0.050 mg/mL寡糖和1000倍阿泰灵溶液处理烟株,(1)诱导烟草抗蚜虫性,第一次喷施植物免疫剂后蚜虫虫口减退率不断上升,可控制蚜虫,效果不显着;第二次喷施植物免疫剂后烟蚜虫口减退率达到最大,为24.97%;第三次喷施药后,烟蚜虫口减退率降低。(2)诱导蚜虫的选择性,与对照相比烟株经不同植物免疫剂处理后,蚜虫对烟草的选择性降低。4、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效果:将壳寡糖1、壳寡糖2、果胶寡糖分别设置0.050 mg/L和0.075 mg/mL两个浓度,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抑菌法测定植物免疫剂对赤星病病原菌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三种植物免疫剂对赤星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为0.050 mg/mL时,壳寡糖1溶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浓度为0.075 mg/mL时,果胶寡糖溶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稀释1000倍的阿泰灵溶液对病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抑制效果低于寡糖溶液。5、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病毒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烟草苗床后期和大田前期施用植物免疫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烟草病毒病的发生,有效的减轻了田间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危害。
彭孟祥,王建文,李建勇,陈治锋,曾德武[8](2019)在《烟草主要虫害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虫害每年给烟草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关于烟草害虫的防治方法较多,但仍偏重于化学防治,新型防治技术相对较少。本文从烟田主要害虫发生及危害特征、虫害防治措施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烟草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刘迦南[9](2019)在《基于图像识别的烟草夜蛾科主要害虫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全球35%的烟草产出和32%的烟草销售均在我国。烟草行业正在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提高,连续多年纳税额超过万亿,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然而每年因为病虫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两种害虫棉铃虫和烟青虫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两者仅在烟草上稳定共存,属近缘物种且人眼不易区分。针对这两种昆虫成虫和蛹的特点,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展开烟草害虫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该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识别出待检验害虫,有利于我国烟草产业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烟草害虫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室内人工饲养两种烟草害虫,利用工业相机采集棉铃虫和烟青虫的成虫图像,对采集后的图像进行了直方图均衡化、均值滤波等预处理,提高了原始图像的对比度和强化边缘细节信息等。利用工业相机、单反相机等分别对蛹采集图像,确定最佳采集设备。(2)烟草害虫图像的分割。分别对图像进行RGB颜色空间和HSI颜色空间的转换,分析结果表明,成虫图像在S通道更利于分割,采用OTSU方法、直方图阈值法等分别对图像进行分割,结果表明直方图阈值法分割效果最佳。针对目标图像的噪声和内部孔洞,进行形态学处理和孔洞填充得到单一目标图像,以利于图像特征提取。蛹期R通道图像效果良好,可直接用于下一步特征提取。(3)烟草害虫图像的特征提取。通过研究棉铃虫和烟青虫成虫图像的颜色、纹理、形态等特征,对成虫RGB图像提取颜色矩特征、对其B通道图像提取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和差分统计矩阵的纹理特征以及七阶不变矩形态特征,形成一个36维的图像特征空间。分析两种害虫蛹期图像在纹理上的差异,提取其R通道的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形成16维的图像特征空间。(4)烟草害虫图像的特征优化和分类。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成虫图像原始特征空间进行了优化降维,选择出B通道二阶矩、G通道三阶矩等15个优化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作为最终分类判别工具。样本集中成虫图像共400张,每种100张,其中280张用于训练,120张用于测试;蛹期图像共280张,每种70张,其中200张用于训练,80张用于测试。针对两类四种成虫进行分类判别,识别率达到了95.83%,较优化前提高2.5%,时间效率提高32.47%;针对两类害虫雌雄蛹进行分类判别,棉铃虫和烟青虫雌雄蛹的识别率分别达到82.5%和87.5%。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对烟草害虫成虫分类及雌雄判别是有效的,对蛹期雌雄分类是可行的。
邓红英,欧后丁,金鑫,王秀琴,李跃,田太安,杨洪,杨茂发[10](2018)在《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烟草粉螟在贵阳市烟仓中的消长规律及虫源,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采用性诱捕器对贵阳市烟叶营销中心、烟叶站和烟农仓库的烟草粉螟进行诱捕调查;并对烟叶营销中心不同环境的烟仓烟草粉螟的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烟草粉螟在贵阳市一年发生3代,各代成虫集中羽化的高峰依次在5月21日前后、7月23日前后和10月1日前后;烟农仓库是烟叶营销中心烟草粉螟的主要虫源;环境较差的烟仓也是自身虫源之一。
二、烤烟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烤烟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喷施处理对烟田杀虫剂防效与残留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处理与结果调查 |
1.4.1 斜纹夜蛾和烟青虫药效与结果调查 |
1.4.2 烟叶和土壤杀虫剂残留量测定试验处理与结果调查 |
1.4.3 烤烟产量和产值计算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施药处理对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 |
2.2 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施药处理对烟青虫的田间防效 |
2.3 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施药处理对烟叶中杀虫剂残留量的影响 |
2.4 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施药处理对烟垄和烟沟土壤中杀虫剂残留量的影响 |
2.5 对烤烟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
1.2.1 形态及为害 |
1.2.2 生活史及习性 |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1.2.4 传毒方式 |
1.2.5 预测预报 |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
1.2.6 综合防治 |
1.2.6.1 农业防治 |
1.2.6.2 物理防治 |
1.2.6.3 生物防治 |
1.2.6.4 化学防治 |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
1.3.2.1 PVY多样性 |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
1.3.2.3 PVY分子特征 |
1.3.2.4 HC-Pro研究 |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
1.4.3 PVY的蚜传机制 |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蚜虫种类鉴定 |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
2.2.3 CMV毒源鉴定 |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
2.3 结论 |
2.3.1 毒源的鉴定 |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 结论与分析 |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
6.3 黄板诱蚜示范 |
6.3.1 目的 |
6.3.2 地点 |
6.3.3 品种 |
6.3.4 实施情况 |
6.3.5 调查统计 |
6.3.6 结果与分析 |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
6.4.1 基本情况 |
6.4.2 施药情况 |
6.4.3 调查统计 |
6.4.4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果 |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3)烟田天敌昆虫载体植物的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载体植物系统天敌与害虫种类 |
2.2 不同载体植物系统中害虫和天敌的消长动态 |
2.3 不同载体植物系统中烟株上害虫和天敌的消长动态 |
3 结论与讨论 |
(4)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
2 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策略 |
2.1 培养害虫天敌 |
2.2 利用拮抗或病原微生物防治病害虫 |
2.3 生物仿生技术治虫 |
2.4 生物农药 |
2.5 转基因生物防治 |
3 烤烟常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
3.1 病毒病 |
3.2 真菌类病害 |
3.2.1 青枯病 |
3.2.2 黑胫病 |
3.3 细菌类病害 |
3.3.1 野火病 |
3.3.2 角斑病 |
3.4 烟蚜 |
3.5 烟青虫 |
3.6 斜纹夜蛾 |
3.7 小地老虎 |
4 结语 |
(5)烟田表层土壤环境对环链棒束孢防控斜纹夜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虫生真菌在土壤中的种群动态及影响因子 |
1.1.1 土壤中虫生真菌的生态功能 |
1.1.2 虫生真菌在土壤中存活的影响因子 |
1.1.3 虫生真菌在土壤中种群动态变化 |
1.2 选择培养基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环链棒束孢研究进展 |
1.3.1 环链棒束孢资源的分类及分布 |
1.3.2 环链棒束孢的生物学特性 |
1.3.3 环链棒束孢在生防上的应用 |
1.4 斜纹夜蛾的危害与防治 |
1.4.1 斜纹夜蛾危害特征与行为习性 |
1.4.2 斜纹夜蛾防治手段及生态调控现状 |
1.5 立题依据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环链棒束孢生防菌株的筛选与评价 |
2.1 材料及设备 |
2.1.1 供试菌株、虫源、烟草、田间试验时间及地点 |
2.1.2 主要培养基、试剂及设备 |
2.2 方法 |
2.2.1 菌株的形态观察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2.2.2 对斜纹夜蛾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
2.2.3 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 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及致病条件 |
2.2.4 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 对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评价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菌株形态描述 |
2.4.2 各菌株的分子系统学关系 |
2.4.3 菌株对斜纹夜蛾蛹的致死率 |
2.4.4 菌株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致死率 |
2.4.5 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 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 |
2.4.6 温度对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 感染2 龄幼虫的影响 |
2.4.7 幼虫被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 感染的死亡过程 |
2.4.8 第一次田间防治效果 |
2.4.9 第二次田间防治效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土壤环境中环链棒束孢致死斜纹夜蛾蛹的条件 |
3.1 材料 |
3.1.1 供试蛹、供试孢子粉、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3.1.2 主要设备、工具及器皿 |
3.2 方法 |
3.2.1 环链棒束孢分生孢子悬浮液配制及土壤处理 |
3.2.2 环链棒束孢对斜纹夜蛾蛹的致病条件及致病力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接种方式对蛹致病力的影响 |
3.4.2 土壤温度对蛹致病力的影响 |
3.4.3 土壤含水率对蛹致病力的影响 |
3.4.4 环链棒束孢GZUIFR04XS8 对蛹的致病力 |
3.4.5 斜纹夜蛾蛹被环链棒束孢菌株GZUIFR04XS8 感染的症状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环链棒束孢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宿存动态 |
4.1 材料 |
4.1.1 供试菌株、孢子粉生产及供试土壤 |
4.1.2 基础培养基及抑菌剂 |
4.1.3 主要仪器、工具及器皿 |
4.2 方法 |
4.2.1 定量分离土壤中环链棒束孢的选择性培养基 |
4.2.2 不同条件下土壤中环链棒束孢的种群动态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抑菌物质对环链棒束孢的检测效果 |
4.4.2 硫酸铜培养基对常见杂菌的抑制效果 |
4.4.3 硫酸铜培养基在不同带菌土壤稀释液下的分离效率 |
4.4.4 不同温度下的土壤中环链棒束孢的宿存动态 |
4.4.5 环链棒束孢在不同土壤含水率中的宿存动态 |
4.4.6 环链棒束孢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的宿存动态 |
4.4.7 土壤微生物对环链棒束孢种群数量的影响 |
4.4.8 不同菌剂量在土壤中种群数量的变化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5.4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烟叶主要致香成分对烟草甲诱集能力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烟草甲虫的研究介绍 |
1.2.1 烟草甲的发生与危害 |
1.2.2 烟草甲虫的阶段发育 |
1.2.3 交配行为 |
1.2.4 生长条件 |
1.2.5 化学生态学 |
1.2.6 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作用 |
1.2.7 飞行习惯 |
1.3 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性研究进展 |
1.3.1 外界环境的影响 |
1.3.2 昆虫自身状况的影响 |
1.3.3 挥发性植物味源、植物精油对昆虫的影响 |
1.4 烟草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
1.4.1 烤烟 |
1.4.2 白肋烟 |
1.4.3 香料烟 |
1.4.4 雪茄烟 |
1.4.5 晒红烟 |
1.5 烟草的主要香味成分 |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烟叶致香成分对烟草甲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供试昆虫 |
2.2.2 供试烟叶化学物质的选择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仪器装置 |
2.2.5 烟叶致香成分对烟草甲的影响实验 |
2.2.6 烟草甲对不同浓度关键气味源物质的反应实验 |
2.2.7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烟叶致香成分对烟草甲的引诱活性 |
2.3.2 烟草甲对不同浓度关键气味源物质的反应 |
2.4 讨论 |
2.4.1 烟草甲对四甲基吡嗪行为响应分析 |
2.4.2 烟草甲生长环境对实验结果影响 |
2.4.3 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第三章 不同类型烟叶对烟草甲诱集能力探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烟叶 |
3.2.2 烟草甲对不同类型烟叶的选择性试验 |
3.2.3 四甲基吡嗪处理烟叶对烟草甲行为影响实验 |
3.3 实验结果 |
3.3.1 烟草甲对不同类型烟叶的选择性 |
3.3.2 四甲基吡嗪处理烟叶对烟草甲选择性影响 |
3.4 讨论与展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烟叶挥发性致香物质提取物对烟草甲诱集能力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气味源的制备 |
4.2.3 烟草甲对烟叶致香成分提取物行为响应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四种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病虫害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烟蚜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
1.1.1 烟蚜的发生与危害 |
1.1.2 烟蚜防治现状 |
1.2 烟草病害研究现状 |
1.2.1 烟草病毒病、赤星病的发生与危害 |
1.2.2 烟草病毒病、赤星病的防治现状 |
1.3 寡糖类植物免疫剂的研究概况 |
1.3.1 寡糖概述 |
1.3.2 寡糖诱导抗病虫的活性研究 |
1.3.3 寡聚糖对植物的调节作用 |
1.4 蛋白类植物免疫剂研究现状 |
1.4.1 阿泰灵概述 |
1.4.2 阿泰灵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的促生作用 |
3.1.1 材料 |
3.1.2 寡糖对烟草生长的促进作用 |
3.1.3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3.1.4 烟草叶片叶绿体色素的测定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不同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性 |
3.2.1 材料 |
3.2.2 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的盆栽试验 |
3.2.3 喷施植物免疫剂后烟蚜对烟草选择性盆栽试验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植物免疫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作用 |
3.3.1 材料 |
3.3.2 菌种的活化 |
3.3.3 四种植物免疫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4 数据处理 |
3.4 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主要病毒病的田间试验 |
3.4.1 基本情况 |
3.4.2 供试药剂 |
3.4.3 试验方法 |
3.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种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的促生效果 |
4.1.1 寡糖对烟草幼苗的促生效果 |
4.1.2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4.1.3 烟草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变化 |
4.2 不同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性 |
4.2.1 诱导烟草抗蚜虫的作用效果 |
4.2.2 喷施植物免疫剂后烟蚜对烟草的选择性 |
4.3 植物免疫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作用 |
4.3.1 壳寡糖1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
4.3.2 壳寡糖2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
4.3.3 果胶寡糖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
4.3.4 阿泰灵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
4.3.5 不同浓度的寡糖溶液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效果 |
4.4 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主要病毒病的田间试验 |
4.4.1 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烟草主要虫害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害虫发生及危害特征 |
1.1 发生特征 |
1.2 危害特征 |
2 虫害防治措施 |
2.1 物理化学防治 |
2.2 昆虫信息素诱控 |
2.3 生物防治 |
2.4 生物农药防治 |
3 展望 |
(9)基于图像识别的烟草夜蛾科主要害虫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技术路线 |
1.3.1 棉铃虫和烟青虫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烟草害虫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
2.1 样本培育及图像采集 |
2.1.1 饲养材料及工具 |
2.1.2 成虫图像的采集 |
2.1.3 蛹期图像的采集 |
2.2 图像增强及结果分析 |
2.2.1 直方图均衡化 |
2.2.2 均值滤波 |
2.2.3 中值滤波 |
2.3 三种图像增强方法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烟草害虫的图像分割 |
3.1 图像分割与颜色空间 |
3.1.1 图像分割的定义 |
3.1.2 RGB颜色空间 |
3.1.3 RGB与 HSI颜色空间变换 |
3.2 烟草害虫图像分割的方法 |
3.2.1 最大类间差法 |
3.2.2 区域生长法 |
3.2.3 直方图阈值分割法 |
3.2.4 三种图像分割方法分析 |
3.3 去噪声和孔洞填充 |
3.4 本章小结 |
4 烟草害虫图像的特征提取 |
4.1 成虫图像的颜色和形态特征提取 |
4.1.1 基于颜色矩的颜色特征提取 |
4.1.2 基于七阶不变矩的形态特征提取 |
4.2 成虫和蛹期图像的纹理特征提取 |
4.2.1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 |
4.2.2 基于差分统计矩阵的纹理特征 |
4.3 特征提取结果及归一化 |
4.4 本章小结 |
5 烟草害虫图像特征优化和识别分类 |
5.1 模拟退火算法 |
5.1.1 算法原理 |
5.1.2 模拟退火算法实现步骤 |
5.1.3 算法实现参数分析 |
5.2 支持向量机分类研究 |
5.2.1 模式识别分类方法 |
5.2.2 SVM理论基础 |
5.2.3 基于K-CV的 SVM参数寻优 |
5.3 成虫和蛹期的判别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不同储烟环节烟仓烟草粉螟的发生情况 |
1.3.2 不同环境的烟仓烟草粉螟虫源数量的调查 |
1.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储烟环节烟仓烟草粉螟成虫的消长规律 |
2.1.1 烟叶营销中心储烟仓库烟草粉螟成虫的消长规律 |
2.1.2 烟叶站和烟农仓库烟草粉螟成虫的消长规律 |
2.2 不同环境的烟仓烟草粉螟虫源数量 |
2.3 不同环节储烟仓库烟草粉螟虫源分析 |
2.3.1 烟叶营销中心仓库虫源 |
2.3.2 烟叶站和烟农仓库虫源 |
3 结论与讨论 |
四、烤烟主要害虫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喷施处理对烟田杀虫剂防效与残留量的影响[J]. 敖仕元,杨文波,谢永辉,王志江,何明川,詹莜国,柯昌磊,李微杰,高熹,吴国星. 烟草科技, 2021(08)
- [2]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3]烟田天敌昆虫载体植物的适宜性评价[J]. 张平贵,杨志兴,杨洪,龙贵云,喻会平.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0(06)
- [4]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J]. 滑夏华. 农技服务, 2020(09)
- [5]烟田表层土壤环境对环链棒束孢防控斜纹夜蛾的影响[D]. 许忠顺. 贵州大学, 2020(01)
- [6]烟叶主要致香成分对烟草甲诱集能力探究[D]. 钟尚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7]四种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病虫害效应的研究[D]. 陈维维.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烟草主要虫害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彭孟祥,王建文,李建勇,陈治锋,曾德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9)
- [9]基于图像识别的烟草夜蛾科主要害虫分类研究[D]. 刘迦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10]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J]. 邓红英,欧后丁,金鑫,王秀琴,李跃,田太安,杨洪,杨茂发. 植物保护,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