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考指导服务体系,为自考考生送“校”

建立自考指导服务体系,为自考考生送“校”

一、开办自考指导服务系统 把‘学校’送到自考者身边(论文文献综述)

广崇武[1](1996)在《开办自考指导服务系统 把‘学校’送到自考者身边》文中研究表明 全国自考办借鉴国内外开放教育的先进经验,吸取各种教育形式之所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手段,开办自考指导服务系统,把“学校”送到自考者身边。

张慧玲[2](2013)在《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极具中国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省自学考试为研究对象,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性质、特点,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和自我导向学习等理论为支撑,运用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发现了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促进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成为湖南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之一、为湖南省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推动了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农村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经验。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助学机构职能缺位、试卷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及考务组织工作不严谨等等。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问题,既有来自国家、承办学校方面的原因,又有来自自考助学机构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自考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综合运用政策分析与经验方法,从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现代助学模式、加强试卷安全保密、强化考务管理、提高教材质量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并且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的设想,旨在促进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健康、持续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张斓[3](2011)在《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的成人高等教育形式之一,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助学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存在的基础,因此,研究农村自考生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农村自学考试助学过程,将有利于农村自学考试的发展,从而使自学考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发展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以及对宿迁市“洋河农民自考之家”和苏州昆山科高培训机构两个个案的研究,对目前江苏地区农村自学考试助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重视自学考试的育人功能、构建农村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机制、在助学管理中增强服务意识、规模与质量的共同发展五个方面对江苏农村自学考试助学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黄雪琼[4](2010)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的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本文以自学考试制度的构成为主线,通过考察自学考试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从自学考试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路:构建“课程超市”,使自学考试课程设置更具灵活性,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可能;加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与行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自学考试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开放教育拓宽渠道;发展农村自学考试,建设农村社区学院,对于深度开发农村社区人力资源、搭建农村终身教育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多元评价”的考核方式,实现评价目标、内容、主体、方式等的多样化,突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标准化题库,推进自学考试作为国家鉴定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与现代化进程。

马宇[5](2014)在《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疾人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主题,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问题理应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特别关注的焦点。作为人类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同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非政府组织、社区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是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我国建国以来三类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相关支持等研究内容;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融合教育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三个方面来阐述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回顾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发展的历程,梳理了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从雏形期、形成期到完善期的发展路径,并分析和总结了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我国江苏、北京、吉林、天津等省市高校中的残疾人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走访残疾学生及其家长、残联系统、教育系统、高校基层等相关人员,实地察看等方式,了解我国政府、高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的情况,发现现有支持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仍显不足;高校管理的规范性不够,支持系统不健全;家庭关心和支持程度明显降低;残联系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较弱;社区支持与服务并不到位;现有支持体系缺乏稳固合作机制。针对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和构建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多元双通路支持体系模式”,试图重新构建全社会支持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网络系统,自上而下,从政府到学校、家庭、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的独立支持体系,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并从政府、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提出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策略,希望为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也为政府制定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塔娜[6](2015)在《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并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双语教育的典范。这与内蒙古独特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首先,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影响源于地理位置上的邻接,由于蒙古族独特的历史,加之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人口流动,使蒙古族具有一个双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其次,蒙古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语言文字,使蒙汉双语教育获得了重要的语言和文化支撑。再次,内蒙古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也是最早实行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使蒙汉双语教育积累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当然,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广人稀、地处边境、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从而妨碍了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内蒙古双语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研究选择了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以牧业生产为主的锡林郭勒盟作为调研地点。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锡林郭勒盟地处边境,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长达1098公里的国境线,占内蒙古边境线长度四分之一,具有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典型性。本研究调查的几所个案学校都处于该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6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双语教师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样,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制约此后的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演变历史的梳理、总结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将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新时期内蒙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存在问题分析和发展途径探索等方面。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其中主要针对内蒙古各个历史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实践状况、双语教育特征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次,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此部分详细描述了蒙古族教师和蒙汉双语教师形成的历史背景,并从内蒙古双语师资的发展状况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状况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再次,以教育社会学的框架和视角,从双语教师结构、双语教师生存状况、双语教师工作状况三个方面,呈现出了较为立体而全面的牧区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考察分析,其中主要对当前牧区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双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被边缘化;第二,双语教师的职业声望被边缘化;第三,双语教师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匮乏;第四,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依旧不足;第五,双语教师文化身份上的茫然与迷失;第六,双语教师文化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困境。本研究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改变以“规模、效益”、资源整合、绩效为原则的政策设计理念;第二,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第三,完善双语师资队伍的补充、激励与评价机制;第四,重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向度,加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第五,加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第六,关注并改善代课教师生存境遇与专业发展现状;第七,发挥学校领导者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结论部分总结和分析了研究发现及不足之处,并进行了相关课题展望。

安锦[7](2011)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提出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肩负着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就每年以60-70万的速度增加,10年问增长6倍,增速空前。2003年高校毕业生迎来第一个就业高峰,突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1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就业难将长期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取代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而成为了就业市场的核心问题。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一直以来,笔者都在从事就业问题研究,但有些疑问久久难以释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是什么?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什么始于1999年而不是其他年份?与其他群体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到底难不难?如果难,到底有多难,是总量问题呢还是结构问题?如果是总量问题,为什么不减少招生规模呢?蚁族是不是弱势群体?目前的就业促进政策效果究竟如何?笔者读博的三年(2008-2011年)正是金融危机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大量出台和不断完善的重要时间段,笔者有幸参与了人社部及教育部的“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查”等重大调查及研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以上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择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来做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以便深入系统研究。首先,笔者一改过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而选择了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所以笔者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对就业促进进行了理论上的解析。并对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分析基础。其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以2010年教育部、人社部对湖北省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而且指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种种表现: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然后从扩招、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市场公平性、毕业生期望值、社会人才观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进行了梳理,并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描述,然后以湖北省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第四,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制定、执行、效果三个方面对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效果评估,最后指出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依据不足,认知度不高,监督反馈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可持续性较差,违背就业一般规律,没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忽视人才开发等。第五,以美英、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韩国为目标对象,分别对这些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他们的就业促进模式分别归纳为高校主导型、全员参与型、公共服务型、自由放任型、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型、政府导向型,最后归纳了各国就业促进的共同经验启示: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市场化就业方向相同,政府促进就业的程度不同;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和行业就业,改善就业的地区不均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供需匹配;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计划和就业援助;促进机制不可缺;各国就业促进效果需要评估借鉴等十个方面。第六,在对我国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除了就业促进政策需要改进和完善外,更需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毕业生“五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毕竟,长远来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调整和机制的构建。政策改进策略包括:(1)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这部分对公益性岗位、创业、蚁族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理论研究;(2)加强政策宣传,注重监督反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3)科学构建评估体系,及时调整政策力度;(4)实施人才梯度转移战略。这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梯度转移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从树立人才梯度转移思想、实施人才创业扶持差异化战略、创办有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和创业型大学、建立学科—专业—产业链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包括:(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3)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何爱霞[8](2010)在《专业社会化图景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叙事探究》文中提出.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化内涵从狭义向广义的扩展、整个社会职业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身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兴趣共同引领着我关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问题,而从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找寻“成人教育学”、让一直处于沉默失语状态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则促使我将研究方法定位于叙事探究。由此,本研究通过走进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世界,倾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声音,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鲜活、灵动的经验故事,在此基础上诠释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受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等与其专业社会化之间的复杂关联,解析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实现路径,勾画成人教育工作者丰富多彩的专业社会化图景。本研究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论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说等内容。第二章理论视角及研究综述,主要阐述人格发展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两种社会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论学派、冲突论学派、符号互动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从而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第三章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阐释选用叙事探究方法的原因和动机,说明确定研究合作者、进入现场、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的具体研究过程。第四章至第六章成人教育工作者A-G的故事,依循他们进入成人教育领域的时间和所呈现出的同质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在摸索中前行、从失落到坚守、承继与发展三个组别,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从家庭环境、受教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五个方面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动因。第七章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基于所呈现的文本及相关理论,诠释与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和基本图景。影响因素分析从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展开,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培训、终身自我导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所勾画的图景则蕴涵了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过程的动态持续、动因的多重合力和“模式”的辩证互动。

李勇[9](2004)在《基于社会正义的对象关切——一个成人学的研究纲领》文中研究说明“成人教育消亡论”包括“替代论”颇令成人教育界头疼,空洞嘶喊能解决问题吗?本文选择科学成人教育学的路子来回击形形色色的怀疑论、衰亡论和替代论。 科学成人教育学就是一个从概念到纲领的抗辨历程。“成人”是个概念,“成人学”是个研究纲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与成人学习者。作为教育对象的成人与生理、社会意义上的成人不同。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功能冲突(用一个词表示为“类社会”或者“类国家”):实然的社会成层功能第一与应然的文化传承功能第一的冲突。从而,导致中国成人教育的最大问题(用一个词表示为“类教育”)是培养目标的定位误差: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是为社会输送公民?历史就这样跨入了“神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教育)、“英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精英教育)之后的“人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平民教育。这是根据维科对社会历史的三分而有的教育历史的三分)。 拉卡托斯(Lakatos,1922—1974)使用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这一科学哲学术语来刻画科学发展。本文是对儒家君子学的批判,从而主张“向下进路”,认为在君子学这一研究纲领中,其硬核是“向上进路”,而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三纲五常只是其保护地带。本文向着君子学的硬核发动了学理冲击,用以向下进路为硬核的成人学取代君子学。 我认为,教育有三大预设:(一)、人是可教的;(二)、知识是有价值的;(三)、社会是需要正义的。处于转型社会的当今中国,想让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成人受教育不能不启用正义论以此为理据而为发展成人教育摇旗呐喊——并通过造成以成人为主体的学习社会——来托起一个以精英为主导(而不是精英治理)的创新社会。科学哲学与正义论把“空想成人教育学”带进了“科学成人教育学”的范式。 科学有预测职能。作为趋势文化的成人教育是合乎教育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因为平等的潮流必然抛弃精英治理。中国式的学习化社会起初是创新社会,而学习共和国才是更理想的目标。从教育未来学观点看,本文认为成人教育是“趋势文化”,当第三产业向第四产业过渡时,成人教育的大发展是大势所趋。 本文论述成人学的行文结构如下图: 社会理解—(学理出发点) 向下进路—(教育作为行动、用教育的方式改造社会) 复数时代—(个人的复数、时代的复数,孔学作为科学对象) 对象关切—(什么是成人) 社会正义—(积极正义、消极正义) 人间性(公平、合作)

张虎[10](2013)在《奥尔罕·帕慕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土耳其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正本清源、填补疏漏,以学术争辩的方式展开自己的批评与诠释,对帕慕克做一个综合性的专题研究。首先,针对以帕慕克与土耳其之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历史学批评的缺席,本文试从凯末尔与世俗主义改革、伊斯兰主义、土耳其妇女、少数族裔四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帕慕克对土耳其近百年历史的矛盾态度,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同情性认知,对本土妇女生存境遇的关注,对土耳其少数族裔政策的批判。这四方面基本涵盖了现代土耳其发展史上的主要问题。之后,本文将帕慕克批评中文化杂合派与文化冲突派的论争引入这一研究领域,指明学界对“多余”的主人公与“媚俗”的爱情叙事的误读——其实,它们才是帕慕克文化观的核心部分。最后,结合对帕慕克的“故乡”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论述,揭示帕慕克小说中“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忘怀政治,皈依爱情。其次是对帕慕克的写作文化渊源的探求。帕慕克的写作主要有两个文化源头,一是苏非神秘主义,一是后现代主义。这导致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分两派,在这两派的论述中,存在诸多论战与困惑。本文试图在这两种观点间寻找契合点,因为在帕慕克的身上二者是融合为一的,并剔除其中的过度诠释,彰显帕氏文本中最鲜明的苏非主义特征和后现代主义特征,即“苏非化的主人公”与“不确定性”。所谓苏非化的主人公,指的是从《白色城堡》到《雪》,帕慕克的主人公皆源自一个人物原型——苏非,这表现在他们的弃世、缄默、痴情、认知自我、追寻真主、爱安拉等言行特征中,而不确定性指的是,帕氏文本的情节、主题、人物皆具有不确定性,这最终根源于土耳其文化与身份的不确定性。缝合苏非派与后现代派的研究是本文的难点之一,本文试从分析《黑书》中的卡利普与帕慕克、博尔赫斯的比较研究入手,希望能呈现出一个在艺术形式上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帕慕克形象。再者,实际上目前帕慕克的批评研究已走入一个瓶颈阶段。国内外学界围绕文化杂合、苏非主义、呼愁等问题反复论述,难以论述出什么新意。但是,30多年来,帕慕克的写作在不断地变化,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思想艺术价值。那么,它们是什么?这是现有批评框架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本文选取了《白色城堡》、《黑书》、《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等七部作品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唐·库比特、列斐伏尔等人的思想理论,从情节、人物、结构等不同角度展开阐释分析。在这些新理论、新视角的观照下,对一些学术疏漏加以弥补,如对《新人生》与神秘道三段论关系的阐释;对一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提出质疑与论辩,如对《我的名字叫红》中“橄榄”形象的重读;对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做出另一种新的解答,如对《黑书》文体定位的讨论;对一些未被发现的亮点与价值加以揭示,如对《伊斯坦布尔——记忆与城市》的空间权力批评和对《纯真博物馆》中“物”的关注。这是帕慕克作品的一只万花筒。它将澄清目前帕慕克研究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并为今后的帕慕克评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最后,本文将解析帕慕克创作中更为核心的几个问题,它们不仅贯穿于帕慕克的一生创作与所有作品中,而且是与本文每一章节的研究关联、互补的。它们是帕慕克写作的自传性、帕慕克的文艺理论、帕慕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研究、艺术风格或“呼愁”。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新问题,有的是老问题,但皆未能得到清晰有效的诠释。弗洛伊德说,作品是作家装饰过的白日梦。每一部小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自传性写作,帕慕克也不例外,他将自己的阅历、思考与性格气质赋予笔下的主人公,将他的父母、祖父母与生活现实搬入小说中。但目前关注这一问题的人非常少。与此相似的是对帕慕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本文试以《白色城堡》与《双重人格》的比较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展开开疆拓土。2009年,帕慕克在哈佛大学做诺顿演讲后,他的文艺理论成为一个新问题。介于学界尚未展开对它的研究,本文试初探之。最后不得不论述的是帕慕克的写作风格,虽然关于它的论述已经层层叠叠,但要问呼愁转化为帕慕克诗学形态的独特性在哪里,今天我们仍然无法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本文试从帕慕克的个人气质、诗学表征、文化渊源、历史与时代内涵等方面分析呼愁,回答“呼愁何以成为一种呼愁”这一批评难题。总之,本论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真实的帕慕克研究体系。它既是对以往帕慕克研究的一个批评性总结,同时,也将为今后的评论与研究提供一个系统、详实的基础。

二、开办自考指导服务系统 把‘学校’送到自考者身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办自考指导服务系统 把‘学校’送到自考者身边(论文提纲范文)

(2)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
        1.3.1 国内研究现状和动态
        1.3.2 国外研究现状和动态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2.2 教育终身化理论
    2.3 科学发展观
第3章 湖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现状
        3.1.1 促进了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
        3.1.2 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主体
        3.1.3 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
        3.1.4 在农村得到了蓬勃发展
        3.1.5 丰富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3.2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3.2.2 助学机构管理不到位
        3.2.3 试卷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3.2.4 考务组织工作不严谨
    3.3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自考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3.3.2 自考尚未形成独特的专业培养模式
        3.3.3 自考助学机构的条件参差不齐,且过于注重营利
        3.3.4 自考工作人员道德失范及监管不力
        3.3.5 自考考生自律性不强
第4章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对策思考
    4.1 切实改进自考本身的不足
        4.1.1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并发展非学历教育
        4.1.2 完善自考助学模式
        4.1.3 加强试卷安全保密工作
        4.1.4 加强组考工作管理
        4.1.5 不断提高自考教材质量
    4.2 构建高等教育自考质量保障体系
        4.2.1 强化考生自学管理
        4.2.2 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管理
        4.2.3 维护自学考试权威性
        4.2.4 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以完善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路径及方法
第二章 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状况调查
    第一节 江苏农村自考生学习方式总体情况
    第二节 农村自考生自学情况的调查
    第三节 农村自考生参与社会助学的情况调查
第三章 苏南、苏北地区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个案分析
    第一节 关于宿迁市洋河镇"农民自考之家"的访谈及个案分析
    第二节 对苏州昆山科高培训机构的访谈及个案分析
第四章 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状况的分析
    第一节 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现状分析
    第二节 目前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重视自学考试的育人功能
    第二节 构建农村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第三节 完善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机制
    第四节 增强助学管理中的服务意识
    第五节 规模与质量的共同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第一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内涵
    第二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自学考试发展的规模状况及分析
    第二节 自学考试学习群体的结构及分析
    第三节 自学考试的质量状况及分析
    第四节 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分析
第三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未来取向
第四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路
    第一节 自主学习制度创新的思路
    第二节 社会助学制度创新的思路
    第三节 国家考试制度创新的思路
    第四节 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条件保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融合教育理论: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一) 融合教育理论的阐释
        (二) 融合教育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二、教育公平理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 教育公平理论涵义
        (二) 教育公平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三、社会支持理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撑
        (一) 社会支持理论内涵
        (二) 社会支持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第三章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的教育支持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
        (一)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
        (二) 教育支持与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
        (二)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与趋势
第四章 关于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问题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采用的方法及样本情况
        (一) 调查采用的方法
        (二) 样本基本情况
    二、残障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结构描述
        (一) 残障大学生情绪支持网结构
        (二) 残障大学生矛盾化解支持网结构
        (三) 残障大学生经济支持网结构
        (四) 残障大学生实物支持网结构
        (五) 残障大学生求学就业信息支持网结构
        (六) 残障大学生实践活动信息支持网结构
        (七) 残障大学生外出活动支持网结构
        (八) 残障大学生日常交往支持网结构
    三、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 政府层面的支持
        (二) 学校层面的多样化支持
        (三) 家庭的情感与经济支持
        (四) 非政府组织等支持
        (五) 社区的实际支持
    四、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 政府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二) 高校管理的规范性不够,支持系统不健全
        (三) 家庭关心和支持程度明显降低
        (四) 残联系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较弱
        (五) 社区支持与服务并不到位
        (六) 现行支持体系缺乏稳固合作机制
第五章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构与完善策略
    一、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一) 支持体系的建构模式
        (二) 支持体系模式的应用
    二、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策略
        (一) 政府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二) 学校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三) 家庭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四) 非政府组织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五) 社区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已有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双语教育研究回顾与分析
        二、双语教师研究回顾与分析
        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分析
        四、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分析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族教育
        二、双语教育
        三、内蒙古双语教育
        四、蒙汉双语教师
        五、教师专业发展
        六、双语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理论视角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抽样概述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调查概述
第二章 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背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实践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
        一、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背景
        二、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实践状况
        三、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特征
    第三节 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
        一、新时期我国双语教育的社会背景
        二、新时期我国双语教育的政策背景
        三、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的政策背景
        四、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实践状况
第三章 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内蒙古双语教师角色演变及历史背景
        一、蒙古族古代教育传统形式及教师角色
        二、蒙古族近代教育的演变与“蒙汉双语教师”溯源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师资发展状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师培养政策及培训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改革开放时期教师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确认
        二、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师资发展状况
        三、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培养与培训状况
        四、改革开放时期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
    第四节 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中小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主体转变
        二、双语教师教育开始步入专业化轨道
        三、新时期内蒙古双语师资队伍发展状况
        四、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教育状况
        五、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度分析
    第一节 双语教师结构的多维度分析
        一、年龄结构
        二、学历结构
        三、职称结构
        四、专业结构
        五、地缘结构
        六、身份结构
    第二节 双语教师生活状况的多维度分析
        一、居住与家庭状况
        二、收入与支出情况
        三、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
    第三节 双语教师工作状况的多维度分析
        一、工作强度与工作难度
        二、流动状况及流动意愿
        三、职业认同与职业归属感
        四、自身价值实现与幸福感
第五章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考察分析
    第一节 双语教师培训现状描述
        —、培训目标
        二、培训计划与内容
        三、培训类型
        四、培训方式
    第二节 双语教师培训实效性分析
        一、双语教师参加培训的一般情况简介
        二、双语教师培训的政策与经费保障情况
        三、双语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与态度分析
        四、双语教师所参加的培训方式分析
        五、双语教师所参加的培训类型分析
        六、双语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分析
        七、双语教师培训的监管与制度保障情况
第六章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双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被边缘化
        二、双语教师的职业声望被边缘化
        三、双语教师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匮乏
        四、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依旧不足
        五、双语教师文化身份上的茫然与迷失
        六、双语教师文化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困境
    第二节 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以“规模、效益”、资源整合、绩效为原则的政策设计理念
        二、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三、完善双语师资队伍的补充、激励与评价机制
        四、重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向度,加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五、加强双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
        六、关注并改善代课教师生存境遇与专业发展现状
        七、发挥学校领导者在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毕业生
        二、就业促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系统评估
        二、对公益性岗位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论证
        三、提出了政策改进策略和促进机制构想
        四、提出了人才梯度转移思想
第二章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就业促进解析
    第一节 就业促进的公共政策解析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和程序
        三、就业促进的公共政策理论解析
    第二节 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
        一、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总量就业理论
        二、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就业理论
        三、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就业理论
        四、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结构性失业理论
        五、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六、20世纪90年代失业回滞理论
        七、其他学派的就业理论
第三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情况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
        二、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两部委湖北省调研数据
        一、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二、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
        三、已就业毕业生分布情况
        四、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情况
    第三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表现
        一、无业可就
        二、有业不就
        三、有业难就
        四、就业质量呈下降趋势
        五、被就业现象严重
        六、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
    第四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扩招的急剧性、就业环境的突变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三、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
        四、就业市场不公平,歧视现象较为严重
        五、毕业生能力与岗位不匹配,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
        六、社会、用人单位片面的人才观和用人观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时期(1949-1984年)
        二、过渡时代"双向选择"时期(1985-1992年)
        三、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时期(1993年-至今)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以湖北省为例
        一、基层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二、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三、自主创业政策实施情况
        四、参与重大项目政策实施情况
        五、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实施情况
        六、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第五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基于湖北省调研数据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基本方法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设计的SMART原则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综合方法——层次分析法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
        一、政策制定的指标评估
        二、政策执行的指标评估
        三、政策效果的指标评估
        四、政策整体积极效果评价
    第四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的理论依据不足,目标群体不清晰
        二、政策的认知度不高,政策监督反馈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三、过于偏重岗位创造,政策可持续性较差
        四、逆城镇化、工业化、三产化的促进政策违背就业一般规律
        五、没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忽视人才开发
        六、政策促进作用有限,就业促进机制缺乏
第六章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及启示
    第一节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
        一、美英模式——高校主导型
        二、日本模式——全员参与型
        三、德国模式——公共服务型
        四、俄罗斯模式——自由放任型
        五、印度模式——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型
        六、韩国模式——政府导向型
    第二节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启示
        一、就业促进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
        二、市场化就业方向相同,政府促进就业的程度不同
        三、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
        四、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
        五、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和行业就业
        六、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八、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计划和就业援助
        九、促进机制不可或缺
        十、各国就业促进效果需要评估借鉴
第七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政策改进与机制构想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改进策略
        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
        二、加强政策宣传,注重监督反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三、科学构建评估体系,及时调整政策力度
        四、实施人才梯度转移战略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
        二、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
        三、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
        四、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
        五、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内容的简单回顾
    第二节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一、未来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要放在首位
        二、"保基本政策落实"是就业促进的主要内容
        三、"强城镇化、工业化、三产化"是就业促进的努力方向
        四、"建促进机制"是就业促进的关键
        五、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扶持公益性创业
        六、探索和完善大学生灵活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
    附录二: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研内容
    附录三: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调研内容
    附录四: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调研内容
    附录五:2009年湖北省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电话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专业社会化图景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成人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召唤
        二、社会化内涵演变的推动
        三、职业专业化浪潮的影响
        四、个人经历与兴趣的引领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研究
        二、专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三、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说
        一、成人教育工作者
        二、专业
        三、社会化
        四、专业社会化
        五、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
第二章 理论视角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一、人格发展理论
        二、生命历程理论
    第二节 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一、结构功能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二、冲突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三、符号互动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总体框架
    第二节 叙事探究方法的选择
        一、叙事探究的勃兴与发展
        二、叙事探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三、叙事探究方法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节 叙事探究方法的运用
        一、确定研究合作者
        二、进入现场
        三、撰写现场文本
        四、撰写研究文本
第四章 在摸索中前行
    第一节 A老师:矢志不渝的"文化使者"
        一、A老师的故事
        二、A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第二节 B老师:笔耕不辍的"活化石"
        一、B老师的故事
        二、B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第三节 研究合作者的专业社会化概析
        一、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同质性
        二、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差异性
第五章 从失落到坚守
    第一节 C老师:锲而不舍的"开拓者"
        一、C老师的故事
        二、C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第二节 D老师:挺立潮头的"电大人"
        一、D老师的故事
        二、D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第三节 E老师:自信自立的"强女人"
        一、E老师的故事
        二、E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第四节 研究合作者的专业社会化概析
        一、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同质性
        二、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差异性
第六章 承继与发展
    第一节 F老师:务实人生的"草根专家"
        一、F老师的故事
        二、F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第二节 G老师:争强好胜的"教父"
        一、G老师的故事
        二、G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第三节 研究合作者的专业社会化概析
        一、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同质性
        二、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差异性
第七章 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
    第一节 影响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二、工作环境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节 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实现
        一、专业教育与培训
        二、终身自我导向学习
        三、反思性实践
    第三节 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图景
        一、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过程:动态持续
        二、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动因:多重合力
        三、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模式":辩证互动
附录1 同意参加论文研究合作的声明
附录2 协助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我的成长简述——代后记

(9)基于社会正义的对象关切——一个成人学的研究纲领(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成人教育走向终结了吗
上篇
    引言 中国成人教育:从工作研究到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国传统的社会与人才--关于“向上进路”与“向下进路”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成人观
        第二节 君子的“精英治理”与学者的“教育独立”
        第三节 “人才”在中国选举社会中的意谓及其流变
    第二章 “复数时代”论
        第一节 “复数时代”里的单数皈依
        第二节 宴阳初、俞庆棠、陶行知:“海归派”与中国成人教育
        第三节 凝思“复数时代”
    第三章 从“群”到“化”--理解学习化社会
        第一节 群时期论
        第二节 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理解学习化社会
下篇
    引言 从概念到纲领:成人的终结
    第四章 成人学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国思想
        第二节 外国思想
    第五章 成人学的教育思想基础
        第一节 间接的教育思想来源
        第二节 直接的教育思想来源
    第六章 对象关切
        第一节 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学
        第二节 终身学习时代里的成人
        第三节 以成人作为对象的教育学
        第四节 成人教育是弱势群体教育
    第七章 成人教育:正义的事业
        第一节 正义、积极正义、消极正义
        第二节 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第三节 成人社会中的知识正义
    第八章 人间性与成人学的建构
        第一节 “成人教育基本属性”探析
        第二节 何谓“人间性”
        第二节 成人学的建构
        第四节 建设的成人学
结束语: “三反”小词典
参考文献
李勇反对尼采及其他--代后记

(10)奥尔罕·帕慕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文化杂合与文化冲突
    第二节 苏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呼愁”风格、英译与跨学科研究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第五节 奥尔罕·帕慕克研究:一个综合性的专题研究
第一章 文化批评:现代土耳其的兴起、文化论争与伊斯坦布尔
    第一节 帕慕克、凯末尔与世俗主义改革
        一、凯末尔与世俗主义改革
        二、批判之笔:“欧奴”、反伊斯兰、精英主义与粗暴化倾向
        三、帕慕克对凯末尔的英雄化书写
    第二节 帕慕克与伊斯兰主义
        一、帕慕克与伊斯兰主义
        二、帕慕克的伊斯兰主义者:妙医师、努斯莱特与神蓝
        三、“穆斯林愤怒的根源”
    第三节 土耳其妇女史:从谢库瑞到卡迪菲
        一、谢库瑞与奥斯曼传统妇女
        二、法蒂玛——被改革的一代
        三、“共和国的女儿”
        四、属下境遇1:贞洁观
        五、属下境遇2:教育、工作与暴力问题
        六、头巾女孩——文化交锋的牺牲品
        七、卡迪菲之路
    第四节 少数族裔叙事
        一、基督徒、斯拉夫人——帝国的“齐米”
        二、艾斯特——帕慕克笔下唯一一个生动鲜活的少数族裔形象
        三、亚美尼亚人
        四、库尔德人
        五、希腊人
    第五节 文化冲突、文化杂合与“多余”的主人公
        一、文化冲突 & 文化杂合
        二、帕慕克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与结构
        三、“媚俗”、“多余”的主人公与“新象征”的本义
    第六节 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
        一、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
        二、帕慕克的小说与伊斯坦布尔
        三、伊斯坦布尔——“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
第二章 文化探源:神秘主义 & 后现代
    第一节 帕慕克的小说与苏非神秘主义
        一、帕慕克与苏非主义
        二、帕慕克的“苏非”:从《白色城堡》到《雪》
        三、身份之谜——《黑书》中卡利普的人物形象探析
    第二节 帕慕克的小说与欧美文学、后现代主义
        一、帕慕克与欧美文学、后现代主义
        二、帕慕克创作的不确定性
        三、帕慕克与博尔赫斯三题
第三章 文本与文论:库比特、神秘道、空间权力……延异诗学
    第一节 《白色城堡》的身份重构
        一、身份幻象
        二、无意识自我
        三、双重身份
    第二节 “没有人永远是自己”——《黑书》再解读
        一、后现代神秘主义:喻体的失落
        二、身份与“呼愁”:本体的失落
        三、“没有人永远是自己”
    第三节 《新人生》与“神秘道”三段论
        一、《新人生》的论争与“爱”的传统
        二、“神秘道”三段论
        三、忧伤的“沉思冥想”
        四、“朝圣之旅”的苦行
        五、“自我死亡”与“人主合一
    第四节 为《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橄榄”一辩
        一、橄榄是谁
        二、两位死者
        三、橄榄之路
        四、橄榄之死
        五、橄榄之色
    第五节 《伊斯坦布尔——记忆与城市》的空间权力分析
        一、走向空间批评
        二、伊斯坦布尔的权力之战:话语空间、日常空间与建筑空间
        三、后帝国主义
    第六节 反讽叙事、德里达与《雪》之论争
        一、反讽:土耳其的“同”与“异”
        二、文化冲突与互文诗学
        三、“每个人都有一片代表自己生命的雪花”——帕慕克的“延异”诗学
    第七节《纯真博物馆》中的“物”与爱情
        一、“物”世界
        二、科隆包、耳坠与芙颂的抗争
        三、博物馆与凯末尔的幸福
第四章 边缘问题:自传、文论、比较研究与“呼愁”风格
    第一节 帕慕克写作的自传性
        一、自画像与白日梦
        二、“黑玫瑰”、中产阶级生活与家族史
        三、思想国与精神世界
    第二节 帕慕克、文学理论及其他
        一、阅读小说的9个步骤
        二、小说的“真”与“假”
        三、人物、情节与时间
        四、诗、画与物
        五、小说的“中心”
    第三节 《白色城堡》与《双重人格》的比较研究
        一、土耳其与俄罗斯
        二、《白色城堡》与《双重人格》
        三、帕慕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四节 “呼愁”——论帕慕克写作的艺术风格
        一、帕慕克与“呼愁”
        二、小说与“呼愁”:独特的诗学意蕴
        三、“呼愁”的文化之源:奥斯曼与西方
        四、“呼愁”的历史、时代缘由:帝国之忧
        五、“呼愁”何以成为一种“呼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开办自考指导服务系统 把‘学校’送到自考者身边(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办自考指导服务系统 把‘学校’送到自考者身边[J]. 广崇武. 中国考试, 1996(S1)
  • [2]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慧玲. 湖南大学, 2013(05)
  • [3]江苏农村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现状与问题研究[D]. 张斓.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研究[D]. 黄雪琼.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5]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D]. 马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6]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为例[D].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4)
  • [7]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安锦. 武汉大学, 2011(04)
  • [8]专业社会化图景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叙事探究[D]. 何爱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9]基于社会正义的对象关切——一个成人学的研究纲领[D]. 李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10]奥尔罕·帕慕克研究[D]. 张虎.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建立自考指导服务体系,为自考考生送“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