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性艳红X-3B染色性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惠婷[1](2021)在《铁及铈离子改性TiO2的低温可控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二氧化钛(TiO2)材料因其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而存在不饱和性,易与其他原子结合使其稳定,具有很好的化学活性,因而被广泛应用,而且TiO2分子中Ti-O键极性比较强,使吸附在表面的水分子因极化发生解离,形成表面·OH基团,这种表面羟基可提高TiO2作为吸附剂吸附污染物及各种载体的性能,有利于表面改性,但其因易团聚、易失去活性和回收困难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对TiO2进行改性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不同方法合成铁和铈改性TiO2的复合吸附剂材料,用于吸附分子大小不同的污染物,研究发现其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通过溶胶-凝胶法在80℃下合成了铁及铈改性TiO2(TCF131)吸附剂,讨论研究了其对小分子氟离子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TCF131对F-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与未改性TiO2相比,其吸附容量提高了30%,且吸附速率快,仅40 min就达到吸附平衡,并且该吸附剂对F-的吸附为吸热反应。通过对吸附机理的探究,表明该吸附剂TCF131对F-的吸附过程在常温条件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进行描述,其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通过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容量为99.50 mg·g-1。(2)通过溶剂热法制备铁和铈改性TiO2(TCF)吸附剂材料,研究该吸附剂对大分子活性艳红X-3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吸附剂TCF呈锐钛矿型结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对活性艳红吸附效果优异。当活性艳红溶液浓度低于20 mg·L-1时,吸附率可达到100%。当活性艳红溶液体积为25 mL,浓度为40 mg·L-1,投加10 mg吸附剂,接触180 min后,吸附率达到95.3%。通过对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研究,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剂TCF对活性艳红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拟合后改性吸附剂TCF对活性艳红的吸附量达到104.49 mg·g-1,是吸附活性艳红的有效吸附剂。
赵悦铭[2](2021)在《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盐微胶囊修复及环境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和和工业生产等排放的多环芳烃(PAHs)的量也不断增加,导致土壤PAHs超标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过硫酸盐(S2O82-)为主要氧化剂的化学修复技术对于处理PAHs污染工业土壤有较好的效果。但过硫酸盐反应速率较快且无选择性,容易造成药剂浪费和二次污染。因此,利用油相相分离法制备以过硫酸钾为核心的微胶囊缓释材料,以提高过硫酸盐对于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本文研究了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主要内容分为以下4个部分:(1)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效果验证;(2)过硫酸钾微胶囊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和机理研究;(3)土壤组分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4)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油相相分离法制备的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包裹性能及缓释性能良好,并未对过硫酸钾的活性组分产生影响。当微胶囊芯材/壁材比例为1:2(w/w)、硫酸亚铁/微胶囊比例为1:10(w/w)时,过硫酸钾微胶囊的最优配比,并以活性艳红X-3B为代表性污染物进行了验证。当反应时间为72 h时,活性艳红X-3B的降解率达96%。(2)利用制备的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老化PAHs污染土壤并与去离子水中PAHs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介质中,反应时间达到72h时,PAHs的总降解率达到53.6%,其中低环PAHs(2~3环)的降解率达到88.1%,高环(4~6环)降解率达到48.7%。去离子水介质中,反应72h时,PAHs总降解率为95.4%,低环和高环的降解率分别为96.6%和95.1%,均高于土壤介质中PAHs的降解率。这可能是土壤中存在的还原性物质、矿物组分和有机质等降低了土壤中PAHs的整体降解率。自由基探针实验表明,过硫酸钾经Fe2+活化后产生SO4-·和·OH等自由基,这些强氧化性的基团与PAHs反应从而将其降解。过硫酸钾的缓慢释放也导致PAHs降解率的不断提高。(3)土壤中天然矿物、有机质与无机阴离子等因素对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中存在的天然矿物可以释放出Fe2+,与过硫酸钾结合产生SO4-·,提高PAHs的降解率;体系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消耗的·OH和SO4-·数量越多,对PAHs的抑制更加明显;当体系中Cl-存在时,Cl-能与SO4-·和·OH反应生成Cl·,氯自由基之间相互反应生成氯气Cl2和Cl-,生成的Cl2和H2O结合生成次氯酸,促进了PAHs的降解;当HCO3-、CO32-和NO3-存在时,使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SO4-·发生电子转移,生成了活性较低的自由基,抑制了PAHs的降解。(4)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PAHs污染土壤后的环境风险研究表明:经微胶囊处理后的土壤中,Cr的浓度有所下降,比未加入微胶囊时的浓度降低了8.5mg/kg;As与Pb的浓度仅有略微变化,反应前后差异不大。未经微胶囊处理的细菌数量为6×104cfu/g,经过过硫酸钾微胶囊处理后,当反应12h时,细菌数量有明显的恢复,并且数量有所上升,反应72h细菌数量达到16×104cfu/g。经微胶囊处理后的土壤植物毒性随着反应时间的不断延长逐渐减小,反应72h时,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为97.5%,较未经过过硫酸钾微胶囊处理的污染土壤提高了55%。因此,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技术对土壤环境的风险较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苏博[3](2020)在《三维电极降解偶氮染料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偶氮染料因具有合成快、易上色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纺织、棉麻、纤维等材料的印染工艺中,排放出来的废水具有成分复杂,色度大等特点,属于典型的难生物降解类废水。传统的生物方法对于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效率低,效果不理想。电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高级的氧化技术,具有适应性范围大、处理效果好、易于控制、无污染以及便于运行管理等优势,在处理难生物降解的废水方面备受关注。本实验以Sn O2/Ti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活性炭为粒子电极,采用自制的长方体有机玻璃反应器降解活性艳红X-3B模拟偶氮染料废水。探究三维电极降解活性艳红X-3B的最适运行条件,采用浸渍法对粒子电极进行改性。探究改性条件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果的影响;对最佳改性条件下制备的粒子电极运行稳定性及再生性能进行研究。确定影响三维电极反应器降解效果的影响大小,对比改性前后的降解效果及能耗,进行降解动力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浓度为100mg·L-1,在电解电压8V,极板间距6cm,电解质投加量2g,曝气量30L·h-1,粒子电极投加量60g条件下,活性艳红X-3B的染料去除率为80.68%,COD去除率为55.39%。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会受到酸碱改性的影响随之变化。浸渍时间12h,浸渍液浓度0.1mol/L,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4h为粒子电极改性达到最佳,不同改性条件下的粒子电极表面形貌区别很大。当粒子电极运行次数达到8次以后,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趋于稳定,染料去除率约为82.19%,COD去除率为62.11%。使用电化学法再生的粒子电极对活性艳红X-3B的染料去除率及COD去除率分别恢复到了86.42%,67.83%。Ni/AC降解活性艳红X-3B的正交试验中,对活性艳红X-3B及COD去除率影响大小的主次顺序保持一致;粒子电极投加量60g、电压8V、p H值为5、电解质投加量2g为最佳降解条件。Ni/AC降解活性艳红X-3B的去除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5.97%和65.51%,与AC相比染料去除率提高了5.29%,COD的去除率提高了10.12%,能耗降低了13%。相同反应条件下,Ni/AC在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中的电化学反应速率明显高于AC的电化学反应速率。Ni/AC对活性艳红X-3B的反应速率常数为AC的1.20倍,对COD的反应速率常数1.05倍。Ni/AC活性艳红X-3B反应速率常数为COD的2.07倍,AC活性艳红X-3B反应速率常数为COD的1.82倍。
李欣[4](2020)在《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染料颜色鲜艳且多样,被广泛应用到纺织印染、皮革、食品、电子等行业。随着染料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染料废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给动植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染料废水的处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研究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例如光催化法、声光催化法、生物降解法、超临界萃取法等,都是较为新颖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均具备较为突出的特点,但总体还是存在耗时长、操作条件复杂或苛刻等不利因素;而吸附法作为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其具备的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时间可控等特色,依然在染料废水处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本论文采用功能性聚合物絮凝—吸附的方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和活性黑KN-B。首先,选择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作为聚丙烯酰胺(PAM)改性剂,验证DMDAAC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P(DMDAAC-AM)(简称PDA)和PAM分子量,高岭土用量、PDA用量、染料溶液初始pH值及温度对染料吸附和絮凝性能的影响。其次,制备非水溶性功能性聚合物微球,考察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组成及静态吸附条件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相较PAM,经DMDAAC改性后的PDA对两种活性染料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当DMDAAC的摩尔百分比为5.0%,AM的质量浓度为40.0%时,用量为1.0wt%的PDA对100ml、100mg/L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约33%,对活性黑KN-B的吸附率约36%;而1.0wt%的PAM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率仅5.0%左右。2.对两种活性染料既能保证良好絮凝效果又不影响吸附性能的最佳功能性聚合物PDA的配方为:AM的质量浓度为20.0%、DMDAAC的摩尔百分比为5.0%;最佳粘度范围:350-1200m Pa·s(5.0wt%的PDA水溶液)。其中用量在1.0wt%时,对100ml;100mg/L的活性艳红X-3B的吸附率约45%;对100ml;100mg/L的活性黑KN-B的吸附率约50%。同用量下,PAM在300-800m Pa·s(5.0wt%的PAM水溶液)的粘度范围内,对同体积同浓度下的两种活性染料几乎没有吸附效果。3.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最佳絮凝-吸附条件为:高岭土3.0g、聚合物用量1.0wt%、转速200r/min。酸性环境可以提高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但pH值过低不利于PDA对高岭土的絮凝。其中pH=2时,相较未调节染料的初始pH值,1.0wt%的PDA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率均提高了约18%。PDA在25℃-65℃范围内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及絮凝效果不受温度影响。4.对两种活性染料具有有效吸附且能成功制备出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组成及单体摩尔比例为St:MMA:BA:AA:DMDAAC=3.5:2:1.5:0.8:0.4。粒径在75-110um范围的该聚合物微球对未调节pH值的两种活性染料的最大吸附容量约50mg/g。降低染料溶液初始pH值不仅有利于提高该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容量,而且缩短了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时间。高温不利于该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的吸附。
刘梦佳[5](2020)在《改性活性炭辅助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染废水是典型的难处理的有机废水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有机物浓度和色度高,而且可生化性差。虽然常规的物化法或生物法对印染废水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处理效率不够理想且有局限性。Fenton试剂法氧化能力强、能耗低、处理过程稳定,近几年用于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比较多。但传统Fenton法的处理效果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处理成本也较高。本课题主要是研究Fenton法在微波及改性活性炭催化剂的辅助下对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工艺条件,为Fenton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以活性艳红X-3B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试验研究改性活性炭辅助微波-Fenton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的处理效果。主要内容包括:Fenton氧化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效果及工艺参数确定;微波—Fenton法联合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效果及工艺参数确定;活性炭活化改性及改性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改性活性炭辅助微波-Fenton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工艺条件优化。Fenton氧化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当p H值为3、过氧化氢的投加量为3m L、硫酸亚铁的投加量为3g、振荡温度为40℃、振荡时间为80min时,色度的平均去除率为85.99%、COD的平均去除率为68.02%。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效果比单独Fenton法的效果好当p H值为3、硫酸亚铁与过氧化氢物质的量比值为1:46、微波功率为560W、微波辐照时间为15min时,色度平均去除率为90.01%,COD平均去除率为77.51%,比单独使用Fenton法分别提升了4.02%和9.49%,且处理所需时间从80min减小到11min。改性活性炭催化剂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效果。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当p H为4、硫酸亚铁与过氧化氢物质的量比值为1:41、改性活性炭催化剂的投加量为1.5g、微波功率为560W、微波辐照时间为15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在最优条件下色度平均去除率为99.77%,COD平均去除率为89.92%。改性活性炭催化剂辅助微波—fenton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具有理想的处理效果,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的限值要求,且反应时间短,反应过程易于控制,处理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郑帅[6](2020)在《F-SnO2/G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粒子电极作为三维电极有别于二维电极的重要标志,历来都是三维电极法研究的热点。随着三维电极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关注的热点转向粒子电极材料方面的研究,高催化活性、良好的导电性、较强的吸附性、高稳定性粒子电极材料的研发是电催化氧化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以颗粒活性炭(GAC)为载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经F-掺杂改性的F-SnO2/GAC粒子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循环伏安曲线(CV)对粒子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500℃煅烧2h,掺杂量为nF:nSn=1:10的F-SnO2/GAC粒子电极电催化活性最佳。本文继续研究了F-SnO2/GAC粒子电极对不同种偶氮类染料(阴离子染料:活性艳红X-3B;阳离子染料:罗丹明B)的降解效能,并优化了三维电极反应器的运行条件。实验表明,当反应体系的初始p H为3、槽电压为9V、电解质Na2SO4浓度为0.1mol/L、粒子电极添加量为30g时,三维电极反应器对偶氮类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最好。处理60min时,活性艳红X-3B和罗丹明B的脱色率分别达到了98.5%、96%,C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7%、75.2%。本文进一步以天津某公司生产种衣剂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废水为处理对象,验证填充有F-SnO2/GAC粒子的连续流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实际废水的可行性。实验分析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种衣剂生产废水CO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100min的电解实验中,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0min时,连续流三维电极反应器获得了最佳的处理效果和最低的能耗。并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揭示了三维电极体系主要是通过羟基自由基(·OH)的间接氧化来实现对污染物的去除。
窦文龙[7](2020)在《磁场强化PRB反应体系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零价铁易钝化,导致反应活性差,研究采用磁场对其进行强化以提高其去除污染物的反应效率。研究选取染料活性艳红X-3B和毒性较大的Se(Ⅵ)作为目标污染物,以零价铁+石英砂、零价铁+沸石、零价铁+膨润土、零价铁+活性炭为PRB的反应介质,在反应器外置磁场,考察磁场强化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ZVI-PRB)去除活性艳红X-3B和六价硒(Se(Ⅵ))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在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去除活性艳红X-3B的性能研究中,采用零价铁和石英砂作为PRB反应介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开展连续流实验。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的去除效果随着p H的升高而升高;调整PRB反应介质的配比,发现零价铁含量越高,活性艳红X-3B的去除效果越好;进一步考察不同活性艳红X-3B浓度对PRB的影响,结果发现浓度越低,去除效果越好。实验过程中发现零价铁在PRB中逐渐被消耗,对反应后的填充物做SEM和XRD检测,发现剩余的物质主要是少量的铁氧化物和未反应的石英砂。研究结果表明加磁场和不加磁场去除污染物的规律相同,但加磁场去除活性艳红X-3B效率普遍优于不加磁场。因此,磁场可有效强化零价铁PRB去除活性艳红X-3B。(2)在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去除Se(Ⅵ)的性能研究中,采用零价铁和石英砂混合作为PRB反应介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开展连续流实验。结果表明,Se(Ⅵ)的去除效果随着p H的升高而升高;调整PRB反应介质的配比,反应介质中零价铁含量越高,Se(Ⅵ)的去除效果越好;进一步考察不同Se(Ⅵ)浓度对PRB的影响,发现Se(Ⅵ)浓度越低,去除效果越好。实验过程中发现零价铁在PRB中逐渐被消耗,对反应后的填充物做SEM和XRD检测,发现剩余的物质主要是少量的铁氧化物和未反应的石英砂。同时,加磁场的去除效率普遍优于不加磁场。因此,磁场可有效强化零价铁PRB去除Se(Ⅵ)。(3)在不同反应介质条件下对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去除活性艳红X-3B和Se(Ⅵ)的研究中,采用零价铁+石英砂、零价铁+沸石、零价铁+膨润土、零价铁+活性炭作为PRB反应介质,在p H=4,[ZVI:石英砂、ZVI:沸石、ZVI:膨润土、ZVI:活性炭]=1:20,活性艳红X-3B浓度为3 mg/L,Se(Ⅵ)浓度为1 mg/L的条件下开展连续流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反应介质均可有效的去除活性艳红X-3B和Se(Ⅵ),去除效果由低到高依次为;零价铁+石英砂<零价铁+膨润土<零价铁+沸石<零价铁+活性炭。同时,研究发现,虽然加磁场和不加磁场去除规律相同,但是加磁场的去除效率普遍优于不加磁场。因此,磁场可有效强化零价铁PRB在不同反应介质条件下去除活性艳红X-3B和Se(Ⅵ)。
何亮明[8](2019)在《加压溶气强化O3和O3/H2O2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提升目前臭氧类氧化技术臭氧传质和利用效率,本文采用加压溶气强化O3、O3/H2O2氧化体系,分别对难降解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模拟废水和实际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加压溶气强化O3氧化体系作用下,对活性艳红的降解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溶气压力、反应时间、初始pH值、气水比和O3投加量等因素对活性艳红废水脱色率及CODCr去除率的影响,分析了其降解反应动力学;同时对染料降解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加压溶气强化O3氧化可以快速降解废水中的染料分子,与常压鼓泡曝气体系相比,在30 min内CODCr去除率提高30.3%,完全脱色时间缩短15 min。溶气压力的提升、反应时间的延长和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均有利于废水CODCr去除和脱色,初始pH和气水比的变化对废水CODCr去除率和脱色速率影响较小。在加压溶气情况下,活性艳红的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且表观速率常数与臭氧投加量和溶气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在加压溶气反应体系下,染料分子的降解是个逐步氧化过程,偶氮结构首先遭到破坏,随着反应的进行,苯环、三嗪环、萘环、-SO3Na等结构遭到破坏,氧化降解成小分子物质。(2)在加压溶气强化O3/H2O2氧化体系作用下,对活性艳红的氧化降解进行了研究。考察了H2O2投加量、溶气压力、初始pH值、染料初始浓度及O3投加量等因素对活性艳红氧化降解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染料降解过程。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O3氧化体系,在O3/H2O2氧化体系下,活性艳红的降解效率得到较大提升,但控制合适的H2O2浓度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都将减弱联合体系的氧化降解效率。溶气压力和臭氧投加量的增加促进了染料分子的降解,染料降解效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加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废水初始pH值的变化对染料降解效率影响较小。加压溶气强化O3/H2O2氧化体系对活性艳红废水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染料的偶氮键、苯环、三嗪环、萘环、-SO3Na等基团遭到氧化降解。(3)在加压溶气强化O3、O3/H2O2氧化体系下,对实际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深度处理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降解过程中废水UV254、CODCr指标的去除率,并对氧化过程水样进行了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加压溶气强化O3氧化体系对印染生化出水具有较好的氧化处理效果,其UV254、CODCr去除率分别为74.7%、40.9%;在合适的过氧化氢浓度下,O3/H2O2体系对生化出水的处理效果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加压溶气强化O3、O3/H2O2氧化体系下生化出水中有机物的氧化降解途径存在一定差异。
李英洁[9](2019)在《木丝装饰板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在国际范围内对人居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建材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导致环保型建筑装饰材料需求量剧增。人造板是重要的建筑装饰材料之一,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为主,其中木丝板是一种以木丝为基本材料,采用不同胶黏剂、不同组坯方式及不同热压工艺胶合而成的人造板材。该材料具有吸音、隔热保温、防火防潮、阻燃、防蛀虫等特点,在室内家居装修上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是一种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因此开发新型木丝装饰板材,同时不断提高板材的性能及装饰效果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以环保型装饰木质材料研究和开发为出发点,选用杨木木丝为单体材料,环氧树脂胶黏剂为粘合剂,制备高品质、环保型木丝装饰板材,研究木丝单体制备工艺、木材单体的性能、木丝染色处理工艺以及热压工艺(施胶量、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和热压压力)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和装饰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未经染色处理的木丝单体,含水率为5.4%,密度为0.44 g·cm-3,抗拉强度为50.79 MPa。经直接R、直接耐晒大红4BS、活性艳兰X-3B染色处理后,木丝单体密度为度分别为 0.45g·cm-3、0.45g·cm-3、0.46g·cm-3。2.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施胶量、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和热压压力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丝装饰板制备最佳工艺参数为:施胶量18%,热压温度170℃,热压时间5min,热压压力3MPa。3.研究木丝染色处理对板材各项物理力学性能(MOR、MOE、IB、T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染色处理对木丝装饰板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影响不显着,同时木丝染色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装饰性。4.研究木丝单体的排列方式对木丝装饰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对板材物理性能影响不显着,对力学性能影响显着。5.研究木丝单体的排列方式对木丝装饰板的吸声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丝装饰板中木丝的排列方式对板材吸声性能影响显着。吸声效果排序为:排列方式b>排列方式a>排列方式c,且均在频率为500Hz时,吸声系数最小,2000Hz处达到最大值,2000Hz以后吸声系数基本不变,接近1.0。6.对木丝装饰板的耐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为:同一种木丝装饰板在不同位置的磨耗值差异极小,说明木丝装饰板各位置耐磨性基本一致。7.对木丝装饰板的耐候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为:木丝染色处理对木丝装饰板的光照色牢度影响显着,不同染色处理后随光照颜色变化显着。耐光性能排序为:直接耐晒大红4BS>直接黄R>对照组>活性艳兰X-3B。
杨斌[10](2019)在《Bi2O2CO3及TiO2光催化环境净化及医学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正常生活。一方面,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一氧化氮(NO)等气体污染物对人体呼吸道等器官危害巨大;另一方面,各类制造业所排放的染色废水中的染料及其降解产物具有毒性和生物富集性,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此外,被污染的环境中还存在大量的有害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半导体光催化技术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利用太阳能进行深度污染治理,在空气净化、水体污染物降解和医学抗菌等领域已被广泛研究,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本文将针对碳酸氧铋(Bi2O2CO3)和二氧化钛(TiO2)两种典型半导体材料进行改性,分别研究其在NO氧化、染料降解和医学抗菌方面的性能增强策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为拓宽Bi2O2CO3的光响应范围,通过Bi2O2CO3与Na2S在水溶液中的离子交换反应,在Bi2O2CO3纳米片表面沉积一层非晶Bi2S3,并系统研究了Na2S用量对Bi2S3-Bi2O2CO3复合物的组织结构和光催化氧化NO性能的影响。所制备的Bi2S3-Bi2O2CO3复合物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具有强吸收性能,当Bi2S3含量为5%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其可见光氧化NO去除效率比纯Bi2O2CO3提高了44%。这主要归因于光谱响应范围的拓宽,以及光生载流子在Bi2S3和Bi2O2CO3界面上的有效分离和迁移。第二,通过在NaOH溶液中水热处理体相TiO2,制备分级多孔TiO2纳米片,并通过调控水热反应的时间,来调整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并研究降解染料活性艳红X3B和氧化NO的光催化活性。结果显示,样品的比表面积随水热时间增加而增大,孔体积先增加后减小,所制备的分级多孔TiO2纳米片对X3B降解和NO氧化均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当水热时间为1.5 h时,分级多孔TiO2的X3B去除效率最高,是体相TiO2的8.08倍;当水热时间为3 h时,分级多孔TiO2的NO去除率最高,比体相TiO2高45%。分级多孔TiO2纳米片具有良好的光散射性能、更大的表面积和孔隙体积,从而促进了载流子的分离。第三,通过溶胶-凝胶法,在球形Ca3(PO4)2-Fe3O4表面负载TiO2,合成了具有磁性分离功能的TiO2复合半导体生物材料,并初步探索了其作为骨诱导材料的细胞行为和紫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力。结果表明,所制得的TiO2/Ca3(PO4)2-Fe3O4复合材料为尺寸较均一的介孔微球,并且在巨噬细胞的作用下能够得到完整的细胞膜包裹材料。材料包膜前后,TiO2/Ca3(PO4)2-Fe3O4复合物均具有较好的紫外抗菌能力。
二、活性艳红X-3B染色性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艳红X-3B染色性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铁及铈离子改性TiO2的低温可控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二氧化钛概述 |
1.2.1 二氧化钛结构 |
1.2.2 二氧化钛表面性质 |
1.2.3 二氧化钛材料制备方法 |
1.3 含氟废水的处理现状 |
1.3.1 膜分离技术 |
1.3.2 吸附法 |
1.3.3 凝结-沉淀法 |
1.3.4 离子交换法 |
1.4 染料废水处理现状 |
1.4.1 物理方法 |
1.4.2 化学方法 |
1.4.3 生物方法 |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课题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技术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表征技术 |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2 X射线衍射仪(XRD) |
2.2.3 BET测试 |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2.5 能谱仪(EDS) |
第三章 铁及铈改性TiO_2的合成及对氟的吸附 |
3.1 材料合成 |
3.1.1 Ce-Fe的制备 |
3.1.2 TiO_2的制备 |
3.1.3 TiO_2-Ce-Fe的制备 |
3.2 氟离子吸附实验 |
3.3 材料表征结果与讨论 |
3.3.1 SEM结果讨论 |
3.3.2 XRD图谱分析 |
3.3.3 FTIR分析 |
3.3.4 N_2吸附-脱附实验 |
3.4 吸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摩尔比的影响 |
3.4.2 初始浓度的影响 |
3.4.3 接触时间的影响 |
3.4.4 pH的影响 |
3.4.5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
3.4.6 温度的影响 |
3.4.7 吸附等温模型拟合 |
3.4.8 吸附动力学拟合 |
3.4.9 扩散模型拟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及铈改性TiO_2的合成及对活性艳红X-3B的吸附 |
4.1 材料制备 |
4.1.1 TiO_2的制备 |
4.1.2 TiO_2-Ce-Fe的制备 |
4.2 活性艳红吸附实验 |
4.3 材料表征结果讨论 |
4.3.1 SEM表征结果讨论 |
4.3.2 XRD结果讨论 |
4.3.3 FTIR结果分析 |
4.3.4 N_2吸附-脱附结果讨论 |
4.4 吸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4.4.2 pH的影响 |
4.4.3 接触时间的影响 |
4.4.4 投加量的影响 |
4.4.5 吸附等温模型拟合 |
4.4.6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
4.4.7 吸附-解吸再生实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盐微胶囊修复及环境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PAHs概述 |
1.1.1 PAHs定义 |
1.1.2 PAHs来源及危害 |
1.1.3 我国土壤PAHs污染现状 |
1.2 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1.2.1 生物修复 |
1.2.2 物理修复 |
1.2.3 化学修复 |
1.3 微胶囊概述 |
1.3.1 微胶囊定义 |
1.3.2 微胶囊结构与功能 |
1.3.3 微胶囊制备方法 |
1.3.4 微胶囊触发方式 |
1.3.5 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 |
2.1 实验方法 |
2.1.1 过硫酸钾微胶囊的制备 |
2.1.2 过硫酸钾微胶囊包覆率的测定 |
2.1.3 过硫酸钾微胶囊缓释性能的测定 |
2.1.4 特征污染物降解效果实验 |
2.1.5 微胶囊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微胶囊的包覆率和缓释效果 |
2.2.2 芯/壁比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果的影响 |
2.2.3 活化剂和修复时长对微胶囊降解效果的影响 |
2.2.4 微胶囊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2.5 微胶囊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2.6 微胶囊扫描电镜(SEM)分析 |
2.2.7 微胶囊能谱(EDS)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过硫酸钾微胶囊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
3.1 实验方法 |
3.1.1 供试土壤 |
3.1.2 污染水样的制备 |
3.1.3 去离子水/土壤介质中PAHs降解实验 |
3.1.4 自由基探针实验 |
3.2 实验测定 |
3.2.1 多环芳烃的提取和测定 |
3.2.2 液相色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去离子水介质中PAHs的降解效果 |
3.3.2 土壤介质中PAHs的降解效果 |
3.3.3 土壤/去离子水介质中PAHs的降解效果对比 |
3.3.4 自由基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壤组分对过硫酸钾微囊降解PAHs的影响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天然矿物影响实验 |
4.1.2 有机质影响实验 |
4.1.3 无机阴离子影响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天然矿物组分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 |
4.2.2 有机质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 |
4.2.3 无机阴离子对过硫酸钾微胶囊降解PAHs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钾微胶囊修复后的环境风险 |
5.1 实验方法 |
5.1.1 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 |
5.1.2 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测定 |
5.1.3 土壤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
5.2.2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5.2.3 土壤植物毒性的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三维电极降解偶氮染料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偶氮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2.1 偶氮染料废水的来源 |
1.2.2 偶氮染料废水的危害 |
1.3 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生物法 |
1.4 电化学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概况 |
1.4.1 电化学阳极氧化技术 |
1.4.2 电化学阴极还原技术 |
1.4.3 阴阳极协同催化降解技术 |
1.5 粒子电极法的概述研究 |
1.5.1 粒子电极法的基本原理 |
1.5.2 粒子电极材料的选择 |
1.5.3 粒子电极负载催化活性组分的方法 |
1.5.4 粒子电极法处理废水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2.1 实验水质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装置 |
2.4 分析方法 |
2.4.1 实验方法 |
2.4.2 分析方法 |
3 三维电极处理活性艳红X-3B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3.1 电压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3.2 极板间距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3.3 电解质添加量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3.4 pH值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3.5 曝气量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3.6 粒子电极投加量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粒子电极的改性研究 |
4.1 改性粒子电极的制备 |
4.1.1 粒子电极的改性方法 |
4.1.2 粒子电极改性条件正交试验设计 |
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2.1 酸碱处理AC表面官能团数量的影响 |
4.2.2 浸渍时间对粒子电极表面形貌影响 |
4.2.3 浸渍液浓度对粒子电极表面形貌影响 |
4.2.4 焙烧时间对粒子电极表面形貌影响 |
4.2.5 焙烧温度对粒子电极表面形貌影响 |
4.2.6 粒子电极的最佳制备条件 |
4.3 粒子电极运行次数的影响 |
4.4 粒子电极再生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Ni/AC降解活性艳红X-3B染料废水的研究 |
5.1 正交实验设计 |
5.2 正交实验分析 |
5.3 AC、Ni/AC对活性艳红X-3B降解分析 |
5.4 Ni/AC粒子电极降解活性艳红X-3B反应动力学研究 |
5.4.1 反应过程 |
5.4.2 降解动力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染料的概述 |
1.3 染料处理的方法 |
1.3.1 光催化降解法 |
1.3.2 生物降解法 |
1.3.3 声光催化法 |
1.3.4 电化学法 |
1.3.5 超临界萃取法 |
1.3.6 吸附法 |
1.4 聚合物微球的简介 |
1.5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应用 |
1.6 论文设计思路和研究工作 |
1.6.1 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1.6.2 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2.1 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 |
2.1.4 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 |
2.1.5 活性染料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2.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非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 |
2.2.4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2.2.5 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的吸附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水溶性聚合物分子量表征 |
2.3.2 红外光谱表征 |
2.3.3 聚合物微球表面及内部形态 |
2.3.4 微球粒径统计 |
2.3.5 染料浓度测定 |
第三章:DMDAAC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3.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对聚丙烯酰胺的改性 |
3.1.1 红外光谱表征 |
3.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含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3.2.1 聚合物粘度表征 |
3.2.2 不同DMDAAC含量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
3.3 丙烯酰胺含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1 聚合物粘度表征 |
3.3.2 不同AM含量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
3.4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3.4.1 聚合物粘度表征 |
3.4.2 不同引发剂用量下的聚合物对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吸附条件对功能性聚合物吸附-絮凝染料分子性能的影响 |
4.1 高岭土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1.1 PDA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定性表征 |
4.1.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2 PDA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2.1 PDA用量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2.2 PDA用量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3 搅拌速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3.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4 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4.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5 酸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5.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5.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6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6.1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及絮凝性能的定性表征 |
4.6.2 PDA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
5.1 聚合物微球基本组成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5.1.1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聚合物及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5.1.2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5.1.3 不同丙烯酸含量的聚合物及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5.1.4 不同丙烯酸含量的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5.2 DMDAAC的引入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初步探究 |
5.2.1 红外光谱表征 |
5.2.2 微球形貌及粒径分布 |
5.2.3 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的定性表征 |
5.2.4 聚合物微球对两种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的定量分析 |
5.3 丙烯酸对制备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影响 |
5.3.1 红外光谱表征 |
5.3.2 微球形貌表征 |
5.4 静态吸附 |
5.4.1 微球用量和染料溶液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4.2 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4.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4.4 时间对吸附平衡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改性活性炭辅助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
1.2.2 Fenton氧化法及类Fenton法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微波—Fenton法及微波改性活性炭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装置设备及主要试剂 |
2.1.1 试验装置 |
2.1.2 试验仪器设备 |
2.1.3 试验主要试剂 |
2.2 试验用水及活性炭材料 |
2.2.1 试验水样 |
2.2.2 活性艳红X-3B性质 |
2.2.3 试验所用活性炭材料 |
2.3 试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
2.3.1 试验方法 |
2.3.2 分析方法 |
3 Fenton氧化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 Fenton氧化法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单因素试验 |
3.1.1 PH值对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2 过氧化氢投加量对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3 硫酸亚铁投加量对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4 反应温度对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5 振荡时间对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3.2 Fenton氧化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最佳处理效果 |
3.3 本章小结 |
4 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4.1 单独微波辐射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4.1.1 微波功率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2 微波辐照时间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 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 |
4.2.1 n[FeSO_4·7H_2O]/n[H_2O_2]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2 微波功率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3 微波辐照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 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最佳处理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改性活性炭催化剂辅助微波—Fenton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
5.1 普通活性炭辅助微波—Fenton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的处理试验 |
5.1.1 活性炭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5.1.2 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5.1.3 n[FeSO_4·7H_2O]/n[H_2O_2]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5.1.4 微波功率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5.1.5 微波辐照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5.2 改性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及辅助微波—Fenton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的处理试验 |
5.2.1 改性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 |
5.2.2 改性活性炭催化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单因素试验 |
5.3 正交试验 |
5.3.1 正交试验的设计 |
5.3.2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5.3.3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F-SnO2/G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难降解染料废水的分类和特点 |
1.3 电化学氧化技术概述 |
1.3.1 阳极氧化过程与机理 |
1.3.2 阴极还原过程与机理 |
1.3.3 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 |
1.4 三维电极法概述 |
1.4.1 三维电极法的特点 |
1.4.2 三维电极法的分类 |
1.4.3 复极性三维电极法的原理 |
1.5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电极材料的选择 |
2.3.1 电极极板材料的选择 |
2.3.2 粒子电极材料的选择 |
2.4 实验装置 |
2.5 实验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的原理 |
3.2 粒子电极的制备 |
3.3 粒子电极的表征与分析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2 X射线能谱(EDS) |
3.3.3 X射线衍射(XRD)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3.3.5 循环伏安曲线(CV) |
3.4 粒子电极的制备条件对电催化的影响 |
3.4.1 F-掺杂量 |
3.4.2 煅烧温度 |
3.4.3 煅烧时间 |
3.5 粒子电极稳定性的研究 |
3.6 不同电催化体系处理能效对比 |
3.7 小结 |
第四章 三维电极法对阴阳离子染料的降解研究 |
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1.1 阴离子染料标准曲线的绘制 |
4.1.2 阳离子染料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 阴离子染料电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 |
4.2.1 pH的影响 |
4.2.2 槽电压的影响 |
4.2.3 电解质投加量的影响 |
4.2.4 粒子电极添加量的影响 |
4.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4.3 阳离子染料电催化降解的影响因素 |
4.3.1 pH的影响 |
4.3.2 槽电压的影响 |
4.3.3 电解质投加量的影响 |
4.3.4 粒子电极添加量的影响 |
4.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连续流三维电极反应器对种衣剂生产废水的处理研究 |
5.1 种衣剂生产废水的来源和水质特点 |
5.2 实验装置 |
5.3 水力停留时间对种衣剂生产废水处理的影响 |
5.4 电催化氧化机理的研究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磁场强化PRB反应体系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中污染物简介 |
1.1.1 硒的性质及污染研究现状 |
1.1.2 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的性质及污染研究现状 |
1.2 PRB技术简介 |
1.2.1 PRB的类型 |
1.2.2 可渗透反应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PRB技术实施存在的问题 |
1.3 零价铁PRB |
1.3.1 零价铁PRB去除地下水中无机污染物 |
1.3.2 零价铁PRB去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 |
1.4 零价铁技术研究现状 |
1.4.1 零价铁技术去除污染物的优点 |
1.4.2 零价铁技术去除污染物存在的问题 |
1.4.3 零价铁技术去除污染物的问题改善途径 |
1.5 磁场效应对零价铁去除污染物的影响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 主要创新点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2.4.1 活性艳红X-3B的测试方法 |
2.4.2 二价铁的测定方法 |
2.4.3 Se(VI)的测试方法 |
2.4.4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表征 |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3 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去除活性艳红X-3B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pH的影响 |
3.3 初始浓度的影响 |
3.4 零价铁填充量的影响 |
3.5 固体产物的表征 |
3.5.1 SEM表征 |
3.5.2 XRD表征 |
3.6 活性艳红X-3B的去除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去除Se(VI)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pH的影响 |
4.3 初始浓度的影响 |
4.4 零价铁投加量的影响 |
4.5 固体产物的表征 |
4.5.1 SEM表征 |
4.5.2 XRD表征 |
4.6 Se(VI)的去除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磁场强化ZVI-PRB在不同反应介质下去除活性艳红X-3B的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不同反应介质对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去除活性艳红X-3B的影响 |
5.3 固体产物的表征 |
5.3.1 SEM表征 |
5.3.2 XRD表征 |
5.4 本章小结 |
6 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在不同反应介质下去除Se(VI)的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不同反应介质对磁场强化零价铁PRB去除Se(VI)的影响 |
6.3 固体产物的表征 |
6.3.1 SEM表征 |
6.3.2 XRD表征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8)加压溶气强化O3和O3/H2O2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
1.3 加压溶气技术简介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 |
2.2 材料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章 加压溶气强化O_3 氧化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加压溶气强化O_3 降解活性艳红X-3B |
3.3 活性艳红X-3B反应动力学分析 |
3.4 活性艳红X-3B降解光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压溶气强化O_3/H_2O_2 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
4.1 概述 |
4.2 加压溶气强化O_3/H_2O_2 降解活性艳红X-3B |
4.3 活性艳红X-3B降解光谱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压溶气强化氧化体系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
5.1 概述 |
5.2 实验废水水质 |
5.3 加压溶气强化O_3 氧化处理印染生化出水 |
5.4 加压溶气强化O_3/H_2O_2 氧化处理印染生化出水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木丝装饰板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发展概况 |
1.2 木丝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创新点 |
2 木丝单体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2 试验方法 |
2.2 性能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3 木丝装饰板成型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2 试验方法确定 |
3.1.3 技术路线图 |
3.1.4 试验步骤 |
3.1.5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3.2 试验工艺参数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施胶量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热压时间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热压温度对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热压压力对木丝装饰板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5 不同染色处理后木丝装饰板的物理力学性能 |
3.2.6 不同排列方式木丝装饰板物理力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木丝装饰板装饰性能评价 |
4.1 吸声性能评价 |
4.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1.2 试验步骤 |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耐磨性评价 |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2 试验步骤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耐候性评价 |
4.3.1 原理 |
4.3.2 试验材料及主要性能指标 |
4.3.3 试验步骤 |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Bi2O2CO3及TiO2光催化环境净化及医学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催化技术简介 |
1.1.1 光催化研究背景 |
1.1.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
1.1.3 典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1.2.1 能源转换 |
1.2.2 环境净化 |
1.2.3 光催化抗菌 |
1.3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改性策略 |
1.3.1 构建异质结 |
1.3.2 负载助催化剂 |
1.3.3 调控组织结构 |
1.3.4 掺杂 |
1.3.5 引入缺陷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Bi_2S_3-Bi_2O_2CO_3 可见光去除NO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2.2.4 催化剂的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5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的相结构和形貌 |
2.3.2 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吸收和红外光谱 |
2.3.3 催化剂的XPS光谱和元素图分析 |
2.3.4 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
2.3.5 光催化性能评价 |
2.3.6 光催化反应历程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级多孔TiO_2 纳米片降解X_3B和去除NO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3.2.4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相结构和形貌 |
3.3.2 氮吸附-解吸和紫外-可见吸收 |
3.3.3 催化剂的XPS光谱分析 |
3.3.4 光催化性能评价 |
3.3.5 光电化学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O_2/Ca_3(PO_4)_2-Fe_3O4 仿生骨修复材料光催化抗菌性能初探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4.2.4 催化剂包膜及紫外抗菌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催化剂的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研究 |
4.3.2 催化剂的相结构和形貌 |
4.3.3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 |
4.3.4 膜包催化剂过程的共聚焦显微成像 |
4.3.5 催化剂的紫外抗菌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 |
四、活性艳红X-3B染色性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及铈离子改性TiO2的低温可控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惠婷.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PAHs污染土壤过硫酸盐微胶囊修复及环境风险研究[D]. 赵悦铭. 沈阳大学, 2021(06)
- [3]三维电极降解偶氮染料废水的研究[D]. 苏博.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水溶性聚合物及功能性聚合物微球对活性染料吸附性能研究[D]. 李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改性活性炭辅助微波-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的试验研究[D]. 刘梦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F-SnO2/G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 郑帅.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7]磁场强化PRB反应体系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性能研究[D]. 窦文龙.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8]加压溶气强化O3和O3/H2O2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 何亮明. 暨南大学, 2019(02)
- [9]木丝装饰板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评价研究[D]. 李英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10]Bi2O2CO3及TiO2光催化环境净化及医学抗菌性能研究[D]. 杨斌.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