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必利促进慢性肝炎患者胆囊排空的效果观察

西沙必利促进慢性肝炎患者胆囊排空的效果观察

一、西沙必利促慢性肝炎患者胆囊排空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雷珉[1](2021)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并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不适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及停药后的复发率,探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的临床疗效,进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临床观察的70例脾虚气滞型P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中药配方颗粒剂每次200ml,每日2次,饭前30分钟开水冲服;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西药片剂每次5mg,每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及安全性指标的前后变化情况,并于停药4周后统计复发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具有可比性(P>0.05)。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反酸、恶心欲吐四个症状的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对两组的中医症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生存质量及各领域生存质量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领域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治疗组各领域的生存质量均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日常活动、忧虑、不适、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生存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在日常活动、忧虑、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通过对比HAMA焦虑量表和HAMD抑郁量表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6.停药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共随访29人,其中5人复发,复发率为17.24%;对照组共随访24人,其中13人复发,复发率为54.17%(P<0.05)。7.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控制疾病复发方面效果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值得临床推广。

任彦彦[2](2021)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舌象及口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中医舌象及口味等资料的收集,探索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舌象及口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相关参考。方法:制定临床资料收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82例BRG患者的舌象、口味、胃镜下黏膜改变、胆汁反流等病例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胃镜下表现与舌象及口味间的相关性。结果:1.182例患者以女性(59.9%)居多,发病年龄集中在45-75岁区间(78.6%),病程多在半年-3年之间(52.8%),夏季为高发季节(31.9%)。2.182例患者以喜食辛辣(33.0%)与油腻(30.2%)食物居多,30.2%有烟酒嗜好,52.2%受不良情绪影响,59.3%存在睡眠障碍问题,53.8%MBI高于正常,伴发病症以便秘(29.7%)与腹泻(20.9%)多见。3.胃黏膜红斑、糜烂程度与舌苔、舌质的关系:(1)舌质为:红舌(36.6%)>淡红舌(30.2%)>淡白舌(24.2%)>青紫舌(7.7%)>绛舌(3.3%);舌苔为:黄腻/厚苔(29.15)>薄白苔(24.7%)>薄黄苔(23.1%)>白腻/厚苔(15.9%)>少/剥苔(7.1%)。(2)红斑I级时,舌苔以薄白苔(38.5%)为主,舌质以淡红舌(34.8%)与淡白舌(34.8%)为主,II级时舌苔以黄腻/厚苔(38.1%)与白腻/厚苔(28.6%)为主,舌质以红舌(34.3%)为主,III级时舌苔以黄腻/厚苔(45%)为主,舌质以红舌(45.5%)为主。(3)糜烂I级时,舌苔以薄白苔与薄黄苔为主(37.5%),舌质以淡红舌为主(34.8%),II级时以薄黄苔为主(44.0%),舌质以红舌(34.2%)与淡白舌(31.6%)为主,III级时以黄腻/厚苔(26.5%)为主,舌质以红舌与淡红舌为主(33.3%)为主。4.胆汁反流程度与舌苔的关系:(1)反流程度为:I级(45.6%)>II级(31.9%)>III级(22.5%)。(2)反流I级时,舌苔以薄白苔(32.8%)与薄黄苔(25.3%)为主,II级时以薄黄苔(25.9%)与黄腻/厚苔(41.4%)为主,III级时以黄腻/厚苔(36.6%)为主。5.胆汁反流程度与口味的关系:(1)异常口味为:口干(53.8%)、口苦(52.7%)、口酸(23.6%)、口黏腻(16.5%)、口淡(1.0%)、口甜(0%)。结论:1.BRG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病程较短,夏季为高发季节。2.辛辣、油腻饮食、烟酒、不良情绪、肥胖、便秘、胆系疾病等可能是BRG发病的影响因素。3.BRG胃黏膜红斑、糜烂程度与舌苔、舌质间存在一定关联性。4.胆汁反流程度与舌苔间存在一定关联性。5.胆汁反流程度与口干、口苦程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6.BRG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舌象、口味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可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

许玉晶[3](2021)在《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方法:收集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脱落3例)、对照组35例(脱落2例),分别给予和解枢机中药方、莫沙必利+雷贝拉唑+铝碳酸镁治疗,8周为总疗程。根据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病理组织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0%,对照组为72.70%。经卡方检验,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优势明显(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两组皆可对“寒热错杂证”中医证候有一定改善(P<0.001)。治疗结束后,两组总积分的组间比较说明试验组改善“寒热错杂证”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3)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分别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单项积分,两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医各项症状(P<0.05)。试验组改善口干口苦、呕恶吐酸、大便溏薄、肠鸣这四项最能反映“寒热错杂”特点的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胃脘胀痛、纳呆、嘈杂这三项症状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4)胆汁反流疗效:试验组改善胆汁反流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胃黏膜相炎症程度疗效:试验组改善胃黏膜相炎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病理改善:试验组在改善慢性炎症、肠化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萎缩、异型增生这三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对慢性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这四方面无明显改善(P>0.05)。(7)安全性:观察期间两组受试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且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和解枢机法治疗寒热错杂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胆汁反流,减轻胃黏膜炎症、改善肠化等功效,安全可靠。

肖云[4](2020)在《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是消化系统的两种常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反流方式,进入食管、口腔或肺部,从而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部异物感及纳差、嗳气、饱胀等症状,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 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和Barrett食管,本研究只涉及NERD、RE。CC是指胆囊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以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恶心、嗳气、泛酸、腹胀、胃灼热、便秘或便溏等为临床表现。目前关于这两种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相关基础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胆囊炎的GER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慢性胆囊炎,且CC与GERD的发病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GERD重叠CC的患者,但目前两病重叠的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应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GERD患者41 8例和非GERD患者376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症状积分表。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369例GERD患者(GERD组)及同期就诊于扬州市中医院体检中心的376例非GERD体检者(非GERD组)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C的发生率,并分析GERD重叠CC患者的CC发病特征,探讨GERD与CC的临床关联性;于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补充收集重叠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的GERD重叠CC患者141例(重叠病组)和GERD未重叠CC患者277例(单纯GERD组)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患病情况及体质等的差别,筛选出GERD重叠CC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因素;比较141例重叠病组和277例单纯GERD组、73例单纯CC组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结果:1.GERD组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GERD组CC的发生率(26.56%)明显高于非GERD组(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5)。重叠病患者中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比例(13.27%)显着高于单纯CC患者(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1)地域、性别、年龄:扬州市的重叠病患者中,女性患病率(54.61%)高于男性(45.39%);平均年龄(53.48±11.22)岁,各年龄段的分布中41~60岁所占比例最大,为58.16%,61~80岁次之为29.79%。(2)工作性质:重叠病组退休无业者的比例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高于重叠病组(p<0.05)。(3)饮食习惯;重叠病组每日摄入烹调油量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每日摄入食用盐量高者、饮食不规律者、饮酒频率高者较重叠病组高(p<0.05)。(4)疾病反复与复发时间:单纯GERD组首次发病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多次反复发病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3-12月内疾病复发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5)精神和压力:重叠病组焦虑抑郁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压力大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6)患病情况和体质;单纯GERD组饮食不慎为诱因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劳累为诱因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湿热体质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的比较。重叠病组胃脘痛、腹胀的发生率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烧心、饥饿感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烧心的发生率高于单纯CC组(p<0.05);单纯CC组口苦口干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2)对症状按频率降序排序,重叠病的25个症状发生率大约在50%及以上的有: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总分及主症积分、次症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症状频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RDQ表症状程度积分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GERD次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CC次症积分、CC症状总分高于单纯CC组(p<0.05)。(4)重叠病组与单病组各个症状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的反酸-频率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RDQ表的烧心-程度、反酸-程度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胃脘痛、胃痞胀满、神疲乏力、餐后饱胀、便溏、心烦失眠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烧心、咽部不适、慢性咳嗽、饥饿感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善太息、便溏、胸闷脘胀、烧心、烦躁易怒的症状积分较单纯CC组高(p<0.05)。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方法:收集GERD重叠CC患者141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辩证诊断表,进行重叠病中医证型、证素的辨别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辨证分型的比较:重叠病的GERD证型分布前三位为: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重叠病患者气郁痰阻、寒热错杂的证型较单纯GERD患者多(p<0.05)。重叠病的CC证型分布前三位为: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重叠病患者肝郁脾虚的证型较单纯CC患者多(p<0.05)。2.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胃(80.85%)、肝(73.05%)、脾(54.61%)、胆(37.59%)、肾(3.55%)、肺(1.42%),其中胃、肝、脾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滞(66.67%)、气虚(55.32%)、热(43.26%)、阳虚(35.46%)、痰(26.95%)、湿(9.93%)、瘀(6.38%)、阴虚(2.13%),其中气滞和气虚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组合中热、阳虚、气虚占比(22.7%)最高。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组合成证型,重叠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郁脾虚(24.11%),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4个证型发生率均大约10%及以上,为重叠病的常见证型。第三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0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GERD重叠CC患者121例,及同期就诊的GERD患者26例(NERD、RE各13例),CC患者13例,按性别之比和年龄分布情况随机抽取的健康体检者1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肝胆超声检查,统计一般情况并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辨证诊断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SCF、GAS、SP、MLT、CCK水平,将数据导入SPSS22.0软件,分析5个指标与重叠病GERD亚型、症状积分及中医证素、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比较。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健康组低(p<0.05)。重叠病组GAS较单纯GERD组低(p<0.05)。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单纯CC组低(p<0.05)。2.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比较。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RE重叠CC的SCF、GAS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RE重叠CC组低(p<0.05)。3.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比较。与低分组相比,RDQ高分组SCF表达水平低(p<0.05),GERD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CC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4.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肝与CCK成正向变化;胃与SP成正向变化。气虚与SCF成反向变化;阳虚、痰与GAS成反向变化。5.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重叠病GERD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重叠病CC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1.GERD患者CC发生率高于非GERD患者,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CC患者易重叠患GERD。2.重叠病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好发年龄为41~60岁。重叠病的危险因素为退休无业、过量摄油、焦虑抑郁、压力大、劳累、多次反复发病。3.重叠病的常见症状为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重叠病的全身症状较重,尤其是食管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症状及精神相关症状较重。4.重叠病患者的GERD证型分布以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多见;CC证型分布以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多见;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中以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多见。5.重叠病病位主要在胃肝脾;病理因素属实者以气滞多见,属虚者以气虚多见;病机与肝气郁滞、脾胃气虚相关。6.重叠病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ICC异常及外周血中胃肠肽类激素紊乱,其中NERD重叠CC更为严重。7.GERD典型症状较重者与SCF表达水平降低有关;全身症状较重者与MLT表达水平降低有关。8.对重叠病的辩证可参考脑肠肽表达水平。

丁照然[5](2020)在《调胃升降汤治疗功能性便秘(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调胃升降汤治疗功能性便秘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重庆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纳入本试验中,随机分为中药组34例,西药组34例,中药组口服调胃升降汤,西药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作对比,比较两种方法在便秘临床症状改善、远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差异。在治疗初、治疗2周、4周,停药4周分别记录中医证候积分表、PAC-QOL表的积分评估临床疗效,判断其治愈率及复发率。本次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证候积分改善结果:治疗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程度,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4周中药组证候总积分、主症状积分、次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西药组(P<0.05),认为中药组改善病情效果优于西药组。PAC-QOL评分的4个维度,中药组在生理、担忧维度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在心理、满意维度的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别(P>0.05)。(3)有效率:中药组有效率96.9%,西药组有效率85.7%,中药组有效率优于西药组(P<0.05)。(4)复发率:中药组复发率9.7%,西药组复发率41.7%,中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调胃升降汤在改善病情、减少复发、改善生理、担忧维度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乳果糖口服溶液。

漆文杰[6](2020)在《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加味降胃镇冲汤对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以此评价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的42例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将42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1例。观察期间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因随访失联脱落,无终止病例。完成全部研究观察的患者共40例,每组各20例。实验组予以口服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口服泮托拉唑肠溶胶囊(泮立苏)、铝碳酸镁咀嚼片(达喜)和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等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观察: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5%,其中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其中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6例。实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2)中医证候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其中治愈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4例。实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3)胃镜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5%,其中治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其中治愈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两组胃镜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8>0.05)。(4)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相比,实验组在改善胃痛、胃胀、胁肋部不适、心烦、口干、口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5);治疗前后相比,对照组在改善胃痛、胃胀、恶心、心烦、口苦、反酸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实验组在改善胃痛、胃胀、胁肋部不适、口苦方面优于对照组(p<0.5)。(6)胆汁反流程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胆汁反流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可改善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胆汁反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5),两组对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相当。(7)安全性:实验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便秘,2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结论: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较好,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胆汁反流,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实验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加味降胃镇冲汤安全性良好。加味降胃镇冲汤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朱光建[7](2020)在《黄竹欣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黄竹欣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清胆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的理论根据,由此来为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治疗提供新的配伍思路及临床佐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月20日至2019年1月19日在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部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病患82例。通过抽签将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两组各41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即莫沙必利,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再配以经验方黄竹欣胃汤化裁。两组总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复查。观测录入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在医治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积分以及医治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胃镜下疗效、综合疗效结果。结果:治疗过程中因依从性不佳(不连续服中药)或失访,剔除、脱落8名中药组患者,实际研究分析74名病患(西药组41名,中药组33名)。通过结果分析:(1)胆汁反流患者中男性占的比例低于女性;(2)老年人病患最多,达51.35%,其次是壮年病患,占39.19%,最不易患病为青年,约9.46%;(3)1年至2年内患病有40.54%,2年至5年内患病29.73%,5年至10年内患病16.22%,10年以上13.51%;(4)治疗前患者胆汁反流程度Ⅰ级占29.73%,Ⅱ级39.19%,Ⅲ级31.08%;(5)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于主运中初之运、三之运、四之运发病较多,从主气来看,初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发病人数相对较多;(6)肝(胆)胃不和32例(43.24%),脾胃湿热18例(24.32%),脾胃虚弱(寒)14例(18.92%),胃阴不足5例(6.76%),气郁痰阻2例(2.70%),瘀血阻络3例(4.05%);(7)与合并疾病关系从大到小分别是反流性食管炎、肝疾病、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心脏疾病、巴雷特食管、胆疾病、萎缩性胃炎、胆囊切除术、胃手术、糖尿病;(8)医治后中医证候积分西药组4.10±1.96分,中药组2.73±1.55分,两组较医治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有效率西药组95.12%,中药组100.00%,中药组高于西药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胃镜下积分比较,西药组3.24±1.51分,中药组2.06±1.22分,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更佳(P<0.05)。胃镜下积分疗效对比,有效率西药组87.80%,中药组96.97%,中药组比西药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有效率西药组92.68%,中药组96.97%,西药组和中药组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并且中药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黄竹欣胃汤化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分析,联合方案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胃镜下疗效、综合疗效方面更佳,总结出甘爱萍教授治疗此病用药经验丰富、临床效果显着,无明显副作用,对于临床指导用药具有推广意义。

朱春洋[8](2020)在《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F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临床治疗收益相对有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负担。所以开展FD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FD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与胃动力异常、胃受容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及十二指肠功能异常等有关,尤其对十二指功能异常的探索是目前国内外FD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显示,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是F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与紧密连接蛋白(TJs)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则主要表现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与脱颗粒变化。当肥大细胞活化后,会释放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心理因素是发生F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肠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脑肠肽之一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是介导应激反应的关键性调节因子,能够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RF-R1协调机体对应激刺激的反馈。CRF-R1与CRF具有较高亲和力,能够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并激活蛋白激酶A(PKA)以行使其作用。研究显示,应激状态下CRF可以通过与上皮肥大细胞上的CRF-R1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并进一步诱导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四逆散是传承千年的中医经典组方,在FD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也具有较扎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基础。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恢复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四逆散治疗FD的临床疗效作出科学评价,并进一步探究四逆散通过CRF通路对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四逆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分别使用电子恒压器和电生理记录仪对各组大鼠的胃顺应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Ussing Chamber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ZO-1、JAM-1表达水平。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MC)活化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ryptase与PAR-2 mRNA表达水平。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与十二指肠CRF,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情况,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CRF-R1 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25篇项RCT研究,纳入患者共计2431例,其中四逆散组方治疗组患者1263例,西药对照组患者1 1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组方治疗FD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OR=3.53;95%CI2.78,4.47;P<0.00001);针对FD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四逆散治疗同样具有明显优势(OR=3.33;95%CI 2.19,5.05;P<0.00001);四逆散能够有效缓解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OR=3.85;95%CI 1.40,10.60;P=0.009 及 OR=2.99:95%CI 1.38,6.47;P=0.006);在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方面,四逆散与西药治疗相比优势明显(MD=-4.08;95%CI-4.82,-3.34;P<0.00001);此外,四逆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少于西药治疗(OR=0.14;95%CI 0.03,0.81;P=0.03)。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刺激的FD动物造模方法,能够造成大鼠胃顺应性的下降(20mmHg,P<0.05;40mmHg、60mmHg 及 80mmHg,P<0.01),四逆散治疗组大鼠的胃顺应性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上升(20mmHg,P<0.05;40mmHg、60mmHg及80mmHg,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胃敏感性较正常组大鼠显着升高(在20mmHg、40mmHg、60mmHg及80mmHg时,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敏感性(在20mmHg、40mmHg、60mmHg 及 80mmHg 时,均P<0.01)。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均未见明显异常。FD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经四逆散治疗后FD大鼠的十二指肠TEER明显上升(P<0.01)。此外,FD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P<0.01),而四逆散治疗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P<0.05)。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四逆散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四逆散治疗的FD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则趋于正常(P<0.01)。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而四逆散组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则显着下降(P<0.01)。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CR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减少FD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中CRF蛋白表达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上升(P<0.01);四逆散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则显着改善(P<0.01)。此外,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显着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治疗F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方面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有效改善FD模型大鼠的胃顺应性下降及胃敏感性升高情况,缓解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及微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十二指肠CRF/CRF-R1信号通路有关。

黎秀煜[9](2020)在《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研究要目的在于观察桂芍柴胡汤及西药对肝胃不和型BRG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分析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内在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进一步丰富理论基础。方法: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干部脾胃科门诊及住院的证属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总共收集7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桂芍柴胡汤组)、对照组(西药组)各35例。治疗组予桂芍柴胡汤复方颗粒治疗,每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对照组予以雷贝拉钠唑肠溶片20mg,一日一次,一次一粒;盐酸依托必利分散片50mg,一日三次,一次一粒。以上治疗组、对照组均以4周为疗程。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中GAS、PGⅠ、PGⅡ水平。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其中桂芍柴胡汤组总有效率91.43%;西药组总有效率82.86%。桂芍柴胡汤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中医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前桂芍柴胡汤组及西药组患者中医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总症候积分比较本组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桂芍柴胡汤组治疗后在症候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抑郁量表评分:(1)西药组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桂芍柴胡汤组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西药组焦虑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桂芍柴胡汤组焦虑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A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治疗后血清GAS水平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桂芍柴胡汤组治疗后血清G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GAS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I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PGI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I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I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PGII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桂芍柴胡汤对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升生活品质。并且在降低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对患者血清中GAS、PGⅠ、PGⅡ水平方面产生肯定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戴文杰[10](2019)在《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芪石升降归元丸“以枢调俞(脊)/枢”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探讨芪石升降归元丸对FD患者任督均温、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影响,揭示芪石升降归元丸通过“以枢调俞(脊)/枢”治疗FD中医机理,为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FD提供客观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以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对照组以枸橼酸莫沙比利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以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FD患者临床不适症状,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F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以日本Thermo Tracre 6T67型红外成像系统,检测FD患者任督均温、脾胃经五输穴皮温。结果:(1)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9%,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4周后,对照组在胃脘痞闷、食入腹胀证候改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均较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胃脘疼痛、纳差、嗳气反酸、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大便溏烂证候明显改善(P<0.05),与观察组相比较,对照组胃脘痞闷、食入腹胀症明显改善(P<0.05)。(3)治疗4周后,两组HAMA/HAMD积分均降低(P<0.05),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HAMA/HAMD积分降低明显(P<0.05),说明观察组缓解焦虑、抑郁状态优于对照组。(4)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任督均温、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均上升(P<0.05),对照组任督均温、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均下降,除治疗2周商丘、太白、内庭、足三里皮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芪石升降归元丸能改善FD临床不适症状,并可缓解FD焦虑、抑郁状态。(2)芪石升降归元丸通过肺肾枢机,以枢调俞(脊)/枢,提高任督均温,升高脾胃经五输穴皮温,改善任督、脾胃气交状态,可能为治疗脾虚气滞型FD中医临床机理。

二、西沙必利促慢性肝炎患者胆囊排空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沙必利促慢性肝炎患者胆囊排空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口服药物
        3.2 疗程及随访
        3.3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症状计分标准
        5.2 生存质量评分标准
        5.3 焦虑/抑郁评分标准
        5.4 复发率评价标准
        5.5 安全性评价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2 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2.3 总有效率比较
    3 生存质量比较
        3.1 生存质量总分比较
        3.2 生存质量各领域间比较
    4 HAMA与 HAMD量表比较
    5 复发率比较
    6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对脾虚气滞型PDS的认识
    2 治疗组组方分析
    3 对照组药物选择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变化情况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变化情况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变化情况
        4.5 两组患者停药4 周后复发情况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存在的问题
        2.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PDS的研究进展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药对PDS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2 脾虚气滞型 PDS 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附录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 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 6 安全性指标
    附录 7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获奖情况

(2)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舌象及口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检查仪器
        2.2 观察指标
        2.3 观察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3.3 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3.4 胃镜下表现与舌象关系研究
        3.5 胆汁反流程度与口味关系研究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相关影响因素对BRG发病的影响
        4.3 胃镜下表现与舌象关系研究分析
        4.4 胆汁反流程度与口味关系研究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3)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胆胆汁反流性胃炎
    2 胆汁反流性胃炎西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研究现状
        2.2 发病机制研究
        2.3 诊断方法研究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脱落和中止标准
        1.6 分组
        1.7 治疗方法
        1.8 疗程
        1.9 观察指标
        1.10 疗效评定标准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导师对寒热错杂型BRG认识
        3.2 立方依据
        3.3 方药分析
        3.4 方药配伍
        3.5 单药分析
        3.6 方药疗效探讨
        3.7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临床调查问卷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2.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2.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3 讨论
        3.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3.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3.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的一般情况
        2.2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证型分布的比较
        2.3 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
    3 讨论
        3.1 病因
        3.2 症状
        3.3 病位、病理因素及病机
        3.4 辩证
第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与纳入排除标准
        1.3 实验方法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3 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4 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5 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
        2.6 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
附录二: 症状积分表
附录三: 中医辩证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调胃升降汤治疗功能性便秘(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1.1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及分型
        1.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
        1.4 西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2.1 近年对功能性便秘证型的总结研究
        2.2 中草药方剂治疗功能性便秘
        2.3 其他治疗方案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观察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研究结果
        3.1 统计学方法
        3.2 病例完成情况
        3.3 基线资料研究结果
        3.4 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
        3.5 有效率研究结果
        3.6 复发研究结果
        3.7 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估
    4 研究讨论
        4.1 补充试验说明
        4.2 调胃升降汤
        4.3 调胃升降汤的立法及组方原则
        4.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2.6 统计方法及处理
    3.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3.1 性别分布比较
        3.2 年龄分布比较
        3.3 胆汁反流程度比较
        3.4 治疗前两组症状单项积分、总积分比较
研究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疗效评价结果
        2.1 综合疗效评价
        2.2 证候疗效评价
        2.3 胃镜疗效评价
    3.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4.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5.治疗后两组病例胆汁反流程度比较
    6.不良反应
讨论
    1.病因病机分析
        1.1 中医理论分析
        1.2 西医理论分析
    2.治法分析
    3.方药分析
        3.1 方剂出处
        3.2 选方依据
        3.3 方解
    4.作用机制探讨
        4.1 抗炎作用
        4.2 抑制胃酸、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
        4.3 促进胃肠动力
        4.4 镇痛、镇静作用
    5.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5.1 研究样本容量偏小
        5.2 胃镜诊断PBRG的不足
        5.3 本研究未探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PBRG病名病因的认识
        1.4 现代中医家对PBRG的研究进展
    2.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PBRG的诊断
        2.3 PBRG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1 :症状积分表
附录2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黄竹欣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研究相关资料
        1.1 一般资料来源
        1.2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标准
        2.4.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标准
        2.4.2 胃镜下疗效标准
        2.4.3 临床综合疗效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1.1 性别比较
        3.1.2 年龄比较
        3.1.3 病程
        3.1.4 治疗前胆汁反流情况
        3.1.5 发病节气
        3.1.6 证型分布
        3.1.7 合并其他疾病
        3.2 疗效结果
        3.2.1 中医证候积分
        3.2.2 胃镜下疗效
        3.2.3 综合疗效
    4.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研究新况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胃肠道解剖结构异常及胃肠排空动力失常
        1.1.2 激素紊乱
        1.1.3 胆胰肝系疾患
        1.1.4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1.1.5 精神心理因素
        1.1.6 其他因素
        1.2 诊断
        1.2.1 症状
        1.2.2 胃镜
        1.2.3 病理诊断
        1.2.4 24 h pH-胆汁(胆红素)监测
        1.2.5 胆汁酸
        1.2.6 胃电图
        1.2.7 放射性核素显像
        1.2.8 其他
        1.3 治疗
        1.3.1 中和胆汁酸
        1.3.2 促胃肠动力药
        1.3.3 抑制胃酸分泌及黏膜保护剂
        1.3.4 利胆药
        1.3.5 抗焦虑治疗
        1.3.6 其他疗法
        1.4 小结
    2.黄竹欣胃汤化裁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中医理论依据
        2.1 中医病因
        2.2 中医生理
        2.3 中医病机
        2.3.1 足少阳胆系
        2.3.2 足阳明胃系
        2.3.3 足太阴脾系
        2.3.4 足厥阴肝系
        2.3.5 手少阴心系
        2.3.6 足少阴肾系
        2.3.7 因机概要
        2.4 清胆和胃法治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2.5 中医方药特色分析
        2.6 现代药理及方剂研究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病程
        3.1.4 胆汁反流情况
        3.1.5 发病节气
        3.1.6 证型分布
        3.1.7 合病其他疾病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研究进展
        1.中医溯源
        2.病因病机
        3.实验研究
        4.临床研究
        4.1 内治法
        4.1.1 胆胃论治
        4.1.2 脾胃论治
        4.1.3 肝脾论治
        4.1.4 肝胃论治
        4.1.5 寒热错杂论治
        4.1.6 心肾论治
        4.2 外治法
        4.3 针灸治疗
        5.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量化表
    中医次要症状积分量化表
致谢

(8)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RF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9)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3.1 中医症候积分
        3.2 心理状态评分
        3.3 血清学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资料
        4.2 治疗后资料分析
        4.3 不良事件发生率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BRG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BRG病因探讨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方案
    2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BRG病名的认识
        2.2 对BRG病因探讨
        2.3 BRG病机的探讨
    3 桂芍柴胡汤方药探讨
        3.1 组方分析
        3.2 古-今药物研究
    4 桂芍柴胡汤作用机制探讨
        4.1 胃肠运动功能调节
        4.2 精神心理调节作用
        4.3 胃肠激素及脑肠肽水平调节
        4.4 调节胃液PH值
        4.5 促进胃黏膜修复
        4.6 镇痛作用
        4.7 抗HP致病作用
    5 疗效指标的选择
        5.1 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PG)与BRG相关性
        5.2 量表的选择
    6 结果分析
        6.1 临床疗效分析
        6.2 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FD西医研究概况
        1.1 FD定义
        1.2 FD流行病学
        1.3 FD发病机制
        1.4 FD治疗
    2 FD中医研究概况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药治疗概况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应用概况
        3.1 红外热成像在中医辨证应用
        3.2 红外热成像在中医辨病应用
        3.3 红外热成像在中医体质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指标观察
        2.4 疗效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认识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脏腑病机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经络病机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关键
    2 基于肺肾“以枢调俞(脊)/枢”治疗阴火理论渊源
        2.1 基于肺肾“以枢调枢”理论渊源
        2.2 基于肺肾“以枢调俞(脊)”理论渊源
        2.3 基于肺肾治疗阴火理论渊源
    3 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探讨
        3.1 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功能消化不良的组方思路
        3.2 芪石升降归元丸药理学研究
    4 研究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2 HAMA/HAMD评分比较
        4.3 任督红外均温比较
        4.4 脾胃经五输穴皮温比较
        4.5 临床疗效比较
        4.6 安全性评价比较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西沙必利促慢性肝炎患者胆囊排空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雷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舌象及口味的相关性研究[D]. 任彦彦.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和解枢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观察[D]. 许玉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D]. 肖云. 扬州大学, 2020(01)
  • [5]调胃升降汤治疗功能性便秘(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丁照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漆文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黄竹欣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临床观察[D]. 朱光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D]. 朱春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D]. 黎秀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戴文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西沙必利促进慢性肝炎患者胆囊排空的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