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探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探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析(论文文献综述)

佘明薇[1](2018)在《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想观是人们对于理想问题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本质的鲜明表现。理想观研究的意义并非在于就理想而谈理想,而是要看以何种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对待和解决理想问题,能否指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判定某一种理想观意义的核心在于是否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理想,是否以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为旨归。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理想形成、发展、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想学说的一门整体性学问,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有关理想的总的论述和根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看待理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问题的基本原则。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人类历史上其他理想观来看,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是顶天立地的理想观,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最崇高、最科学的理想观,实现了人类理想观的伟大变革,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并且是不断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同时也变革了人的理想观,实现了对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重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更是解决个人理想信念问题的理论支柱。马克思主义理想观以科学的方式来理解、认识理想信念,并通过科学的途径来解决理想的实现问题,把理想信念所依托的个人价值、生命不朽和终极关怀奠立在历史发展的不朽,并强调个人通过自我超越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归结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归结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归结为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既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应有之景,又为人们指明了通往这一理想社会的科学路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科学的理想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系列重大胜利和辉煌成就的精神密码。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既将理想上升为全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又关注每一个人的需要和理想的实现;既将对理想的认识放置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高度,又能将理想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问题的真正出路在于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全面确立。本论文涉及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研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综合体,由导论和六章内容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研究提出的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概述,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研究的首要任务,主要是界定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基本概念,提炼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重要特征,把握其基本要求。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出场与展开,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研究的重要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解剖,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重要视阈。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和功能范畴是揭示其内部的构成方式和外部的动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并要求从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上去考察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第四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观面临的现实挑战,从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问卷调研入手,分析当今社会人们理想观的特点与对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基本认识。进而结合当今中国理想领域的现状,归纳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在全社会确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阻力与面临的问题,并对这些主要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培育机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应对种种挑战的破解之策,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其内在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人民的理想认识与理想实践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理,主要由创设机制、内生机制、保障机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组成,共同作用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培育与发展的进程。第六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当代价值突出表现为作为观察当代理想问题和解决当代理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价值熔铸于指导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的生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理想引领、理想激励和理想推进三个方面。

蒙丹[2](2011)在《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坚持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理想观教育为目的。以理论为依据,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论为科学依据,指导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拟定;以实践为基础,就是以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作为拟定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的基础;以教育为目的,就是最终根据具体的社会调查资料结论指定具体的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本文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着重考察中西方理想观的历史发展、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展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得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基本思路。这不仅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发现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若干影响因素的情况,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且在实际层面上,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的研究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的:第一章,总结理想与理想观的有关概念等、梳理理想观相关研究历程,说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首先,总结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析的理想概念,介绍理想的功能;挖掘理想观概念与本质特征,分析理想观的结构系统。再次,梳理了自建国60周年以来,国内理想观相关研究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理想观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以及当代西方理想观研究情况。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理想观的历史考察。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西方社会理想观与道德理想观。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主要有“大同社会”社会理想观、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观、“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理想观、“小国寡民”社会理想观以及“至德之世”社会理想观。中国古代道德理想观主要分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上善若水”道德理想观、“真人”道德理想观,以及“兼士”的道德理想观。西方的社会理想观分为正义之国、“新天新地”、理性共和国、社会契约国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观;西方道德理想观主要有“完人”、“上帝”、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的“不确定”道德理想观。从古今中外理想观的系统梳理中,得出人类历史上理想观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式的规律性的结论。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道德理想观、职业理想观和生活理想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中的最高理想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理想观并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分为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观分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四有”公民以及“八荣八耻”道德理想观。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分为自由职业和满足国家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活理想观是追求美好生活。第四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学生理想观:大学生们积极响应国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号召,重视社会理想,忽视个人理想。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理想观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同学们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一半左右同学理想是公私兼顾,小部分大学生只重视个人理想。而本文大学生理想观现状主要基于1997-2011年的调查数据和第一手文本资料,归纳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特点、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整体情况,深入透析大学生理想观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观的情况:自我理想信念评价比较乐观,理想体现了报恩思想,理想缺乏方向性、远大性和坚定性。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观是比较坚定走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谈到个人理想的同时能兼顾社会理想,但是社会理想观面临模糊、片面、矛盾的问题,也存在共产主义信仰缺乏的情况。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观淡化,只有部分同学提到追求美好品德。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观比较务实,并且与兴趣专业有关。当代大学生生活理想观比较重视生活理想,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第五章,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本章研究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外在因素环境、教育和内在因素动力系统、信念等。首先运用LISREL8.7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模型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与高校教育、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高校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会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高校教育这个中介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理想观的间接影响最大,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影响也较大,环境因素中国内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环境等,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然后,运用LISREL8.7构建动力系统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动力系统及信念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模型表明: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影响;大学生社会信念对大学生理想观的形成也起到积极正面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对社会理想的形成也有正面的影响。最后,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影响因素个案质性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观形成起到启迪作用,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观形成起到直接作用,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起到动力作用。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负面因素分析主要包括环境的负面影响,教育的相对滞后,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第六章,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根据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以及当代大学生理想观负面影响因素的反思,笔者拟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的初步对策,这个对策有的放矢:第一,优化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环境,包括优化国内环境、高校文化环境、高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第二,遵循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原则:坚持主体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坚持长期性和近期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第三,改进大学生理想观教育路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重要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言传身教结合,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以及与社会实践结合。

刘文平[3](1994)在《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析》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析刘文平探索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特点,找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上的差距,研究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的办法,这对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精神支柱。理想...

龚小丽[4](2021)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未来发展由青年决定,世界的未来发展与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代表人十分重视青年一代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重视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青年工作实践,与中国青年实际联系在一起,对青年与青年工作问题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和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着作中对于青年问题以及如何开展青年工作问题进行过大量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渊源。自从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引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之后,就始终坚持将其同中国青年工作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在青年地位作用、青年教育培养、青年职业理想、青年工作以及青年对外交往等问题上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青年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中国化发展。每一代青年人都有每一代青年人的际遇和机缘,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需要将青年一代看作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一代为之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人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青年学理论,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视域和空间。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新时期青年教育者高效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激励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姚连营[5](2009)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和传播速度有了明显的扩大和提高,这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校校园作为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发源地,在网络大潮的席卷之下责无旁贷的处在了潮头的位置上,伴随着互联网在教室、宿舍、实验室等校园各个角落的蔓延、普及,其庞杂多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水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文的研究正是立足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社会迅速崛起给高校带来巨大影响的时代背景,首先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的学生学习、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带来的影响,明确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为把握高校网络文化管理的要素,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着力点打下基础;其次,结合网络信息和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四个层面上面临的10个主要困境,并在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和整合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11项要素,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大管理机制,构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集成模型,为高校网络文化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从战略框架到运行模式的指导。

杨嘉辉[6](2018)在《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契合性研究》文中指出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契合性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举措。一种思想的特质具有时代和民族的差异性,但同时也具有超越时代和民族的共性。儒家生态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农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于近代西方工业社会,虽然两者产生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们具有理论内在的契合性,表现为理论核心的契合、实践原则的契合和理想目标的契合。首先是理论核心的契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儒家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共同的理论核心,两者都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天人对立、主客二分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天人关系。“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特质,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宇宙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关系,从而论述了在工业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背景下,人对自然具有更深意义上的依赖关系。其次是实践原则的契合。儒家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都没有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社会实践及政治抱负紧密结合。儒家提出“泛爱众而亲仁”、“民胞物与”等朴素生态实践智慧,把“爱物”与他们的政治抱负“仁民”结合起来。马克思从劳动或实践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这种实践活动与消灭非生态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特质。最后是理想目标的契合。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生态和美、共生共荣的理想社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儒家生态社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问题的真正解决。”理论阐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对儒家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契合性的研究,有利于探索与构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

胡槿,周新民[7](1996)在《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文中指出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论文一、总论近代中国的历史道路沙健孙高校理论战线8期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危兆盖光明日报2月20日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忧思录苏全有中州学刊5期中国近代史几个问题评价的再评价李锦全哲学研究10期近年来中国近代...

石莹[8](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李妮娜[9](2014)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研究 ——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始终探讨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行为,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诉求,也是解决大学生自我健康发展过程中矛盾和冲突的必然要求,同时时代发展使大学生具有了丰富的自我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提供了充分条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和参考依据。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基本目标,整合学校、社会、大学生以及家庭的力量,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出现不少新问题,这些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进行探究。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二、三、四、五部分为正文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意义、框架、思路等;第二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概念进行理论概述,主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含义与特征;第三部分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现状,并总结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在前面几个部分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自我教育的建议。

周茹,郭杰[10](2018)在《马克思正义观视角下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塑造》文中指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存在价值观的利益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等问题,我们需要对此类问题有个理论上的解答,而马克思正义观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因此,运用马克思正义观解决大学生职业道德观问题是时代的召唤,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概念界定
        一、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要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重要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指向性
        二、社会发展的导向性
        三、美好生活的引领性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基本要求
        一、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三、全社会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出场与展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形成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的核心思想阐述
        二、西方文化中有关理想的代表性思想阐述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三、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四、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五、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
        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二、现实理想与长远理想
        三、个体理想与群体理想
        四、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功能
        一、理想教育与教育理想
        二、人生理想与理想人生
        三、伦理理想与理想伦理
        四、科学理想与理想科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决定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确立的现状调查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问卷调查设计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问卷调查样本回收与判断
        三、马克思主义理想观问卷调查结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确立的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人们对理想的主流认识是积极向上的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
        三、人们的理想观与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确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市场资本逻辑与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
        二、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态度与封建迷信思想的困扰
        三、来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期与全球化时代的干扰
        四、来自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与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培育机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创设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培育的物质创设机制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培育的精神创设机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内生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启迪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培养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践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保障机制
        一、以培育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人才资源保障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践为平台保障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为制度保障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想引领价值
        一、祛除人类理想观的积弊
        二、引领对理想的科学认识
        三、引领科学的理想实践之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想激励价值
        一、以关怀人民的现实理想需要为基本激励
        二、以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有机结合为重点激励
        三、以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激励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理想推进价值
        一、推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推进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后记

(2)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的意义
        1.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课题
        1.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
        1.1.3 理想观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
        1.1.4 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突出课题
    1.2 理想与理想观概述
        1.2.1 理想概念解读与功能
        1.2.2 理想观概念与本质特征
        1.2.3 理想观结构系统
    1.3 理想观相关研究及其评析
        1.3.1 1949-1977 起步时期
        1.3.2 1978—1990 探索时期
        1.3.3 1991-2003 全面展开时期
        1.3.4 2004 至今系统建设时期
        1.3.5 理想观相关研究成果与问题
        1.3.6 当代西方理想观相关研究情况
    1.4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想观历史考察
    2.1 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主要内容
        2.1.1 “大同社会”社会理想观
        2.1.2 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观
        2.1.3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观
        2.1.4 “小国寡民”社会理想观
        2.1.5 “至德之世”社会理想观
        2.1.6 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特点
    2.2 中国古代道德理想观主要内容
        2.2.1 “圣人”道德理想观
        2.2.2 “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理想观
        2.2.3 “上善若水”道德理想观
        2.2.4 “真人”道德理想观
        2.2.5 “兼士”道德理想观
        2.2.6 中国古代道德理想观特点
    2.3 西方社会理想观主要内容
        2.3.1 正义之国社会理想观
        2.3.2 “新天新地”社会理想观
        2.3.3 理性共和国社会理想观
        2.3.4 社会契约社会理想观
        2.3.5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观
        2.3.6 西方社会理想观特点
    2.4 西方道德理想观主要内容
        2.4.1 “完人”道德理想观
        2.4.2 “上帝”道德理想观
        2.4.3 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观
        2.4.4 空想社会主义道德理想观
        2.4.5 “不确定”道德理想观
        2.4.6 西方道德理想观特点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
    3.1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
        3.1.1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1.2 社会主义理想
        3.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2 马克思主义个人理想观
        3.2.1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观
        3.2.2 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
        3.2.3 马克思主义生活理想观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现状
    4.1 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观
        4.1.1 共产主义信仰缺乏
        4.1.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
        4.1.3 社会理想兼顾个人理想
        4.1.4 社会理想观模糊、片面、矛盾
    4.2 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观
        4.2.1 道德理想淡化
        4.2.2 职业理想观务实且与兴趣专业有关
        4.2.3 生活理想观追求幸福快乐
    4.3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特点
        4.3.1 自我理想信念评价比较乐观
        4.3.2 理想观体现报恩思想
        4.3.3 理想缺乏方向性
        4.3.4 理想缺乏坚定性
        4.3.5 理想缺乏远大性
第五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若干因素分析
    5.1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5.1.1 环境、教育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
        5.1.2 动力系统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
        5.1.3 动力系统及信念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影响模型
    5.2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影响因素个案质性分析
        5.2.1 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启迪作用
        5.2.2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理想观形成的直接作用
        5.2.3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理想观形成的动力作用
    5.3 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形成负面因素反思
        5.3.1 环境的负面影响
        5.3.2 理想观教育的相对滞后
        5.3.3 大学生自身不成熟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基本思路
    6.1 优化大学生理想观教育环境
        6.1.1 优化国内环境
        6.1.2 优化高校文化环境
        6.1.3 优化高校网络环境
        6.1.4 优化家庭环境
    6.2 遵循大学生理想观教育原则
        6.2.1 坚持主体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6.2.2 坚持长期性和近期性的统一
        6.2.3 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6.2.4 坚持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6.3 改善大学生理想观教育途径
        6.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重要渠道
        6.3.2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言传身教结合
        6.3.3 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
        6.3.4 与社会实践结合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二)列宁、斯大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的主要内涵
        (一)青年地位作用论
        (二)青年教育培养论
        (三)青年职业理想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代表人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在青年地位作用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毛泽东在青年地位作用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二)邓小平在青年地位作用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三)江泽民在青年地位作用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四)胡锦涛在青年地位作用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五)习近平在青年地位作用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二、在青年教育培养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毛泽东在青年教育培养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二)邓小平在青年教育培养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三)江泽民在青年教育培养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四)胡锦涛在青年教育培养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五)习近平在青年教育培养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三、在青年职业理想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毛泽东在青年职业理想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二)邓小平在青年职业理想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三)江泽民、胡锦涛在青年职业理想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四)习近平在青年职业理想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四、在青年工作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毛泽东在青年工作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二)邓小平在青年工作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三)江泽民在青年工作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四)胡锦涛在青年工作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五)习近平在青年工作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发展
    五、在青年对外交往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创新性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青年学
        (三)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的实践价值
        (一)为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为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三)激励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插图和附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
        1.1.2 网络在大学校园里迅速普及和应用
        1.1.3 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流程和框架
        1.3.1 研究的流程
        1.3.2 论文的框架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网络文化的内涵
        2.1.1 网络文化的概念
        2.1.2 网络空间
        2.1.3 校园文化
        2.1.4 校园网络文化
    2.2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
        2.2.2 国外对涉及大学生的网络研究
        2.2.3 国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2.2.4 国内涉及大学生的网络研究
        2.2.5 国内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3.1 网络文化的特点
        3.1.1 网络文化表现特点
        3.1.2 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3.2 实证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产生的多重影响
        3.2.1 问卷设计说明
        3.2.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息寻求行为的影响
        3.2.3 网络对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影响
        3.2.4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化带来的影响
        3.2.5 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3.3 本章小结
4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面临的困境
    4.1 技术和资源层面的困境
        4.1.1 网络监管技术相对滞后于网络文化的发展
        4.1.2 网站资源贫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4.1.3 网络安全体系需要不断开发
    4.2 传播层面的监管困境
        4.2.1 "网络公共空间"有待重建"社会责任"
        4.2.2 网络媒介里"议程设置"机制明显弱化
        4.2.3 网络空间"把关人"的缺位
    4.3 操作层面的困境
        4.3.1 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
        4.3.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行政监管体制尚需完善
    4.4 保障层面的困境
        4.4.1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4.4.2 高校内部的相关管理规范和制度不健全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浙江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经验初析
    5.1 浙江大学网络文化发展情况概述
        5.1.1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资源发展情况
        5.1.2 浙江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取得的成绩
    5.2 浙江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措施
        5.2.1 网上网下相结合,培育文明的网络文化主体
        5.2.2 注重加强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5.2.3 加强舆情监管
        5.2.4 人才队伍建设
        5.2.5 网络管理制度和规章的建设
        5.2.6 技术监管措施
    5.3 本章小结
6.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集成模型及其运行机制
    6.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集成模型的战略框架
    6.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集成模型的运行机制
    6.3 网络文化管理集成模型主要机制的实现机理
        6.3.1 行政监管机制的实现
        6.3.2 舆论引导机制的实现
        6.3.3 主体自律机制的实现
        6.3.4 技术保障机制的实现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8.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契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生态
        2.1.1 自然生态
        2.1.2 属人生态
    2.2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
        2.2.1 生态危机
        2.2.2 生态文明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2.4 儒家生态思想
3 理论核心的契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3.1 儒家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畏天知命的生态自然观
        3.1.1 天人合一
        3.1.2 知命畏天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有机统一
        3.2.1 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
        3.2.2 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
    3.3 相通的理论核心:人与自然相统一
        3.3.1 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辩证统一的契合
        3.3.2 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4 实践原则的契合:真理与价值相统一
    4.1 儒家生态思想:仁民爱物、取用有度的生态实践观
        4.1.1 仁民爱物
        4.1.2 取用有度
    4.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合理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4.2.1 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4.2.2 物质变换失衡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4.2.3 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是合理物质变换的准则
    4.3 共同的实践原则: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
        4.3.1 仁民爱物、取用有度与合理物质变换的契合
        4.3.2 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树立科学的生态实践观
5 理想目标的契合: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5.1 儒家生态思想:建立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
        5.1.1 社会和谐
        5.1.2 生态和美
    5.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
        5.2.1 资本对自然的占有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5.2.2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消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5.3 共同的理想目标:实现人和自然的共生共荣
        5.3.1 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契合
        5.3.2 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树立崇高的生态理想观
6 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契合的时代价值
    6.1 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契合的理论价值
        6.1.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6.1.2 为中国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弘扬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向
        6.1.3 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提供了源头活水
    6.2 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契合的实践价值
        6.2.1 促进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
        6.2.2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方式的生态化
        6.2.3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公民人格的生态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研究 ——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概念、特点
    2.1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概念
    2.2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点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现状
    3.1 调查概况
        3.1.1 调查对象及基本概况
        3.1.2 调查内容与实施情况
    3.2 调查现状
        3.2.1 学生的现状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4.问题解析
    4.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4.1.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1.2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4.1.3 缺乏远大理想与科学信念的追求
    4.2 高校层面的原因
        4.2.1 高校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待改进
        4.2.2 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4.2.3 教师的模范和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3 社会层面的原因
        4.3.1 多元文化和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
        4.3.2 市场经济重利性的消极影响
        4.3.3 网络环境的复杂影响
    4.4 家庭层面的原因
5.新时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对策
    5.1 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
        5.1.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5.1.2 锻炼顽强意志
        5.1.3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5.1.4 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
        5.1.5 努力从完善自身
    5.2 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5.2.1 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5.2.2 引导大学生科学评价自我
        5.2.3 完善素质教育,促进自我教育
        5.2.4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5.2.5 塑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5.3 加强自我教育的外部支持
        5.3.1 努力营造有利于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环境
        5.3.2 优化自我教育网络环境
    5.4 培育和谐的家庭环境
6.启示
7.结论
附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正义观视角下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正义观与职业道德观
    (一)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二) 大学生职业道德观
    (三) 马克思正义观与职业道德观的关系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存在的问题
    (一)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价值观也倾向利益化
    (二) 理想信念意识淡薄
    (三) 职业道德观的认知与行为不协调
三、马克思正义观视角下塑造大学生职业道德观
    (一) 加强对马克思经济正义的教育, 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
    (二) 运用马克思政治正义坚定理想信念
    (三) 用现实维度审视马克思正义观,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研究[D]. 佘明薇. 苏州大学, 2018(12)
  • [2]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D]. 蒙丹.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3]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析[J]. 刘文平.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4(S1)
  • [4]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发展研究[D]. 龚小丽. 大理大学, 2021(09)
  • [5]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D]. 姚连营. 浙江大学, 2009(09)
  • [6]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契合性研究[D]. 杨嘉辉.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7]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J]. 胡槿,周新民. 近代史研究, 1996(05)
  • [8]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研究 ——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为例[D]. 李妮娜. 中北大学, 2014(08)
  • [10]马克思正义观视角下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塑造[J]. 周茹,郭杰. 学理论, 2018(09)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