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住房使用权及工商住房管理办法

清华大学公共住房使用权及工商住房管理办法

一、清华大学公用房使用权及产业、商业用房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弘[1](2012)在《清华大学公用房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公用房管理改革25年的实践历程,特别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的继承与发展,总结了实践经验和改革成果,对公用房管理改革与实践的方向进行探讨。

刘世弘[2](2005)在《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与核算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行定额核算管理和有偿收费调节,是当前公用房管理改革的热点,文章归纳了清华大学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政策实例对照比较,归纳了部分高校院系用房定额核算模式实例的共性和特性。

李二鹏[3](2017)在《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用房产资源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后勤保障、科技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保障。长期以来,高校公用房资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其形成的传统“按需分配,无偿使用”的公用房管理模式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也不尽合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用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为更加合理的管理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使其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各高校逐步开始推进公用房管理制度改革。首先,本文对国内外高校公用房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公用房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公共物品理论为立足点,明确了高校公用房的公共资源定位及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广泛调研和梳理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高校公用房产资源配置方式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生存发展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提出建立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高校公共用房资源配置新方式。其次,在充分借鉴国内同类高校大量公用房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定额的公用房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即“定额分配,二次配置”的整体思路,结合高校公用房产资源的特点,构建了公用房产资源分配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结构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评价,并构建了基于多目标规划理论的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最后,以高校A的教学科研公用房为例,利用所获得的数据对所构建的分配模型进行了实践验证,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在新时期对高校公用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的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不仅完善了高校公用房的理论研究体系,而且为推动高校公用房改革提供了分配手段的支持。

孙健,周激扬,史秋峰,马红梅[4](2019)在《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的探索和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多、高校的扩招等都极大促进了中国高校公用房的建设,各高校公用房的面积和规模逐渐扩大。公用房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资源,为学校各院系、行政单位、实验室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近些年公用房的使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出现了无序性,传统的管理和分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各部门对公用房的需求。因此,通过对高校公用房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公用房有偿使用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解决高校公用房困境、提高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率的解决方案。

王娟[5](2019)在《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空间现象,近年来在各地城中村拆除重建的同时,安置村民的居住环境、身份特征、收入来源和就业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从目前的城中村改造实践来看,改造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和企业的意志,忽视了村民作为改造主体之一的各项权益,有失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导致城中村改造面临很大的阻力,矛盾冲突不断。随着各地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全面展开,从村民视角对已经实施改造的城中村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后续改造工作和谐有效地开展及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支持,就显得越发迫切而重要。本文基于村民视角,以村民的利益关怀为出发点,结合24个典型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郑州不同阶段的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后评价,并剖析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城中村改造策略和政策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郑州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的系统梳理,揭示出郑州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发展轨迹,分别是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村集体与投资商联合改造或投资商独立改造的形式,通过市场运作吸引企业投资开发;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负责决策引导,开发商负责对村民安置补偿以及安置区和开发区建设,村集体负责沟通协调,三方共同参与快速推进改造实施;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政府收回规划编制权,改造突出了规划引领作用;第四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城中村改造纳入到郑州大棚户区改造范围之中,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发挥主导和全程监管的作用。(2)借鉴相关领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重点在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等四个维度上展开评价;基于村民满意度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指标的权重;结合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评价的等级标准。运用该体系对郑州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四个阶段的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的后评价结果较好,物质空间效果的后评价结果次之,社会效果的后评价结果相对较差。其中,物质空间效果的景观设计、活动场地与设施、场所文脉、户型、墙面、地面、供暖、楼电梯等指标以及社会效果的居委会配备、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就业安置、公众参与度等指标的较低得分,影响了村民对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以及综合效果的后评价结果。(3)从村民视角研究揭示了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第一阶段主要存在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缺少公益用房、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村民经济收入单一等问题。第二阶段主要存在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问题。第三阶段主要存在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比不够灵活;景观绿化效果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村民参与度较低;村民补偿金没有合理规划等问题。第四阶段主要存在社会性问题突出;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等问题。进一步总结了以上各个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自上而下的改造,村民参与度较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失地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乏制度保障等。(4)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村民视角的科学有效的城中村改造策略和制度保障。首先,城中村改造应以多元目标体系为指导,策略包括建立城中村改造多元竞争机制、规划和建设满足安置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保护和传承城中村地域文化、提高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促进公众参与。其次,相应的制度保障包括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体制改革配套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石飞[6](2016)在《滨州医学院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公用房屋资源是各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和办公的必备物质资源和物质基础,科学配置与管理公用房是提高学校房产资源利用率和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与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滨州医学院公用房管理为例,进行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减少无偿使用、终生占用、院系私人专有等现象,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均、房屋闲置浪费,进而解决资源总体供需紧张、效益不均的矛盾。本文首先梳理了滨州医学院公用房屋的绩效管理现状以及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定额面积的配置和有偿使用部分两方面展开进行构建。其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检验了高校公用房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后通过滨州医学院各学院公用房管理的相关数据对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期效果,来评判该评价体系的优劣,评价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公用房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也证明了研究中所构建的公用房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滨州医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公用房屋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建议。

石峰[7](2018)在《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开发的背景下,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开发区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新现象即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简称工转研)。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当前中国开发区的工转研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形成?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案例研究、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现象研究、理论研究与分层论证、案例研究三个部分,首先进行对工转研现象的特征、动力、模式的研究并从中发现土地制度的关键作用,然后从制度视角构建对工转研现象的理论解释,接下来从法律、政策和规划三个制度层级分别研究和论证制度对工业空间转型的影响,最后进行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第1章是导入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第2章描述开发区工转研的概况和过程,归纳工转研现象的三个特征:从2013年开始地方政府频繁出台相关政策,在一些开发区的规划中集中成片转型,已经开展的工转研项目大多是由原土地使用权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区方面对工转研进行主体动力分析,工转研按照主要动力来源和博弈关系分为企业主动型、政府主动型、双向互动型三种基本模式,在模式研究中发现了制度性因素的关键作用。第3章在事实归纳和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从制度视角对工转研现象乃至工业空间转型进行理论解释。工业空间转型的四个主体为了获得潜在利润和满足偏好,通过博弈变革了制度(合约、规划、政策、法律),四个层级的制度变迁共同实现产权界定、市场交易、交易成本、利益分配、约定项目的制度功能,制度变迁通过制度功能导控工业空间如何转型。第4-6章分别从法律、政策、规划三个层级研究制度变迁对工转研的影响作用。第4章从法律层级回顾增量开发中的关键制度变革,论证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市场制度的变迁塑造了存量工业空间,指出存量开发需要法律层级的制度供给,特别是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第5章政策层级的制度变迁研究表明三次工业空间转型的制度供给主要是政策,工转研的地方政策框架包括前提条件、土地发展权、限制条件、地价及分配、市场交易5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政策变化对应和实现了制度的功能;地方政策对空间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6章分析土地制度和地方政策对规划转型的影响,规划对工转研的导控表现在地块层面实现制度功能、片区层面进行空间功能重组和空间形态重构,存量规划变革的方向在于控规改革、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三个方面。第7章对南京工转研案例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抓住在当前工转研实践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地方政策和规划两个制度层级,剖析政策和规划如何导控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第8章是导出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预判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工转研现象的发展趋势,并对地方探索实践的策略建议。当前开发区工转研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地方政府试图用政策和规划引导原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工转研,双方的多轮博弈变革了制度,制度变迁通过实现土地产权的界定和交易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制度功能,引导和控制工业空间向科技研发空间转型。存量开发目前主要依靠政策和规划层级的制度供给,需要法律层级的制度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发展权制度、土地二级市场制度。从增量开发到存量开发要求规划转型,需要存量规划与政策结合进行制度设计和变革。全文约16万字。

廖建祥[8](2009)在《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校公用房是指由上级下拨资金建造、军队投资或经批准各单位自筹资金建造的,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办公、后勤保障等的房屋,其产权属于学校。军校公用房资源是办好学校的必要物质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与有效使用公用房是保障学校不断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措施。为了解决军校公用房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使其得到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和良好的维护,解决利用率低、缺乏自我约束模式等问题,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运用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方法分析军校公用房管理中各方的利益,并建立博弈竞拍模式;针对军校公用房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军校公用房的管理进行了总体设计、分析并建立了军校公用房分类模式,为军校公用房的有偿使用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军校公用房的有偿使用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军校公用房面积定额模式,以及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收费模式,并对经费的管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尝试建立军校公用房管理的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成本效益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同时,本文的最后一章给出一个具体的军校公用房管理的实例,进行分析与评价,也证明本文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淡天俊[9](2016)在《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公用房是高等学校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张的今天,公用房的保障作用更为显现。高校的办学效益提高,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无不以公用房保障为必要条件。它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然而,长期以来计划配置的行政手段,不受约束的无偿使用,以及“重占有、轻效率、缺共享”、“重价值轻实物”、“重建设轻管理”的管理,导致房屋的供需方不计成本,不讲效率;以及房屋闲置、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等系列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因此,本文从高校公用房的经济属性、内延与外涵、管理现状等分析着手,试图找出影响各类公用房使用效益的因子,以期建立高校公用房使用效益的子系统、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进而探索出一套适合UP大学公用房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管理改革机制,以实现公用房的最优化配置、最充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以有限的资源量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的服务,以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张骧[10](1994)在《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说明 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公用房使用存在程度不同的苦乐不均,利用率不高;使用单位把本单位公用房视为“私有”,学校公用房管理仍延用“统建统分”无偿使用的老办法。无法保证重点和抑制不合理需求,造成当前高校房源紧张,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高等学校公用

二、清华大学公用房使用权及产业、商业用房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华大学公用房使用权及产业、商业用房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清华大学公用房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高校公用房屋管理问题的认识
    1.1 公用房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欧美大学的公用房管理理念
2 清华大学公用房管理的改革
    2.1 改革的背景
    2.2 公用房管理的机构建设
    2.3 探索和实践
    2.4 25年改革的成果
3 对公用房管理改革前景的展望
4 结束语

(2)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与核算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高校公用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认识
2 部分高校院系公用房管理核算模式的比较
    (1) 改革的主要共性
    (2) 政策的主要差别
    (3) 改革后依然面临的问题
3 清华大学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形成与政策模式的发展
    (1) 改革的形成
    (2) 政策的摸索和实践
4 结束语

(3)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2.1 高校公用房范畴及特征
        2.1.1 高校公用房的概念
        2.1.2 高校公用房资源的特征
    2.2 高校公用房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
        2.2.1 资源配置的概念
        2.2.2 公用房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
    2.3 公共物品理论
        2.3.1 公共物品的概念
        2.3.2 公共物品的特点
        2.3.3 高校公用房的公共资源定位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公用房产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1 高校公用房管理现状及问题
    3.2 高校公用房资源配置现状及模式分析
    3.3 高校公用房资源配置的改善
        3.3.1 高校的双重特征
        3.3.2 建立高校公用房产资源配置新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设计
    4.1 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理论基础
        4.1.1 常见的最优化模型简介
        4.1.2 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
    4.2 优化配置方案总体设计
        4.2.1 方案设计基本原则
        4.2.2 方案设计整体思路
    4.3 高校公共用房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4.3.1 初步配置
        4.3.2 二次配置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项目简介
    5.2 方案验证
        5.2.1 定额配置方案
        5.2.2 初步配置
        5.2.3 优化配置
    5.3 本章小结
6 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及建议
    6.1 促进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6.1.1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引入“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新思想
        6.1.2 建立公用房屋资源使用效果评估体系,健全管理决策机制
        6.1.3 强化公用房屋使用管理的监督与奖惩机制建设
    6.2 建立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模式
        6.2.1 建立公用房产管理新模式的整体思路
        6.2.2 公用房产定额面积测算办法
        6.2.3 有偿使用费用结算办法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关于高校公用房产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访谈
附录Ⅱ 高校各学院资源分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Ⅲ 高校各学院资源分配评价指标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Ⅳ 高校公用房相关政策文件
附录Ⅴ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4)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公用房使用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公用房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2 高校公用房分配有待进一步调整
    1.3 高校公用房管理缺乏统一规划
2 公用房有偿使用模式分析
3 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的建议
    3.1 全面核查统计,建立信息系统
    3.2 坚持定额分配,有偿使用原则
    3.3 独立核算面积,分类管理公房
    3.4 明确权责关系,合理配置房源
    3.5 建立绩效考核,实现动态调整
    3.6 整合科研资源,实现开放共享
4 总结

(5)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中村改造的现实困境
        1.1.2 城中村改造是郑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中村(Urban Village)
        1.3.2 安置区(Resettlement Area)
        1.3.3 后评价(Post-Evaluation)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城中村相关研究
        2.1.1 国外城中村研究
        2.1.2 国内城中村研究
    2.2 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国外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2.2 国内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3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
        2.3.1 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
        2.3.2 城中村改造评价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
    3.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构建
        3.1.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必要性
        3.1.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涵义
        3.1.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内容
        3.1.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关键点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3.2.4 评价指标确定
    3.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释义和评分标准
        3.3.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
        3.3.2 社会效果后评价
        3.3.3 经济效果后评价
        3.3.4 环境效果后评价
    3.4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后评价体系权重
        3.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3.4.2 后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4.3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
    3.5 模糊综合评价的构建
        3.5.1 评价方法选取
        3.5.2 模糊综合后评价法步骤
        3.5.3 评分结果百分制得分
        3.5.4 模糊判断矩阵及综合得分的确定
        3.5.5 聚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2003-2006 年)
    4.1 改造背景
        4.1.1 城中村人居环境形态问题制约郑州城市发展
        4.1.2 先进地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4.2 改造政策和特点
        4.2.1 相关政策
        4.2.2 政策特点分析
        4.2.3 改造计划安排
    4.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4.3.1 数据采集
        4.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4.3.3 指标结果统计
        4.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4.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4.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4.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4.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4.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4.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4.5 改造效果反思
        4.5.1 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
        4.5.2 缺少公益用房和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
        4.5.3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
        4.5.4 村民经济收入趋于单一,房租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2007-2008 年)
    5.1 改造背景
        5.1.1 郑州发展战略调整
        5.1.2 城市建设需要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
        5.1.3 第一阶段改造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5.2 改造政策和特点
        5.2.1 相关政策
        5.2.2 政策特点分析
        5.2.3 改造计划安排
    5.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5.3.1 数据采集
        5.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5.3.3 指标结果统计
        5.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5.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5.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5.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5.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5.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5.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5.5 改造效果反思
        5.5.1 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
        5.5.2 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满意度低
        5.5.3 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
        5.5.4 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依然滞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2009-2011 年)
    6.1 改造背景
        6.1.1 郑州城市发展向外延与内涵相结合转变
        6.1.2 房地产市场发展刺激存量用地开发
        6.1.3 城中村改造现实困境需要进行调整
    6.2 改造政策和特点
        6.2.1 相关政策
        6.2.2 政策特点分析
        6.2.3 改造计划安排
    6.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6.3.1 数据采集
        6.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6.3.3 指标结果统计
        6.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6.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6.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6.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6.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6.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6.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6.5 改造效果反思
        6.5.1 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置不够灵活
        6.5.2 景观绿化效果较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
        6.5.3 改造过程公众参与度较低
        6.5.4 拆迁安置标准存在区域差异,补偿金使用没有合理规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2012-2017 年)
    7.1 改造背景
        7.1.1 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环境
        7.1.2 城中村纳入郑州棚户区改造范围
    7.2 改造政策和特点
        7.2.1 相关政策
        7.2.2 政策特点分析
        7.2.3 改造计划安排
    7.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7.3.1 数据采集
        7.3.2 评价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7.3.3 指标结果统计
        7.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7.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7.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7.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7.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7.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7.4.5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7.5 改造效果反思
        7.5.1 社会性问题突出
        7.5.2 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
        7.5.3 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
        7.5.4 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8.1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不同阶段的共性问题
        8.1.1 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
        8.1.2 自上而下改造,公众参与度较低
        8.1.3 社会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8.1.4 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少制度保障
    8.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新定位
        8.2.1 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认识
        8.2.2 改造目标应向多元体系转变
        8.2.3 郑州城中村改造的方向
    8.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策略
        8.3.1 建立多元竞争的城中村改造市场
        8.3.2 规划和建设满足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
        8.3.3 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地域文化
        8.3.4 提升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
        8.3.5 提高村民素质,促进公众参与
    8.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制度保障
        8.4.1 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
        8.4.2 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8.4.3 完善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机制
        8.4.4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8.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滨州医学院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线路图
第2章 滨州医学院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公用房屋的管理现状
    2.2 公用房屋的绩效管理现状
        2.2.1 定额配置现行管理办法
        2.2.2 有偿使用配置的管理方法
    2.3 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现状的问题分析
        2.3.1 发展目标的多元性导致绩效评价的误差加大
        2.3.2 房屋分配的不规范导致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2.3.3 供需矛盾导致评价标准及指标的不确定性增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滨州医学院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 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体系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4.1 第一轮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4.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4.1.3 调查结果分析
    4.2 第二轮问卷调查
        4.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4.2.2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4.3 公用房屋量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州医学院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评价
    5.1 各学院公用房屋的相关数据
    5.2 各学院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
    5.3 公共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
        5.3.1 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5.3.2 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5 研究的框架
2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特征与模式研究
    2.1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发展概况
    2.2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类型与特征
    2.3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主体动力
    2.4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博弈
    2.5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模式
    小结
3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理论研究
    3.1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理论基础
    3.2 土地和资本角度对工转研的理论解释
    3.3 制度视角的理论假设
    小结
4 法律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4.1 增量开发中法律层级的制度变革
    4.2 存量开发中法律层级的制度需求
    4.3 法律层级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影响
    小结
5 政策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5.1 三次工业空间转型与政策层级的制度供给
    5.2 地方政策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导控
    5.3 地方政策对空间的直接影响
    小结
6 规划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6.1 制度变迁中的城市规划
    6.2 规划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导控
    6.3 存量规划变革
    小结
7 南京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案例研究
    7.1 南京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政策
    7.2 江宁区工转研政策与实践剖析
    7.3 江宁高新园工转研规划案例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发展趋势判断
    8.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4 对地方探索实践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方公用房研究状况
        1.2.2 国内公用房研究现状
    1.3 军校公用房管理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军校公用房管理的界定分析
        1.3.2 军校公用房管理内涵及特征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基本问题分析
    2.1 军校公用房管理相关理论运用阐述
        2.1.1 公共管理的引入及运用
        2.1.2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运用阐述
    2.2 军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及设计方法
        2.2.1 军校公用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2.2 军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
        2.2.3 军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基本设计
    2.3 军校公用房管理的模式设计
        2.3.1 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2.3.2 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结构图构建
第三章 军校公用房管理有偿使用与配置模式
    3.1 军校公用房管理定额配置模式研究
        3.1.1 定额配制总面积模式
        3.1.2 行政办公用房定额面积OH核算模式的改进
        3.1.3 教学用房定额面积TH核算模式的完善
        3.1.4 科研用房定额面积RH核算模式完善
        3.1.5 重点实验室的定额面积IH核算模式
    3.2 军校公用房定额基础上的有偿使用管理模式
        3.2.1 军校公用房有偿使用分类模式
        3.2.2 军校公用房管理机构
        3.2.3 军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管理
        3.2.4 军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管理细则
    3.3 军校公用房管理博弈竞拍模式分析
        3.3.1 军校公用房各主体利益博弈分析
        3.3.2 军校公用房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分析
        3.3.3 军校公用房管理诚信与惩戒双重管理机制的博弈模式构建
第四章 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效果分析与评价
    4.1 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评价的基本内容
        4.1.1 军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管理效果评价标准
        4.1.2 军队公用房管理模式评价的基本程序
    4.2 军校公用房管理三类模式评价体系
        4.2.1 军校公用房定额配置模式评价体系
        4.2.2 军校公用房有偿使用模式评价体系
        4.2.3 军校公用房博弈竞拍模式评价体系
    4.3 军队公用房管理模式评价方法
        4.3.1 成本效益分析与运用
        4.3.2 模糊综合评价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某军校公用房管理主体的分析
        5.1.1 某军校公用房管理主体
        5.1.2 某军校公用房管理主体的博弈分析
    5.2 某军校公用房配置实施方案
        5.2.1 某军校公用房定额配置模式计算
        5.2.2 某军校公用房有偿使用模式计算
        5.2.3 军校公用房博弈竞拍模式计算
    5.3 某军校实施军校公用房管理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5.3.1 某军校实施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前后对比分析
        5.3.2 某军校实施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后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层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有关问题阐述
    2.1 公用房的概念及分类
        2.1.1 公用房的概念
        2.1.2 公用房的分类
    2.2 效益评价的内涵
        2.2.1 高校资产使用效益评价
        2.2.2 高校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
        2.2.3 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2.3 公用房特征与效益评价
        2.3.1 公共产品特征与指标设计
        2.3.2 委托代理制度与效益评价主体
        2.3.3 权变理论与评价指标的调整
第3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管理现状及分析
    3.1 公用房的规模与结构现状及分析
        3.1.1 规模与结构情况
        3.1.2 规模与结构分析
    3.2 公用房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3.2.1 管理现状
        3.2.2 管理有效性分析
    3.3 公用房的使用现状及分析
        3.3.1 使用现状
        3.3.2 使用效率及效果分析
    3.4 公用房使用效益现状综述
第4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指标解读与说明
        4.2.1 指标解读
        4.2.2 指标应用
    4.3 评价方法选择
第5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
    5.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 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5.2.1 定量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5.2.2 采集定性指标的评语集
        5.2.3 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三级指标层结果运算
        5.3.2 计算二级指标层
        5.3.3 一级指标计算
    5.4 评价分析
        5.4.1 一级指标分析
        5.4.2 二级指标分析
第6章 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提升的对策
    6.1 实施公用房效益评价工作
    6.2 提高公用房科学决策水平
    6.3 提高公用房工作的重视程度
    6.4 公用房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
    6.5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补充制度刚性不足
    6.6 重视公用房数量与质量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6.7 合理的集权与分权以调动三级管理的积极性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清华大学公用房使用权及产业、商业用房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华大学公用房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刘世弘.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10)
  • [2]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与核算模式的研究[J]. 刘世弘.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07)
  • [3]高校公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二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4]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的探索和实践[J]. 孙健,周激扬,史秋峰,马红梅. 科技与创新, 2019(18)
  • [5]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D]. 王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滨州医学院公用房屋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石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7]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D]. 石峰. 东南大学, 2018
  • [8]军校公用房管理模式研究[D]. 廖建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
  • [9]UP大学公用房使用效益评价研究[D]. 淡天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10]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初探[J]. 张骧.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4(S2)

标签:;  ;  ;  ;  

清华大学公共住房使用权及工商住房管理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