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衢州高职医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车炯[1](2020)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技师学院,是技工院校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以及职业发展状况,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以Z学院2007届路桥专业毕业生为例,对107位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涉及毕业生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条件、专业对口度、职业能力和素质、职业和社会融入度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了解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学校层面探究推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策略。本研究认为:第一,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整体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革新能力亟待改善,工作变换比较频繁和职业发展前景较为一般。第二,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对自身的认知比较清晰,近年来在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但是仍然在社会的价值认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学校的培养路径和个人的长远考虑方面存在困境。第三,通过研究分析,造成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路桥技师成长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滞后交通业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动力相对较弱。第四,针对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现状和困境,政府要加大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调控,加强政策扶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要构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树立交通行业工匠人才发展观念,开辟路桥技师双重职业发展通道;技师学院要优化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技师研修、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王飞[2](2020)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浙西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无比强烈。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因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特点,理应在培养创业人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虽然高职院校基本都已开展学生创业教育,但实际开展的情况良莠不齐,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研究以浙西地区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相关师生进行调研,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浙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愿不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机制落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不足。本研究结合对教师、学生的访谈资料和文献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应该从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多维度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五个方面着手提高创业教育效果。
谷明慧[3](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中一些高程序化的职位将被部分取代,与此同时高校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高,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市场下,要积极推进就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自我需要,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了多个创业就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逐步明确“普及创业就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也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稳步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围绕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国内也开始对高校创业教育展开研究,但是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基础比较薄弱,鉴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本文撰写选取了创业教育发展相对较为稳健的浙江高职院校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创业也教育的模式上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查找参考文献、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章研究内容共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创业教育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的研究内容是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围绕着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及隐性课程在创业教育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内容是基于浙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基本情况下,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出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主要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历程及模式构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通过解析清晰地了解每个阶段的状况,以及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解创业实践项目未成功的原因;第五章的研究主要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主要围绕在浙江省内一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情况下,提出打造“育、帮、扶”三位一体的的创业教育模式,围绕着打好创业基础教育的育人基础、个性化、精准的创业教育指导和帮助、创业项目扶持和保障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反馈体系等几方面,从创业理论课程、创业隐形课程以及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在精准课程建设、工作室、竞赛引导、项目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帮扶主要是创业咨询团队、政府和学校对创业的扶持政策,以及整个人才创业教育培养保障体系,形成三级四元素的创业教育反馈系统;第六章是研究内容的总结,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持续稳健的愿景。
陈沛酉[4](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肖剑[5](2019)在《浙江省公办普通高校学费调整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从1997年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全面收费阶段,此后几年大学学费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21世纪初我国高校的学费标准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与当时一般社会家庭的经济可承受能力严重不符。此后国家政策的出台让我国高校的学费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但是2013年以来随着5年“限涨令”的到期,各省市开始纷纷调整普通高校学费标准,新一轮的“涨价潮”正式来临。诚然,由于近年来办学成本的迅速增加,全国普通高校的学费上涨不可避免,但是学费上涨的幅度大小和学费在不同地区、学校以及专业上的差异性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新一轮高校学费调整的合理性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探讨。不过,当前对这一问题研究绝大部分学者将研究对象确立为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校,较少有根据学费收取的属地化原则以某一具体省份为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生均教育成本的核算以及学费定价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很少有全面的论证其学费调整的合理性并设定定价模型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也相对单一,更多是运用单一的数理模型法或者文献研究法,较少运用创新型的方法。首次以浙江省公办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将指数化的数理研究方法与高校学费相结合,构建了浙江省普通公办高校学费调整指数的三维分析框架来论证当前学费调整的合理性,并通过对多种有效影响学费调整因素的数量分析形成了多元回归的数量模型,由此设计出符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的普通公办高校学费调整定价模型。研究发现,自2015年开始的浙江省公办普通高校学费的调整总体而言是合理的,不过在学费调整机制、不同经济负担能力的居民分担学费的比例、不同高等教育层次的学费高低情况和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学费差异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浙江省应该逐步建立以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为主的学费调整机制;学费调整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居民的经济可承受能力;学费调整应该反映教育投资者的意愿和选择;学费调整应该加大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学费调整既要体现差异性也要注重资源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配置。
王乐[6](2019)在《浙江省技能高考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电子电工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技能高考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对成熟、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进行试点,是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实施至今,浙江省技能高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仍无法避免存在一些未预料的问题,需要逐渐发展完善。同时,技能高考作为一个完整的考试系统,只有自身各个考试类别科学协调地配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能;电子电工类作为浙江省技能高考的一个类别,只有与其他考试类别整体科学地配合,才能发挥技能高考最大的功效。因此,聚焦“浙江省技能高考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电子电工类为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中职学校,在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浙江省技能高考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还运用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浙江省技能高考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的长足发展提出合理的对策。本文主要通过六个部分来进行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清晰的展现了我国技能高考的实践发展,同时也确定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浙江省技能高考的实施情况进行文献分析,立足于浙江省技能高考的背景和方案,进行梳理总结。第三部分主要是以参加过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浙江省主考院校相关人员、部分地市的电子电工类教研员、中职学校负责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辅导的教师为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调查,从学生、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不同角度深入调查分析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分析问卷结果与访谈结果,归纳总结出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从考试准备、考试组织、考试命题、考试评价四方面提出完善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的对策,促进其进一步深化实施。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介绍了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罗明誉[7](2018)在《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浙江省高职院校区域布局基本合理,专业设置与产业基本匹配,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但开展技术服务规模偏小,社会培训数量偏少。同时,深化产教融合的合力不够,动力不足,创新力不强,红利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学校、企业的"粘度",加强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的引导激励,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吴际军[8](2018)在《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初步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分析论证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的影响。3.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最佳教学和实践模式,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1.调查论证法: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小组讨论、问卷调研等方法,根据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发展规律、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初步形成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通过两轮专家论证,构建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标准。2.试验比较研究法:选取四川某职业学院2016级自主招生对口高职护理学生(已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中专毕业护理学生)92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班和对照班各46名。试验班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过程培养,对照班按照常规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于入学时(培养前)、入学第三学期末(培养中期)采用临床沟通能力量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量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评价两班学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采用护理综合能力量表从教师角度评价学生护理综合能力。同时,通过理论与技能考核比较两班学生护理核心课程理论成绩与技能操作成绩。结果1.构建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定的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参考高职护理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学徒制培养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而成,由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校院“双导师”教学运行及监管机制、多维学生评价体系5个主要板块内容构成。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结果两班学生在入学时一般资料、入学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培养中期后,试验班学生已学护理核心课程中,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理论考核优于对照班,外科护理学技能、内科护理学技能、基础护理技术技能、健康评估技能考核优于对照班,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培养后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评分均高于对照班(P<0.05)。班级自身培养前、后比较,试验班培养后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评分均优于培养前(P<0.05);对照班培养后,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优于培养前(P<0.05),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专业自我概念虽有提高,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试验班学生护理综合能力考评优于对照班,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技能水平有显着提升作用。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岗位胜任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我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效规避了传统中职升高职护理教育的弊端,提高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
徐军伟[9](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蒋雪芬[10](2017)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研究 ——基于发展型学生工作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代,以“创业促就业”是党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呼吁和号召。伴随时代的演变与残酷的就业竞争局势,培育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变得特别关键。在供过于求的就业情势之下,创业慢慢变成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自2003年起,教育部等诸多部门先后颁布了有关引导高校学生灵活就业、积极创业的政策,上述这些均有效的促进了高校学生创业。围绕着高校学生创业的相关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国内相关研究我围绕着公办高校展开,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研究现在尚处于刚开始时期,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相当少。有鉴于此,本文选取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探究对象,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管理方面涉及到的问题及其成因展开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文中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和难点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的研究内容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主要围绕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进行分析,为后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提出有说服力的证据。第四章的研究内容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围绕着没有明确和清晰的创业教育理念、师资队伍难以胜任创业教育要求、没有健全创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和创业环境、支持性体系不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个原因,分别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短、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足,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第五章的研究内容为提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围绕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的原则,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以及建立创业教育管理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来提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管理。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展望,对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创业教育管理进行了展望。
二、衢州高职医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衢州高职医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技师学院毕业生 |
1.2.2 职业发展 |
1.2.3 路桥专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访谈调查 |
2.3 问卷设计 |
2.3.1 问卷设计依据和内容 |
2.3.2 问卷信效度说明 |
2.4 调查样本情况 |
2.4.1 问卷调查样本结构情况 |
2.4.2 访谈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5 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
2.5.1 职业认同感较强 |
2.5.2 工作条件基本符合毕业生预期 |
2.5.3 专业对口度匹配良好 |
2.5.4 职业能力和素质总体较好 |
2.5.5 职业和社会融入度较好 |
2.5.6 职业发展前景一般 |
2.6 毕业生职业发展自我评价 |
第三章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
3.1 外部困境 |
3.1.1 社会对技师学院价值认同度低 |
3.1.2 交通企业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缺乏规划 |
3.1.3 技师学院对路桥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单一 |
3.2 内部困境 |
3.2.1 个人对交通行业缺乏全面认识 |
3.2.2 个人对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考虑 |
3.3 原因分析 |
3.3.1 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 |
3.3.2 路桥技师成长机制不够完善 |
3.3.3 人才培养滞后交通业态发展 |
3.3.4 学生个人发展动力相对较弱 |
第四章 推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策略 |
4.1 政府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
4.1.1 加大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调控 |
4.1.2 加强交通公路行业的政策扶持 |
4.2 企业要构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体系 |
4.2.1 树立交通行业工匠人才发展观念 |
4.2.2 明确路桥专业技能人才成长方向 |
4.2.3 开辟路桥技师双重职业发展通道 |
4.2.4 建立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
4.3 技师学院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4.3.1 贴近交通发展,明确培养目标 |
4.3.2 基于工作岗位,优化课程体系 |
4.3.3 面向创新革新,开展技师研修 |
4.3.4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
4.3.5 围绕职业能力,细化教学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调研方案 |
附录2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用人单位调研名录 |
附录4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访谈提纲 |
附录5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浙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3章 浙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样本说明 |
3.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章 浙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
4.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愿较低 |
4.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 |
4.3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薄 |
4.4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机制落后 |
4.5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不足 |
第5章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
5.1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5.2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
5.3 改进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5.4 形成多维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
5.5 加强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浙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2 浙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调查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的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核心概念 |
2.1.1 创业教育 |
2.1.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2 隐性课程理论 |
第三章 浙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基本情况调查 |
3.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相关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2 高职院校创业相关教师的调查 |
3.1.3 高职院校创业毕业生的调查 |
3.1.4 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 |
3.2 基于创业教育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主要问题 |
3.2.1 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环境不了解 |
3.2.2 学生在创业教育理念上不清晰 |
3.2.3 学生对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认可度不高 |
3.2.4 创业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不高 |
3.2.5 缺少清晰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创业实践环境 |
3.2.6 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历程及模式构建要解决的问题 |
4.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历程 |
4.2 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4.2.1 创业服务部门对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宣传力度不够 |
4.2.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际运行投入不足 |
4.2.3 高职院校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联合培养环境 |
4.2.4 创业教育模式实施中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
4.3 创业教育的实践项目失败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 |
5.1 浙江省6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1.1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1.2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1.3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1.4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1.5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1.6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2 打造“育、帮、扶”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
5.3 “育、帮、扶”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 |
5.3.1 打好创业基础教育的育人基础 |
5.3.2 个性化、精准的创业教育指导和帮助 |
5.3.3 创业项目扶持和保障 |
5.4 建立三级四元素的创业教育反馈系统 |
第六章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职院校创业相关教师的调查提纲 |
附录二 高职院校创业毕业生的调查提纲 |
附录三 高职院校在校生创业相关问题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浙江省公办普通高校学费调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难点分析 |
2 学费调整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成本分担理论 |
2.2 公共产品理论 |
2.3 教育公平理论 |
3 浙江省各地区公办高校学费调整基本现状分析 |
3.1 浙江省学费调整的政策分析 |
3.2 中央部属高校学费调整情况分析 |
3.3 各地区地方公办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学费调整情况分析 |
3.4 各地区地方公办普通高职高专学校学费调整情况分析 |
4 浙江省各地区公办高校学费调整的指数分析 |
4.1 各地区公办高校基于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学费调整指数分析 |
4.2 各地区公办高校基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学费调整指数分析 |
4.3 各地区公办高校基于毕业生收入水平的学费调整指数分析 |
5 浙江省公办高校学费调整的定价模型 |
5.1 常用的学费定价计量方法 |
5.2 基于学费调整指数的公办高校学费调整的定价模型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原因分析 |
6.3 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浙江省技能高考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电子电工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技能高考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 |
2.技能高考是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技能高考的研究 |
2.国外中职生升学机制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技能高考 |
2.电子电工类 |
(五)相关理论基础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浙江省技能高考的实施情况 |
(一)浙江省技能高考的背景 |
1.技能高考的依据 |
2.技能高考的指导思想 |
(二)浙江省技能高考的方案 |
1.浙江省技能高考内容简介 |
2.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详细方案 |
三、浙江省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的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 |
1.问卷设计 |
2.访谈设计 |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1.问卷信效度分析 |
2.问卷统计与分析 |
3.访谈统计与分析 |
四、浙江省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存在的问题 |
(一)考试准备有待提升 |
1.实训设备与考试设备匹配度不高 |
2.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够协调 |
3.学生针对性的备考时间不足 |
(二)考试组织尚需完善 |
1.考点数量尚单一 |
2.考试不能同批进行 |
(三)分类命题亟待科学 |
1.分类命题难以体现知识广度 |
2.分类命题难以平衡试题难度 |
(四)考试评价还需优化 |
1.评价标准有待改善 |
2.评价指标有待明确 |
五、完善浙江省电子电工类技能高考的对策 |
(一)加强考试准备 |
1.加大实训设备建设 |
2.加紧师资队伍建设 |
3.细化备考进程安排 |
(二)健全考试组织 |
1.设置多个考点 |
2.完善监督管理 |
(三)深化考试命题 |
1.科学命题,提高命题质量 |
2.融合命题,构建知识体系 |
(四)完善考试评价 |
1.细化评分标准 |
2.规范答题要求 |
3.遴选合格考评员 |
4.保障评分公正 |
六、结语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基本情况 |
(一) 高职院校区域布局基本合理 |
(二) 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基本匹配 |
(三) 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 |
(四) 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服务规模较小 |
(五)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数量偏低 |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产教融合的合力不够 |
(二) 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不强 |
(三) 产教融合的创新力不足 |
(四) 产教融合的红利不明显 |
三、主要原因分析 |
(一) 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
(二) 校企双方的利益供求不对焦 |
(三) 产教融合的引导激励不到位 |
(四) 产教融合探索进入“深水区” |
四、对策建议 |
(一) 进一步增强政府、学校、企业的“粘度” |
(二) 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
(三) 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引导激励 |
(四) 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
(8)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
(二)对口高职护理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
(三)国家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改革 |
(四)现代学徒制为对口高职护理教育改革提供契机 |
二、文献研究回顾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六、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学徒制 |
(二)现代学徒制 |
(三)对口高职教育 |
(四)人才培养模式 |
(五)实践教学 |
(六)教育评价 |
第二部分 现代学徒制认知及对口高职护理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质量控制 |
二、调查结果 |
(一)医疗及相关机构一般情况 |
(二)现代学徒制认知现状 |
(三)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专业知识需求 |
(四)对口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需求 |
三、讨论 |
(一)医疗及相关机构基本情况 |
(二)现代学徒制的认知情况分析 |
(三)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专业知识需求 |
(四)卫生行业对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力需求 |
第三部分 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
三、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
(二)合作教育理论 |
(三)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四、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
(一)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 |
(二)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
(三)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
(四)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五)可行性 |
五、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途径构建要素与维度 |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分析 |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维度 |
六、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与内容 |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 |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 |
第四部分 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培养前基线资料比较 |
(二)培养后两班护生综合能力评价 |
三、讨论 |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一、构建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一)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
(二)本研究仅局限于培养中期评价,缺乏培养完成及远期效果评价 |
二、研究展望 |
(一)加强“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水平 |
(二)开发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配套的专业教材 |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
(四)加强培养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价及反馈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9)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
一、县域 |
二、高等学校 |
三、县域办学 |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
结语 |
论文附件 |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研究 ——基于发展型学生工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和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涵义 |
2.1.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
2.1.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 |
2.1.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的内涵 |
2.2 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 |
2.2.1 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的涵义 |
2.2.2 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的特征 |
2.2.3 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的理论基础 |
2.3 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意义 |
2.3.1 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
2.3.2 提升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深度 |
第3章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3.2 创业教育的供给方调查 |
3.2.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2 创业师资情况 |
3.2.3 创业教育及其管理情况 |
3.2.4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基本情况 |
3.3 创业教育的需求方调查 |
3.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2 创业目的的认知 |
3.3.3 创业看法的认知 |
3.3.4 创业需求的条件 |
3.3.5 创业最大的困难 |
3.3.6 学校创业教育的认知 |
第4章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没有明确清晰的创业教育理念 |
4.1.2 师资队伍难以胜任创业教育的要求 |
4.1.3 没有健全创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和创业环境 |
4.1.4 支持性体系不足 |
4.2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传统观念的束缚 |
4.2.2 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足 |
4.2.3 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
第5章 提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高职院校要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理念 |
5.2 积极探索新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 |
5.2.1 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
5.2.2 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
5.2.3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5.2.4 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
5.3 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 |
5.3.1 政府加大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 |
5.3.2 高职院校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
5.4 建立创业教育管理反馈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业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衢州高职医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D]. 车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浙西地区为例[D]. 王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 谷明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5]浙江省公办普通高校学费调整问题研究[D]. 肖剑. 宁波大学, 2019(06)
- [6]浙江省技能高考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电子电工类为例[D]. 王乐.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J]. 罗明誉. 职业技术教育, 2018(33)
- [8]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吴际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 [10]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管理研究 ——基于发展型学生工作视角[D]. 蒋雪芬.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