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器工业各级领导班子仍要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贾姝[1](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研究 ——以山西省怀仁市S国有煤炭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其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必须搞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是中国国有经济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之源。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中国基层党建的重要一环,关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基层国企的贯彻落实,在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完善。中共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国有企业党建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改革新情况,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当前,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暴露出诸多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既不利于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国有企业的充分发挥,也阻碍了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突破口的国企改革进程。本文立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以山西省怀仁市S国有煤炭企业为例,对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展开研究,旨在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剖析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国有企业今后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有所帮助。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展开研究和探索。其中,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阐述的是国有企业党建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加强国有企业党建的必要性,首先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面临的挑战,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存在的共性问题。第四部分以山西省怀仁市S国有煤炭企业为例,归纳其针对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并分析了对策的合理性。第五部分则根据前文得出启示,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在党建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共性经验,主要围绕思想政治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党建融入中心、体制机制创新、精神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陈雪[2](2021)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内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外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审视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整体态势,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作为意识形态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层层深入,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中,我们不落窠臼,试图采用横向论证与纵向考察相贯通的研究思路,架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新格局。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研究框架,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划分为三个板块,全方位、多维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逻辑。第一板块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亦是研究的前提基础。主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相关基本概念,全面审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第二板块是研究的逻辑重点,亦是研究的核心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表现的不同,我们将其划分为批判辩护功能、引领导向功能、规范整合功能以及凝心聚力功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辩护功能在批判异质事物的同时,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合法性”辩护,发挥着“防护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导向功能不仅能够引导国家的政治目标,也能够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众的思想走向,发挥着“指明灯”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规范整合功能在整个社会领域内约束和协调着各种社会关系,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心聚力功能促使人们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利益基础上“劲往一处使”,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第三板块是研究的逻辑落点,亦是研究的价值旨归,主要论述了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在市场化、“微时代”以及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要牢牢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以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目标原则。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勇于批判“发声”,强化舆论引导,运用制度整合,凝聚价值共识,从而分别在批判辩护功能、引领导向功能、规范整合功能与凝心聚力功能四大功能视阈下回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提升,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上述论证,该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化挖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的阐述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意识形态功能的阐述研究体系还不尽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意识形态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该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小中见大,逐步深入,力图形成并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完整研究谱系。二是立体化布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体功能架构。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中,我们采用“纵横”结合、“明暗”交织的研究思路架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新格局。其中,横向研究框架为该研究的“明线”,批判辩护功能、引领导向功能、规范整合功能以及凝心聚力功能,四大功能紧密衔接、相互支撑;纵向研究框架为该研究的“暗线”,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串联起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践创新与时代展现,从而搭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四梁八柱”。三是系统化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展脉络。目前学术界对于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或围绕意识形态的功能进行宏观研究,全面呈现功能谱系;或围绕某一具体功能进行论证,深入探究功能发挥。该研究试图将观点立足于史料之上,深耕相关历史文本,整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相关阐述,从而形成规律性认知,用材料说明观点,用观点解释问题,用实践印证思想,形成文献资料、思想理论、现实依据相互关照的研究结论。四是应用化探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路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与提升不能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察微探幽、剖因析理的学理分析和阐发,更要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目标导向,深入探究功能发挥的内在机理与各大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故而,该研究立足时代境遇,结合新时代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在实践中提升的时代课题。
韩小伟[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提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杨梅[4](2020)在《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研究(1948-1956)》文中指出辽宁地区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有其原因和条件。一方面,在辽宁地区建构政治认同的原因:一是东北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政治认同建构的首要选择。二是辽宁地区深厚的工业基础对全国解放及战后重建的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凝聚共识进而发挥辽宁地区的工业优势;三是政治认同建构也是建国初期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辽宁地区解放较早,其政治认同的建构可以为党在其他地区建构政治认同提供重要借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建构政治认同也有其特殊优势。首先,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为党在辽宁地区政治认同建构提供前提条件;其次,东北全境解放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构提供现实条件;此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局部执政,具备了初步的政治认同建设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奠定基础。从1948年起,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执政优势,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建构辽宁地区人民政治认同。在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起各级党政群团组织,进行工厂企业民主制改革和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次,通过整风整党运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打造党亲民、近民、爱民的执政形象;通过领导人民群众参与打击各种敌对势力活动以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变革,奠定获取辽宁地区人民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在经济建设方面,辽宁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通过开展新区土改、稳定物价和恢复工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安定民心;通过“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高社会经济总量和辽宁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满足辽宁地区人民基本生活需求。这些工作促进了辽宁地区经济发展,满足了人民需求,为政治认同的建构筑牢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辽宁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积极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破旧立新”,清理旧社会各种意识形态毒瘤,确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辽宁地区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党对辽宁地区人民的政治动员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为全国解放和经济建设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政治认同的建构,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增强全民政治认同提供了重要参考,包括始终以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为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全民思想,着力提高人民政治参与度等。进行政治认同建构,还要努力克服“左”倾倾向,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
徐蒙翔[5](2020)在《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严肃认真的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发展、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开启了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门,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形成的基础。它源于马、恩、列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发表的相关阐述,又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论证了邓小平开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第二章主要归纳了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在新时期重新恢复和贯彻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其提供思想基础,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为其提供实现路径,依托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落实干部“四化”的干部路线为其提供组织支持,践行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为其提供内外合力,邓小平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恢复了正常化和走向了制度化。本文最后一章总结了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它是对“文革”结束后管党治党的经验总结,提升了新时期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党内政治生活服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提高党的领导执政能力奠定了基础,加深了党群联系,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回归正轨。另一方面,它历久弥新,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而且为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现实引领,从而助力新时代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王明亮[6](2020)在《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特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云南保山地区在建的工程项目,为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斜拉桥,主桥为双塔三跨钢箱斜拉桥,有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和繁琐复杂的施工工艺及流程,整个建设过程的协调组织难度较大。该桥梁是串连滇西地区高速大通道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项目通车时间定在2020年底。面对工期时间紧迫、安全防控形势严峻以及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做好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成为了项目管理团队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首先,从理论层面将桥梁工程建设与现代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结合,明确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内容,从项目组织结构和流程管理出发,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研究,构建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其次,通过现场调查M特大桥工程建设的重点和质量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结合现场管理要素分析,从施工技术、工程建设主体和管理体系方面提出方法对策,以期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能顺利高效的进行。本文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质量管理学说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说并进行归纳整理,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M特大桥工程建设的特点,梳理出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挑战;采用调查分析法,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提出质量管理对策,为公司往后类似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涂枫卿[7](2020)在《绵阳三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出于扞卫国家安全的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与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大规模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四川因地处西部地区交通枢纽地带、物产和矿产资源丰富等多个优势,被列为三线建设战略的核心区域之一,而绵阳是国家在四川三线建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三线建设后期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绵阳三线建设与全国三线建设历程基本同步,经历了发展高潮、全面收缩以及调整改造等阶段,先后布点建设40余个项目,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绵阳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绵阳成为国家科技城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绵阳三线建设情况,分析其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入发掘绵阳三线建设留下了宝贵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为绵阳乃至全国相关地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从国内外对三线建设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为三线建设决策的渊源与推进过程,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国际国内形式的现实考量两个层面阐述了三线建设决策背景,进而,对三线建设的推进过程进行了梳理研究,包括三线建设期间的阶段性实施情况,以及后续的调整与改造情况。第三部分为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实施及影响,总结了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包括整体规划与四大工业门类建设等,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三线建设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对绵阳三线建设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为进一步释放绵阳三线建设红利的思考,主要围绕总结三线建设经验教训为新时代建设提供启示、研究三线项目变迁为军民融合道路提供借鉴、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以及研究三线遗产开发利用为绵阳发展增砖添瓦等四个方面展开。
李雨果[8](2019)在《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贫困问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首要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为消除贫困而努力,消除贫困工作任重道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全力帮扶贫困地区和群体,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贫困人口总数明显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居于引领位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19年和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时期,做好高质量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南方电网下属的广东电网公司直属特大型企业佛山供电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对其对口扶贫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巴东村工作进行研究,通过对贫困、扶贫、对口扶贫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为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工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介绍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和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协同理论分析其在对口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立足于当前任务、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工作对策和建议,为解决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工作的问题提供新思路,为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开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张小宝[9](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梅阳[10](2019)在《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文中提出
二、兵器工业各级领导班子仍要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兵器工业各级领导班子仍要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研究 ——以山西省怀仁市S国有煤炭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理论意义 |
3.实践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关于国有企业党建的研究 |
2.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研究 |
3.关于国有企业党建的个案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混合所有制改革 |
2.国有企业 |
3.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
(四)研究思路 |
(五)创新之处 |
(六)主要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地调研法 |
3.跨学科研究法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的理论基础 |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建的新探索 |
1.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 |
2.有了好的领导班子,才能搞好企业 |
3.搞好国有企业,关键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
(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国有企业党建的新论述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面临的挑战 |
1.全面深化改革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出新要求 |
2.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新任务 |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新考验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的基本概况 |
2.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的对策 |
(一)健全企业党组织,强化党建意识 |
(二)加强党员教育,提升党员素养 |
(三)树立服务思想,增强组织凝聚力 |
(四)融入生产中心,调动职工力量 |
(五)创新党建模式,提高工作水平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的启示 |
(一)强化思想引领,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三)坚持融入中心,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 |
(四)创新体制机制,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五)加强文化建设,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功能阐释 |
第一节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总体明晰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立体架构 |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特性 |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多维探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 |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概念厘定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考察 |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价值阐发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辩护功能 |
第一节 批判与发现:“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
一、哲学向度:对“虚假的意识”进行批判 |
二、经济学向度: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批判 |
三、文化理念向度:对资本主义文化生活进行批判 |
第二节 批判与建构:在批判中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一、在与俄国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凸显批判功能 |
二、在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彰显辩护功能 |
第三节 批判与斗争:在批判中指导我国革命与建设 |
一、批判“三座大山”的思想毒瘤 |
二、批判党内“不合于马克思主义原则性的错误” |
第四节 批判与重塑: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 |
一、政党维度:批判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
二、国内维度:批判错误倾向,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策略 |
三、国际维度:批判西方意识形态,警惕“和平演变” |
第五节 批判与开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 |
一、在批判中揭露西方社会思潮真面目 |
二、在批判中应对西方话语霸权新挑战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导向功能 |
第一节 进步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 |
一、借助工人组织发挥引导作用 |
二、在批判机会主义中发挥引导作用 |
三、在“政治运动”中发挥引导作用 |
第二节 “革命的理论”引导“革命的运动” |
一、引导俄国革命取得胜利 |
二、引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 |
三、引导布尔什维克党的奋斗方向 |
第三节 “主义”是我国革命与建设的“旗子” |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举旗定向功能 |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把舵领航功能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 |
一、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
二、引导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
第五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 |
一、引导国家政治方向:“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引导经济发展走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
三、引导思想舆论导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规范整合功能 |
第一节 基于“自由人联合体”未来设想上的整合功能 |
一、整合进步政党力量,形成强大革命队伍 |
二、整合社会成员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
第二节 整合“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 |
一、列宁“迂回”的辩证思维对建设力量的整合 |
二、列宁“借助别人的手”的思想对不同政党的整合 |
三、列宁借助西方资源的思想对国际资源的整合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的整合功能 |
一、政治领域的认同整合功能 |
二、经济领域的协调整合功能 |
三、文化领域的沟通整合功能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
一、培塑公民的政治意识 |
二、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 |
三、助力先进文化的发展 |
第五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
一、整合思想:“有效整合社会意识” |
二、整合行为:实现“竞争公平有序” |
三、整合利益:“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心聚力功能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凝聚无产阶级力量的“粘合剂” |
一、凝聚组织:工人团体和工人组织是凝聚力量的有效载体 |
二、凝聚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团结统一的水泥” |
一、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凝聚工人阶级力量 |
二、和谐处理“非对抗性”矛盾的思想凝聚人心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凝聚功能 |
一、党员干部的排头兵作用 |
二、青年群体的生力军作用 |
三、农民群体的同盟军作用 |
四、知识分子群体的主力军作用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 |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的凝聚力 |
二、党的建设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
三、“以人为本”思想对不同阶层的凝聚力 |
第五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 |
一、增强党员信仰:自觉“向党中央看齐” |
二、培育青年理想:“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
第六章 不断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提升的时代境遇 |
一、市场化:满足需求与盲目发展并存 |
二、“微时代”:媒介创新与多样传播共在 |
三、全球化:文化交融与思想碰撞混杂 |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提升的基本原则 |
一、领导原则: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领导核心 |
二、价值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
三、目标原则: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
第三节 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路径思考 |
一、勇于批判“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
二、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
三、运用制度整合:建构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效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
四、凝聚价值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结语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强化的新时代审思—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中央单位 |
2.1.2 社会扶贫 |
2.1.3 定点扶贫 |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
6.2.1 政策优势 |
6.2.2 资源优势 |
6.2.3 规划优势 |
6.2.4 人才优势 |
6.2.5 技术优势 |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6.3.1 党委领导机制 |
6.3.2 政府主导机制 |
6.3.3 群众参与机制 |
6.3.4 组织协调机制 |
6.3.5 资金投入机制 |
6.3.6 考核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研究(1948-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释义 |
1.3.1 认同 |
1.3.2 政治认同 |
1.3.3 辽宁地区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原因和条件 |
2.1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原因 |
2.1.1 东北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党在辽宁地区政治认同建构的首要选择 |
2.1.2 政治认同建构有助于发挥辽宁地区工业优势 |
2.1.3 政治认同建构是党在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作 |
2.2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条件 |
2.2.1 中共进入东北为党在辽宁地区政治认同建构提供前提条件 |
2.2.2 东北全境解放为党在辽宁地区政治认同建构提供现实条件 |
2.2.3 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为辽宁地区政治认同建构提供经验借鉴 |
3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途径 |
3.1 以政权建设和发展民主建构政治认同 |
3.1.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3.1.2 密切党群关系 |
3.1.3 维护政治社会稳定 |
3.2 以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升建构政治认同 |
3.2.1 恢复国民经济安定民心 |
3.2.2 提高工业化水平 |
3.2.3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
3.2.4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
3.3 以意识形态建设和全面教育建构政治认同 |
3.3.1 清理旧社会意识形态遗毒 |
3.3.2 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
3.3.3 加强全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
4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成效与经验 |
4.1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成效 |
4.1.1 增强了党对辽宁人民的政治动员能力 |
4.1.2 促进了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4.1.3 为全国解放和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
4.2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经验 |
4.2.1 坚持党的领导是提升政治认同的保障 |
4.2.2 满足人民利益需求是提升政治认同的基础 |
4.2.3 提高人民政治参与度是提升政治认同的关键 |
4.2.4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是提升政治认同的核心 |
4.3 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4.3.1 具有一定“左”倾倾向 |
4.3.2 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到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形成基础 |
第一节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阐述 |
二、毛泽东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论述 |
第二节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形成的实践需要 |
一、思想路线偏差使党内政治生活内容僵化和党性弱化 |
二、政治路线“左”倾使党内政治生活经济建设重任受阻 |
三、组织路线扭曲使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建设陷入混乱 |
第二章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思想基础 |
一、领导全党冲破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束缚 |
二、做好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性教育 |
第二节 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实现路径 |
一、用两条战线斗争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分歧 |
二、阐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以党的政治路线为路径 |
第三节 依托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
一、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关系 |
二、党内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健全党内政治生活规章制度 |
第四节 落实干部“四化”的干部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组织支持 |
一、明确干部选拔原则和平反冤假错案转变干部路线 |
二、抓好“四化”培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的新干部 |
第五节 践行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内外合力 |
一、密切联系群众为其落实培养内生依靠力量 |
二、加强群众监督为其落实构建外部监督机制 |
第三章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推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回归正轨 |
一、提升了新时期广大党员的思想和党性素养 |
二、使党内政治生活服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三、奠定了新时期党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基础 |
四、密切了新时期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
第二节 助力新时代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
一、为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 |
二、为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经验借鉴 |
三、为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现实引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图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概述 |
2.1.1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特点 |
2.1.3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原则 |
2.2 质量管理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2.2.3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 |
2.3 质量管理方法 |
2.3.1 三阶段控制法 |
2.3.2 戴明循环法 |
2.3.3 统计质量控制法 |
2.4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内容 |
2.4.1 人员的质量管理 |
2.4.2 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 |
2.4.3 材料的质量管理 |
2.4.4 施工方法的质量管理 |
2.4.5 工程环境的质量管理 |
2.4.6 工程检测的质量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M特大桥工程概况及建设质量管理挑战分析 |
3.1 M特大桥工程概况 |
3.1.1 项目简介 |
3.1.2 自然条件及施工环境 |
3.1.3 施工总体安排 |
3.2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
3.2.1 索塔变形控制不易 |
3.2.2 安装工程精度控制不易 |
3.2.3 钢箱梁线形控制较难 |
3.2.4 主桥钢箱梁焊接及变形控制较难 |
3.2.5 钢箱梁安装风险较大 |
3.2.6 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管理矛盾突出 |
3.3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
3.3.1 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3.3.2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不完善 |
3.3.3 施工过程管控存在漏洞 |
3.4 本章小结 |
4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对策 |
4.1 强化主体责任,提升质量意识 |
4.1.1 明确主要管理人员职责分工 |
4.1.2 分类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工作 |
4.1.3 提高人员质量意识 |
4.2 构建质保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
4.2.1 做好组织保障 |
4.2.2 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
4.2.3 规范质量管理流程 |
4.2.4 促进质量体系持续改进 |
4.3 规范材料管理,严格材料检验 |
4.3.1 细化材料及性能要求 |
4.3.2 强化材料供应保障 |
4.3.3 确保材料质量检验 |
4.4 严控工序质量,做好细节管控 |
4.4.1 索塔外观质量控制 |
4.4.2 焊接质量控制 |
4.4.3 涂装质量控制 |
4.4.4 缆索吊装质量控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绵阳三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概述 |
(二)国外研究概述 |
(三)研究发展趋势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三线建设决策的渊源与推进过程 |
一、党中央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渊源 |
(一)三线建设决策的理论基础 |
(二)三线建设的现实考量 |
二、党中央推进三线建设的总体情况 |
(一)第一次建设高潮 |
(二)第二次建设高潮 |
(三)全面收缩阶段 |
三、党中央对三线建设的调整与改造 |
(一)调整与改造的背景 |
(二)总体实施情况 |
第三章 三线建设战略在绵阳的实施及影响 |
一、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
(一)绵阳三线建设的布点原则 |
(二)绵阳三线建设的整体情况 |
(三)绵阳三线建设四大门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 |
二、三线建设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三、绵阳三线建设的总体特点 |
(一)采用会战方式,靠山而建,位置隐蔽分散 |
(二)军事色彩明显,科技含量高,国防贡献大 |
(三)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构筑了良好的工农互惠关系 |
(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了党的优良作风 |
第四章 进一步释放绵阳三线建设红利的思考 |
一、汲取三线建设经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慧 |
(一)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 |
(二)三线建设的时代启示 |
(三)进一步深化三线建设研究的思考 |
二、研究三线建设项目变迁,为探索新的军民融合道路提供借鉴 |
(一)三线建设对军民融合发展宏观政策的启示 |
(二)绵阳三线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三)对探索(绵阳)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考 |
三、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为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
(二)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
(三)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的思考 |
四、开发三线建设遗产,为绵阳新阶段的全面发展增砖添瓦 |
(一)三线建设遗产内涵、产生背景与开发模式 |
(二)绵阳三线建设遗产开发利用实践经验 |
(三)进一步完善绵阳三线建设遗产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一、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1.贫困 |
2.扶贫 |
3.对口扶贫 |
(二)相关理论 |
1.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2.协同理论 |
二、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的现状分析 |
(一)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工作简介 |
1.对口帮扶贫困村-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巴东村情况 |
2.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基本工作思路 |
(二)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的主要途径 |
1.统筹部署对口扶贫工作 |
2.精准识贫建档立档 |
3.系统规划对口扶贫路径 |
4.打造“一户一项目”+“特色农业基地”产业模式 |
5.光伏发电助力脱贫 |
6.多渠道保障对口扶贫资金投入 |
(三)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的初步成就 |
1.培养形成扶贫骨干队伍 |
2.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提升 |
3.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
4.提振贫困群体脱贫信心 |
三、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主要问题 |
1.对口扶贫着力点不够精准 |
2.培育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性不够 |
3.部分贫困群体脱贫主动性不强 |
4.扶贫干部工作推进效率不高 |
(二)原因分析 |
1.对口扶贫单位与扶贫干部、地方政府协同不到位 |
2.特色产业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持 |
3.贫困群体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
4.扶贫干部工作有待提升 |
四、国内其他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模式与经验借鉴 |
(一)国内其他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模式 |
1.国家电网乐山供电公司扶贫工作模式 |
2.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扶贫工作模式 |
(二)国内其他企业参与扶贫工作启示 |
1.加强与政府和多方社会力量的合作 |
2.丰富扶贫工作路径 |
3.提升贫困群体脱贫意识 |
五、完善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联动机制,聚焦脱贫重点难点 |
1.建立对口扶贫单位与地方政府有效沟通机制 |
2.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
3.强化与扶贫干部沟通协调 |
(二)联合多元主体实施对口扶贫,健全长效脱贫机制 |
1.联合政府部门参与服务购买发展特色产业 |
2.发动企业员工参与帮扶 |
3.动员贫困户共商“一户一项目”落实差异化帮扶 |
(三)加大扶贫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脱贫意识 |
1.以“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 |
2.以打造典型总结推广有益经验 |
(四)优化提升扶贫干部能力,促进成果转化 |
1.加大扶贫干部能力培训力度 |
2.加强优质扶贫项目对标交流学习 |
六、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扶贫干部访谈提纲 |
附录Ⅱ 贫困村民访谈提纲 |
致谢 |
(9)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兵器工业各级领导班子仍要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党建研究 ——以山西省怀仁市S国有煤炭企业为例[D]. 贾姝.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D]. 陈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的政治认同建构研究(1948-1956)[D]. 杨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研究[D]. 徐蒙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D]. 王明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绵阳三线建设研究[D]. 涂枫卿.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佛山供电局对口扶贫问题研究[D]. 李雨果.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9]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D]. 梅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