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5例

益气活血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5例

一、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5例(论文文献综述)

曾玉霞[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是传承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的重要内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而目前对该病处方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用药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推测药物-疾病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4个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备完整的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依据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诊断标准,筛选得到目标文献。然后将文献中的文章标题、数据来源、方剂名称、中药处方及剂量等录入微软办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制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文献调查表。在研究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前,统一和规范方剂的中药名称及药量。利用平台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对纳入研究的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再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获得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最后,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等平台,对高频药对主要活性化合物进行筛选及靶点预测,探寻药物成分-靶点-通路作用机制。结果1.总体:共纳入文献357篇,方剂393首,桃红四物汤运用的最多,用药以活血化瘀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补益类、理气类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苦为主,归经以肝经居多。当归-川芎是高频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2.层次:湿热下注证中,四妙散与四妙勇安汤运用最多,高频药物为川牛膝、当归、黄柏,药性以寒、苦为主,归肝、心、脾胃经居多,聚类分析演化出新的药物组合7条。血瘀湿阻证最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红花等,性味偏于温、甘,药物归经以肝为主,获得药物新组合7条。脾肾阳虚证中,除黄芪、当归、川芎外,附子、肉桂、山茱萸、淫羊藿、茯苓、白术出现频次较多,多属温性、味甘,主要归肝脾两经,演化出药物新组合4条。外用药物中,以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芒硝、冰片运用较多,药性温、寒,味苦、辛,归肝、心、脾经,获得新方12个。3.高频药对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归-川芎有效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64个,疾病靶点1653个,药物与疾病相关靶点34个。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30种生物功能,76条通路。推测当归-川芎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转录、细胞凋亡过程、氧化应激反应、激素水平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以对疾病的处方用药进行规律总结和分析,预测药物与疾病作用的共同靶点及通路,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缪小慧[2](2021)在《清肺活血方干预AECOPD痰热壅肺证PTS与脉图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清肺活血方干预AECOPD痰热壅肺证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与脉图的临床疗效。同时与西医内科基础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探讨其作用机制,并对该方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分析,发挥中医药治疗AECOPD的优势。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72例(其中各组分别考虑20%的脱落病例),将符合AECOPD痰热壅肺证血栓前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的内科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的内科治疗加清肺活血方。疗程为10天。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纤维蛋白原(FIB)、D-D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Hcy)、脉图指标(脉力h1、血管紧张度h3/h1、外周阻力h4/h1、左心室收缩功能t1)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Hb、PLT、hs-CRP、FIB、D-D、Hcy、h1、h3/h1、h4/h1、t1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Hb、PLT、D-D、Hcy均有显着差异(p<0.05);hs-CRP、FIB、h1、h3/h1、h4/h1、t1、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3.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Hb、PLT、FIB、Hcy均有显着差异(p<0.05);hs-CRP、D-D、h1、h3/h1、h4/h1、t1、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PLT、h4/h1、t1、中医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FIB、Hcy、h1均有显着差异(p<0.05);D-D、h3/h1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组对于AECOPD痰热壅肺证血栓前状态患者的治疗均有效果,但治疗组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5.中医疗效判定: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两组结果比较后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二便常规、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变化。实验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清肺活血方干预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血栓前状态与脉图,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内科基础治疗,且效果明显且安全。

吴思雨[3](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Elderly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EPN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蛋白尿分层情况,探讨中医各证型、不同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促进EPNS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高EPNS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拓展治疗手段。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EPNS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录入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方案等,并且将中医证型按本虚证与标实证分类,尿蛋白定量按≤4g/24h、4~8g/24h、≥8g/24h分为三组,分析得出中医证型、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组间相互比较的方法,评价治疗效果。2.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30例气虚血瘀型EPN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医基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方加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2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结果:1.回顾性分析1.1实际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EPNS患者72例,其中男女比例1.7:1,男性居多。65~69岁患者例数最多,占44.4%,平均发病年龄70.85±5.19岁。病程从10天至36年不等,病程在1至2年的患者最多,中位数为1年。35例行肾活检,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占68.6%。发病类型中,33例为初发,22例为复发,17例为经6个月及以上治疗无效者。发病时合并并发症18例,依次为感染(61%),深静脉血栓(22%),急性肾损伤(17%);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事件32例,依次为肝功能异常(38%),感染(31%),类固醇性糖尿病(22%),血肌酐由正常值升高为异常(9%)。合并基础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主要的基础病有高血压病(84.7%),2型糖尿病(22.2%),脑梗死(19.4%),冠心病(8.3%)。1.2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单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者最多,不同治疗方案有效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蛋白定量在4~8g/24h人数最多,占40.3%,≤4g/24h的占29.2%,≥8g/24h的占30.5%。不同蛋白尿分组在临床有效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在血清白蛋白方面有差异(P<0.05),肾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血清白蛋白均较前改善(P<0.05)。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肾功能、CKD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血尿酸较治疗前进一步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EPNS患者以气虚类证夹血瘀证最多见。不同本虚证在蛋白尿分层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水平最高,脾肾气虚证最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是脾肾气虚证最高,肺肾气虚证最低(P<0.01)。本虚证各证型在肾功能、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血肌酐水平最高,血瘀证最低(P<0.01),湿浊证与其他证型均有差异(P<0.05);湿热证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浊证最低(P<0.01)。标实证各证型在尿蛋白分层间的分布、尿素氮、血尿酸、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方面无差异(P>0.05)。2.前瞻性疗效观察:共有26例患者完成24周观察,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两组治疗前尿蛋白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12周、24周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P<0.01),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对照组治疗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肾功能各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降低D-二聚体方面疗效较对照组更好(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存在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生活质量得分均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72例EPNS患者以男性居多,病程长短不一,行肾活检的肾脏病理类型主要是膜性肾病,临床症状有轻有重,常合并并发症,用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易出现肝肾功能损伤。2.不同蛋白尿分层间疗效存在差异,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与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总胆固醇、CKD分期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3.EPNS患者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本虚证从脾肾气虚至肺肾气虚、脾肾阳虚尿蛋白定量递增,血清白蛋白从脾肾气虚至脾肾阳虚、肺肾气虚递减。标实证血肌酐从血瘀证至水湿证、湿热证、湿浊证递增,总胆固醇从湿浊证至血瘀证、水湿证、湿热证递增。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加用益气活血方能早期、显着改善EPN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蛋白尿、维持肾功能稳定、改善高凝状态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胡高斌[4](2021)在《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1 目的手术是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大脾亢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对脾切除术后患者能否改善肝功能及其肝功能的变化规律却少有研究。本研究基于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变化进行观察以及健脾活血中药对血瘀证的干预研究,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脾亢脾切除及其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2 方法2.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符合HLD合并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结合信封法按1:1平行随机和中途剔除不合格病例,最终分配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2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30例):术前常规进行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中分束结扎离断脾门血管行脾脏切除;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术后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②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二天予以我科自拟方健脾活血中药口服。连续口服6个月。2.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①手术前后肝功能:运用光电比色法通过生化分析仪(H7600-120E型,日立公司)进行检测;②PVST形成情况:采用数字彩色超声波诊断仪(Prosound α6)专人检测;③肝功能改善率;术后至术后6个月专人观察肝功能改善的例数。④血瘀证的情况:术后至术后6个月专人观察血瘀证的患者例数。2.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满足正态性检验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满足正态性检验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不满足正态性检验,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统计工具选用 SPSS20.0(SPSS,Version 20.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 结果3.1 肝功能化规律①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比较:术后第7天、14天、1月,观察组肝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肝功能计量资料比较:术后第7天、术后14天,观察组ALT、AST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6月,两组患者ALT、AST、DBIL、IBIL、ALB 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肝功能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变化规律:患者手术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上升,ALT、AST在术后3天、5天逐渐下降,后至第7天波动上升。IBIL、DBIL水平多在术后第5天开始逐渐下降。ALB水平自术后第3天开始呈上升趋势。患者术后ALT、AST、DBIL、IBIL均较术前逐步降低,ALT和AST均自术后第5天起正常例数开始增加,至术后第7天正常例数开始下降。IBIL、DBIL正常例数在术后波动增加。自术后1月至6月,各项肝功能指标多有所恢复。患者自术后1月起,AST、ALT正常例数水平均呈增加趋势,DBIL、IBIL、ALB正常例数水平呈现波动变化,但每月肝功能正常例数均多于术前正常例数。④两组患者Chil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hild分级比较:术后1—3月,观察组Chil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5月、6月,Child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术后血瘀证发生与肝功能关系术后14天、术后1月,观察组血瘀证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ST为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3.3 术后血栓形成与肝功能关系术后14天,观察组血栓形成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提示ALT、DBIL为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4结论4.1脾切除是能够改善门静脉高压症脾亢病人的肝功能,在肝功能的各项指标中,代表肝脏的处理功能的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较其余各项指标恢复明显。4.2脾切除术后血瘀证及PVST的发生,影响了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待血瘀证和血栓治疗痊愈后,患者的肝功能往往能得到改善。4.3健脾活血中药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瘀证和预防PVST形成有关。

刘振斌,王刚,李梦虎[5](202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和腔内技术的成熟为患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而祖国医学的经验与现代医学研究结合,历久弥新。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西医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郑庆磊[6](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汤及电针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陈国栋[7](2020)在《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去菀陈莝”理论,应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探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6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法淋巴引流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茵陈四妙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治疗,治疗周期14天,并且定期对双下肢肢围、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减少中医证候积分和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肢体周径差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的治愈率(16.67%)和显愈率(86.67%)分别优于对照组的3.33%和43.33%,显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去菀陈莝”理论,运用茵陈四妙汤能在减少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方面有效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较高,为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和研究思路。

李晓琼[8](2020)在《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Hcy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0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住院部就诊治疗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陈宣化汤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的Ranki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痰瘀阻络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Rankin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NIHS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NIHSS积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ADL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两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残障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Hcy水平有关。

梅鹏飞[9](2020)在《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不同用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改善预后,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2019年02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空港院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5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联合组、熏洗联合组、单纯肝素组三组,口服联合组术后予身痛逐瘀汤口服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熏洗联合组患者术后予身痛逐瘀汤外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单纯肝素组患者术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进行治疗,余治疗举措无差异,三组患者疗程均定为10天。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11天的D-二聚体、FIB、VAS疼痛评分、健侧及患侧大腿周径之差,统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等指标状况,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返院情况,然后将统计得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观察其疗效是否有差异。结果:1、凝血功能方面(D-二聚体、FIB):术后第1、5天、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凝血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D二聚体及FI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1天,组间比较,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熏洗联合组及口服联合组较单用低分子肝素钙对术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FIB)改善更佳。2、VAS疼痛评分:术后1、5、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组间比较,疼痛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1天,组内比较,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相比较于单纯肝素组对术后患者疼痛改善更为明显。3、大腿周径差:术后第1、5、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双下肢大腿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口服联合组、熏洗联合组、单纯肝素组三组患者大腿周径差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1天,比较三组患者间大腿周径差,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熏洗联合组对大腿肿胀改善效果最佳,口服联合组次之,单纯肝素组最次。4、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第11天,三组患者均于我院彩超室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单纯肝素组检查发现4例(11.4%)深静脉血栓,其余两组中熏洗联合组2例(5.7%),口服联合组1例(2.8%),三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三组治疗均有效防止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三组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差异不显着。5、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熏洗联合组术后有一例伤口感染发生,其余两组无伤口感染发生情况,三组术后均未发生其它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6、术后1个月返院率: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均未再入住我院骨科。结论:(1)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与外用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相比较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都能够更为显着地改善术后患者D-二聚体、FIB等相关凝血指标,降低肢体肿胀程度,减轻疼痛,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发生。其中,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与外用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于术后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善情况相似,对于术后患者疼痛的改善相似,均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治疗效果。但三组中,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组对于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的改善则最优,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组次之,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则疗效最差。(2)三组受试者近期疗效均较好,术后1个月内无返院住院治疗情况发生。

宋良琛[10](2020)在《消栓饮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TMmRNA、mEPCR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建立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兔模型,以消栓饮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大兔股静脉血管组织TMm RNA、m EPCR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消栓饮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5月龄,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27只采用钳夹联合石膏外固定法建立创伤性股静脉血栓兔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A消栓饮组,B低分子肝素钠组,C生理盐水组,剩下的归为D假手术组,每组9只;之后分组给药喂养,连续1周,在术后第1、3、7d第二次给药后4h取股静脉血管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造模成功后的相同时间段里,完成造模的消栓饮组、低分子肝素钠组、生理盐水组的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均<0.01)。术后第1d,低分子肝素钠组TMm RNA、m EPCRm RNA水平较消栓饮组、生理盐水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栓饮、生理盐水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7d,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消栓饮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组TMm RNA、m EPCRm RN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而消栓饮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消栓饮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组术后第3、7d的TMm RNA、m EPCRm RNA表达较术后第1d均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d较第3d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生理盐水组的TMm RNA、m EPCRm RNA在第3d达到最低值,但与第1、7d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假手术组的TMm RNA、m EPCRm RNA一直保持最高表达,且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消栓饮能提升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上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促进蛋白C抗凝系统活性,达到治疗DVT的目的。

二、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下肢DVT研究现状及分析
    2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学术传承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总体挖掘结果分析
    2 层次挖掘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Wells 评分表
    附录二 中药药名规范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清肺活血方干预AECOPD痰热壅肺证PTS与脉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肺胀痰热壅肺证诊断标准
        1.3 疗效判定
        1.3.1 中医疗效评价量化表
        1.3.2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
        1.3.3 脉图指标
        1.4 试验病例标准
        1.4.1 纳入标准
        1.4.2 排除标准
        1.4.3 脱落病例标准
        1.4.4 剔除病例标准
        1.4.5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案
        2.2 治疗方案
        2.2.1 试验药物
        2.2.2 用药方案
        2.2.3 合并用药
        2.3 试验药物管理
        2.4 观测指标及观察时点
        2.4.1 安全性指标
        2.4.2 疗效性指标
        2.5 观查时点
        2.6 疗效判定标准
        2.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6.2 疾病疗效评价
        2.7 统计分析方法
    3 数据分析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两组治疗前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比较
        3.1.4 两组治疗前脉图指标比较
        3.1.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疗效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后Hb、PLT、hs-CRP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后FIB、D-D、Hcy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脉图指标比较
        3.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5 两组治疗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比较
        3.2.6 两组治疗后脉图指标比较
        3.2.7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8 治疗后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
        3.3.1 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肾功能组内比较
        3.3.2 二便常规及心电图情况
        3.3.3 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4 分析讨论
        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2 AECOPD的中医认识
        4.2.1 AECOPD中医的病因病机
        4.2.2 AECOPD的中医治疗
        4.3 AECOPD的西医认识
        4.3.1 AECOPD西医的发病机制
        4.3.2 AECOPD的西医治疗
        4.4 AECOPD与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4.5 血瘀证与PTS的相关性研究
        4.6 脉图
        4.7 清肺活血方的由来
        4.7.1 清肺活血方的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8 临床疗效分析
        4.8.1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疗效评价
        4.8.2 脉图的疗效评价
        4.8.3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4.8.4 中医疗效判定
        4.8.5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1 存在问题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AECOPD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AECOPD的研究进展
        1.1 肺胀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辨证论治
        1.2.1 从营卫论治
        1.2.2 从痰与气论治
        1.2.3 从脾论治
        1.2.4 从瘀论治
        1.3 中医药治法
        1.3.1 祛邪利肺法
        1.3.2 益气活血化痰法
        1.3.3 宣肺通腑法
        1.4 其他特色疗法
        1.4.1 中药穴位敷贴法
        1.4.2 刺络放血疗法
    2 AECOPD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AECOPD的发病机制
        2.1.1 气道炎症
        2.1.2 蛋白酶及抗蛋白酶失衡
        2.1.3 氧化应激
        2.1.4 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和免疫因素
        2.2 西医治疗进展
        2.2.1 控制感染
        2.2.2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2.2.3 支气管扩张剂
        2.2.4 抗凝剂
    3 AECOPD与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4 血瘀证与PTS的相关研究
    5 脉图的研究进展
    6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3)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1.1 疾病定义
        1.2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1.3 治疗
        1.4 小结
    2 中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2.1 对EPNS病名的认识
        2.2 对EPNS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EPNS
        2.4 小结
第二部分 EPNS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型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EPNS的临床疗效观察
        4.1.1 一般资料
        4.1.2 尿蛋白定量分层情况
        4.1.3 治疗方案情况
        4.1.4 临床总体疗效情况
        4.1.5 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总体疗效的关系
        4.1.6 蛋白尿分层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4.1.7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治疗情况
        4.2 EPNS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4.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2.2 本证合并兼证分布情况
        4.2.3 中医证型与蛋白尿分层的关系
        4.2.4 中医证型与血压的关系
        4.2.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前瞻性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疗效情况
        4.2.1 临床总体疗效
        4.2.2 中医证候疗效
        4.2.3 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简表各项得分的变化
        4.2.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4.3 临床研究期间不良反应
        4.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益气活血方制方背景及组方思路
    2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
        3.2 前瞻性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
    附录2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方案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表
    附录4 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5 CKD分期
中英文缩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1.2 伦理和知情同意
        1.1.3 诊断标准
        1.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与两组治疗方案选择
        1.2.1 治疗方法
        1.2.2 两组治疗方案选择
        1.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规律
        2.2.1 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的比较
        2.2.2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量资料比较
        2.2.3 两组患者Child分级比较
        2.2.4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量资料的变化规律
        2.2.5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数资料的变化规律
        2.3 术后血瘀证发生与肝功能关系
        2.3.1 两组患者血瘀证发生率比较
        2.3.2 肝功能的变化与血瘀证形成关系
        2.4 术后血栓形成与肝功能关系
        2.4.1 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比较
        2.4.2 肝功能的变化与血栓关系
第二部分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脾功能亢进的认识
    2 中医内治改善肝功能
        2.1 中药内服
    3 中医外治法改善肝功能
        3.1 中药外敷
        3.2 中药灌肠
        3.3 针灸治疗
        3.4 推拿治疗
    4 联合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1.1 保守治疗
        1.1.1 单纯抗凝治疗
        1.1.2 系统溶栓治疗
    1.2 介入治疗
        1.2.1 滤器置入
        1.2.2 CDT
        1.2.3 PMT
        1.2.4 PTA和支架置入术
2 中医治疗
    2.1 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目前,本病的证候诊断尚无统一标准,病机不外乎瘀、湿、热、虚,临证治疗,必先辨明病机。
    2.2 外用中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展望

(7)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研究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治疗周期
        2.3 观察指标
        2.4 评价时间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3.3 LEL index
        3.4 安全性指标
        3.5 临床有效率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4.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4.3 “去菀陈莝”的内涵及在下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
        4.4 茵陈四妙汤
        4.5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6 此次研究的不足
        4.7 今后的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于淋巴水肿的治疗
    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淋巴水肿的分类
        2.3 淋巴水肿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2 附件一 中医证候积分表
    3 附件二 病例观察表
致谢
论文着作
附件1
科研课题
附件2

(8)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文献研究
        1.1 病名初探
        1.2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分型
        1.5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法
        1.6 中成药治疗
        1.7 导师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风病类型诊断
        1.5 中风病分期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和脱落标准
        1.9 研究中止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一般资料分析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果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论扶阳理论三焦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1.1 扶阳思想概述
        1.2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与中风病
        1.3 阳虚为本,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1.4 论三焦气机不畅与中风病
        1.5 痰瘀互结,中风病发病之标实
        1.6 桂枝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理论探讨
        1.7 桂陈宣化汤的立方依据
    2 桂陈宣化汤的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2.1 组成及方解
        2.2 药物分析
        2.3 现代药理分析
    3 血浆Hcy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
    4 观察指标分析
    5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案
        2.4 术后处理
        2.5 术后试验用药
        2.6 观察及记录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完成状况
    2 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2.1 三组患者性别、手术部位、疾病类型比较
        2.2 三组患者的BMI、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3 三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比较
    4 三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比较
    5 三组患者术后双下肢周径差比较
    6 三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7 DVT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8 术后1个月返院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传统中医对DVT的认识及预防
        1.1 DVT在传统医学中的概念
        1.2 传统医学认为的DVT发生因素
        1.3 传统医学预防DVT
    2 西医对DVT的认识及预防
        2.1 DVT的概念
        2.2 DVT的形成因素
        2.3 髋关节置换术后DVT产生机理
        2.4 DVT的诊断
        2.5 DVT的预防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3.2 神经损伤
        3.3 术后脱位
        3.4 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
        3.5 术后感染
        3.6 术后疼痛
        3.7 其它并发症
    4 中医药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应用
        4.1 中医外治
        4.2 中药内服
        4.3 中药静滴
        4.4 中医复合疗法
    5 身痛逐瘀汤现代研究
        5.1 组方整体研究
        5.2 单药研究
        5.3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身痛逐瘀汤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消栓饮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TMmRNA、mEPCR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及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中心
        1.2 实验主要用药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实验给药
        2.4 处理方法
        2.5 标本采集
    3 指标观察与检测
        3.1 大体观察
        3.2 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
        3.2.1 RNA 提取
        3.2.2 RNA反转录
        3.2.3 RT-q PCR检测
        3.3 兔股静脉血管病理切片检测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兔的一般情况比较
    2 DVT模型建立
        2.1 肉眼观察各组兔子左侧股静脉形态、颜色
        2.2 兔股静脉病理学切片结果
    3 一般资料比较
    4 各组兔股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上TMm RNA的表达
    5 各组兔股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上m EPCRm RNA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及分析
    1 现代医学对DVT的研究与认识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炎症的关系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内皮细胞的关系
        1.3 对内皮细胞蛋白C抗凝系统的认识
        1.4 关于指标TMm RNA、m EPCRm RNA
        1.5 现代医学对DVT的治疗
        1.6 低分子肝素的抗炎作用
    2 祖国医学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与研究
    3 消栓饮组方及药理学研究分析
    4 消栓饮对内皮细胞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的影响
    5 缺陷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实验相关图片

四、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D]. 曾玉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清肺活血方干预AECOPD痰热壅肺证PTS与脉图的临床研究[D]. 缪小慧.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思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D]. 胡高斌.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刘振斌,王刚,李梦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1(01)
  • [6]益气活血通络汤及电针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D]. 郑庆磊. 滨州医学院, 2020
  • [7]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D]. 陈国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晓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梅鹏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消栓饮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TMmRNA、mEPCRmRNA表达的影响[D]. 宋良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益气活血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