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热”分析

“开发区热”分析

一、“开发区热”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熙宁[1](1993)在《开发区“热”的综合评析》文中指出开发区建设由于热而无度,结果弊病丛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但开发区热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应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热”实际是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对业已出现的开发区“热”,既不能任其自然,也不能一概否定,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处理重点与全面、发展与改革、借鉴外地经验与从实际出发、政策优惠与改善环境、开发与保护等关系,以保证开发区健康正常发展.

潘熙宁[2](1993)在《开发区热的综合评析》文中认为 开发区"热"宛如飓风骤至近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各地纷纷"筑巢引凤",办开发区的热潮一时间席卷全国,成了1992年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问题.据农业部统计,到1992年底止,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9000多个,而80年代末,全国开发区总数不超过700个.各种名目的开发区洋洋大观不下几十种.如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加工出口区、工业开发区、农业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个体私营经济小区、科技工业园区等等不一而足.既有全国人大批准的特区,也有国务院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国家科委和国

潘熙宁[3](1993)在《开发区“热”评析》文中提出 开发区“热”并非空穴来风办开发区成了1992年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问题。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有事实为据:一是数量多。据农业部统计,到92年底止,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9000多个,有的县

张伟[4](1993)在《“开发区热”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梯度开放格局。在这种大开放格局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开发区)的出现,是最有代表性的。近年来,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兴起了一股“开发区热”。

张伟[5](1993)在《“开发区热”评析》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梯度开放格局。在这种大开放格局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开发区)的出现,是最有代表性的。近年来,

潘熙宁[6](1993)在《开发区“热”的综合评析》文中提出 办开发区的热潮席卷全国,成为1992年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问题。开发区“热”弊病丛生开发区的建设由于热而无度,结果弊病丛生,出现了一些需要高度警醒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布点分散,效果很不理想。由于开发区遍地开花,无法形成合力,本来应该具备的“七通一平”等硬环境迟迟不能改善。限于财力,很多开发区只能实现“四通”、“二通”甚至“一通”。结果在绿

祝年贵[7](2004)在《招商引资论》文中提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强国之路,闪现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丽轨迹。招商引资则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显着标志。依靠招商引资,我国促进了对外、对内开放和经济发展。伴随并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招商引资,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伟业贡献巨大:在发展的早期,招商引资为我们带来了稀缺的资金、技术和广阔的市场:随着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招商引资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管理模式,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以及制度变迁。 中国的现代化和强国之路,已经由当初的“数量”阶段进入“质量”阶段。同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新的平台上展开。与这种变化甚至变革相适应,人们对招商引资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认真研究我国招商引资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论文从三个层面上构建了我国招商引资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框架。 首先,论文通过概念、演变历史以及经典作家的阐述和学者的研究等建筑了招商引资的研究平台。 本文对我国招商引资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回顾,对招商引资的概念、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剖析,力图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招商引资的作用,同时也期望从历史和理论的脉络来把握招商引资的变化,从而力图建立论文对招商引资研究的坚实基础。 论文还分别对共产主义经典作家、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招商引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对招商引资的起源、理论基础(包括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理论流派)、形式、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阐述,建立论文对招商引资研究的理论基石。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认为,不同地域之间利润率存在差异,虽然这个差异最终趋于平均化,然而毕竟存在着获取高利润率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西方经济学者则阐述了投资国对外投资和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动因,主要有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韦伯的工业投资区位理论和钱钠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理论,这些西方国际投资理论不仅能够解释东道国大力吸引外资的原因,能够解释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招商引资。特别是韦伯的工业投资区位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招商引资必须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和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能形成集聚效应.只有充分挖潜拥有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独特优势,创造一定的集聚基础,进而才能产生出集聚招商引资效应。通过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和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外资理论的比较研究,本文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的理论,认为区域平均利润理论是招商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其次,在进行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详尽而深入地研究了招商引资主体,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环境塑造,招商引资的风险与防范等招商引资“范畴”.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研究招商引资的主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招商引资主体的演变,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过程。论文改变了单一的招商引资主体的传统,构建了一个以政府规制主体、企业为核心主体、开发区为媒介主体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集成主体。新型招商引资主体的确立,既是中国国情的招商引资的需要,也是在新的背景下,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从而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伟业的需要。 本文把内资和外资有机地融合,不仅探讨了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探讨了国内资金尤其是民间资金跨地区、跨部门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不只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方面,更重要的是拉动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 论文探讨了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抉择的影响。招商引资弥补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但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影响了我国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对投资环境的分析主要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投资环境的优劣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塑造优越的投资环境,降低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来投资者的风险是招商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招商引资的集成主体,政府、企业及开发区应着力加强投资环境的塑造,营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投资环境。 论文研究指出,招商引资在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引发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我们在利用外来资金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文章提出了招商引资中防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对策措施。 最后,论文通过对招商引资案例的剖析,来验证、支撑和完善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 论文密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以开发区为个案,深入探讨了招商引资制度安排和创新取向。针对目前开发区多头管理、政出多「1、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小机构、大服务”为理念来构造一种相对独立的、扁平式的宏观管理体制。在微观方面则提出了开发公司按企业化运作,实行自主经营,为园区企业提供商业化

张伟[8](1993)在《“开发区热”评析》文中指出 中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梯度开放格局。在这种大开放格局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开发区)的出现,是最有代表性的。近年来,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王成艳[9](2007)在《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继加快,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在投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拉动力的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诱发投资过度扩张而导致国民经济总量增长过快及结构性失衡。这一时期的宏观调控既要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也要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及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调控形势,中央政府积极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使之成为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后的第三大调控政策。而目前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这一议题的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整体层次,还是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存在明显不足与空白之处。加强本议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宏观调控理论,指导我国宏观调控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当前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议题既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予以简要评析的基础上,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为背景,运用比较分析法、类推法、博弈分析等研究方法,沿着总论--分论的基本逻辑思路,首先从生产力构成要素及经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两个层面,揭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讨论了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传导渠道及其传导机制;接下来,从实践与操作层面,阐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及调控手段体系,从而相对完整的构成了本项研究的总论部分;在总论的基础上,结合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三大领域----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协调发展,调控依据、调控机制、调控绩效等分别予以论述,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构成了本项研究的分论部分;最后,还力争站在历史高度前瞻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通过紧缩或松动“地根”,配合“银根”政策,及时为经济发展“踩油门”、“点刹车”,是当代中国宏观调控所独有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土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可能性。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生产要素特别是公有制度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机制超越了行政划拨主导,却又未完全走向市场化,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创造了可行性。(2)转型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的历史任务,因此,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平稳快速发展。为此,土地政策不仅要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调控投资总量从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通过控制土地供应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实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还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严格土地行政审批,加强土地供给管理,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最基本政策手段。在土地资源配置尚未完成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强土地审批管理仍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严格行政审批既可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扩张速度,调节产业用地结构,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指导,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要适应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要求,加快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机制(土地规划)的市场取向改革,更有效地发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土地供给的管理作用。此外,还要积极完善土地税制,调节土地需求,从根本上抑制投资需求的过度扩张。(4)土地配给渠道与土地价格渠道是兼具“行政性”和“市场性”的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传导的两条基本路径。土地配给渠道主要通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层层分解,实现国家对建设用地总量、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控制,进而对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调控。随着我国土地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土地价格渠道对于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传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紧缩土地供应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不仅有效地控制土地相关投资活动,还有利于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转型时期,要加强两种机制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5)积极培育土地市场是土地政策有效参与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国家宏观调控要建立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亦是如此。转型时期拉动投资过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廉价生产要素。通过构建完善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客观真实而灵敏地反映土地供求状况,及时有效约束和引导土地需求,因而合理引导投资,并促进土地的集约与节约利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为契机加快土地市场化改革,实现以调控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6)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治理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性失衡与体制性失衡的有效措施。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与效果表明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然而,一方面,无论是宏观调控的广度、深度,还是调控政策的适应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将是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主要调控政策,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其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非主导地位。因此,要合理定位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参与”地位。要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抑制投资的过度膨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同时,要注意两类调控政策的同向性,即紧缩性的土地政策要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以发挥更大的调控威力。(7)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以行政审批为特色的计划体制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土地要素供求将走向市场化,届时,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的历史任务将走向终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功能的结束。随着以土地行政审批为特征、兼具“行政性”与“市场性”的土地政策转变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下完全“市场性”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表现形式、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等都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邹鑫[10](2019)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国家高新区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理论法学的研究方法,分六大部分展开研究。总体结构为:导论部分,结合国家高新区30年来的发展成绩和自己熟悉的高新区行政管理工作,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学者在高新区立法研究、区域法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之不足,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即本文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地方法治、区域法治的基本范畴、动力机制、价值取向和对高新区立法、执法经验的理论反思;本文研究的实践问题,是如何实现高新区的立法和执法的法治化,力图在地方(区域)法治理论与高新区法治实践之间的目光逡巡中寻找法治中国建设的真知。第一章,围绕地方法治、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和产生的学术争议,笔者区分了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的概念和不同类型,提出了对区域法治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以此为基础,论证了高新区是区域的表现形式,高新区法治是我国区域法治的组成部分,高新区法治研究应当借鉴区域法治理论等基本观点。在对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区域法治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作为区域法治的理论维度,用以指导论文研究。第二章,以地方法治的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在评述地方法治竞争理论、政府推进型法治发展道路理论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借助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要素聚集动力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地方法治服务于聚集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产物,聚集经济推动法治发展的观点。提出创新是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高新区法治的基本精神的观点。第三章,围绕高新区的立法活动,研究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规范高新区设立、管理活动中的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的制定、修改过程,指出了我国高新区政策与立法的特点和不足;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高新区立法经验的总结,对完善我国目前高新区立法提出了若干建议。第四章,围绕高新区的行政法治,通过裁判文书网的司法大数据,分析了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包括行政诉讼主体资格);从与行政体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我国现有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入手,将高新区行政体制类型化为“促进型行政体制”而非“管理型行政体制”,讨论了在“促进型行政体制”类型下高新区管委会在科技、人才、金融、投资、税收和培养中介机构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的角色,提出了改革高新区行政执法体制的方向。第五章,从区域法治理论反思的角度,论证了我国高新区法的部门法属性,总结了我国高新区“先行先试”的立法经验,提出为避免国内高新区“立法雷同”而应当在跨域立法调研中应当采取的正确步骤。

二、“开发区热”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区热”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7)招商引资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2 本课题研究动态
        1.2.1 外商投资理论基础
        1.2.2 招商引资的效应研究
        1.2.3 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1.4 论文研究主要创新点
2 招商引资历史沿革及相关范畴解析
    2.1 招商引资的历史沿革
        2.1.1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招商引资
        2.1.2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的招商引资(1840年—1949年)
        2.1.3 第三阶段——建国后的招商引资
        2.1.4 我国各阶段招商引资的特点比较
    2.2 招商引资概念释解
        2.2.1 招商引资概念解析
        2.2.2 招商引资与利用外资的比较分析
    2.3 招商引资的基本类型
        2.3.1 招商引资分类的意义
        2.3.2 招商引资分类的标准
        2.3.3 招商引资具体分类
    2.4 我国招商引资的特点分析
        2.4.1 我国外资招商的特点
        2.4.2 我国内资招商呈现的特点
3 招商引资的理论思考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招商引资的理论贡献
        3.1.1 马克思区域平均利润率——招商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3.1.2 经典作家关于招商引资条件的论述
        3.1.3 经典作家关于招商引资的形式的概括
        3.1.4 典作家关于招商引资意义的阐述
    3.2 现代西方招商引资理论述评
        3.2.1 投资者对外投资的理论基础
        3.2.2 招商者吸引外资的理论基础
    3.3 新中国领导人的招商引资思想
        3.3.1 毛泽东的招商引资思想
        3.3.2 邓小平招商引资思想
        3.3.3 江泽民招商引资思想
4 招商引资集成主体
    4.1 政府规制主体
        4.1.1 政府规制与招商引资
        4.1.2 政府主体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4.1.3 政府主体的负面效应及原因
        4.1.4 政府规制主体的职能定位及转变
    4.2 企业核心主体
        4.2.1 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4.2.2 企业—招商引资的核心主体
        4.2.3 企业作为招商引资核心主体的新思路
    4.3 开发区媒介主体
        4.3.1 开发区依托的理论内涵
        4.3.2 开发区媒介主体的特点
        4.3.3 开发区媒介主体的职能
        4.3.4 开发区招商引资经济动机分析——以四川某开发区为例
5 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
    5.1 招商引资与经济增长
        5.1.1 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5.1.2 招商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3 招商引资对国内消费的影响
        5.1.4 招商引资对净出口的影响
    5.2 招商引资与技术进步
        5.2.1 外商投资的技术意义
        5.2.2 招商引资促进技术进步的理论研讨
        5.2.3 招商引资促进技术进步的效应分析
        5.2.4 招商引资中技术进步的主要缺陷
    5.3 招商引资与经济体制
        5.3.1 招商引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5.3.2 招商引资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
        5.3.3 招商引资对企业制度的影响
        5.3.4 外商投资对经济体制变迁的拉动效应
6 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抉择
    6.1 招商引资对优化产业结构的总体影响
        6.1.1 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机理研究
        6.1.2 招商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
        6.1.3 招商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障碍评析
    6.2 招商引资产业导向的分析
        6.2.1 外商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现状
        6.2.2 外商投资方向选择与我国引资目标错位的原因分析
        6.2.3 加大对外资的导向力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6.3 开发区的产业特色抉择
        6.3.1 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产业问题
        6.3.2 开发区产业特色的政策建议
7 招商引资的环境塑造
    7.1 招商引资环境的内涵
        7.1.1 招商引资环境的涵义
        7.1.2 招商引资环境的分类
        7.1.3 招商引资环境的主要内容
    7.2 招商引资环境评价
        7.2.1 等级评分法
        7.2.2 因素评分法
        7.2.3 “冷热国”对比法
        7.2.4 投资环境准数法
        7.2.5 多因素加权法
        7.2.6 关键因素评价法
        7.2.7 动态分析法
        7.2.8 我国大陆投资环境的评估
    7.3 我国招商引资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7.3.1 我国投资环境的状况
        7.3.2 我国招商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7.4 治理和完善我国的招商引资环境
        7.4.1 塑造招商引资环境的原则
        7.4.2 塑造招商引资环境的举措
8 招商引资的风险与防范
    8.1 招商引资风险的涵义及类型
        8.1.1 招商引资风险的涵义
        8.1.2 招商引资风险的类型
    8.2 招商引资的政治风险与防范
        8.2.1 政治风险内涵
        8.2.2 我国招商引资中的政治风险
        8.2.3 招商引资中政治风险的防范
    8.3 招商引资的经济风险与防范
        8.3.1 招商引资经济风险的涵义
        8.3.2 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8.3.3 招商引资经济风险的防范
    8.4 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评析
        8.4.1 国内学者对国家产业安全内涵相关争鸣评析
        8.4.2 利用外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评价
        8.4.3 国际产业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8.4.4 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与举措
    8.5 金融业利用外资的风险与防范
        8.5.1 关于金融安全内涵的各种学术观点
        8.5.2 招商引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8.5.3 招商引资金融风险的防范
9 招商引资制度安排与创新——以开发区为例
    9.1 开发区:一种典型的招商引资制度安排
        9.1.1 开发区的定义及历程
        9.1.2 关于开发区的制度安排述评
        9.1.3 开发区制度安排的效率
        9.1.4 开发区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
        9.1.5 我国开发区管理模式
    9.2 开发区招商引资制度设置的时弊
        9.2.1 我国开发区制度时弊形成的背景
        9.2.2 中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弊端
        9.2.3 开发区“三农”制度存在的问题
        9.2.4 开发区招商引资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9.3 开发区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的取向
        9.3.1 开发区招商引资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9.3.2 开发区招商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
        9.3.3 开发区招商引资“三农”制度的创新
        9.3.4 开发区招商引资土地制度的创新
        9.3.5 开发区招商引资法律制度的创新
        9.3.6 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退出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技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9)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方法和依据
    1.3 研究内容结构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几个主要议题及其论争
    2.2 总体性简要评论
    2.3 本章小结
3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涵、依据与传导机制
    3.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涵义、特点与作用定位
    3.2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
    3.3 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传导渠道及其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与手段体系
    4.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
    4.2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4.3 参与宏观调控的土地政策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总量调控
    5.1 土地是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
    5.2 土地政策实施总量调控的机制分析与初步实践
    5.3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方向与重点
6 土地政策参与产业结构调控
    6.1 产业结构变动与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6.2 土地政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控的机制分析与实践
    6.3 产业结构调控绩效分析
    6.4 建立产业结构调控的长效机制
7 土地政策参与区域协调发展调控
    7.1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7.2 适时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区域经济发展
    7.3 发挥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计划指导作用
    7.4 构建市场取向的土地用途管制实施机制
    7.5 以土地利用布局为导向积极引导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前瞻
    8.1 主要研究结果
    8.2 前瞻: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长期性及其宏观调控功能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10)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高新区法治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对高新区法治的研究综述
        三、对国内外高新区法治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
第一章 区域法治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与概念探析
        一、“地方法治”或“区域法治”研究的缘起
        二、“地方法治”与“区域法治”的概念探析
    第二节 区域法治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区域法治理论
        二、区域法治的理论维度
第二章 高新区法治的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
    第一节 区域法治动力及动力机制的一般理论
        一、地方法治竞争理论及其局限性
        二、政府推进型法治发展道路理论
        三、要素聚集动力机制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
        一、科技是高新区聚集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创新是高新区法治的价值取向
        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高新区法治的基本精神
第三章 高新区法治的立法建构
    第一节 高新区立法的历史检视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及政策、立法变迁
        二、高新区立法的现实检讨
        三、我国高新区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第二节 高新区立法的域外经验
        一、域外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方面的立法实践
        二、域外立法实践对我国高新区立法的启示
第四章 高新区的行政法治
    第一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
    第二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综合执法
    第三节 高新区管委会的促进型行政
第五章 高新区法治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高新区立法的部门法属性
        一、区域立法的概念评判
        二、高新区地方立法的部门法定位
    第二节 高新区立法与“先行先试”的立法经验
        一、“先行先试”立法模式的界定
        二、法治试验的功能及其完善
    第三节 高新区立法的复制与推广
        一、问题的提出
        二、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价值探寻:比较法学的视角
        三、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基本功能:比较方法的转向
        四、跨区域地方立法调研的步骤设计:功能比较的运用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开发区热”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发区“热”的综合评析[J]. 潘熙宁.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93(05)
  • [2]开发区热的综合评析[J]. 潘熙宁. 统计与决策, 1993(04)
  • [3]开发区“热”评析[J]. 潘熙宁. 经济问题, 1993(05)
  • [4]“开发区热”评析[J]. 张伟. 投资研究, 1993(06)
  • [5]“开发区热”评析[J]. 张伟. 国际贸易问题, 1993(06)
  • [6]开发区“热”的综合评析[J]. 潘熙宁. 决策借鉴, 1993(03)
  • [7]招商引资论[D]. 祝年贵. 四川大学, 2004(02)
  • [8]“开发区热”评析[J]. 张伟. 党校科研信息, 1993(02)
  • [9]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D]. 王成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10]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治问题研究[D]. 邹鑫. 武汉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开发区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