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管理机制下教师职责初探

“学分制”管理机制下教师职责初探

一、对“学分制”管理机制下的导师职责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冯阳[1](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杜智萍[2](2008)在《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不仅是其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同时也是其卓越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因素。导师制作为牛津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它的历史演变不仅见证了牛津大学不断迎接挑战,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而且也同样见证了英国传统大学理念沉稳渐进,执着追求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不断努力。研究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发展历史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英国大学学院制和导师制教学传统的理解,丰富英国高等教育史研究,而且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牛津大学导师制在导师职业和导师教学两方面所呈现的特点,可将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0年牛津大学考试改革开始到1854年《牛津法案》颁布:是牛津大学导师制作为大学教学制度的正式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导师在学院的职业地位得以确立,以奥里尔学院三位杰出导师的教学实践,特别是纽曼的教学改革为代表,牛津大学形成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中心的导师制。第二阶段从1854年《牛津法案》颁布到1914年,是牛津大学导师职业的学术化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导师开始更多地关注科学研究,在从事学院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承担起了大学研究者的角色。导师成为牛津大学中的一项学术性职业。第三阶段从1914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是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牛津大学导师制应对战争的挑战以及战后学生人数和经济投入的巨大波动而不断进行调整。经过战后初期至70年代前一系列外部调查的推动,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第四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资源日益紧张以及学科领域不断扩展的多重压力下,牛津大学导师制呈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发展受到英国宗教改革、经济发展、绅士教育观演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科分化与专业化、大学学院制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迟缓、渐进和稳定的特征。导师制是牛津大学自由教育传统的核心体现,其蕴涵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牛津大学导师制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英国的其它高等院校以及美、德、中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都广为传播。尽管很少有大学能够像牛津大学那样实施严格的导师制,但是牛津大学导师制蕴涵的大学教学理念无疑已被各国普遍接受。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沿革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陈招万,杨娜[3](2015)在《本科导师制下师生沟通行为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科导师制被看成学分制管理机制必要的补充,并在高校中得到普遍推广。本文以导师与学生的沟通行为作为考察对象,对不同条件下的导师与学生的沟通行为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在理性的条件下,学生与导师的沟通会呈现出假象,沟通无法真实呈现,从而导致导师制有可能失效。建议管理者应从增加福利、信息与合作三个方面对导师制度进行优化。

凡文吉[4](2016)在《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的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都植根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之中,放眼世界,课程改革往往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对于大学而言,高等教育最微观的落脚点就在课程。课程折射出整个高校改革,而高校改革的落脚点在课程。在大学课程被日益关注的同时,课程资本主义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也应运而生,课程资本主义行为的实质是大学课程资本理念的演绎。大学课程资本是指大学教育主体(组织系统及相关教师)所有或控制的,在能给其带来经济效益的课程资源的前提下,经由课程载体开发并以商品的形式发生交换,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课程价值存量资产总和。本文创新地提出大学课程资本概念,并遵循大学课程资本成立何以可能,大学课程资本为何,大学课程资本对课程管理适用性的逻辑论证了大学课程资本理论。在大学课程资本理论视域下,针对课程管理中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流通、课程评价等环节展开对我国高校课程管理改革的研究。大学课程资本理论是本文的理论依据,所涉及的主要是规定性研究。通过梳理大学课程资本的理论起源、实践背景以及运用政治经济学及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相关理论证明了大学课程资本的存在并对其定义,对大学课程资本所具有的特性及功能等加以论述。根据课程管理基于课程演绎的逻辑,以及课程资本通过课程资本主义作用于课程管理的现实依据,验证了通过课程资本理论更有助于我们解决涉及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的诸多问题的假设,并对大学课程资本应用于课程管理的边界和分析逻辑加以限定。对于我国的大学课程开发而言,存在课程目标知识本位、课程导向政府本位、教师课程开发主动性缺失等问题。从大学课程资本角度考量而言,其原因主要由于“国家本位”思维惯性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锁定,课程资源配置市场环境不完善以及大学课程产权被忽视。对大学课程资本的观念借鉴,可促使我国大学课程开发管理从改革政府课程决策体制、改善课程资源配置市场环境和明晰大学课程产权进行改革。课程资源流通问题是我国高校课程管理实施环节的重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校内课程资源“诸侯割据”,校际间学分互换阻碍重重,开放性课程资源获取裹足不前。究其根本,从大学课程资本角度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流通交易成本过高,课程管理变迁存在制度阻碍,开放性课程资源建设诱致性因素缺失。参考西方大学课程流通管理中的课程流通“货币流动化”、课程流转协同合作化以及独立课程市场认证化等可借鉴经验。主要针对“学分货币”对课程管理改革提出建议,通过学分互换机制建设倒逼校际课程流通管理改革,加大开放性课程资源认证力度促进独立课程市场建设。课程效益评价是整个课程管理中重要的反馈与质量保障环节。在我国的课程评价中,往往存在课程评价主体单一,课程评价对象窄化,课程评价方法单调等问题。对大学课程资本而言,课程评价管理问题主要成因于政府垄断供给侧课程评价导致课程评价效益不均衡,课程评价体系计划经济思维影响课程评价指向,高校基于成本-收益预期降低自身课程评价标准。通过以第三方评价打破原有课程评价垄断,丰富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突围原有课程评价困局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大学课程评价管理改革。

刘炜杰[5](2017)在《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但是,当前职普比的下滑,以及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必要性的质疑的不断加剧,既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困境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而日益突出,也反映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应当在深刻把握当前发展困境的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推进。本研究瞄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困境入手,以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的问题本质是什么及其危害是什么、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是什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应当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实现、如何保障等为逻辑线索展开研究。本研究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认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困境,通过扎根理论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来发现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的问题本质。通过分析这一问题本质的发展危害,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重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并通过理论基础、基本框架和保障机制的建构,以及对已有实践行动的反思,建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的方向下的发展路径。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本研究的意涵解读和分析框架构建为核心主题,即第一章"导论";第二模块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方向调整的必要性分析为核心主题,具体包括第二章"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单一化发展的表征及危害"和第三章"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第三模块以新方向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路径建构为核心主题,具体包括第四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五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框架"、第六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保障机制"、第七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改革行动"以及第八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具体框架与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研究的缘起出发,分析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界定主要概念,说明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创新、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等方面的方案设计。第二章,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单一化发展的表征及危害。通过人类学的方法认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困境,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其具体表现进行编码,发现问题本质是其单一化发展,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验证。通过实践和学理两个角度来认识其单一化发展的危害。第三章,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从经济社会转型和人的发展的两个角度来认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其中: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具体转型,分析其对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二、分析人的生涯发展和人的幸福生活对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具体需求。第四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从生物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起源于人的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适应。第五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框架。从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等维度来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框架。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应该是其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对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的支持。第六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保障机制。从师资、课程资源的维度来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一、教师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和教师能力的多元化发展;二、多元化发展下资源建设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及其机制与策略。第七章,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改革行动。选择政府、学校和专业三个不同的层面的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改革行动作为案例,认识其取得的成效,反思其存在的不足,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为直观的借鉴和参考。第八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主要是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反思,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针对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论证形成以下结论:一、单一化发展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的问题本质;二、多元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多元化发展有其包括生物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四、中等职业学校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需要进行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以及个性化学习等基本框架的设计与建构;五、中等职业学校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建构相应的保障机制。当然,由于研究者以及研究样本存在的局限,本研究对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探索尚处于初步阶段,今后的研究要在扩大样本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理论框架,探索其实践模式。

于冠华[6](2013)在《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职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多元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向普及化教育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管理法制化、服务人性化、学生自治化的特色,具有理念明确、体系完整、专业化、科学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比较、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做法,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进程,更好更快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展变化。本文主要由七章构成。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等进行阐释和梳理。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关于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的系统研究。国内对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论文集中在英国高校考察后的感想上,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系统研究较少;而英国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分析、比较,梳理出各自的优势及弱势,尝试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有效模式,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第二章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探寻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状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高等教育体制背景;展现出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发展的清晰脉络,并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哲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基础都是建立在比较坚实而又丰富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支撑,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及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没有形成学生工作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更没有形成学科。第三章对比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及职责的异同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服务为主要目的,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则以服务学生为主要目的。因此,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责便出现了差异,通过详细的比较,不难看出,英国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四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对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比较。我国传统的宣传等途径及集中教育等方法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何在借鉴英国的新媒体等途径以及环境渗透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是本章着重探讨的问题。第五章应用组织结构学的相关理论、模型来研究中英两国高校各自的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外部特征,探讨我国学生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性;按照管理学的理念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遴选、考核和发展制度进行对比与分析,探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路径。第六章综合教育学与法学的知识,探究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高校内外的制度保障及评价问题。在保障方面,英国高校的自治化、法制化非常明显,而我国目前在此方面还比较欠缺及薄弱;在评价方面,中英两国高校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借鉴英国的优秀做法,对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法制化、系统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七章综合归纳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在发扬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既有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发展的建议和构想。

张秀芹,郑秀华[7](1998)在《对“学分制”管理机制下的导师职责初探》文中认为

张洪珍,盛子刚[8](2002)在《学分制及高职院校在实施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基本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基础,实行弹性学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本文论述了学分制的特点与模式,并就高职学校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罗瑜[9](2017)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而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参考苏州大市范围内其他院校的实践,采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着重就教学活动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发现,面对工学结合的新背景,当前的教学活动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规模及周期受市场因素制约而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为此,应加强计划管理,建立变更预案;教学组织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部分管理职责不清晰,为此,建议在管理组织架构扁平化的基础上实施一线管理的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评教”范围及“评学”过程缺失企业这一重要主体,为此,应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质量责任制,同时依据精细化管理理论细分过程,控制目标。

陈光绍[10](2005)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入"导师制"的思考》文中认为分析了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在该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的意义、方法,导师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二、对“学分制”管理机制下的导师职责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学分制”管理机制下的导师职责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2)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范围及基本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萌芽及早期发展
    第一节 中世纪牛津大学导师制的萌芽
        一、牛津大学溯源
        二、学院的初期发展与教学
        三、牛津大学古典导师制的形成
    第二节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初步建立
        一、学院的扩张及其本科化发展
        二、导师制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18世纪牛津大学导师制
        一、"衰落"中的牛津大学
        二、松散的导师制
第二章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教学制度化发展(1800年——1854年)
    第一节 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制度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德、法等国大学的新发展对牛津大学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
        二、人文主义者和大学保守派的论争
        三、牛津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与私人导师的大量涌现
    第二节 牛津大学导师职业地位的确立
        一、导师协会的努力
        二、奥里尔学院导师制改革
        三、1854年《牛津法案》
    第三节 纽曼的导师教学实践及其关于导师制的思想
        一、纽曼的导师教学实践
        二、纽曼的大学观与其导师制思想
        三、纽曼对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的贡献
第三章 牛津大学导师职业的学术化发展(1854年——1914年)
    第一节 牛津大学促进导师职业学术化的改革
        一、考试制度改革与导师职业的学术化发展
        二、联合体制的建立与导师职业的学术化发展
        三、1871年经济委员会对导师职业学术化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 牛津大学导师学术职业地位的形成
        一、导师教学职能与研究职能的冲突及大学内部的努力
        二、1877年委员会与导师职业计划
        三、导师学术职业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牛津大学导师的典范"——乔义特
        一、贝利奥尔学院的年轻导师
        二、乔义特的导师教学实践及其教学理念
        三、乔义特对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巩固与发展(1914年——1970年)
    第一节 战争对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影响
        一、大学人员波动和学院经济问题
        二、学院教学与生活的变化
        三、战争期间的牛津大学导师制
    第二节 牛津大学导师职业地位的巩固
        一、大学外部调查的推动
        二、导师的维权斗争及成果
        三、导师职业群体的发展
    第三节 牛津大学导师教学模式及其理念的巩固与调整
        一、牛津大学导师教学模式的巩固与调整
        二、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理念的巩固与调整
第五章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
    第一节 牛津大学导师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挑战
        二、经济资源减少对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挑战
        三、学科范围扩展对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挑战
    第二节 牛津大学导师职业的多元化发展
        一、导师职业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二、导师职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节 牛津大学导师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及评价
        一、牛津大学导师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二、关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评价
第六章 结语
    一、关于牛津大学导师制历史的反思
    二、对牛津大学导师制未来发展的展望
    三、牛津大学导师制的传播及影响
    四、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教学理念及牛津大学自由教育传统
    五、牛津大学导师制历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3)本科导师制下师生沟通行为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学分制沟通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设想
        1. 博弈论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相吻合。
        2. 学生与导师这两个决策主体之间的行动是动态变化的。
        3. 在大多数情况下,理性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冲突。
        4.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即每一个参与人都了解对方可能的行动选择,包括沟通和不沟通。
    (二)无学分制沟通的博弈模型
    (三)博弈结果分析
二、学分制下的沟通博弈分析
三、导师在监督下的博弈分析
    (一)学生评导的博弈分析
    (二)督导评导的博弈分析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
    (一)福利之路
    (二)信息之路
    (三)合作之路

(4)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关于课程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资本的启发文献研究
        三、关于大学课程管理改革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大学课程资本理论
    第一节 大学课程资本何以可能
        一、大学课程资本理论溯源
        二、大学课程资本实践发展背景
        三、大学课程资本的成立缘由
    第二节 何谓大学课程资本
        一、大学课程资本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课程资本的特性
        三、大学课程资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三节 大学课程资本对课程管理改革的适用性
        一、大学课程资本对课程管理适用性的生成基础
        二、大学课程资本应用的边界
        三、高校与企业资本分析逻辑的比较
第二章 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课程的开发管理改革
    第一节 我国大学课程开发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目标知识本位
        二、课程导向政府本位
        三、教师课程开发主动性缺失
    第二节 大学课程开发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国家本位”思维惯性下人才培养目标路径锁定
        二、课程资源配置市场不完善
        三、大学课程产权被忽视
    第三节 我国大学课程开发管理改革建议
        一、改革政府课程决策体制
        二、改善课程资源配置市场环境
        三、明晰大学课程产权
第三章 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课程资源流通管理改革
    第一节 我国大学课程资源流通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内部课程资源“诸侯割据”
        二、校际间学分互换“阻碍重重”
        三、开放性课程资源获取“裹足不前”
    第二节 大学课程资源分配流通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课程流通交易成本过高
        二、课程管理存在制度变迁阻碍
        三、开放性课程资源建设诱致性因素缺失
    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课程资源流通管理的可借鉴经验
        一、课程流通“货币流动化”
        二、课程流转协同合作化
        三、独立课程市场认证化
    第四节 我国大学课程资源流通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基于“学分货币”的课程管理思考与建议
        二、通过学分互换机制建设倒逼校际课程流通管理制度改革
        三、加大开放性课程资源认证力度
第四章 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大学课程评价管理改革
    第一节 我国大学课程评价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二、大学课程评价对象狭窄化
        三、大学课程评价方法单调
    第二节 大学课程评价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政府垄断供给侧课程评价导致课程评价效益不均衡
        二、课程评价体系计划经济思维影响课程评价指向
        三、高校基于成本-收益预期降低自身课程评价标准
    第三节 我国大学课程评价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以第三方评价打破原有课程评价垄断
        二、丰富课程评价标准体系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突围原有课程评价困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下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多元化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的研究
        四、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五、研究文献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目的、问题与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五、技术路线
        六、论文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单一化发展的表征及危害
    第一节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的人类学研究
        一、案例:困境的主要表现
        二、案例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二节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单一化发展的问卷调查研究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论
    第三节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单一化发展的危害
        一、基于学理的层面
        二、基于实践的层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经济社会转型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一、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
        二、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
    第二节 人的发展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一、基于人的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人的幸福生活的需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多元化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适应性的传统定义
        二、本研究对适应性的界定
    第二节 多元化发展的教育学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大脑适应性发展的教育可能
        三、时代背景下多元适应性的能力观
    第三节 多元化发展的管理学基础
        一、复杂性理论
        二、自组织理论
        三、组织变革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建构
        一、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
        二、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建构原则
        三、多元化培养目标的主要类型
        四、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建构路径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课程的建构
        一、多元化课程的基本模型
        二、多元化课程的开发路径
        三、多元化课程的管理机制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个性化学习的设计
        一、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情境
        二、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支持
        三、个性化学习的组织机制
        四、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师资保障
        一、教师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二、教师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资源保障
        一、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下资源建设的矛盾与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下资源建设的机制与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的改革行动
    第一节 基于政府层面的改革行动——以浙江省为例
        一、基本情况
        二、核心特征
        三、主要价值
        四、提升空间
    第二节 基于学校层面的改革行动——以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为例
        一、基本情况
        二、核心特征
        三、主要价值
        四、提升空间
    第三节 基于专业层面的改革行动——以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为例
        一、基本情况
        二、核心特征
        三、主要价值
        四、提升空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现状之调査问卷(咨询问卷)
    附录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现状之调査问卷(教师版)(预测问卷)
    附录三: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现状之调査问卷(学生版)(预测问卷)
    附录四: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现状之调査问卷(教师版)(正式问卷)
    附录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现状之调査问卷(学生版)(正式问卷)
    附录六: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调研提纲
    附录七: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教育改革调研邀请信(一)
    附录八: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教育改革调研邀请信(二)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释义
        1.3.1 学生事务管理
        1.3.2 学生工作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个案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比较
    2.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比较
        2.1.1 中英两国政治经济体制比较
        2.1.2 中英两国文化传统比较
        2.1.3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2.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比较
        2.2.1 指导思想比较
        2.2.2 理论流派比较
3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和职责比较
    3.1 目标比较
        3.1.1 高等教育目标比较
        3.1.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标比较
    3.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责比较
        3.2.1 思想教育
        3.2.2 咨询指导
        3.2.3 学习管理
        3.2.4 生活服务
        3.2.5 学生组织管理
4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途径与方法比较
    4.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途径比较
        4.1.1 宣传引导
        4.1.2 组织建设
        4.1.3 制度建设
        4.1.4 互联网
        4.1.5 其他途径
    4.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法比较
        4.2.1 一般方法比较
        4.2.2 具体方法比较
5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制与队伍比较
    5.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比较
        5.1.1 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比较
        5.1.2 外部管理机制比较
    5.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比较
        5.2.1 管理人员的选聘与考核比较
        5.2.2 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比较
6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保障与评价比较
    6.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保障比较
        6.1.1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外部法律保障
        6.1.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部制度保障
    6.2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评价比较
        6.2.1 评价主体
        6.2.2 评价指标
        6.2.3 评价方法
        6.2.4 评价的影响
7 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的启示
    7.1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7.1.1 职能多样化
        7.1.2 工作标准化
        7.1.3 人员职业化
        7.1.4 管理法制化
        7.1.5 服务人性化
        7.1.6 学生自治化
    7.2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不足
        7.2.1 重法制轻情感
        7.2.2 重自主轻引导
        7.2.3 重服务轻教育
        7.2.4 重被动轻主动
    7.3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借鉴
        7.3.1 理论化
        7.3.2 专业化
        7.3.3 职业化
        7.3.4 科学化
        7.3.5 人本化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学分制及高职院校在实施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分制的特点与模式
    (一) 学分制的主要特点
        1. 自由选课。
        2. 弹性学制。
        3. 重视个性发展。
        4. 实施目标管理。
        5. 设立导师制。
        6. 实行主、辅修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
    (二) 学分制的主要模式
        1. 完全学分制模式。
        2. 不完全学分制模式。
二、高职院校在学分制实施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 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 实现区域内或同类院校中教育资源共享
    (三) 结合实际, 建立有特色的学分制模式
    (四) 建立齐全的课程体系和自由的选课制度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六) 正确处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七) 严格考试制度, 强化考核的监测功能
    (八) 加速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的进程
    (九) 探索学分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

(9)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问题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精细化管理
        二、工学结合
        三、教学管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工学结合的发展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概念
        二、工学结合的历史沿革
        三、国际工学结合教学的主要模式
        四、我国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策略
    第二节 精细化管理与教学管理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二、教学管理的诠释
        三、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中的实现形式
第二章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管理
    第一节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活动管理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活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动机及过程认知的影响
        三、企业与学生双方需求的矛盾
    第三节 教学活动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理论思考
        (一)关注 “教育预测”,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二)注重 “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
        (三)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细分市场客户、细化制度建设
        二、个案分析: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组织管理
    第一节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组织管理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组织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科层制管理的弊端
        二、边缘性事务岗位职责的欠缺
    第三节 教学组织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理论思考
        二、个案分析——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
    第一节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健全
        二、企业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因不足
        三、分散实习给过程评价带来难度
    第三节 教学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理论思考
        (一)建立质量责任制,覆盖质量影响因素
        (二)以精细化管理理论为基础,细分过程控制目标
        二、个案分析——以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改革经验获得各界高度认可
        二、形成稳定的、分层分类的企业资源,改善了校热企冷的局面
        三、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扭转了企业、学生双方需求的矛盾
        四、形成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入"导师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活泼好动
    1.2 身体素质好,文化底子薄,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低
2 体育专业学生中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2.1 实行导师制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2 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弥补专任政工干部不足的现状
    2.3 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4 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全体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水平
3 在实际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的方法
4 导师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重点的工作内容

四、对“学分制”管理机制下的导师职责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2]19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研究[D]. 杜智萍. 河北大学, 2008(04)
  • [3]本科导师制下师生沟通行为的博弈分析[J]. 陈招万,杨娜. 高等农业教育, 2015(04)
  • [4]大学课程资本视野下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的改革研究[D]. 凡文吉.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6)
  • [5]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D]. 刘炜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中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 于冠华. 武汉大学, 2013(06)
  • [7]对“学分制”管理机制下的导师职责初探[J]. 张秀芹,郑秀华. 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 [8]学分制及高职院校在实施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J]. 张洪珍,盛子刚.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 [9]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探索[D]. 罗瑜. 苏州大学, 2017(04)
  • [10]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入"导师制"的思考[J]. 陈光绍. 体育科学研究, 2005(01)

标签:;  ;  ;  ;  ;  

“学分制”管理机制下教师职责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