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丽[1](2021)在《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文中指出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它以事物的性态或类属的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据,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通常具有边界模糊但中心明晰性、相对及可塑性、双重性三个基本特征。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模糊现象便是语义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必然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灿烂文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准确合理运用,能够为读者创造一种隐蔽朦胧、韵致深远的特殊意境。首先,从词义上看,古代诗歌运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词汇,以最少的语言塑造使人产生无限想象的意象,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从句义上看,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的语言,句子、短语,以及词语间的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高的自由度;汉语中连词以及句子主语的省略等现象十分常见,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汉语在句义上的模糊现象。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涵义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文化又必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古代诗歌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其文化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也比较明显。再次,为营造艺术氛围和美好意境,古代诗歌经常采用大量修辞手法,导致其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修辞方式取决于语言特性,社会文化因素也常反映在修辞中,而修辞表达中又蕴含了深刻的语言和文化涵义,语言、文化、修辞三者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考察汉语的语义模糊特点和规律。虽然模糊语言为人类所共有,但是不同语言受其发展历史、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等要素影响,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给翻译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翻译是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间传递意义的特殊过程,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选择过程,是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为一体的有机统一过程,理想的翻译是以最小的意义损失获得最大意义上的对等。从模糊语义学视角来看,翻译就是将源出语文本语义的隐显有机组合,通过必要的语际间隐显转换,在译入语文本实现新的语义隐显组合的过程。由于模糊语义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语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高度重视不同语言间既共同又各异的模糊性特点,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具体不同的模糊表达实例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模糊语义理论对翻译科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翻译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翻译学理论构建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鉴于此,本论文以模糊语义学和相关翻译学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唐诗三百首》及其两版韩译本为例,建立汉韩双语对照平行语料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性及其汉韩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各层面语义模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语义模糊性,通过汉韩翻译实例探索提出相应的汉韩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最后提出模糊语义视角下的汉韩翻译模式。本论文将模糊理论全面引入汉韩翻译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汉韩翻译活动,通过研究形成以下三个主要观点:第一,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活动是利用模糊化整合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寻找最佳契合状态的思维运作过程。翻译存在一系列过渡状态,总体上是一个非精确的过程。由于语义模糊性的存在,译者可根据原文本模糊性表达的具体意义对目的语进行调换,从而实现对原文本的“二度创作”。第二,汉韩翻译时,译者要对比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修辞层面等多个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以寻求等值表达信息的最佳方法;当目的语中有对应的模糊表达时,模糊语义最高效的翻译方式为模糊对等译法,若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模糊表达,可以灵活采用增删译法、变动句序译法、转换句型译法、调整成分译法、点义译法、批注译法等来处理模糊语义,以使译文语义最大程度接近原文。第三,由于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汉韩模糊语义表达共性大于个性,大部分模糊表达都可以转达到译文中,但也有部分模糊语义在汉韩翻译过程中无法保持其完整性,需要译者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补充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等方式,以实现模糊语义的准确传达。
周莹[2](2021)在《论模糊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文中认为模糊语是一种在外延上不明确、在内涵上无定指的弹性语言,因其在语言外延上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故而其表达的意思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灵活性,在不同的言语交际场合具有各异的语用功能。从类别上,模糊语可分词语的模糊和语义的模糊两类。言语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为能更为精确地传递信息、能委婉地应对对方的提问、能委婉拒绝对方的要求。
吴光亭,杨连瑞[3](2020)在《课堂互动话语中的模糊语言——《运用模糊语言交际:L1者与L2者对比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Peyman G.P.Sabet教授和Grace Q.Zhang教授合着的《运用模糊语言交际:L1者与L2者对比研究》是首部基于课堂互动话语语料从词汇和语用两个角度全面地对比分析英语L1者和L2学习者所运用模糊语言的学术专着,对模糊语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概述该书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展示了模糊语言研究的新发展。
冯丽君[4](2020)在《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义的模糊性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长期以来,语言学对语言的精确意义研究得较为充分,但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得却颇有不足。语言的模糊意义是在模糊集合论提出以后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总体来看,语言学界对模糊语言的研究经历了由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过程,即将研究视角从对模糊语言本身转移到模糊语言的使用上,即语用模糊。目前关于语用模糊的研究主要在广告、医学、法律语言等领域。但是对于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外交活动是表达国家立场的重要场合,因此当外交官不方便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时,模糊语言的使用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表层模糊而内在明确的形式,让听话人自己做出判断。因此本文立足于模糊理论,结合语用学理论对俄语外交语言这一对象从静态到动态展开研究。目的是揭示俄语外交语言本体层面和语用层面模糊性的具体表现,充分解读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各种意义。同时通过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阐释模糊语言在外交活动的应用以及所达到的交际效果。通过对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外交话语的正确理解,从而能够避免国与国之间的正面冲突,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读他国的政治立场以及相关政策。同时对模糊的外交语言的正确理解、对政治外交类话语的俄汉互译以及翻译语篇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淑君[5](2020)在《《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词的模糊性具体体现在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中。因文学作品一般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及艺术性的特点,其作品特点决定了作品中必然会承载一些模糊信息,也势必会运用到模糊语义数词。而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通常都承载着特定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内容,模糊语义数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模糊语义学理论,以《红楼梦》为语料,分别描写分析了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及数词间隔相连使用两大类语义模糊现象及其维译本中的对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维译本中相应数词的翻译方法,分别为模糊数词对等译法、模糊数词变异译法、模糊数词替换译法以及模糊数词省略译法,并发现汉语与维吾尔语在模糊语义数词表达方面存在的异同。汉维语言中数词都具有模糊性,且在表示不确定人数、时间、年龄、数量等模糊信息时,汉维数词表达形式相同。另外,由于语言规范和句法规则的制约,源文本中部分数词的模糊内容在翻译时要用非数词的模糊形式来表示。因此,在汉维翻译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译语读者的需求,适当地使用翻译方法,以求得模糊信息的动态平衡,实现原文内容与译文内容的模糊量等值,以确保原文内容的准确传递。
姚文偲[6](2020)在《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文中指出法律是一种规范符号,语言是人与法律规范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法律的载体。法律语言的表达艺术是构建法治权威的价值所在。因此,法律语言的研究成为法学方法的重大转向。法律语言的模糊现象是本文思考的起点,希望借此能打开通往立法语言迷宫的一扇门,引领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学术反思。法律语言在运用过程中会受到来自语言与立法的双重影响,必然存在模糊性。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自身特性及人类认识的局限,一类是法律的基本属性及法律文化的差异性。模糊性法律语言在具体适用中也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积极面向的,即增加法律适用的弹性空间,实现法律的安定性及体现法律的庄重严谨和人文关怀;二是消极面向的,即过度模糊以致于法律过度抽象而出现的司法不公正、强自由裁量权、易给司法实务造成困惑的情况。由此可知,法律语言无法实现彻底的去模糊化,且有着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应追求法律语言相对准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在此情况下,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合理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克服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弊端是本文所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基于模糊性的基本理论,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原因进行探讨,且结合案例与法条对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进行说明,以求正确知悉法律语言相对准确性与模糊性的临界状态。认为法律语言模糊性弊端可通过以下方式克服,一是采用模糊限制词、无情感偏向的中性语词以控制模糊度;二是引入类型思维,以帮助模糊性法律条文的适用;三是结合价值导向的思考方式运用法律解释。从法律文本语词的选择、一般性法律条款的适用、到法律实践、判决等多个方面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弊端进行克服,追求法律语言的相对准确性,以期实现模糊性法律语言的最佳适用,实现法律的现实化,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
李小睿[7](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报告类公文语言特征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09-2018年期间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小型语料库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探究,揭示报告类公文在词汇、句法、语义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和语言运用规律,形成对这类公文语体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为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论文研究的背景、选题目的及产生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分析归纳了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本文采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报告类公文的词汇特征。笔者尝试从部分传统文言词语的沿袭、系列报告类特征语的形成、新词语的大量使用、口语化、形象化词语的运用,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成语的高频使用及部分熟语的巧妙引用等角度进行词汇特征分析。第三部分阐述报告类公文的句法特征。笔者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报告类公文以陈述句和祈使句为主、多用无主句、大量使用长句和句式整散相间等句法特征。第四部分阐述报告类公文的语义特征。此部分以语言的模糊性为切入点,介绍了模糊语言的定义、类别,分析报告类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情况及研讨其主要作用。第五部分阐述报告类公文的修辞特征。笔者以加强语势类、增添意趣类、简约明理类、丰富韵律类等四类修辞格分析报告类公文中修辞的使用情况、特点及作用。第六部分探究报告类公文语言的优化策略。提出新兴词语的吸纳与选用进一步规范化、语义模糊的表意程度与使用语境进一步明确化、修辞格的种类选取与适度运用进一步合理化等三个语言优化方向。第七部分为结语。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再次阐明本文研究的结论,交代此次研究的意义价值所在,并对尚待深入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说明。
周艳[8](2018)在《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语言,具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是语言学当中新兴起的一个分支。其在文学欣赏当中,为读者营造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近年来,模糊语言引起了不少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就针对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张思捷[9](2018)在《基于需求侧响应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电网难以满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之而来的电力市场改革是全国共同面对的挑战。实时电价(RTP,real time of price)是在完全市场化的电力系统中诞生的,以电厂竞价、出清电价等为基本要素,主要反映各线路以及节点的供需平衡关系,当某一线路电力供应紧张,形成线路阻塞,该线路受入节点的电价会随之上升。RTP实时更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各个时段供电成本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目前美国与西欧国家的电力市场采用实时电价,如美国的PJM电力市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光储联合系统和智能家居系统,研究思路是以光伏发电或配电网为主电源给需求侧供电,通过控制储能系统充放电或柔性负荷运行时间及运行功率提高系统对电价信号的响应能力,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并获得良好的用电体验,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另外从电网角度出发,电价机制保证需求侧参与电力市场运行,对扩大电力系统市场化程度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电力市场下,以实时电价为调节信号,针对光储微电网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并根据不同应用目的分别构建了光储联合系统和由柔性负荷、储能元件组成的智能家居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微电网以及智能家居系统,从需求侧角度出发建立柔性负荷模型、光伏发电模型、储能调度模型以及经济评价模型,将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的优化调度或光储微电网系统的日前调度和实时调度。其中详细介绍了三种典型的负荷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柔性负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为微电网优化调度奠定了基础。(2)针对光储微电网,根据控制属性对系统的柔性负荷及储能元件进行建模。考虑系统运行成本及用户在电力消费中的感知体验,建立微电网购售电模型,其中基于效用对数函数的感知评价模型通过描述用电满意度与用电量以及电网电价的关系对用电体验进行量化,为智能家居系统调度奠定基础。(3)提出了计及储能损耗的光储联合系统经济优化调度方法。考虑传统储能调度方法对电池寿命的忽视,本文简要介绍加权蓄电池寿命量化模型,该模型将储能损耗计入优化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计及储能损耗的光储联合系统经济调度模型,通过考虑购电成本、售电收益及各种约束条件,结合用电调度策略,以超短期负荷预测、光伏预测为基础,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指导储能系统充放电动作,实现对微电网的日前调度。(4)针对含屋顶光伏及储能元件的微电网,构建了基于模糊决策的实时调度模型,该模型既能提高系统在不同电力供需状态下经济运行的鲁棒性,又能在满足用户惯性用电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实时的调度。在优化调度过程中,综合计及系统运行要求和蓄电池技术特性约束,运用模糊控制方法与智能蜂群算法,以实现系统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最优为目的进行储能实时调度,最后结合感知评价模型与不同用电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传统的模糊控制器不具备学习能力,智能蜂群算法将运用于控制器参数优化。以美国PJM市场电价为参考,通过分析智能模糊调度对电网能量流动、蓄电池储能水平、用户经济效益以及决策响应速度的影响,验证模型及方法的实时性和经济性。由于控制器的输入与预测无关,因此光储联合优化调度不完全依赖于预测信息的准确性。该方法既克服了早先研究在处理不确定性因素上的不足,同时具有实时调度要求的毫秒级响应速度;(5)以克服负荷以及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调度结果的影响为目的构建智能家居系统两阶段调度模型,综合了蓄电池和家居负荷的技术特征,并在柔性负荷建模问题上进行了创新。与弹性系数模型以及传统幂指数函数建模法不同,本文是在负荷状态建模法的基础上对负荷模型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本文在电力市场下,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储能和负荷特性,提出智能家电两阶段协调运行方法,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及用电满意度需求。家居电器智能调度增强需求侧对电网电力供应的响应能力,有益于在电网与用户之间建立稳定可靠且具有一定弹性空间的供需关系,对智能电网需求侧响应的建设发展及完善有着重大意义。该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用户的用电成本而且保留了用户积极的用电体验。这对于鼓励用户参与智能电网的运行以及促进电网源荷形成良性供需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电网改革的实施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敏[10](2018)在《论模糊语言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文中提出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教育中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教育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需要教育语言应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在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倡导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今天,人们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育把语言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随时随地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生活。语言既是锋利的、热烈的,同时也是软弱无力的,这里的软弱无力指的就是模糊语言。因此,模糊语言具有暗示生动性、含蓄婉约性、灵活性的特点。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分化和转型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面临多种新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素养,以此来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效地运用模糊语言来传达信息,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效能。全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对模糊语言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模糊语言的定义、表达方式、特点以及模糊语言的灵活伸缩功能、委婉含蓄功能、礼貌功能和保护功能。其次,阐明了高校辅导员运用模糊语言的现实依据和重要意义,指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是由模糊语言的特点和语用功能决定的,同时符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性原则和顺应了高校辅导员的语言使用习惯。再次,对运用模糊语言的限度和要求进行详细论述。其基本要求包括:生动形象,恰当得体;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情感充实,真挚自然。最后,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具体策略,包括高校辅导员在模糊语言类型上的运用策略、在模糊语言情境上的运用策略和在适用对象上的运用策略。
二、论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一、国外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二、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三、模糊语义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综述 |
一、《唐诗三百首》翻译概况 |
二、《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概况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概说 |
一、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
二、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根源 |
三、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
一、模糊语义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
二、翻译中模糊语义的显化和隐化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词汇、句子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词汇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一、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 名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二) 数量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三) 动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四) 形容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五) 副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二、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
(一) 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
(二) 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第二节 句子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一、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 超常组合型 |
(二) 想象联想型 |
(三) 言外之意型 |
(四) 动态变化型 |
二、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
(一) 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
(二) 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文化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历史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二、社会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三、生态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四、宗教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第二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一、异化译法 |
二、归化译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修辞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比喻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二、夸张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三、拟人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四、用典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五、双关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六、借代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第二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一、对等译法 |
二、变通译法 |
三、批注译法 |
四、点义译法 |
第三节 小结 |
结论 |
参引文献 |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部分模糊词汇汉韩翻译对照表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教材目录 |
(2)论模糊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能更为精确地传递信息 |
二、能委婉地应对对方的提问 |
(一)使用模糊语应对于尚未定论的问题 |
(二)使用模糊语应对不便说明的问题 |
三、能委婉拒绝对方的要求 |
四、结语 |
(4)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六、论文结构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模糊语义学 |
(一)模糊语义学的产生及发展 |
(二)语义模糊性相关术语的区分 |
(三)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
二、语用学 |
(一)交际理论与语句的模糊性 |
(二)关联顺应模式与语句的模糊性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俄语外交语言本体层面的模糊性 |
一、指称模糊 |
二、非指称模糊 |
(一)数量模糊 |
(二)程度模糊 |
(三)评价模糊 |
(四)情态模糊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俄语外交语言语用层面的模糊性 |
一、俄语外交语言语用层面模糊性的表现 |
(一)缓和性模糊 |
(二)间接性模糊 |
二、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生成机制 |
(一)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对心理世界的关联-顺应 |
(二)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对物理世界的关联-顺应 |
(三)俄语外交语言模糊性对社交世界的关联-顺应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模糊语言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模糊语义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定义 |
第二节 模糊语义数词 |
一、数词定义 |
二、模糊语义数词定义 |
第二章 《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对应性翻译分析 |
第一节 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 |
一、相邻两个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 |
二、相隔数词以及倍数数词相连使用 |
(一)隔位数词相连使用 |
(二)倍数数词相连使用 |
第二节 数词间隔相连使用 |
一、相同两个数词间隔连用 |
二、相邻两个数词间隔连用 |
三、相隔数词以及倍数数词间隔连用 |
(一)相隔数词间隔连用 |
(二)倍数数词间隔连用 |
小结 |
第三章 数词模糊语义翻译方法 |
第一节 模糊数词对等译法 |
第二节 模糊数词变异译法 |
第三节 模糊数词替换译法 |
第四节 模糊数词省略译法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的结构 |
一、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原因探析 |
(一)语言自身的特性 |
(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
(三)法律的基本属性 |
(四)法律文化的差异性 |
二、法律语言模糊性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 |
(一)法律语言模糊性的积极功能 |
(二)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消极影响 |
三、克服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弊端 |
(一)控制模糊度 |
(二)引入类型思维 |
(三)运用法律解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语料库的报告类公文语言特征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二) 促进公文语言学的学科建设 |
(三) 规范和指导公文语言运用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公文定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不足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报告类公文词汇特征 |
一、部分传统文言词语的沿用 |
二、系列报告类特征语的形成 |
三、新词语的大量使用 |
四、口语化、形象化词语的运用 |
五、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
六、成语的高频使用 |
七、部分熟语的巧妙引用 |
第二节 报告类公文句法特征 |
一、以陈述句和祈使句为主 |
二、多用无主句 |
三、大量使用长句 |
四、句式整散相间 |
第三节 报告类公文语义特征 |
一、模糊语言及其主要类别 |
二、模糊语言在报告类公文中的运用 |
三、模糊语言在报告类公文中的作用 |
(一) 反映情况以简代繁,使得行文简洁精练 |
(二) 说明问题避免绝对,使得行文机动灵活 |
(三) 语言风格严谨周密,使得行文委婉得体 |
第四节 报告类公文修辞特征 |
一、报告类公文常用修辞格 |
(一) 加强语势类 |
(二) 增添意趣类 |
(三) 简约明理类 |
(四) 丰富韵律类 |
二、报告类公文中修辞的特点 |
(一) 语境具有特定性 |
(二) 功能注重实效性 |
三、报告类公文中修辞的作用 |
(一) 突显篇章主旨性 |
(二) 增强语言感染力 |
第五节 报告类公文语言的优化策略 |
一、新兴词语的吸纳与选用进一步规范化 |
二、语义模糊的表意程度与使用语境进一步明确化 |
三、修辞格的种类选取与适度运用进一步合理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当中的作用 |
(一) 美学功能 |
(二) 描述功能 |
(三) 弹性功能 |
二、模糊修辞 |
三、深化主题 |
四、总结 |
(9)基于需求侧响应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需求侧响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估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微电网主要单元特性分析及建模 |
2.1 引言 |
2.2 柔性负荷模型 |
2.2.1 柔性负荷的特点及分类 |
2.2.2 负荷建模方法 |
2.2.3 柔性负荷建模 |
2.3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 |
2.4 储能系统建模 |
2.4.1 锂电池特征参数 |
2.4.2 锂电池充放电数学模型 |
2.5 微电网购售电模型 |
2.5.1 电价机制 |
2.5.2 购售电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计及用户体验的家居柔性负荷调度方法 |
3.1 引言 |
3.2 负荷优化调度模型 |
3.2.1 用户感知评价模型 |
3.2.2 优化目标 |
3.2.3 约束条件 |
3.2.4 负荷优化调度模型 |
3.3 柔性负荷调度算法 |
3.4 仿真算例 |
3.4.1 系统参数设置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光储微电网经济调度 |
4.1 引言 |
4.2 计及储能损耗的光储微电网日前调度方法 |
4.2.1 储能损耗模型 |
4.2.2 日前调度模型 |
4.2.3 调度算法选取 |
4.3 基于智能模糊决策的光储微电网实时调度方法 |
4.3.1 智能模糊决策 |
4.3.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3.3 控制器参数优化 |
4.4 算例分析 |
4.4.1 系统装机规模 |
4.4.2 日前调度算例分析 |
4.4.3 实时调度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智能家居两阶段优化调度方法 |
5.1 引言 |
5.2 智能家居两阶段优化调度策略 |
5.3 智能家居两阶段模型及算法 |
5.3.1 智能家居两阶段模型 |
5.3.2 智能家居两阶段算法 |
5.4 算例分析 |
5.4.1 第一阶段负荷控制结果分析 |
5.4.2 第二阶段储能控制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论模糊语言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模糊语言的内涵及其语用功能 |
(一)模糊语言的内涵 |
1.模糊语言的含义 |
2.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 |
3.模糊语言的特点 |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
1.灵活伸缩功能 |
2.委婉含蓄功能 |
3.礼貌功能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依据及意义 |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现实依据 |
1.是由模糊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
2.是由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决定的 |
3.符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性原则 |
4.契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语言运用习惯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 |
1.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
2.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素质的形成 |
3.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树立高校辅导员的良好形象 |
4.巧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效能 |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限度和要求 |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限度 |
1.用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用模糊语言 |
2.涉及学校重大事件的宣告和公共场合不能使用模糊语言 |
3.在涉及数量、重量等对事物进行精确描述的场合不能使用模糊语言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基本要求 |
1.模糊语言要生动形象,恰当得体 |
2.模糊语言要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
3.模糊语言要情感充实,真挚自然 |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模糊语言的具体策略 |
(一)高校辅导员在模糊语言类型上的运用策略 |
1.表扬型模糊语言的“适可而止”表达 |
2.批评型模糊语言的“委婉含蓄”表达 |
(二)高校辅导员在模糊语言情境上的运用策略 |
1.巧用模糊语言要契合不同情境 |
2.巧用模糊语言要选择恰当场合 |
(三)高校辅导员在模糊语言适用对象上的运用策略 |
1.不同性格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模糊语言表达 |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模糊语言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模糊语言的弹性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D]. 张文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论模糊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 周莹. 作家天地, 2021(05)
- [3]课堂互动话语中的模糊语言——《运用模糊语言交际:L1者与L2者对比研究》述评[J]. 吴光亭,杨连瑞. 中国外语研究, 2020(01)
- [4]俄语外交语言的模糊性研究[D]. 冯丽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D]. 张淑君. 喀什大学, 2020(07)
- [6]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D]. 姚文偲. 西南大学, 2020(12)
- [7]基于语料库的报告类公文语言特征研究 ——以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D]. 李小睿.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J]. 周艳. 北方文学, 2018(18)
- [9]基于需求侧响应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研究[D]. 张思捷. 武汉大学, 2018(06)
- [10]论模糊语言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D]. 张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