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课小结方法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许万明[1](1995)在《小学数学课小结方法举隅》文中认为 小结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场精彩的戏,一定有绝妙的收场,给观众留下回味咀嚼的乐趣,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课堂小结亦如此。根据多年来的探索,我归纳了小学数学课小结的八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平铺直叙法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小结方法。即老师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复述一遍,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些什么。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概念较多的教学内容。例如“数的整除”第一课时,包含有自然数、整教、倍数、约数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既有
程安琪[2](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调查研究 ——以南京市L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家们给予小学数学建模更多的关注。数学建模是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具有一定水平数学建模能力的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数学化地分析感知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课标提出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表明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奠基时期,并且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与其他数学相关素养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基于以上背景,了解现如今小学生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处于何种水平,能为一线教师确定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一些参考,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本研究以南京市某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为例,通过编制相应的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进行测试,同时发放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调查问卷以及与教师进行访谈等,了解当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现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整体处在水平一至水平二之间,达不到平均水平,且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二,关于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得出男、女生在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第三,学生建模能力水平与其数学成绩显着相关,学生数学成绩越好,其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也相对更高。第四,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数学建模能力的认知程度不高,建模意识不强;教师对数学建模的了解也不多,未形成良好的建模思想意识,在平时教学中不大注重渗透模型思想,数学建模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充分,课堂上会启发学生探索问题。基于上述的调查结论,本研究分别从学校、教师自身和课堂教学三个角度提出若干建议。总结为几点: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建模教学活动;教师应主动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数学建模素养,并且加强团体间合作;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朱笑晨[3](2018)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即对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算理、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提出了要求。但在笔者整理文献与实习中发现,在现有的计算教学中,许多教师偏重于强调“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理解算理”。因此,笔者以上海市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上海市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现状。以此为基础,探索基于理解算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为了解上海市小学数学教师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笔者设计了定量观察与访谈调查两个研究方案,观察了不同区县的25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课堂,并对4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个人访谈。结束观察与访谈后,在文中呈现了观察数据与访谈结果,并进行了数据分析。根据观察数据与访谈结果,笔者认为,上海市小学数学教师对算理较为重视,上海市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算理的整体现状较为理想。但教师的教龄会导致教师对理解算理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教龄问题,部分教师对“算理”的概念认识不准确,不同教师对理解算理的重视程度不同。整体而言,教师对理解算理的重视程度随教师教龄的增加而上升。学生进行探究算理活动总体而言次数较多、时间充裕。但学生的年龄会影响教师算理探究活动的开展。较高年级而言,中、低年级学生探究活动的次数更多、时间更长,算理探究活动形式更丰富,中、低年级学生在算理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更积极。可以说,受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影响,算理探究活动随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弱化。最后,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基于理解算理的计算教学有效开展,需利用多元表征方式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算理;要创设有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推理、分析来理解算理的能力;在练习中强化算理理解,将算理理解与探究贯穿整个计算教学;要在练习与测验中更多地涉及算理探究,提升学生对算理理解的重视程度。
杨守亮[4](200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课题实验报告》文中指出在小学数学学科中通过小课题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实验通过在小学数学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平时的数学小课题案例的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小学数学课小结方法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课小结方法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调查研究 ——以南京市L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基于数学应用的价值 |
(二)基于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
(三)基于我国小学数学建模发展现状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测验法 |
(四)访谈法 |
六、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概述 |
(二)国内外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过程 |
(一)测试卷的编制 |
(二)测试的实施 |
(三)问卷的编制及发放 |
(四)访谈提纲的编制 |
(五)整理数据 |
第二章 测试卷的结果统计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总体情况分析 |
(一)总体情况简析 |
(二)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性别差异分析 |
(三)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年级差异分析 |
(四)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
二、小结 |
第三章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
(二)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了解 |
(三)学生对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性认识 |
(四)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感知 |
(五)课堂上教师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结果统计 |
(六)数学教师将情境问题数学化的结果统计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四、教学片段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测试卷的相关结论 |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相关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一)对于学校和教师的建议 |
(二)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
(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 |
附录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课标中的计算教学 |
1.2.3 “算理”研究简述 |
1.2.4 研究发展水平分析与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基于理解算理的计算教学相关理论依据 |
2.1 加涅智慧技能层次理论 |
2.2 布鲁纳认知表征理论 |
2.3 计算技能形成阶段的分析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定量观察与访谈调查的方案设计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3.2.1 定量观察的调查内容 |
3.2.2 访谈调查的调查内容 |
3.3 调查对象 |
3.3.1 观察对象 |
3.3.2 访谈对象 |
3.4 调查实施 |
3.4.1 观察量表及说明 |
3.4.2 访谈提纲及说明 |
第4章 现状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4.1 教师对算理的认识现状 |
4.1.1 部分教师对“算理”的概念认识不准确 |
4.1.2 不同教师对理解算理的重视程度不同 |
4.2 教师针对算理提问的现状 |
4.2.1 教师针对算理提问的频次较高 |
4.2.2 不同年级课堂中教师针对算理提问的频次差异不显着 |
4.2.3 不同课型中教师针对算理提问的频次差异不显着 |
4.2.4 成熟型教师针对算理的提问频次高于新教师 |
4.3 学生探究算理活动的现状 |
4.3.1 学生进行探究算理活动的次数较多、时间充裕 |
4.3.2 中、低年级学生探究活动的次数更多、时间更长 |
4.3.3 不同课型中学生算理探究活动差异不显着 |
4.3.4 不同类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算理探究活动差异不显着 |
4.3.5 中、低年级学生的算理探究活动形式更丰富 |
4.3.6 中、低年级学生在算理探究活动中表现更积极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对理解算理的重视程度随教师教龄的增加而上升 |
5.1.2 算理探究活动随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弱化 |
5.2 建议 |
5.2.1 利用多元表征方式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算理 |
5.2.2 创设有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
5.2.3 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推理分析来理解算理的能力 |
5.2.4 在课堂练习环节强化算理理解 |
5.2.5 在练习与测验中更多涉及算理探究 |
5.3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第一部分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第二部分访谈提纲 |
(一) 对教师甲的课后随访提纲 |
(二) 对教师丁的课后随访提纲 |
致谢 |
附件 |
(4)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课题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研究过程 |
三、案例举隅 |
四、评价 |
1.教师角色的转变 |
2.学生地位的转变 |
3.教学内容的转变 |
4.媒介作用的转变 |
五、结论 |
六、存在问题 |
四、小学数学课小结方法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课小结方法举隅[J]. 许万明. 云南教育, 1995(12)
- [2]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调查研究 ——以南京市L小学为例[D]. 程安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调查[D]. 朱笑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课题实验报告[J]. 杨守亮.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