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原油加工能力统计

国外原油加工能力统计

一、国外原油加工能力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业业[1](2020)在《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我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承担着国际社会上承诺的减排目标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石油炼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进污染减排的背景下,石油炼制行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石化行业于2017年被纳入第一阶段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油品质量要求及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在此形势下,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势下,精准的掌握企业碳排放水平、充分的了解环境影响关键环节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不能从根源解析环境影响关键环节的问题,对石油炼制工业过程层面的碳排放碳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弥补了目前碳排放体系核算结果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企业类型、工业过程及排放气体四个角度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采用“生产系统-生产装置-生产单元-排放节点”四层分级的方法对石油炼制过程碳排放源进行了识别并归类,建立了物料衡算-实测法的企业层面过程碳排放精准核算方法,并对我国中等规模炼油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源归类为燃料燃烧源、工艺尾气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电力热力源。核算方法的精准性体现在:增加了对油气回收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的碳排放核算,增加了非CO2形式碳排放核算,电力碳排放系数考虑了清洁电力的影响,对燃料燃烧源、生产过程无组织VOCs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更为准确。案例应用核算结果为:该中等规模炼油企业碳排放系数核算为0.30t CO2eq/t原油;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常减压、油品储存及柴油加氢装置是全厂主要贡献过程;逸散源碳排放占全厂总碳排放的6.84%;非CO2形式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13.76%。对不同核算方法比较分析结果为:《石化指南》、《省级指南》、《2006年IPCC指南》核算结果分别低于本方法11.11%、55.27%、80.93%,未核算逸散排放源及未核算催化剂烧焦源是主要原因;《排查指南》法核算生产装置无组织源VOCs排放系数为本文核算方法的31.82%;采用实测法对催化剂烧焦源核算结果仅为本方法核算结果的7.3%。(2)从工业过程角度提出行业层面石油炼制碳排放核算方法,可弥补现有基于排放类别核算结果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对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揭示了行业碳减排存在的问题,识别了行业碳减排重点。分别从工业过程及排放类别角度构建了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基于排放类别方法对我国石油炼制行业2000-2017年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系数三个角度定性分析了行业碳排放特征,采用LMDI模型量化了加工规模、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排放系数对碳增量的贡献。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高,尚未到达拐点;2000-2017年,行业碳排放系数呈现“先抑后扬”特征,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碳减排有积极效果,产业链的延深是导致行业碳排放系数“上扬”的原因;要实现国家承诺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石油炼制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碳减排。加工规模对碳增量的促进作用逐年降低,但仍是导致行业碳增量的主导因素;能源效率已成为继加工规模后的第二大促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开始起到促进碳排放的作用,目前提升能源效率的手段已逐渐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寻求更有效的能源效率提高途径迫在眉睫;能源结构对碳增量的贡献相对较小,能源结构因素对碳减排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碳排放因子对年均碳增量的贡献不够明显,效应值皆为负值;碳排放因子对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不明显。(3)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工业过程层面对典型石油炼制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价,弥补了基于具体石油产品开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石油炼制整体环境影响现状、不能从源头解析关键影响环节的不足。基于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中等规模典型企业工业过程层面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明确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识别主要贡献装置及物质、从源头解析主要装置的关键环节,并从单位原料综合环境影响的角度评价工业过程环境影响水平。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依次是臭氧耗竭、气候变化、人类毒性、细颗粒物形成、光化学氧化、水体酸性化、陆地生态毒性、淡水生态毒性及富营养化,对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更明显。对整个炼油企业来说,原油的开采生产过程是造成环境影响的主导因素;从工业过程层面来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常减压、柴油加氢、油品储存、循环冷却系统是造成石油炼制环境影响的主要过程;VOCs的现场排放、炼厂气燃烧、电力热力的使用、辅剂的生产及使用、循环水的冷却及油料空冷水冷过程是造成以上装置环境影响的四个关键环节,也是石油炼制行业今后控制的重点;导致以上环节贡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料性质、生产工艺、油品储存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刨除各生产装置原料加工量的影响来看,柴油加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含苯抽提)、MTBE、延迟焦化、常减压的环境影响依次减小;氢气的使用是拉开柴油加氢与其它装置距离的主要原因。(4)创新性的构建了基于工业过程的企业及行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丰富和完善了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数据统计理论和方法。针对目前基于排放类别统计石油炼制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现状,从工业过程角度构建了与上文企业行业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相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并根据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VOCs减排及提高能源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企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形式设计了企业内部碳排放台账及对外统计报表两种类型;碳排放台账记录了企业内部碳排放核算所需的最原始数据,包括全厂及各工业过程两个维度,便于互相验证校核,保证数据准确性;对外统计报表则为统一的格式,可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下发给企业,该报表主要用于提供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所需数据,包括体现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总体信息的总表及提供各工业过程不同碳排放类别核算过程信息的分表。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以工业过程为基本统计单元,并根据原料/流程/技术及规模对各工业过程进一步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子类别下各工业过程行业层面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等信息。对于石油炼制VOCs减排方面,从安装在线监测、收集去除效率双重控制、加严VOCs排放标准、及时更新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政府如何监管提供了建议。对于能源利用方面,从优化装置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拓展能源结构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包括逐步降低催化裂化装置比重、进一步提高加氢工艺在二次加工占比、加强转化或淘汰小规模装置力度、进一步挖掘炼化一体化在装置之间及装置与系统之间提高能源效率的优势、提高清洁电力及天然气比重等。

洪定一[2](2014)在《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3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全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加,炼油平稳,乙烯向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石化产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二是2013年石化生产取得良好业绩,原油加工量达到4.786亿吨,同比增加3.3%;生产成品油2.96亿吨,同比增长4.4%;乙烯产量1623万吨,增长8.5%,丙烯产量为1460万吨,年均增速11%;生产合成树脂5837万吨,增长11%;生产合成橡胶409万吨,增长6.3%,生产合成纤维3739万吨,同比增长7.1%;生产化肥7154万吨,同比增长4.9%。三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取得新进展,原油加工能力保持世界第二,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芳烃产业链位列世界一流,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位列前茅,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首次实现"四年一修"。四是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国产生物航空煤油获得适航通行证。五是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200万吨/年高能效(SHEER)加氢成套技术开发获得成功,200万吨/年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出总硫含量为3mg/kg的精制柴油,第二代S-Zorb技术开发成功,将建成15套装置,首次采用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技术建成的武汉石化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顺利投产,乙烯关键装备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和CBL-R裂解炉双双取得突破,开发自主产权60万吨/年大型联合芳烃技术取得成功并在海南建成装置,节能二代苯乙烯技术开发成功,首套12万吨/年装置在巴陵石化运行,茂金属气相法耐热聚乙烯(PE-RT)管材料实现了工业生产并通过产品认证,我国首套3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生产装置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建成,甲醇制芳烃流化床技术万吨级工业试验取得成功。六是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取得新进展,我国石化产业采取降本增效措施,改进原油资源获取机制初见成效,调整装置结构,提高加工较低成本原油的能力,开展炼油全流程优化工程,提高渣油使用价值,渣油加工按效益分配,加大化工轻油的非油替代力度,降低乙烯原料成本。同时,也对2013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我国炼油产业显现产能过剩,需要爱护和坚持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消除尾气排放、治理雾霾天气仍存软肋,页岩气重振美国石化产业对我国的启示以及PX焦虑事件折射出石化科普的重要及企业的责任。文章还分析了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逐步缓慢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经济将持续稳步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宏观因素为包括成品油、乙烯、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在内的石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催促石化产业加快向能源化工的转型进程。我国石化产业在2014年的实际运行中,将依托这些重要基础,遵循着重本质安全、重视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加快结构调整的理念;继续创新运用行之有效的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和经验,持续攻坚克难,克服产能过剩,决胜市场竞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新业绩;在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产品结构向基础加高端转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践行可持续发展、加快原料结构向能源化工转变方面取得新突破。总之,石化产业2014年呈更加积极复苏态势几成定局,石化产业必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支柱产业应有的贡献。

洪定一[3](2013)在《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2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石化产业全年运行缓中趋稳,产值、产量和效益均有增长,但增幅同比下落。二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之首。三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石化介入生物质化工成功试产生物航空煤油,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四是石化技术进步,采用自主产权的技术建成一批工业化装置,包括柴油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欧Ⅴ汽油的新一代S-Zorb装置、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S-MTO装置、FCC再生烟气SCR脱硝装置等;自主开发的超重油轻质化技术、百万吨级芳烃联合装置技术、合成气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已具备工业化条件,沸腾床重质渣油加氢等技术进入工业验证阶段,一批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在内的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正在加紧攻关。文章总结了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所起的作用,包括炼油高油价下坚持降本增效,资源分配"保、压"得当;化工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来应对市场需求不振和同质化竞争。同时,也对2012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了2013年情况,进入2013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宏观经济预计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内化工市场需求总体回暖,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对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总体运行提出了趋稳向好的较乐观展望,同时预期在加快汽柴油质量升级、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推进化工原料的煤炭替代、创建"煤油化"一体化新模式、加速向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和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新进展。

刘来平[4](2012)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沈浩[5](2013)在《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工业化能不能另辟蹊径而不重蹈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依赖能源粗放使用并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发展之路已经难以为继。在这一背景下,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效率并实现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微观层面的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决定了炼油行业总体的能源效率。在考虑污染物排放的能源效率分析框架下,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怎样?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这些问题促使本文以中国石化炼油企业为研究对象,测度能源效率、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管理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在理论上丰富了微观层面的能源效率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对提升中国石化炼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企业自身绩效评价体系,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背景下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而提出了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实证分析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02排放数量和边际收益、能源效率测度和影响因素、节能减排潜力等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随即,作者提炼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展望。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炼油企业碳平衡模型,计算了2004年-2009年①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2排放数量和边际收益,总结了炼油企业CO2排放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向距离函数(DDF)测度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2排放的边际收益。这些工作也为后继实证研究章节核算企业“绿色产出”和引入污染物变量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其次,本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度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并检验了影响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企业规模、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环境规制等因素。研究表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比Tanslog生产函数形式更适宜本研究;企业规模、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对于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基于模型测度结果,本文揭示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本文用数据包络方法(DEA)构建了基于环境技术的节能减排潜力评价模型,测度了中国石化旗下24家炼油企业2004年-2009年的电力、燃料油、燃料气节能潜力和CO2减排潜力。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能源效率测度能够比较好地识别各个企业的能源效率差距和变动趋势。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总结中国石化提高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依靠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开发CO2封存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介入生物质能研发、关注国家能源立法进程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了能源效率的研究视野,弥补了现有能源效率研究在微观层面的局限和不足。已有文献中,系统研究微观层面的企业能源效率并检验影响因素的成果并不多见。由于企业数据信息获得的困难,对中国企业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大多通过分析工业数据——亦即企业的加总数据——来间接评价企业能源效率和影响因素,而且使用的大多是企业的加总数据(Aggragated Data)而非微观数据(Micro-data)。本文使用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微观投入、产出数据对其能源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检验影响因素,为能源效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微观视角。本文的研究,是对我国企业能源效率研究的补充和深化,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将CO2排放纳入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分析框架。这样,实现了企业生产过程外部效应的内部化,突破了以往能源效率研究固有的企业“实体边界”,丰富和发展了能源效率理论。主流经济学关注的能源效率仅仅是既定投入条件之下的经济产出最大化。本文切中当前对碳排放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利用炼油企业CO2排放收益调整炼油企业产出值,从而将CO2排放纳入炼油企业能源效率分析的框架中。本文构建了考虑能源资源和CO2排放的一个新的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分析框架,将其视为实证模型的内生变量,对企业能源效率的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据此提出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性强易于操作。三是通过参数和非参数方法结合的实证研究,将企业一般的单要素能源效率状况描述和简单分析推向环境全要素能源效率计量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已有的文献大多单独采用参数方法或者非参数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一方面用碳平衡模型、方向距离函数等方法计算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CO2排放数量及边际收益。另一方面,利用CO2排放收益调整企业产出值并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实证研究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并检验了影响因素。而且,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方法(DEA)测度炼油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进而对不同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林梦[6](2019)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洲是我国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对外投资目的区域,在中非石油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并且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际能源格局不断调整,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合作战略布局逐步加强,非洲国家对石油合作监管更趋严格,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出了诸多挑战,深入开展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对准确把握非洲国家石油投资合作发展环境,推广“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模式,持续发挥“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影响因素,从资源禀赋、合作基础、外向型经济依存度、双边合作机制、监管环境和合作风险等6个方面21个指标构建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排名靠前,为优先开展“一体化”经营合作的目的国。同时,对排名靠后的国家可以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评价结果负面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作经营的重点阻力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两国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此外,在国家层面,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协同、推动多双边协定商签、促进经贸合作园区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和企业海外行为规范等角度提供政策保障,在企业层面,应从完善“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提高海外经营透明度、强化合规管理等方面促进“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的逐步完善,为中非石油合作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将“一体化”相关理论引入中非石油能源合作研究领域;二是构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供投资环境分析工具;三是提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路径及保障体系。

韩恩泽[7](2010)在《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枯竭等原因,我国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竞争力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石油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而这些城市多为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何避免矿竭城衰,使这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实现经济转型是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借鉴,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下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界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现状及特点。在对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进行必然性分析。其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进行评价,确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评价的内涵与思路,从石油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四个角度构建了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市等六个典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水平进行横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城市经济转型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而复杂的问题。再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石油企业退出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体系。论文研究了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演进机制,确定了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时机选择,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结合石油资源城市特点对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提出了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和石油企业改制的难题交织在一起,是造成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论文分析了石油企业退出的特殊壁垒并提出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提出选择适当的退出途径的依据。最后,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了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总体战略与对策建议,并从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作用、特征和途径等方面,探讨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以东营市为例,对我国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东营市基本社会经济情况及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张德义[8](2012)在《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国内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劣质原油加工能力,2000—2010年,不仅劣质原油加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炼油企业工艺装置结构也加快了调整。(2)电脱盐技术水平显着提高。(3)装置设备、管线材质大幅提高。合理选材在加工含硫/高硫或含酸/高酸原油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修订了《高硫原油加工装置设备和管道设计选材导则》(SH/T 3906—2010)和《高酸原油加工装置设备和管道设计选材导则》(SH/T 3129—2010)。这些选材导则和推荐用材意见对指导与规范国内炼油企业加工含硫/高硫、含酸/高酸原油设备、管线选材用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开发和推广了一批脱硫和脱酸新技术。例如,山东三维石化工程公司开发的SSR硫黄回收技术;镇海石化工程公司在引进荷兰Comprimo公司70 kt/a硫黄回收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开发的ZHSR硫黄回收技术;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原油全馏分催化裂化脱酸技术等。在工艺方面开发了一批重油加工、蜡油加氢处理、加氢裂化、柴油深度脱硫以及汽油选择性加氢生产符合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和柴油技术。结合国内外技术现状和经验,介绍了加工高硫和高酸劣质原油的基本体会,指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配备足够的硫回收和制硫能力。(2)重油加工是考虑的重点。(3)需要配备足够的加氢能力。(4)提高工艺设备的防腐能力。(5)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闫沛禄[9](2012)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玉门市是一座因石油开采而兴建的资源型城市,自1939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经济建设、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蓝,“铁人精神”的发源地。经过70多年的发展,随着石油资源储量逐步枯竭,油田经济效益下滑,生存难以为继。如何通过产业转型,让这样一个在中国开发时间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老油田实现成功转型,对打造“百年油城”,传承“铁人精神”,探索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入手,认真梳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成果,对美加澳、欧盟、日本、前苏联和我国辽宁阜新、黑龙江大庆、山西朔州、河南焦作等几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选择的模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体制、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以往的转型研究,没有对资源型城市按照转型模式的选择进行科学分类,导致转型模式多种多样,无规律可寻。本文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理论基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创新型分类,即分为:接续产业型、替代产业型、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混合型、服务业配套跟进型、整体迁移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适用范围、转型条件、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玉门市的经济结构特征、发展现状、转型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性预测,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WTO方法,对玉门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理性分析,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转型经验,提出玉门要实现成功转型,需采用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混合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依托玉门油田的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石化、炼油等接续产业;依托玉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依托玉门土地、水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产业转型巩固基础;依托玉门矿产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的优势,加快发展先进载能和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依托玉门地位独特、资源丰富、人才聚集的优势,着力发展工业旅游、通道经济、物流配送、技术研发等配套服务业,扩大其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春宇[10](2007)在《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天然气是新疆最具优势的能源类资源,累积探明地质储量居全国第二位,以石油资源为依托的新疆石油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50多年发展,石油产业已成为新疆的主导产业之一。研究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扩大与中亚、南亚的能源合作、保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以及新疆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依次从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石油产业的布局、石油产业的集中度、石油产业的关联分析、石油产业的政府规制、新疆石油产业发展战略和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七个方面对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本研究以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中度理论、灰关联分析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科学、系统、全面地分析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问题,指出:新疆石油天然气目前仍处于油气田发现和增储的主要发展阶段,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地质原因及勘探投入的不足,石油天然气探明程度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石油产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上中下游发展不平衡,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工业的带动力与其本身具有的经济总量很不匹配;新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属于高度寡头垄断的市场类型,新疆石油化工业属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要想石油产业对新疆经济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新疆石油化工业必须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规模,在提高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新疆化工业的产业集中度;新疆石油加工业和化工业与农业呈现较高的关联度,加大对石油加工业和化工业的投入,对新疆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政府要从石油产业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实施规制改革,分开政府规制政策的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职能,建立健全石油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对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实施分类规制;国家石油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兼顾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应切实处理好新疆与中央的利益分配,切实保证新疆作为资源产区合理的资源收益;新疆石油产业要想得以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克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济和技术等客观因素,还要处理好观念、需求、政策等诸多主观因素。对新疆石油产业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三大重点、两大优先、一大调整”发展思路,即确立重点产业、重点基地和重点产品,优先发展国内空白的石化产品、优先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高端石化产品,调整现有石化基地产品结构;石油开采业要以加大勘查力度、提升勘探技术、加大勘查投入为重点,石油加工业要以进行产业升级,完全贯通新疆各油田之间及出国、出疆的原油、成品油的运输管道,实现成品油的高效运输为实现手段,石油化工业要大力发展化肥业,改善新疆石化业规模过小的劣势,调整石化业产业结构,开发高科技含量的石化产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为突破口;中央政府要弱化对石油产业规制的具体职能,将石油产业具体规制职能逐步向地方政府规制部门移交;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要处理好中央和新疆的关系,国家的石油战略要充分兼顾新疆作为资源产地的合理权益;以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走大型化、集中化和基地化为基本特征的炼化一体化的新疆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国外原油加工能力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原油加工能力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1.2.2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3 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
    2.1 研究范围
        2.1.1 产业结构
        2.1.2 企业类型
        2.1.3 工业过程
        2.1.4 排放气体
    2.2 工业过程碳排放源识别及归类
        2.2.1 排放源识别
        2.2.2 排放源归类
    2.3 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
        2.3.1 燃料燃烧源
        2.3.2 工艺尾气源
        2.3.3 逸散排放源
        2.3.4 废物处理源
        2.3.5 间接排放源
        2.3.6 方法分析
    2.4 案例应用
        2.4.1 案例介绍
        2.4.2 数据收集
        2.4.3 核算结果
        2.4.4 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年际变化分析
    3.1 核算方法
        3.1.1 基于工业过程核算方法
        3.1.2 基于排放类别核算方法
        3.1.3 核算方法优劣势分析
    3.2 数据收集
        3.2.1 燃料燃烧源
        3.2.2 工艺尾气源
        3.2.3 逸散源
        3.2.4 电力热力源
        3.2.5 行业工业增加值
    3.3 年际变化动态分析
        3.3.1 核算结果
        3.3.2 结果分析
        3.3.3 不确定性分析
    3.4 影响因素贡献分析
        3.4.1 方法原理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过程的石油炼制企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1 范围及目标
    4.2 清单分析
    4.3 评价方法
        4.3.1 评价指标及方法
        4.3.2 单位综合环境影响
    4.4 评价结果
        4.4.1 主要影响类别分析
        4.4.2 重点贡献环节识别
        4.4.3 关键贡献物质分析
        4.4.4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4.4.5 敏感性分析
    4.5 不确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及污染减排建议
    5.1 企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5.1.1 碳排放台账统计内容
        5.1.2 碳排放统计报表内容
    5.2 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5.3 污染物减排建议
        5.3.1 VOCs减排建议
        5.3.2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6.3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2年我国石化行业取得的重要进展
    1.1 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取得成效
        1.1.1 高油价下石化降本增效措施有力, 资源分配“保、压”得当
        1.1.2 动态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能力增强
        1.1.3 生产经营业绩总体向好
    1.2 世界一流石化建设取得进展
        1.2.1 原油加工保持世界第二
        1.2.2 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22]
        1.2.3 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
        1.2.4 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
        1.2.5 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首位
    1.3 产业转型与升级取得新进展
        1.3.1 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向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取得新进展
        1.3.2 石化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
    1.4 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
        1.4.1 炼油技术进步
        1.4.2 乙烯技术进步
        1.4.3 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1.4.4 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
        1.4.5 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2 问题与思考
    2.1 炼油提高成品油档次迫在眉睫
    2.2 石化产业应继续得到社会的重视
3 2013年石化行业展望
    3.1 2013年国际石化产业一瞥
    3.2 2013年我国石化产业展望

(4)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石油产业在美、荷、英等国的产生和发展
        2.1.1 美国石油产业的形成
        2.1.2 荷兰和英国大石油公司的产生和扩张
        2.1.3 一战后美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2.1.4 大石油公司对炼油技术的垄断优势
        2.1.5 大石油公司的矛盾和勾结
    第二节 二战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2.2.1 “七姊妹”开发中东石油
        2.2.2 “七姊妹”成为石油巨头的原因
        2.2.3 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斗争
        2.3.1 1973 年以前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失败
        2.3.2 1973、1978 年两次石油危机与石油输出国夺取定价权
    第四节 石油危机后世界石化产业的调整
        2.4.1 20 世纪 80 年代石油需求增长缓慢
        2.4.2 冷战结束后石油控制权对美国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石化产业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与 TCC 公司的早期发展(1970—1989)
    第一节 TCC 公司的组建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建设
        3.1.1 20 世纪 7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的主要工程
        3.1.2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项目
        3.1.3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背景
        3.1.4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TCC 公司建设大型乙烯工程
        3.2.1 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曲折
        3.2.2 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3.2.3 20 世纪 8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齐鲁乙烯
    第三节 TCC 公司归并入中国石化总公司
        3.3.1 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目的
        3.3.2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3.3.3 石化总公司成立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意义
第四章 从繁荣到困难(1990—1997)
    第一节 TCC 公司的施工和效益状况
        4.1.1 20 世纪 90 年初期的繁荣
        4.1.2 90 年代中期以后效益下滑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石化产业的变化
        4.2.1 产业体制的变革
        4.2.2 由原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石化产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3.1 工业品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4.3.2 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
        4.3.3 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第四节 国企改革对石化行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4.1 企业承包制对 TCC 公司的成效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石化企业的作用
第五章 困境中的变革(1998—2002)
    第一节 1998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组
        5.1.1 重组前石化产业的情况
        5.1.2 两大石油集团成立
        5.1.3 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组和上市
    第二节 TCC 公司的减员与改制
        5.2.1 减员的宏观背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5.2.2 TCC 公司的下岗和减员
        5.2.3 改制分流与脱离社会职能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世界石化产业的状况
        5.3.1 大型石油公司的重组
        5.3.2 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第四节 “入世”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5.4.1 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市场承的承诺
        5.4.2 “入世”对中国石化业的影响
第六章 参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2003—2008)
    第一节 TCC 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
        6.1.1 TCC 公司的施工任务和效益状况
        6.1.2 中国石化产业的产能扩张
        6.1.3 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第二节 面向世界市场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
        6.2.1 TCC 公司在国外施工的情况
        6.2.2 全球产业链中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产业
        6.2.3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 21 世纪以来全球石化产业体系的变化
        6.3.1 发达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变化
        6.3.2 投机资本进入原油市场
        6.3.3 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和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2.2 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度
        2.2.1 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度
        2.2.2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度
        2.2.3 考虑环境约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2.3 微观层面的企业能源效率研究
    2.4 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企业规模
        2.4.2 能源结构
        2.4.3 能源价格
        2.4.4 技术进步
        2.4.5 环境规制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效率理论
        2.5.2 生产前沿理论
        2.5.3 外部性理论
        2.5.4 低碳经济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实证研究:数量与边际收益
    3.1 炼油企业CO_2排放特征
    3.2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量测算
        3.2.1 炼油企业CO_2排放量碳平衡测算模型
        3.2.2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量测算
        3.2.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结果分析
    3.3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炼油企业CO_2排放边际收益分析
        3.3.1 方向性环境生产前沿函数
        3.3.2 影子价格模型
        3.3.3 中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边际收益
        3.3.4 变量说明
        3.3.5 结果估计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环境约束下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
    4.1 炼油企业的能源消耗特征及能源效率现状
        4.1.1 炼油企业的能源消耗特征
        4.1.2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现状
    4.2 环境约束变量的引入——用CO_2排放收益核算经济产出
        4.2.1 “绿色”产出核算理论
        4.2.2 炼油企业“绿色”产出的核算方法
        4.2.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收益
    4.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3.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4.3.2 模型变量选取及描述
        4.3.3 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4.3.4 模型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4.3.5 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计算结果
    4.4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4.1 能源效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4.2 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4.4.3 能源效率σ收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测度及能效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5.1 基于环境技术的非径向节能减排潜力测度方法
        5.1.1 环境DEA技术
        5.1.2 基于环境DEA技术的非径向节能减排潜力测度方法
    5.2 基于非径向DEA的炼油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实证研究
        5.2.1 变量的选择及处理
        5.2.2 测度模型的确定
        5.2.3 测度结果与分析
    5.3 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5.3.1 基于DEA方法的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评价
        5.3.2 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对策分析
    6.1 提高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理性认识:多维视角
        6.1.1 投入视角: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
        6.1.2 产出视角:常规途径与深度减排
        6.1.3 外部视角:油品市场与环境规制
    6.2 中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对比及借鉴
        6.2.1 中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对比
        6.2.2 国外炼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经验借鉴
    6.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面临的主要问题
        6.3.1 加工负荷率偏低及技术进步贡献小
        6.3.2 CO2排放总量增长快及减排成本高
        6.3.3 资源利用率低及替代能源投入不足
    6.4 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6.4.1 加强自主研发走内涵式发展
        6.4.2 加快发展加氢处理与IGCC
        6.4.3 规划炼化装置联合利用能源
        6.4.4 关注替代能源技术新进展
        6.4.5 发展CO_2捕集和循环利用
        6.4.6 关注能源立法和碳排放交易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研究层次的拓展
        7.2.2 研究对象的拓展
        7.2.3 理论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石油经营合作模式研究综述
        1.3.1 关于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研究
        1.3.2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价值增值研究
        1.3.3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合作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科学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预期创新成果
2 理论基础
    2.1 经济学理论
        2.1.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管理学相关理论
        2.2.1 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在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2.2 内部市场理论: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的融合
    2.3 本章小结
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历程
        3.1.1 第一阶段:巩固基础阶段(1993-1996年)
        3.1.2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97-2002年)
        3.1.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8年)
        3.1.4 第四阶段:成熟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3.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
        3.2.1 中非石油贸易总量不断提升
        3.2.2 合作范围不断扩展
        3.2.3 合作主体日趋多元
        3.2.4 合作方式逐步优化
    3.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取得成效
        3.3.1 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3.3.2 提升我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
        3.3.3 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建设
        3.3.4 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3.4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存在问题
        3.4.1 缺乏从整体层面的统筹考虑
        3.4.2 对非洲“一体化”投资环境研判不足
        3.4.3 主导企业的“一体化”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3.4.4 “一体化”协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4.5 “一体化”发展推进有待平衡
        3.4.6 企业“一体化”经营管理还需提高
        3.4.7 相关配套服务支撑尚显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石油产业“一体化”经营合作国际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
    4.2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主要经验
        4.2.1 兼并重组是“一体化”主要途径
        4.2.2 持续加大后向“一体化”的投入
        4.2.3 不断拓展前向“一体化”的深度
        4.2.4 强调地域差异区别实施“一体化”策略
        4.2.5 建立与“一体化”经营配套的管理体系
        4.2.6 石油资源国积极开展“一体化”经营
    4.3 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启示
        4.3.1 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
        4.3.2 持续发挥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
        4.3.3 注重提高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水平
        4.3.4 加强非洲重点国家“一体化”合作推广策略分析
        4.3.5 重视“一体化”经营合作中规模与效益的平衡
    4.4 本章小结
5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环境分析
    5.1 存在机遇
        5.1.1 非洲石油资源储量丰富
        5.1.2 油企竞争转为供应链“一体化”竞争
        5.1.3 中非经贸合作区不断发展
        5.1.4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非合作
    5.2 面临挑战
        5.2.1 东道国监管要求日益提高
        5.2.2 发达国家强化非洲石油战略
        5.2.3 非洲资源国非市场风险增加
    5.3 本章小结
6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6.1 指标体系构建概述及依据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筛选依据
        6.1.3 定量化处理
        6.1.4 两层指标体系
    6.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六要素指标体系
        6.2.1 “六要素”指标体系
        6.2.2 具体指标解释
    6.3 非洲重点国家“六要素”指标分析
        6.3.1 东道国石油资源禀赋条件
        6.3.2 中非产业合作基础
        6.3.3 东道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
        6.3.4 中非双边合作机制
        6.3.5 东道国监管政策环境
        6.3.6 东道国经营合作风险
    6.4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
        6.4.1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6.4.2 样本及指标选取
        6.4.3 “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
    6.5 重点国家推广策略分析
        6.5.1 莫桑比克
        6.5.2 坦桑尼亚
        6.5.3 乌干达
    6.6 本章小结
7 进一步完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及保障措施
    7.1 构建新时期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体系
        7.1.1 总体目标
        7.1.2 构建原则
        7.1.3 基本架构
    7.2 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保障措施
        7.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7.2.2 企业层面的发展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和亮点
    8.2 存在不足与今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实践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模式及经验
    1.3 本论文有关基本理论综述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城市经济学理论
        1.3.3 产业经济学理论
        1.3.4 资源经济学理论
        1.3.5 经济转型理论
第2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2.1 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2.1.1 石油城市的概念
        2.1.2 我国石油城市的现状及特点
        2.1.3 我国石油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 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资源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2.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的聚类分析
        2.3.1 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
        2.3.2 系统聚类法及数据处理
        2.3.3 聚类结果及特征分析
    2.4 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5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问题
    2.6 我国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状况评价
    3.1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与评价思路
        3.1.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
        3.1.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思路
    3.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模型
        3.3.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方法选择
        3.3.2 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的步骤
    3.4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的实证分析
        3.4.1 我国主要石油资源城市的数据获得
        3.4.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因子分析过程
        3.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总体成效评估
    3.5 小结
第4章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对策
    4.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及演进机制
        4.1.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4.1.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4.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
    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分析
        4.3.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4.3.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
    4.4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4.4.1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
        4.4.2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4.3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
        4.4.4 石油资源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政策保障
    4.5 小结
第5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石油企业的退出机制
    5.1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概述
        5.1.1 石油企业退出的内涵
        5.1.2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的内涵
    5.2 石油企业的退出壁垒
        5.2.1 企业退出的一般性壁垒
        5.2.2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特殊性的原因
        5.2.3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的具体体现
    5.3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3.1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
        5.3.2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4 小结
第6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
    6.1 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
        6.1.1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石油资源城市的竞争力
        6.1.2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稳定和谐程度
        6.1.3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石油资源城市发展承载力
        6.1.4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环境品质
    6.2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和对策建议
        6.2.1 总体战略
        6.2.2 对策建议
    6.3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型
        6.3.1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
        6.3.2 政府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6.3.3 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职能转换的特征
        6.3.4 石油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6.4 小结
第7章 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实证研究
    7.1 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7.1.1 基本状况
        7.1.2 转型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7.2 东营市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7.2.1 发展优势
        7.2.2 制约因素
    7.3 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历程回顾
        7.3.1 从石油资源开发起步向综合功能型城市发展——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初步探索
        7.3.2 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行动
        7.3.3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举措
    7.4 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7.4.1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
        7.4.2 战略定位与战略步骤
        7.4.3 产业布局与战略支撑
        7.4.4 战略意义
    7.5 东营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7.5.1 2009 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7.5.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7.5.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
    7.6 胜利油田促进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7.6.1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
        7.6.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7.6.3 传承和创新胜利特色管理
        7.6.4 推动建设互利双赢和谐的油地关系
    7.7 东营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7.7.1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升东营市经济竞争力,是全部工作的总纲
        7.7.2 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为品牌,树立东营市新形象,是长期遵循的一项重要工作策略
        7.7.3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确立生态高效经济战略定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7.7.4 以油地军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为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扩大了劣质原油加工能力
2 电脱盐技术显着提高
3 装置设备、管线材质大幅提高
4 开发和推广了一批新技术
5 加工高硫和高酸劣质原油的基本体会
    5.1 配备足够的硫回收和制硫能力
    5.2 重油加工是考虑的重点
    5.3 需要配备足够的加氢能力
    5.4 提高工艺设备的防腐能力
    5.5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9)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玉门油田的历史贡献
        1.1.4 玉门油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任务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主要特征与发展规律
    2.1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
        2.1.1 资源
        2.1.2 资源型产业
        2.1.3 资源型城市
    2.2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分类
    2.3 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2.3.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程度大
        2.3.2 突发性、被动性与孤立性
        2.3.3 城市发展时间短,缺少规范性
        2.3.4 城市具有双重功能属性
        2.3.5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4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1.3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3.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2 循环经济理论
    3.3 产业集群理论
        3.3.1 产业集群的内涵
        3.3.2 产业集群理论演化脉络
    3.4 科学发展观
        3.4.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4.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4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案例分析与对比研究
    4.1 美、加、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4.1.1 美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匹兹堡和休斯敦
        4.1.2 加拿大——萨德伯里
        4.1.3 澳大利亚——珀斯
    4.2 欧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4.2.1 德国——鲁尔区
        4.2.2 法国——洛林
        4.2.3 英国——伯明翰
        4.2.4 欧盟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启示
    4.3 日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4.4 前苏联和委内瑞拉资源型城市的衰败
        4.4.1 前苏联资源型城市巴库的兴衰
        4.4.2 委内瑞拉波力瓦尔大油田的衰落
    4.5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经验总结
    4.6 国内资源型城市探求可持续发展范例
        4.6.1 辽宁省阜新市
        4.6.2 黑龙江省大庆市
        4.6.3 山西省朔州市
        4.6.4 河南省焦作市
        4.6.5 国内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政策建议
第5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产业发展战略
    5.1 玉门市基本概况
    5.2 玉门市产业结构特征
    5.3 玉门市产业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3.1 优势
        5.3.2 劣势
        5.3.3 机遇
        5.3.4 挑战
    5.4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5.4.1 石化产业发展战略
        5.4.2 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5.4.3 先进高载能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转化战略
        5.4.4 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5.4.5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第6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与保障措施
    6.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障碍
        6.1.1 产业因素
        6.1.2 产权因素
        6.1.3 体制因素
        6.1.4 区位因素
        6.1.5 资金因素
        6.1.6 人力资源因素
    6.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部成因
        6.2.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2.2 开发利用其他优势资源
        6.2.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3 玉门产业转型需要的政策支撑
        6.3.1 产业政策
        6.3.2 财税政策
        6.3.3 社会发展扶持政策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1.1 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含义
        7.1.2 关于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利用
        7.1.3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7.2 问题与展望
        7.2.1 玉门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7.2.2 玉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央关于新疆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
        1.1.2 石油资源短缺矛盾日趋加剧,新疆资源地缘优势日益突出
        1.1.3 国家确立石油天然气开发重点西移
        1.1.4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
        1.1.5 国内石油化工市场持续增长,为新疆石化工业提供机遇
        1.1.6 新疆石油天然气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1.2 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1.2.1 研究石油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2.2 研究石油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
    1.3 本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
    1.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研究创新之处
        1.7.2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布局相关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产业集中度理论
        2.2.5 政府规制理论
第三章 新疆石油产业现状分析
    3.1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现状分析
        3.1.1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现状
        3.1.2 对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评价
    3.2 新疆石油开采业现状分析
        3.2.1 新疆石油开采业发展历程
        3.2.2 新疆石油开采业现状及在全国的地位
        3.2.3 新疆石油开采业经济运行情况
        3.2.4 对新疆石油开采业的基本评价
        3.2.5 新疆石油开采业发展对策
    3.3 新疆石油加工业的现状分析
        3.3.1 新疆石油加工业的现状
        3.3.2 对新疆石油加工业的评价
        3.3.3 新疆石油加工业发展对策
    3.4 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的现状分析
        3.4.1 新疆石油化工业现状
        3.4.2 对新疆石油化工业的评价
        3.4.3 新疆石油化工业发展对策
第四章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分析
    4.1 中国石油产业布局概况
    4.2 新疆石油产业的布局特点及存在问题
        4.2.1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特点
        4.2.2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4.3 影响新疆石油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4.3.1 自然因素
        4.3.2 社会经济因素
        4.3.3 技术因素
        4.3.4 地理位置因素
    4.4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的基本思路
        4.4.1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的原则
        4.4.2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的框架
        4.4.3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的重点
        4.4.4 新疆石油产业布局的政策
第五章 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分析
    5.1 国内外石油产业市场集中状况概述
        5.1.1 国外石油产业市场集中状况概述
        5.1.2 中国石油产业市场集中状况概述
    5.2 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分析
        5.2.1 新疆石油开采业集中度分析
        5.2.2 新疆石油加工业集中度分析
        5.2.3 新疆石油化工业集中度分析
    5.3 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基本评价
第六章 新疆石油产业与区内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6.1 新疆石油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
    6.2 新疆石油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
        6.2.1 新疆石油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
        6.2.2 新疆石油开采业、加工业和化工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
    6.3 新疆石油产业与区内其他工业的关联分析
        6.3.1 新疆石油产业与其他七大行业关联分析
        6.3.2 新疆石油开采业与其他七大行业关联分析
        6.3.3 新疆石油加工业与其他七大行业关联分析
        6.3.4 新疆石油化工业与其他七大行业关联分析
    6.4 关联分析基本评价
第七章 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研究
    7.1 国外石油产业政府规制概况
        7.1.1 美国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经验
        7.1.2 英国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经验
        7.1.3 阿根廷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经验
    7.2 中国石油产业政府规制概况
    7.3 中国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现状分析
        7.3.1 政出多门,管理重叠,缺乏独立的规制机构
        7.3.2 对石油产业进行规范、监督、指导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法律基础
        7.3.3 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7.3.4 价格规制很不完善
        7.3.5 三大公司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未能分开,在竞争性业务中制造垄断
        7.3.6 资源产地政府对石油产业政府规制没有发言权
    7.4 石油产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7.4.1 完全分开政府规制政策的制定部门与监管部门的职能
        7.4.2 建立健全石油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7.4.3 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培育市场竞争
        7.4.4 划分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实行分类规制改革
        7.4.5 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进入规制
        7.4.6 改革石油产业的价格体制
        7.4.7 强化石油产业的社会性规制
        7.4.8 将中央政府对石油产业规制的具体职能限于政策制定及宏观管理,将石油产业具体规制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
第八章 国家石油战略下的新疆石油产业
    8.1 对国家石油战略下的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的认识
        8.1.1 新疆石油产业在国家石油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8.1.2 新疆石油产业对国家能源作出过重大贡献
        8.1.3 新疆是新世纪中国石油发展的重要战略接替区
    8.2 国家石油战略下发展新疆石油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8.2.1 油田和地方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方面各自为阵,争市场争资源的矛盾突出
        8.2.2 国家与地方的资源收益比例不合理,石油资源补偿费率和资源税费依然偏低
        8.2.3 石油用地还不能做到有偿使用
        8.2.4 地方财力在承接油田转交的企业办社会的社会职能方面力不从心
    8.3 国家石油战略下的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的建议
        8.3.1 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要从要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由中央和新疆统一规划
        8.3.2 建立科学合理的油气资源矿权制度
        8.3.3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由“税”、“矿权收益”和“投资收益”三位一体的油气资源收益分配格局
        8.3.4 在油田逐步实现土地有偿使用,保障地方政府的土地权益
        8.3.5 按照国际惯例,依销售收入制订石油、天然气资源税,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规定提高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税额
第九章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9.1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9.1.1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
        9.1.2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9.1.3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9.1.4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1.5 新疆石油产业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关系
    9.2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条件
        9.2.1 基本条件
        9.2.2 需重点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9.3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9.4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9.5 新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9.5.1 加大石油资源勘察力度,增强资源供给
        9.5.2 大力提倡开发和节约并举,合理利用石油资源,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9.5.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新疆石油产业发展
        9.5.4 将环境保护作为新疆石化生产的重中之重
        9.5.5 利用新疆丰富的能源类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新的石化资源和替代资源
        9.5.6 用合理的政策调控与法律监管的结合从宏观面上推动新疆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9.5.7 通过利用优越的地缘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展开与中亚南亚国家的石油合作
        9.5.8 在新疆独山子--克拉玛依一带建立石油资源储备库
第十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新疆石油产业与区内其他产业关联分析原始数据及计算结果.
附件2 石油名词
附件3 石油产业产品链流程图
附件4 石油和化学工业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感谢
作者简历

四、国外原油加工能力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D]. 刘业业. 山东大学, 2020(11)
  • [2]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4(07)
  • [3]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3(03)
  • [4]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07)
  • [5]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D]. 沈浩. 中南大学, 2013(12)
  • [6]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D]. 林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D]. 韩恩泽.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8]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J]. 张德义.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2(01)
  • [9]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D]. 闫沛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10]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研究[D]. 刘春宇. 新疆农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国外原油加工能力统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