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部首“人”的形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郭雅倩[1](2019)在《汉字部首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汉字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的基础元素,在字形、字义上具有类聚、范畴和统摄等功能。汉字部首形成机制的研究,对汉字表意性、汉字构形系统、汉字演变规律等问题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汉字部首的形成,与汉字构件义化、汉字形声化、汉字构形系统的成熟关系密切。鉴於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绪论部分:阐释汉字部首的基本内涵,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梳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考察前人研究的不足,进而确定本论文研究的起点、重点,明晰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探讨汉字构件义化与部首的形成。首先,说明构件义化的概念,并简单介绍相关研究;其次,从理论角度阐释汉字构件义化与部首形成的关系;最後,以与“手”有关的汉字部首为例,展示汉字构件义化与部首形成的关系。第二章:探讨汉字形声化与部首的形成。首先,探讨汉语、汉字性质与汉字形声化的关系;接着,从源头和结果两个角度探讨汉字形声化与汉字部首形成的关系;最後,通过对《说文解字》“肉”部字的穷尽考察,以实例展示汉字形声化与部首形成的关系。第三章:探讨汉字构形系统的成熟与部首的形成。首先,说明汉字构形系统的概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其次,从理论角度探讨汉字构形系统的成熟与部首形成的关系;最後,以“人”部的形成为例,结合理论的阐释,考察汉字构形系统的成熟与汉字部首形成的关系。第四章:考察部首的统摄与例外。部首的基本功能是统摄,考察游离於部首之外的少数汉字,能从反向角度加深对汉字部首形成机制的理解。本章以《说文解字》326个无字或少字部首的分析为基础,讨论《说文解字》部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部首的统摄与例外、部首的演变与发展等问题。
徐伟勤[2](2004)在《汉字部首演变与记号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的性质、特点是汉字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汉字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汉字的认识还存在严重分歧,汉字认识还有待加强。部首是汉字形体的一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部首演变的考察,探讨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汉字的特点,从而论证记号化是汉字的重要特性。 文章首先回顾了近现代以来对汉字的评价。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汉字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图腾式的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对汉字重新进行评价,经过近代的切音字运动、汉字改革运动,现在已有了较为科学、辩证的结论。但是美化汉字、汉字优越的观点也时有出现,对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的难易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当前针对汉字的认识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文章仍然感想多于科学,感情多于科学,汉字还有待于科学的认识。 字形是汉字的本体,对汉字的研究必须以字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部首是字形的一部分,是东汉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创制的。《说文》540部是以小篆形体为依据总结出来的,部首与字形相对应的部件是完全一致的,与字义也有一定联系,《说文》的部首绝大多数是意符为主的形旁。汉字隶变、楷化以后,形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汉字的意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从字形本身辨认意符带来了困难,所以顺应汉字楷化后的事实,对部首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部首的演变反过来也反映了汉字特点和性质的变化。《汉语大字典》是汉字楷书单字的汇编,以楷书为字头,并收列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力求对汉字的形体源流演变作历史的全面反映,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大型汉语字典中质量最高的。本文选取了《说文》部首与《汉语大字典》部首相对照,主要通过考察《说文》部内字的重新归部,对部首的归并、分化情况作以初步分析,从部首的归并、分化变异、混同和新增部首4个方面对部首的演变情况作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对部首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部首演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单纯观照陌生的汉字形体时常无法完成由字形到字义的正确转换,汉字的据义归部难以贯彻;二是汉字形体的演变,古文字通过转变、偏旁化、讹变之后,形体变化很大,只能据形归部,与此相适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字部首演变与记号化应,部首发生了变化。 记号是指与整字在读音、意义上没有联系以及表义不确定的字符。从部首的演变可以看出,部首由意符为主变为以记号为主,部首演变的结果造成部首的记号化,这一结果是汉字记号化的反映,记号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汉字,汉字有优点,也有缺点,过度美化汉字,把汉字凌驾于其他文字之上是错误的,汉字“见形知义”、汉字优越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汉字繁难应成为我们的共识,如何改进汉字,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是我们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赵思[3](2012)在《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汉字作为社会文明传承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符号感,高度的艺术造型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部首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特有的视觉信息符号;部首的创制是为字书服务而产生的,是由笔画构成的记录人类思想的形态。汉字弘扬了东方文化精髓,汉字部首的创立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随着中国设计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出现了许多关于汉字笔画、汉字偏旁部首的文字设计,以本民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引领时代潮流,独创自身本土化、民族化的特色视觉设计语言,是时代和民族赋予我们的重任。汉字部首将以独特的形式美在平面设计中占有重要发挥汉字的形象优势,服务于现代设计。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化视觉创意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融合对体现作品的民族性和现代感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一条便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下中国设计界引以重视的话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更便捷的沟通和交流。图形语言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给不同语境、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人们提供了快速、便利的交流。那么,中国汉字部首将怎么发展?汉字部首又是否具有图像的意义?本文从汉字部首中的点状部首图形入手,主要从图形的形态、功能分析,从图形的视觉创意设计的原则及表现几个方面分析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设计中的可开发性,寻找汉字部首思维下的图形语义。提出了对汉字点状部首自身的深入研究来完善平面设计中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化设计过程的见解。对文字中出现过的点状部首图形进行综合分析,以创新研究为前提,列出相关案例,试图寻找汉字部首图形化的新方法。
李天霞[4](2018)在《苏教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部首及其教学研究 ——以昆明市春城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字部首凝聚着中华名族精神蕴含着传统文化,部首从许慎的《说文解字》的创建以来经历历史演变仍然生生不息。掌握汉字首先需要识字,而小学语文课本里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常用字,大部分的常用字本身就是常见部首或者由部首组成,所以掌握常见部首是识字教学的根基。在小学语文课本里面没有明确关于部首教学篇目的主题,但是部首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所以深入了解部首汉字部首的理论知识,发现常用部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找出影响部首教学效果的原因,并提出汉字常见部首的教学建议,作为一个专题研究来呈现出来,对小学语文教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前对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是专门研究常见部首的教学研究很少。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苏教版、部编版两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的常见部首的教学。此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项:第一,常见部首的规范。第二,汉字常见部首及其所从字的分布。第三,常见部首及其所从字的归类分析。第四,就春城小学的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提出建议。研究过程是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的加工整理出教学案例来了解春城小学部首教学的一般模式。常见部首在识字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部首的书写问题、部首的理据性被忽视的问题。研究的结论主要有:第一,春城小学对部首识字的方法是“加一加”“减一减”和“换一换”,“以部首带生字法”等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促进自主识字和趣味识字。第二,对于春城小学在常见部首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不够,出现的频率很少。第三对部首的教学不够重视,可以通过重现和加强来,设计一些练习,意识到常见部首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发挥常见部首的识字作用。此外,研究中提出了在识字常见部首原则1.树立正确的汉字习得观念,注重汉字教育的系统性2.从整体着眼整体汉字注重汉字的理据性3.明确教学目的讲究实用性、趣味性4.重视汉字的文化意味。通过此项研究希望希望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并未后续的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借鉴。
袁晓光[5](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舒严[6](2019)在《引入汉字文化要素的对外汉字教学实践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是一种独特又美丽的书写符号。它不是线条的简单组合,而是保留原始图像灵魂和丰富文化意涵的文字。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促进对外汉字教学,以此吸引留学生学习汉字,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本文在充分利用汉字文化促进对外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2905个汉字进行统计,将含有相同部首的汉字归并汇总,选择表意性明确,部首从属汉字中常用字数量多的39个部首作进一步分析。并参考何九盈先生的《汉字文化大观》一书,以文化内容为标准对所选汉字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参考《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等辞书,筛选出各部字下适合引入汉字文化要素进行教学的汉字,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选取了汉语水平为HSK4级或5级,掌握2500—3000左右词汇量,来自泰国、日本、南非、苏丹、捷克、亚美尼亚、马达加斯加的22名中级班留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并采用期末试卷、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教学效果,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达到理论分析和调查实践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效果,增强此次汉字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经过一学期的汉字教学实践发现:留学生对汉字字源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并且在掌握汉字结构和理解猜测字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孟栩可[7](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手”类部件汉字的教学构想》文中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其他语言相比,它有着结构复杂、同音字多等特点,所以汉字学习成为了许多国际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之一。倡导正确有效的汉字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各位教学岗位上老师的工作重点。而笔者提出部件教学可以作为汉字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学者们对其教学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手”类部件汉字的研究。首先笔者归纳了汉字部件的含义、属性及特点,区分部件、偏旁和部首的不同,选取现行汉字中学生们接触颇多的“手”类部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读学者们相关的书籍文献,归纳总结出常用“手”类的汉字的十六种部件,分别简述汉字部件的演变过程,详解藏在部件中的“神秘之手”。再把《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汉字表中低中高三个级别的汉字进行整理,统计出其中“手”类部件汉字的收录情况,根据部件的构字功能,对其部件进行构字的表音、表义、记号的功能分析和汉字的构造与部件位置分布上的分析。经过统计,对《等级划分》出现的“手”类部件的汉字,进行相同部件的划分和构成方式以及有关部件在整字间的位置总结,绝大部分的部件大多存在固定的汉字构成方式,还有几个部件是要通过拆分分析后的汉字进行汉字构造分析,这样的统计研究结果更表明,汉字构造的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对《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手”类部件的汉字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从识记、书写、运用三大角度,对汉字水平处在中级的国际学生提出汉字教学,提出了字源法、部件教学法和系联法三种针对汉字的教学方法列举例说明,利用这些方法能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做出了合适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最后,笔者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汉字有关“手”类部件教学在汉字教学中的启示及建议,提出汉字教学中要重视部件教学,用字源入手,深入了解部件,然后再通过系联的方法拓展其他部件的汉字学习,带领学生运用系联法拓展到词汇的学习,提倡部件教学应该加入汉语国际学生学习汉字的体系当中,教师更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能忽略的角色。
刘靖年[8](2011)在《汉字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字是由原始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有音有义,几千年来完美地表达着古今汉语。人类进入科学时代后,人们发现,无论是客观事物,还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人文符号,基本的法则都是组合,就是有由有限构造无限:7个音符,可以表现美妙绝伦的音乐世界;10个阿拉伯数字,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数字;100多种元素,可以构造浩瀚的宇宙。我们惊奇的发现,世界上的使用文字几乎都在遵循这样的法则。希腊字母有24个,拉丁字母有26个,阿拉伯字母有28个,斯拉夫字母有33个,谚文字母有40个,就是这些数量有限的字母,依靠组合,同样完美地表达着各自纷繁复杂的自然语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组合的优越更加凸现。汉字显然有些“异类”,常用字3500个,通用字7000个,能用字上万个。如此庞大的文字体系,不要说人来掌握和运用它,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它,也是颇为困难的。汉字繁难是个事实,问题是有没有办法解决它。组合既然是个自然法则,那么汉字是否也隐含着这种法则呢?如果没有,那么是否可以人为地设计出来呢?分析汉字的结构,探寻汉字的结构成分,找到汉字的“有限”结构符号系统,那么汉字也是“组合”的了。这就是本文研究汉字结构的初衷。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前人分析汉字结构的成功经验,探索汉字的结构符号系统。早在汉字合体字成为识字教学对象的时候,汉字结构分析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当时仅仅是个人偶然的、随意的求便行为。但这是一种思路,从此开启了解析汉字结构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解析汉字结构已不再是汉字传承者的“私事”,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只等贤人来归纳总结了。到了东汉,我国最早的文字学家许慎,受先人解析汉字思想的启发,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古文字”——小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创立了系统的汉字结构分析理论——“六书”学说。“六书”原本是探讨原始文字造字方法的理论,但客观上却达到了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用现代的思维方式理解,“六书”分析出的结构成分是偏旁,分析出的结构方式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后世学者对“六书”学说推崇备至,两千年来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不但使理论本身日臻完善,现代学者还进一步提出了“三书说”、“四书说”、“五书说”和“七书说”、“八书说”,有人甚至尝试用“六书”理论去分析其他民族的原始文字。在传统的汉字结构分析理论中,偏旁的地位至关重要。它不但被广泛应用于汉字识字教学,还被创造性地运用于汉字的排序和检索,推动了辞书学的发展。偏旁概念用之于辞书编排,转称为部首。部首是为归类汉字而精心选择的典型偏旁,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字结构成分概念,而只是偏旁的一种有选择应用。一个汉字,理论上只有一个部首,所以,部首没有相应的结构方式系统。汉字隶变楷化以后,出于书写的需要,汉字书法领域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关注度要远高于汉字研究领域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关注度。渐渐地,书法研究者首先发现了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笔画。汉字研究领域引入了这个概念,在汉字研究者眼里,笔画是汉字的书写元素,是最基础的结构成分,不可再行分析。笔画的结构方式就是笔画的组合关系,主要有相离、相接和相交三种。汉字简化以后,形体已彻底符号化。再用“追根溯源”的“六书”理论分析简化字,已有牵强之感。现代的汉字研究学者普遍接受了西方科学文字学的思想,开始从纯粹形体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提出了科学实用的汉字“部件”理论。部件与传统的偏旁一样,都是汉字的中间结构成分。只不过,偏旁是根据汉字的造字理据分析出来的,有音有义,结构块较大,处于汉字中间结构层次的顶层;部件是根据汉字的形体构造分析出来的,可以有音义,也可以没有音义,结构块较小,处于汉字中间结构层次的底层。如果将部件视为最小的笔画结构块,称为基础部件,那么偏旁就是最大的笔画结构块,也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合成部件。部件的结构方式主要有单一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框架结构等。“部件”理论是现代汉字结构研究的核心,它在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排序检索、汉字信息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当代汉字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部件是建立现代汉字“有限”结构符号系统的合适选择。不过,目前的“部件”理论还不够成熟,其在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排序检索、汉字信息处理等主要应用领域还不统一。因此,进一步探索汉字部件的本质属性,建立完整统一的汉字部件应用体系,是现代汉字结构研究的当务之急。
张硕望[9](2020)在《汉字演变史知识在初级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对外汉字教学是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数十年的对外汉字教学中产生了很多种独特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本文在已有教学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从汉字演变史的角度,以初级对外汉字教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部首教学法”的理念。目前留学生学习汉字主要以课文为中心、以笔画和偏旁学习为主要方式,对偏旁来源和汉字含义的观照往往不够,从而造成很多认知上的误区和学习上的畏难心理。如果从“造字四书”的角度入手,结合汉字演变的脉络梳理,采用部首教学法对初级汉字进行系统分类剖析,学习汉字就会事倍功半,并且能够激发汉字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鉴于此,本文从分析汉字演变与初级对外汉字教学的关系入手,指出目前汉字教学经常存在的笼统化问题,将汉字教学分解为独体字、常见部首和合体字三大板块,通过象形和指事这两种方法引导独体字教学,通过汉字形体演变阐析汉字常用部首的最初含义和字形规律,通过会意和形声这两种造字方法概括合体字学习的基本门径,从而构建部首教学法的基本框架体系。这样,可以让汉字初学者对从汉字形状的初步了解深入到对汉字内涵的准确掌握,并进一步明确汉字的本原,结合语音、偏旁、结构、词汇教学进行拓展汉字知识。感知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本文以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字演变为核心,探讨了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文字演变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意义,并通过对文字演变具体的内容解析,结合对外汉字教学的具体案例,明确了文字演变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了文字演变的文字学总结与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有效结合。本文通过文献考据法、图片解析法、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将对外汉字教学纳入到中国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有利于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深入了解汉字发展史和中国文化。
王敏,刘海琴[10](2016)在《现代汉字部首的名称与命名规则》文中研究指明汉字部首是汉字归类查检的重要信息元素,现已颁布的相关规范标准有《汉字部首表》(GF 0011-2009)和《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 0012-2009)。关于部首如何指称,虽然在教学和辞书等应用领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部首名称,但迄今并没有统一规范。文章以相关规范为基础,收集了一些辞书、教学参考等资料中的部首表名称,调查了12名语文教师的意见,综合后分析提出确定现代汉字部首名称的若干规则,提出了部首名称建议。
二、汉字部首“人”的形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部首“人”的形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汉字部首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零 绪论 |
0.1 部首的基本内涵 |
0.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 研究范围 |
0.4 研究现状 |
0.5 研究不足与问题 |
0.6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一章 汉字构件义化与部首形成 |
1.1 概念的说明及相关研究 |
1.2 汉字构件义化与部首的形成关系 |
1.3 小结 |
第二章 汉字形声化与部首形成 |
2.1 汉字性质、演变与部首的形成关系 |
2.2 源头的考察:形声字声符与部首的形成 |
2.3 结果的考察:形声分化与部首的形成 |
2.4 例说:汉字形声化与“肉”部形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汉字构形系统与部首形成 |
3.1 概念的说明及相关研究 |
3.2 汉字构形系统的成熟化与部首的形成关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部首的统摄与例外 |
4.1 问题的提出:《说文》部首的统摄与例外 |
4.2 前人的研究 |
4.3 《说文》例外部首的考察 |
4.4 余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汉字构件义化与“手”有关部首的形成 |
附录2 汉字形声化与“肉”部的形成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汉字部首演变与记号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汉字认识的历史回顾 |
一、 历史回顾 |
二、 汉字认识有待加强 |
第二章 汉字的部首演变 |
一、 部首的创制与发展 |
二、 汉字部首演变分析 |
(一) 归并 |
(二) 分化与变异 |
(三) 混同 |
(四) 新增部首 |
三、 部首演变的原因分析 |
(一) 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 |
(二) 汉字形体的演变 |
第三章 部首演变与记号化 |
一、 记号、记号文字、记号化 |
二、 部首由意符为主变为以记号为主 |
三、 部首记号化是汉字记号化的反映 |
四、 记号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五、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3)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 |
2.1 汉字部首 |
2.1.1 汉字部首的历史演变 |
2.1.2 汉字部首的分类 |
2.1.3 汉字部首的意象化 |
2.1.4 汉字部首的图形化 |
2.2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分析 |
2.2.1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的形态分类 |
2.2.2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的功能分析 |
3.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视觉创意设计 |
3.1 点状部首图形视觉创意设计原则 |
3.1.1 识别性 |
3.1.2 隐喻性 |
3.1.3 趣味性 |
3.1.4 时代性 |
3.2 点状部首图形视觉创意设计表现 |
3.2.1 形的具象表现 |
3.2.2 点的抽象构成 |
3.2.3 自由的书法艺术 |
3.2.4 传统的图案美 |
3.2.5 多变的电脑艺术 |
4.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4.1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
4.2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4.3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
4.4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 |
5.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研究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
5.1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
5.2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创新研究的限定性 |
5.3 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创新研究的应用性 |
5.4 字点状部首图形创意设计的发展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苏教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部首及其教学研究 ——以昆明市春城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关于部首的定义的研究 |
二、部首类型的研究 |
三、关于部首释例的研究 |
四、关于书写策略和原则的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汉字部首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部首的创制和发展 |
第二节 汉字偏旁化规律 |
第三节 部首的作用 |
第四节 部首的分类 |
第五节 汉字部首的规范化 |
一、汉字书写心理 |
二、汉字部首的书写分析 |
三、汉字部首命名 |
第三章 部首及其所从字在苏教版教科书中的分布情况 |
第一节 部首在苏教版教科书随文识字中的内容要素 |
第二节 部首在苏教版教科书“识字”课中的分布情况 |
第三节 部首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练习”中的分布情况 |
第四节 部首及其所从字归类分析 |
一、形近部首的辨析 |
二、意义相近的部首辨析部首辨析 |
第四章 部首的教学研究 |
第一节 部首的教学案例分析 |
一、追溯部首的由来区别形似的部首 |
二、利用部首的书写规律指导书写 |
三、认识部首查字法 |
四、利用部首所包含的意思了解字义 |
五、利用部首的识字功能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
第二节 部首教学的步骤 |
一、把握文本编排规律,科学解读教科书 |
二、优化学习方法 |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健康学习观 |
四、部首的书写和意义并重,统筹教学方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5)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
第三节 《说文》注本 |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
第三节 形声研究 |
第四节 转注研究 |
第五节 假借研究 |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引入汉字文化要素的对外汉字教学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汉字文化与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要素 |
2.1 汉字文化概说 |
2.2 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要素 |
3 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汉字的分类与研究 |
3.1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各部字的数量及等级分布情况 |
3.2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各部字的文化分类 |
4 引入文化要素的汉字课教学实践 |
4.1 课程总体设计 |
4.1.1 课型 |
4.1.2 教学对象 |
4.1.3 教学目标 |
4.1.4 教学内容 |
4.1.5 教学方法 |
4.1.6 教学安排 |
4.2 “人”部字专题研究与教学设计 |
4.2.1 “人”部字的等级分布情况 |
4.2.2 “人”部字的字形字义分析 |
4.2.3 “人”部字中的文化要素简析 |
4.2.4 “人”部字专题教学设计 |
4.3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 引入文化要素进行对外汉字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 |
5.1 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 |
5.2 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 |
5.3 适度适量引入文化要素进行汉字教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问卷调查表 |
B.汉字课期末试卷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手”类部件汉字的教学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1.1 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有待深化 |
1.1.2 汉字教学从字到词的拓展教学有待发展空间 |
1.1.3 “手”类部件的复杂性 |
1.2 研究综述 |
1.2.1 现代汉字中“手”类部件汉字的研究 |
1.2.2 汉字部件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手”类部件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2 汉字部件相关理论概述 |
2.1 汉字部件含义及特点 |
2.2 汉字部件的属性 |
2.2.1 部件的类型 |
2.2.2 部件的部位 |
2.3 部件、偏旁和部首的区别 |
3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手”类部件汉字的统计与分析 |
3.1 “手”类部件的汉字整理与分析 |
3.1.1 《等级划分》中“手”类部件的确定 |
3.1.2 《等级划分》三级汉字中“手”类部件的整理 |
3.2 《等级划分》中“手”类部件汉字的部件分析 |
3.2.1 “手”类部件汉字的部件构字功能分析 |
4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手”类部件汉字的教学构想 |
4.1 汉字教学方法的构想 |
4.1.1 字源法 |
4.1.2 部件教学法 |
4.1.3 系联法 |
4.2 汉字教学方法运用示例 |
5 “手”类部件汉字在汉字教学中的启示及建议 |
5.1 “手”类部件汉字教学在汉字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5.2 运用部件教学拓展在汉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汉字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汉字结构的内涵及研究思路 |
一、汉字结构的内涵 |
二、汉字结构研究思路 |
第二节 汉字结构研究概况 |
一、古代的汉字结构研究 |
二、现代的汉字结构研究 |
第三节 汉字结构研究的意义 |
一、有利于汉字识字教学 |
二、有利于汉字排序检索 |
三、有利于汉字信息处理 |
第二章 古文字时期的汉字结构分析 |
第一节 汉字结构分析的萌芽 |
第二节 “六书”学说的建立 |
一、“六书”学说的兴起 |
二、许慎的“六书”学说 |
三、“六书”学说的发展 |
四、“六书”学说综论 |
第三节 “偏旁”概念的出现 |
一、“偏旁”概念与“偏旁”术语 |
二、偏旁的性质和特点 |
(一) 偏旁的定义 |
(二) 偏旁的性质 |
(三) 偏旁的特点 |
三、古文字的偏旁体系 |
(一) 甲骨文的偏旁体系 |
(二) 金文的偏旁体系 |
(三) 小篆的偏旁体系 |
第四节 “部首”的发明 |
一、“部首”概念与“部首”术语 |
二、部首的性质和特点 |
(一) 部首的定义 |
(二) 部首的性质 |
(三) 部首的特点 |
三、《说文解字》的部首体系 |
(一) 《说文解字》部首的创立 |
(二) 《说文解字》部首的排序 |
(三) 《说文解字》部首属字的排序 |
(四) 《说文解字》部首的不足 |
第三章 今文字时期的汉字结构分析 |
第一节 偏旁系统 |
一、偏旁的发展与演变 |
二、偏旁的属性 |
(一) 偏旁的类型 |
(二) 偏旁的部位 |
(三) 偏旁的名称 |
(四) 偏旁的数量 |
三、现代通用汉字偏旁系统分析 |
第二节 部首系统 |
一、部首的发展与改进 |
二、部首的属性 |
(一) 部首的类型 |
(二) 部首的取位 |
(三) 部首的数量 |
三、部首的统一与规范 |
第三节 笔画系统 |
一、笔画的形成与发展 |
二、笔画的属性 |
(一) 笔画的形状 |
(二) 笔画组合关系 |
三、汉字的笔数 |
四、汉字的笔顺及其规范 |
五、汉字笔画排序的规则 |
第四章 简化字时期的汉字结构分析 |
第一节 部件系统 |
一、部件的性质和特点 |
(一) 部件的定义 |
(二) 部件的性质 |
(三) 部件的特点 |
二、部件的属性 |
(一) 部件的类型 |
(二) 部件的部位 |
(三) 部件的变形 |
(四) 部件的统计特征 |
三、部件与其他结构成分的关系 |
(一) 部件与整字的关系 |
(二) 部件与偏旁的关系 |
(三) 部件与部首的关系 |
(四) 部件与笔画的关系 |
(五) 部件与笔顺的关系 |
四、部件的应用实践 |
(一) 部件与汉字教学 |
(二) 部件与汉字编码 |
第二节 《汉字部件规范》 |
一、《汉字部件规范》基本情况 |
二、《汉字基础部件表》使用规则 |
三、《汉字部件名称规范(征求意见稿)》评析 |
(一) 《汉字部件名称规范》命名情况 |
(二) 《汉字部件名称规范》意见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具体科研成果 |
后记 |
(9)汉字演变史知识在初级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汉字演变与初级对外汉字教学 |
第一节 汉字演变与初级对外汉字教学的关系 |
第二节 造字四书与初级对外汉字教学 |
第二章 基于汉字演变的独体字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字教学中的独体字分类 |
第二节 基于汉字演变的象形字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基于汉字演变的指事字教学设计 |
第三章 基于汉字演变的常见部首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部首释义及部首教学法的意义 |
第二节 常见部首的发展演变 |
第三节 常见部首的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基于汉字演变的合体字教学与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合体字分类 |
第二节 基于汉字演变的形声字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基于汉字演变的会意字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现代汉字部首的名称与命名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汉字部首名称的整理与规范 |
二、教学中部首名称的调查 |
三、部首命名的主要规则 |
第一,区分主附部首。 |
第二,注重命名的体系性。 |
第三,在部首名称中体现该部首的构形功能。 |
第四,重视实际应用中的名称。 |
四、汉字部首“人”的形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汉字部首形成机制研究[D]. 郭雅倩. 兰州大学, 2019(08)
- [2]汉字部首演变与记号化[D]. 徐伟勤.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1)
- [3]汉字点状部首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赵思.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4]苏教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部首及其教学研究 ——以昆明市春城小学为例[D]. 李天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引入汉字文化要素的对外汉字教学实践探究[D]. 舒严. 重庆大学, 2019(09)
- [7]《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手”类部件汉字的教学构想[D]. 孟栩可. 西南大学, 2020(01)
- [8]汉字结构研究[D]. 刘靖年. 吉林大学, 2011(04)
- [9]汉字演变史知识在初级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硕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现代汉字部首的名称与命名规则[J]. 王敏,刘海琴. 辞书研究, 2016(05)
标签:说文解字; 部首;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汉字结构; 汉字演变;